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2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2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第二章温病的概念

一、名词解释

1、温病

2、温疫

3、天受

4、传染

5、广义伤寒

6、狭义伤寒

二、填空题

1、温病的病因是(),主症为( ),病机特点是()。

2、温病的主要特点是(1)( ),(2)(),

(3)( ) ,(4)()。

3、温邪的特异性体现在(),(),(),()。

4、温病前期阶段的病变,多以( )为主,后期阶段的病变则以()为明显。

5、温病的阶段性反应了温邪由( ),由( ),病情由(),病变由( ),甚至死亡的发展变化。

6、温病包括在广义伤寒之中,二者是( )关系,它与狭义伤寒则是()的关系。

7、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大致有以下几点:(1)( ),(2)(),(3)( ),(4)()。

8、根据病证的性质可将温病分为()和()两类。

9、依据发病的初起证候特点可将温病分为()和()两类。

10、常见温热性质的温病有()、( ) 、()、( )等。

11、常见湿热性质的温病有()、( 、()、( )。

三、判断题

1、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2、温病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3、温病是外感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

4、具有传染性或流行性的温病均可称为瘟疫。

5、瘟疫与温病为同一类疾病的不同称谓。

6、传染者为瘟疫,不传染者为温病。

7、温病的特点是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

8、《难经》广义伤寒的概念包括了温病在内。

9、温病初起病发于卫表,然后化热入里。

四、单项选择题:

1、按四时主气命名的温病是( )

A、暑温

B、春温

C、冒暑

D、伏暑

2、大头瘟、烂喉痧是依据何种方法命名的( )

A、发病季节

B、四时主气

C、特殊症候

D、流行情况

3、下列哪项属湿热类温病( )

A、风温、春温

B、湿温、伏暑

C、暑温、秋燥

D、秋燥、冬温

4、下列哪项不属于温热类温病( )

A、风温、春温

B、暑湿、伏暑

C、暑温、秋燥

D、秋燥、冬温

5、温病的特点下列哪种提法欠妥( )

A、具有程度不等的传染性

B、是感受外邪所致

C、以发热为主证

D、病程发展有阶段性

6、下列哪项不是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

A、起病急传变快

B、发热为主症

C、易伤津气

D、易出现险恶症候

7、下列哪些不是湿热类温病的特点:()

A、发病缓

B、传变慢

C、病变以脾胃为主

D、易伤人津气

8、下列哪项不属于温病的四大重症:( )

A、高热

B、神昏

C、肢厥

D、动血

五、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几项符合温病的特点( )

A、病邪从外感受

B、具有传染性、流行性

C、病程发展有阶段性

D、易出现险恶症候

E、发热是主症

2、温病四大重症包括( )

A、高热

B、肢厥

C、神昏

D、动风

E、动血

3、按四时主气命名的温病是:( )

A、风温

B、春温

C、暑温

D、湿温

E、秋燥

4、按发病季节命名的温病是( )

A、风温

B、春温

C、暑湿

D、秋燥

E、冬温

5、温热类温病包括:( )

A、风温

B、伏暑

C、大头瘟

D、春温

E、霍乱

6、新感温病包括( )

A、风温

B、春温

C、暑温

D、湿温

E、大头瘟

7、伏气温病包括( )

A、风温

B、春温

C、暑温

D、伏暑

E、、霍乱

8、湿热类温病包括:( )

A、春温

B、暑湿

C、湿温

D、伏暑

E、霍乱

六、问答题

1、温病有几种分类方法,各类温病包括哪些疾病?

2、试述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

3、试述温病的特点?

4、伤寒、温病初起时因、证、脉、治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3、温病传染途径之一,把通过空气感染的称为“天受”。

4、温病传染途径之一,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的称为“传染”。

5、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属性为风寒性质的狭义伤寒和属性为温热性质的温病两类。

6、风寒性质的“伤寒”与“中风”合称为狭义伤寒,它与温热性质的“温病”是并列的关系。

二、填空题

1、(温邪) (发热为主) (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

2、(有特异的致病因素) (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 (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3、(从外感受) (温热性质显著) (消耗人体阴津) (不同的温邪大多有不同的侵犯部位)

4、(机体功能失常) (脏腑实质损害)

5、(表入里) (浅入深) (轻转重) (实到虚)

6、(从属) (并列)

7、(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发热为主症) (易出现险恶症候) (病程中易耗伤阴津)

8、(湿热)(温热)

9、(新感温病)(伏邪温病)

10、(风温)(春温)(暑温本证)(秋燥)

11、(暑温兼证)(湿温)(伏暑)(霍乱)

三、判断题

1.错

2.错

3.对

4.错

5.错

6.错

7.对

8.对

9.错

四、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B

5、B

6、C

7、D

8、C

五、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CDE

3、ACD

4、BE

5、ACD

6、ACDE

7、BD

8、BCDE

六、问答题

1、温病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

①根据病证性质分类,依据是否兼夹湿邪,可将温病分为无湿的温热类和有热有湿的湿热类。温热类温病包括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疫疠等。湿热类温病包括暑湿、湿温、伏暑、霍乱等。

②根据发病的迟早分类。感邪即发的为新感温病,如风温、暑温、湿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生于里的温病为伏邪温病,如春温、伏暑。

