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继承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意、毛泽东思想,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理论。

1.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阶段的伟大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更好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是真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党和人民只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为指导,才能对一系列问题做出科学回答,才能顺利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来凝聚力量才能真正统一全党各族人民的思想。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共同思想基础,就能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思想保证。

二、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党的思想路线)、为什么实事求是是精髓?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为什么?

1.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基础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重大成果。

2.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也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重大成果。

3.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同样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结果。

此外,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由于各国实际情况的特殊性,必须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既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又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

总之,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在纠正了过去对社会主义不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从当代实际形势和我国国情出发创立的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三、如何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内容+意义)

内涵:1、解放生产力,发

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表现。

(2)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联系在一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3)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前提,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任务。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本质要求。

(2)实现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2)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四、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用和发展。

2、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要求,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条件。

3、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今时代的特点决定的。目前,我国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世界都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我过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现代化,体现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本质。

五、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什么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根本经验。

1、从根本上说,坚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关键在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不断巩固和推进的。

2、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改革开放中,党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牢牢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毫无动摇。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搞好。目前,我国在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问题和困难,解决这些问题都靠发展。

3、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发展的社会,是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我们取得一系列的历史性成就。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而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对我国社会性质的界定。在当代中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确立,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制度基础。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阶段,急于求成。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水平和程度的认定,说明我国生产力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上改变,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方面与科学社会主义所规定的还有较大距离。

3、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方向的确定。经济文化落后的历史前提和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

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理论基础。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科学设想的创新和发展。这不仅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认识,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突破,重大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认清当前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也就是认清本国现实的国情,历来是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依据和出发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都是建立在对初级阶段的正确认识基础上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是排除二左与一右的干扰,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的思想武器。左右两种倾向都脱离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要坚持不懈地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就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认真汲取党在认识和把握初级阶段理论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

八、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是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今后我们必须继承牢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记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永远不背离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党的基本路线要通过各级党组织来贯彻执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把共产党内部搞好。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增强自由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九、如何认识改革的性质?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革命。改革是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环节和方面。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历史,就是锐意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使社会主义的制度真正进入自我完善和发展轨道的历史。

2、改革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终决定力量。改革开放作为一场伟大的革命,其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不断打破陈旧体制机制的束缚,是社会生产力获得友好又快发展。改革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本质上是围绕人的因素展开的,是对人的行为深刻的全面解放。

3、改革是促进和推动人们思维方式深刻转变的革命。以解放思想为先声,不断引导人们打破落后思维方式的束缚。这一新的伟大革命从根本上改变着落后思维方式来自存在的社会条件。在改革开放的有力推动下,人们自觉地转变思维方式,树立与时代发展潮流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汇聚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实践精神。

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其特定的内涵:它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的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充分发挥。

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①经济关系市场化②企业行为自主化③宏观调控间接化④经营管理法制化⑤社会保障制度化

十一、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一条根本原则,是由公有制的性质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能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能够有效地组织社会生产,实施宏观调控,从全局利益出发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经济高速发展。公有制对推动我国改革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就是公有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

十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此分配制度?

内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重分配方式并存,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必然性:

①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决定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③这个制度能充分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

十三、健全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必要性(意义)

根据:1、我国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各种生产要素同劳动一起,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

2、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3、健全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意义:①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②有利于调动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③有利于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

十四、社会主义的性质、特点、优势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特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大优势,社会主义民主循行渐进健康发展的内外要求。

①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③依法治国是完善党领导和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方略和法制保证。

十五、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①原来政治体制存在种种弊端,要克服这些弊端,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②政治体制改革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语言

③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使多数人享有的新型民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还不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还需经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④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律化、程度化。

十六、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①首先,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②客体是国家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外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民主与法治是紧密相连的,相互依存的,民主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保障。

③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一个社会的法治越健全,文明程度越高,人们依法办事的意识也就越强。

④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社会稳定、安定团结是我们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最根本、最靠得住的办法是实行法治。

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作用

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③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

⑤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地位和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是个恩重要的地位。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整体。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事业才能健康发展。只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都搞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根本上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凝聚和激烈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提高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只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搞好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积极应对来自文化方面的严峻挑战。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十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信念,是我们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成功经验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不断丰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十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对于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①有利于引导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当代中国的主导价值观,既具先进性又有包容性,展现出蓬勃生机和生命力,能够高扬主旋律,最大限度地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实现文化和谐。

②提供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社会的团结稳定与和谐发展,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取得全社会广泛的价值认同,增强凝聚力,真正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③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进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二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依据和意义

社会主意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我们所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依据:

①社会主义思想先驱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追求,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理论及方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理论依据。

②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的观念及对和谐社会状态的设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

③社会主义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历史依据。

④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现实依据。意义: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进一步升华了党的执政理念。

实践意义: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和机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二十一、如何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如何改善民生?)

①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创新;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②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

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为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③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④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⑤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的相互关系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改革是动力,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决和发展生产力。

发展是目的,改革和稳定都是为了发展

稳定是前提,改革和发展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互作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①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②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③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