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方言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位于福建省东部、东北部。本区包括福州市(地级)、闽侯县、长乐市、连江县、罗源县、福清市(县级)、平潭县、闽清县、永泰县、古田县、屏南县、福安市、宁德市(县级)、寿宁县、周宁县、福鼎县、柘荣县、霞浦县等18市县。
闽东方言区18个市、县,大致包括历史上的福州府和福宁府两府的属地。这一带在元初曾同属福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福州路为福州府,府治福州,辖13县,相当于现在18县、市的规模。明成化九年(1473年),福安、宁德、霞浦等县始划出设福宁州,直隶布政司管辖;到清雍正二年(1724年),福宁州为府,政治区域的一致,长期共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有了语言共性,形成闽东方言的共同特点。
根据方言内部的差异,闽东方言又可分为南、北两片。北片包括福安(历史上曾名福宁)、宁德、寿宁、周宁、福鼎、柘荣、霞浦7个县市,面积14457平方公里,人口约200多万人,这一带相当于历史上福宁府的辖地。民国时废府,改属闽海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划为福安专区,专署驻地在福安。1971年改为宁德地区,专署驻地由福安迁到宁德。由于福安处全地区中心,地位十分重要。福安建县于宋淳?v五年(1245年),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福安东北与浙江省接壤,南临三沙湾,“闽头浙尾”,水陆交通较发达,畅通全地区各县、市,公路南达省会福州、北通上海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福安是闽东第一个红色苏区。所以福安作为闽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福安话在闽东方言区的北片各县、市也通行无阻,是北片方言的代表。
闽东方言区南片,包括福州、闽侯、长乐、连江、罗源、古田、屏南、闽清、永泰、福清、平潭等11个县、市。南片方言以省会福州话为代表。福州历史悠久,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定州名为福州,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福州历来是八闽首府、省会所在地,统领周围10县,鸦片战争后成为市区5个通商口岸之一,是全省的政治中心。福州地处闽江下游平原,周围489.1平方公里。福州市区周围多山岭,丘陵起伏,全省最大河流闽江贯穿中部,西汇众溪之流,东有马尾港;公路网遍布全省各县、市,50年代修有来福铁路,与鹰厦铁路相连,是水陆交通中心,也是全省经济、文化中心。
福州话通行于福州市区和环抱市区的闽侯县地,面积5250平方公里。
由于明末始编的韵书《戚林八音》和重要地方戏剧“闽剧”的流行,福州话对闽东方言区各县、市影响甚大。福州人因从政、经商,从事手工和服务行业,迁徙到本区各县、市;特别在抗日战争时期,福州沦陷,福州人大量移居闽东各地,福州话在闽东方言区各地有很大影响,北片各县、市的人很多都能听、会说福州话。但是南、北两片方言差异仍很大,彼此互不易通话,交谈仍有困难。
闽东方言区内部还有非闽东方言的分布点,如本区北部福安县的上白石乡古岭宅村,寿宁县的犀溪乡武溪村、?T坑村等,通用浙江泰顺话;寿宁县的坑底乡和托溪乡大粟、渺洋等自然村则通用浙江庆元话。寿宁县的芹洋、平溪等乡和周宁县的泗桥乡通行的“蛮陲话”(亦称蛮话)也受到吴语很深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是吴方言。本区南部的长乐县洋屿琴江村是北方方言岛,这里的居民说的是“官话”。个别县、市还分布有客话方言点:例如,寿宁县平溪乡三角洋、云务坑、白岩下、彭地等自然村;福安社口乡首觅村;福清市东张镇南湖村、一都乡王坑村、音西乡云中村的一些自然村,村民通用客家话。以上是非闽东方言的分布点。此外,本区还有闽语其他次方言的“插花地”:例如,一部分沿海县、市,如福鼎县西北部乡村、霞浦县三沙渔村、连江县北岳村、宁德市碗窑镇、福清市西部和永泰县西南部的一些村落、闽侯县青圃乡东西台村等流通闽南方言。除此之外,本方言区福安、福鼎、宁德、霞浦、柘荣、寿宁、周宁、罗源、连江、闽侯等县、市及福州市还有约20万的畲族人民,他们在本族内部交际时使用畲语。不过,以上这些方言点的居民,一般也都能听、能说闽东方言,闽东方言在这些地方还是大体可以通行的。