2、试述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

温病共有临床表现,大致有以下几点。①起病急骤,传变较快。患者有较确切的近期发病时日。温病一旦发生,其传变速度一般较快,有相应的复杂多变的证候变化。即使湿热性质的温病,也不能与内科杂病中慢性病病变缓慢相等同。②发热为主症。发热是一切温病必见之证,而且在温病全过程中都可出现。③易出现险恶证候。温病过程中不仅可见高热,而且容易出现斑疹及动风、动血、闭窍等险恶证候,直接威胁着患者的生命。④病程中易耗伤阴津。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温邪是阳热亢盛之邪,亢阳伤阴是温病的基本表现。病在上焦多伤肺阴,病在中焦多伤胃阴肠液;病在下焦多伤肝肾之阴。

3、试述温病的特点。

温病在发生、发展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点,主要概括如下:(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病是由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引起,特异性体现在从外感受,性质属热,易消耗阴津,致病的部位有别。(2)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和地域性。温病具有一定程度的传染性,古代即称“染易”,把通过空气感染的称为“天受”,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的称为“传染”。温病的流行性主要是指温邪可在人群中连续传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温病在特定季节条件下发生和流行,因此具有季节性。温病的发生与流行常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不同地域气候和环境不同,引发的病种不同。(3)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温病的阶段性是由于在温邪的作用下,导致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具有规律性的变化所决定的。温病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反映了温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病情由轻加重,病变由实转虚,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的发展变化。(4) 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温病起病急骤,传变较快。临床以发热为主证,不仅必见发热,而且发热贯穿了温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易出现斑疹及动血,动风,闭窍等险恶证候,病程中易耗伤阴津,病在上焦多伤肺阴,病在中焦多伤胃阴、肠液,病在下焦多伤肝肾之阴。

4、伤寒、温病是两类不同性质的外感病,初起时它们在因证脉治方面区别如下;

伤寒的病因为感受风寒之邪,初起证见发热较轻,恶寒较重,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浮紧。治法多用辛温解表法,以麻黄汤、桂枝汤为代表。

温病病因为感受温邪,初起证见发热较重,恶寒较差,微渴、小便微黄,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治法多采用辛凉解表法,以银翘散、桑菊饮为代表。

第二章经济法的概念体系特征

第二章经济法的概念、体系、特征 教学目的:通过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经济法的定义、经济法的体系、经济法的特征以及经济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的学习,使学生深刻了解“什么是经济法”这一经济法学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在本章学习后,掌握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特征,并能够通过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得出经济法的体系,经济法与其他相邻部门法之间的相异性,尤其是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社会法之间的关系。认识经济法在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济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特征、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计划课时:2课时 第一节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概念、体系 一、“经济法”的语源 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Morelly)在他出版的《自然法典》一书第二部分首先使用了“经济法”这个概念。 调整范围:仅限于分配领域。“分配法或经济法”。 是未来公有制社会“自然产品或人工产品的”分配规则。 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德萨米(Dezamy)在他的《公有法典》一书中将“分配法和经济法”作为专章加以论述。 也是一种未来社会的分配规则。“按比例分配”思想,在公平的制度上融入效率的因素。 年,法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蒲鲁东(Proudhon) 在他的《工人阶级的政治能力》一书中说:“经济法是政治法和民法的补充和必然产物”。一个会造成政府过多限制经济自由的危险,一个则无法影响经济生活的全部结构。较为接近经济法本质。被认为是“现代经济法概念的开山鼻祖”。 年,德国法学家莱特(Ritter)在《世界经济年鉴》中使用过“经济法”这个概念,他认为经济法是一系列国家直接组织管理或干涉国民经济活动的规律在法律上的反映。 5.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起来的魏玛共和国,1919年直接以经济法命名颁布了一系列《煤炭经济法》和《钾盐经济法》,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介入和干预。 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概念、体系(P50) 部门法:指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的标准和原则划分的本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注意:1.每个部门法又可划分成多个子部门法。如民法可划分为婚姻法、继承法、合同法、物权法等,宪法可划分成为立法法、组织法、选举法等。 2.有些法律部门是有一定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如民法围绕着民法总则,刑法围绕着刑法典。 3.法律部门之间仍然存在交叉之处。所有权制度是民法的主要制度,在宪法、商法、经济法中也会涉及。对商标的侵权既在《商标法》也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规定。 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 (一)调整对象:部门法划分的主要标准 调整对象: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的规则,任何法律都有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温病学题库(考试学习)

