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与水的反应

钠与水的反应
钠与水的反应

钠与水的反应

实验目的

加深对钠活泼性的理解。培养从实验现象探究实验本质的能力。实验原理

钠非常活泼,能与水起剧烈的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2Na+2H2O=2NaOH+H2 ↑

实验用品

药品:钠、无色酚酞

仪器:培养皿、塑料空瓶、火柴、酒精灯、细铁丝、镊子

如何从实验现象来探究反应的本质:

1. 钠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

2. 钠在水面上迅速游动,并有轻微的嘶嘶声,说明反应有气体生成。

3. 钠融成一个小球,说明反应放热,且钠融点较低。

4. 反应后溶液中滴入酚酞,变红,说明反应生成碱—NaOH。

5. 生成的气体可点燃,有爆鸣声,说明有氢气生成。

参考实验步骤(如果实验室提供,按实验室提供步骤完成)

特别说明:以下黑体字为实验记录关键

1、钠的取用:用镊子夹取一小块钠,用滤纸将表面的煤油吸干净。尽量把煤油吸尽,将钠放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绿豆大小的一块。现象:钠较软,用小刀轻易切开。切口为白色带金属光泽,与裸露在煤油当中的钠有一定的差别。

2、钠与水反应: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水面离杯口约1cm(方便后面放试管)。把一支装满水的小试管10cm左右的短试管为宜倒放在水中,注意试管底部不能有气泡。将小试管慢慢提起至试管口位于液面下0.5cm左右,稍倾斜注意不能让空气进入试管内部。用镊子夹住一小块绿豆大小的钠,迅速将钠进去到倒入在水中的试管里。钠与水接触后会迅速发生反应,熔成小球使该步操作变得困难,现象:钠迅速熔成小球在试管中四处移动。同时试管中的水被不断的排出,将试管移到酒精灯前会发出“噗”的一声,氢气点燃的声音。证明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气。向大烧杯中滴入1—2滴酚酞溶液,烧杯中溶液会变红。

实验考察:按时完成实验;如实填写实验记录;清洗、整理仪器、药品。

钠与水反应实验的改进

检验钠与水反应所生成气体的实验改进设计 在人教版的高中化学新教材第一册,对检验钠与水反应所生成气体的实验,进行了一番新的设计:在一个空塑料瓶里加入约3/4体积的水,用手挤压瓶子,使水面上升至近瓶口,排走瓶中的大部分空气。在胶塞上固定一根大头针,用针扎起一块黄豆粒大小的金属钠,迅速用胶塞塞住挤瘪的瓶口,倒置(见下图)。待反应完全后,反应产生的气体使挤瘪的瓶子复原,取下塞子,迅速用拇指堵住瓶口,并将瓶口移近火焰,检验钠与水反应所生成的气体。 检验钠与水反应所生成的气体示意图 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这番改进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水面上升至近瓶口”,这个操作就需要试几次才能留出适当的空间,空间留少了,钠与水反应放出的氢气可能把瓶塞冲开,而且,如果里面残留了空气,则更是可能在瓶内发生爆炸。如果要把这个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隐含的危险因素还是很多。根据这一情况,笔者对这一实验进行了下列改进,愿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实验用品: 铁架台(带铁夹)、两通玻璃管、橡皮塞、导管、水槽、火柴 二.装置图: 改进装置图如下: 改进实验装置图 三.实验步骤: 1.在如图的两通玻璃管里装满水,用铁架台固定好。 2.切一块比绿豆略小的钠,吸干煤油后投入玻璃管的水中,塞好橡皮塞。 3.用水槽接住从导管口排出的水。 4.待反应结束后,点燃火柴,接近玻璃管口,打开橡皮塞,检验产生的气体。 四.改进后优点: 1.经过这一改进后,产生的氢气把水从导管口排出,避免了由于预留空间不足,氢气产生的高气压把橡皮塞冲开的情况出现。

2.最初在玻璃管里装满水,可避免残留的空气与氢气在容器内发生爆炸。 3.检验方法简便、安全,适合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五.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钠块不能太大,要略小于绿豆,否则可能由于水太少,产生的氢气把水全部排出后,氢气从导管口漏出。 2.自制的弯导管,高度要比玻璃管略高,否则水装不满。

