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

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
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

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

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主报告

新世纪头十年,大多数国家都视为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对中国来说,既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新世纪成长发展的青年一代,烙上了新世纪的时代特征;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一代,又具有全新的世代特征。因此,新世纪青年,可称为“新青年世代”。2003年8月,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了主题为《促进青年就业》的报告,对新青年世代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认为“这是有史以来受教育程度最高和最训练有素的一代年轻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潜力”;同时对青年群体的社会作用赋予了更高的期望,“青年是今天——而不仅是明天的创造力量。建议不将青年人称作‘明天的领导者’,而称之为‘今天的伙伴’。”新世纪、新时代与中国的新发展,造就了独特的中国新青年世代。

一、青年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更趋优化

(一)国际社会日益重视青年发展

进入21世纪,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青年群体。1999年12月,联合国确定8月12日为国际青年日。此后,国际青年日围绕青年发展的突出问题而设定主题。这些主题分别是:“解决卫生和失业”(2001年)、“现在和将来:青年行动为可持续发展”(2002年)、“为各地的年轻人寻找适合的、有效率的工作”(2003年)、“世代交替中的青年”(2004年)、“世界青年行动纲领十周年:使承诺落到实处”(2005年)、“共同对付贫穷:青年人与消除贫穷”(2006年)、“见其影,闻其声:青年参与,促进发展”(2007年)、“青年与气候变化:行动起来”(2008年)和“可持续性:我们的挑战,我们的未来”(2009年)。2009年12月,联合国大会在其64/134号决议中声明,从2010年8月12日起,全球进入“国际青年年”,主题为“对话和相互理解”,联合国大会决议:《宣布2010年为“国际青年年:对话和相互了解”》,主题口号是“青年之年,青年之声”,“目标是促进和平理想、对人权的尊重以及不同世代、文化、宗教和文明之间的团结一致”,“表明国际社会注重将同青年有关的问题纳入全球、区域和国家的发展议程”。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设立“国家青年年”或“地区青年年”。“在宣布国际青年年之前,会员国已经推动了专门针对青年的一些区域和国家议程,例如非洲青年年和伊比利亚美洲青年年(均为2008年)、俄罗斯联邦青年年(2009年)和非洲联盟宣布的非洲青年发展十年(2009—2018年)。”

同时,联合国秘书长对青年发展给予了更多关注。从2003年开始,联合国秘书长在联合国大会上周期性发布《世界青年报告》,已经发布的有2003年、2005年、2007年和2010年的《世界青年报告》。2001年7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科菲?安南,在联合国大

会上发表了主题为《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的执行情况》的报告,这是联合国历史上首次就青年问题所作的秘书长报告。联合国组织和一些国际组织也对青年发展给予了更多关注。2004年,国际劳工组织开始发布《全球青年就业趋势》,目前已经发布了6个年度研究报告。2007年,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年度出版的《世界发展报告》,首次关注青年,形成了《世界发展报告2007:发展与下一代》。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5?31世界无烟日”,2008年的主题为“无烟青少年”,口号是“禁止烟草广告和促销,确保无烟青春好年华”。

(二)青年发展的国内环境不断优化

新世纪头十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高速发展,GDP的世界排名不断跃上新的台阶。2000年,我国GDP为99214.6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2005年,我国GDP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06年,超过英国而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超过德国而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超越日本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 为401202亿元。我国GDP在10年间增长了4.04倍。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从2000年到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253.4元增长到5919.0元,增长了2.63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670.1元增加到4381.8元,增长了2.62倍;恩格尔系数从49.1%下降为41.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则从6280.0元增长到19109.4元,增长了3.04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4998.0元增长到13471.5元,增长了2.69倍;恩格尔系数从39.4%下降到35.7%。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发展结构的不断优化,为青年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在较短时间内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这种经济发展阶段的快速转换,给新世纪青年世代打下了极深的历史烙印。2003年,我国GDP达到1.4万多亿美元,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标志着我国由此进入人均GDP由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转型关键时期,也是经济起飞的关键阶段,面临着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政治体制改革等多重任务。2006年,我国人均GDP越过2000美元的关口。2008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标志着我国仅以5年时间走完了人均GDP由1000美元到3000

美元的发展阶段,人均GDP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国家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与此同时,国家财力日益雄厚,从2000年财政收入13395亿元,至2005年超过3万亿元,2008年再跃上6万亿元,再到2010年突破8万亿元,达到83080亿元,十年间增长了6.20倍。强劲增长的财政收入,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实的财力支撑,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在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进一步加大投入。青年发展是民生问题中的重要内容,日益成为了全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领域。

二、新青年世代的时代特征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新青年世代

上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正在成为一种趋势。联合国秘书长在《2005年世界青年报告》中指出,“青年人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与全球化进程有着巨大的关联。一方面,他们

最灵活,也许最能够适应和利用新的机会。”我国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在新世纪全面加速。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经济全球化程度大大提升。到2007

年底,我国“近7000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超过1万家,共分布在全球173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1179.1亿美元。”另据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安永(Ernst & Young)发表的年度“全球化指数”显示,中国的全球化综合指数由2000年的2.70,上升为2010年的3.63,指数上涨了34.4%。从具体指数看,十年间“科技全球化指数”和“文化全球化指数”提升较快,均提升了超过1个指数;“劳动力全球化指数”提升最少,表明我国的劳动力主要还是参与国内市场。从世界排名看,2010年,我国在全世界最大的60个国家或经济体中,全球化综合指数排名第39位。同时,以西部大开发为先声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则推动了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到广大西部地区。1999年3月,国务院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2003年9月,国务院决定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200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此后,众多地区发展战略不断推出。我国的全面开放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了新青年世代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日趋增强的国际意识。

(二)新科技和新媒体成为生活要素的新青年世代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信息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愈加深刻。2006年3月,联合国大会确定5月17日为“世界信息社会日”。我国不断加大信息化社会基础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力度。2000年9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公布施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电信业发展和互联网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2001年8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重新组建。2003年8月,启动“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China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2006年5月,《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信息化发展进行全面部署。目前,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为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2000年到2010年,全国光缆线路长度由125万公里增长到995.1万公里;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由1.4亿户增加到15.1亿户;移动电话用户由8453.3万户,发展到8.59亿户;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9.1部增至86.4部;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从2000年的每百人6.72部提高到2010年的每百人64.36部。

电子计算机制造技术和软件设计的创新,加速了电脑和互联网的快速普及。2000年4月,AMD公司的“毒龙”(Duron)处理器开辟了电脑的低端市场。2001年10月,微软发布了“结束DOS时代”的Windows XP操作系统,从软件上解决了推广普及的瓶颈。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城镇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由9.7台增至71.2台,农村则由0.5台增至10.4台。互联网普及率,由有据可查的2002年的4.6%上升到2010年的34.3%。网民规模也呈指数式增长。2000年末,我国网民总数为2250万;2008年6月,网民总数达到2.53亿,居世界第一;2010年,网民总数增长到4.57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7、22和第27次的相关数据。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创新速度加快,由最初的传统互联网技术,到即时通讯软件的应用,再到Web 2.0时代及其后的微博时代,短时间内经历了互联网技术的时代变换。2005年,以博客为代表的

Web2.0技术,标志互联网新媒体发展进入新阶段。2009年8月,“新浪微博”出现后发展非常迅猛,当前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已达到40.2%。

随着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进程不断加快,更使以互联网和手机为核心的新技术与新媒体,全面嵌入经济社会与日常生活之中,不断改变社会成员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

“年轻人占有优势的一个领域是由新技术所推动的新信息社会。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利用和扩散方面,年轻人通常是带头的革新者。他们很快适应并且一般来说在地方和全球上对于能够通过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来提供的大量信息相当饥渴。”新技术和新媒体在改变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改变了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网站、电子邮件、数字音乐、在线视频、电子商务、微博、SNS、网络电视、网恋和智能手机等,已经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新青年世代的生活要素。更重要的是,“年轻人与日俱增地通过电子通信、‘网络参与’和‘电子公民’来推动社会行动和社区发展。今日,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新的媒体正成为青年的民间参与和行动主义的核心内容。……新媒体和信息和通信技术已经使得年轻人的行动主义能够普遍成长,并且影响到它所采取的各种不同形式。”

(三)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新青年世代

推动和强化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推动课程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工作,是新世纪中国教育的突出表征。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进行了部署,同时展开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2006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素质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法律规定,使素质教育由政府倡导行为上升为国家意志,素质教育进入依法实施的新阶段。与此同时,高考改革稳步推进。2000年,高考的年龄限制和学历限制开始松动。2001年,高考完全取消“未婚,年龄一般不超过二十五周岁”和“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限报高等职业学校”的限制,报考普通高校不再限制年龄和婚否,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也可以于毕业当年参加普通高考。2002年,春考北京首次采用“3+X”和部分科目自主命题的方式。2003年4月,22所高等学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2005年10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11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我国教育经费以超过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递增,确保了教育事业的稳步推进。教育经费投入由2000年的3849.0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9561.85亿元,增长了5.08倍;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从2562.61亿元提高到14670.07亿元,增长了5.72倍。2006年,全面免除了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8年9月,免除了全国城市2800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至此,全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1.6亿多名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这是继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之后,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成就”,标志着我国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2000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人口覆盖率为85%;到2010年,全国2856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两基”,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从2000年到2010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超过了发达国家96%的平均水平;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由94.9%增长为98.7%;全国初中毛入学率由88.6%增长至100.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51.1%增长为87.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42.8%提升至82.5%。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0%,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正式进入大众化阶段。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升至26.5%,比2000年的12.5%提高了14个百分点。2010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为2231.79万人,是2000年时909.73万人的2.45倍;研究生在学人数为153.84万人,是2000年时30.12万人的5.11倍。教育是发展的基础和有效途径,取得巨大进展的教育事业,为新青年世代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优越的教育环境与成才途径。

(四)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进程中流动频繁的新青年世代

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健全和完善,实现了工业化初级阶段到工业化中级阶段的历史跨越。从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的变化看,2000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比为15.1∶45.9∶39.0;2010年改变为10.1∶46.8∶43.1,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由此导致劳动力就业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2000年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比分别为50.0%、22.5%和27.5%,到2010年则分别变为36.7%、28.7%和34.6%。工业经济也获得极大发展。从2000年到2010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9570亿元增加到160030亿元,增长4.04倍,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基本确立。2000年,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达7%,列在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的第四位。2007年,占比升至14%,在全球制造业排行榜上与日本并列第二。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值升至19550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为19.8%,首次超过美国(19.4%),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在户籍制度改革和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政策配套下,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社会正在快速成为城市社会。201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比2000年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我国的城市建设呈现两大趋势:一是日益向大中城市发展,二是日益向以经济为纽带的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发展。从2000年到2010年,辖区人口在4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由8个增至14个,辖区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城市由17个增至3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由263个增至287个,增加了2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0年末总人口达38886.0万人,比2000年的28583.28万人增加了10302.7万人。