莆仙方言通行于莆田市所辖的莆田县、仙游县、城厢区和涵江区。这些县、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好在福州和泉州之间,即闽东方言区与闽南方言区之间。莆仙方言以莆田市的城关话为代表。
从历史上看,莆仙地区的开发比较早。据史载,早在7世纪,这两个地方都已置县,属泉州府管辖。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设立兴化军(后为兴化府)。宋代,这里已有3万多户人家。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不仅长期过着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而且创造了自己的地方文化,具有悠久历史的莆仙戏,是流行这里的古老的地方戏曲,它不但保留许多优秀剧目,生动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风俗与思想,也保存着许多方言语汇。
早期的莆仙方言,当属闽南方言系统,这从它在语音上所保留的文白读音系统可以得到证明。但是由于它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受到闽东方言(福州话)的影响,并吸收了闽东方言的一些成分,因而形成具有过渡色彩的方言。不论是从外地人或莆仙地区的本地人看来,这里的方言确实既不属于闽南方言、又不属于闽东方言,而是一个颇具特点、自成一系的闽语次方言。50、60年代方言普查之后,研究闽语的专家学者把这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同闽东方言、闽南方言进行详细比较后,提出了分立莆仙方言区的主张。
莆田城关的方言,通行于全区各个角落。莆仙戏的唱腔、道白,长期以来也以城关话为标准,所以,城关话成为莆仙方言的代表是很自然的。由于莆仙地区地盘小,两个县市之间来往频繁,因而本区方言的内部差异比较小,彼此可以通话。莆田和仙游两地也有明显不同的口音,例如,莆田市一般无鼻化韵母,仙游县仍保存相当数量的鼻化韵母。因此人们通常把莆仙方言分成两片,即莆田话与仙游话。
闽南方言区
闽南方言的代表点是经历过历史变动的。泉州是闽南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宋元之后,泉州港成为全国海外交通的重要中心之一,地方经济十分繁荣,泉州话一直对全区方言有影响。清嘉庆年间,黄谦据泉州话所编韵书《汇音妙悟》,是闽南各地韵书的蓝本。后来漳州、厦门的韵书都是从它演化出来的。闽南最古老的剧种——梨园戏和古老曲艺——南曲,至今还以泉州音为标准音。应该说,直到19世纪,泉州还是闽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明代以后,泉州港衰落,漳州的月港(今海澄)曾一度成为闽南对外贸易的商业中心。但不久又被新兴的厦门港所代替。
厦门原是闽南漳、泉港口间的一个小岛,纵横只有30华里。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在岛上筑城寨,置“中左所”,城名“厦门”。明末清初,郑成功把厦门、金门作为抗清复台的根据地,为表达他忠于朱明王朝,改厦门为思明州。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废思明州,恢复厦门旧名。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此后厦门逐渐发展成为全省对外交通的大港,1912年4月,厦门从同安县分出来,建立思明县,民国24年(1935年)设为市之后,移居岛内的既有说泉州腔的5县人,也有说漳州腔的7县人,逐渐地两种口音混合成了厦门腔。传到台湾去的也是这种口音。从语言特征说,厦门话也是闽南各地最容易接受、最有代表性的。
闽南方言历来有泉州、漳州两种口音,厦门兴起后出现另一种带混合性质的厦门口音。除此之外,在西部龙岩、漳平一带由于受客家话的影响,也形成了另一种口音。这样,闽南方言可分为东、南、西、北四片。这4片和现有行政建制关系如下(同安现已成厦门的一个区):
东片,厦门话区:厦门、金门2市、县。
北片,泉州话区:泉州、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石狮9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