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1课儿歌变画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1课儿歌变画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1课儿歌变画人教版

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儿歌变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把儿歌或古诗变成画的创作方法,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儿歌或古诗,抓住儿歌或古诗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变成有意思的画面,进行形象化的再创作。

2.在欣赏教学视频与教材作品的基础上,认识儿歌或古诗变成画的特点和方法并够根据所选的儿歌或古诗内容进行配画,画画自由、大胆,色彩和谐,构图合理。

3.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儿歌或古诗根据自己想象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想象中儿歌或古诗变画的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作力。

4.在欣赏《拔萝卜》儿歌动画视频中,让学生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从小团结互助的意识。

5.通过儿歌或古诗配画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愿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理解儿歌或古诗的前提下,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将儿歌或古诗的意思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

教学难点:创作的画符合儿歌或古诗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范画一幅。

2、轻音乐。

3、画纸每人一张。

4、铅笔、橡皮、水彩笔、油画棒。

四、教学方法:讲授、示范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你们学过《拔萝卜》的儿歌吗?

2、利用交互式白板播放《拔萝卜》儿歌视频,学生欣赏。

3、课件出示《拔萝卜》儿歌变成的画。

4、板书:儿歌变画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欣赏美术课本上的《儿歌变画》作品。

2、利用交互式白板出示《小白兔》、《小蜜蜂》、《小蜻蜓》儿歌变成画的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儿歌配画的形式特点,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并让学生说说出自哪首儿歌?

3、问题:想一想怎样才能使一首儿歌变成一副画呢?(三)、了解儿歌变画的过程。

1、利用交互式白板播放微课,让学生儿歌变画的过程。

2、教师出示示范画作品,请学生进行欣赏,从中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并让学生猜猜老师是利用学过的哪首古诗进行绘画?

3、课件出示古诗《咏鹅》,请学生朗读并分析古诗的内容。

4、提问式进行板书,教师并进行现场古诗《咏鹅》变画。

(四)、课堂实践

为儿歌或古诗配画采用的手法多样,可以采用水粉、水彩绘画的方法,也可以采用线描的方法来完成。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儿歌或古诗。

(1)选好儿歌: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儿歌。

(2)构思:在理解领会儿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构思,可以选取某一情节、某一场面来设计。

(3)构图:按儿歌的主要内容把画面设计出来,合理安排画面内容,做到主题突出,主次分明,如果是儿歌配画,在画面中还可以设计出文字的位置。

要求:

1.画面主体突出;

2.色彩和谐;

3.画面完整。

注意事项:

(1)考虑到学生绘画水平差距较大,预备两首儿歌并板书主体部分作示范。

(2)作画过程中加强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排除“障碍”,启发学生采用合适的手法表现创意。

(五)、作业讲评

请同学们说出喜欢哪一幅作品?说出喜欢的原因(本环节达到学生自评,互相学习的效果)。

(六)、课后扩展

选择一则你喜欢的童话故事,并把童话故事变成一副画,送给父母或小伙伴。

六、板书设计:

11.儿歌变画

儿歌变画的绘制过程:

一、选儿歌

二、构思

三、构图

1.先画主体物

2.添加背景

3.上色,完善画面

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儿歌变画》教学反思《儿歌变画》这一课是二年级美术上册第十一课的内容,本课最突出的难点就是学生创作的绘画作品既符合儿歌或古诗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通过本节课,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反思中看到了本节课的优点,同时看到了很多的缺陷与不足。首先来说本节课的几方面优点:

1.本节课中教态大方,语言感染力强,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加美术活动的兴趣。

2.教学设计合理、科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教学环节紧紧相扣,思路清新,条理清楚。

4.本节课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来教学,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学会了儿歌变画的过程。

6.通过练习,让学生体验了儿歌变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丰富了画面的表现效果。

7.在绘画过程中,未对学生绘画内容进行限制,对学生绘画上色材料作限制,教学极具开放性,未限制学生的思维。

8.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欣赏《拔萝卜》动画视频、教材作品及微课,让学生将绘画与儿歌及古诗和谐地综合在一起,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

9.在课堂中,我以古诗《咏鹅》作为示范绘画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构思、构图、绘画;并启发学生采用合适的手法表现创意。

通过反思,也认识到本节课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由于紧张,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方面有所欠缺。

2.教学过程中,较平凡的出现口头禅—“哎”

3.现场示范画完成的不够好。

4.在作品画欣赏环节,未很好的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未

人教版二年级美术:《儿歌变画》教案3

《儿歌变画》教案 教材分析: 儿歌是民间艺术家留给孩子的一份很珍贵的礼物,它既富有童趣,又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又是绘画创作极好的素材。童画则是孩子们在愉悦的情绪中,随意洒脱地创造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孩子们阅读儿歌之后,将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的语言形式,将文字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融为一体,体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因此,让学生学儿歌,画童画,将童画儿歌和谐地综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民间儿歌的历史及特点,儿歌和童画相通之处。 2、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儿歌创作童画作品。 3、体会童画、儿歌的综合艺术特点,增强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用各种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儿歌配上合适的童画。 教学难点: 创作的童画既要符合儿歌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 教学措施: 1、小组内交流创作思路。 2、师生共同评价。 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学生到讲台上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色彩的运用、为什么要这样画、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东西;自己运用的方法是否恰当。) 全体学生已举手表决的方法给他们评分。 课前准备: (学生)不同的绘画工具材料,选好自己喜欢的儿歌等。 (教师)配有童画的儿歌课件,配有儿歌的童画范作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踢脚绊绊,绊过南山。南山有雨,雨止沃官。新官上任,旧官请进。)

