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翻译

语文翻译
语文翻译

第一节山鬼

《山鬼》译文

仿佛有人经过深山谷坳,身披薜荔啊腰束女萝。含情流盼啊嫣然一笑,温柔可爱啊形貌娇好。驾着赤豹啊紧跟文狸,辛夷为车啊桂花饰旗。披着石兰啊结着杜衡,折枝鲜花啊聊寄相思。

竹林深处啊暗无天日,道路险峻啊独自来迟。孤身一人啊伫立山巅,云海茫茫啊浮游卷舒。山色幽暗啊白昼如夜,东风狂舞啊神灵降雨。我痴情等你啊忘却归去,红颜凋谢啊怎能永葆花季?

我在山间采撷益寿的灵芝,岩石磊磊啊葛藤四处缠绕。抱怨公子啊怅然忘却归去,你思念我啊却没空到来。山中人儿就像杜若般芳洁,口饮石泉啊头顶松柏。(心念公子啊暗自沉吟,)你想我啊是真是假。雷声滚滚啊细雨蒙蒙,猿鸣啾啾啊夜色沉沉。风声飒飒啊落木萧萧,思慕公子啊独自悲伤。

三、作品分析(一)山鬼的形象

《山鬼》采用山鬼内心独白的方式,塑造了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全诗有着简单的情节:女主人公跟她的情人约定某天在一个地方相会,尽管道路艰难,她还是满怀喜悦地赶到了,可是她的情人却没有如约前来;风雨来了,她痴心地等待着情人,忘记了回家,但情人终于没有来;天色晚了,她回到住所,在风雨交加、猿狖齐鸣中,倍感伤心、哀怨。全诗将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作者以人神结合的方法塑造了美丽的山鬼形象:

她披戴着薜荔、女萝、石兰和杜蘅,乘着赤豹拉的辛夷车

车上插着桂枝编织的旗,身边跟着长有花纹的花猫……

其衣食住行无不带有强烈的神性和野性色彩,又与山鬼的身份地位相适应

然而山鬼的容貌体态和情感变化又都是正常人的表现

她感叹青春不能永驻,期盼爱人早些到来,不来则忧伤孤独……

这种人神合一的形象创造,正是屈原诗歌中的一贯方法

三、作品分析(二)《山鬼》的艺术特点

1、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把人民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愿望凝聚在浪漫主义的幻想之中,艺术境界高超。

2、善于把周围的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写,具有情景交融的意境。

3、心理描写细腻传神,写出了心理变化的全过程。

4、楚文化特点:景物、物产、语言、民俗、信仰等。

5、祭祀用歌的特点:人称变化:第一和第三人称

四、思考练习题

1、分析山鬼的形象。

2、本诗在刻画人物时有何特点?

3、体会山鬼赴约前后的微妙心理变化。

第三节圆圆曲

三、分析要点

(一)本诗线索

重大事件入手——初见(倒叙)——出身(补叙)——初见——重大事件——相见——家乡人反应(插叙)——议论警醒?(二)梅村体的特点:

?1、事俱按实(实录)

?2、以人系事

?3、故事性、戏剧性强

?4、强烈主观抒情色彩——大幅跳跃

?5、雅俗共融

四、思考与练习题

?1、分析《圆圆曲》在结构方面的特点:

答:结构回族往复,精巧迂曲,别致新颖,中国古典叙事诗在结构上一般都遵守时空逻辑,直线发展。《圆圆曲》则从

半空落笔,从吴三桂“破敌收京下玉关”说起,点出吴三桂与陈圆圆关系中最令人注目的一幕,然后倒叙吴陈“相见初经田窦家”,追述圆圆的籍里姓氏,以及其后几经坎坷,终为吴所得的经历,全诗有穿插,有倒叙,有明处铺写,有暗里烘托,表现了巧妙的艺术构思

第四节徐文长传

二、作品讲解(结构分析)

?本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一、二、三三段,交待写作缘起及对徐渭诗画等的赞赏。字里行间,既有相见恨晚之憾,又有不胜喜

悦之情。

?第二部分为四、五、六三段,写徐渭的非凡才略及豪放个性深为胡宗宪倚重和喜爱,深得信任,但“大试辄不利”,

一再失意于科场。

?第三部分为七、八、九三段,介绍、评述徐渭在诗、文、书、画诸方面的成就,以其杰出的才能与其坎坷的遭遇

作对比映照,哀其不幸。

?

?第四部分为十、十一两段,列举徐渭晚年的二三行事,说明他因不容于时而性格扭曲,发为狂疾。多次自残其身,

最终抱愤而卒。并对其诗文著述未能全部刊行于世深表遗憾。

?第五部分为末两段,效法司马迁,对传主进行评价。认为徐渭生前虽未及荣华富贵,但声名远播,至于朝廷;文

章伟丽,独步当时;足以不朽。文末三次重复“无之而不奇”,对徐渭其人其事,感慨至深。

二、作品讲解(主题与重心)

?文章以简捷明快的笔调生动地描述了传主横放杰出的才能、豪放不羁的个性、屡试屡败的遭遇和在文艺创作上所

取得的多方面成就,表露出作者对徐渭才气性情的钦佩激赏和对其遭际境遇的怜悯同情。

?作者的旨意主要着落于徐渭“才奇”与“数奇”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心。

三、作品分析

?艺术成就:

?1、以情贯注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始至终充溢着作者的强烈感情。开篇伊始,作者就以与陶望龄共读徐渭

诗集“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直至“童仆睡者皆惊起”的狂喜情态,鲜明地表示出他对徐渭诗歌的爱慕。尔后或叙或议,又时时表露出他对徐渭才气性情的折服激赏。

?2、以奇立骨

?(1)才能奇异。一是有经世济时之才,所谓“纵谈天下事”、“好奇计,谈兵多中”,胡宗宪因而慕名延其为幕僚,且甚

为信任;二是有文艺才能,诗赋书画无施不可,且有个性。(2)性情奇怪。早先“自负才略”,“眼空千古”,“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3)遭际奇特。徐渭虽怀旷世之才,然“大试辄不利”,“不得志于有司”,“数奇”,终生与功名无缘,“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3、以事传人

?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本文吸取了《史记》、《汉书》等史传文“以事传人”的优长,选择了传主生平事迹中有代表

