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和孟子的社会理想比较

庄子和孟子的社会理想比较
庄子和孟子的社会理想比较

庄子和孟子的社会理想比较研究

【摘要】孟子和庄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的代表人物,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他们根据自己的学术思想、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描绘了不同的社会理想。他们的社会理想在政治理想、道德上虽有不同,但两人所追求社会理想的具体措施和内容有很多相同之处,有殊途同归之妙。

【关键词】孟子;庄子;仁政;王道;自然;无为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的时期,战国时期尤其黑暗,百姓们受到战争的蹂躏和统治者的压迫。面对如此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和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从各自不同的立场描绘了社会理想国。

一、孟子的社会理想

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特别强调“仁”,这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仁政”是其实现社会理想,建立一个伦理道德社会的武器。

(一)孟子社会理想提出的前提和基础

孟子理想社会的建立是以“民本”为前提的,其所有的措施、政策、思想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加以阐发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孟子把人民排在社稷和君王之前,认为在国家的统治中,人民应该处在最重要的地位,是社会的主体。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他理想中

的社会蓝图。

(二)孟子的社会理想

在先秦,孟子对于他社会理想的构思是很明确完整的。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要求给人民宅地和土地,让百姓耕作劳种,给人民恒产,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但是,如果统治者横征暴敛,人民依旧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孟子就此提出了“省刑罚,薄赋税”(《孟子·梁惠王上》)、“易其田畴,薄其赋敛”(《孟子·尽心上》)等内容。在减轻赋税的同时,还要发展多种农业生产活动,保护生产力的发展。要从农、林、渔多方面发展农业,不侵夺农时,不影响鱼林的生长作息,按规律进行农业生产,人民安定富足。

同时,他主张重视商业发展,要“关市几而不征”、“廛而不征,法而不廛”,这样,才能使“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孟子·公孙丑上》),经济才能发展,人民生活才能达到小康。在乡间开办学校,对百姓施以人伦道德教育,让百姓懂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的孝悌忠信的道理,这样社会道德完备,社会和谐。

此外,孟子还注意对命运悲惨贫苦的人给予帮助和救济。对于一些老人,孟子要求君王对他们进行帮助、救济。这样,整个社会井然有序,稳定、和平,百姓自给自足,整个社会洋溢着伦理道德氛

围。

由此,可以看出孟子所理想的社会是人民拥有土地,并且讲求伦理道德的和谐社会。

二、庄子的理想社会

与孟子生活的同一时代的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社会理想,即所谓的“至德之世”和“建德之国”。这在他外、杂的一些篇章中有比较完整的表述。

(一)庄子社会理想的来源及基础

庄子的思想来源于老子,庄子理想社会的建立是以“自然”为前提的。其理想社会的所有观点、措施也都是基于这种观点阐释的。正因此,庄子对无为而治倍加推崇。

(二)庄子的理想社会

《庄子》中对“建德之国”、“至德之世”有很多具体的描述:

在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之下,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性,庄子无法展望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而历史上也没有美好的时代和社会图景,于是,他只能寄托于原始社会了。他只是希望在他生活的时代,人民都能够劳动生活,满足于自己的衣食,安居乐业,任性自然,没有压迫和剥削、犯罪刑罚的美好生活。他甚至希望人和动物能在一起,依据自己的生活习惯、自然状态随性而居。

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其生可乐,其死可葬。(《庄子·山木》)

庄子在这里给我描绘了一个道德素质很高的国度,在这里,人民淳朴而不知斤斤计较,与世无争,勤恳劳作而没有私欲,不私藏劳动果实;有自发的礼仪规范而不受所谓的礼仪的枷锁束缚。人民不知道恶业不行恶。“蹈乎大方”,这是最自由的状态,这里的人们的自然本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

在庄子理想社会中,人人都是品德高尚的,人民品德端正,但是却没有所谓的“义”、“仁”、“忠”、“信”、“赐”这些道德规范之名。

三、孟子和庄子的社会理想的异同

作为战国混战时期的优秀“士”人,孟子和庄子都对理想社会蓝图进行了摹画。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之间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一)不同点。首先,孟子主张有为而治,突出和强调的是人事、人为、人治。而庄子主张无为、无治、要按照自然规律顺应人的性情,任人的个性自然发展。其次,对于统治者,孟子认为国家君主必须是个懂得仁义道德的贤人,并且要尽力实行“仁政”,实行“王道”。庄子认为一国之君要“垂手而治”,郡主不要干扰百姓的生活,即使帮助人民之后,也不要让百姓感到君主对他们进行了帮助。此外,对于经济,孟子主张给人民以恒产,实行他理想中的井田制,注意对商业的发展。庄子则认为“春耕种”、“秋收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庄子·让王》),与孟子相比,庄子更注重的是对小农经济的具体描绘,要求大家自食其力,而忽略了商业的发展。同时,

对于民众的教育,孟子认为应该在乡间开办学校私塾等,教给人民儒家所倡导的社会道德,使得社会道德风尚高尚。庄子则主张让人民“无知”,有自发的礼仪规范而不受所谓的礼仪的枷锁束缚。最后,两人追求的历史不同。孟子法尧舜禹,他认为在三王所在的时期,君主贤明,人民安居乐业。庄子把眼光转向历史,以史喻今,表达其社会理想。但庄子向往的是远古氏族,憧憬人与人、自然没有冲突对立的社会。