1、教师:请同学们把这首儿歌读一边遍。这是一首儿歌,是老师和你们一样年纪是常常边玩边唱的一首儿歌。是这样玩的,几个伙伴并排坐在一起,同时深出一只脚,有一个人站着,一边念这首儿歌,一边用脚点同伴的脚,当念到最后一个字“进”的时候,点到哪一个人,就有这个人站起来边念边点,而刚才点的那个就坐到这个新的空位子上去。就这样互相轮流着玩。同学们,你能说说老师当时和他的伙伴们玩这个游戏是的情景吗?如果要我们为这个儿歌配一幅童画,你能吗?你所画的将是怎样的一幅画呢? 2、揭题:《儿歌变画》。 3、教师简单讲述创作作品的思路及艺术特点。 4、小结:儿歌就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没有乐谱的歌谣,据比较确切的文献资料记载儿歌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了,儿歌不但歌词写的优美动听俏皮可爱,而且都是描述我们生活中的场景和画面,所以我们可以将儿歌中的歌词用儿童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欣赏作品,再悟相通之美。 1、小组内互相交换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自己熟悉的民间儿歌。 (1)朗读自己收集到的自己喜欢的儿歌。 (2)说说自己收集儿歌的方法和朗读后的体会。 2、播放课件《荡秋千》。 教师:请同学们把《荡秋千》读一遍。 教师:同学们荡过秋千吗?荡过秋千的同学请举手。 教师:荡过秋千的同学哪一位来说说你在荡秋千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教师:如果老师要请同学们为这首儿歌配上一幅画呢,同学们能画吗?老师相信同学们能画好。哪一个同学能来说一说你准备怎样画《荡秋千》?注意要和题目相配合。 3、教师示范。 4、教师小结: 教师:《荡秋千》画得是一个女孩子正在秋千上玩,而且是只有他一个人。虽然只有她一个人,但她还是玩得很开心的。画面上,这个女孩子两只手紧紧地抓着秋千架上的绳子,没有人帮她推送秋千,她就自己推送。开心的荡着、笑着。旁边的狗和猫也都被女孩子高兴的心情给感染了,也高兴的跳着、叫着。 只有一个人,为什么画面上有好几个人呢。是因为秋千是从下面往上荡漾的,也就是她从下往上荡的一个过程。所以就有好几个人了。同学们说是不是这样的?

《儿歌变画》教学设计

《儿歌变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为自己喜欢的儿歌配画。 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所选的儿歌内容进行配画,画面自由、大胆,色彩和谐,构图合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儿歌、给儿歌配画,了解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构图,画面主体突出,色彩和谐,画面完整。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儿歌构思画面。 三、教学策略 本课和第九课《蜻蜓飞飞》、第十五课《我和马儿在一起》、第十六课《风来了》分别从观察、想象和联想等侧面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可以视为一个丰富“造型表现”的小单元。 儿歌是民间艺术家带给孩子的一份珍贵的礼物,它既富有童趣,又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又是绘画创作极好的素材。儿童画是孩子们在愉悦的情绪中,随意洒脱地创造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孩子们阅读儿歌之后,将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特点的语言形式,将文字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融为一体,体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美丽。课本中选取了中国水墨动画创始人特伟的年画作品《拔萝卜》,三幅画面像动画片一样,分别以生动、有趣、直观的形象向人们诠释了儿歌中“拔萝卜”的情景。学生不但能感受到儿歌欢快的节奏,还能从生动有趣的画面中激发他们学习语言、进行绘画创作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课最突出的难点就是学生创作的童画既符合儿歌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本课的教学极具开放性,因此在评价标准上只要求学生在创作时能表现出儿歌的意境,有创意即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儿歌,课前应该让学生收集一些儿歌,有些是他们知道的有些是不知道的,课堂上学生一起朗读,并想

象其中的画面,接着再画童画,将童画儿歌和谐地综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促进他们想象力的提升。 针对学生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通过学生喜欢的儿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运用直观的演示,学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儿歌配画的方法步骤。本课的教学策略是:激趣──探究──演示──欣赏。在学习中采用以下思路:课前收集儿歌──课堂上交流儿歌──根据图画找儿歌——分析儿歌内容与图画的关系——根据儿歌进行想象创作──欣赏儿歌图画,学习创作方法──学生创作──展示评价。 四、教学过程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美术第十一课《儿歌变画》