性的事例来展现他的才华与个性。然而,作者对这些事例的记述又不像史书那样具体完整,只是以极简省的三言两语粗陈梗概,意到即止。在此同时,作者往往抓住所记之事的突出特征,赋以一两笔简洁而生动的描绘,凸现出徐渭其人的独特个性。

第五节霍小玉传

三、形象分析

?1、霍小玉(可有不同观点)

?霍王小女,因庶出而流落教坊。她美丽、纯洁、机敏、聪慧,敢爱敢恨,极具见识,更有强烈的反抗性格。初见

李益时,“言叙温和,辞气宛媚。”温婉娴淑、娇美无比。在欢娱中仍保持了清醒头脑,“极欢之际,不觉悲至”,流露出内心凄苦。在李益辞别时,已有不祥预感;李益一去无消息,她忧思成疾,委顿床枕;黄衫客愤而挟李益来,小玉悲愤交集,怒斥李益: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

供养;绮罗弦管,从此永休。征痛黄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这段血泪控诉和强烈的复仇意绪,表现了一个备受欺凌的弱女子临终前最大程度的愤怒和反抗。至此,小玉性格中的温柔多情、清醒冷静已为坚韧刚烈所取代,但这坚韧刚烈中却渗透了无比的凄怨。她“乃引左手握生臂,掷杯于地,长恸号哭数声而绝”。足见她用情之深、用情之专。小玉为历鬼给李益以惩罚,更见她勇敢坚强、爱憎分明的一面。这是悲剧的终点,也是悲剧的高潮,它展示给人们的,不只是一个多情女子的香销玉殒,不只是李益之流的卑鄙无耻,而且是整个封建等级制度的丑恶和封建礼教的残酷。

三、形象分析

?分析要点:

?第一,小玉的出身是低微的,这就决定了她不会再有更好的命运。

?第二,她是清醒的,尽管是不彻底的。

?第三,她是情的,对爱情忠贞不渝。

?第四,小玉是有反抗的,尽管这种反抗是有限的。

?2、李益(可以有自己的观点)

?出生高贵,富有才华,但庸俗自私,虚浮不实。

?他“自矜风流,思得佳偶,博求名妓”;遇说小玉,“闻之惊跃,神飞体轻”、“浣衣沐浴,修饰容仪,通夕不寐”;初

见小玉,只觉“若琼林玉树”,“以为巫山、洛浦不过也”,闻小玉身世之悲愿“粉身碎骨,誓不相舍”;相别之时“且愧且感”。然而,在议娶卢氏时却“逡巡不敢辞让”,对小玉“欲断其望,不遣漏言”。

?他感情碎弱,屈从母命,对封建制度不敢有半点反抗,采取拖延蒙混的态度,背盟负义,绝情寡义,辜负了小玉

一片痴情。李益之薄行惹众人之怒,被豪士奴仆抱持而入,受小玉痛斥,遭小玉冤魂报复,皆是咎由自取。

?诚然,李益背信弃义有其社会原因,揭露封建门阀制度的腐朽和黑暗,正是此传得以千古流传的原因所在。

四、情节结构特点

?有两条线索和三个层次:

?李益是一条线索,小玉又是一条线索,双线时分时合。

?三个层次即定情、负心、死别。

?这一切又是由许多场景和细节组成的。

附:作品翻译

?大历年间,陇西有个叫李益的书生,二十岁,考中了进士。到第二年,参加拔萃科考试,等著由吏部来主持复试。

六月盛夏,到达长安,住宿在新昌里。李益门第清高华贵,年轻时就有才气,丽词嘉句,时人都说无双;前辈尊长,全都推祟佩服。他常自夸耀其风流才情,希望得到佳偶。四处寻求名妓,很久未能如愿。

长安有个媒婆叫鲍十一姐,是从前薛驸马家的婢女,赎身嫁人,已有十多年了。秉性灵活乖巧,著於花言巧语。

富豪之家皇亲国戚的住处,没有一处不曾去打听消息,出谋画策,人们都推她做领头。她常受李益诚心的委托和丰厚的礼品,心里很感激他。几个月后,李益正闲住在房舍的南亭。下午时前后,忽然听到急促的敲门声,仆人说是鲍十一娘到了。李益撩起衣服跟著跑出来,迎上去问道:「鲍妈妈今天为什麼忽然来了?」鲍十一娘笑著说:「苏姑子作了好梦没有?有个仙人,被放逐在人间,不追求财物,只爱慕风流人物。像这样的角色,和您十郎正好匹配啊。」李益听说后惊喜踊跃,神气飞扬,身体轻飘飘的,拉著鲍十一娘的手边拜边谢道:「一辈子做你的奴仆,死了也不怕」。於是问她的姓名和住处。鲍十一娘详细说道:「她是从前霍王的小女儿,字小玉,霍王很喜爱她。母亲叫净持。-净持,就是霍王宠爱的婢女。霍王刚死的时候,众兄弟因为她是低贱的人所生,不太愿意收留。於是分给她些资产,叫她住在外面,改姓郑氏,人们也不知道她是霍王的女儿。她姿质艳美,我一辈子也没有看见过这样漂亮的人;情趣高雅,神态飘逸,处处都超过别人;音乐诗书,没有不精通的。前些时托我寻找一个好郎君,品格情调都要能相称的。我详细介绍了十郎。她也知道李十郎的名字,非常高兴称心。她家住在胜业坊古寺巷里,刚进巷口有个车门的宅子就是。已经和她约好时间,明天午时,只要到巷口找到一个叫桂子的婢女,就可以了。鲍十一娘走后。李益就准备前去的计划。於是派家僮秋鸿,从堂兄京兆参军尚公那里借青黑色的小马和黄金马笼头。晚上,李益换洗衣服沐浴,修饰容貌仪表,高兴得手舞足蹈,整夜睡不著觉。天刚亮,戴上头巾,拿过镜子照照,只怕还不合适。犹豫之间,已到了中午。便命备马疾奔向去,直达胜业坊。到了约会的地方,果然看见一个婢女站著等候,迎上来问道:「莫非是李十郎吗?」李益随即下马,让她牵进屋后,急急锁上门。看见鲍十一娘果然从里面出来,远远笑著说:「何等儿郎,冒冒失失到这里来。」李益开玩笑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引进