钠与水反应教学设计

《钠与水反应》教学设计 龙江容 一教学内容 1.课标中的内容 本节课是高一《化学·必修1》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的第二单元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第一课时《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的学习。“钠”是《金属及化合物》这一章的第一节课内容,也是高中化学教材中《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一节,这一节课内容不难理解,主要是记忆,增强活泼金属还原性的理解,对金属镁和金属铝的学习打下铺垫,处理好此课的内容,对整个《元素及化合物》的教学有着深远影响。 2.教材中的内容 1、金属知识也是无机化学中很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初中,我们学习了部分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初中介绍的金属主要是铝、铁和铜,金属的性质以物理性质为主,化学性质只提及铝、铁与氧的反应,同时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本章没有过多的重复初中学过的知识,而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深化。 2、本节课是高中化学关于金属元素单质的第一节课,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学习本节内容对以后其他金属的学习有指导作用。这也突出了本节课的重要性。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1)在前面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初步建立了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角度去分析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基础。 (2)通过前面实验的探究教学,对本节教材中的钠与水的反应实验能进行简单的探究,并能对产生现象的原因进行初步的分析。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学生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 (2)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 (3)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钠与水反应的性质实验教案汇编

【教材分析】 金属与水的反应属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 本节紧承上一次课的金属性质,深入分析金属与水的反应。这一部分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的一个提高和深化。本节内容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做进一步巩固;而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因此,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十分重要。 【学生情况分析】 1 ?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1)在前面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初步建立了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角度去分析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基础。 (2)通过前面实验的探究教学,对本节教材中的钠与水的反应实验能进行简单的探究,并能对产生现象的原因进行初步的分析。 2 ?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学生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 (2)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 (3)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了解钠与水的反应,会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实验现象; 掌握钠与水反应的方程式; 了解钠的保存方法以及钠着火的扑灭方法,能结合相关知识解释。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钠与水的实验,提高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准确描述、分析能力。 (2)通过思考题的练习以及回答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实验演示以及钠的保存与着火扑灭方法的学习,增强实验安全意 识,提高生活中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教学方法、策略】在讲授金属钠化学性质中涉及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那就是金属钠与水的反应。 具体实验内容:向一个盛有水的烧杯里滴如几滴酚酞试液,然后把小块(约黄豆粒大的)。钠投入小烧杯中,观察反应现象和溶液颜色的变化。 怎么才能让学生的求知欲在兴趣中,在参与中,在求真儿中得到升华。如果只由教师单独操作完成,就会显得牵强、死板,达不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目的。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先讲要求:取、擦、切、放。学生分成四组(圆围型)分别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实验复习过程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实验》反思 今天下午是中学教学实验研究,做了《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的实验,刚开始做实验时感觉实验本身超级简单,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做完。进实验室之前感觉自己都准备好了,因为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了实验方案,又通过查找资料进行了修改,但是进了实验室,老师的一个个问题,还有“深思熟虑”的见解,让我感到自己开始时想得有点肤浅。这个探究实验远远不止自己原先想的那么浅,那么简单。它不同于普化、综合实验,它不仅要求以实验者的角度去思考、实施实验本身,而且更要求以一个化学教师的角度去更深层次的思考,更加规范自己的操作,还要思考实验给教学什么样的启示,让学生从中真正能获益什么。科学探究过程可以说是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是个人层面的科学。如果我们按照查好的资料进行实验,不加入自己的思考,这就是知识的再认知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是不合格的科学探究。本实验是探究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从停留在知识表面上整体上的感性认识转向理性地对单独因素的作用机制的科学认识。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进行了本实验的内容。 首先针对异常现象我提出了以下猜想: 由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质上分两步进行,而且释放出热量, 2Na2O2+4H2O=4NaOH+2H2O2; 2H2O2=2H2O+O2↑. 导致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从物质与热量方面来考虑可能有: ⑴、反应产生的热量导致溶液的温度上升,可能使红色褪去; ⑵、可能是产物中氧气的氧化性使溶液红色褪去; ⑶、可能是过氧化氢漂白性使溶液红色褪去; ⑷、可能是受生成物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 然后从理论知识进行了分析: 酚酞是4,4—二羟基三苯甲醇一2一羧酸的内酯,具有弱酸性、弱还原性,无色晶体,在稀酸和中性溶液中,酚酞分子中三个苯环与一个SP3杂化的中心碳原子相连,三个苯环(生色基)之间未形成共轭关系,因此是无色的。遇碱后内酯开环并生成二钠盐,中心碳原子转化为SP2杂化状态,与三个苯环形成多个生色基共扼体系(醌式结构),因而显颜色(红色)。但在过量碱的作用下,由于生成了三钠盐,中心碳原子又恢复到SP3杂化状态,共扼体系消失,颜色也随之褪去。 可见红色酚酞褪色的原因可能是显红色的醌式结构被破坏了。从上图示可以看出,酚酞遇过量的碱,可使红色溶液褪色。通过分析化学中的知识知道,酚酞变色范围是pH值介于8.2--10.0之间。可见氢氧化钠使溶液褪色与其浓度有关。