2018年温病学考核题库 1.温病学的病名首见于:A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时后方 E.诸病源候论 2.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C A.王安道 B.汪石山 C.朱肱 D.刘河间 E.王叔和 3.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家是:D A.王孟英 B.叶天士 C.余师愚 D.吴鞠通 E.喻嘉言 5.(温热经伟)的作者是:A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薛生白 E.吴又可 6..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的奠基专著是:A A.温病论 B.温疫论 C.温热经伟 D.疫病篇 E.温病条辨 7.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医家是:C A.吴又可 B.薛生白 C.叶天士 D.吴鞠通 E.陈平伯 8、下列哪一项提法不属于温病基本概念里的内容? D A.以发热为主症 B.热象偏重 C.易化燥伤阴 D.具有传染性 E.由温邪引起的 9.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 B A.风温 B.春温 C.暑温 D.湿温 E.伏暑 1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 D 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B.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C.易出现险恶证候 D.局部红肿热痛,甚则破溃糜烂 E.病程中易耗伤阴津 11.温病的特异的致病因素是指: B A.风邪 B.温邪 C.湿邪 D.寒邪 E.疟邪 12.根据临麻证候而命名温病是: A A.大头瘟 B.秋燥 C.伏暑 D.春温 E.温疫 1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 E A.流行的性大小 B.发病的缓急 C.病情的轻重 D.传染的强弱 E.伤阴的程度 14.温病的病因是: D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温邪 E.疟邪 15.不属于温邪范围的病邪是: D A.湿热病邪 B.疠气病邪 C.温毒病邪 D.风寒病邪 E.疟邪 16.风热病邪致病初起先犯: B A.卫气 B.肺卫 C.脾胃 D.阳明 E.心包 17.下列哪项不属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C A.具有升散疏泄特性 B.先犯上焦肺卫 C.易耗血动血 D.易损伤肺胃阴津 E.易逆传心包 18.以局部红肿疼痛甚至溃烂为主要表现的温病,其病因是: E A.风热病邪 B.暑热病邪 C.湿热病邪 D.燥热病邪 E.温毒病邪 19.温毒病邪致病的特殊征象是: D A.身体壮热 B.口渴苔黄 C.心烦谵语 D.局部红肿热痛 E.脉象洪数

第二章经济法定义、调整对象和地位

第二章经济法的定义、调整对象和地位 【讲授内容】 1、经济法的定义和调整对象 2、经济法的地位 【讲授重点】经济法的定义和调整对象 【授课时数】4课时 【授课内容】 第一节经济法的定义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对经济法的不同定义 (一)经济法是以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为中心内容的法。 (二)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法。 (三)经济法是调整普遍经济利益的法。 (四)经济法是企业法。 (五)经济法是公法和私法的交错。 (六)经济法是社会法(以私人和特殊社会集团的关系为规制对象)。 以上定义的共同点:指出了经济法具有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性质。 二、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学者对经济法的不同定义 (一)前苏联学者哥里班诺夫和克拉萨夫奇科认为,经济法就是苏维埃社会主义的不同部门的、在调整经济活动中起职能上的相互配合作用的规范和制度的总和,不是苏联法律体系的独立部门。 (二)前苏联学者拉普捷夫认为,经济法是规定领导经济活动和进行经济活动的方法,调整社会主义组织及其所属内部单位之间的经济关系,并运用各种不同的法律调整方法以保证合理地进行社会主义经营管理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苏联法律体系中的独立部门。 (三)前东德学者海尔和克灵格认为,经济法就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调整国家机关与作为劳动集体组织的企业及其经济单位的相互关系,以及调整社会主义经济单位之间相互关系的那些法律规范和实现这些规范的法律形式的总和。 (四)前南斯拉夫学者安多列限维奇认为,经济法是一个特殊的部门法,它包括调整在经济活动中作为主体的联合劳动组织法律地位的法律规范和旨在调整联合劳动组织和社会共同体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以及包括为了调整连同业务活动在内的这些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 三、俄罗斯学者拉普捷夫对经济法定义的重新认识 他指出,经营活动法是市场经济的经济法。主张制定《经营活动法典》。 四、我国学者对经济法的不同定义 (一)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前的经济法定义 1、否定论: (1)综合经济法论。王家福、王保树教授认为,经济法是国家认可或制定的以经济民法方法、经济行政法方法、经济劳动法方法分别调整平等的、行政管理性的、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学科经济法论。佟柔教授认为,经济法是综合运用各个基本法的方法和原则对经济关系进行综合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预防传染病教案)

预防传染病教案 一、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传染病及其特点、认识病原体。 (2)以某种传染病为例,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和收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对学生进行无私奉献的教育。 (2)通过让学生认识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从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本节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与这本书的其它章节没有太密切的联系,但是通过它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传染病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知道该如何预防传染病的流行,使学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也为第三节人体免疫打下一定的基础。 2、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本节主要讲述三个方面的内容传染病概述、传染病的流行与预防、认识几种传染病。教参要求用两个课时讲完,但考虑到初中生物

的课时不够,所以我选择一个课时完成。本节的重点是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但这个目标的达成必须扫除几个概念障碍――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而三个概念又和病原体这个概念紧密相关。由于时间所限,我用一些病原体的图片代替观察蛔虫卵的活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什么是病原体。本节的难点是病原体的认识。 (三)教学对象 1、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学生自身曾经经历过或知道身边的人曾经患过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如流感、腮腺炎、结膜炎等,了解这些疾病可传染,并对其传播途径有一些感性认识。另外,在经历了“非典”后,学生对传染病已经相当重视,也积累了一些相关知识,如病毒、传染源、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2、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 学生对直观的东西比较容易掌握,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比较感兴趣,通过感性认识来掌握理性方面的知识. 3、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九十年代的学生都比较有个性,喜欢表达自己,不盲目相信老师,而对社会上出现的现象很关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让他们参与进来,把生活中出现的现象带入课堂,在课堂中解决,从中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不能仅仅是照本宣科地讲书本的知识. (四)教学策略

传染病知识讲座最新版本

传染病知识讲座 一、传染病的概念。啥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我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9种。 二、传染病的危害 传染病有什么危害?他的主要危害就是具有传染性。这些传染病,也都可以造成身体健康的危害,轻者影响学习和生活,重者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三、传染病的分类 原定的法定传染病有37种,近年来增加2种。现共39种。 1.卫生部2008年5月2日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 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这个大家可以听听,不用记,但一定要有印象。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传染病一般具有四个特征:病原性、传染性、流行性及病后免疫性。 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①空气传播; ②经水传播; ③经食物传播; ④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⑤接触传播. 第一,通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染。如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风疹、猩红热等。 第二、通过水传播流行性病毒性胃肠炎、甲型肝炎、咽结膜炎、