中门。庭院间有四株樱桃树,西北角挂著一个鹦鹉笼,看见李益进来,便说道:「有人进来,快快放下帘子!」李益本来生性雅静,心里还在疑惧,忽然听见鸟说话,惊讶得不敢向前走了。正在踌躇,鲍十一娘已领著净持走下台阶来迎候他了。进屋后对面坐下。净持年纪大约四十多岁,绰约多姿,谈笑很迷人。她於是对李益说:「一向听说十郎有才情又风流,如今又看到容貌雅秀,果然名不虚传。我有一个女儿,虽然缺少教训,但容貌还不至丑陋,如能配给郎君,甚为相称。鲍十一娘屡次都接到您的心意,今天就让她永远来服侍您。」李益答谢道:「我笨拙平庸,想不到承您看重,倘蒙收留,生死为荣。」於是命令摆上酒宴,随即让霍小玉从厅堂东面的闺房里出来。李益连忙起来拜迎。顿时只觉得整座堂屋,像琼林玉树一样。相互照耀,眼光转动神采照人。随后就坐在母亲身边。母亲对她说:「你经常喜欢吟咏的「开帘风动竹,疑是故人来」,就是这位李十郎的诗呀。你整天吟想,怎麼比得上见一面呢。」霍小玉便低下头微笑,轻声说道:「见面不如闻名。才子怎麼能没有漂亮的相貌。」李益也就接著站起来下拜。道:「小娘子爱才情,鄙人重视美色。双方爱好相互映衬,才貌便兼有了。」母亲和女儿相现而笑,便举起杯来劝了几回酒。李益起身,请霍小玉唱歌。开始时她不肯,母亲再三勉强她唱,她才答应,发声清亮,曲调精奇。酒宴结束,已到天黑,鲍十一娘引著李益到西院安息。清静的庭院深邃的房子,帘帐都很华丽。鲍十一娘让小了头桂子和浣砂替李益脱靴解带。不一会,霍小玉来了,言谈温柔和顺,辞气婉转迷人。脱下罗衣的时候,体态更显得美丽,放下帐子枕上相亲,极其欢爱。李益自认为宋玉提到的巫山神女、曹植遇到的洛水神女也不会超过。夜半之时,霍小玉忽然流泪看著李益说:「我本是娼妓人家,自己知道不能与你匹配。如今因为姿色而受到你的爱恋,托身给仁贤君子,只怕我一旦年老色衰,君的恩情随即转移衰退。使我像女萝一样没有大树可以你靠,像秋天的扇子一样被抛弃。在欢乐到极点的时候,不觉悲从中来。」李益听了她的话,不胜感叹。於是伸过手臂去让她枕著,慢慢地对霍小玉说;「生平的愿望,今天得以实现,即使粉身碎骨,我发誓绝不丢开你。夫人为什麼说出这些话!请拿出白绢来,我写上盟约。」霍小玉也就止住眼泪,让婢女樱桃挑起帐子拿著蜡烛,递给李益笔砚。霍小玉在吹禅之余,很喜欢诗书,筐子里箱子里的笔砚,都是霍王家的旧物。便拿出锦锈的口袋,取出越地女子织有黑丝直格的三尺白色细绢交给李益。李益一向富有才思,拿过笔来就写成文句,引用山河作比喻,指看日月表示诚心,句句恳切,听了这些话很感动人。书写完毕,便让她收藏在珍宝箱襄。从此之后相亲相爱,好像翡翠鸟在云中一样。这样过了两年,日夜相随。后一年的春天,李益因为书判拔萃登科,被授予郑县主簿的官职。到了四月,将要去上任,乘便到东都洛阳探亲报喜。长安的亲戚很多来设宴饯则。当时春天的景色还未消尽,夏天的景色初放光彩,酒席结束宾客散去,离别之情萦绕胸中。霍小玉对李益说:「以您的才学和名声,多为人仰慕,愿意和您结婚的人,一定是很多的。何况您堂上有严厉的双觐,室内没有正妻,您这次回家,一定去缔结美满的姻缘。当初盟约上的话,只是空谈罢了。然而我有个小小的愿望,想立即当面陈述,愿它永远记在您心上,不知您还能听取吗?」李益惊怪地说:「我有什度罪过,你忽然说出这些话?你有话就说,我一定敬记在心。」霍小玉说;「我年龄方十八,郎君也才二十二岁,到您三十而立的,时候,还有八年。一辈子的欢乐爱恋,希望在这段时期内享用完。然后您去挑选名门望族,结成秦晋之好,也不算晚。我就抛弃人世之事,剪去头发穿上黑衣,过去的愿望,到那时也就满足了。」李益又惭愧又感动,不觉流下眼泪,於是对霍小玉说:「我巳对天发誓,不论生死都会信守。和您白头到老,还怕不能满足平生愿望,怎敢就有"一心两意。务必求你不要疑虑,只管安心在家等待我。到了八月份,我一定会回到华州,随即派人前来接你,相见的日子不会遥远的。」又过了几天,李益就告假东去了。上任后十天,李益请假到东都洛阳去省亲。还未到家时,太夫人已替他和表妹卢氏议亲,婚约都已定好了。太夫人一向严厉固执,李益踌躇不敢推切,便前去行礼答谢,随即约定好了在近期内成婚。卢家也是名门望族,嫁女儿到他家,聘娶的财礼定要订为百万之数,不满这数目,照理无法办成。李益家中一向贫穷,办这事一定要借贷,於是找个藉口请假,到远地去投奔亲戚朋友,渡过长江、淮水,从秋天一查奔到夏天。李益因为自己背弃盟约,长期拖延回去的期限,什度消息也不带给小玉,就想断绝她的希望,远托亲戚朋友,不让泄漏这事。霍小玉自从李益过期不归,屡次打听音信。虚词诡说,天天不同。她广求巫师,遍访占卦的人,内心忧恨,一年有余。小玉憔悴瘦损独卧空闺,忧郁成疾。虽然李益的书信完全断绝了,但霍小玉的思念盼望却始终不变,送钱财给亲戚朋友,让他们告诉消息。寻访之情这样急切,资财多次用空,经常暗自让婢女偷偷去卖掉箱子里的衣服和珍宝,多数卖给西市寄售店里的侯景先家。一次让婢女浣纱拿了一只紫玉钗,到侯景先家去卖。路上遇见皇家老玉工,看见浣纱拿的钗,上前辨认道:「这只钗是我制作的。当年霍王的小女儿将要梳发环加笄,让我制作了这只钗,酬谢我一万文钱。我一直不曾忘记。你是什麼人,从哪里得到的?」浣沙说:「我家的小娘子,就是霍王的女儿。家道衰败,沦落嫁了人。夫婿前些时到东都去,再也没有消息了。她抑郁成病,现在快有两年了。让我卖了它,把钱送人,托他们打听夫婿的音信。」玉工凄然流泪说:「显贵人家的子女,落魄失机,竟然到了这般地步:

我残年将尽,看到这种盛衰变化,也忍不住伤感万分。」於是带她到延光公主的府上,详细说了这件事。公主也为此悲叹了很久,送了她十二万文钱。这时李益定亲的卢姓姑娘正在长安,李益已经凑足了聘娶的财用,回到郑县。这年腊月,又请假进京城来成亲。秘密地找了一处幽静的住所,不让别人知道。有一个考取了明经科的人叫崔允明,是李益的表弟。很厚道,前些年常和李益一同在小玉家欢聚,吃喝谈笑,彼此亲密无间。每次得到李益的音信,必定老实告诉小玉。小玉常拿些柴草、衣服帮助他。崔允明很感激她。李益已经到了京城,崔允明原原本本地告欣了小玉。小玉怨恨地叹息道:「世上竟有这样的事情麼!」遍请亲朋好友,千方百计叫李益来。李益自认为拖延归期违背了盟约,又得知小玉病重,惭傀羞耻,索性狠心割爱,始终不肯前去。他早出晚归,想以此回避。小玉日夜哭泣,废寝忘食,一心想见李益一面,竟没有任何机会。冤苦悲愤越来越深。困顿地病倒在床上。这时长安城中逐渐有人知道了这件事。风流人士与豪杰侠客,无不感叹霍小玉的多情,愤恨李益的薄幸。时节已到三月,人们大多出去春游。李益和同夥五六个人到祟敬寺里去欣赏杜丹花,漫步於西廊,轮番吟咏诗句。京兆人韦夏卿,是李益的亲密朋友,这时也在一起游玩。他对李益说:「风光非常美丽,草木繁荣茂盛。可怜郑家姑娘,含冤独守空房!足下竟会把她抛弃,实在是狠心的人。大丈夫的心胸,不应当如此。您应当为她著想!」正在叹息责备的时候,忽然有个豪士,穿著淡紫色的麻布衫,挟著弓禅,丰姿神情隽美,穿的服装轻松华丽,只有一个剪成短发的胡族小童跟在后面,暗暗跟著他们,听他们说话。一会儿上前对李益作揖说:「您不是叫李十郎的吗?我的家族本在山东,和外戚结了姻亲。我虽然没有什麼文才,心里却一向喜欢贤能的人。仰慕您的声誉,常想一见。今天幸会,得以一赌风采。我简陋的住处,离这里不远,也有乐队歌妓,足以娱悦性情。美女八九个,骏马十多匹,随您怎历玩乐都行。只愿您光临一次。」李益一夥人听到这话,互相骛叹赞美。便和这个豪侠策马同行,很快绕过几个坊,就到了胜业坊。李益因为靠近霍小玉的住处,心里不想过去,就推托有事,想回马而去。豪侠说:「敝处近在咫尺,能狠心撇下不去麼?」便挽著李益的马,牵引著往前走。拖拖拉拉之时,已到了郑家住的小巷。李益神情恍惚,鞭打著马想回去。豪侠当即命令奴仆好几个人,抱著架著往前走。快步上前把李益推进了车门宅内,便让人锁上门,通报道:「李十郎到了!」霍小玉全家又惊又喜,声音传到了外面。在这天的前一个晚上,霍小玉梦见穿紫衫的男子抱著李益来,到了床前,让小玉脱鞋。她惊醒之后,告诉了母亲。并自己解释道:「鞋者,谐也。是说夫妻要再次会合。脱者,解也。已经相见了又要分开,也就是永别了。从这个徵兆看来。我们一定很快就会见面,见面之后,我就要死了。」到了清晨,请求母亲为她梳妆打扮。母亲认为她长期生病,神志紊乱,不怎麼相信这事,在她竭力支撑的一会儿,勉强替她梳妆。梳妆刚结束。李益果然来了。霍小玉缠锦病榻日久,转身都要有人帮助;突然说李益来了,飞快地自己起了床,换好了衣服走出去,好像有神助似的。於是就和李益见面,含怒凝视,不再说什度了。虚弱的体质娇柔,像是支撑不住的样子,用衣袖一再掩著脸,回头看李益。感物伤人,四座欷嘘不止。不久,有几十盘酒菜,从外面拿了进来。在座的人都吃骛地看著,忙问原由,原来这些都是豪侠送来的。於是就摆设好,相互靠拢坐下来。霍小玉便侧过身,斜看眼看了李益好久,随即举起一杯酒,浇在地上说:「我身为女子,薄命如此。君为大丈夫,负心到这种地步。可怜我这美丽的容貌,小小的年岁,就满含冤恨地死去。慈母还在堂上,不能供养。绫罗绸缎、丝竹管弦,从此也永远丢下了。带著痛苦走向黄泉,这是你造成的。李君啊李君,今天就要永别了!我死以后,一定变成厉鬼,让你的妻妾,终日不得安宁!」说完,伸出左手握住李益手臂,把酒杯掷在地上,高声痛哭了好几声便气绝身亡。小玉的母亲抬起尸体,放到李益怀里,让他呼唤她,可小玉再也无法醒来了。李益为她穿上白色丧服,从早到晚哭泣得很悲衷。安葬的头天晚上,李益忽然看见霍小玉在灵帐当中,容貌美丽,像活著的时候一样。穿看石榴裙,紫色罩袍,红绿色的披肩纹巾。斜身靠著灵帐,手握绣带,看著李益说:(惭愧蒙你送别,还有未尽的情意。我在阴曹地府,怎度能不感叹呢。」说完,就看不见了。第二天,安葬在长安御宿原。李益到了墓地,痛哭了一场才回去。一个多月以后,李益和卢氏成了婚。睹物伤情,郁闷不乐。夏季五月,李益和卢氏一起回到郑县。到县里过了十天,李益正和卢氏睡著,忽然帐子外面有嘀嘀咕咕的声音。李益吃惊地一看,初见一个男子,年纪大约二十多岁,姿态温和美丽,躲藏的身影映在帐子上,连连向卢氏招手。李益惊恐地赶快起床,绕看帐子好几圈,身影却忽然不见了。李益从此心懁疑惑和僧恶。猜忌万端,夫妻之间,矛盾产生了。有些亲戚百般解劝,李益的猜忌心意才慢慢平息。过后十天左右。李益又从外面回来,卢氏正在床上禅琴,忽然看到从门口抛人一个杂色嵌花犀牛角的盒子,方圆一寸多,中间束有轻绢,打成同心结,落在卢氏怀中。李益打开一看,见有两颗表示相思的红豆,磕头蠡一个,发杀觜一个,和少量的驴驹媚。李益当即愤怒地大声吼叫,声音如同豺狼猛虎,夺过琴砸他妻子,盘问并命令她说实话。卢氏怎度说也辩解不清楚。从此之后李益常常粗暴地鞭打妻子,百般虐待,最后诉讼到公堂把她休掉了。卢氏走后,李益有时同侍妾等人,偶然同一次房,就增加了对她们的嫉妒猜忌,还有因此被杀掉的。李益曾游历广陵,得到一个叫营十一娘的名姬,