小学二年级美术第十一课《儿歌变画》教案 一、学情分析 儿歌内容浅显,语言简练,描写的都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过的,见过的,学生们一定很喜欢,但儿歌中也有一些如动物的形象在绘画的过程中有一定难度,教学中要加强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排除“障碍”。 二、教材分析 儿歌伴随着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孩子们的世界里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儿歌,比如拔萝卜、小白兔等等,如果能给这些儿歌配上图画,孩子们的童年就会永远的留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把儿歌变成画的创作方法,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儿歌,抓住儿歌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变成有意思的画面,进行形象化的再创作。【过程与方法】通过说一说、看一看、试一试,把自己喜欢的儿歌变成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造美的激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理解儿歌的前提下,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将儿歌的意思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 教学难点:创作的画符合儿歌的意境。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范画一幅。 学生准备:画纸、水彩笔。 六、课时:1课时(40分钟)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小时候一定学过或背过儿歌,你能不能给大家朗诵一首?(学生朗诵儿歌) 师:儿歌是我们孩子的艺术品,它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遐想,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就是吧儿歌变成画。这堂课,就让我们根据自己对儿歌、童话的感受,创造美丽的画面吧! 板书课题:儿歌变画 (二)、探索新知 1、分析为儿歌配画的形式特点:赏析课本意图,使学生了解儿歌配画的形式特点。例如:课本中《拔萝卜》是一篇叙述小朋友集体拔萝卜的配画,画面创作大胆,具有丰富的想像力,为大家增添和展示了奇妙的意境和幻想世界。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动物儿歌教学设计

5 《动物儿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儿歌。 2、认识“蜻、蜓、迷、藏、造、蚂、蚁、食、粮、蜘、蛛、网”12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间、迷、造、运、池、欢、网”7个汉字。 3、理解儿歌内容,了解几种常见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4、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动物世界的观察和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节奏地朗读儿歌。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动物世界的观察和探究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2、认识本课的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汉字。 3、通过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本课表示小动物的汉字大多用虫子旁,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互动谈话,创设情境 1、师生交流,说说自己在大自然中都见到过哪些小动物,对这些小动物有哪些了解。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出示蜻蜓、蝴蝶、蚯蚓等小动物的图片。 2、师过渡:看来同学们对大自然的动物世界了解可真不少,今天,就有六种可爱的小动物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中,关于它们还编了一首特别有趣的儿歌呢! 3、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初读儿歌,识字学词 1、师过渡:今天来到我们课堂上的六种小动物究竟是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儿歌,在儿歌中找到它们吧! 2、生借助拼音自主朗读儿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学生交流六种小动物的名称,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出示词语卡片: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指名学生认读,格局学生的认读情况强调并正音:“蜻、蜓”两个字都是后鼻音,“蚓”是前鼻音,“蜘、蛛”都是翘舌音,正音后再次指名学生认读。 4、指名学生分句朗读儿歌。 在朗读中相机出示卡片:花间、捉迷藏、造宫殿、运食粮、池中、游得欢、结网,指名学生认读词语,师生共同正音:“藏、造”是平舌音,“食、池”是翘舌音。 5、正音后学生再次练习朗读儿歌,把儿歌读正确流利。 6、指名多生朗读儿歌,师适当进行范读指导。 7、观察课文插图,在图中找到六种小动物,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们在干什么。 指名学生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的语言表达要清楚、完整、通顺。 三、巩固识字,发现规律 1、生再次朗读儿歌。 2、师随机出示词语卡片,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式再次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 3、独立出示本课12个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交流识记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注意汉字的整体结构,利用熟字加偏旁、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来帮助记忆(如:“网”字)“粮”是食物,所以用米字旁等。的字形与网本身的样子很像,

儿歌变画教案

美术一师一优课教案 《儿歌变画》 尹庄中心小学张蓓蓓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第二册,第十一课《儿歌变画》 二、教材分析: 儿歌是民间艺术家留给孩子的一份很珍贵的礼物,它既富有童趣,又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又是绘画创作极好的素材。童画则是孩子们在愉悦的情绪中,随意洒脱地创造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孩子们阅读儿歌之后,将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的语言形式,将文字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融为一体,体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因此,让学生学儿歌,画童画,将童画儿歌和谐地综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民间儿歌的历史及特点,儿歌和童画相通之处。 2、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儿歌创作童画作品。 3、体会童画、儿歌的综合艺术特点,增加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能用各种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儿歌配上合适的童画。 五、教学难点: 创作的童画既符合儿歌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 课前准备:

老师:相关美术课件,范作; 学生:收集一些喜欢的儿歌和各种作画工具材料。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儿歌吗?谁来唱一曲? 生: 师:同学们真棒!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儿歌,请看(打开课件)。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首《小老鼠上灯台》,师生拍手齐唱。 师:如果我们把这首儿歌配上画,那就更完美无缺了。同学们也有好多儿歌,你们想不想把自己的儿歌也配上画呢? 生:想。 师:那就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走进儿歌配画的世界,去领略儿歌配画的奥妙与神奇吧!(出示课题并板书) (三)讲授新课 师:我们欣赏了儿歌《小老鼠上灯台》,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怎样把《小老鼠上灯台》配上一幅画呢? 生: 师:同学们想象力真丰富,看老师配的背景画。 我们来看下一首儿歌《大蜻蜓》(课件展示,一名学生朗诵儿歌)

二年级美术第十一课《儿歌变画》

《儿歌变画》教学设计 凉州区古城明德小学刘延杰 一、学情分析 儿歌内容浅显,语言简练,描写的都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过的,见过的,学生们一定很喜欢,但儿歌中也有一些如动物的形象在绘画的过程中有一定难度,教学中要加强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排除“障碍”。 二、教材分析 儿歌伴随着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孩子们的世界里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儿歌,比如拔萝卜、小白兔等等,如果能给这些儿歌配上图画,孩子们的童年就会永远的留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把儿歌变成画的创作方法,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儿歌,抓住儿歌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变成有意思的画面,进行形象化的再创作。【过程与方法】通过说一说、看一看、试一试,把自己喜欢的儿歌变成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造美的激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理解儿歌的前提下,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将儿歌的意思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 教学难点:创作的画符合儿歌的意境。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范画 学生准备:画纸、水彩笔。 六、课时:1课时(40分钟)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小时候一定学过或背过儿歌,你能不能给大家朗诵一首?(学生朗诵儿歌)

