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出版社《温病学》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出版社《温病学》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出版社《温病学》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温病学》名词解释一览

第一章绪论

1、寒凉派金元时代医学上的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之说,治疗上主张以寒凉药为主,后世称为寒凉派。

2、温病学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的一门学科。

3、广义伤寒把伤寒作为所有外感热病的总称,如《难经五十八难》中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4、戾气明代吴又可提出的温疫病因,认为温疫并非风寒暑湿等六气所感,而是自然界中独特的致病物质“杂气”所致,其中致病暴戾的称为“戾气”。

第二章温病概念

1、温疫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2、天行指病名,即流行病,也叫时气、时行。

3、时行之气出自王叔和《伤寒例》,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的反常之气。

4、新感温病凡感受当令之邪,感而即发,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的温病。

5、伏邪温病凡感受外邪,过时而发,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温病。

6、新感引动伏气温病初起即见里热症状,又有表证者。传统认为这是原有伏邪内伏,又感受时令之邪而发,故称为新感引动伏气。

7、温病是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8、温毒一为病因,系指温热毒邪而言;一指病名,指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除具有一般急性热病的临床见证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溃烂或肌肤有显著斑疹等特征。

第三章温病病因与发病

1、温邪指外邪中具有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等特点的一类病邪。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以及温毒、戾气等。

2、伏寒化温根据《素问》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认为冬感寒邪,伏于体内,郁久化热而形成的温热性质的温邪。

3、天受见于《温疫论》,指通过空气传染。

4、传染见于《温疫论》,指通过接触传染。

5、邪伏少阴是伏气温病的一种类型,一般指冬伤于寒,寒伏于少阴,而有少阴亏虚者。

6、邪舍营分是伏气温病的一种类型,一般指营分素虚而邪伏于营分,因新感外邪引动而致内伏营分之邪外发。

7、邪从口鼻而入指外邪通过呼吸或饮食而侵犯到肺或脾胃。

第四章温病的辩证理论

1、卫分证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导致卫气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一类证候类型。

2、气分证温邪入里,导致人体气的功能失常所产生的一类证候类型。

3、营分证温邪犯于营分,导致营热阴伤,扰神窜络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证候类型。

4、血分证邪热深入血分,引起以血热亢盛、耗血动血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证候类型。

5、传变温病发生后,病情往往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这种动态变化就是传变。

6、顺传温病初起,温邪首犯于上焦手太阴肺卫,传至中焦阳明胃腑的发展过程。

7、逆传心包指肺卫之邪内陷于心包的病机演变。

8、卫气同病卫分证未罢,气分证已见,即卫分证与气分证同见。

9、气营两燔指气分和营分均有邪热炽盛的证候,即气分证与营分证同见。

10、心中憺憺大动指心中空而剧烈跳动。

11、瘈疭与“抽搐”同义,指手足时伸时缩,或伸或缩,动而不止的状态。瘈疭是肝风内动的表现。

12、化燥病变过程中因津液耗伤而出现燥象的过程。

13、化火病变过程中出现火热证候的过程。

14、不传邪在卫分或气分,经治疗邪从外解而病愈。

第五章温病的常用诊法

1、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自觉发热不甚的一种热型,为湿重于热,热被湿郁,湿蕴热蒸所致。

2、战汗多系邪热留连气分,邪正相持,正气蓄积力量,奋力鼓邪外出,而突然发生全身战栗,然后全身大汗出的现象。

3、昏谵即神昏谵语的简称,有神志不清,意志丧失,语无伦次的表现。

4、湿遏热伏即热蕴湿中,湿处热外,湿邪阻遏而致热邪不能外透,多见于湿温病初起。

5、热深厥深即热邪越深伏,手足厥冷的程度越甚,是由于热邪内伏,阳气不能达于四肢而致手足厥冷。

6、痉厥痉厥是两个不同的证候,凡筋脉拘挛而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甚则角弓反张称为痉。四肢逆冷,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便为厥。这两证候多同时并见,故临床上往往痉厥并称。

第八章风温

1、舌蹇指舌体卷缩,转动迟钝,或强硬语言不利。多因邪热内闭心包所致。

2、逆传心包肺卫邪热直接内陷心包,出现神昏谵语、舌蹇肢厥等证候,这种传变形式是与肺卫之邪顺传阳明的病机相比较而言。

3、辛凉轻剂在辛凉解表剂中,选用辛凉轻清宣透之品、药量较轻而组成的方剂,如桑菊饮。与银翘散比较,本剂解表之力较轻,吴鞠通称之为辛凉轻剂。

4、热结旁流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表现。由于邪热与燥屎搏结于里,肠腑水液从燥屎旁边流过而下利清水,其气臭秽异常,称为热结旁流。

第九章春温

1、春温由温热病邪引起,初起以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等里热证候为主要表现,严重时可出现神昏痉厥等证,只发于春季的急性热病。