金属钠教案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钠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钠的化学性质,认识钠是一 种很活泼的金属。 2、能力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察描述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重视实验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科实验的兴趣,培养 与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 实验准备: 学生实验用品:小烧杯、玻璃片、滤纸、镊子、酚酞、蒸馏水、钠、硫酸铜溶液。 教师演示用品:小烧杯、玻璃片、滤纸、酚酞、硫酸铜溶液、镊子、蒸馏水、钠、1瓶氯气、酒精灯、铁架台(铁圈、铁夹)、石棉网、燃烧管。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实验法、问题探究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引入】人们常说,水能灭火,水火不相容。下面我们做一个有趣的实验:请一个同学上来到讲台上用玻璃棒蘸取水点燃酒精灯。 【教师引导】在刚才的小魔术中奇妙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金属钠引起的。金属钠具有哪些性质和用途,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重点。 【板书】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课题) 【叙述】同学们,我们要研究一种物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 、 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制备方法用途(保存方法) 【实验探究】出示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的样品

(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且钠与煤油不反应)【实验探究1】用镊子取一小块金属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端的表层,观察表面的颜色;将其放置在空气中,观察表面颜色的变化。(一个同学上讲台做,一个同学观察并说出现象,以及能得到哪些结论) @ 【结论】钠质软,银白色。 放置在空气中后表面会变暗(钠在空气中表面为什么会变暗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交流与讨论。 【师生归纳】常温下,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钠(Na2O)覆盖在银白色的钠表面,使金属失去光泽,看起来变暗。(让学生写出方程式:4Na+O2===2Na2O) 【教师设问】钠在常温下跟氧气生成氧化钠,那么在加热或者点燃的条件下又如何呢 【实验探究2】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一支硬质玻璃管中,用酒精灯对其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钠熔化成银白色小球,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归纳】淡黄色固体为过氧化钠(Na2O2),过氧化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让学生写出方程式2Na+O2点燃Na2O2) 【问题探究2】氧化钠能否变成过氧化钠呢 【结论】能。氧化钠可以被继续氧化,生成过氧化钠。(让学生写2O+O2 ===2Na2O2) ~ 【设问】钠与非金属单质氧气能发生反应,那钠能跟其他非金属单质反应吗【实验探究3】将一小块金属钠放置在石棉网上,对其加热至熔化,迅速将一瓶氯气倒扣在钠上,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冒白烟(让学生写出方程式2Na+Cl2点燃2NaCl) 【结论】通过以上的探究,钠不但能跟氧气、氯气等反应,还能跟很多非金属单质反应,比如硫(S)、溴(Br2)、碘〔I2〕等分别生成:硫化钠(Na2S)、溴化钠(NaBr)、碘化钠(NaI)等。 【引入】钠除了能跟非金属反应外,还能和什么样的物质发生反应呢 【实验探究4】(分组实验)向一只盛有水的大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注意:学生讨论现象,教师

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解释

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和解释 1、金属钠和水反应的现象:浮、熔、游、响、红 即:金属钠浮在水面上、熔成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溶液变红(加酚酞) 众所周知,金属钠(钾)与水剧烈反应释放出氢气。反应产生的热,既可以使金属钠熔化(钠的熔点97.81℃),还可能使它在水面上着火燃烧。如果在教学演示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一些现象细节,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自己加以分析和解释。例如,是什么原因使钠熔化成小球?是什么力量驱使钠球在水面上游动?在考查燃烧现象时还可以提出:是钠在着火燃烧,还是氢气在燃烧,抑或是两者同时在燃烧?是钠先燃烧,还是氢先燃烧,抑或有其他什么可能性?为什么在燃烧的同时常有叭叭或者嘶嘶作响的断续爆炸声?钠与水反应的过程中总有些烟雾状的白色物。有人问这白色物究竟是烟,还是雾,或是既有烟,又有雾等等。 2、钠球是怎么形成的:钠的密度比水小,熔点也仅为97.81℃。钠在水溶液中表现出极高的化学活性,与水反应时放出的热足以使它熔化。熔化的金属钠具有很大的表面张力(其他金属亦是如此)。这就是钠球形成的原因。 3、是什么力量驱使钠球在水面上游动:钠与水接触产生的氢气泡外逸时驱动着钠球游动。 实验一将饱和食盐水(增大密度)与1∶1的盐酸等体积相混和后注入500mL 烧杯中(2/3体积),然后放进一个鸡蛋。鸡蛋在这样的液体中是浮面的,反应生成的CO 2驱动着鸡蛋缓缓游动。 实验二用纱布把5-10颗锌粒固定在一只乒乓球表面,投入稀盐酸中,乒乓球在液面上漂游情况与钠在水面上游动情况,似乎一模一样。4、燃烧现象与爆炸过程分析 如前所述,漂浮在水面上的钠,在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同时,尽管没有燃烧,那裸露在空气中的那部分钠,无疑会有较多的Na 2O 和少量Na 2O 2生成,并立即跟水反应生成NaOH。 最初2Na+2H 2O=2NaOH+H 2↑+热量、Na 溶化后4Na+O 2=2Na 2O+热量、(燃烧前)2Na 2O+O 2=2Na 2O 2(少量)+热量、Na 2O+H 2O=2NaOH+热量、2Na 2O 2+2H 2O=4NaOH+O 2↑+热量 以上均系放热反应。鉴于H 2的自燃点高达585℃,因此首先着火的不是H 2,而是Na 。 、在继Na 着火之后,立刻就是H 2被钠焰点着,呈现Na,H 2同时在空气中燃烧的 情况。 、 与此同时,Na 燃烧生成较多的Na 2O 2与水反应生成O 2 2Na 2O 2+2H 2O=4NaOH+O 2↑