我国城市社会的快速形成,主要来源于农村户籍人口的城镇化,形成了规模越来越大、流动频率越来越高的社会流动现象。“移徙为青年提供机会,利用全球化带来的益处,并通过迁移到人们认为机会更好的地方改善他们的福利。”青年进行社会流动的愿望更为强烈、社会流动的可能性也更高。2000年,我国流动人口约为1.18亿。2005年,我国流动人口总数接近1.5亿,其中70%以上是青年。到2010年底,我国流动人口达到2.21亿,青年仍是流动人口的主体。城市外来人口中的青年人数约为1.4亿左右,占流动人口总数

的60%以上。同时,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结构也有明显变化。2000年,第二、三产业中农民工就业比重为46.5%。其中,农民工占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的57.6%。2008年,从事工业、建筑业的农民工占就业总数的比例增至65.3%,从事商业服务业的占19.0%,从事农业的已经降至4.5%。这种以市场为主导、以发展型迁移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流动,使当代青年成为社会流动日趋频繁的新世代。

(五)公民意识增长与自组织的新青年世代

世纪之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民主法制建设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全社会的公民道德意识和素质建设。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有效地培养和训练了新世纪青年的公民意识与理性参与行为。尤其是新世纪多次重大社会公共事件,重新定义青春并赋予新青年世代明显的时代特征。2001年7月13日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之后,广大青年自发或有组织地积极参与重大社会公共活动,内化为自己生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2003年,“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疫病的斗争中,广大团员青年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与人民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奏响时代的最强音,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此后,北京奥运会涌现的“鸟巢一代”、上海世博会锻造的“世博一代”和“小白菜”一族、广州亚运会激发的“绿羊羊”和“红木棉”群落,以及在应对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中的青年群体,均体现出强烈的公民意识和有担当的社会行为。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组织的志愿活动和非政府组织,在政府和市场之外作为第三方力量,积极推动社会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组织持续快速发展。在2000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15.33万个,其中社会团体为13.06万个。2010年,全国社会组织增长至44.6万个,比2000年增加了29.27万个;其中社会团体为24.5万个,比2000年增加了11.44万个。在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同时,有更多的草根社会组织,尤其是青年自组织广泛兴起。“许多青年不愿参加正规的组织或委员会,反而偏向于寻找社区和机构所开创的机遇,涉身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新的青年结构形式因而应运而生。这些结构往往是以协作网络为基础,并建立在共同的兴趣上。”新青年世纪以青年自组织为载体,践行社会公益责任、探寻时尚生活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青年“参加青年组织和民间社会的其他组织,是因为他们想热诚地致力于关系到他们这一代人的问题”,并以青年自组织为载体,探寻时尚生活方式,寻求自身发展途径,践行社会公益责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六)体制外就业和创新创业的新青年世代

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2008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到28.3%,非公企业比重上升到65.6%。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也随之改变,并对青年的就业取向和职业选择产生重大影响。从2000年到2010年,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总数由8102万人降到

6516万人,减少了1586万人;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则由7476.5万人增至16425.1万人,增加了8948.6万人;港澳台商投资单位从业人员由310万增至770万,增加了460万;外商投资单位从业人员由332万增至1053万,增加了721万。可以说,新青年世代中的就业主体,已经呈现为由体制内生存发展为主,变成体制外生存发展为主的局面。另外,青年的非正规就业现象日益突出。“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中,只有5—10%的人能够被正式经济部门雇用,而大量新的工作则由非正式经济部门提供。据国际劳工局估计,在发展中国家,青年人可以获得的所有就业机会中,有93%是由非正式经济部门提供的。非正式部门通常不很尊重工人的权利,也很少向工人提供法律保护。在这一部门,青年人经常要长时间工作,但工资却很低,而且基本上没有工作保障。据估计,非正式经济部门的工资比正式经济部门的工资低44%。”伴随着当代青年就业形式多样化,这种非正规就业更多地表现为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兼职就业、家庭就业、自由职业者等就业形式。

创新创业是中国的重要主题,更是新青年世代的必然选择。1999年,我国正式引入高校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举办了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2000年,教育部公布鼓励大学生和高校科研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新政策。2001年,全国确定了22个大学科技园。2004年,《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就业、创业和创新基地,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提出:“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2008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人保部则决定组织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这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使我国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日趋浓厚。“全球创业观察”组织的年度《全球创业观察执行报告》显示,2002年中国的创业活动指数(TEA)为12.3%,2005年增长为13.7%,2006年为16.2%,2009年为18.8%,2010年降至14.4%,2011年则激增至24.0%。良好的创业政策、不断改善的创业教育和不断提升的就业能力,使青年成为创业的主力军。《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显示,2003年,我国参与创业活动的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25—44岁。2006年,18—24岁占全部创业活动人员的18.34%,创业人员年轻化成为我国创业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可以说,新青年世代担当起了创新创业的时代重担。

(七)压力剧增与成年初期凸显的新青年世代

当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教育压力、就业压力、购房压力、婚姻压力、成家压力等全面交织,使新青年世代成为压力最大的一代青年。压力首先来源于社会成本的激增。从1998年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实现住房货币化分配。2000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2112元/平方米,其中,北京为4919元/平方米,上海为3565元/平方米。此后房价上涨较快。到2010年,全国平均房价上涨至5032元/平方米,其中,北京为17782元/平方米,上海为14464元/平方米。从2000年到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中,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由669.58元增至1627.64元;在“居住”方面,由565.29元增至1332.14元。压力其次来源于日益严重的就业难题,而青年群体更面临着就业的压

力。中国经济活动人口数量一直呈增长趋势。2000年为73992万人,2005年增长为77877万人,2006年升至78244万人,2009年则增长至79812万人,10年间共增加经济活动人口5820万人。按照从“2009年起劳动人口的年龄下限由14岁改为16岁”的标准,2010年经济活动人口比2006年增加了2073万。这些增加的经济活动人口,主要表现为不断增加的青年经济活动人口。高校毕业生逐渐成为每年新增就业人员的主力。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000年的107万和2006年的413万人上升至2010年的630万人。200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2010年增至4.1%。200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2.10%,2010年降至70%。正是因为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公务员考试由2001年的3万增长为2010年的144万多。第三,老龄化社会带来的老年抚养压力不可小视。200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标志着我国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201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1.776亿,占人口总数的13.26%,使我国既是全球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

亿的国家,也是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全国老年抚养比由2000年的9.9%增至11.6%。“未来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相互依赖会增加。青年发展会日益成为满足老龄人与日俱增的照料需求的前提条件,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条件。”此外,青年压力还来自于就业歧视和发展不公平机会的凸显,社会流动的板结化对青年发展空间的制约,以及青年群体内部不同阶层和不同亚群体之间的相互疏离。

由于压力的增大,新青年世代中出现了“杰斗”(即“kidadult”,是kid“孩子”和adult“成年人”的组合)现象,即“不愿长大”的社会心理征候。这种现象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出现。美国多家智库联合进行的“过渡到成人”的研究显示,在1960年的美国,有77%的女性和65%的男性在年满30岁时已经取得了某种成绩,成为成熟和独立的个体。到2005年时,这个数据已下跌到只有27%的女性和39%的男性在30岁时实现了独立。郭颖、纪双城、陶短房、焦东建、霍文、卢昊、温志、钟玉华:《压力大全球青年晚长大十年》,《环球时报》,2010年5月26日。根本原因在于“年轻人的高失业率阻止或推迟了许多年轻人在经济上括号内为作者所加。独立于他们的家庭。”从社会化过程来看,新青年世代过渡到成年人的期限延长,进入成年期推迟,青年成年初期显现。青年的成年初期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就业时间推后。16—34岁青年在全国就业人员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45.9%降到32.3%,下降了13.6个百分点。二是结婚时间推后。从2000年到2009年,15—29岁中的未婚比例由59.17%上升为66.75%,15—35岁中的未婚比例则由40.80%上升为49.77%。三是生育时间推后。从2000年到2009年,全国20—24岁育龄妇女第一胎生育率,从102.62?降至77.80?;25—29岁育龄妇女第一胎生育率则从55.44?上升为64.57?,30—34岁育龄妇女第一胎生育率也从6.61?上升为19.60?。青年的成年初期延长,意味着青年在社会结构中主体地位的确立延迟,不利于甚至会延滞社会发展。青年进入成年期的时限延长,即青年过渡到成年中间出现的成年初期现象,将是未来青年发展一种必然的趋势,是青年发展的新特点,也是面临的新问题。这就需要从社会结构层面,对青年的成年初期给予更好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

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主报告

三、新青年世代发展的进展与不足

(一)青年人口

第一,青年人口总量有所增加,但增速减慢,且青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14—35岁的青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2000年的39.48%,下降为2005年的33.52%,2009年又降至30.93%,十年共下降了8.55个百分点。青年人口总数则由2000

年的49975万人下降为2009年的41276万人,十年间青年人口总数减少了约8700万人。这就一方面反映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和执行,中国为世界人口压力的解决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意味着中国持续多年的“人口红利”效应正在逐步递减。

第二,青年性别比基本维持在正常范围内。2000年与2010年,总人口的性别比由106.74下降为105.72。在14—35岁的青年人中,青年的性别比在大多数年份中与总人口的性别比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男性青年多于女性青年。从2000年到2009年间,青年人口的性别比基本维持在98至104的范围内上下波动。但是,青年性别比的城乡差异较大。城市青年人口的性别比,基本都维持在100以下的低位值,而农村青年人口的性别比却一直维持在103以上的相对高位值。农村人口、农村青年人口的性别比不平衡,是导致整个社会总人口性别比失衡的重要因素。

第三,育龄青年女性的生育率稳中有降。新世纪以来,青年的生育率整体上高于总人口的生育率,同时呈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具体到不同子女数量的比例上,青年育龄人口的一胎率达40?以上,而同期总人口的一胎率基本维持在24?以下。青年人口的二胎生育率都在15?上下,而同期总人口的二胎生育率只有10?左右。在较高生育水平的三胎及其以上生育率指标的比较中,青年人口在该数据上也都高于同期的总人口的数值。综合起来看,青年育龄人口的生育率较高,她们依然是人口生产中的最重要推动因素。

(二)青年健康

1.新世纪青年健康的进展

第一,青年膳食结构及营养状况明显改善。2000年,“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正式启动。到2010年,全国28个省(区、市)的1万多所中小学校已经实施该计划,每天供应学生饮用奶数量已突破500万份。类似营养物的摄入和膳食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2010年我国学生低体重及营养不良检出率较2005年进一步下降,且基本没有重、中度营养不良者。比如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7—22岁年龄组轻度营养不良检出率分别为2.87%、5.81%、2.69%、5.45%,比2005年分别降低0.02、0.21、0.27、0.27个百分点;低体重检出率分别为17.32%、25.94%、20.03%、27.08%,比2005年分别降低1.40、0.78、2.80、1.35个百分点。城乡学生低血红蛋白检出率也继续下降,比如12岁年龄组分别为10.64%、13.82%,比2005年分别下降1.97、0.10个百分点。