容貌体态玉润珠媚,李益非常喜欢她。每当对坐时,就对营十一娘说:「我曾在某处得到某个女人,她违犯了某一件事,我用某种办法杀了她。」天天这样说,想让营十一娘怕他,以此肃清闺房内淫乱的事。出门便用浴盆把营十一娘倒扣在床上,周围加封条,回家一定详细查看,然后才揭开。又准备了一把短剑,很锋利,他看著对侍婢说:「这是信州葛溪出产的钢铁,专门斩断犯有罪过的人的头!」大抵凡是李益所见到的妇女,每一个都要猜忌,娶妻三次,大都像开头一样。

第八节铸剑

二、作品解读

● 1.鲁迅先生家世坎坷,家庭的破灭、民族的沦亡在即,他更容易体受到中上层社会的虚伪和奸诈,从小便锻炼得敏锐

而清醒,愤慨而坚强。

● 2.小说的主题是复仇,然而文中却分明有两种复仇。

●一种是表面结构的复仇,这种复仇是亲情道德内的复仇。即,大王杀了眉间尺的父亲,眉间尺决心替父报仇,历

经曲折,在黑色人的帮助下终于如愿以偿。

●潜伏在这种复仇之下的,是另一种深不可测的本质的复仇。即,人要复仇,唯一的出路是向自身复仇。世界满目

疮痍,到处弥漫着仇恨,人的躯体对人的灵魂犯下的罪孽无比深重,人已被这些罪孽压得无法挪动,而人的罪孽的起因又正好是人的欲望,即生命本身,所以无法挪动的人也不可能向外部进行复仇。

●这第二种复仇才是故事的真正内核,被我们所忽略了的艺术精神。然而这样的小说是另有所图的。认真地反省一

下,王身上具有的那些“恶”的成分——贪婪、自私的爱、专横残暴等等,难道不正是人所共有的本性吗?鲁迅先生以如此可怕的形象赋予社会中的个人,可见其对自身的严酷、决绝,对人类处境(当然首先是中国人的处境)深深的绝望。

●这篇小说最初于1927年4月、5月发表在《莽原》上,题为《眉间尺》,1932年在编入作者《自选集》时改为《铸

剑》。

●应该是为了突出“剑”;然而在作品中“铸剑”却并不是主要内容,相反这是一个典型的复仇的故事,这二者之间的

矛盾如何弥合呢?

●这里的“剑”当然也指物体的剑,但更指的是“精神之剑”即“复仇意志”,而“铸剑”也就是“铸造”复仇意志。干将铸

造了这两把剑,同时也就种下了复仇的种子。这两把剑最后毁灭了眉间尺、黑色人和王,而实际上毁灭他们的却是复仇的意志,是仇恨。人铸造了仇恨,然后又亲手用这种仇恨毁灭了自己。

●正是在这里,显示出作者的过人之处:在这篇小说里,他不仅宣扬了一种复仇精神,号召人们去行动;同时还对

这种复仇与行动进行反思与置疑,因为这种对象性复仇在毁灭对象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并且毁灭自己的不是对手,而正是自己的复仇意志,或者说仇恨本身,而复仇的意义却难以真正确立,复仇最终成了抽象的行动,没有意义。

● 3. 眉间尺、宴之敖(者)形象:

●作品是历史小说,叙述东周时期一个复仇故事。眉间尺、宴之敖是两个复仇者形象。

●眉间尺是十六岁少年,开始性情柔弱,后听母说仇变坚决。

●宴之敖是复仇精神化身,冷峻似铁,刚毅机智,为眉间尺、自己、一切被残害者,不吝割头与眉间尺一起向暴君

讨还血债。通过着两个形象,表现了对暴虐黑暗势力,“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的反抗复仇思想。

● 4. 宴之敖这个人物是《铸剑》的核心。

●宴之敖的黑,以夜来烘托,以火来陪衬。宴之敖用的武器是一把“剑”,而“剑”是兵器之主,通常是儒侠常用之物,

往往就是复仇的象征。

●小说中的眉间尺和王的形象对立而生,而黑色人的形象内涵则不明朗。残雪认为,王与黑色人均是眉间尺的另一

个自我,眉间尺的复仇是人对自己的复仇(因为所有的罪恶都是人所为,所以人只有向自己复仇,这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复仇),因为眉间尺的怯懦,所以必须有“另一个眉间尺”作为他的替代物而出现,来完成复仇的任务,这就是黑色人。

●我们认为这个黑色人是鲁迅抽象出来的人物形象,他就是复仇本身,他就是挥舞刀剑扑向血肉之躯的复仇意志。

当眉间尺正陷在困境中时,“前面的人圈子动摇了,挤进一个黑色的人来,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黑显出他的阴冷黑暗,而黑与铁组合则勾划出一个意志坚强如铁的人。他的“声音好像鸱鴞”,眼光如“两点磷火”,怪异诡秘

而又充满生气和某种渴望。这样一个人心性阴冷、手段干练,找准时机,便将手中的利刃狠命一击!