传染病基本知识

传染病基本知识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感染: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的致病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导致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症状,体征。 病原携带状态: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表现的状态,因而成为传染病流行的重要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个部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限而不引起发病,但又不能将病原体完全清除,病原体潜伏于机体内。 散发:(sporadic)指在一定地区内某传染病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的散在发生 流行:(epidemic)指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当地常年发病率数倍,一般3到10倍。 大流行:(pandemic)指某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蔓延,波及范围广泛超出国界或洲界。 暴发:(outbreak)是传染病病例的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通常为该病的潜伏期内,这些病例多由同一传染源或同一传播途径所引起,如流行性感冒、食物中毒。 季节性:(seasonal)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受季节的影响,在每年一定期间出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称为季节性。 地方性:(localization)由于受地理气候的自然因素或人们生活习惯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某些传染病仅局限在一定地区内发生这种传染病称为地方性传染病。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染者所经过的途径。 医学观察:只对接触者的日常活动,不加限制,但每天进行必要的诊查,以了解有无早期发病的征象,主要用于乙类传染病。 留验,又称隔离观察,是对接触者的日常活动加以限制,并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确诊后立即隔离治疗,主要用于甲类传染病。 标准预防:是基于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针对医院所有病人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隔离:是指把处于传染期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安置于指定地点,与健康人和非传染病人分开,防止病原体扩散和传播。 疫源地消毒,指对目前存在或曾经存在的传染源的地区进行消毒,目的在于消灭由于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疫源地消毒包括终末消毒和随时消毒。终末消毒:指当病人痊愈或死亡后对其原居地进行的最后一次彻底消毒,包括对病人所处环境、所接触物品和排泄物的消毒,也包括病人出院前的自身消毒或死亡后对尸体的消毒处理。 随时消毒:指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污染物品及时消毒。 复发:指传染病病人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体内的病

温病学名词解释40题

名词解释 [TX|名词解释][PZ|绪论][KD|温病学的定义][ND|易] 1.温病学 [答案]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也就是认识和防治温病的学说。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 [TX|名词解释][PZ|绪论][KD|温病学发展史][ND|中] 2.伏寒化温 [答案]冬季感受寒邪,当时未发病,寒邪内郁日久化热,至春从内而发温病。 [TX|名词解释][PZ|绪论][KD|温病学发展史][ND|易] 3.温病学派 [答案]继承并发展了张仲景《伤寒论》的学术观点,对温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有较深刻认识而逐步形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学术体系。 [TX|名词解释][PZ|绪论][KD|温病学发展史][ND|中] 4.寒凉派 [答案]金元时代医学上的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刘河间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之说,治疗上主张以用寒凉药为主,后世称为寒凉派。 [TX|名词解释][PZ|温病的概念][KD|温病的分类][ND|中] 5.伏邪温病 [答案]凡感受外邪,过时而发,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温病。 [TX|名词解释][PZ|温病的概念][KD|温病的分类][ND|易] 6.新感温病 [答案]凡感受当令之邪,感而即发,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的温病。 [TX|名词解释][PZ|温病的概念][KD|温病的定义][ND|中] 7.温病

[答案]是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TX|名词解释][PZ|温病的概念][KD|温病的分类][ND|难] 8.温毒 [答案]一为病因,系指温热毒邪而言;一指病名,指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除具有一般急性热病的临床见证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溃烂,或肌肤有显著的斑疹等特征。 [TX|名词解释][PZ|病因与发病][KD|病邪特点][ND|易] 9.风热病邪 [答案]具有风热性质的外感病邪。 [TX|名词解释][PZ|病因与发病][KD|病邪特点][ND|易] 10.暑热病邪 [答案]具有暑热性质的外感病邪。 [TX|名词解释][PZ|病因与发病][KD|病邪特点][ND|中] 11.湿热病邪 [答案]具有湿热性质的外感病邪。 [TX|名词解释][PZ|病因与发病][KD|病邪特点][ND|难] 12.疠气 [答案]又名戾气,是一种性质暴戾,来势凶猛,致病急剧,传染性极强,可引起大流行的温邪。 [TX|名词解释][PZ|温病的辨证][KD|卫气营血辨证][ND|难] 13.卫气同病 [答案]指温邪由表入气分,而卫分之证未解的证候,或温邪同时侵犯卫表和气分,而同时见有卫分证和气分证的证候。