2、伏邪自发属于春温发病类型之一。是由于冬季人体精气失于固藏,寒邪伏于体内郁久化热,到春天,春阳上升,阳气开泄,伏热外达,初起即见里热炽盛之证,称为伏邪自发。

3、新感引发属于春温发病类型之一。春温发病之初,虽以里热见证为主,如同时感受当令之邪,兼有恶寒头痛等卫表证的,称为新感引发。

4、懊侬指胸膈间灼热、嘈杂的感觉。温病懊侬是因邪热内扰胸膈或余热未清,留扰胸膈所致。

5、气营(血)两燔是指气分和营(血)分邪热俱盛的病证。证见壮热、烦渴、头痛、神昏谵语、肌肤发斑,甚或吐血、衄血,舌绛苔黄脉数。

第十章暑温

1、暑温指多发于夏季,由暑热病邪引起的一类急性热病,初起即有气分热盛证候,病变迅速,易耗气伤津,多闭窍动风。

2、暑湿是感受暑湿病邪引起,以暑热见证突出,兼具有湿邪郁阻证候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3、中暑暑热之邪直入心包致使突然昏倒的病证。

4、冒暑即夏月感冒。为暑湿病邪侵袭肺卫,或兼有寒邪束表所致,以卫表见证为主要临床表现。

5、暑瘵指暑热化火,灼伤肺络所致,以骤然咯血、咳嗽为特征的病证。

6、暑秽指暑湿秽浊之气,蒙蔽清窍所致,以猝然闷乱、烦躁为特征的病证。

7、暑厥指暑热病邪直入心营,内闭心包所致,以猝然昏厥为特征的病证。

8、暑痫指暑热病邪直入厥阴,引动肝风所致,以猝然痉厥为特征的疾病。

第十一章暑温

1、蒙上流下指湿邪的特性,湿热之气可上蒸蒙闭清窍致头胀昏重,亦可下注而致泌别失职小便不利,在湿温病中可表现为湿浊蒙上,泌别失职。

2、湿随气化肺主一身之气,如轻开上焦肺气,气化功能恢复,湿邪即随之而解。

3、分解湿热用苦寒清热,苦温燥湿的方法,既清热又祛湿,治疗湿热交阻之证。

4、苦辛开降用苦泄之品以泄里热,辛味开泄湿邪,以治疗湿热并重之证。

第十二章伏暑

1、伏暑指感受暑热或暑湿病邪,发于冬春季节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2、伏暑秋发夏月感受暑湿之邪,留伏于内,至秋季新邪引动而发病。

3、冬月伏暑夏月感受暑湿之邪未发病,到了冬季外寒搏动而触发,病多较严重。

4、甘苦化阴采用苦寒药物配合甘寒药物,达到甘苦合化阴气目的,以治疗热炽阴伤的一种方法,代表方冬地三黄汤。

5、轻法频下暑湿夹滞,阻结肠道,非一次重剂猛攻能使病邪排尽,须轻剂连续攻下,因势利导,如枳实导滞汤。

第十三章秋燥

1、温燥指发生于秋季,由燥热病邪引起的,临床上以病情轻、传变少,初起在肺卫时即见津气干燥表现为特征的外感温热性疾病。

2、上燥治气是针对秋燥初起,肺卫燥热的病变提出的治疗方法,“治气”即为“治肺”,由于燥邪上侵,致使肺卫津伤,其病位在肺,而肺主气,故要“治气”,具体方法是滋养肺气,宣透外邪,使肺气得宣,则肺可布津而燥自解。

3、中燥增液是针对胃肠干燥,津液损伤提出的治疗方法,由于肺卫燥热不解,化热传入阳明胃肠,使津气干燥更为明显,而见肠燥便秘或腑实阴伤,故宜“增液”,即用甘凉濡润之品滋养胃肠津液,胃肠津液充足,肺之燥热亦易清除。

4、下燥治血是针对疾病后期,少数病例,燥热化火传入下焦,耗伤肝肾真阴的病变提出的治疗方法,“治血”即用甘咸柔润之品,以养血填精,滋养肝肾真阴,此处“治血”不是直接滋补阴血。

附加大头瘟、烂喉痧

1、大头瘟指感受风热时毒引起的,以头面焮赤肿大为特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多发于冬春二季。

2、肌肤丹痧指皮肤布有红色的痧疹,扪之碍手,退后有皮屑。

3、畅汗指以辛凉清透为法,使表气通畅,热达腠开,从而达到邪从汗透,热随汗泄的目的。即以汗出通畅作为邪热外透的标志。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

《温病学》学习体会 1、要明确伤寒与温病学的联系与不同: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 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 2、要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 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借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 3、明确温病学的任务以及意义:阐明病因病机,揭示本质,研讨防治方法。 虽然温病学的辨证治疗目前并不能对所有热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但是却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等。 二、学习温病学的几点疑惑 1、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角辨证之下,是否也着力结合了脏腑辨证? 如对于温热病邪热入特定部位进行辨治,分别取用辛寒清热、苦寒泻热、甘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针对性地作用于热在肺经、胸

