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人体生理学 消化和吸收

名词解释   人体生理学  消化和吸收
名词解释   人体生理学  消化和吸收

1.名词解释

粘液-碳酸盐屏障的概念

1分

我的答案:

答:单独的黏液或碳酸氢盐的分泌都不能有效的保护胃黏膜免受胃腔内盐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而由黏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成的一个厚0.5—1.5mm的抗胃黏膜损伤的屏障,称为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得分:待批阅

2.

基本电节律的概念

1分

我的答案:

答:安静状态下,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动产生的节律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电位波动,频率较慢,简称慢波。因其决定着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缩节律,故又称基本电解律。

得分:待批阅

3.

消化与吸收的概念。

1分

我的答案:

答:1:食物中小分子营养物质(如水、维生素和无机盐等)可被机体直接吸收,但大分子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类物质等均不能被机体直接吸收,须在消化道内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后,才能被机体吸收利用。我们把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

2:消化道内的水、维生素、无机盐和各种营养物质透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得分:待批阅

4.

胆盐的肠肝循环的概念

1分

我的答案:

答:胆汁在十二指肠内可中和一部分胃酸;胆汁中的胆盐或胆汁酸排至小肠后,90%以上在回肠末端重吸收入门静脉,到达肝脏再次形成胆汁分泌入小肠,这一过程称为胆盐-肝门循环。

得分:待批阅

5.

容受性舒张、分节运动的概念

1分

我的答案:

答:(1)容受性舒张:当咀嚼与吞咽食物时,由于食团对咽和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的引起胃贲门舒张,使食团进入胃中,由于迷走神经的兴奋,可反射性的引起胃底、胃体部肌肉发生一定程度的舒张。

(2)分节运动:是以肠壁多处环形肌同时舒缩活动为主的节律性活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得分:待批阅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 内环境指机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如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淋巴等。 2. 稳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 3. 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4.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即负反馈,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 5.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一致,以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正反馈;典型的正反馈有分娩、血液凝固、排便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 易化扩散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的帮助而进行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有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 3. 主动转运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4. 静息电位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同类型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 极化指细胞保持稳定的内负外正的状态。此时,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 去极化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去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7. 超极化指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超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8. 阈电位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的临界水平;也可以说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 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短暂而可逆的,可扩布的膜电位倒转。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标志。 10. 复极化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的方向变化。 11. 绝对不应期组织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接受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内兴奋性为零。 12. 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膜部分去极化的状态称为局部兴奋。 13. 量子式释放神经末梢囊泡内所含递质的量大致相等,而递质释放又是以囊泡为最小单位,成批地释放,故称量子式释放。 14. 终板电位指终板膜上N2胆碱能受体与ACh结合后,化学门控的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尤其是以Na+内流为主,使终板膜局部产生去极化电位。终板电位属局部电位 15. 兴奋-收缩耦联将肌膜动作电位为标志的电兴奋与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机械收缩衔接起来的中介过程。耦联因子是Ca2+。 16. 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形式。 17.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表现为张力不变而只有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第三章血液 1. 等渗溶液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约为313m Osm/L,例如0. 9%的NaCl溶液。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记在前面的话: 教研室新编名解共180个,期末考出5题,每题2分,共计10分,是生理考试必得之分。因为我是在期末考当天早上才拿出来名解并作简单记忆的,深感时间不足,故特意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望大家在平日里或期末考前较长时间内就能做好准备。此处所有的解释基本上源于课本和郭老师编著的《生理学课堂笔记及自测题》,并有本人的稍稍改动以及少数创新。因时间匆忙,定有错误,请学弟学妹们不断更新修改并加以补充。 第一临床医学院2013级临床(8)班 程长 第一章·绪论 1.稳态(homeostasis) 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温度、pH、渗透压)及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现也指机体所有生理活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旁分泌(paracrine) 指组织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不经血液运输,而是在组织液间扩散,作用于邻旁细胞的分泌方式。 3.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而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4.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有“滞后性”和“波动性”的特点,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方式。) 5.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使某一生理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 6.前馈(feed-forward)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到达前已接受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快速且具有预见性,但可能引起失误。)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7.经载体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arrier)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载体蛋白介导下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属于载体介导的被动转运。 8.经通道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hannel)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2.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动态平衡 3.易化扩散: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非极性分子和小离子顺浓度或顺电子梯度的跨膜转运, 包括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和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4.原发性主动转运: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细胞代谢供能的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子梯度跨膜转 运 5.去极化:细胞膜的极化状态减弱,静息电位降低的过程 6.超计划;细胞膜的极化状态增强,静息电位增强的过程 7.静息电位:在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外正内负且相对稳定的电位差 8.动作电位: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前体下接受刺激产生一次迅速、可逆的、可向两侧传播的 电位变化 9.“全”或”无”的现象:要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必须一定的刺激。当刺激不够时,无 法引起动作电位的形成,若达到一定刺激时,便会产生动作电位且幅度达到最高值不会随刺激强度增强而增强 10.阈电位: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11.兴奋-收缩偶联:将横纹肌产生动作的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动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 心机制 12.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张力增加的过程 1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受到的负荷,决定肌节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随肌节长度的 增加,肌肉收缩的张力越大 14.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的所占的容积之比