师:儿歌是我们孩子的艺术品,它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遐想,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就是吧儿歌变成画。这堂课,就让我们根据自己对儿歌、童话的感受,创造美丽的画面吧! 板书课题:儿歌变画 (二)、探索新知 1、分析为儿歌配画的形式特点:赏析课本意图,使学生了解儿歌配画的形式特点。例如:课本中《拔萝卜》是一篇叙述小朋友集体拔萝卜的配画,画面创作大胆,具有丰富的想像力,为大家增添和展示了奇妙的意境和幻想世界。 (1)课件上出示《咏鹅》、《大公鸡》、《小白兔》等儿歌变画的作品启发学生的思维。 (2)出示教师范画一张让同学们欣赏并从中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三)、课堂实践 为儿歌配画采用的手法多样,可以采用水粉、水彩绘画的方法,也可以采用线描的方法来完成。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儿歌 (1)选好儿歌: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儿歌。 (2)构思:在理解领会儿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构思,可以选取某一情节、某一场面来设计。 (3)构图:按儿歌的主要内容把画面设计出来,合理安排画面内容,做到主题突出,主次分明,如果是儿歌配画,在画面中还可以设计出文字的位置。 注意事项: (1)考虑到学生绘画水平差距较大,预备两首儿歌并板书主体部分作示范。(2)作画过程中加强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排除“障碍”,启发学生采用合适的手法表现创意。 (四)、作业讲评 请同学们说出喜欢哪一幅作品?说出喜欢的原因(本环节达到学生自评,互相学习的效果)。 八、教学反思

一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动物儿歌》教学设计

5 《动物儿歌》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由此,依据本文特点,这节课我借助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以形声字教学为主体,着力体现识字教学的多样化。教学中,将分类识字与随文识字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汉字特点,循序渐进地掌握形声字的造字规律,使学生在情境中识字,在画面中感知,在诵读中理解,在游戏活动中习得识字方法,从而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从喜欢汉字走向自主识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儿歌。 2、认识“蜻、蜓、迷、藏、造、蚂、蚁、食、粮、蜘、蛛、网”12个生字,能 正确美观地书写“迷、造、运”3个汉字。 3、理解儿歌内容,了解几种常见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有节奏地朗读儿歌。 2、通过观察比较,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教学过程】 一、互动谈话,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们都见过哪些小动物呢说说自己在大自然中都 见到过哪些小动物。 2、看来同学们对大自然的动物世界了解可真不少,今天,就有六只可爱的小动 物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中,关于它们还编了一首特别有趣的儿歌呢! 3、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初读儿歌,识字学词 1、出示图画,请学生说一说图画中都有哪些小动物。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出示词语: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 请学生自由拼读。 3、去掉拼音读,去掉小动物图片读。 三、朗读儿歌,巩固生字 1、刚刚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小动物,那么这些小动物都做了些什么呢、请同学 们自己读一读这篇课文。 2、指名多生朗读儿歌,师适当进行范读指导。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美术第十一课《儿歌变画》

《儿歌变画》教案 郭云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把儿歌变成画的创作方法,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儿歌,抓住儿歌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变成有意思的画面,进行形象化的再创作。【过程与方法】通过说一说、看一看、试一试,把自己喜欢的儿歌变成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造美的激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理解儿歌的前提下,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将儿歌的意思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 教学难点:创作的画符合儿歌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范画一幅。 学生准备:画纸、水彩笔。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小时候一定学过或背过儿歌,你能不能给大家朗诵一首?(学生朗诵儿歌) 师:儿歌是我们孩子的艺术品,它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遐想,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就是吧儿歌变成画。这堂课,就让我们根据自己对儿歌、童话的感受,创造美丽的画面吧! 板书课题:儿歌变画 (二)、探索新知 1、分析为儿歌配画的形式特点:赏析课本意图,使学生了解儿歌配画的形式特点。例如:课本中《拔萝卜》是一篇叙述小朋友集体拔萝卜的配画,画面创作大胆,具有丰富的想像力,为大家增添和展示了奇妙的意境和幻想世界。 (1)课件上出示《咏鹅》、《小瓢虫》、《小白兔》、《哈爬狗》等儿歌变画的作品启发学生的思维。

(2)出示教师范画一张让同学们欣赏并从中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三)、课堂实践 为儿歌配画采用的手法多样,可以采用水粉、水彩绘画的方法,也可以采用线描的方法来完成。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儿歌 (1)选好儿歌: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儿歌。 (2)构思:在理解领会儿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构思,可以选取某一情节、某一场面来设计。 (3)构图:按儿歌的主要内容把画面设计出来,合理安排画面内容,做到主题突出,主次分明,如果是儿歌配画,在画面中还可以设计出文字的位置。 注意事项: (1)考虑到学生绘画水平差距较大,预备两首儿歌并板书主体部分作示范。(2)作画过程中加强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排除“障碍”,启发学生采用合适的手法表现创意。 (四)、作业讲评 请同学们说出喜欢哪一幅作品?说出喜欢的原因 五、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美术《儿歌变画》教案