机械原理课后答案-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械原理作业 第一章结构分析作业 1.2 解: F = 3n-2P L-P H = 3×3-2×4-1= 0 该机构不能运动,修改方案如下图: 1.2 解: (a)F = 3n-2P L-P H = 3×4-2×5-1= 1 A点为复合铰链。(b)F = 3n-2P L-P H = 3×5-2×6-2= 1 B、E两点为局部自由度, F、C两点各有一处为虚约束。

(c)F = 3n-2P L-P H = 3×5-2×7-0= 1 FIJKLM为虚约束。1.3 解: F = 3n-2P L-P H = 3×7-2×10-0= 1 1)以构件2为原动件,则结构由8-7、6-5、4-3三个Ⅱ级杆组组成,故机构为Ⅱ级机构(图a)。 2)以构件4为原动件,则结构由8-7、6-5、2-3三个Ⅱ级杆组组成,故机构为Ⅱ级机构(图b)。 3)以构件8为原动件,则结构由2-3-4-5一个Ⅲ级杆组和6-7一个Ⅱ级杆组组成,故机构为Ⅲ级机构(图c)。 (a) (b) (c)

第二章 运动分析作业 2.1 解:机构的瞬心如图所示。 2.2 解:取mm mm l /5=μ作机构位置图如下图所示。 1.求D 点的速度V D 13P D V V =

而 25241314==P P AE V V E D ,所以 s mm V V E D /14425241502524=?== 2. 求ω1 s r a d l V AE E /25.11201501===ω 3. 求ω2 因 98382412141212==P P P P ωω ,所以s rad /46.0983825.1983812=?==ωω 4. 求C 点的速度V C s mm C P V l C /2.10154446.0242=??=??=μω 2.3 解:取mm mm l /1=μ作机构位置图如下图a 所示。 1. 求B 2点的速度V B2 V B2 =ω1×L AB =10×30= 300 mm/s 2.求B 3点的速度V B3 V B3 = V B2 + V B3B2 大小 ? ω1×L AB ? 方向 ⊥BC ⊥AB ∥BC 取mm s mm v /10=μ作速度多边形如下图b 所示,由图量得: mm pb 223= ,所以 s mm pb V v B /270102733=?=?=μ 由图a 量得:BC=123 mm , 则 mm BC l l BC 1231123=?=?=μ 3. 求D 点和E 点的速度V D 、V E 利用速度影像在速度多边形,过p 点作⊥CE ,过b 3点作⊥BE ,得到e 点;过e 点作⊥pb 3,得到d 点 , 由图量得: mm pd 15=,mm pe 17=, 所以 s mm pd V v D /1501015=?=?=μ , s mm pe V v E /1701017=?=?=μ;

温病学重点剖析

第一单元绪论 1、《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2、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以桂枝为例,因时因地因人加减,为活用经方作出示范。 3、吴鞠通评价元代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4、金元时期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孟英张仲景学术研究: \* 5、①吴又可《温疫论》:开专论温病之先河、创立“戾气学说”、创疏利透达之法 ②叶天士之《温热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叶被誉为“温热大师”: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阐明温病病因病机、发展温病诊断方法。 ③薛生白《湿热病篇》:第一部完整系统的论述是热病专著,立湿热病专论,丰富温病理论及证治 ④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形成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辩证论治体系。 ⑤王孟英著《温热经纬》:以经典为经,以后世名著为纬,系统总结温病学体系 仲景学第二单元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二、温病特点: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理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①温病大多起病急骤,来势迅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②发热时温病必具之症③易内陷生变,致动血发斑、动风闭窍等危重症候。 三、命名 1、以发病季节为依据:春温、冬温 2、以时令主气为依据:风温、暑温、湿温 3、以发病季节结合主气:秋燥 4、以临床特点:大头瘟、烂喉痧、霍乱、疟疾 5、以疾病流行情况:温疫 四、分类: 1、按病证(或病因)性质分类: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热疫、温疟。 湿热类温病:湿温、湿热疫、伏暑、霍乱治疗重在化湿透热。 2、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肺卫表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病,如风温、秋燥和冬温。 伏邪温病:初起即发病于里以里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病,如春温、伏暑。 五、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风寒性质的和风热性质的外感热病。 瘟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温毒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给付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两季,如大头瘟、烂喉痧等 第三单元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伤寒,金匮,张仲景! |+ u, I1 i; F; h 1、共性:温热性质显著、从外侵袭人体,由口鼻或皮毛而入治病迅速;性质属热;致病与时令