第二,青年卫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在卫生保健发展的基础上,青年蛔虫感染率和龋齿患病率上显著下降。与2005年相比,2010年,我国乡村小学生蛔虫感染率继续下降。2004年与2002年相比,学生乳牙、恒牙龋齿患病率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其中7—17岁城市男女学生恒牙龋齿患病率均下降了1.2个百分点,乡村男女生分别下降了2.4和2.2个百分点。学生龋齿矫治率也有所提高。其中7—17岁乡村男女生恒牙龋补率分别提高近1个百分点。

第三,青年身体形态继续优化。从1985年到2005年,18岁以下青少年身高平均增加4.64厘米,体重平均增长4.90公斤,胸围平均增加2.03厘米。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15—19岁男性青年维尔维克指数平均为84.02,女性维尔维克指数平均为82.14。15—19岁男性青年平均身高、体重、胸围分别为170.84厘米、60.3公斤、83.26厘米,女性分别为159.22厘米、51.3公斤、79.48厘米。

第四,青年心理健康取得一定进展。2001年,《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小学都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教育部下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200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儿童和青少年是精神卫生工作的重点人群。政府还通过对高校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的三级预防体系等,推动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深化与发展。

2.青年健康的主要问题

第一,运动素质持续下降,视力不良居高不下并呈低龄化。2010年,15—18岁青少年速度、爆发力、力量以及耐力素质低于2000年和2005年。与2005年相比,2010年19—22岁城、乡男生引体向上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44次/分钟、1.45次/分钟,城、乡女生仰卧起坐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02次/分钟、2.48次/分钟。2010年19—22岁城乡男生1000米跑成绩,较2005年分别平均下降3.37秒和3.09秒,城乡女生8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17秒和1.87秒。7—12岁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为40.89%,比2005年增加9.22个百分点;13—15岁初中生为67.33%,比2005年增加9.26个百分点;16—18岁高中生为79.20%,比2005年增加3.18个百分点;19—22岁大学生为84.72%,比2005年增加2.04个百分点。低年龄组视力不良检出率增长明显。

第二,营养过剩导致超重与肥胖者增多。调查结果显示,7—22岁城乡青少年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不断上升。7—22岁青少年中,2005年城市男生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13.25%和11.39%,比2000年分别上升了1.4和2.7个百分点;乡村男生分别为8.20%和5.07%,比2000年分别上升了1.8和1.6个百分点;城市女生分别为8.72%和5.01%,比2000年分别上升了0.7和0.9个百分点;乡村女生分别为4.61%和2.63%,比2000年分别上升了1.2和0.4个百分点。到2010年,此问题进一步凸显。7—22岁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33%、5.64%、7.83%、3.78%,比2005年分

别增加1.94、0.63、2.76、1.15个百分点;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4.81%、9.92%、10.79%、8.03%,比2005年分别增加1.56、1.20、2.59、3.42个百分点。

第三,吸烟嗜好低龄化。2008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是“无烟草青少年”,《2008

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的主题为“禁止烟草广告和促销,确保无烟青春好年华”。该报告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吸烟者人数约为1500万,尝试吸烟者不下4000万,遭受二手烟雾危害的人数高达6500万。根据1984年、1996年和2002年三次全国性的吸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男性平均吸烟的年龄从1984年的22岁提前到2002年的18岁,女性从25岁提前到20岁。朱玉、郑玮娜:《中国烟民平均年龄持续下降》,《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12月4日,第8版。2005年的调查显示,在曾经吸过烟的男、女生中,13岁前吸完一整支烟的比例分别为66.8%和68.2%,与1998年相比,13岁前吸完一整支烟的比例增加了15%。可见,青少年成为香烟的最大受害者,且吸烟嗜好呈低龄化趋势发展。

第四,职业病患病人数大幅增加,尘肺病、慢性中毒成为最主要杀手。当前,在工业部门职业病中,排名前三的职业病是尘肺、慢性中毒和急性中毒。2004—2006年,因职业病死亡人数从4639人上升至11519人。其中,尘肺病成为工业部门青年的最大杀手,患尘肺病在职业病新增病例的比例,从71%上升至76%。因慢性中毒死亡人数,从501人上升至1083人,染病人数所占比例徘徊在10%左右,成为职业病第二杀手。

(三)青年教育

1.青年教育的进展

第一,国家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2000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为3849.08亿元,2010年为19561.85亿元,增长了5.08倍;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从2562.61亿元提高到14670.07亿元,增长了5.72倍,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2005年,推行全面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国家财政对九年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2008年扩大到全国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普及巩固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公平取得进展。从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揭开教育改革和推行素质教育的大幕后,2001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部署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工作也由此开始。2006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素质教育给予了一系列法律规定,素质教育依法实施。高考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2000年和2001年的博弈,使高考完全取消了年龄限制和学历限制。2002年,北京的春季高考,首次采用“3+X”和部分科目自主命题的方式,揭开了高考方式的改革序幕。2003年4月,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开始。与此同时,教育公平建设不断推进。目前已基本建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资助政策体系。国家每年资助近1.8亿学生,2010年资助经费达510多亿元。国新办:“十一五”教育改革发展及“十二五”教育工作发布会.2011年3月28日。针对西部和农村,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加快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发展农村中小

学现代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孩子也可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建立健全国家助学制度。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目前中职学生受助面达到90%,高校学生受助面达到20%。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受教育权益得到相应保障。

第三,适龄青年的受教育面扩大,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2000年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18年,2009年达到8.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7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毛入学率达到82.5%。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十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了两大跨越。第一次跨越是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完成了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化;第二步跨越是2005年,高等教育总体规模达到2300万,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已成为世界第一。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比2000年提高了15%。2000年,普通高等院校为1054所,到2010年发展到2538所,增长了2.41倍;普通本专科学生招生人数从2000年的200.61万增长到2010年的661.76万人,增长了3.05倍。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发展重点是提高教育质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进一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由此就更加注重培养和造就创新型高层次人才队伍,优化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结构。2000年全国招收研究生12.85万人,其中博士生2.51万人;2005年全国招收研究生36.48万人,其中博士生5.48万人;2010年,全国招收研究生53.82万人,较2005年增长47.53%,其中博士生6.38万人,增长16.42%。

第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规模增大。中等职业教育在新世纪经历了一个由下滑转入抬升的发展历程。由于受到高等教育急速扩张的挤压,职业教育和培训曾经陷入低谷,职业学校的数量和在学人数都有所减少,招生数量停滞不前。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此后,我国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在规模、办学条件以及招生人数等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870.42万人,比2000年增加537.06万人,增长1.61倍;在校生2238.50万人,比2000年增加1194.32万人,增长1.14倍。2010

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和在校生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和在校生总数的百分比为50.94%

和47.78%;高等职业院校1246所,比2005年增加199所,在校生人数达到735.63万人。从2009年开始,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实行免费。

第五,出国留学生数量持续增长。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数量持续增长,来华留学人员数量也有大幅增长。从1978年到2010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90.54万人,共有63.22万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截至2010年底,我国以留学身份出国,在外的留学人员有127.32万人,其中94.64万人正在国外进行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阶段的学习以及从事博士后研究或学术访问等。从结构组成来看,出国留学人员和留学回国人员中,自费留学占绝大多数,其次是国家公派人员和单位公派人员。2010年度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3.48万人。

2.青年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青年受教育机会公平性缺失仍未缓解。一是城乡公平缺失。主要表现为教育经费投入的城乡区域性结构失衡和城乡教育质量失衡。“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学历的增加,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二是阶层公平缺失。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教育机会出现较大差异,新的教育公平问题由此产生。“合法化”的择校费,其实质是“钱学交易”和“权学交易”,最终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乃至今后职业路径的不公。张瑜:《浅析择校与教育公平的实现》,《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年第2期。农民、工人、干部、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子女进入高等学校的可能性之比为1∶2.5∶17.8∶12.8∶9.4。

第二,教育成本增大,家庭负担过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未能达到4.0%的基本目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5%)。在教育成本的分摊机制上,国家投入仅占全部教育经费的20%,学生及其家庭则承担55%。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个人和家庭教育负担过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发展,妨碍教育公平的重大问题。从居民消费支出构成看,33.5%的家庭首要预期消费支出为子女教育支出,名列各种预期消费支出第一位;从价格举报内容看,教育收费问题一直是群众举报的第一热点。

第三,青年职业教育亟待健康发展。一是中职教育快速扩张后的“质”与“量”的矛盾。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60 万人,在招生数量上首次超过普通高中。但是,生源数量逐年下降与学校需求之间的矛盾、中职规模扩张与教育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成为中职发展的瓶颈,并最终导致中职教育质量下滑,从而制约其健康发展。从职校学生来源看,有70%以上是农村子女和城市家庭贫困子女,因无力支付职校相对高额的学费,有相当多的学生只能放弃学业。中等职业规模的急剧扩张并没有很好的配套增加相应的办学资源。一是教师数量匮乏和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2010年中职校在校生人数已超过2200万,至少还有30万的教师缺口。二是教学设备投入不足。学校教学仪器往往难以到位,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极少。二是高职教育遭遇瓶颈。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15所;招生数达313.4万人,与本科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在校生964.8万人,占据高等教育的一半。但是,高职办学目标存在偏差,办学理念不够明确。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沦为高等教育中的“次品”,学生们不愿上,家长们不支持,用人单位不重视,使得高职院校招生难,制约了高职院校的正常发展,阻碍了尊重技术应用

型人才社会氛围的形成。政府对高职教育的重视不够,经费投入难以保障。据统计85.2%的高职院校主要经费来源渠道单一,33%的学校经费投入难以保证。另外,师资力量匮乏,高职教师资补充渠道也存在困难,师范类院校没有培养高职教师的任务。

(四)青年就业创业

1.青年就业创业的新环境与新进展

第一,经济持续增长给青年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2000年到2009年,我国从业人员规模由7.12亿人扩大到7.79亿人,增加了6700万人。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就业容量持续

扩大。2002年8月,《中小企业促进法》进一步规范和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到4000万家,贡献了全国60%的GDP和50%的税收,容纳了75%以上的就业。

第二,政府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一是扩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2003年,政府用于促进就业再就业的专项资金为47亿元,2010年增加到433亿元。二是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从2002年开始,国家实施《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计划》和《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启动了“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训计划”。共青团与政府相关部门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和“百万下岗失业青年技能培训工程”。三是积极推动就业见习制度的建立。2002年,各地陆续建立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逐步完善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从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共青团系统已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3.3万个,累计48万名青年参与见习,其中15万名青年被见习基地正式聘用。四是积极鼓励和帮扶青年创业。国家采取了多项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为他们提供税收优惠、小额贷款,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等服务。2003年11月,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为创业青年提供导师辅导以及资金、技术、网络支持,帮助青年成功创业。五是帮助创业青年破解资金难题。2008年和2009年,共青团分别会同中国银监会、国家开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实施“中国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的通知》,到2009年11月,向23.6万农村青年发放小额贷款103.9亿元,向5.3万城市青年发放小额贷款42亿元。