儿歌变画 一、学情分析 学生们喜欢儿歌也有一些如动物的形象在绘画的过程中有一定难度, 教学中要加强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排除“障碍”。儿歌内容浅显,语言简练,描写的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过的,见过的 二、教材分析 儿歌伴随着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孩子们的世界里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儿歌,比如拔萝卜、小白兔等等,如果能给这些儿歌配上图画,孩子们的童年就会永远的留下。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初步了解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2、能够根据所选的儿歌内容进行配画,画面要大胆、色彩和谐,构图合理。 3、通过感受儿歌、能够为自己喜欢的儿歌配画。 四、教学重点: 学会购图,画面主体突出,色彩和谐,画面完整。 五、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儿歌构思画面。

六、教师准备: 教具:儿歌、范画、多媒体课件。 学具:水彩笔、课前搜集的儿歌、铅笔、橡皮、图画纸。 七、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准备情况。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听说过“神笔马良”的故事了吧? 生:听过。他画的东西都能变成活的。 师:想不想成为马良一样的画家呢。 生:好,非常想。 师:如果我们把这首儿歌配上画,那就更完美无缺了。同学们也有好多儿歌,你们想不想把自己的儿歌也配上画呢? 生:想。 师:那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走进儿歌配画的世界,去领略儿歌配画的奥妙和神奇吧!(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3、讲授新课: (1)、教师出示儿歌《大蜻蜓》,(课件展示,一名学生朗诵儿歌)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大蜻蜓。 师:大家看我在黑板上画的,我们如何让它更完美呢?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齐读这首儿歌,并想象一下,画面应该添加什么内容使画面内容更丰富。(指名学生说)

第11课 儿歌变画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儿歌变画》教学设计(造型表现) 一、学情分析 儿歌内容浅显、语言简练,描写的都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各类媒体中听过的、见过的,学生们都很喜欢;但儿歌中也有一些如动物的形象,由于学生年龄小在绘画的过程中有一定难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排除“障碍”。 二、教材分析 儿歌伴随着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孩子们的世界里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儿歌,比如拔萝卜、拜大年等等,如果能给这些儿歌配上图画,孩子们的童年就会永远的留下。 三、教学思路 课前收集儿歌—课堂上交流儿歌—根据图画找儿歌—分析儿歌内容与图画的关系—根据儿歌进行想象创作—欣赏儿歌图画,学习构图方法及色彩搭配的运用—学生创作—展示评价。 四、教学措施: 本课目的将儿歌的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语言表现,引导孩子们从不同的方位、角度来感知儿歌,将儿歌进行夸张、联想、拟人化等艺术加工。引导学生理解儿歌的含义并大胆用自己喜欢的手法表现儿歌。我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引导学生用写实、夸张、联想等方法表现儿歌的内容。我还选择用剪纸、布贴、刮画、线描、色彩等不同手法表现的范作进行欣赏,以开拓学生思路。那琅琅上口的儿歌就成为孩子们想象的源泉,既培养了他们对于文学的想象力,又培养了他们自由表现、大胆创造。把美术置于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之中,让学生逐渐明白美术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根据所选的儿歌内容进行配画,画面自由、大胆、色彩和谐,构图合理,学习把儿歌变成画的创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说一说、看一看、试一试,把自己喜欢的儿歌变成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儿歌、给儿歌配画,了解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构图、画面主体突出,色彩和谐,画面完整。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儿歌构思画面。 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范画。学生准备:画纸、水彩笔等工具和材料。八、教学过程 (1)交流儿歌,激趣导入。 学生小组交流分享。将课前收集的1-3首自己喜欢的儿歌与小组成员分享,选出代表朗诵儿歌。 师播放儿歌大连唱,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儿歌。 师:儿歌是一种艺术形式,它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遐想,我们这节课的内

美术人教二年级上册儿歌变画教案

儿歌变画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1.能够为自己喜欢的儿歌配画。 2.能够根据所选的儿歌内容进行配画,画面自由,大胆,色彩和谐,构图合理。 3.能够感受儿歌,给儿歌配画,了解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教师:学生耳熟能详的儿歌配画作品,画册供学生参考,范画。 学生:绘画工具。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构图,画面主题突出,色彩和谐,画面完整。 难点:能根据儿歌构思画面。 教学过程: 问候:又到了我们欢乐的美术课堂,小朋友准备好了吗? (一)导入阶段 1.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儿歌,请3-4位学生回答。<同学们知道的儿歌可 真多呀,那么你们想不想把你喜爱的儿歌变成画呢? 跟随老师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儿歌变画》。 2.展示图片“拔萝卜”。 师:老师来考考大家,看到这张图画,你联想到了那首儿歌呀? 生:拔萝卜。 师: 小朋友们真聪明,我们看到刚开始只有一个小朋友在拔萝卜,拔不动,后 面又加入了其他小朋友,通过他们的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终于拔出了这个又大又红的萝卜。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二)发展阶段 1.(1)教师出示儿歌《小燕子》。