● 5. 作品的现实意义:

本文发表于1927北伐革命胜利进军之际。1926年,北洋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在向北洋政府进军讨伐之际,鲁迅写了此文,虽是历史小说,具有现实意义。

三、艺术分析

● 1、改创新编的创意与手法(分寸的把握)

● 鲁迅在1936年2月1日致黎烈文信中说:“《故事新编》真是…塞责?的东西,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

● 同年3月28日致增田涉的信中又说:“《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确是写得较为认真。”,在作者看来,《铸剑》

与《故事新编》中的其他篇目确实是不一样的,至少在作者创作时是如此。

● 这不一样的地方指的就是有别于“油滑”的“认真”。作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就说到:“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

于自己很不满。”但这里的“油滑”与“认真”指的当然不是创作态度,而毋宁说是对新手法的利用上的考虑,所以“认真”就应理解为对传统手法的应用。

● 《铸剑》除了后面写辨认王的头颅那段稍有戏谑之意外,其他部分都非常严肃。而其他篇目中,如《理水》中“文

化山”上学者们的古怪之谈都有一种嬉笑怒骂的东西在里面。

● 《故事新编》从创作方法上说是表现主义。所谓表现主义,是作者把自己在一个时期积蓄的内心体验通过一种外

在的形象,把它表现出来,表现的是作者自己的感情乃至人格,无论是《补天》还是《奔月》、《铸剑》一直到《理水》、《非攻》、《出关》、《起死》,都是这样的。

● 2、《铸剑》的浪漫主义特色。

● 表现为:深沉炽烈的感情,丰富奇特的想象,离奇荒诞的情节,夸张的手法等。

对暴君、压迫者反抗复仇,是鲁迅思想性格的重要方面。宴之敖就是鲁迅反抗复仇精神的艺术化身,这就是浪漫主义重要特征。从想象奇特,情节荒诞等来说,都堪称浪漫主义的极致。表现得有声有色,激越悲壮,有感情,有气势。

● 3、《铸剑》的讽刺手法及讽刺了什么?

运用漫画式夸张手法。

● 一是讽刺了王公大臣王后王妃的愚蠢,和正统的“义民”。

● 二是讽刺了顺民,他们以得见国王为荣耀,以磕头低而自豪的奴才性。这是鲁迅改造国民性主张在历史小说中的

体现。

三、艺术分析

● 此外,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语言的准确性,也是这篇小说艺术“大观园”的一部分。

● 《铸剑》不但写出了惊心动魄、荒诞又庄严的复仇正剧,还写了血仇得报以后的一场无可奈何的殡葬闹剧,使小

说节奏从连续搏斗的紧张气氛得到调节,转向松弛,并在调侃嘲弄声中作结,尽情尽兴地表现了作者鲁迅独特的审美旨趣。 《铸剑》在以复仇为根本基调的背景下又暗含着一点奇特的感觉,里面杂糅着悲凉和嘲讽两种不同的美学因素,实际上有两类情感,体现着鲁迅“复仇”哲学的全部矛盾。一种是利他的精神以及铲除强暴的正义感;另一种是调侃,对国王的调侃,对眼前场面的调侃,同时也包含着对自身行动的自嘲,包含着一种冷漠、嘲讽的虚无情绪。这恐怕跟鲁迅早年接受的尼采的强者思想有关。

6、诗人通过比喻、通感、反复等修辞手法,将“乡愁”书写得酣畅淋漓,痛切感人。

意象 乡愁的滋味 主旨

长江水

醉酒

海棠红

烧痛 雪花白

等待 腊梅香 神往 层层深入

课文翻译

课文翻译 Unit1 1.在生活中,我们最愚蠢的行为就是太执着于自己的东西,不愿意放弃。 In life our stupidest course of action is to cling too much to what we have and refuse to let go. 2.我愿意在IT行业工作,但我不知道如何着手。 I'm willing to work in the IT industry,but have no idea how to go about it. 3.许多人都已意识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Many people ar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 4.像“代沟”这样的问题是不可以被掩盖起来的。 Problems like the generation gap cannot be swept under the carpet. 5.我始终不懂什么事在使她心烦。 I never did understand what was eating away at her. 6.他一生都与世无争。 He has been at peace with the world all his life. 7.他没有说出自己的想法。一则她未必理解,二则他怕自己得不到她的宽恕。 He did not speak out/say what he thought.For one thing,she might not understand. For another,he was afraid that she might not forgive him. 8.随着岁月流逝,他对中国文化越来越感兴趣。 As the years rolled by,he became increasingly interested in/fascinated by Chinese culture. Unit2 1.这种情景总是令我感动,让我沉思。 Such a sight always moves me and sets me thinking. 2.别怪她了,在类似情况下,你自己也会这么做的。 Stop scolding/blaming her—you’d have done the same thing under/in similar circumstances. 3.我们应当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心存感激,而不是对任何事情都漫不经心。 We should be appreciative of/grateful for what we have instead of taking everything for granted. 4.他也许会答应改变,但无非又是说一套做一套罢了。 He may promise to change,but it’s the same old story of saying one thing and doing another. 5.我苦苦思索该怎样把这可怕的消息告诉他。 I racked my brains about how to break the terrible news to him. 6.我将永远无法报答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 It will be impossible for me to repay my parents for everything they have done for me. 7.且让我再次感谢大家的参与,祝你们工作顺利。 For now,it reminds to me to thank you once more for joining us and wish you good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全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全汇总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4.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6.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7.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必修一《鸿门宴》) 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必修一《鸿门宴》) 9.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必修一《鸿门宴》) 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必修一《鸿门宴》) 1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必修二《兰亭集序》)

1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又何羡乎!(必修二《赤壁赋》) 1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必修二《游褒禅山记》)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必修二《游褒禅山记》) 1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1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17.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必修三《劝学》) 1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必修三《劝学》) 19.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必修三《过秦论》) 20.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必修三《过秦论》) 2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必修三《过秦论》)