(完整word版)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教案

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教学设计 学院化学学院专业化学(师范) 学号20120513035 姓名张雪琴 实习学校重庆一中指导教师许应华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第2课时授课教师:张雪琴 教材分析 金属钠与水的反应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第2课时的内容.本节紧承上一课时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深入分析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其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做进一步巩固;并且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观察法、实验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在本章节中,学生初步尝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索物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科学思维,这种学习过程和方法也为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一步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能与水发生反应。 (2)能描述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掌握钠与水反应的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滴水生火的魔术”的导入激发学习金属钠与水的反应的兴趣,通过动手切割金属钠以及将钠块投入水中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学会观察、描绘、分析、归纳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钠与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初步学会从宏观物质到化学符号再到微观世界的“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 (3)通过对“滴水生火”的魔术的解释以及生产中钠爆炸的实例分析感受学习金属钠与水反应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与水的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解释“滴水生火”魔术感受钠与水反应的学习价值,初步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教学难点: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课程类型:学科课程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共同使用。

钠与水反应教案

教学重点:钠与水的反应。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用具:实验仪器用品:烧杯、镊子、小刀、滤纸;实验试剂:金属钠、水、酚酞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捉鬼的故事。说有 个农夫,他的妻子肚子痛得非常厉害,他就去请了一个老巫婆来给妻子看病。老巫婆来到一看就说:你妻子是鬼附身了!农夫吓得赶紧请巫婆施法。只见巫婆拿来一碗水,倒入了几滴无色溶液。然后放入“一颗仙丹”,只见仙丹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最后消失了,而水也变了成了红色。巫婆说,这是仙丹发挥了作用,那声音是鬼的惨叫声,他最终变成了一滩血水。那么现在大家相信巫婆说的“仙丹”吗?今天就给同学们重现“捉鬼”的精彩一幕。请大家把书翻到49页,我们今天来学习钠与水的反应 【板书】(标题)钠与水的反应 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初中所学的金属活动顺序表,说说它的规律是什么?请三位同学上来写一写Fe、Mg、Al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下面的同学在草稿本上写。从离子方程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质是金属与酸中+1价氢离子反应。水是弱电解质,也电离少量的氢离子,但我们熟悉的金属一般与水反应没什么现象,比如说Fe、Cu。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与水反应呢?钠也是一种活泼金属,与水反应又是怎样的一个景象呢?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钠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P49实验3—3】听故事,抓关键情 节 回答位于金属活动 顺序表氢之前的金 属遇到酸能反应生 成盐和氢气并写离 子方程式 钠浮在水面,钠熔 化成银白色的小 球,钠在水面上游 来游去,发出“嘶 增强学生好奇 心,为进入新课 做好准备 回忆旧知识,为 下一步做好准备 通过创设“问题 情景”进行启发 式教学。