15.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所决定的渗透压,影响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和 维持血浆的容量 16.血沉: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通常以红细胞在 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即血沉 17.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出血一段时间便会自行停止的过程。包括血管 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 18.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包括舒张期和收缩期。由于 心室在心脏泵血起主要作用,又成心室活动周期 19.射血分数:博出量与心室收缩末期容积的比值,能明显体现心脏的泵血功能 20.心指数:心输出量与机体表面积的比值,放映心功能的重要指数 21.异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度而引起的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22.期前损伤:在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后到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来之前额外使心肌受到一次刺 激,产生的兴奋和收缩 23.房室延搁:兴奋由心房经房室结至心室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时间间隔:此处兴奋传导速 度仅有s 24.自动节律性:心肌在无外界刺激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25.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心传导系统中自律性最高的部分,故窦房结称为正常起搏点,其 他的称为潜在起搏点 26.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其高低取决于心脏的射血能力和经脉回血 血量。 27.收缩压:心室收缩中期血压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 28.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每一瞬间血压的平均值

生理学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 2.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4.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 5.反馈(feedforward):在人体胜利功能自动控制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地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 第二章 1.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以α-螺旋或球形形式存在的蛋白质 2.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顺浓度梯度,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膜的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过程 3.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指在细胞受到一次有效的刺激而发生兴奋的最初一段时间,对继之而来的无论多么强大刺激都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的时期 4.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膜中位(MP) 5.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transport):指直接利用ATP提供的能量,通过离子泵,逆电-化学梯度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进行主动转运的过程 6.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物质通过膜上的特殊蛋白质的介导,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过程 7.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transport):物质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转运时,所发性主动转运:物质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转运时,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来自纳泵运动所造成的膜内外Na+的势能储备 8.去极化(depolarization):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向减小的方向的变化过程9.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必须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细胞发生兴奋。 在时间上,它相当于去极化后电位的前半期,在此期,Na+通道处于部分复活,部分失活的状态。因此要引起细胞的兴奋,就需要更强的刺激 10.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指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11.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 tetanus):当连续刺激间隔时间很短,前一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舒张过程尚未结束,后一刺激落在其舒张期而引起新的收缩 12.钠泵(sodium pomp):钠-钾泵(Na+-K+-ATP酶)本质 13.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可兴奋细胞受外来的适当刺激时,膜电位在原有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而可逆的扩布性电位变化 14.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ation):等于阈值的刺激 15.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通常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 16.三联体(triad):每一横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末池构成的复合体 17.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指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又称阈值