第二章经济法的概念

第二章经济法的概念、本质配套练习题一一一一 ()1、下列关于经济法概念的说话错误的是 。A.经济法不等同于与经济有关的法律 B.经济法属于部门法的概念 C.经济法就是与经济有关的法律 D.商法是不同于经济法的法律部门 ()2、经济法是社会法,它以为最高准则。 A. 社会整体利益 B. 社会个体利益 C. 企业利益 D.政府利益 ()3、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 A.各种经济关系 B.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 C.经济法律关系 D.一切经济利益关系() 4、各个法律部门都有自己的主旨思想,经济法的主旨思想是。 A.行政权力本位 B.社会责任本位 C.个体权利本位 D.企业利益本位 多项选择题 ()1、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包括。 A.经济管理关系 B.维护公平竞争的经济关系 C.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 D. 自由的财产流转关系 ()2、同或协议属于经济法调整的范畴? A. 政府采购合同 B. 指令性计划合同 C. 政府间的经济合作协议 D. 水电部与云南省政府关于合资兴建水电站的协议 ()3、经济法的特性包括。 A. 经济性或专业性 B. 政策性C. 综合性 D.政府主导性 ()4、经济法的法律属性主要表现为。A.综合、系统调整法 B.“企业利益本位”法 C.平衡协调法 D.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对立统一的法 E.“社会责任法 判断题 ()1、经济法调整的经济管理关系是指公共经济管理关系,而非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关系。 ()2、“济管理法说”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经济法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民族性。 ()4、经济法是“以私为主,公私兼顾”的法。 ()5、在组织管理型的流转和协作关系中,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是国家机关或必须执行国家政策的企业,在合同内容中需要体现国家的政策或意志。 第三章经济法的地位与作用配套练习题 单选题 ()1、下列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A.在美国,同样存在“经济法”这个概念和部门; B.在中国,大多数法学家认为“经济法”已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C.在中国,经济法至今没有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D.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但其调整对象与商法相同。 多选题 ()1、经济法与民法的不同点包括。 A. 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不同 B.调整对象不同 C. 调整的原则和手段不同 D.法律理念不同 ()2、经济法与行政法的不同点包括。A. 权利重心不同 B. 目的不同 C. 调整对象不同 D. 法律关系的主体也存在差异 ()3、下列关于经济法的说话正确的是。A.经济法部分规范是从传统的行政法部门中分离出来的 B.经济法以维护社会个体利益为己任 C.经济法主要调整公共性经济关系,着眼于宏观的秩序和效益。D. 以维护宏观平衡和自由公正的社会经济秩序为己任()4、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共同点有A. 都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或管理B.都有

温病学期末复习资料梳理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温病学: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诊断方法的一门学科。 二、发展状况: (一)战国至唐代:萌芽时期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二)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3、宋代朱肱《类证活人书》首次主张灵活运用经方 4、宋代郭壅《伤寒补亡论》首创“新感”温病之说。“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5、金代刘河间--创新论:六经传变皆是热证;六气皆能火热而化。立新法:表里双解。制新方:表里双解方。补充“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6、元代王安道在概念上反对温病混称伤寒。 (三)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7、明末吴有性著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 8、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9、叶天士著《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10、薛生白著《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11、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12、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四)近现代:发展提高阶段 章末总结: 简答 1、温病四大家及代表著作各是什么?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薛生白《湿热论》;王孟英《温热经纬》 2、吴又可对温病学的贡献有哪些?编著了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在病因方面提出了“疠气”治病学说;在流行特点方面,提出了温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提出了感邪途径是口鼻而入;在治疗方面,创立了疏利透达之法。 3、刘完素对温病学的贡献?创新论: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立新法,立新方:创制了双解之剂,如双解散等;补充了燥气的病因病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4、叶天士对温病学的贡献?著《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辩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卫气营血辩证的治疗大法;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 论述题 1、清代温病四大家的主要著作与主要学术贡献各是什么? 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辩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卫气营血辩证的治疗大法;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 薛生白——《湿热病篇》,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辩证、治疗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吴鞠通——《温病条辨》,系统的论述了四时温病,倡导三焦辨证,明确提出了三焦用药规律,使温病学形成了以

张守文《经济法学》(复习笔记 第二章 经济法本体论)【圣才出品】

第二章经济法本体论 一、经济法的概念 1.概念的研究价值及其提炼方法 (1)概念的研究价值 研究经济法的概念,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①节约交流成本。 ②增进理论自足。经济法的概念是对经济法认识的高度浓缩,从理论的系统性和内在逻 辑性来看,从经济法概念应当可以推导出经济法的其他相关理论,从而实现各类相关理论之间的互通互证,增进经济法理论的内在自足性。 ③推进学派形成。 (2)概念的提炼方法 在部门法概念的提炼方法上,从逻辑学上说,可以概括为“属+种差”。从经济法的概念提炼来看,“属”是指经济法也是“一类法律规范的总称”;而“种差”,则是指经济法所调整的“某类特定的社会关系”,它是经济法的特定调整对象和调整范围。 2.调整对象理论 (1)研究调整对象的重要性 ①调整对象是整个经济法研究的入口和钥匙,是研究的逻辑起点。 ②调整对象通常是各个部门法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 ③经济法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取决于它有无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 (2)有关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共识 ①基础性共识

a.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也是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关系。 b.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整个经济法研究的逻辑起点,由此可以进一步推导出经济法的其他理论问题。 c.经济体制、法律传统以及人们认识的深度,会直接影响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的确定。 ②专业性共识 专业性共识主要体现在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特定性,以及确定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出发点方面。 调整对象的特定性主要体现在: a.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有一定的范围,且可以特定化; b.与其他部门法的调整对象有区别,不存在对特定的、具体的经济关系的交叉调整问题; c.经济法调整的并非一切社会关系,而主要是传统部门法所不调整的具有经济性质、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 (3)经济法的具体调整范围 从调整范围上看,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宏观调控关系,一个是市场规制关系,可以分别简称为调控关系和规制关系,或者合称为“调制关系”。因此,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最简单地说,就是“调制关系”。 (4)调整对象的进一步具体化 宏观调控关系可以分为财税调控关系、金融调控关系、计划调控关系;市场规制关系也可以分为反垄断关系、反不正当竞争关系、消费者保护关系。 3.经济法的基本定义 经济法是调整在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