师:老师为大家带了几首儿歌,小燕子会唱吗?我们一起来唱一唱把。如果我们要把 这首儿歌变成一幅画,应该怎么画呢,我们应该画出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认真思考,然后举手告诉老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首儿歌主体物是小燕子,背景是春天,那我们应该怎么样来 描绘春天呢,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可以画哪些美好事物来表现春天呢?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画。 (2)出示第二首儿歌《小毛驴》,老师起头,同学们一起唱一唱。这首儿歌变成画,又需要画出哪些内容呢,请同学来帮老师找一找中心词。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首歌的中心词:我,小毛驴,小皮鞭。来看老师要变魔术了,变。三张画再复述一遍。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来画的。老师描述画的内容。主题是小毛驴和我,背景是集市,我们自己添加一些内容,比如说小鸟,飞机,蓝天 白云,还有一颗大树,画背景的时候发挥我们的想象力,让画面丰富起来。 师:那么现在同学们现在知道了我们儿歌变画的时候应该怎们来选择内容了吗?老师 来考考大家,看一看这首儿歌的我们应该怎么来画呢。 师:儿歌变成画,我们要闯过三关,第一关选择好一首你喜欢的儿歌,第二关找出中 心词,第三关:想象添加背景。新的问题又来了:那我们怎么样才能让一张画更漂亮呢? (3)怎样画出一张漂亮的画, 出示图片,两只老虎,请同桌一起讨论,你觉得哪一张更好看,为什么好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主体突出, 出示图片,七星瓢虫,请同桌一起讨论,你更喜欢哪一张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色彩丰富。 (三)教师示范, 第一步选择小白兔这首儿歌,第二步找出主体物,第三步联想背景,第四步开始绘画。 (四)学生创作 老师下来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五)展评阶段

儿歌变画教案

《儿歌变画》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第二册,第十一课《儿歌变画》 二、教材分析: 儿歌是民间艺术家留给孩子的一份很珍贵的礼物,它既富有童趣,又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又是绘画创作极好的素材。童画则是孩子们在愉悦的情绪中,随意洒脱地创造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孩子们阅读儿歌之后,将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的语言形式,将文字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融为一体,体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因此,让学生学儿歌,画童画,将童画儿歌和谐地综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民间儿歌的历史及特点,儿歌和童画相通之处。 2、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儿歌创作童画作品。 3、体会童画、儿歌的综合艺术特点,增加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能用各种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儿歌配上合适的童画。 五、教学难点: 创作的童画既符合儿歌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 六、教学措施: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美术是记载和传播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本课目的将儿歌的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语言表现,引导孩子们从不同的方位、角度来感知儿歌,将儿歌进行夸张、联想、拟人化等艺术加工。引导学生理解儿歌的含义并大胆用自己喜欢的手法表现儿歌。我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引导学生用写实、夸张、联想等方法表现儿歌的内容。我还选择用剪纸、布贴、刮画、线描、色彩等不同手法表现的范作进行欣赏,以开拓学生思路。那琅琅上口的儿歌就成为孩子们想象的源泉,既培养了他们对于文学的想象力,又培养了他们自由表现、大胆创造的造型·表现才能。把美术置于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之中,让学生逐渐明白美术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 七、课前准备:

新人教版二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与反思11.儿歌变画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与反思11.《儿歌变画》教案 《儿歌变画》教案 一、设计思路: 现代的儿童对于那些传统童谣已经开始变得陌生,更多的则是沉溺于网络、游戏等。所以,本节课我将童谣与童画相融合,让同学们在话中画的艺术世界里感受艺术带来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了解童谣的历史,分析童谣的特点,认识童谣与童画之间的联系。 2、方法与过程:互相探讨学生们从家庭、同学之间或网络等来源所得之的童谣,童谣童画之间的关系,如何用不同的工具来表现童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童谣童画的认识,使同学们产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开拓学生们的创作思维。 三、教学重点: 了解童谣童画之后,能用不同工具材料来表现童谣童画。 四、教学难点:

学生对童谣的理解程度以及正确的技法表现。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1)播放视频《小白兔》,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对此童谣的体会与感受。 师:同学们喜欢的话,可以跟着一起念(可以使同学们在跟读中回忆起童谣并且可以增加同学们对童谣的兴趣) (2)提问:我们如何将童谣用我们手中的画笔给展现出来呢? (3)出示《小白兔》范画作品,讲述创作作品的思路及艺术特点。 (4)小结:童谣和童画有相通之处。童谣和童画,就是将文学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生动地融为一体。在童谣的美好韵律中,感受童画的悦目色彩;在童画的丰富想象中,感受童谣的韵律之美。 (5)揭示课题:《童谣童画》。(板书) 2、PPT展示,介绍下国外童谣童画 ((1)樱花啊,樱花啊.暮春三月天空里,万里无云多明净,如同彩霞如白云,芬芳扑鼻多美丽,快

鲁教版小学二年级美术上册《儿歌变画》教案

儿歌变画 一、学情分析 儿歌内容浅显,语言简练,描写的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过的,见过的,学生们一定很喜欢,但儿歌也有一些如动物的形象在绘画的 过程中有一定难度, 教学中要加强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排除“障碍”。 二、教材分析 儿歌伴随着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孩子们的世界里有许多耳熟能详 的儿歌,比如拔萝卜、小白兔等等,如果能给这些儿歌配上图画, 孩子们的童年就会永远的留下。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初步了解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2、能够根据所选的儿歌内容进行配画,画面要大胆、色彩和谐, 构图合理。 3、通过感受儿歌、能够为自己喜欢的儿歌配画。 四、教学重点: 学会购图,画面主体突出,色彩和谐,画面完整。 五、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儿歌构思画面。 六、教师准备: 教具:儿歌、范画、多媒体课件。