生理学重要名词解释

生理学重要名词解释医教园考研 1、潮气量(tidal volume):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2、余气量(residual volume):在尽量呼气后,肺内仍保留的气量。 3、功能余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余气量补呼气量。 4、肺总容量(total lung capacity)=潮气量补吸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 补呼气量(inspiratory reser volume) 余气量。 5、肺活量(vital capacity):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6、时间肺活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正常人头3秒分别为83%、96%、99%的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比肺活量更能反映肺通气状况,时间肺活量反映的为肺通气的动态功能,测定时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呼出气体。 7、每分肺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 volume)=潮气量×呼吸频率。 8、每分钟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9、生理无效腔(physiological dead space)=肺泡无效腔(alveolar dead space) 解剖无效腔(anatomical dead space) P126-128 10、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及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人体安静状态下约为60~80ml.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射血分数与心肌的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能力越强,则每搏输出量越多,射血分数也越大。 11、每分输出量(minute volume/cardiac output)与心指数(cardiac index): 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即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约为5~6L. 心输出量不与体重而是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12、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 13、心脏作功 每搏功(stroke work)P128每分功(minute work)=每搏功(stroke work)X心率P128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 内环境:即为细胞外液 稳态:细胞外液中的理化性质处在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反馈:控制部分发出控制信息到达受控部分,受控部位有信息送达控制部位,已纠正或调解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 负反馈:反馈信息能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 单纯扩散:被转运物质分子,通过膜脂质双分子层,顺浓度梯度跨膜扩散,最终均匀分布在膜两侧的过程。 异化扩散:体内非脂溶性物质在某种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转运形势。 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其中的泵蛋白利用生物能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转运的过程。 静息电位(RP):功能与结构完整无损的细胞,未受到刺激而处在相对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着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AP):细胞受到刺激后,引起一次快速而短暂的膜内电位倒转和随后复原的一系列变化过程。 全或无:不论何种性质的刺激,阈下强度不可能引起动作电位,只要是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不论其强度多大,它们在同一细胞可引起幅度相同和持续时间相等的动作电位 阈强度:能使静息电位减小刚好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强度 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百分比 等渗溶液:细胞膜两侧浓度均匀分布。 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 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第一小时末红细胞沉降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率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态过程 血清:血液凝固1~2时,血凝块会发生收缩,并释放出淡黄色的液体。 自律性:组织细胞能在没有外来刺激时,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 潜在起搏点:其他自律组织在正常情况下受窦房结控制,不表现其自身的节律性,只起着兴奋的传导作用。 房—室延搁:房室交界区兴奋性传导缓慢,兴奋在这里延搁一段时间再向心室传播,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开始收缩,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这种房室交界区兴奋传导缓慢的现象。 心电图:心脏兴奋的产生和传播时所发生的电变化,通过周围组织和体液传至体表,将引导电极放于肢体或躯干一定部位,可以记录到这些电变化的波形。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心输出量:每分钟输出量,等于每搏出量乘以心率 外周阻力:体循环总的血流阻力 收缩压: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在舒张末期达到最低值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基本功能是实现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有效滤过压:促进滤过的力量和促进重吸收的力量之差

生理学名词解释 (3)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相对恒定的状态。 3.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相反的方向改变,以减弱或抑制过强的功能活动。 4.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逐渐加强,使某种功能活动不断加强。 5.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6.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7.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8.体液调节( humoral regulation )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钠泵(sodium pump):又称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蛋白质,具有ATP酶的活性。每分解一分子ATP将3个Na+移出胞外,将2个K+移入胞内,保持膜内高钾

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作用:细胞内高钾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防止细胞水肿;势能贮备。 2.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即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 3.极化(polarization):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跨膜电位为内负外正的状态。 4.去极化(de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5.复极化(repolarization):膜电位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6.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 7.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可兴奋细胞受到适当的刺激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一个迅速的、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 8.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 TP):能引起Na+通道大量开放,形成正反馈性Na+内流,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是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 10.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 由少量钠通道激活而产生的去极化膜电位波动。 第三章血液 1.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

最全的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 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异化作用 可兴奋组织、细胞对有效刺激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与特性。 3.阈值 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4.负反馈 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 5.反射 指中在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规律性反应的过程。 6.自身调节 指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易化扩散 指水溶性的小分子或离子通过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帮助,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2.受体 受体是细胞膜上一类特殊蛋白质。其的功能是可以识别并特异性结合作用于它的化学物质(如激素),并转发化学信息,改变细胞生化反应,增强或减弱细胞生理效应。 3.去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变小或消失的现象,称为去极化。 4.超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增大的现象,称为超化。 5.静息电位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一般表现为内负外正的跨膜电位。 6.动作电位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7.局部电位 阈下刺激也可使膜去极化,但这种去极化电位只局限于受刺激部位局部,只能作电紧张扩布,故称为局部电位。 8.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收缩耦联是指把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9.强直收缩 骨骼肌在接受连续的有效刺激时,由于刺激频率高,若刺激落于前一次骨骼肌兴奋收缩的收缩期,形成的强而持久的收缩,称为强直收缩。强直收缩是机体骨骼肌收缩做功的主要形式。 第三章血液 1.血清 血清是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2.红细胞比容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生理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兴奋性:P4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是一切生物体所具有的另一基本特征,能使生物体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是生物体生存的必要条件。阈强度:P23作用于细胞使膜的静息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Feedback(反馈):P9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过程。正反馈:P9 P187反馈信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使受控部分继续加强其原方向活动。是机体极少数情况下的控制机制;破坏稳态。 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P9 P187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维持机体某项生理功能保持相对恒定状态。 体液:P7体内的液体的总称。分为两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的为细胞内液;存在细胞外的为细胞外液。 内环境:P7又称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 第二章 终板电位:P25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终板膜)时,立即与N2-乙酰胆碱门控通道受体的两个α-亚单位结合,由此引起蛋白质构想发生改变,导致通道开放,结果引起终板膜对Na+、K+的通透性增加,但Na+的内流远大于K+的外流,因而引起终板膜的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 原发性主动转运:P14是指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介导这一过程的膜蛋白称为离子泵。 阈电位:P23能使细胞膜达到能触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的数值。该数值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 电化学驱动力:由电位差引起的电驱动力与由浓度差引起的化学驱动力的代数和。 微终板电位:由一个Ach量子引起的终板膜电位变化。 motor unit(运动单位):P195指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preload(前负荷):P29指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它决定了收缩前的初长度。Depolarization(去极化)P20细胞膜静息电位的减小。 Repolarization(复极化):P21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的恢复。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doc

