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11”工程和“985”工程看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马太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211”工程和“985”工程看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马太效应”

为了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紧跟发达国家的脚步,我国实施梯度发展战略,让一部分质量好、效率高的学校获得较多的经费,优先发展起来,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紧缺人才。随之而来的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和不断完善,使得一些院校得到了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从而迅速发展起来。另一方面,那些有发展潜力的院校却因为某些方面仅次于那些名牌院校从而失去了发展的机会。本文从“马太效应”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阐述了高校财政投入“马太效应”产生的原因、结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211”、“985”、财政投入、马太效应

一、“马太效应”在政府高教财政投入中的表现“马太效应”来源于《新旧约全书·马太福音》第二十五:“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过来。”而“马太效应”一词的提出始于美国科学史家罗伯·莫顿,他用这个词来阐释一种社会现象,即对已有相当名的科学家做出特殊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简单地说,就是强的越来越强,弱的越来越弱”。

“马太效应”从提出以来就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到了证,在政府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方面也不例外。我国高校财政入可以概括为财、税、费、产、社、基,即以财政拨款为主,辅以教育税、学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和教育基金。因,政府是高等教育投入的主体。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也不断提高, 政府对此也做出了系列高等教育改革。如:1993年2月13日,党中央、国务正式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明确指出:“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1998年5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教育部领导在庆典上建议,今连续3年,政府每年拿出中央财政收入的1%,作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资金。建议得到了原则上的肯定,这就是“985工程”。以当年财政收入测算,“985工程”总投入将在300亿以上。“211”、“985”这两项高等教育改革工程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二、高教财政投入“马太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一)行政主导是“马太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教育行政部门权力过于强大,教育行政部门还掌握着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权。

导致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资源基本上都是采取计划方式进行配置,行政力量在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这种方式能够较好地体现政府意图,按照政府的偏好直接配置资源。时至今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上的这种行政趋向仍十分明显,我国高校的拨款很少经过一定的公开程序,缺乏透明性,其竞争性则更难体现。由于排除了市场的介入,学校之间缺乏竞争机制,政府通过地方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等环节将资金拨给学校。如在行政力量主导的211工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评审、“副部级大学”的设立等,在这些教育资源分配中,“行政力”在区分高校的层次和水平、在资源的配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资源的获得很少是真正通过高校办学市场的公平竞争来实现的。在当前资源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能否从政府处获得更多的拨款和政策支持,是高校能否取得更大办

学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国家财政经费不足使得政府选择性地发展高校我国是教育大国,同时也是教育穷国。面对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支出面临着很大的赤字。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对高校进行筛选,从而“211”“985”工程也就随之产生。根据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高校名单来看,普通本科高校有755所,独立院校有315所,排除高职院校和分校办学点共1070所。然而,211”、“958”工程的学校总共只有139所,其比例为13%。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受到国家特别拨款的都是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知名度都比较高的院校,而那些教学质量、师资力量、教学设备都仅次于这些大学的院校由于没有国家的特别拨款而使得其潜在的发展空间缩小。

由于这种行政性的选择,使得那些是知名大学获得国家重点培养的机会就越多,而那些非知名院校得到国家特别拨款的机会就越少,从而产生了一个恶性循环,这也是高校财政投入中的“马太效应”的体现。

(三)品牌大学战略促使政府重点培养部分院校品牌是大学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它可以提高大学形象,它是大学向学生提供的除知识、能力、修养之外的附加价值,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认同感与归属感以及学校的凝聚力、对资源的吸引力和知名度。高校的品牌代表着高校对自己向社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的一贯性承诺,也是社会公众心目中对高校形象的缩影与区别工具。好的品牌可以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的投入,这也是国家提出建设品牌大学的目的所在。然而,品牌战略本身就是一个将高校进行分层的决策,它是政府财政投入“马太效应”的催化剂。

我国有着各类高校上千所,然而在这些高校中能排到国际知名大学前100位的寥寥无几。由此可见,我国亟待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学府。在我国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将多数高校建成国内外知名高校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国家对高校进行筛选。因此,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那些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基础设施都较好的院校会受到政府的“特别照顾”。因为只有投资发展潜力较大的高校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其建成知名高校的几率也就越大。

除此之外,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使得地方高校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由于其有更多的地方财政的投入,从而办学质量会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这也为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带来了更多获得国家财政拨款的机会。

三、高校财政投入中“马太效应”的弊端(一)加剧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包括两个方面,即学校之间的不平衡和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学校之间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部属院校、211”学校、“985”学校与省属院校、民办院校之间。例如,复旦大学每年通过教育部和上海市得到的“985工程”专项建设经费高达12亿;武汉理工大学每年通过教育部和湖北省得到的“211工程”专项建设经费仅近2个亿。而地方院校却无法得到这样的财政拨款,明显存在着教育财政投入的不平衡。

除此之外,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单靠地方政府的财力并不能保证对义务教育的足够投入,因此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投入成为各地区高校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