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改进

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改进 新疆且末县中学841900 王永忠 人教版高一化学中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缺点: 1、检验生成物为NaOH和H2,分两个实验进行; 2、检验H2时采用塑料瓶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⑴当钠熔化成小球时,很容易把塑料瓶灼烧,进而漏气漏液体; ⑵当收集到的H2对在酒精灯上点燃时,由于酒精灯火焰的干扰,几乎观察不到H2的燃烧; ⑶当钠的量较小时,产生H2的量不足,点燃时燃烧瞬时完成,效果不明显;当钠的量较大时,由于钠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溶于水形成氢氧化钠溶液,用大拇指堵住瓶口时氢氧化钠溶液对皮肤有一定的腐蚀性; ⑷由于H2的密度很小,当水与钠反应后倒转塑料瓶时,操作稍有不当很容易使H2泄漏,导致实验失败。 ⑸塑料瓶中装入水后留的空间与产生H2的占据的体积不相符时,容易使塑料瓶中的压强增大,导致堵在瓶口的橡皮塞脱落,实验失败。 鉴于以上原因,我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一、实验装置:(如右图) 二、实验仪器: 广口瓶、分液漏斗、止水夹、导管、 小试管、水槽、双孔橡皮塞、乳胶管、 缝衣针(插在橡皮塞上固定钠)、镊子、 小刀、滤纸、滴管、酒精灯。 三、药品:金属钠、酚酞、水。

四、操作步骤: 1、在广口瓶中注入适量的水并滴入2-3滴酚酞;切适量钠用滤纸把钠表面的煤油吸干,再把钠用缝衣针固定在双孔橡皮塞上(注意:不要使钠与水接触)。 2、如上图组装仪器。 3、打开分液漏斗,从分液漏斗中加入水至止与钠接触。 4、等钠熔化落入水中时关闭分液漏斗。 5、收集H2。 6、将收集到的H2在酒精灯上点燃。 该实验可同时观察到NaOH和H2的生成以及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克服了前述缺点。 五、说明: 1、操作过程中如果混入适量的空气不影响实验结果,若在检验H2时听到尖锐的爆鸣声也能证明生成的气体是H2,而且效果更好,为此应在广口瓶中留有一定量的空气。 2、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也可以,只是需要的钠的量要稍大一些。 3、若钠的量足够时,可将收集改为直接在导管口点燃。但要注意将广口瓶中的空气尽量排尽(可以从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的水);或者等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再点燃氢气。

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教学设计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2课时金属钠和水的反应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于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的第二课时:金属钠与水的反应。 本节课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复习初中学习中所认识的金属性质,引出高中要介绍的金属钠、铝、铁与氧气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反应情况;第二部分介绍金属钠、铁和水的反应;第三部分介绍金属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最后则安排了“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等内容。 钠与水反应是金属化学性质中的重点,对其他金属与水反应的学习有指导启示作用,对其以后教学实验方案设计、操作方法、实验观察等有借鉴作用,所以教好、学好这节课对后续内容有很重要的意义。钠与水反应具有实验现象明显、学生易于总结等优点,采用实验探究法教学有利于强调实验对化学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易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4个班的学生已通过对前两章内容的学习,在化学的学习和化学实验探究方面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兴趣,特别是对前一课时的学习,既初步形成了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金属单质化学性质的分类思维模式,又对本节课的实验操作、现象充满了期待。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钠与水反应的实质;(2)掌握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及解释。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钠与水的反应发生条件及生成物的探究体验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2)在归纳金属钠性质的过程中,体验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 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索金属性质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艰辛与喜 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四、教学重点: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五、教学难点: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及分析 六、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复习回顾法、练习法 七、教前准备:金属钠、塑料片、滤纸、洗瓶、烧杯、镊子、酚酞、硫酸铜溶液、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与氧气等非金属的反应。例如钠与氧气在常温下生成白色的氧化钠,但在加热的情况下剧烈反应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金属与水的反应。 【提问】初中我们已经初步学习过金属与酸的反应,哪些金属能与酸发生什么反应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动画全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动画全集1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1(1)水的沸腾。 1-1(2)胆矾的研碎。 1-1(3)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1-1(4)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 1-2闻气体的正确操作。 1-探究-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探究-2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3(1)固体药品的取用。 1-3(2)液体药品的取用。 1-4用滴管取液体。 1-5酒精灯的使用。 1-6加热方法。 1-7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1-8试管的洗涤。 2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2-1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2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3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2-4铁丝在空气中红热并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2-5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2-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2-活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3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3-1品红在水中扩散。 3-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4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4-1明矾净水。 4-2过滤液体。 4-3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 4-4制取蒸馏水装置。 4-5氢气的检验。 4-探究水的组成。 5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5-探究-1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5-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5-2镁条燃烧前后质量变化。