中医温病学说

一、概念、特点及发展规律 概念:温病就是由1感受温邪引起,2以发热为主症,3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就是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特点:1温病特异的致病因素2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温病发展过程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就是温病发生发展总就是趋势就是:病位由表入里,病情由轻转重,正气由实致虚。 二就是其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主要表现在其病变过程可用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或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来概括。 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就是起病急,传变快;二就是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三就是易化燥伤阴;四就是易内陷生变,而出现一系列重险证候,如皮肤斑疹密布,腔道出血,神志昏迷,手足抽搐等。 二、发展概况、时期: (一)战国~晋唐时期(萌芽时期) 此期无专门的著作,温病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关于病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就是伏气温病的理论依据。关于季节与温病发病的关系,《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暑」与四时温病的命名有密切关系。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二)宋金元时期(发展时期) 金元时代中医学术领域出现了学术争鸣的局面,在热病治疗上有所突破。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河间(守真),在热性病治疗上提出新的观点,组创新方。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受,由浅至深,皆就是热证,非有阴寒证",认为热病初期,单用辛温解表,足以误人,从而创制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方剂,为治疗热病开创了清热解毒先河,使温病的理论与临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后世有"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之说。 (三)明清时期(成熟时期) 明清时代对温病的认识更加深化,理论日臻完善,治疗上不断丰富,创造性地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与方法,使温病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五大特点学术思想:明末.吴又可(有性),继承前人学术基础结合临床经验,写成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温疫论》,提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另有一种异气所感"。说明温疫病的致病原因就是自然界另有一种特殊物质--杂气中的厉气所致。不同的病的厉气也不同,又指出使人的病气亦能使动物得病,而不同种属的动物之间对病气的感受性不同,说明厉气致病既可人畜共患,又有一定的选择性。叶天士《温热论》创立温病辨证论治完整体系的杰出代表。吴瑭《温病条辨》,并于条文之后加自注,把方药附于证后,就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温病学专著,成为后世学习温病学的必读著作。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制订三焦分证治疗大法;对温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进行归纳,组创了不少温病方剂,便于临床运用与推广。三、温病的分类 其分类在于执简驭繁,有利于指导辨证与治疗,及学习与研究。 1.根据病证性质分类依据就是否兼夹湿邪,可将温病大体分为纯热无湿的温热类与有热 有湿的湿热类。 温热类温病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疫疹、疟疾等。 湿热类温病包括湿温、暑湿、伏暑、霍乱等,这类温病起病较缓,兼备湿热证候,初起时热象不十分显著,湿邪偏盛或转化为寒湿时,易伤阳气,湿热化燥化火,可耗伤阴津,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治疗以清热祛湿为主。

温病学考试重点

温病学重点 (括号内内容看一下作为了解) 上篇 第一章绪论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 二、成长阶段 1.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2.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医家为元代末年的王履(王安道),将温病与伤寒加以明确区分,其《医经溯洄集》中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三、形成阶段 1.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第一部温疫学专著——《瘟疫论》,创立疠气学说 2.明代医家张鹤腾所著第一部暑病专著——《伤暑全书》 3.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4.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 5.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第一部理论方药具备的集大成之作 6.王孟英——《湿热经纬》。第一部优秀的温病文献汇集之作 以上,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被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 此外,需要了解: 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余霖——《疫疹一得》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柳宝诒——《温热逢源》 雷丰——《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戴天章——《广温热论》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 第一节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指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第二节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四时温病”之称;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易形成湿热病邪,所以湿热类温病易于发生)

温病学重点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问答题论述题 一.名解 1.温病,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毒指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除一般温热疾病的症状表现,还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 3.日晡潮热指发热于下午为甚。日晡即申、酉时,相当于午后3-5时。 4.夏暑发自阳明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侵犯人体往往不分表里渐次,大多初病即入阳明气分,而无卫分过程。 5.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呼之不应,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6.分消走泄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之法。邪留三焦, 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或痰湿阻遏的证侯。 7.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共称为昏谵。 8.战汗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9.身热不扬指身热羁留而热象不显,初扪不觉发热,久扪始觉烫手。 二.熟记如下原文: 1)叶天士“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2)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3)吴鞠通《温病条辨》“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4)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5)陆子贤《六因条辨》“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6)王孟英:“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7)《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8)《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9)《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温病”。 三.掌握如下问题: 1)叶天士、吴鞠通、刘河间、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何主要贡献?其代表著作是什么?温病四大家是哪几个? ①叶天士《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学说,阐明温病病因病机,发展温病诊断方 法。 ②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辩证,规范四时温病证治。 ③刘河间,立新论:六经传受,皆是热证;创新法:寒凉为主,表里双解;制新 方:表里双解剂。 ④王安道概念: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病机:里热自内外达;治则:清泄里热。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人力资源课后习题答案

人力资源管理课后习题答案发布1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1.对照西方工业化国家现代管理演进的过程,你认为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是否也会遵循同一规律?为什么? (1)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不会再把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现代管理演进的过程再走一遍,一方面由我国的具体的国情的决定的,我国的企业管理演进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由当今经济的发展的阶段决定的。正如我国的社会发展阶段不会经过如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一样一个道理。 (2)西方国家现代管理的演进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结合中国的国情,加以应用。 (3)管理的发展规律是有共性的,同样适用用于中国的企业,中国企业应当抓住管理的发展规律,发现和发展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理论和模式。 2.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症结在哪里?出路在何方?学完本章,对你有什么启迪? (1)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症结不在于具体的部门设置,不在于具体的管理体制,不在于具体的管理方法,不在于对于管理理念的理解,不在于员工的能力,这些我们都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观念问题,二是执行问题。这两个方面是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症结。观念问题并不是代表你知道这个观念,而是这个观念能否成为你的习惯,成为中国企业的习惯。