第三,市场化导向的就业制度初步形成。一是劳动力资源配置基本实现市场化。2002年2月,《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二是就业服务制度的初步建立。2002年,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基本落实了向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就业服务的政策。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向求职者免费提供职业介绍的政策,职业培训补贴范围扩大到全部登记失业人员和农民工,政府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的制度正式建立。三是劳动力市场中介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至2007年底,全国有县区以上公共职业介绍机构3870个,工作人员2.7万人;99%的街道和82%的乡镇设立了劳动保障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10.9万人,建立起功能较为完善的一站式就业服务。四是劳动合同制成为市场化导向就业制度的基础。2008年1月,《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意味着市场化劳动用工行为进一步规范,劳动者合法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调查显示,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中84.1%的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三资企业中有90.4%,集体企业中有59.8%,私营企业中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比例也达到41.9%。

第四,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成为就业主体。一是普通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其就业质量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景气程度。2009年,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1300多万,其中高校毕业生611万人,占47%,是城镇新增劳动力中最庞大的群体。二是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数量

最庞大的就业群体。进入新世纪,农民工内部出现了代际更替,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61.6%,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懂农业生产,融入城市的愿望比较强烈。

第五,制造业等成为青年就业的主要领域,民营企业是吸纳青年劳动力的主渠道。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部门迅速增加,成为青年就业的主要领域。以农民工为例,新生代农民工在制造业的就业比重为44.4%,高于上一代农民工2.9个百分点。同时,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体制外单位。在城镇统计口径内,就业数量增加最多的是民营经济。2000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为8102万人,集体单位为1499万人,私营企业为2407万人,个体经济为5070万人,国有集体单位容纳了较多的从业人员。2010年,国有、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分别为6516万人和597万人,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进一步上升为9417万人和7007

万人。

第六,青年创业活动日趋活跃。一是青年成为创业的主力军。我国参与创业人员主要集中于25—44岁之间,29—34岁青年尤为积极。青年成为创业活动的主体,主要包括青年知识分子、流动中的农村青年、大学毕业生、留学回国青年、下岗失业青年等。二是青年创业活动日趋活跃。《全球创业观念中国报告》显示,中国的TEA(创业活动指数)2002年为12.3%,2005年为13.7%,在全部参与创业观察的3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5位。三是青年创业观念不断更新。相关调查显示,1/3青年是主动选择创业,因找不到工作而被迫创业的只占15%。四是青年创业以生存型为主,机会型为辅。青年创业活动中生存型创业占53%,主要在零售、信息服务、加工业、餐饮业、保健、教育服务和娱乐业领域;机会型创业占47%,主要在金融、保险、电子商务、房地产等商业服务业领域。目前这种情形正在发生变化,生存型创业比例有所下降,机会型创业的比例则在逐步上升。

2.青年就业创业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就业刚性需求强烈,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是新增劳动人口供大于求。未来数年我国青年新增劳动人口每年仍保持在1500~2200万之间的高位,供大于求,就业压力大。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增多。目前每年的高校毕业生(包括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已经突破600万人,而每年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率在20%—30%。三是青年农民工就业稳定性不强。目前农民工总量达到2.3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而且以每年600—800万的速度增加,增量中多数为青年。

第二,经济增长对青年就业的拉动有所放缓。20世纪90年代,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业人数平均增加80万人左右。2000年以来,我国进入“高增长、低就业”时期,2003年就业弹性为0.1,2005年以来下降到0.08,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业人数仅增加63万人。因此,相当多的投资增长计划,很可能是“低就业”甚至“无就业”的增长计划。

第三,青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一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一些劳动者素质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现代制

造业、服务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才相对短缺。二是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机会越多,发展空间越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在城市、在东部地区、在高收入行业求职就业。三是由于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全适应,导致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政策不平衡,毕业生在地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之间流动仍然存在障碍,进一步加剧了结构性矛盾。四是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对毕业生吸引力不足;基层教育、医疗、农技等部门急需人才,但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五是青年的就业意向、职业价值观念持续向“白领岗位”倾斜,而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工人,大多数也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

第四,非正规就业人群的社会保障水平与就业质量亟待提高。我国的非正规就业,既存在于非正规部门,也包括正规部门里的非正规就业。一方面,非正规就业人群享有的社会保障比例较低。据调查,正规就业人群享有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占62.3%,享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占67.4%,享有工伤保险的占41.7%;而非正规就业人群中仅有19.5%、14.8%和5.2%。正规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的参保比例在60%—80%,而自雇者仅为30%。个体工商户参加医疗保险的比例为30.77%,低于正规就业人员40—50个百分点。

第五,劳动力就业市场依然被分割。总体上我国就业市场仍呈分割状态,主要表现为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的就业市场的分割,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与非国有单位就业市场的分割,农村户籍青年有限参与的城市就业市场与城镇户籍青年几乎不愿意参与的农村就业市场的分割,这种分割必然导致待遇差距,产生诸多不公平现象。

第六,青年创业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一是政策难落实。以大学生创业为例,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大学生创业之路依然艰难。二是融资有困难。青年创业获得资金的渠道主要靠家庭储蓄和亲友借款,外部资金如银行贷款、小额担保贷款、政府及社团提供资金等,还没有形成普遍的有效助推。据调查,48%的人创业资金不到10万元,在创业失败原因中缺乏资金排在第一位。三是不宽容失败。传统文化中相对缺乏对失败者的理解、鼓励和支持。

(五)青年政治参与

新青年世代的政治参与,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突破,表现出时代特征、社会特征、高科技特征和青年群体特征的综合症候。概括起来说,青年政治参与的最主要变化,就是正在实现从“群众”到“公民”的转变,他们越来越不再是旁观者,也不是从属者,而是充满一种负责的精神去建设自己认同的世界。

第一,青年对政治参与的定义发生深刻变化,对政治参与的认识更加深化。青年对政治参与的定义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对政治参与的内涵不断拓展和创新。他们认为,对党的政策的学习和贯彻是政治参与,入党入团是政治参与,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积极参与政策决策和执行的全过程,监督政策实施的效果,以个人的力量,以公民的身份去影响决策,则是一种更具积极意义的政治参与。青年对政治参与的定义及其实践,使政治参与的内容更为丰富,也更加符合公民社会中政治素质提升的要求。

第二,青年政治参与的主体普遍化,政治参与的主导力量多元化、多阶层化和多地域化。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曾是引领青年政治参与甚至全社会政治运动的主导力量和先行力量。当前,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生存发展压力挤压其政治参与空间,青年群体整体素质提升、参与途径的丰富以及利益群体的分化,共同推动青年政治参与的主导力量多元化,各利益群体和网络意见领袖都有可能发起具有较大影响的政治参与群体行为。同时,来自不同阶层的青年代替中上层青年为政治参与中心,来自不同地域的青年代替北上广等发达地域为政治参与中心,实现了青年政治参与的多阶层化和多地域化。

第三,青年政治参与的内涵更加丰富,参与能力更强。青年政治参与由政策执行阶段的参与,不断提前到政策制定和形成阶段进行参与。青年群体希望通过全过程的参与,以此来影响决策过程和决策效果。同时,青年政治参与,更加熟稔于在规则之内挑战规则,他们期望不断减少政治参与的代价和风险,尽可能规避触犯规则而使自身的实际利益受损,在参与门槛降低的同时收益预期明显增大,最典型的是互联网成为青年建构自己理想世界的乐土和进行民主实践的“实验田”。

第四,青年政治参与的方式多样化,网络政治参与成为主流方式。青年政治参与的方式,既有制度安排,又有青年群体的创造。青年自组织、以青年人为主体的业主维权等方式,就是青年政治参与方式的创新。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青年政治表达渠道的丰富,形成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普及而形成的网络政治参与。非正式结社和通过网络等新媒体进行的政治意愿表达和直接接触,成为青年政治参与方式的最明显变化。

第五,青年政治参与的直接性与主动性增强,强调自主选择与自我作用的发挥。新青年世代更加自信,也更加相信只有参与才能改变自己的处境。他们认为政治参与、社会参与、经济参与和文化参与,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行为;政治参与作为一种非日常化的行为,应与日常生活和日常行为区别开来;政治参与的原则不能侵入私人领域,两者应该保持一种相对明确的边界。他们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和群体活动,追求自主参与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按自己的喜好与意愿而不是按照社会评价标准或所属组织的强行安排。他们愿意并且希望自己在参与过程中充分发挥能动作用,活动效果要能体现出自己的意志与独特的贡献。

第六,青年政治参与的目标具体化,更加从所属群体的利益来考虑。青年政治参与的公益性目标和对天下负责的政治抱负,作为其独有特征和内在要求,一直是青年政治参与的显著特征。传统框架下青年政治参与的目标服从于最高的整体的国家利益和党的执政。当前,青年政治参与的目标,既服从于国家利益和党的执政,同时又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合法合理的利益博弈。这就使青年在政治参与中寻求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汇合点和平衡点。青年的关注点,日益集中在与自身利益与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改革领域及其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们从关心政策环境、改革氛围等社会环境转到关心具体的政策、执行措施及其对自身利益与生存发展的影响,从关心他人利益正在向关心自己的利益转变。

第七,青年政治参与体现为一种平民政治或称为底层政治的兴起,政治变革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一般来看,社会底层公众的政治参与程度较低,传统的政治参与在很大程度上是精英参与。传统的青年政治参与,一般也是在青年精英群体的引领下按照党和政府的要求进行政治参与。当前,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青年围绕不同的利益诉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政治参与,构成一幅平民政治的全景图。尤其是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为不同利益群体提供了表达相应经济要求和政治诉求的快捷通道,极大增强了政治信息的传导和反馈系统,日益影响着政治决策和高层思考。

当然,新世纪中的青年政治参与也存在一些不足和诸多值得改进之处。青年处于成长过程中,生理上的血气方刚而引发的冲动,政治参与中的初步探索与经验缺乏,以互联网为重要媒介提供的匿名参与方式,使青年政治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凭冲动参与,非理性参与、发泄性参与甚至是非道德参与和非法参与。这是在推动和促进青年政治参与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六)青年的恋爱、婚姻与家庭

我国在新世纪接连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婚姻、计划生育方面的政策法规,对青年的恋爱、婚姻与家庭产生了重大影响。2001年4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同居不再非法,离婚不需要审查期和介绍信。同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通过,规定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2003年7月,《婚姻登记条例》对婚前医学检查未作强制性规定。2007年7月,《关于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计划生育问题的意见》规定学生结婚无需学校批准。

1.青年恋爱、婚姻与家庭的主要进展及其典型特征

第一,初恋年龄有所降低。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性发育不断前移,使青年的恋爱年龄普遍提前。2004年,一项调查显示,青年的实际恋爱年龄普遍比他们期望的恋爱年龄早两年左右。