5-探究-2氢气还原氧化铜。 6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6-1木炭的吸附性。 6-2用木炭还原氧化铜。 6-3倾倒二氧化碳。 6-探究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和验满方法。6-4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 6-5二氧化碳溶于水产生碳酸。 6-活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7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7-1燃烧条件的实验。 7-探究灭火的原理。 7-2粉尘爆炸实验。 7-3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 7-4甲烷的燃烧。 7-活动燃烧的条件。 8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8-1比较合金和纯金属的硬度。 8-探究-1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8-探究-2金属活动性顺序。 8-补充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8-探究-3铁制品锈蚀的条件。 8-探究-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9第九单元溶液 9-1蔗糖的溶解。 9-2碘和高锰酸钾的溶解性比较。 9-2乙醇能溶解在水中。 9-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9-4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 9-5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 9-6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9-讨论汽水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 9-7三种浓稀不同的硫酸铜溶液。 9-8配制两种质量分数不同的氯化钠溶液。 9-活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10第十单元酸和碱 10-1向溶液中加入酸碱指示剂。

钠与水反应 说课稿

《钠与水反应》说课稿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高一新课改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金属化学性质的部分内容:钠与水反应 下面从五个方面谈一谈关于钠与水反应的整节课的一些想法: 一、教材分析 《钠与水反应》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是历年高考的热点。这个实验是中学阶段较有趣的实验之一。通过此实验可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实验的研究。学好这一点可以为解决现实生活某些实际问题创造条件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操作 2、理解钠与水反应有关实验现象的原因 3、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钠与水反应演示实验,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参加反应的“元素种类”和“原子结构”推导可能生成的反应产物,能“举一反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一方面是根据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想在学法上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的解释 二、教法方面 本课时依教材特点,采用实验演示及问题讨论式教学。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 1、由于上节课已学习了钠的有关性质,知道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根据学生的实 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生动形象的故事引出新的内容,新的实验,再通过讨论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推导出反应的产物,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含义。 2、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时间给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 生运用实验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钠与水的反应,从而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三、学法方面 (1)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实验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2)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四、教学程序

详解金属钠遇水反应式

详解金属钠遇水反应式 使用ChemDraw绘制化学反应式一直是ChemDraw使用的重点,本文就将具体介绍如何使用ChemDraw绘制金属钠遇水反应式和金属钠的相关性质,学习绘制其他结构式请访问ChemDraw 中文官网。 金属钠的物理性质 金属钠为银白色软质金属,钠很软,可以用刀较容易的切开。切开外皮后,可以看到钠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钠是热和电的良导体。钠的密度是0.97g/cm3,比水的密度小,钠的熔点是97.81℃,沸点是882.9℃。 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很容易失去。因此,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主要表现在: 1、钠跟氧气的反应 在常温时发生:4Na+O2=2Na2O; 在点燃时发生:2Na+O2=Na2O2(过氧化钠)和Na+O2=NaO2(超氧化钠); 2、钠跟水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3、钠与非金属的反应 金属钠跟硫直接反应时发生爆炸,反应式为2Na+S=Na2S。 金属钠的正确保存方法 如果是实验室使用,需要将金属钠保存在液体石蜡中,也有的不用液体石蜡而是用固体石蜡包裹然后封装。注意:瓶口要密封,置于阴凉处保存。如果是工业使用,需要用煤油或柴油封装到金属桶中。 使用ChemDraw绘制金属钠遇水反应式

一位安全工程专业教授说“工业金属钠具有强烈的化学活性,一旦遇水剧烈作用,会引起燃烧爆炸,金属钠爆炸后会产生大量的光和热。”金属钠没有腐蚀性,但是当钠与水接触后生成的NaOH 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与皮肤接触易引起人体烧伤。 金属钠遇水反应式 若想在ChemDraw 中绘制金属钠遇水反应式,首先选择【文本】工具,在窗口单击,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反应式。氢气后面的箭头可通过【箭头】工具绘制,注意:可以利用上图红框中工具设置上下标。

第一节 钠 教学设计

第二章碱金属 第一节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教材分析】 《钠》是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材第二章碱金属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加以应用的基础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以后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中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是必修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学习本节内容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本节内容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之后,可对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做进一步的巩固,而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1)在前面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理论知识,初步建立了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的角度去分析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基础,但可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通过初中实验的探究教学,对本节教材中的钠与水的反应实验能进行简单的探究,并能对产生现象的原因进行初步的分析。 2.分析学生学习本节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学生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可能不够全面。 (2)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 (3)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可能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可能还有不足。