执行的问题并不是代表你不具备这个能力,相反你恰恰具备这种能力,但是你没有去执行。中国的很多企业配备了相应的适合的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是在执行上出了问题。 (2)关于路在何方,主要是解决观念和执行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要齐头并进,在观念的指导下推进执行,在执行的磨练下培养观念。执行的关键在于要注意细节,观念的关键不在于灌输而在于引导。第二章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 1.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有什么关系? (1)人力资源战略必须服从企业战略,企业战略的是长远的规划,所以人力资源战略必须长远规划。 (2)企业的发展战略有很多类型,所以人力资源战略必须根据不同的企业战略类型来相应的指定,而不能与企业战略背道而驰。 (3)正确的恰当的人力资源战略制定,可以在人力资源的这个层面上,使企业战略得到有效的执行。 (4)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力资源战略相对于企业战略应当是一个超前的战略,它是企业战略的先行战略,是急先锋;从另一个意义上讲,它又是一个滞后的战略,它要根据企业战略进展情况,不断的调整。打个比方说是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关系是好像是一场长期战争中的元帅和前锋将军的关系。 2.企业常用的人力规划方法和技术有哪些?如何运用? (1)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主观判断法、定量分析预测法。 (2)人力资源供给的预测:人员替代法、马尔可夫分析法。

温病学 考试 复习 重点 总结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

高等教育出版社综合英语教程(第二版)3课后翻译

Unit1 1. She doesn’t seem to get along with her new classmates. 2. I’d been out of touch with Mary for year, but I managed to reach her by phone yesterday. 3. The veteran enjoys showing off his medals to everyone who visits him. 4. He husband seems very much opposed to her going abroad. 5. As Thomas couldn’t settle down in his job, his parents were very worried. 6. I always have all kinds of bits and pieces in my pockets. 7. Her mother pulled a few strings to get her into the business circle. 8. I hope the food is to your liking. 9. I told the boys off for making so much noise. Unit2 1. He resolved to work on the complicated project immediately. 2. They saw an old man knocked over by a car coming from the opposite direction. 3. He walked unsteadily / stumbled along in the dark, groping for the light-switch. 4. After three month’s illness, he found it difficult to rise to his feet again. 5. Owing to the staff shortage, the task could not be fulfilled on schedule. 6. During the period of depression, the company was running into financial difficulties. 7. When the blind girl got on the crowded bus, the passengers made room for her. 8. He at last managed to hold on to the rock on the cliff and stopped himself from slipping. Unit3 1. Mother immediately sent Tom for the doctor. 2. She failed to bake the cake as she had run out of sugar. 3. I know how desperately busy you are now. 4. The whole class roared with laughter at Tom’s slip of the tongue. 5. Such things as needles and scissors should be kept out of the reach of children. 6. The soldiers stood under the burning scorching sun, drenched with sweat. 7. He returned to his own country / motherland in the end. Unit4 1. Obviously I overestimated my sense of direction. Net time, I will remember to bring along a map with me. 2. The mother is not thoroughly disillusioned with her selfish unfilial son. 3. She has no knack for saying the right thing at the right time. 4. He and football were meant for each other from the start. 5. My boss assigned me the secretarial work for the first month. 6. If a driver breaks traffic rules, are there any alternatives to a fire? 7. Being a clumsy person, he often subjects himself to ridicule. Unit5 1. Did James have supper with you on the night in question? 2. The coach was satisfied with the ultimate victory of the match. 3. To remove the linguistic barriers in communication among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linguists have embarked on the study of a new universal language.

温病学总结(终结版)

绪论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着――《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着《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二、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三、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温病条辨》 1、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治疗应以清热保津为原则 2、湿热类温病:湿温、暑湿、伏暑、湿热疫、霍乱治疗重在化湿透热。 3、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 1、温邪的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2、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1)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易化燥伤阴;变化迅速 2)暑热病邪: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3)湿热病邪: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4)燥热病邪:病变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 5)温热病邪: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热内迫特性显著;易耗伤阴液 6)温毒病邪:攻窜流走;蕴结壅滞 7)疠气病邪:致病力强;传染性强;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二、发病因素:体质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三、感邪途径: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 四、发病类型: 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鉴别表 第三章温病的辨证 一、辨证内容: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理论核心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程习题参考答案