第二,初婚年龄继续推迟,男女婚龄差缩小。2005年,青年未婚比例比2000年增长了4.91%,2009年,青年未婚比例比2005年又增长了4.06%。青年的未婚比例逐年升高,间接说明青年结婚的年龄越来越后延。进一步分析发现,2006年—2009年青年的未婚比例增长速度,比前期慢,这就说明此间青年平均初婚年龄变化不大。

第三,婚姻市场“挤压”现象严重,乡村更重于城镇。青年未婚人口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未婚比例要高于女性,婚姻市场“挤压”现象严重。2009年,15—29岁青年人口中,男性未婚人口比例为73.15%,较女性未婚人口的60.8%高12.35个百分点;15—35岁青年人口中,男性未婚人口比例为55.88%,较之女性的43.51%高12.37个百分点。在15—29岁和15—35岁未婚青年人口中,男性分别比女性多出1949万和2313.8万人,形成对男青年的“婚姻挤压”。“婚姻挤压”的累积效应非常明显,随着年龄的增大,“挤

压”现象更加严重。27岁以后,未婚青年的性别比超过200;32岁以后,未婚青年的性别比超过300;35岁未婚青年的性别比高达525。另外,农村青年中的“婚姻挤压”更为明显。15—29岁乡村未婚青年性别比高出城镇9.6,15—35岁乡村未婚青年性别比则比城镇高出11.9。

第四,婚前检查率先抑后扬。重大分水岭是2003年的《婚姻登记条例》,不再对婚前医学检查作强制性规定。2004年婚前检查率从2003年的53.4%骤减至2.7%。2004年之后,婚前检查率开始逐步上升,2010年升至31.0%,但仍低于2003年之前的婚前检查率水平。

第五,婚姻质量提高但稳定性明显降低。当代青年对婚姻质量的要求更高,但他们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相对较淡薄,这导致了他们婚姻稳定性下降,使得一些由生活琐事引发的“婚姻死亡”现象就越来越多了。从2006年到2009年,15—35岁青年的离婚率逐年上升,2009年达至8.168?。2009年,青年人口离婚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34岁达至顶峰,每一千人中有20人离婚。

第六,生育率保持稳定的低水平,农村生育率高于城镇。以增长速度而言,不论是全国,还是农村或者城镇,15—35岁育龄妇女累计生育率,从2000年到2005年是正增长,2005年到2009年则是负增长;农村15—35岁育龄妇女累计生育率均高于城镇和全国,以2009年为例,农村15—35岁育龄妇女累计生育率是城镇的1.49倍和全国的1.20倍。

第七,生育高峰年龄推迟,孩次以一孩为主。与2005年相比,2009年青年育龄妇女生育高峰年龄出现推迟,从20—24岁的114.46?推迟到25—29岁的96.58?;30—34岁育龄妇女生育率从2005年的40.22?上升到2009年的50.29?。这说明新世纪中国青年育龄妇女的生育呈现出晚育特点,主要集中在25—29岁。同时,2005年和2009年,15—29岁的一孩生育率均高于二孩、三孩及以上生育率,30—34岁的二孩生育率均高于一孩、三孩及以上生育率,这说明新世纪中国青年孩次以一孩为主。

第八,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都大体稳定在4.23-4.43人之间。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独生子女增多,家庭平均人口逐渐下降。1982年,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4.4人,2005年为3.13人,23年间家庭平均人口减少了1.27人,下降幅度高达28.86%,城市家庭结构小型化更加明显。

2.青年恋爱、婚姻与家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性教育滞后。2010年5月,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未婚青少年(15—24岁)中,约有60%对婚前性行为持比较宽容的态度,22.4%曾有性行为,其中51.2%未婚青少年在首次性行为时未使用任何避孕方法。在有婚前性行为的女性青少年中,超过20%的人曾非意愿妊娠,其中高达91%的非意愿妊娠诉诸流产。未婚青少年生殖健康服务需求方面,约有60%的咨询需要与超过50%治疗需求未能实现。

第二,家庭的连结度有所降低。目前,我国离婚率已连续7年递增,“中国式离婚”成为一个令世人关注的现象。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离婚人数和离婚率持续上升,近5年来增速明显,增幅高达7.65%。2009年,全国120多万对夫妻喜结连理,但有196万多对夫妇离婚。目前,北京、上海的离婚率已超过1/3。从年龄结构看,22—35岁人群是离婚主力军。

(七)青少年犯罪与预防

1.新世纪青少年犯罪的状况

第一,青少年犯罪总数稳中有降,数量在高位徘徊。1998年以来,青少年犯罪人数基本得到控制,青少年罪犯占刑事罪犯总数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0年青少年罪犯总数为22万,占刑事罪犯总数的34.5%;2002年为21.79万人,占31.0%;2006年为30.36人,占34.2%;2009年为30.20万人,所占比例进一步下降,为30.3%。

第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绝对数量和在刑事罪犯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青少年犯罪中,未成年人犯罪的绝对数量和在刑事罪犯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均有所下降。2005年未成年罪犯为8.27万,占全部刑事罪犯总数的9.81%;2009年为7.76万人,占7.78%。

第三,青少年犯罪主体低龄化趋势有所减缓。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3岁。近年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成效显著,青少年犯罪低龄化趋势有所减缓。青少年犯罪中,未成年罪犯的绝对数量和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2005年,未成年罪犯人数占青少年罪犯总数的28.9%;2009年,其比例则降到25.6%。

第四,青少年犯罪目的谋财性强,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占较大比例,新型犯罪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目的主要是为了谋取钱财、为了朋友和出于好奇,犯罪具有盲目性和冲动性。青少年犯罪目的的排序是谋取钱财、朋友义气、出于好奇和泄愤报复;犯罪动机单纯、幼稚,多数是出于一时冲动,犯罪具有突发性。青少年犯罪类型相对集中,以抢劫、盗窃、故意伤害和寻衅滋事等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为主,其中,抢劫罪、盗窃罪占较大比例。未成年人涉案罪名增多,犯罪类型呈逐渐扩展趋势。近年来,青少年实施网络犯罪、毒品犯罪等新型犯罪不断增加,呈逐年上升趋势。

第五,青少年犯罪形式具有团伙化、流动性强的特点。目前青少年犯罪中,约70%的青少年犯罪是团伙犯罪,部分青少年罪犯或者被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吸纳,或者自发结群,组成犯罪团伙,共同实施犯罪行为。青少年犯罪团伙成员多数是朋友、老乡、同学关系。近年来,通过网络组成犯罪团伙实施共同犯罪的案件逐渐增多,青少年犯罪团伙成员通过QQ群等网络聊天工具联络沟通,共同实施犯罪行为,有些团伙成员之间甚至互不相识,从而使犯罪行为更具有隐蔽性。同时,青少年犯罪的流动性强。1982年至2009年全国范围内流动人口数量由657万急剧上升到2.11亿,其中多数是青少年。有些青少年犯罪团伙流窜作案,有些新生代农民工因不良因素影响而犯罪,有些流浪未成年人被成年人利用作案。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流动青少年犯罪问题严重。

农业发展报告

一、珠海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作为改善民生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工程,珠海率先推进幸福村居建设三年来,全市上下同心协力,推动幸福村居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成熟发展;各级财政投入幸福村居建设累计超过10亿元,实现了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三年大变化目标,尤其六大创建工程之核心,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提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在大力推进珠海幸福村居建设进程中,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农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现代农业成长迅速。在传统农业支撑下,涉农二、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金湾三板农业、斗门逸丰生态园、十亿人社区电商、高栏绿手指份额农园,一批现代农业项目崛起。斗门区实施一村一品、一品多村战略,创新建立园区、镇村、合作社和投资企业“四位一体”发展模式,进一步壮大发展实力,初步形成了灯一等村海鲈生产基地、耕管等村南美白对虾生产基地、莲江等村休闲旅游产业基地、东安等村花卉苗木产业基地及东滘村罗非鱼养殖基地、红星村铁皮石斛基地等特色产业集群。休闲农业方兴未艾,竹洲水乡水利风景区、斗门区莲洲镇分别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莲洲镇十里莲江农业观光园被认定为“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作为全国首批台湾农民创业园之一,珠海台创园建设日新月异,园区面貌焕然一新。园区内景观及服务设施逐渐完善,热带兰花(国家)研发中心首期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全面完工投入使用。台创园二、三期建设进展加快,科技创新基地、28000平方米兰花温室大棚建设按计划顺利推进,预计2016年下半年完成建设并投产。台湾特色农产品加工及生态观光旅游中心、珠海芊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珠海绿海二期水产品加工等一批有实力、有市场、有技术的企业和项目落户园区。此外,广东(珠海)现代种业发展中心成功落户珠海台创园,这将全面提高珠海现代种业发展水平,有力推动珠海建设世界先进、国内一流的高端种业基地发展。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在建设幸福村居进程中,珠海借助外脑,高端谋划完成概念性总体规划,完成园区内土地平整回收、基础设施建设等前期工作。目前,园区已成为国家食品安全(横琴)创新工程的重要供应基地。同时,珠海市还新注册、引进一批园区企业和项目,总投资近100亿元。 伴随幸福村居创建的深入,珠海市休闲农业成为农业发展新业态,特色农业休闲企业发展成规模、上档次,海岛旅游持续火爆,增长迅猛。其中涌现出一批业界佼佼者。作为珠海12家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农庄,十亿人果蔬农庄接待国内外农业部门专家、游客超过4万人次。绿手指农园推行都市农业模式,为50多个社区、5000多名会员提供绿色安全农产品。生态养生农业示范企业,逸丰生态园以农业专业合作社模式,带动解决村民就业岗位100多个。发挥水乡资源优势,利用纵横交错的河道开展皮划艇及自行车运动,乐诗农业迅

中国家庭财富报告_共10篇 .doc

★中国家庭财富报告_共10篇 范文一: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新华社北京4月28日专电由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编制的《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28日发布。该报告基于覆盖全国25个省,268个县共12000户家庭的入户访问调查数据,涉及中国家庭财富的规模与结构、城乡与区域差异、金融资产和住房、家庭投融资决策、养老计划等方面,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家庭财富的基本状况。 2015年,我国家庭人均财富为144197元,其中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的人均财富分别为208317元和64780元。城镇家庭的人均财富是农村家庭人均财富的3.22倍。除了城乡差异以外,家庭财富也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的家庭人均财富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 为了从财富的角度理解家庭财富的形成以及分配状况,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对家庭财富的构成进行了分析。房产净值是家庭财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国家庭的人均财富中,房产净值的占比为65.61%;在城镇和农村家庭的人均财富中,房产净值的比重分别为67.62%和57.60%。金融资产在全国、城镇和农村家庭的人均财富中,分别占到了16.49%、15.96%和18.61%。动产与耐用消费品也是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家庭人均财富中的比重没有呈现出显著的城乡差异。 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分析了城乡家庭的汽车保有情况、消费信贷、投资渠道。调查结果表明,城乡家庭的汽车保有率为