学具:水彩笔、课前搜集的儿歌、铅笔、橡皮、图画纸。 七、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准备情况。 2、导入新课。 同学们小时候经常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儿歌声中进入甜 蜜的梦乡,同学们一定听过好多好多的儿歌吧!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首大家都熟悉的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师生拍手齐读。(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愉快的进入到学习当中)。 师:如果我们把这首儿歌配上画,那就更完美无缺了。同学们也 有好多儿歌,你们想不想把自己的儿歌也配上画呢? 生:想。 师:那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走进儿歌配画的世界,去领略儿歌配画的奥妙和神奇吧!(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3、讲授新课: (1)、教师出示儿歌《大蜻蜓》,(课件展示,一名学生朗诵儿歌)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大蜻蜓。 师:大家看我在黑板上画的,我们如何让它更完美呢?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齐读这首儿歌,并想象一下,画面应该 添加什么内容使画面内容更丰富。(指名学生说)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想象力很丰富。老师也想了一个背景供 咱同学们参考。请看(出示课件)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动物儿歌》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动物儿歌》教学 设计及反思 动物儿歌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由此,依据文本特点,借助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以形声字教学为主体, 着力体现识字教学的多样化。教学中,将分类识字与随 文识字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汉字特点,循序渐 进地掌握形声字的造字规律,使学生在情境中识字,在 画面中感知,在诵读中理解,在游戏活动中习得识字方法,从而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从喜欢汉字走向自主识字。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趣说话 1.多媒体课件出示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六种动物的图片。激趣谈话:今天,老师请来的几

位小客人是谁?你能读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读出名字,课件出示相应汉字,看字读词。) 2.结合图片,说话练习。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谁在哪儿干什么的句式,说说图上的内容。例如:蝴蝶在花丛 中捉迷藏。 3.过渡:同学们,这些小客人在和我们捉迷藏,它们藏在了一首儿歌里。快来找一找,认识一下它们吧!(板书课题:动物儿歌) 设计意图:针对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强的特点,图 片可以直观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遇到感兴趣的图 片会积极表达、乐于表达。从而抓住契机,训练说话, 既突出动物的主题,又与课文内容建立联系,巧妙地为 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儿歌,识记形声字 1.教师范读儿歌,学生找一找儿歌中的动物朋友。学习蜻、蜓、蚂、蚁、蜘、蛛六个生字。 (1)(课件出示虫字旁的六个生字)学生自由读儿歌,圈画出动物的名称,自己练习读两遍词语。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特点,发现规律。(这 些汉字都是虫字旁,表示属于昆虫类,与动物有关。这 几个字都是形声字。) 2.组织学生展开识记生字游戏。

儿歌变画教案

儿歌变画教案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儿歌变画》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第二册,第十一课《儿歌变画》 二、教材分析: 儿歌是民间艺术家留给孩子的一份很珍贵的礼物,它既富有童趣,又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又是绘画创作极好的素材。童画则是孩子们在愉悦的情绪中,随意洒脱地创造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孩子们阅读儿歌之后,将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的语言形式,将文字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融为一体,体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因此,让学生学儿歌,画童画,将童画儿歌和谐地综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民间儿歌的历史及特点,儿歌和童画相通之处。 2、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儿歌创作童画作品。 3、体会童画、儿歌的综合艺术特点,增加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能用各种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儿歌配上合适的童画。 五、教学难点: 创作的童画既符合儿歌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 六、教学措施: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美术是记载和传播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本课目的将儿歌的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语言表现,引导孩子们从不同的方位、角度来感知儿歌,将儿歌进行夸张、联想、拟人化等艺术加工。引导学生理解儿歌的含义并大胆用自己喜欢的手法表现儿歌。我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引导学生用写实、夸张、联想等方法表现儿歌的内容。我还选择用剪纸、布贴、刮画、线描、色彩等不同手法表现的范作进行欣赏,以开拓学生思路。那琅琅上口的儿歌就成为孩子们想象的源泉,既培养了他们对于文学的想象力,又培养了他

《画》教学设计(附教案)

《画》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所以本课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乐于表达,结合图画感知自然美。 另外,应当明确——古诗是识字的载体,识字始终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这个重点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除了通过反复认读、多次强化巩固认知以外,教学中还要大力开掘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来识字。如在看图中识字,在表演中识字等,让识字自然地与阅读、看图、想象、游戏整合在一起,让识字变得更轻松。 【教材解析】 这首古诗是一则五言谜语诗,谜面描述了山、水、花、鸟等景物,通过远、近、来、去等方位或动作的变化,凸显“画”的形象特征。这首谜语诗诗句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配合谜语诗,有一幅经过装裱的水墨画,山水相衬,鸟语花香,意境典雅,给予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谜语诗中描绘的景物均可在画中一一找到,也是对谜底的暗示。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教学目标】: 1.学习4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分别是走之旁、斜刀头。 2.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等 10 个生字 3.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认识走之、斜刀头 2 个偏旁。 【课前准备】 1.写有反义词的头饰;一幅山水画(题写“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儿歌变画教学反思