附录习题参考答案1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 C语言实践教程习题 参考答案 4.2 练习题p58-59 一、选择题 1~5.DBADC 6~10. AB 二、填空题 1./* */ 或// 2.主函数或mian() 3.函数的首部和函数体4.编译和连接5.; 6.传统流程图和N-S图 5.2 练习题p64-70 一、选择题 1~5.ADBBC 6~10.CDABB 11~15.DBBCB 16~20.BDDCD 21~25.BADCC 26~30 BCDAB 二、填空题 1.102,10 2.#define 符号常量常量3.x>20&&x<30||x<-100 4.1 5.n=1 6.-4 7.a=1,b= ,c=2 8.c=A 9. n1=%d\nn2=%d\n 10.(1)a+b>c&&a+c>b&&b+c>a (2)ch>='a'&&ch<='z'||ch>='A'&&ch<='Z' 11.7 12.0 13.1111 0000 14.8,4 6.2 练习题p76-84 一、选择题 1~5.ACDCA 6~10.BADBC 11~15.AACBC 二、填空题 1.10 2.y=1 x%i= =0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 5.13 6.. (cx=getchar( ))!=-1 front=cx; 7.m%n 8.4 9.(1)*p (2)px=&x (3)py=&y 三、读程序,写结果 1.-1 2.3,1,-1 3.a=16,y=60 4.x=12,y=4 5.59 四、程序设计题 1.#include void main() {float a,b,c,min; scanf("%f,%f,%f",&a,&b,&c); min=a; if (min>b) min=b; if (min>c) min=c; printf("%f",min); } 2.方法1: #include void main() {int a,b,c; for (a=1;a<=9;a++) for (b=0;b<=9;b++) for (c=0;c<=9;c++) if ((a*a*a+b*b*b+c*c*c)==1099) printf("%d%d%d\n",a,b,c); }

温病学名词解释简答

温病学名词解释 温病学:指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基础学科。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具有熱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邪:外邪中属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是温病的致病因素。 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 传染:指通过直接接触 瘟疫: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逆传:温邪由上焦手太阴肺不传于胃而直接传于手厥阴心包经的过程,是温病的传变形式之一。 心中憺憺大动:心跳迅速而有xx。 文库瘛瘲:瘛,屈曲;瘲,弛张;指四肢时伸时缩,抽动不止的证候表现。 透热转气:是指温邪入于营分时,不可一味地清营养阴,而应在其中辅以清气之品,使热邪从营分转出气分而解. 白?:指在湿热类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 日脯潮热:指热势于下午益甚。日脯,即申时,相当于下午3-5点。 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熱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热,久扪时感体温升高。 战汗:指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神昏谵语往往并见,故昏谵并称。

昏聩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着。 神志如狂:指昏谵躁扰,狂乱不安。 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或时有谵语,呼之能应。 痉厥:痉,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之证,厥,一般包括昏厥和肢厥,昏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肢厥指四肢逆冷或不温,,轻者到踝腕,重者逆冷可过肘膝。 燥干清窍:是气分的一个特殊病证。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引起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的病证,俗称上火。 内闭外脱:邪气内闭,气机不通,阴阳气不相顺接,则可出现正气外脱。 暑瘵:是暑热毒邪入血分,壅积于肺,损伤肺络,引起骤然咳嗽,咯血的病证,状如痨瘵,属暑温类证。 风温:指感受风热病邪,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要证候的急性外感热病。 热结旁流:是阳明腑实证的一种表现,由于燥尿与邪热搏结与肠道,肠道液体从燥屎孔隙中渗下流出,表现为纯利恶臭稀水。 逆传心包:逆传是相对顺传而言,一般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不从外解,可顺传阳明气分,若失治误治或心气素虚,或病邪过烈致邪热内陷心包,出现神昏谵语,舌蹇肢厥等症候。 春温:感受春季温热病邪引起的,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候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暑温:指感受暑热病邪,初起多见阳明气分热盛证候的--类急性外感热病。 秋燥:指感受燥热病邪,初起邪在肺卫时即有津液干燥见症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暑湿:指感受暑湿病邪引起,初起以邪遏卫表,或干犯胃肠为主要证候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程序设计基础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 第一章程序与编程环境 一、填空题 1. 工程,Form_Load 2. 事件(触发) 3. 空缺,空缺 4. CurrentX, CurrentY 5. maxButton, BorderStyle = 1 or 3 or 4 or 5 6. Alignment, 空缺,空缺 7. Style, LoadPicture 8. Line, Shape 9. 重画10. FillStyle, maxLength, Locked 12. 空缺 13. sub, 对象名,事件名14. 方法,Object.Method, text1.setfocus() 15. Name, minButtom, CurrentX(Y), Caption 16. Interval, Enable 17. timer, Interval, ms(毫秒) 18. Mouse Down, Click, LoastFocus 19. .Frm, .Frx, .bas. cls. Vbp 20. Rem, Rem 语句 二、简答题(略) 第二章数据的类型、表示以及运算 一、请指出下列哪些是VB的合法常量,并说明原因 (1)√(2)X 常量不能加类型说明符号改成123.4 (3)X与上题类似,如果是常量,则类型说明符放在后面(4)√等价于2E3 (5) √(6)√等于十进制的4113 (7)X 如果是16进制要写&符号(8)X 指数不能为小数(9)X 月份超过12,日超过31 (10)√(11)√(12)√等价于上一题(13)X 8进制数每一位不能超过8 (14)√(15)X 变量,常量要为基本数据类型的值(16)√ 二、找出合法变量 (1)√(2)√如果与控件Label1同在一个应用程序里面,该变量会屏蔽掉控件Label1 (3) X 保留字(4)√(5)X 变量不能以数字开头(6)变量不能有小数点 (7)√(8)√数组变量(9)X保留字(10)√可以,但rnd()不可以,rnd()是函数 (11) √(12)√(13)√(14)X ’符号表示注释(15)X 这是表达式,不是变量(16)X 同上,是表达式 三、指出下列数据x,y,z的声明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指明其类型 (1)√ x--long, y—variant, z—integer (2) √ x—long, y—long, z—integer (3) √ x—double, y—double, z—integer (4) X 变量x &中间不能有空格 (5)√自动转换成字符串 (6)X 变量声明不能直接赋值 (7)√ (8)√自动转换成字符串 (9)X 常量不能把函数写上去 (10)√