31.8%。一些家庭不只拥有一辆汽车,拥有两辆及以上汽车的家庭占调查家庭总数的3.48%。平均而言,每百户家庭的汽车保有量是39.8辆。汽车保有情况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家庭消费信贷的普及程度不高,一部分拥有汽车的家庭采用贷款的方式购置汽车,但这部分家庭的规模较少,仅占拥有汽车家庭的18%,占全部调查家庭的6.5%。 在家庭进行储蓄的主要原因中,位居首位的是“为子女教育做准备”,超过40%的家庭都将其作为储蓄原因。其次分别是“应付突发事件及医疗支出”“为养老储蓄做准备”“不愿承担投资风险”“为购房或装修做准备”。这说明,预防性动机是城乡家庭储蓄行为的主要动因。 从城乡家庭的投资渠道看,在参与各类金融产品投资的家庭中,股票的投资参与度相对最高,占到了全部调查家庭的7.35%。投资基金的家庭占全部家庭的4.52%。投资于收藏的家庭只占到全部家庭的3.53%。参与各类产品投资的家庭并不是盲目地进行投资理财,被调查者比较认同家人、朋友、同事的意见,对家人、朋友、同事的意见持肯定态度的占57.48%。另外,专业型理财师的作用凸显。 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对60岁以后的收入水平有着较低的预期。33.28%的人预期60岁以后,收入将不足60岁以前的三成。60.07%的居民预期60岁以后收入将下降一半以上。为达到老年时期的理想生活标准,48.29%的人认为应该在50岁以前制定养老计划,33.84%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在51-60岁

中国青年大学生现状分析

中国青年大学生现状分析 第一阶段:迷茫状态 处于这一状态的学生,往往刚进校不久正在大一或大二年级。甚至对于部分比较不是很主动的学生,这一状态一直会持续到高年级甚至毕业。由于经年累月的应试教育,学生往往被来自教育系统、父母、社会、传统观念及当下思潮给自己带来的期望而获得一种思维方式。那就是:我必须做什么?(what Ihave to do?) 我必须做什么才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我必须做什么才能在社会中有一席之地?我必 须做什么才能考上好的大学?我必须做什么才能出国读书?我必须做什么才能比别人更优秀? 由于这样的心态,学生会被来自不同方面的期望要求做不同的事情,并且与自己的本性、爱好发生冲突。比如父母费了很多心血才换来自己读大学的机会,所以自己必须以非常优异的专业学习成绩才能回报父母。而当下思潮可能会教育学生要出国读书给自己镀金,所以自己必须在专业课之余猛攻托福GRE,确保能获得出国的英语技能敲门砖。同时,自己可能对目前所学专业没有兴趣,找不到热情,但也不知道自己对什么专业有兴趣。 在外界不同方面的期望的冲突以及与内心真实渴望的不协调时候,如果学生并没有通过寻求外部的帮助或者不同的渠道去解决这个不协调,而且持续把这种不协调回避或者忽略的话,我们称这类学生处与迷茫状态。 第二阶段:摸索状态 相对于迷茫状态,学生会进一步通过寻求外部的帮助来反省自己和观察世界,从而去摸索适合自己发展的一条道路。通常学生会通过阅读名人的传记文书(如李开复给大学生的信),和校内外的职业规划导师沟通,和年长的师兄师姐请教经验,参与不同的社团实践活动,申请公司的实习等等方式来了解个人职业发展的种种可能性。

2020中国汽车金融报告

洞见 罗兰贝格 09.2020 上海 / 中国 罗兰贝格2020中国汽车金融报告

2019年,中国乘用车新车销量延续了下滑势头,较上年继续下降近10%。随着中国汽车行业进入发展成熟的“新常态”时期,汽车金融市场的整体增速也开始减缓。与此同时,各种背景的公司继续涌入汽车金融市场,现有行业玩家也不断投入,加剧的竞争压缩了行业整体利润空间。日益严格的监管引领行业走上规范化的道路,但也给部分玩家带来经营压力,提出转型要求。 进入2020年,疫情成为各行各业讨论的关键词。汽车金融行业也受到巨大冲击,行业亟待反弹。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金融企业需要对自我进行审视,重整旗鼓,摆脱粗放的经营模式,塑造可持续的发展竞争力。 尽管困难重重,前市并不悲观,许多积极的市场变化驱动着行业前进。细分场景逐步明确,待拓空间逐渐明朗。拨云见日,我们看到汽车金融市场孕育着许多新的机遇。 汽车本身的变革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推动汽车金融的发展和变化。在汽车新四化的浪潮下,新能源和移动出行都催生出了区别于传统的金融需求,对乘用车金融的模式和渠道都将带来深远的影响。在这过程中,汽车金融企业迎来梳理业务、自我塑造的窗口。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二手车销量及其对应的金融市场仍在快速成长,行业基础和规范的建立是大势所趋。从事二手车金融的企业迎难而上,继续努力创造市场秩序,随着数据体系的完善,突破业务瓶颈指日可待。 在本报告中,我们首次覆盖了商用车金融市场,对市场趋势、竞争格局和模式演变进行了总结。商用车新车金融是一个规模近3,000亿元的大市场,具备较高专业性,尤其在渠道开拓 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具有其独特鲜明的发展特点。此外,商用车在用车环节占据了更大的全生命周期价值,为相关金融服务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正待不断进取的企业进行开拓。面对各细分市场的机会,树立独特优势对于汽车金融企业来前言 面图片: S e r g e y N i v e n s - F o t o l i a 力创造条件。用车环节金融和出行金融服务也将成为汽车金融企业商业模式拓展的必争之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倡导开放合作、共同创新的发展主旋律。 本报告是罗兰贝格自2014年发布《中国汽车金融报告》以来的第六期。罗兰贝格持续观察汽车金融市场的变化趋势,并基于行业洞察提供相应的分析及预测,谨以此报告抛砖引玉,在这机遇和挑战碰撞的市场环境中,为行业相关人士提供思考,共同推进中国汽车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及展望

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及展望 打开中国的政区地图,全国现有设市城市655个。按照行政区划,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包括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县级城市368个(包括63个省辖的县级市)。此外,有建制镇19 234个。以不重复计算为原则,这655个城市的行政区域土地面积为52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4.3%。《2008年国土资源公报》指出,全国的城乡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为26.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8%。《2007年城市、县城和村镇建设统计公报》显示,全国655个城市的城区建成区面积为3.5万平方公里,全国的县城镇和同类居民点建成区面积为1.4万平方公里,其余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为2.84万平方公里;城区、县城镇和其余建制镇合计,共有建成区面积7.74万平方公里。由此可知,中国的城镇建成区占国土总面积的0.8%,中国的乡村和独立工矿用地占国土面积的2.0%。 从现实的国情出发,按照行政许可,这655个城市市长的服务和管理,应能统筹城乡。为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城乡规划,应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以往那种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规划管理制度和建设实施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0年来,我国城市数量的发展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较快发展阶段,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上升到1982年的245个,平均每年增加13个;二是快速增长阶段,1996年城市总数达到666个,平均每年增加30个;三是平稳调整阶段,1997年的城市总数为668个,之后至2008年末,全国共有城市655个。近年来城市数量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了“撤(县级)市设(市辖)区”的行政区划调整。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由于量大面广,我国广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的人口总量仍将继续高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同时,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各大城市也将继续成为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主要接纳地。城市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发展单元,其“撤县设区”、“撤乡设镇”和“乡镇合并”等行政区划调整仍将继续,县级市的数量还会减少,部分县级市将有可能“升格”为省辖市。在某种程度上,这一调整反映出地方中心城市“做大做强”的强烈意愿,以及由上一级行政单位统一协调区域城乡发展、争取优质资源的态势。 2 中国的城镇化 中国的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在工业化推动下,通过城镇数量增加和城镇规模扩大,所导致的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中国的城镇化长期滞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但可以预计,在2020—2030年期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会跟上世界的步伐。与此同时,中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大量、广泛的人口流动,正在模糊经典的西方城市化概念,重

中科院发布《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7版) 共5篇14个专题

中科院发布《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7版) 共5篇14个专 题 2017年7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北京联合发布《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7)并举行“全面深化中国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动能”高层论坛。 当前农村全面转型面临八大挑战 一、高成本严重损害农业竞争力。2005-2015年,中国三种粮食每亩总成本平均每年上涨9.7%,其中人工成本年均上涨11.0%,土地成本年均上涨13.5%,均远高于同期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4.4%)和谷物生产者价格指数年均上涨率(4.8%)。高生产成本推高了粮食价格、降低了农业经营收益,损害了农业竞争力。 二、农业机械化亟待转型升级。自2011年以来,大中型农机具数量和机械作业费增速“双回落”,而且近年来小型拖拉机的绝对数量连续减少。这意味着,中国大中型农机具数量正在趋于饱和,农机作业市场竞争日益充分,农业机械化面临转型压力。 三、“谁来种地”难题尚未破解。占农民工总量49.7%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没有参加过农业生产且早已习惯城镇生活,不会种地也不愿种地。再加上务农收

益较低和耕地细碎化,一些地方开始出现抛荒,在河南南部、湖南西部的山区耕地抛荒比例接近1/4。 四、农业规模经营面临巨大挑战。2015年底,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数量仍然多达2.1亿户,占全部农户的79.6%。2016年全国土地流转面积为4.71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比重为35.1%,仅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远低于2012~2014年4个百分点以上的年均增速,一些农民想出租土地却没人承接。 五、农民增收的压力不断增加。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而且农业经营效益进入下行通道,农民增收的务农、务工这两大传统动力有所减弱,加上财产性收入短期难以有明显增加(2016年仅占2.2%),依靠转移净收入来支撑农民收入增长也不太现实,农民增收难度日益加大。 六、农村资源资产浪费严重。当前农村居民点空闲和闲置用地面积约多达3000万亩。2000年-2011年,在全国农村人口减少1.33亿人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点用地反而增加了3045万亩。而且,每年因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而新增农村闲置住房5.94亿平方米、折合市场价值约4000亿元。 七、农村生态环境亟待改善。不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落后的生产方式,比如化肥、农药、农膜的过量使用,再加上全国每年38亿吨的畜禽粪污产生量,导致中国的农业面源污染十分严重。而且,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八、乡村治理模式仍需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要求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与“村两委”的关系亟待理顺。乡村治理机制如何适应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村社区化的值得注意。 新时期,加快农村全面转型 必须全面激活要素、市场和主体,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和新动能。然而,受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在加快农村全面转型、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过程中,目前仍存在一些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障碍。具体来看,在思想认识方面: 一是担心农民离农退地会影响社会稳定,二是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误解,三是误将土地流转等同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四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认识有待深化,五是对工商资本下乡的认识存在偏颇。在体制机制方面,一是各项改革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参考