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1、被动转运: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扩散,不需要细胞提供能 量的转运方式称为被动转运; 2、易化扩散:某些不溶于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在细胞膜中的特殊蛋白质 的协助下,顺浓度梯度进行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称为易化扩散; 3、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 或逆电位差进行的转运方式称为主动转运; 4、继发性主动转运:在主动转运过程中,由于纳泵的作用形成的势能贮备也为 某些非离子物质进行跨膜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这种转 运方式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5、兴奋性:指机体、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6、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 亦称静息膜电位或静息电位; 7、动作电位:神经细胞、肌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有静息电 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8、超极化:细胞膜的内部电位向负方向发展,外部电位向正方向发展,使 膜内外电位差增大,极化状态加强; 9、(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称胶体渗透压; 10、(血浆)晶体渗透压:由溶解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80%来自于NaCl)形 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 11、生理性止血:正常人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数分钟内将自行停止, 称为生理性止血; 12、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状态变为不流动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13、心指数: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14、射血分数:每博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15: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液总量,称为心输出量; 16、异长自身调节:不需要神经和体液因素参与,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的 变化而引起心肌细胞收缩强度变化的过程,称为异长自 身调节; 17、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的机械活动周期,称 为心动周期; 18、肺泡通气/血流比值:指每分肺泡通气量(V A)与每分肺血流量(V Q)的比 值; 19、肺活量:指在最大吸气后,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气量; 20、时间肺活量:指在测定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又称用力呼气量; 21、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2、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3、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非缩小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 24、基础代谢率: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25、基础代谢: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26、基础状态:指人体在清醒、安静、空腹12小时以上、室温在20℃-25℃ 时的状态,称为基础状态;

生理学名词解释 重要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 2.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易化扩散:是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借助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 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的跨膜转运。 2.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驱动力,并不 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 度。 3.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较膜外负, 呈极化状态。 4.极化:细胞在安静时膜外呈正电位,膜内呈负电位的状态。 5.去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电位负值向减小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6.复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又向原先的极化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7.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 8.局部电位:细胞受阈下刺激在局部产生的微小电位变化,具有电紧张电位的特点。 第三章血液 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 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3.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其实质 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构成的等渗溶液。 4.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大分子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等血浆蛋白所形成的渗透 压。 5.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小分子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等无机盐所形成的渗透压。 6.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够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发生下沉的特性 7.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粘着。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诸论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3、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4、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5、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6、★反射(反射弧):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7、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8、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9、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0、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 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是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取决于膜两侧的物质浓度梯度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不耗能。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程。参与易化扩散的膜蛋白有载体蛋白质和通道蛋白质。 3、★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指细胞消耗能量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主动转运的特点是:消耗能量;物质转运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的为小分子物质;发性主动转运主要是通过离子泵转运离子,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依赖离子泵转 4、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 膜电位。 5、★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6、★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7、★阈电位(threshold):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8、局部电位():由于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和少量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的主动反应叠加尔形成的。 9、★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在神经-肌接头处,由于ACH与受体接合,使终板膜上钠离子内流大于钾离子外流尔形成的去极化电位。 10、局部电流():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动作电位的发生部位分邻近部产生的电流,称为局部电流。 11、★极化(polarization):通常将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12、★去极化(de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13、★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称为反极化。 14、★复极化(repolarization):质膜去极化后,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55733