【物理化学上册完整习题答案】第五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 气体pVT 性质 1-1物质的体膨胀系数V α与等温压缩系数T κ的定义如下: 1 1T T p V p V V T V V ???? ????-=??? ????= κα 试导出理想气体的V α、T κ与压力、温度的关系? 解:对于理想气体,pV=nRT 111 )/(11-=?=?=??? ????=??? ????= T T V V p nR V T p nRT V T V V p p V α 1211 )/(11-=?=?=???? ????-=???? ????- =p p V V p nRT V p p nRT V p V V T T T κ 1-2 气柜内有121.6kPa 、27℃的氯乙烯(C 2H 3Cl )气体300m 3,若以每小时90kg 的流量输往使用车间,试问贮存的气体能用多少小时? 解:设氯乙烯为理想气体,气柜内氯乙烯的物质的量为 mol RT pV n 623.1461815 .300314.8300 106.1213=???== 每小时90kg 的流量折合p 摩尔数为 13 3153.144145 .621090109032-?=?=?=h mol M v Cl H C n/v=(14618.623÷1441.153)=10.144小时 1-3 0℃、101.325kPa 的条件常称为气体的标准状况。试求甲烷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 解:33 714.015 .273314.81016101325444 --?=???=?=?=m kg M RT p M V n CH CH CH ρ 1-4 一抽成真空的球形容器,质量为25.0000g 。充以4℃水之后,总质量为125.0000g 。若改用充以25℃、13.33kPa 的某碳氢化合物气体,则总质量为25.0163g 。试估算该气体的摩尔质量。

温病学

温病学 第一单元温热类温病 温热类温病指不兼湿邪的温病,主要包括风温、春温、暑温、秋燥等,具有起病急、传变快、易化燥伤阴之特点,治疗在清泄邪热的基础上,还要时时顾护阴液。本单元以风温、春温、暑温作为温热类温病之代表。 主要温热类温病的传变规律 一、风温病的传变规律 二、春温病的传变规律 三、暑温病的传变规律 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卫分证治 邪袭肺卫 病机: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 证候表现:发热,微恶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或咽喉肿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方药:银翘散、桑菊饮。 银翘散(辛凉平剂) 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芦根。 桑菊饮(辛凉轻剂) 杏仁、连翘、薄荷、桑叶、菊花、桔梗、芦根、生甘草。

气分证治 肺热腑实 病机:肺经痰热壅阻,肠腑热结不通。 证候表现:发热,痰涎壅盛,喘促,便秘,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治法:宣肺化痰,通腑泄热。 方药:宣白承气汤。 生石膏、生大黄、杏仁粉、瓜蒌皮。 此为肺与大肠的同病证,痰热壅阻,肺气不降,则腑气难以下行;肠腑热结,腑气不通,则肺热无从外泄。故当肺与肠同治。宣白承气汤取白虎汤、承气汤合用之义,有宣肺通腑之效。 燥热伤肺 病机:燥热之邪壅肺,气阴两伤。 证候表现:发热,干咳无痰或少痰,气逆而喘,胸胁满闷,鼻咽干燥,心烦口渴,乏力,苔薄白干燥或薄黄干燥,舌边尖红赤。 治法:清肺泄热,养阴润燥。 方药:清燥救肺汤。 生石膏、桑叶、甘草、人参、胡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 营分证治 营分证多由气分证不解,邪气深入而致。亦有卫分证不解,直接深入营分者,与邪气猛烈或正气已虚有关。风温、春温、暑温的病变过程中,都可以出现营分证。“心主血属营”,是说营分的病变会影响到心包的功能,所以出现心烦躁扰、甚或谵语等神志异常的表现;营和血都居于脉中,营分的病变也会影响到血分,因而出现斑疹隐隐之热窜血络、血热妄行的表现。