2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第二章温病的概念 一、名词解释 1、温病 2、温疫 3、天受 4、传染 5、广义伤寒 6、狭义伤寒 二、填空题 1、温病的病因是(),主症为( ),病机特点是()。 2、温病的主要特点是(1)( ),(2)(), (3)( ) ,(4)()。 3、温邪的特异性体现在(),(),(),()。 4、温病前期阶段的病变,多以( )为主,后期阶段的病变则以()为明显。 5、温病的阶段性反应了温邪由( ),由( ),病情由(),病变由( ),甚至死亡的发展变化。 6、温病包括在广义伤寒之中,二者是( )关系,它与狭义伤寒则是()的关系。 7、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大致有以下几点:(1)( ),(2)(),(3)( ),(4)()。 8、根据病证的性质可将温病分为()和()两类。 9、依据发病的初起证候特点可将温病分为()和()两类。 10、常见温热性质的温病有()、( ) 、()、( )等。 11、常见湿热性质的温病有()、( 、()、( )。 三、判断题 1、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2、温病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3、温病是外感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 4、具有传染性或流行性的温病均可称为瘟疫。 5、瘟疫与温病为同一类疾病的不同称谓。 6、传染者为瘟疫,不传染者为温病。 7、温病的特点是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 8、《难经》广义伤寒的概念包括了温病在内。 9、温病初起病发于卫表,然后化热入里。 四、单项选择题: 1、按四时主气命名的温病是( ) A、暑温 B、春温 C、冒暑 D、伏暑 2、大头瘟、烂喉痧是依据何种方法命名的( ) A、发病季节 B、四时主气 C、特殊症候 D、流行情况 3、下列哪项属湿热类温病( ) A、风温、春温 B、湿温、伏暑 C、暑温、秋燥 D、秋燥、冬温 4、下列哪项不属于温热类温病( )

第2章 经济法的概念

第二章经济法的概念 第一节经济法定义 第二节经济法特征 第一节经济法定义 一、中外关于经济法的学说与流派 经济法定义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定义表述。中外学者见仁见智,这里择要介绍有关经济法的一些学说。 (一)国外关于经济法的学说与流派 1、德国 德国经济法学说主要是在二战以前,是早期的经济法学说。前述形成有方法论说、世界观说、集成说、对象说、机能说等多种经济法学说。 (1)方法论说。代表人物有盖勒(Geiler)、威斯霍夫(Westhoff)。认为经济法就是用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与经济有关的法律,换言之也就是一种用于法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而已。 (2)世界观说。代表人物是赫德曼(Hedemann,《经济法基础》)。认为法学研究应当注意时代精神,现代社会是以“经济性”为其时代精神,“经济性”就是现代法的特征,具有这种现代法特征、渗透着现代经济精神的法就是经济法。同时,他指出,正如18世纪以“自然”为时代精神而导致自然法的兴旺一样,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经济法的发达。赫德曼称自己的学说为“世界观理论”,实则他主要是提出了经济法研究的一种方法。 (3)集成说。代表人物是努斯鲍姆(Nussbaum,《德国新经济法》)。认为经济法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是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汇集综合。他通过对德国一战时期(战前、战中、战后)出现的新法现象进行研究,认为凡以直接影响国民经济为目的的规范的总体就是经济法。而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法律和以个人生活为对象的法律则不属于经济法集合。 (4)对象说。包括有两种学说: 一是组织经济法说。代表人物是哥特施密特(Goldschmidt,《帝国经济法》)。认为经济法是

第二章 基本概念

第二章 基本概念 一、是非题 1. 孤立系就是与外界既热量交换又无功量交换的系统。或者说孤立系就是与外界无作用关系的系统。( ) 2. 闭口系就是质量恒定的系统,开口系就是质量变化的系统。( ) 3. 绝热系必然与外界不交换质量,也不交换功量。( ) 4. 只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系统才可用状态参数p 、v 、T 来描写。( ) 5. 对于非平衡状态的系统,各状态参数是不可能确定的。( ) 6. 平衡状态是不随时间改变的状态,它一定是均匀状态。( ) 7. 若容器中气体的压力没有改变,则压力表的读数就一定不会改变。( ) 8. 准平衡过程就是由平衡状态组成的热力过程,任何实际过程都不是准平衡过程。( ) 9. 可逆过程就是系统可以恢复到初始状态的热力过程。( ) 10. 热力循环一定是可逆过程。逆向循环一定是可逆过程。( ) 二、选择题 1. ( )于测温介质的性质无关,因而可作为度量温度的客观标准。 (a )热力学温标;(b )理想气体温标;(c )经验温标 2. 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力的单位是( ) (a )帕斯卡(Pa );(b )巴(bar ); (c )工程大气压(at )。 3. 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是( )。 (a )开尔文(K);(b )摄氏度(℃);(c )华氏度(℉)。 4. 气体的( )与当时当地的大气压有关,而( )与之无关。 (a )绝对压力;(b )表压力;(c )真空度。 5. 膨胀功的计算式:δw=pdv 适用于( )过程。 (a )准平衡;(b )可逆;(c )任何。 三、思考题 1. 能否说气体的某一个分子具有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温度和压力究竟是宏观量还是微观量? 2. 如果安装于容器上的压力表的读数发生了变化,则该容器内气体的绝对压力是否一定也发生了变化?热力系与外界在没有能量和物质交换的情况下,热力系的状态能否发生变化? 3. 假设在太空运行的飞船外侧装了一个测压仪表来测量飞船内气体的压力,这个测压仪表的读数是什么压力? 汽 4. 如图2-1所示,在密闭容器内,下部为水,上部为水蒸气。将水和水蒸气作为一个热力系,该热力系与外界没有能量交换,且水与水蒸气的压力、温度均分别相同。试问该热力系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能否将其视为均匀系? 图2-1 思考题4 5. 一根金属棒,一端放在火炉内的火焰中,另一端处于火炉 外大气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将达到平衡状态吗? 6. 为什么说热力学第零定律是建立温度概念和温度测量的理论基础? 7. 状态参数的基本特性是什么,在数学上有那些特征?状态参数有那些类型,各类状态参数有具有那些性质? 8. 系统发生状态变化的原因有那些?系统与外界没有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时,系统的状态会变化吗? 9. 为什么大多数实际过程可以当作准平衡过程?可逆过程与准平衡过程有何关系,有何差