(一)诸论 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3.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反应: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细胞基本功能 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载体:是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另一类膜蛋白,它具有特异性。 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局部电位:由于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和少量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的主动反应叠加尔形成的。 终板电位:在神经-肌接头处,由于ACH与受体接合,使终板膜上钠离子内流大于钾离子外流尔形成的去极化电位。 局部电流: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动作电位的发生部位分邻近部产生的电流,称为局部电流。 极化:通常将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称为反极化。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综合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总集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综合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总集 第一章绪论 1. 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活动生命规律或生理功能的科学。★ 2. 离体器官或组织实验法:从活着的动物身上取出要研究的器官或组织置于近乎生理状态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或观察。 3. 活体解剖实验法:一般在动物失去知觉(麻醉或去大脑)而仍存活的情况下进行实验。 4. 慢性实验法:以完整健康清醒的机体为对象,在外界环境尽量保持自然的条件下,对某种功能进行研究。 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 1. 液态镶嵌学说:细胞膜的共同特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后者以a-螺旋或球形蛋白质的形式存在。 2. 嵌入蛋白:镶嵌在整个脂质双分子层上的蛋白质。 3. 表在蛋白:只附着在脂质双分子层上的蛋白质。 4. 单纯扩散:物质分子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扩散。 5. 易化扩散:不溶于脂质的或是很难溶于脂质的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分子,和Na K Cl 等离子,借助细胞膜上某些特殊的蛋白质顺浓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 6. Na泵:镶嵌在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 7. 出胞:内分泌细胞内的激素或神经末梢内的递质,外分泌腺细胞内的分泌颗粒在分泌 时向细胞膜靠近,然后分泌颗粒膜或囊泡膜与细胞膜相互融合,最后在融合出破裂,将 其中的物质排出细胞。 8. 入胞:细胞外的物质被细胞膜“识别”后与其粘附,然后该处细胞膜内陷形成吞饮泡 进入细胞内。如物质是固体称为吞噬,是液体称为吞饮。 第三章略 第四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1. 刺激:能引起机体或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2. 兴奋性:机体或组织细胞受到外界发生改变的刺激时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3. 兴奋:将机体受到刺激产生生物电现象的过程及表现称为~。 4. 反应:刺激所引起的机体或组织细胞的代谢改变及活动变化。 5. 可兴奋组织:在受到刺激后能迅速产生某种特殊生物电反应的组织,包括神经,肌肉,腺体。 6. 阈强度(阈值):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低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高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 7. 阈刺激: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 8. 化学门控通道:它是细胞膜上的一种特异蛋白质,兼有受体和离子通道的功能,可以和一种特异的化学物质直接结合,从而引起通道的开放,这种由化学物质而引发的通道 开放称为~★ 9. 电压门控通道:由膜电位控制开放的通道。 10. 机械门控通道:由机械刺激引起的膜电位的变化而控制的通道。 11. 生物电现象:组织细胞不论在安静或活动时都具有电变化,这种现象称为~ 12. 静息电位(跨膜电位,静息电降,膜电位):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上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13. 去极化:细胞原来静息时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的状态。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 内环境指机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如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淋巴等。 2. 稳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 3. 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4.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即负反馈,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 5.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一致,以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正反馈;典型的正反馈有分娩、血液凝固、排便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 易化扩散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的帮助而进行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有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 3. 主动转运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4. 静息电位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同类型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 极化指细胞保持稳定的内负外正的状态。此时,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 去极化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去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7. 超极化指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超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8. 阈电位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的临界水平;也可以说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 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短暂而可逆的,可扩布的膜电位倒转。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标志。 10. 复极化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的方向变化。 11. 绝对不应期组织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接受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内兴奋性为零。 12. 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膜部分去极化的状态称为局部兴奋。 13. 量子式释放神经末梢囊泡内所含递质的量大致相等,而递质释放又是以囊泡为最小单位,成批地释放,故称量子式释放。 14. 终板电位指终板膜上N2胆碱能受体与ACh结合后,化学门控的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尤其是以Na+内流为主,使终板膜局部产生去极化电位。终板电位属局部电位 15. 兴奋-收缩耦联将肌膜动作电位为标志的电兴奋与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机械收缩衔接起来的中介过程。耦联因子是Ca2+。 16. 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形式。 17.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表现为张力不变而只有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第三章血液 1. 