语文翻译

1、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这一年,天子首次举行汉朝的封禅大典,而太史公被滞留在周南,不能参与其事,因而愤懑将死。他的儿子司马迁恰巧出使归来,在黄河、洛水之间拜见父亲。 2、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况且孝道从奉养双亲开始,继而侍奉君主,最终落到处世为人上。扬名于后世,来光耀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 3、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春秋》这部书,上阐明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治世之道,下辨别人与人之间的伦理纲常,分清嫌疑,判明是非,论定犹豫不决之事,奖善惩恶,尊崇贤能,鄙夷不肖,恢复已经灭亡的国家,延续已经断绝了的世系,补救偏颇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王道的精髓。 4、《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在《春秋》一书中,记载弑君事件三十六其,被灭亡的国家五十二个,出奔逃亡不能保有自己国家的诸侯数不胜数。 5、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礼是在坏事发生之前加以防范,法是在坏事发生之后予以惩处;法施行的作用容易看到,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难以察觉。 6、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了忧郁愤懑,不能实现自己的主张,因而追述往事,寄希望于后来人。 7、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君不像君就会被臣下犯,臣不像臣就会被诛杀,父不像父就会失去为父之道,子不像子就会忤逆不孝,这四种罪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 8、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我所说的是缀述历史旧事,整理归纳世间传闻,并不是所谓创作呀,而您拿它与《春秋》相比,这就错了。 1、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 周公姬旦,是周武王之弟。从文王还在世时,姬旦作为儿子就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 2、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大学语文翻译重点

翻译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译: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译: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4.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6.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译: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 7.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译: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9.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译: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高兴地说:“孟尝君待我为上等门客。” 10.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译:就请他来面见孟尝君。道歉说: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沉溺于国家大事之中,得罪了先生。 11.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译:收完债,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吗?

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

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 马梦琪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 如果我们谈论当代德国的翻译学派,特别是自70年代以来德国最具影响的翻译学派,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翻译的功能学派,也就是深具德国特色的翻译目的派。这是20世界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个学派,功能主义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单靠语言学不能解决翻译的所有问题。翻译目的决定翻译实践中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译者应优先考虑的是文本的功能和译文所要达到的功能预期。翻译功能学派代表人物有赖斯、汉斯·威密尔等。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在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对等理论。1964年奈达提出了翻译过程三阶段的模式:分析、转换和重组。他还详尽地论述了自己提出的与形式对等相对立的“动态对等”概念,指出:“动态对等是指译文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映基本相同。”虽然在80年代奈达又修正了“动态对等”论并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兼顾,但是奈达在解释翻译的性质时说:“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可见,尽管奈达主张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并把这种翻译方法叫做社会语言学方法,却依然是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而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

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然而,20世纪60-70年代的语言学理论一统天下,欧洲翻译理论界并没有充分重视上述问题的解决。随着翻译实践和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70年代西方已经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赋予了翻译更多的涵义。 三、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Reiss)、汉斯·威密尔(Hans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Holz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Nord)等提出的翻译理论。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categoryoftranslationcriticism),汉斯·威密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theorieandbeyond),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oftranslation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plusloyalty)。 第一阶段: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Reiss,1923-),毕业于海德尔博格大学翻译学院。在她1971年出版的论着《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翻译质量评价的类型及标准》中首次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她提出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brief)和基于原语和译语功能关系的功能批评

初二上册语文古文翻译

初二上册语文古文翻译 《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有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周敦颐):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刻舟记》(魏学洢):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

初中语文重点文言文翻译

【观潮】 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壮观的。当潮水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岳阳楼记】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和以上两种人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怎样呢?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廷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前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醉翁亭记》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峰,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山路行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高踞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喝少量的酒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满井游记】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过了花朝节,残留的寒意仍然很凛冽,冷风时常刮起,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沙尘。(我)只好拘束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不行。每次迎着风快步疾走出去,不到百步就转了回来。 二月二十二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成排的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在这时河上的冰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 易错题诊断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1.(湖北卷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好施予,岁时勤力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高祖讳重光,字廷宣。……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戌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解析】 (1扶:古代的长度单位,四寸为扶。“枝叶扶疏”是说枝叶相距很近,意译为“枝叶繁茂”。“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翻译时既要“补”——补出主语,又要“调”——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前。参考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2所知异木:知道的奇异树木。走:跑。从文意通顺的角度应放到“争”的后面。参考译文: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 (3“孝友”是两个单音节词,应“换”为双音节词。参考译文: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 2.(福建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大学语文翻译重点资料讲解

大学语文翻译重点

翻译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译: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译: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4.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6.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译: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 7.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

欲赴愬于王。 译: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9.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译: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高兴地说:“孟尝君待我为上等门客。” 10.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译:就请他来面见孟尝君。道歉说: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沉溺于国家大事之中,得罪了先生。 11.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译:收完债,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吗? 12.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对点专练4特殊句式译到位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拜广州都督。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1)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方庆)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 解析要点:“就”“受”“卒”。 (2)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到官府诉冤的百姓,府中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不曾审问。 解析要点:“以”“鞫问”,定语后置句。 (3)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明整肃。 解析要点:“集止”“绳”“清肃”,“首领纵暴者”定语后置。 参考译文 王方庆是雍州咸阳人。他十六岁,就被任命为越王府参军。(王方庆)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王方庆官拜广州都督。他所管辖之内的各州首领,过去多贪婪放纵,有到官府诉冤的百姓,府中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不曾审问。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明整肃。当时人们认为唐以来治理广州的官员没有谁能超出王方庆的。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李乂,字尚真,赵州房子人。第进士、茂才异等,累调万年尉。迁中书舍人、修文馆学士。韦氏之变,诏令严促,多乂草定。进吏部侍郎,仍知制诰。景云元年,迁吏部侍郎,与宋璟等同典选事,请谒不行,时人语曰:“李下无蹊径。”改黄门侍郎,封中山郡公。制敕不便,

近五年高考文言文翻译

历年文言文翻译 2018年1卷《晋书鲁芝传》 1、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 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 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2018年2卷《宋史范纯礼传》 1、吏问其故,威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2018年3卷《宋史范纯礼传》 1、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 2、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生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 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 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 2017年1卷《宋史范纯礼传》