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介绍

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人——张乐乐 第一节传染病防治法概述 一、传染病防治法的概念 传染病是指由病源性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和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间、动物间或人与动物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传染病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危害极大,世界上曾出现的3次鼠疫大流行,夺去了1亿多人的生命。我国解放前因传染病亡的人数为各种因人数的首位。 我国传染病的特点: 1. 具有传染性; 2. 具有流行性; 3. 具有反复性; 4. 具有灰复燃,如性病;6. 具有回升趋势;7. 出现新病种,如SARS。 传染病防治法是指调整(高速)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颁布的与传染病有关的法律有: 1. 1950年颁布了《关于发动秋季种痘的指示》; 2. 1955年卫生部制定了《传染病管理办法》; 3. 197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 4.1989年2月21日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并于同年9月1日起施行; 5.1991年12月6日卫生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6.2003年5月4日卫生部颁布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7.2003年5月7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并于同年5月9日起施行。上述法律的颁布实施,系统地确立了我国对传染病的预防、疫情报告

与分布、控制和监督的法律制度,标志着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开始全面走上法制化轨道。 二、传染病防治法的适用范围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有关传染病的查询、检验、调查取证以及预防、控制措施,并有权检举、控告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行为。一切单位包括我国的一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也包括我国领域内的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等。一切个人即我国领域内的一切自然人,包括中国人、具有外国国籍的人和无国籍人。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和国际惯例,外交人员没有传染病防治方面的豁免权,所有驻中国的外国使、领馆人员也必须遵守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 三、法定管理的传染病病种 《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参照国际上统一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5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二)乙类传染病

最新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

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 1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 2传染病防控基本知识 3、设立专(兼)职卫生监督员,负责卫生监督,积极协助学校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4、定期组织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和宣传,每年至少开设一次结核病健康教育课.利用校讯通、家长会、班会、微信群等形式对学生和家长在个人卫生习惯养成、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不与传染病人接触、多饮水、多锻炼、不吃小零食及传染病防控知识、家庭卫生知识等方面进行健康教育. 5、班主任每日早自习或者早晨第一节课前对学生进行晨检,通过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询问学生健康状况、量体温等方式,了解在校学生的健康情况.重点检查有无发热、皮疹、腹泻、黄疸、结膜充血等症状,如有以上症状或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学校卫生专干,并做好记录. 6、学校卫生专干负责对各班晨检结果进行收集、核实、追踪、排查和处理,对在校发热或者患疑似传染病的学生及时进行隔离,并及时通知家长带领学生到镇级以上医院就诊,并将诊断证明上交学校. 7、班主任必须及时了解每名缺勤学生的情况,因病缺勤的学生要有镇级以上医院诊断证明,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跟踪随 访,及时掌握病情进展,包括症状、就诊情况等,并记录完整,及时上报学校卫生专干. 8、对于非因病缺勤三天及以上的学生要进行家访,掌握学生缺勤的真实情况. 9、卫生专干负责指导各班晨检、因病缺勤登记、追踪等工作,要及时和班主任对接,对晨检和登记结果进行核实和处理.10、只要出现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同一症状同一班级3例),必须在发现的第一时间逐级以电话形式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和对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卫生院.

11、做好传染病患者密切接触者的筛查工作,调查清楚其家庭成员、辅导班、午托部情况,及时逐级上报. 12、患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学生病愈并隔离期满时,应持镇级以上医院的复课证明,经卫生专干进行体检后,方可进班.13、出现传染病疫情的学校:在下午第一节课前增加午检,住宿制学校还要对住校生进行晚检;大型室内集会一律取消;要加强门卫管理,外来人员进入必须经主任以上领导同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课间和户外活动时间. 14、学校每天上午11点前,严格按照晨检系统中的内容将学生晨检情况(含病假、事假)如实上报晨检系统,要求内容填写完整.晨检系统中的病假学生,以镇级以上医院的诊断证明为准,如实上报.如果上报晨检系统后,出现确诊病例时,于第二天上报晨检系统. 15、未在晨检系统内的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含无证),每天的晨检情况要以电话形式上报中心校,中心校做好统计、保存工作. 16、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采用多种形式,确保学生患病时,家长和学生及时告知学校真实情况. 17、学校要全面掌握学生疫苗接种情况. 18、学校要经常对学生个人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加强校内卫生的管理,不准有卫生死角,垃圾及时清运. 19、教室、实验室、办公室等易交叉感染的公共场所应做好自然通风和消毒. 20、雾霾较重时,按要求进行户外活动,建议学生戴口罩.