2018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参考 1、调查设计 (1)chfs抽样设计:经济富裕地区(东部地区)的样本比重相对较大(样本市县中东中西部省份的比例为32:27:21,全国为34:27:38),城镇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的样本比重相对较大(样本中城镇居委会与农村村委会比例为181:139),城镇富裕家庭占比较大,样本的地理分布比较均匀。 (2)数据核查:事后对所有受访者进行(电话)回访。 (3)拒访率:chfs的拒访率低于国内外相似或同类调查的拒访率。 (4)数据代表性:人口统计学方面,chfs调查数据在家庭规模、人口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方面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比较一致,其中城市人口比例数据与国家统计局有差异(XX年chfs数据按户口计算为0、369,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0、513,但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人口是指居住在城镇范围内的全部常住人口,不是户籍概念)。在居民收入总额上,chfs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居民收入总额、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总额、人均收入方面比较一致,在农村和城市人均收入内部构成上二者差距比较大。(5)国内有影响力的家庭调查数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中国家庭收入项目调查(chip),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国健康与养老跟踪调查(charls)。 pps(probabilityproportionatetosizesampling):按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样,它是一种使用辅助信息,从而使每个单位均有按其规模大小成比例的被抽中概率的一种抽样方式。pps抽样是指在多阶段抽样中,尤其是二阶段抽样中,初级抽样单

位被抽中的机率取决于其初级抽样单位的规模大小,初级抽样单位规模越大,被抽中的机会就越大,初级抽样单位规模越小,被抽中的机率就越小。 2、家庭人口和工作特征 (1)20xx年chfs样本数据显示平均家庭规模为2、94人。少儿(15周岁以下)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23:100,劳动年龄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0、5:100,老年(60周岁以上)人口的男女性别小于1、 (2)无论是根据人口老龄化指标1(60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0%,根据chfs我国XX年该数据为16、34%)还是指标2(65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7%,我国为10、65%)都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少儿抚养比低于老年抚养比,且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高于农村。 (3)根据chfs数据,我国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高达63、58%,年龄组越低的人群高学历的比例越高。 (4)根据chfs我国城市剩男、剩女(30周岁以上的未婚男女)的比例41:62,农村为59:38、 (5)企业雇佣的劳动力占从业人员的比例高达62%,其中38、44%在私营或个体企业工作,大力发展工商业可能是解决中国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大力支持私营或个体企业的发展,中国劳动力就业压力将可能得到缓解。 (6)具有博士学历职工的工资收入低于硕士学历职工的工资,在这个阶段教育收入回报为负。

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调查报告

“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调查报告 ——人民网调查专栏“态度”第三期 2013年05月06日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为全面了解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现状,人民网强国社区调查专栏《态度》联合国内专业民意调查机构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青年人的职业观、婚恋观和亲情观。在调查实施中,除了对青年群体(15~34周岁的人群)进行调查外,也对非青年(35周岁及以上的人群)群体关于青年人的看法进行了调查,线上线下调查同步进行,时间为2013年4月12日至4月23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关于“青年”年龄范围的定义在世界各地因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情况的不同而有差异,本次调查使用我国国家统计局对“青年”的定义,即:15至34周岁的人群,为青年。调查结果如下: 一、职业观 当代青年择业不惧压力,看重工作发展前景;工作中有较强的上进心,虽然压力偏大,但对工作基本满意;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有基本了解,在实际工作中明确职业理想,并为此作出努力。 (一)青年择业最看重的三个条件:发展前景、稳定性和薪酬福利

调查结果显示,青年择业最看重的三个条件是发展前景(70.5%)、稳定性(67.3%)以及薪酬福利(60.0%),而工作压力小(27.2%)对青年择业的影响较小。 此外,男青年与女青年在择业观上存在显著差别。男青年认为择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工作的发展前景,而女青年则认为工作的稳定性才是影响择业的最重要因素。

(二)工作状态 1. 当代青年具有较强的上进心,但工作态度需要端正 数据显示,78%的被访青年认为当代青年在工作中有上进心是主流现象,六成以上被访青年认为多数青年能够在工作中做到“脚踏实地,踏实肯干”。 然而,非青年(注:指35周岁及以上的人群)认为“工作态度不认真,混日子”是当代青年在工作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2. 当代青年工作压力偏大 调查发现,青年人的工作压力得分为61.8分(注:百分制,下同),属于中等偏高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在对比不同性别的青年对于工作压力的感受时,男青年比女青年感受到更大的压力。 3. 青年对目前工作单位的满意度接近55分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 深圳连续3年位居内地榜首 与去年一样,广东今年依旧2个城市进入前十:深圳排名第二,广州位居第六。这是深圳连续3年排名全国第二,居内地城市榜首。广州则从2006年起,一直徘徊在第5名和第6名。 广东其他城市中,佛山排名15位,比去年下降1名。东莞排名19位,下降4位。中山排名28位,下降5位。珠海排名29位,江门和惠州分别为61位和62位。阳江垫底,排名203名。 在中国51个城市分项竞争力排名中,深圳的结构、文化、开放竞争力3项分项竞争力也分摘全国第二、内地榜首的好名次。但广州的情况则不容乐观:广州环境竞争力排名第38位,政府管理竞争力排名第41位,在广东所有入选城市中,这两项竞争力都排最后一名。 广州市社科院科研处处长彭澎也对此有明显疑问,“广州怎么说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如果说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都这么失败,还能算前沿吗?” 河源清远增长竞争力排名第一 让人惊喜的是,城市竞争力分别排名131和134位的河源和清远,在综合增长竞争力方面并列排名全国第一,这也是广东首次有城市摘得该名次。 -焦点问答 1、深圳为何连续三年内地第一? 问:深圳GDP排名全国第四,次于上海北京广州,为何其竞争力排名能连续三年位居内地第一? 章武(蓝皮书主编助理):从经济总量看,深圳确实不如这些城市,但城市竞争力考察是全面的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经济规模、经济效率、发展成本、产业层次、生活质量等方面。从目前的发展速度来看,深圳的经济增长均高于上海、北京,经济效率高于上海但发展成本反而比它低,综合评比下来,深圳的分数确实是内地第一的。 2、深圳竞争力能否赶超香港? 问:深圳竞争力已经连续3年处于全国第二,内地城市第一,有无可能赶超香港,成为第一? 倪鹏飞:短期内都不太可能。两个城市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在12项分项竞争力指标中,香港有10项高于深圳,深圳只在文化竞争力和科学技术竞争力两项指标上略高于香港,可以说,香港在人才、资本、结构、综合区位、制度、政府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无论在局部还是整体上都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3、广州为何常年落后于深圳? 问:作为深圳的“大哥”,广州的经济总量一直比深圳大,但竞争力排名一直落后于深圳,这是为何?

农村社会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社会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社会现状调研报告 通过调研,同学们加深了对农民和农村的认识,他们在思考,农业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却还在承受着最大的辛苦和劳累,同学们也希望能再有机会与农民的充分交流,了解了农民的疾苦,切实地了解、反映“三农问题”,为问题的解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此次调研,对于村落和被调查人完全采取了随机取样调查,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调研团虽然结束了在xx的调研活动,但为了保证调研的可比性和普遍性,调研团的成员又决定加印问卷返回各自的家乡,展开追加调研,为此次调研能真实地反映问题增加素材和数据。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党的“xx大报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讨论了“三农”问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认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有近XX 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子女闯天下,老人守“空巢”。生活孤独,缺乏照顾,却时刻挂念儿女,这就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啊。然而,在外务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忽略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嘘寒问暖。留下的是踽踽独行的老人每日不断地守望家门,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来。这让我想起之前我们走访的那些老人,每一个都是蹒跚而行,有的由于年老身体不适还要照看自己的孙子。儿女离开,孙子尚小,为了整个家,

不得不自给自足。一辈子就这么辛劳度过,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福,这真是做儿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辛劳的功臣。先在他们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招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与关心。总而言之,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们,挣钱只是一个生存目的,老人则是自己的至上亲人。当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时候想着尽孝早己为时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快乐地安度晚年。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保护,农民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农民普遍抱怨种子、农药、化肥、管理等导致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农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同时靠天吃饭、种粮不赚钱等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走访中,他们还注意到,一个村子的领导的水平就直接决定了整个村子的发展状况,”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一批眼界开阔,踏实为民的村干部。见到了农村医疗资源的缺乏、农民生活的困苦、农民居住环境的差乱,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文化水平的低下. 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194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完 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1.调查设计 (1)chfs抽样设计:经济富裕地区(东部地区)的样本比重相对较大(样本市县中东中西部省份的比例为32:27:21,全国为34:27:38),城镇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的样本比重相对较大(样本中城镇居委会与农村村委会比例为181:139),城镇富裕家庭占比较大,样本的地理分布比较均匀。 (2)数据核查:事后对所有受访者进行(电话)回访。 (3)拒访率:chfs的拒访率低于国内外

中国青年就业调查报告公布

中国青年就业调查报告公布 《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日前公布。本次调查由全国青联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联合进行。调查共选取7000个青年样本和220个企业样本。调查对象为15岁至29岁的青年以及他们的雇主。昨天,记者在采访本次调查的主要负责人、劳动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丽宾时获悉,青年失业率为9%,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政府部门和国企为青年就业首选,失业青年大部分为长期失业。失业率青年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本次调查显示,15岁至29岁的中国青年总体失业率9%,高于中国目前6.1%左右的社会平均失业率。张丽宾说:“就全世界而言,青年失业率一般都高于社会的平均失业率。因此,青年就业问题也成为社会的重要问题。” 为什么青年失业率如此高?报告指出,中国劳动力人口数量庞大对就业造成了巨大压力。中国每年新增劳动人口在XX万上下。由于教育容量有限,每年需要就业的新增劳动人口则在1000万至1600万之间。由于青年缺乏工作经验,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青年就业问题愈发突出,表现为高于平均水平的失业率。22

岁前就业,15%先失业 调查显示,80%的青年在17岁至23岁之间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另有13%的青年在16岁以前进入劳动力市场。只有2%的青年在26岁以后才进入劳动力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在22岁以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中,有一部分人首先要经历失业的过程,这一比例约为15%;而此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则几乎没有人一开始就经历失业。 张丽宾表示,这一原因主要是因为22岁以前的青年就业经验、就业渠道少造成的。72%失业青年长期失业 失业一年以上的长期失业者占72%。失业者在求职时,超过60%的失业青年认为最大的困难是文化水平低。但只有13%左右的人员在失业期间进行了学习培训,多数人只是呆在家里、找工作或者做些家务杂活。 失业青年中,职业中等教育水平的青年(37%)和初中文化水平的青年(30%)比重最高,高中、大专生的比例均为13%,大学生的比例为5%。相对于此次被调查青年的文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摘要)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摘要)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经济改革大潮,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境内的萌生和发展。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走过了一些成熟市场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道路。尽管经历了各种坎坷,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不断壮大,制度不断完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和投资者不断成熟,逐步成长为一个在法律制度、交易规则、监管体系等各方面与国际普遍公认原则基本相符的资本市场。 中国资本市场从开始出现的第一天起,就站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前沿,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市场化资源配置的需求日益增加,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也日益提高。资本市场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经济逐渐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而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经验,也是中国经济改革宝贵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巨大的融资需求将有很大一部分依靠资本市场来满足;其次,中国经济迫切需要调整