金属钠与水反应

金属钠与水反应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中的内容,新人教版打破了旧教材的编排格式,将原本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内容调放到元素周期律之前进行学习,体现了金属的特性,不过相比旧教材而言系统性降低,因此在进行授课时要合理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进行指导和总结。钠是高中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活泼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其解释也是高中化学的一大重点,这一部分的的学习不仅是前两章《从实验室学化学》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实验和理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对后面铝、铁等金属性质的学习也有着铺垫的作用,并且为化学必修二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等理论知识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学生们在初中的学习中掌握了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它的核外电子排布,学习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基本了解钠位于金属的活动顺序的位置。通过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学生能够有效迁移,写出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以及判断出反应物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大,钠与金属反应的实验现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课堂任务高效实施;学生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学习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规则和技能,为实验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学生存在着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够全面、不能用化学语言准确地描述化学现象以及知识迁移有难度等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钠的重要性质,认识钠是一种活泼金属; (2)了解钠的存在及用途。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2)发挥学生主主体作用,做好探究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钠的用途,指出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2)通过动手实验体验化学的奥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钠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原因分析 教学难点: 钠与盐反应的情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高一化学〈钠与水反应实验〉》的创新与改进

《高一化学〈钠与水反应实验〉》的创新与改进 摘要:通过对钠与水实验的观察,改进后的实验增强了趣味性,降低了危险性,具有可操作性强等优点。若受条件限制不能由学生做,教师可按本文介绍的方法进行演示实验,使现象鲜明生动,推动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开展。 关键词:钠与水的反应改进创新 平时做实验的时候经常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成功率低,实验现象不明显,或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有的实验缺乏趣味性。我通过对钠与水实验的观察,改进后的实验增强了趣味性,降低了危险性,具有可操作性强等优点。若受条件限制不能由学生做,则教师可按以下方法进行演示实验,使现象鲜明生动。 一、钠与水反应实验改进之一 【实验原理】钠是活泼的金属与水剧烈反应 【实验仪器】¢6×50mm玻璃尖嘴管、¢120mm长颈 漏斗、广口瓶、双孔橡皮塞、大头针、止水夹、小刀、镊子、滤纸、玻璃片。 【实验药品】金属钠、酚酞溶液、水。 【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分别将¢6×50mm玻璃尖嘴和¢120mm

长颈漏斗插入橡皮塞中,用橡皮管将玻璃管和尖嘴管连接起来,夹上止水夹。取一根大头针插入橡皮塞中心。 图钠与水的反应 2.向瓶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取一粒稍大于黄豆粒的金属钠擦净表面的煤油,将其插在大头针上,最后将橡皮塞紧塞在广口瓶上。打开止水夹,从漏斗口加水至广口瓶中水满,迅速关闭止水夹。 【实验现象】 钠和水剧烈反应,并融化落入水中,形成一个银白色小球,浮在水面上迅速游动,瓶中产生大量气体,这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并被压向漏斗,随着气体的增加,小球逐渐减小,最后完全消失,漏斗中溶液停止上升。此时打开止水夹点燃气体,氢气立即燃烧,火焰高达5cm~6cm,实验现象格外生动壮观。 【实验成功的关键】 1.实验装置气密性要好,灌满水时应将瓶中的空气全部排出。 2.大头针插入钠粒的部分以能将其挂住为好,不可插入过多,否则钠粒不易落入水中。 二、钠与水反应实验改进之二 【实验原理】钠是活泼的金属与水剧烈反应 【实验仪器】U形管、短颈球形漏斗、玻璃尖嘴、铁架

人教版第三章《有机》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流程设计

四、本章课时安排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教学重点:(第一课时)甲烷的结构特点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第二课时)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 教学难点:(第一课时)如何在学生心中建立立体结构模型,将甲烷和从实物模型转换为学生的思维模型,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的层面认识甲烷的结构和性质。 (第二课时)烷烃的结构特点、有机物的成键特点。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教学重点:(第一课时)乙烯的加成反应,让学生从实验了解有机反应类型。 (第二课时)苯的取代与加成反应。形成对有机反应特殊性的认识,开始认 识从结构推测性质的特点。 教学难点:(第一课时)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第二课时)苯的取代与烷烃的取代的区别。 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教学重点:(第一课时)官能团的概念、乙醇的组成结构、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 (第二课时)乙酸的组成和结构、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第一课时)使学生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的角度初步认 识乙醇的氧化反应。 (第二课时)建立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的角度初步认识乙酸 的酯化反应。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教学重点:(第一课时)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特点;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主要性质。教学难点:(第一课时)葡萄糖与弱氧化剂氢氧化铜的反应; (第二课时)油脂的水解反应。 五、本章每节课的教学流程及建议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设计一: 第一课时(提出问题)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甲烷的结构(探究活动:制作模型)→烷烃的结构特点和概念→探究活动(烷烃中碳原子的连接方式)→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的概念→有机物的成键特点。 第二课时:推测甲烷的性质→探究实验(甲烷与氯气的反应)→探究活动(动画模拟或者制作模型、书写化学方程式)→取代反应概念。 设计二: 第一课时(提出问题)除了燃烧外甲烷还有那些性质?→探究实验→甲烷与氯气如何反应?→甲烷的结构→实践活动(制作模型、书写化学方程式)→取代反应概念。 第二课时:实践活动(碳原子的可能连接方式)→烷烃、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有机物的成键特点。 两种设计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从结构出发推测性质再验证性质;还是从探究实验出发归纳性质再上升到结构的问题。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注意重点、难点的突出。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设计一:

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改进与创新

钠与水反应得实验改进与创新 一、反应原理: 2 Na + 2 H2O == 2 NaOH + H2 ↑ 二、实验装置如右图(高一化学教材 P171): 三、实验步骤: 1、先切一小块钠(绿豆大),用刺了 小孔得铝箔包好; 2、用镊子夹住,放在图中得试管口 下(试管已装满水); 3、等试管集满气体时,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并从溶液中取出,向下移近酒精灯点燃; 4、最后向烧杯中滴加无色得酚酞试液。 四、实验现象: 1、反应过程中,有气泡逸出; 2、试管中得气体点燃时能听到尖锐得爆鸣声; 3、滴加酚酞溶液时,溶液呈红色。 五、结论 金属Na与H2O反应,生成了H2与NaOH。 六、分析 本实验得成功率还可以,优点就在于当检验生成得气体(H2)时,能听到尖锐得爆鸣声,学生容易观察(听)到,现象较明显;但在实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弊端: 首先,该实验得最大缺点就在于它得操作,该实验得操作较复杂,学生很难独立完成;其次,由于钠与水反应生成得氢氧化钠就是强碱,有很强得腐蚀性,而在试管集满气体后,我们必须把手伸进NaOH溶液中,用拇指堵住试管口,把试管从溶液中移出,此时NaOH对我们得皮肤会产

生一定得腐蚀,虽然当时感觉不到,但终究还就是影响我们得身体健康。再者,当在酒精灯上点燃H2时,产生尖锐得爆鸣声,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敢操作,且如果环境较吵闹时,容易产生干扰。所以,要很好地完成这一实验就是有一定得难度得,且具有一定得危险性与不可靠性,因此很有必要对其作出改进。 <实验改进一>实验装置如下图(课本P29)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在一个空塑料瓶中装入约3/4体积得水,用手挤压瓶子,使水面上升至近瓶口,排走瓶中得大部分空气. 2、在胶塞上固定一根大头针,用针扎起一块黄豆粒大小得金属钠,迅速塞住挤瘪得瓶口,倒置(如上图)并不断摇动塑料瓶。 3、待反应完全后,反应产生得气体,使挤瘪得瓶子复原,取下塞子,迅速用拇指堵住瓶口,并将瓶口移近火焰,检验钠与水反应所生成得气体. 4、最后向瓶中得溶液滴加酚酞溶液。 在这个实验中作出得改进得地方有:①用废旧得塑料瓶充当反应得容器,②用带有大头针得胶塞来固定金属钠;同原来得实验装置及操作相比较要简单得多,而且还能轻易地收集到反应后生成得气体,现象明显,成功率高。 但就是,用废旧塑料瓶代替实验室得玻璃反应容器,同样存在一定得弊端,因为用废旧塑料瓶充当反应容器,只考虑到了收集气体得方便性,却忽略了实验操作过程,挤瘪一个塑料瓶对于

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教学设计

《金属钠与水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课程标准分析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及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的主要性质。以钠和水反应这个实验为基础,掌握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思考与交流,自主学习,丰富有关金属的知识。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中的内容,新人教版打破了旧教材的编排格式,将原本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内容调放到元素周期律之前进行学习,体现了金属的特性,不过相比旧教材而言系统性降低,因此在进行授课时要合理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进行指导和总结。钠是高中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活泼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其解释也是高中化学的一大重点,这一部分的的学习不仅是前两章《从实验室学化学》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实验和理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对后面铝、铁等金属性质的学习也有着铺垫的作用,并且为化学必修二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等理论知识打下基础。 3、学情分析 1.学生们在初中的学习中掌握了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它的核外电子排布,学习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基本了解钠位于金属的活动顺序的位置。 2.通过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学生能够有效迁移,写出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以及判断出反应物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大,钠与金属反应的实验现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课堂任务高效实施;学生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学习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规则和技能,为实验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4.学生存在着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够全面、不能用化学语言准确地描述化学现象以及知识迁移有难度等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理解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能正确写出钠与水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能判断反应物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锻炼运用各种感官捕捉信息的能力,掌握严谨求实的科学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通过钠与水的反应,迁移钾等活泼金属与水的反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进行实验时一丝不苟的实验精神,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通过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感受化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