词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词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词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课堂上的词语教学异彩纷呈,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纷纷涌现,但认真审视一下表面上看起来极热闹的课堂,教师对词语的教学目标并未落实到位,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未得到真正的提高。扎实的词语教学是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去观照词语,细细品味词语,可让教学真正回归“语文”,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在参加区语文优质课大赛时,我在教学《影子桥》中“吆喝”一词时,由于专家和老师的建议,我对“吆喝”一词的教学设计前后两次不尽相同,就有了较明显的对比。

【案例一】

师:同学们,老师要表演一个动作,同学们猜猜该用文中哪个词语形容最合适。(师大声吆喝:“北方大馍,老面馍头。”)

生:(齐答)吆喝。

师:猜对了,你们在什么地方听到过吆喝呢?你也来吆喝几句。

生⒈:冰糖葫芦——

生2:大白菜,便宜卖了——

生3:十元三样,快来看呀——

师:同学们的吆喝的还真挺像的,说明同学们平时都很注意观察生活。现在我们来看看“吆喝”这个词,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吆喝”两个字都是口字旁,说明吆喝与嘴有关。

生:吆喝就是用嘴大声叫喊。

师:同学样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读读有吆喝的句子。

生(齐读)“只要有人来钓鱼,我不是向水里抛石子,就是大声吆喝”。

【案例二】

板书:吆喝

生读。

师:你们是如何记住“吆喝”一词的?

(生答)。

师:你们见过别人吆喝吗?学一学。

生1(模仿):卖板栗罗——

生2(模仿):便宜,便宜卖了——

师:同学们模仿得挺像的。下面我们读书中的句子,想想小作者是怎样吆喝的?

(生读句子:只要有人来钓鱼,我不是向水里抛石子,就是大声吆喝。)

师:谁来模仿小作者是怎样吆喝的呢?

生1:(吆喝)谁在那儿钓鱼,快走——

生2:(吆喝)不准在那儿钓鱼——

师:你觉得文中小作者会用什么语气吆喝呢?

生1:应该有点生气

生2:应该有点着急,又有点儿生气。

师:为什么有点着急又点儿生气呢?

生1:因为小作者喜欢影子桥,他怕有人破坏了影子桥的风景。

生2:因为小作者喜欢水里面的鱼,他怕别人钓走了鱼儿。

师:你们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小作者喜欢影子桥的?

生1(读):我爱影子桥。我不喜欢别人来这儿钓鱼。

生2(读):只要有人来钓鱼,我不是向水里抛石子,就是大声吆喝。

生3(读):后来,我还做了块木牌插在那儿,上面写着:影子桥上不准钓鱼。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就带着对影子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这些句子。

【反思】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词语教学设计得好,对理解文本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鼓励学生在对词语的理解上,既能抓住文本,又能超越文本。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如果教学时只停留在词语的表面理解和意象上,这无疑是肤浅的。案例一这位老师对“吆喝”一词的教学,结合二年级学生特点,引导学生抓住字形,从直观上理解词义非常好,这有助于学生对“吆喝”一词的记忆。但老师只是引导学生从字形上了解了“吆喝”的表面含义,未深入文本,未挖掘“吆喝”一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深刻内涵。未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角度出发,了解小作者“吆喝”与一般“吆喝”的异同。案例二不仅结合生活让学生了解了“吆喝”的一般含义,还紧扣文本,巧妙地让学生尝试模仿小作者是如何吆喝的,挖掘了“吆喝”一词在文本的具体的语言环境的内涵,从而体会到了小作者的内心情感,感受到了小作者通过吆喝表达了对影子桥的喜爱,在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又让学生自主主阅读,重视了语文的熏陶,挖掘了文本的情感因素,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文章的主题,达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样的词语教学才是丰实的。

词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案例三】

师:现在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

生: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提醒自己要报仇雪恨。

生:为了报仇雪恨,勾践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的滋味。

师:如果勾践仅仅“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

生:不算。因为勾践还亲自下田耕种,使自己的国家富裕起来。

生:他还要练兵,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

生:勾践还会找那些有本事的人,为国家的强大出谋划策。

……

师:这就叫“发奋图强”!如果勾践仅仅坚持了几天,或者几个月,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

生:不算!因为“卧薪尝胆”需要很长的时间

生:课文中讲勾践“卧薪尝胆”了二十多年,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师:这就叫“坚持不懈”!现在你理解“卧薪尝胆”的含义了吗?

生:“卧薪尝胆”表示为了实现了个目标,要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

师:同学们,勾践需要卧薪尝胆,我们要不要卧薪尝胆?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不要报仇雪恨。

生: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不需要这么苦。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的这句话: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科学家卧薪尝胆几十年,终于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了太空。你看,中国科学家有仇恨吗?他们是否每天都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都要尝一下苦胆?

生:老师,我觉得我们需要卧薪尝胆。比如,中国足球队要成为世界冠军,就必须卧薪尝胆。

师:中国足球队需要的是卧薪尝胆的精神!

生:我也要卧薪尝胆。

师:你又没有仇恨要报,怎么也要卧薪尝胆?

生:我将来要成为一个科学家,现在就要卧薪尝胆,刻苦学习。

师: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也需要卧薪尝胆的精神!

生:我们学校正在创建实验小学,也需要卧薪尝胆。

师:我们的学校要发展,也需要这种精神!

……

【评析】

这是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对“卧薪尝胆”的教学,薛老师对“卧薪尝胆”的教学让我深受启发。体现了薛老师对“卧薪尝胆”一词的课堂驾驭和词语的挖掘能力。他超越了知识和技能,让我们感受到了思维的深度。他既鼓励学生读书质疑,培养强烈的问题意识;又以教师的“追问”启迪学生学习语文的智慧,让学生获得从内心深处生发的学习兴趣。“卧

薪尝胆“一词的教学中,薛老师是“逼”着学生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人及我,将思维步步推向纵深,智慧的火花由此时闪现。

很多老师对“卧薪尝胆”一词的教学上,引导学生从勾践的所作所为中自主感悟到“卧薪尝胆”一词的含义,就完成了对此词的教学目标,薛老师他对此词教学的高明之处不仅让学生认识到“卧薪尝胆”就是忍辱负重,发奋图强,还要坚持不懈,更精彩的是薛老师没有就此停住,而是巧妙地问学生“勾践需要卧薪尝胆,我们需不需要卧薪尝胆”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阀门,激起了千层浪,学生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看似不经意的教学行为,其实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卧薪尝胆”一词的更深的挖掘。学生对现在需不需要“卧薪尝胆”的不同看法证明了薛老师对这一词语挖掘的意义。在讨论中,教师鼓励学生各抒已见,发现了学生对“卧薪尝胆”一词理解的肤浅,这时教师出示句子:“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科学卧薪尝胆几十年,终于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了太空”,引导学生从勾践的身上想开去,巧妙点拨,终于学生领悟到“卧薪尝胆”实质上指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的精神,教师的循序渐进让学生从“卧薪尝胆”本身的故事的领悟上升到对词语理解的更深一层含义,让学生意识到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论是别人还是自己,只要是实现想要达到的目标,都要具有“卧薪尝胆”

的精神,学生不知不觉地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了“卧薪尝胆”一词。浓浓的语文味在薛老师智慧教学“卧薪尝胆”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