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将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第三,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体系高度依赖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迫切需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防范金融风险,而这种转变必须通过做强做大中国资本市场来实现;第四,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养老体系、改革医疗保险体制和建设新农村等重要领域,也要求资本市场提供全面有效的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第五,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资本市场和金融中心的竞争日益加剧,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监管模式日新月异,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和发达程度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需要资本市场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融资需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资本市场对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以资本为纽带引导和支持生产要素向创新型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通过资本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实现资源跨地区和跨产业的整合,通过

当前中国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发展

一人民币升值周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持有人民币资产和票据是世界话题,外币大肆进入中国的趋势很难改变,长牛市场格局不变; 2、居民存款搬入证券市场,造成所谓的“流动性泛滥”,给政府出了很大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政策导向明确告诉大家,一定要打击股市投机,树立投资理念,事实上市场已经有了回应; 3、外汇储备暴库、“全民炒股”和中外机构博弈己经影响了金融平衡,出口退税政策、QDII等新政,告诉大家国家己实质性考虑外汇平衡问题,有时会牺牲局面利益,才能保证大局健康发展; 4、保持证券市场的稳定,对大型国企IPO和全流通有利,政府既不希望证券市场大幅涨跌而造成对政治、经济的伤害,但又挡不住瞄准中国资本市场的资金的冲击,只能用政策来调控这个市场; 5、大力发挥基金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将是今后的主流方向,现在大批股民的热钱将不断回到基金市场,符合政策导向,选择好的股票将成为基金公司的事,而选择好的基金品种,将成为今后的主要社会话题。 我的最后结沦:少碰股票、选择好的时机和基金品种,分享证券市场带来的财富。 当前中国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发展 一当前宏观金融形势总体运行平稳,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隐忧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对外贸易增势强劲,财政收入大幅提高。当前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值得注意的是,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投资需求膨胀过快、货币信贷增长偏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 据初步统计,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9.2%;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7.90万亿元,同比增长20.66%,本外币贷款一季度新增9122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8342亿元,同比多增238亿元。为了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引发通货膨胀或资产价格泡沫,形成新的银行不良贷款,防范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包括将自4月25日开始再次提高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制度和再贷款浮息政策等。此外,中国人民银行提高了央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货币供应量增幅偏快,今年以来M1和M2实际数据均高于预测;信贷增长速度偏快,比年初预期高出10个百分点。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政策,将有助于控制货币投放和贷款增加速度,保证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第二,我国直接融资所占比例依然过低,间接融资比重过高。虽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证券市场不发达,企业直接融资困难,直接筹资不便利的问题,但是如此高的间接融资比例为全社会的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第三,M2占GDP的比重过高,到2003年,我国 M2占GDP的比重已经接近200%,这种高比例除了在极其个别的国家外,在全球范围内是没有的。虽然中国经济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但是过大的M2表明,中国经济发展中融资过多依靠银行体系,风险集中度偏高。第四,总储蓄率依然偏高。2003年我国的总储蓄率进一步上升到47%,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需求所占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上述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金融市场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首先,金融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证券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其次,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不仅包括商业银行、社会保障基金、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自2003年起,还引入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市场产品的逐步多样化,不仅包括金融债、国债、中央银行票据,公司股本和债务性债券,而且在证券和银行业产品方面不断推陈出新。ABS、MBS和CDO 等银行类创新产品、开放式基金等证券类创新产品都有强烈的需求。第四,跨市场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出现,例如货币市场基金的出现,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等。 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是存在产品匮乏、简单化的问题,金融深化程度还不足,在不少方面还存在创新压抑的现象和问题。 三、经济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要求我国金融市场必须进一步发展,要求有关部门适应形势,转变观念。与此同时,金融产品必然发生相应的转变 首先,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随着国民待遇的实现,市场准入的逐步放松,金融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和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均要求我国必须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其次,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XX 报告提出,尽管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成绩显著,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有待提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需要深入关注。欢迎阅读本文,更多优质内容,欢迎关注网。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XX 学前教育持续快速发展,五年即超《规划纲要》2020目标5% XX年以来,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国十条”与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 报告显示,“入园难”是“十二五”之初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XX年幼儿在园人数只有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到XX年幼儿在园人数猛增到万人,五年增加了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只用五年时间即超过《规划纲要》2020目标任务5%。 全国幼儿园数量由XX年全国仅有幼儿园万所,到XX年增至万所,增幅达%。城区增加了15474所,占%;镇区增加了22883所,占%;乡村增加了18576所,占%。其中,教育部门办普惠性幼儿园城区增加了2953所,占%;镇区增加了8675所,占%;乡村增加了14813所,占%,近九成普惠性幼儿园投放在了乡镇及以下。 全国幼儿园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专任教师数量由XX年

的万人增加到XX年的万人,新增万人;在新增专任教师中,城区占%,镇区占%,乡村占%。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农村义务教育不断享受改革发展红利 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均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均在农村。五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各项政策不断向农村倾斜,农村义务教育事业迎来利好局面。 主要表现在:农村义务教育呈“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县城大规模学校”基本格局;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数量增加且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率较高,留守数量下降;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大幅提升,生师比不断下降,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改善;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深入推进,受益学生达3300多万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有序推进,全面改薄工程深入实施,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率大幅提升;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支出不断提高。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超过中上收入国家 报告称,近年来,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持续增长,由XX 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超过了85%的基本普及标准;远超中上收入国家%的水平,普通高中生均教育资源状况不断改进,贫困生资助体系日益完善,农村学生上大学机会显著增加。此外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教育

中国青少年成长调查报告-2019年文档

2019年中国青少年成长调查报告 网游不可怕鲁迅受欢迎 在课堂内外创刊30周年之际,一直关注青少年成长状况的该社推出了2019年中国青少年成长调查报告,相关数据形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网络游戏以及兴趣爱好、假日游玩、消费等成为当今青少年关注的重点。课堂内外杂志社总、调查报告的总撰稿人徐永恒介绍:这次发布的调查报告,基本反映了90后青少年学习、生活、心理等成长的方方面面,对家长、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了解目前他们的成长状态中有很好的帮助。 调查全面,学生参与度高 据悉,这次调查方式为问卷式,分别在《课堂内外》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上刊登调查问卷,同时,在课堂内外官方网站设立2019中国小学生成长状态调查专区,点击后进入相应的问卷调查栏目。问卷的统计采取随机抽样统计。另外,通过网上调查专区填写问卷的,其调查数据自动进入信息统计库。这部分青少年必须是有上网条件和上网时间。调查数据显示,他们往往来自城市和城镇,在周末集中上网的比例很高。一些青少年在回寄问卷的时候特别写信说明,家里有电脑可以上网,但因为住校上网受限制,或者上网填写问卷需要注册,不如直接寄信来方便。 2019年青少年成长调查从今年1月开始到9月30日结束,共回收邮寄以及网络有效问卷超过十万分。采样范围包括中国内地所有地区,来自生活于城镇、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问卷占大多数,

其调查结果主要反映了这部分青少年的基本情况和自我认知。 网络游戏并不是狼来了 调查结果显示,当今中小学生对于网游的选择上更加趋于理性,每周玩两个小时网游或者基本不玩的小学生占到了64.21%,这一选项在初中是84.30%,高中生则达到了88.37%。 66.67%的小学生、72.36%的初中生和62.06%的高中生认为网络游戏休闲娱乐,不沉迷就好。网络游戏在中学的盛行度并不像传说中那么严重。 韩寒不敌郭敬明,鲁迅成为中学生最喜欢的现当代作家 与80后和90后作家之间的竞争相比,现当代作家之间的选择则显得平和许多,初中阶段的前三名分别为鲁迅(50.75%)、冰心(39.20%)、朱自清(29.40%),高中段的鲁迅仍旧成功成为第一(33.87%)、余秋雨则以21.37%的支持率紧追其次,金庸的排名是第三,支持率为19.19%。 90后消费更显理性,国货整体不如国外品牌 在消费分栏调查中,71.10%的高中生和68.86%得初中生认为质量是第一位的,价格其次,但在外形、款式与功能上,初中生更注重前者,说明针对初中生的产品在外形设计上要更加前卫时尚,满足他们追求酷的性格特点。高中生则没有太多区别。 在同时发布的2019中国青少年成长状态调查排行榜可以看出,在消费领域,在休闲衣物、食品等方面,国货整体支持率要高于过国外品牌,出电脑品牌外,绝大多数电子消费类产品均是洋品

中国城市青年生活状态调查报告

中国城市青年生活状态调查报告 与改革同步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孩子如今已经到了就业、“适婚”的年龄。与上一代人相比,当今的城市青年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有了怎样的变化? xx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父母必读》杂志对当代中国城市青年价值观念及生活形态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并于近日公布了调查结果。 中国城市青年基本概况当代城市青年研究关于城市青年的界定具体描述为:生于1978年-1981年,现在年龄在23岁-26岁之间的青年;包括:大学生、研究生、已参加工作人群等等;在所在的城市至少居住三年,并且以后长期在城市生活。之所以对城市青年进行这样的界定,并把其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提出来进行专门的研究,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是由于这个群体有其独特的成长背景,而且他们即将成为社会的主流,他们是一个孕育社会未来的群体。参与此次调查的1040人中,年龄分布均匀,男性为53.8%,女性为46.3%,其中独生子女占57.8%。从就业情况看,80.4%的人有固定工作,6.1%的人有临时工作,有5.1%是学生,还有8.5%的人没有工作。 从收入看,34.6%的人月收入在XX元以上,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占24.1%。人生价值观传统和独特兼有调查显示,当代城市青年的人生价值观既有传统的一面,又有其独特的一面,一方面,约有83.4%的人同意“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和

集体利益”,85.2%的人认同“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68.9%的人同意“奉献与索取应该是平等的”;但在涉及个人价值和利益关系时,当代城市青年就表现出利己的价值观,他们更加注重个人利益、满足个人欲望,42.9%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关系”,38.4%的人同意“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观点,63.2%的人认同“人生应该及时行乐”的观点。 当下社会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一直是全社会呼吁和鼓励的。此次调查问卷中显示出多数青年人责任感还是比较强。在被询问对“如果周围有人做违法的事情,只要不危害我的利益,可坐视不管”这一观点的看法时,只有7.69%的年轻人表示完全同意,比较同意的占19.90%,而不同意也不反对的占31.06%,而比较反对和完全反对的比例达41.35%。年轻人要学习把人生价值观生活化 xx大学教授张颐武 对青年人人生价值观既有传统的一面,同时又有独特的一面,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说明年轻人明白抽象的道理;另一方面,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具体事件时,眼前的生活经验常与他们原有的理论脱节,他们选择的结果会背离原来学到的道理。这是价值观和日常具体事物两个层次的问题,体现出年轻人的人格两面化。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出现了很多新问题,而这些问题是青年用原来学到的理论无法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