儿歌变画教学反思 儿歌变画教学反思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初步了解文学与美术形式的联系。?2.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创作热情。.教学重点:?学习儿歌配画的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掌握方法和步骤。 教师准备:?儿歌、范画、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的儿歌、铅笔、橡皮、图画纸。 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准备情况。?2.导入新课。?同学们小时候经常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儿歌声中进入甜蜜的梦乡,同学们一定有好多好多的儿歌吧!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首大家都熟悉的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师生拍手齐读。(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愉快的进入到学习当中)。?师:如果我们把这首儿歌配上画,那就更完美无缺了。同学们也有好多儿歌,你们想不想把自己的儿歌也配上画呢??生:想。?师:那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走进儿歌配画的世界,去领略儿歌配画的奥妙和神奇吧!(出示课题板书课题)。?3.讲授新课: (1)、教师示范儿歌《风和树》的配画:(一名学生朗诵儿歌风和树)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树公公、一个风娃娃。?师:大家看我在黑板上画的范画,有没有这几个形象(有)?虽然有,但是否美观我们如

何让它更美呢?让学生闭上眼睛,齐读这首儿歌,并想象一下,画面应该添加什么内容使画面内容更丰富,视觉冲击力更强。(指名学生说)?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儿歌《风和树》的配画作品。?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画的也很好,想象力很丰富。老师也想了一个背景供咱同学们参考。(在黑板上画出背景)?师:现在看起来画面就丰富多了,涂上颜色就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出示完成图)?我们书上也有几幅儿歌配画作品,画的也很棒,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吧。?4.作品评析(欣赏课件): (出示教诲儿歌《数星星》)?学生齐读《数星星》儿歌。?①师:《数星星》小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小朋友爬上梯子往天上挂星星,好像在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祈福...... 出示儿歌《懒汉歌》的两幅范画。 学生小组讨论:同样是一首儿歌,作品的表现却完全不同,作者分别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方法( 研究和分析儿歌配画的两种方法:全面表现和夸张或含蓄。)学生分组发言。 师:分析的很好,这位同学的观察能力很强,希望大家都要像这位同学一样养成认真分析的好习惯。所以我们在为儿歌配画时,一定要先观察、分析,想好以后再画。画时的表现手法是不同的。一种是全面描绘,如《懒汉歌》;一种是夸张或含蓄的表现,如《小耗子上灯台》。?④学生分组讨论并欣赏《日头落》和《三个和尚挑水喝》儿歌。?5.总结儿歌配画要点和步骤。?6.学生实践:为自己搜集的儿歌配画。

部编版《画》教学设计

6《画》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所以本课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乐于表达,结合图画感知自然美。 另外,应当明确——古诗是识字的载体,识字始终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这个重点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除了通过反复认读、多次强化巩固认知以外,教学中还要大力开掘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来识字。如在看图中识字,在表演中识字等,让识字自然地与阅读、看图、想象、游戏整合在一起,让识字变得更轻松。 课前准备 1.写有反义词的头饰;一幅山水画(题写“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教师呈现一幅彩色的大幅的课文插图。(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教师引学: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3.教师引问:会认这四个字吗?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抽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图上还有——),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5.教师导言: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 预设: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作比较。 6.学生读诗。 7.教师引学:这四句诗中,你们认识哪些字呢?读一读。哪些字不认识?请用铅笔标出来。 设计意图:由看画引入读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读诗看画中认识事物和生字,把读诗、学字引入活动情境中,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致。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同桌之间充分发挥合作和帮扶的精神,把会读的大声读一遍。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给同桌多读几遍。 3.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动物儿歌教学设计

《识字5动物儿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蜻、蜓、迷”等生字,会写“间、迷、造”等生字。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这些小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培养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儿歌。 难点:理解字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美丽的夏天到了,让我们一起来到小河边,你看到了什么它们正忙着干什么(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生动,并随机板书昆虫名)2.这些小昆虫可喜欢夏天了,它们给夏天增添了美丽,增添了快乐。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美丽的精灵!1.你认识哪些昆虫说一说。 二、学习字词 1.自由读儿歌,用“——”画出藏在儿歌里的小动物,并大声多读几遍。 2.开火车读儿歌,读词。 3.(出示词: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它们都从儿歌里跑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1)借助拼音认读词语。 (2)去掉拼音再认一认。

4.游戏:找朋友(图与词配对)。 5.观察特点,认记生字。 (1)观察生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合作运用形声字的规律识记这些“虫”字旁的生字。 蜻—青蚂—马蜘—知蛛—朱 6.继续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所在的句子)指名朗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加一加、变一变等) (3)教师指导学生识记生字,指导书写半包围结构的字。 间迷造运网2.读一读,连一连。 藏shí 造cáng 食liáng 粮zhī 蜘zào3.写一写下面的汉字。 间网运迷 三、初学儿歌,质疑问难 1.看图说说,夏天小动物们在干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2.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齐读儿歌。 3.读了这首儿歌,你觉得还有不认识的字或不明白的问题吗 “蝴蝶花间捉迷藏”,写花儿很美,蝴蝶寻花蜜。 “蚯蚓土里造宫殿”,其实是写蚯蚓在地下松土。4.想一想,连一连。 蜻蜓捉迷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