医药大学《温病学》重点名词解释

1.温病学 36.逆传心包 2.温病 37.透风于热外 3.温疫 38.渗湿于热下 4.温毒 39.水主之气 5.镜面舌 40.两阳相劫 6.杨梅舌 41.浊邪害清 7.猪肝舌(紫晦而干) 42.耗血动血 8.新感温病 43.清泄少阳 9.伏邪温病 44.分消走泄 10.阳血 45.开达膜原 11.阴血 46.辛开苦降 12.斑 47.清营泄热 13.疹 48.凉血散血 14.白? 49.燥湿泄热 15.晶? 50.风温 16.枯? 51.春温 17.发热恶寒 52.暑温 18.寒热往来 53.暑厥 19.壮热 54.中暑 20.日晡潮热 55.暑瘵 21.身热不扬 56.暑秽 22.发热夜甚 57.暑风 23.夜热早凉 58.湿温 24.低热 59.伏暑 25.时有汗出 60.秋燥 26.战汗 61.大头瘟 27.神昏谵语 62.烂喉痧 28.昏愦不语(最严重) 63.上燥治气 29.神志昏蒙 64.中燥增液 30.神志如狂 65.下燥治血 31.痉 32.膜原 33.湿热遏伏 34.泻南补北 35.温邪上受

1.温病学: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科学。 2.温病: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一类急性热病的总称。 3.温疫:是指温热性质的一类疫病,是温热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病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4.温毒:指因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它除具有一般 温病临床表现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 5.镜面舌(绛舌光亮如镜):舌绛无苔,干燥无津,光亮如镜,为胃阴衰亡之象。 6.杨梅舌(焦紫起刺):舌色紫而焦躁,舌面上有点状颗粒突起,尖部尤甚,状如杨梅 为血分热毒极盛所致,常为动血、动风的先兆,见于猩红热 7.猪肝舌(紫晦而干):舌色紫而晦暗,干而枯萎,如猪肝色。为肝肾阴竭之象,预后不良。 8.新感温病:指感受外邪后即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其发病初起临床表现与当时主气的治病特点相一致。 9.伏邪温病:指感受外邪伏藏于体内,过时而发,病发于里的一类温病, 其发病初起临床表现与当时主气的治病特点不一致。 10.阳血:齿龈出血,结瓣于上,其色紫如干漆,多为阳明热盛动血。 11.阴血:齿龈出血,结瓣于上,其色黄如酱瓣,多为肾火上炎。 12.斑:点大成片,平铺于皮肤,视之斑斑如锦纹,有触目之形,无碍手之质,压制不褪色, 消退后无脱屑,为阳明热炽,内迫营血,血从肌肉外渍所致。 13.疹:点小琐碎小粒,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压之色退,消退后有脱屑, 为邪热郁肺,内窜营分,血从肌肤血络而出所致。 14.白?:是湿热病邪留恋气分,蕴酿淹缠,郁蒸于肌肤而形成的细小白色疱疹, 突出于皮肤,形如粟米,内含有白色透明浆液,色如冰晶 15.晶?:?出晶莹饱绽,颗粒清楚,称为晶?,为津气充足,正能胜邪,邪气外透的佳象。 16.枯?:?出空壳无浆,色如枯骨,称为枯?,为津气俱竭,正不胜邪,邪气内陷的危象。 17.发热恶寒:指发热的同时伴有恶寒,多见于温病初起,是邪在卫表的征象 18.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定时或不定时发作,往来起伏如疟状, 为热郁半表半里,是少阳枢机不利的征象 19.壮热:热势炽盛,通体皆热,不恶寒但恶热,为邪入气分,正邪剧争,里热蒸迫之象 20.日晡潮热:发热于下午益甚,指下午热势转盛,3-5点热势尤盛,是热结肠腑,阳明腑实的标志 21.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此为热被湿郁,湿蕴热蒸所致, 多见于湿温病湿重于热 22.发热夜甚:指发热入夜更甚,昼轻夜重,为热入营血,劫烁营血阴液之征象 23.夜热早凉:至夜发热,天明时热退身凉,多伴见热退无汗,为温病后期,余邪留于阴分之征象 24.低热:温病后期热势低微,留而不去,多见于温病后期,为阴伤虚热之征象 若兼见口渴欲饮,不欲食,舌绛光亮者,为胃阴大伤,虚热内生; 若兼见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质枯萎,脉细数者,多为肝肾阴虚,邪少虚多之证 25.时有汗出:汗随热势起伏而事出,汗出热减,继而复热,本症多为湿热郁蒸, 留恋气分所致,多见于湿温、暑温夹湿等湿热性温病 26.战汗:指病情迁延过程中,而突发全身战傈,继而全身汗出,汗后大多病情趋缓, 是邪留恋气分,邪正相持,正气奋起抗邪外出所致,一般见于湿热类温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