温病的概念习题及答案

温病的概念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一、填空题 1.温病是由_____________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_____________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________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它包括温病在内。 3.温病与伤寒是外感热病中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疾病,两者是_______________关系。 4.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两者关系上: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发展的_______,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_______。 5.根椐《难经·五十八难》经文,伤寒有五,有______,有伤寒,有______,有热病,有温病。 6.根椐吴又可的观点,热病、温病、温疫三者的关系是:热病_____温病,_____温疫。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7.“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语出() A、《内经》 B、《难经》 C、《温疫论》 D、《温病条辨》 E、《温热论》 8.说明温病的诸特点中,以下哪种提法是欠妥的?() A、病因是感受外邪所致 B、有传染性,流行性

C、有季节性,地域性 D、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 E、临床表现有共同性 9.“五疫之至,皆相染易”语出() A、《内经》 B、《难经》 C、《伤寒论》 D、《千金方》 E、《温疫论》 10.下列病种中,哪种属伏气温病() A、风温 B、春温 C、暑温 D、湿温 E、秋燥 11.以下哪种不属于温热性质的温病() A、风温 B、春温 C、暑温 D、伏暑 E、秋燥 12.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的命名,主要根据的是()

A、四时主气 B、初起证候类型 C、临床病证的特点 D、传变的快慢 E、证候的性质 13.“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出自() A、《内经》 B、《难经》 C、《伤寒论》 D、《伤寒总病论》 E、《伤寒例》 14.下列外感病中,哪一项不是《难经》所说:“伤寒有五”的病种() A、中风 B、伤寒 C、湿温 D、暑温 E、热病 15.“温病……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户,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出自() A、王叔和《伤寒例》 B、张仲景《伤寒论》 C、吴又可《温疫论》 D、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

第二章随机过程基本概念.

2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 §2.1 基本概念 随机过程是指一族随机变量 . 对随机过程的统计分析称为随机过程论 , 它是随机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产生于本世纪的初期 . 其研究对象是随机现象 ,而它特别研究的是随“ 时间” 变化的“ 动态” 的随机现象 . 一随机过程的定义 1 定义设 E 为随机试验, S 为其样本空间,如果 (1对于每个参数 t ∈ T , X(e,t为建立在 S 上的随机变量, (2对每一个 e ∈ S , X(e,t为 t 的函数,那么称随机变量族 {X(e,t, t∈ T, e∈ S}为一个随机过程,简记为 {X(e,t, t∈ T}或 X(t。 ((((({} {} [](为随机序列。时,通常称 , 取可列集合当可以为无穷。 通常有三种形式: 参数一般表示时间或空间, 或有时也简写为一个轨道。 随机过程的一个实现或过程的样本函数,或称随机的一般函数,通常称为为对于 :上的二元单值函数。 为即若用映射来表示注意:

t X T T T b a b a T T T T t X t X t e X T t e X S e S T t e X R S T t e X t 21321, , , , 3, 2, 1, 0, 1, 2, 3, , 3, 2, 1, 0T , . 4, . 3, , 2, :, . 1=---==??×?′?′L L L 为一个随机过程。则令 掷一均匀硬币, 例 , ( (cos (}, {1 t e X t X R t T e t H e t t X T H S =??íì====p2 随机过程举例 例 2:用 X(t表示电话交换台在 (0, t 时间内接到的呼唤的次数 , 则 (1对于固定的时刻 t, X(t为随机变量 , 其样本空间为{0, 1, 2, …..}, 且对于不同的 t, 是不同的随机变量 . (2对于固定的样本点 n, X(t=n是一个 t 的函数 . (即:在多长时间内来 n 个人 ? 所以 {X(t,t>0}为一个随机过程 . 相位正弦波。为随机过程,称为随机则令例 (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答案仅供参考) 一、名词解释 1. 毒物:指在一定的接触条件下,较低剂量即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 2. Biomarker:生物学标志,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3. Hypersensibility:超敏反应,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4. 靶器官:指外源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5. 毒性: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6. 阈剂量: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7. 剂量-反应关系: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或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增加。 8. 危险度: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9. 安全性: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不引起健康有害作用的实际确定性。 10. 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二、选择题 1.毒物是 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 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 对于毒作用带描述,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C

A.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值的比值为急性毒作用带 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慢性毒作用带 C.急性毒作用带值大,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 D.慢性毒作用带值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3. 毒性的上限指标有C A.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最大无作用计量,最小致死量 B.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半数致死量,最小致死量 C.绝对致死量,最大无作用计量,阈计量,半数耐受计量 D.绝对致死量,阈计量,最大耐受量,最小致死量 4. 最敏感的致死剂量指标是C A.绝对致死剂量 B.半数致死剂量 C.最小致死剂量 D.以上都是 5. 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D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6. 对LD50 描述错误的是D A.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 B.是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 C.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 D.毒物的急性毒性与LD50呈正比 7. 对阈剂量描述错误的是D A.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