等渗溶液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约为313m Osm/L,例如0. 9%的NaCl溶液。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分为组织外液,血浆(最活跃),脑脊液淋巴液。 稳态: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稳定状态。内环境的各项指标都必须经常维持在一个正常的生理范围内波动不能过高或过低。是在多种功能系统相互配合下实现的一种动态平衡。 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生殖:男性和女性两种个体中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是,可形成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阈值:也叫阈强度,是刚能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和兴奋性成反比。 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也叫燃点。 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自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兴奋收缩耦联:是指肌纤维的兴奋和收缩的中介过程。其包括三个步骤: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深处;肌质网对钙离子的释放和再摄取;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易化扩散:是药物与生物膜上的特殊载体形成可逆性的复合物,进行不耗能的顺浓度差转运。钠钾泵: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可以主动逆浓度梯度,将NA+从胞内运往胞外,K+从胞外运往胞内。其本身是ATP酶,可以分解A TP释放能量。逆电化学梯度泵出三个钠离子和泵入两个钾离子。 静息电位:生物细胞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电位差。钾通道开放,膜内:膜外=30:1~K+外流(外正内负) 动作电位:可兴奋性细胞(肌,神经,腺)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瞬间,可逆的跨膜电位波动。钠通道开放,膜内:膜外=1:12~NA+内流。(内正外负) 特点:1.传道2.‘全’或‘无’特性3.脉冲4.动作电位波动不随刺激的变化而变化。 单纯扩散:细胞膜两侧的物质靠浓度差进行分子扩散,不需要能量。 血沉: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即血沉。 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状态转化为凝胶状态的过程。 凝血因子:血液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12种,除Iv是钙离子别的都是蛋白质。 肝素:是一种有效的抗凝物。与抗凝血酶结合可以有效地增加抗凝血酶灭活抗凝血的活性。生理性止血:是指小血管损伤,血液从血管内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血型:指血c膜上的存在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通常是指红细胞的分型。 心动周期:心脏舒张时内压降低,腔静脉血液回流入心,心脏收缩时内压升高,将血液泵到动脉。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心输出量: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 心指数:安静,空腹时是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3.0-3.5L/M↑2)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安静时55-56% 中心静脉压:通常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心音:指由心肌收缩、心脏瓣膜关闭和血液撞击心室壁、大动脉壁等引起的振动所产生的声收缩压:心脏收缩时,动脉内的压力最高,此时内壁的压力 舒张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管弹性回缩时,产生的压力 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生理学 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与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2.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动态平衡 3.易化扩散: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非极性分子与小离子顺浓度或顺电子梯度的跨膜转运,包括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与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4.原发性主动转运: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细胞代谢供能的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子梯度跨膜转运 5.去极化:细胞膜的极化状态减弱,静息电位降低的过程 6.超计划;细胞膜的极化状态增强,静息电位增强的过程 7.静息电位:在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外正内负且相对稳定的电位差 8.动作电位: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前体下接受刺激产生一次迅速、可逆的、可向两侧传播的电 位变化 9.“全”或”无”的现象:要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必须一定的刺激。当刺激不够时,无法引起动 作电位的形成,若达到一定刺激时,便会产生动作电位且幅度达到最高值不会随刺激强度增强而增强 10. 阈电位: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11.兴奋-收缩偶联:将横纹肌产生动作的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动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心 机制 12.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张力增加的过程 1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受到的负荷,决定肌节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随肌节长度的增加, 肌肉收缩的张力越大 14.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的所占的容积之比 15.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所决定的渗透压,影响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与维

持血浆的容量 16.血沉: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通常以红细胞在第 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即血沉 17.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出血一段时间便会自行停止的过程。包括血管收 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 18.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与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包括舒张期与收缩期。由于心 室在心脏泵血起主要作用,又成心室活动周期 19.射血分数:博出量与心室收缩末期容积的比值,能明显体现心脏的泵血功能 20.心指数:心输出量与机体表面积的比值,放映心功能的重要指数 21.异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度而引起的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22.期前损伤:在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后到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来之前额外使心肌受到一次刺 激,产生的兴奋与收缩 23.房室延搁:兴奋由心房经房室结至心室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时间间隔:此处兴奋传导速度 仅有0、02m/s 24.自动节律性:心肌在无外界刺激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25.正常起搏点:窦房结就是心传导系统中自律性最高的部分,故窦房结称为正常起搏点,其她 的称为潜在起搏点 26.中心静脉压:右心房与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其高低取决于心脏的射血能力与经脉回血血 量。 27.收缩压:心室收缩中期血压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 28.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每一瞬间血压的平均值 29.微循环:微经脉与微动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对维持组织细胞新陈代谢与内环境稳态起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