1、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2017年2卷《后汉书赵熹传》 1、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2、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卷3年2017. 1、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岉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2016年1卷 1、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 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原文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原文 世说新语---咏雪 一个寒冷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又大又急,太傅高兴地问:“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大哥的长子谢朗说:“这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大哥的女儿 说道:“不如把这比作柳絮凭借着风而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 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 七岁,在门外玩耍。陈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 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 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 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 10《论语》十二章 1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 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 高尚的人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 十岁才能够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4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水准,能够成为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 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能够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10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孔子说:“军队的主帅能够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 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20<虽有嘉肴》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是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的道理,不 学习,是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说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 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动的,《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重点句子翻译

《兰亭集序》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众多贤才都会聚在这里,年老的、年少的人都聚集在一起。 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有繁茂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围绕在亭子四周,引溪水把它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曲水旁边。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引出一条溪流作为流觞的曲折水流,大家依次排列坐在岸边。虽然没有丝竹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 5、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有的人喜欢面对面聚集在室内,畅谈抱负。有的人随着所喜欢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生活。 6、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尽管人们取向不一样,有安静和浮躁的不同。但是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感到自得,快乐而满足,不知不觉中老年将要到来 7、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等到他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喜欢的事物,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况且寿

8、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每当我看到古人感慨生死的原因,(发现)像符契那样相合。我曾经读古人的文章叹息感伤,但不明白于心。 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我)本来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10、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纵使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他们感慨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却是一样的。 《赤壁赋》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清风缓缓吹拂,水面波澜不起。我端起酒杯劝客人喝酒,朗颂歌唱《诗经?月出》里的“窈窕”一章。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江面多么辽阔啊,小船像凌空乘风而行,却不知将停在何处;多么飘逸啊,像脱离尘世,升入仙境。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潜藏在深谷中的蛟龙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 4.、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面对长江斟酒,横握长矛吟诗, 5、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像苇叶一样漂去,越过宽阔苍茫的江面。 6、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像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的像大海里的一粒米。哀叹我们生

高考文言文翻译“五法”

学习文言文,就要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对于高考,文言文的翻译既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又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识的重要标志。文言文的翻译虽说较难,但仍然有章可循,在复习中,我把文言文的翻译整理为增补、调换、留借、删减、互联五种方法。 增补法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 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在文言文翻译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无法翻译的。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和颜渊蚤死(《论衡》)两句,被通披,蚤同早,如果不会借,你将无法翻译通这些句子,不信试试? 删减法 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类似的有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等,都偏重在加点的词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如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加点的盖字就不用翻译。

初三上册语文翻译

初三上册古文古诗翻译(除《陈涉世家》《桃花源记》外都有)共15 篇 与朱元思书翻译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蝉长时间的叫个不停,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应该可以了,能给就给吧 捕蛇者说翻译 永州的野外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它是)黑底子,白花纹;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御毒蛇的办法。然而捉到它后,把它晾干,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等疾病;还可以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那时开始,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这种蛇的人,(用蛇来)抵他们的赋税。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干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独自享有捕蛇抵税这种好处有三代了。我问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有好几次险些死掉。”他说这番话时,神情像是很悲伤。 我很同情他,就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将要告诉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 蒋氏(听了),大为悲伤,满眼含泪的样子流出眼泪说:“您是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那么我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租赋遭受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使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一、《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学习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高 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 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 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在温习旧的知识后,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可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 读书,就会(陷入邪说)有害危险。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 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 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刚强勇毅, 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做自己的使命,不也是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孔子说“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落 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11.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仲伟合

?国外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仲伟合 钟 钰 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公元前罗马帝国的翻译学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义对意义”翻译展开辩论至今,翻译理论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特别是近代,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就出现一派翻译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功能派认为翻译(包括口、笔译)是一种行为。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本文拟从这三方面入手,介绍功能派翻译理论。1.功能派的形成及重要理论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三位功能派翻译理论杰出的贡献者凯瑟林娜?雷斯(K atharina Reiss )、汉斯?威密尔(Hans.Vermeer )、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 olz Manttari )。雷斯首先于1971年在她的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 ssibilities and L imit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一书中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当时,雷斯的理论建立在对等理论基础之上。因此,这种关系实际上指的是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雷斯的学生威密尔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以文本目的(skopos )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y )。威密尔所提出的目的论(sko 2postheory )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 是希腊词,意思是“目的”。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那么目的从何而来?“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initiator )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发起者出于某个特殊原因需要译文。在理想状况下,他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翻译要求向译者指明了需要何种类型的译文,而译者并非被动接受一切。他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目的,特别是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它原因对译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 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除了目的法则之外,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coher 2ence rule )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 )。连贯性法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 )的标准。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受 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性法则指原文与译文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 )。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 的理解决定。而曼塔利比威密尔更进一步地拓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适用的领域。她的理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针对包括文本转换在内的所有跨文化转换形式,而重点放在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2.翻译的基本概念与实质在以上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主要人物和目的论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功能派将目的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这一点也体现在功能派对翻译概念的定义和对翻译实质的阐释中。 功能派认为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 )和翻译(translation )是两个不同概念。翻译行为这个概念是由曼塔利提出的。功能派赋予行为(action )以特殊的涵义:行为具有目的性。功能派沿用了学者莱特(G eory Henrik Von Wright )对行为的定义:“行为是有目的地把事物的一种状态改变或转化到另一种状态。如果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行为也可被称为相互行为(interaction )。曼塔利将“翻译行为”定义为“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而翻译只是以原语文本为基础的一种翻译行为。”具体一点说,翻译是一种转换,在这种转换中,交际性的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或两者兼有)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如果说翻译行为指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可做的工作,那么翻译就是他转换文本时所做的工作。例如,一名译者建议他的德国顾客不要把寄给新加坡一家小公司的信翻译成英文,而是译成中文,因为该译者知道新加坡虽然是个双语国家,但小公司里的人不一定熟识英文。他的行为属于翻译行为,而当他具体把这封信转换成中文时,他的行为就称为翻译。 7 4《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 C hines e T r anslato rs Jo u rn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