(二)相同点。孟子庄子都从历史中找寻社会模板,都希望百姓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他们的理想都具有超前性,不被统治者接受。1.都法先王:孟子崇尚尧舜禹的时代,庄子是羡慕远古氏族时代,所追寻的历史不同,但他们在面对当时的状况,受到历史、阶级等的局限都无法展望出更好的未来的图景,只好转向历史,按历史的模板构建自己的社会乌托邦。2.理想乌托邦:孟子片面地认为只要统治者实行”仁政”,一切社会矛盾诸如战争、人民疾苦都可以得到解决。因此他设想了以“仁政”为核心,“民本”为前提的社会方案。但是这套方案是不符合当时社会条件的不切实际的空想。

庄子的社会理想就更超脱于当时社会了,他的社会中所要求的“自然”状态更是需要很长的历史时间和很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才能达到的。

孟子和庄子是生活中同一时代的儒、道的代表人物,面对当时的社会,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们的理想中有不同,但是

也有很多相同之处。在他们的理想背后,强烈地闪烁着向往美好社会的光芒,值得我们重视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 欧阳超,欧阳思贤译.庄子释译 [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3] 董洪利.孟子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4] 赵明义.孟子思想研究[m].甘肃:甘肃新华书店出版社,2006.

[5] 崔大华.庄子研究[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道家的理想人格

先秦是我国古代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整个社会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反映在思想届就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这在我国是绝对空前绝后的。而在众多的学术流派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儒、道、法、墨这四家,其中又以儒、道最为影响深远。道家理想人格虽然不像儒家理想人格那样占据历史文化的主流,但它独特而深刻的内涵体现着该时代人们特有的文化心态、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不失为时代新人格构建有借鉴意义的蓝本。 于丹教授曾经在她的演讲中说过“儒家与道家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儒家给我们的中国人的一片心灵的土地,道家给我们的是头顶上一片心灵的天空。”与儒家教给我们的“接济天下”不同,道家教给我们的是一个人的社会人格的实现,是出世,是自我的超越,它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至人无己”的一种虚拟的理想人格。 一、道家理想人格的基础 道家的这种理想人格是在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条件下形成的,是当时的人们依据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塑造出来的、最值得追求向往的最完美的人格典范。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理想人格的主要构想者,其代表作为《老子》和《庄子》。 道家理想人格的提出建立在对现实的批判、否定与超越的基础之上,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老子指出,当时的社会现状、儒家的道德说教都是对人类天性的限制和损害,是造成贫困的根源。他认为,“仁义”是人的最大桎梏,因此,他主张“绝巧弃利”,“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等。鼓励人们崇尚自然无为,追求内在自我,摒弃一切外在诱惑,保持内心的平静,进入一种“真人”的境界。 二、道家理想人格的特点 与其他各家相比,道家的独特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内圣外王、修身治国的价值目标。道家也以“内圣外王”为其理想人格结构,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一种精神境界,着眼于“内圣”,“无不为”则指治世之道,着眼于“外王”。道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也包含有治国平天下的重大社会责任,要求人们把个人的良好品格推及社会。老子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和庄子向往的“至德之地”都是由此而来的。老子认为真正的圣人应是内修其本,而不是外在。 第二,超越物欲、超越现实的思想境界。老庄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动荡、人人自危的时代。君子不是为物质的享受而活着,主要是以道德的完美,以理义悦我心。老庄主张无私无欲,不让精神受外物所累。老子主张让小民“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庄子认为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摆脱外在的诱惑,远离声色,达到“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他们深切地体会到,现实社会已把人变成奴隶,扭曲了人的本性,人们对“名”、“利”的追求变得虚伪贪婪,所以道家的理想人格要求超越世俗羁绊。 第三,“为道日损”、心斋、坐忘的构建途径。在道家看来,欲望和知识会干扰人的清静之心,是道德沦丧的原因和表现。所以他们提出要崇尚自然无为,把一切都忘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达到最终的理想人格。

庄子期末论文

《庄子哲学》期末论文—— 《京华烟云》中的庄子之道

《京华烟云》中的庄子之道 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小说《京华烟云》开篇上卷卷首语便引用了《庄子》的这句话,而且卷名“道家女儿”,初看时不以为意,然而读之愈深,其蕴含道之思想,道之哲学,愈发明晰,跃然纸上,如入空灵之境,拾级而上,庄子身影愈发明朗,裙裾飘飘,其道又无限延伸,直至苍茫云海,天水一色。 读罢一本书,我总会去想这部书其意义,其价值,其所揭示的道理何在。对于《京华烟云》,道,并不是这部小说刻意表现的主旨,然而却是一个手段,一个工具,旁敲侧击,又贯穿始终,牵引着人去探寻这个主旨外更深层次的含义。而书中将庄子其道发挥到极致的便是那个大家庭之长,姚思安,他是一个坚定的道学主义者,眉目深锁,仙风道骨,其思想之飘逸,之洒脱,之不羁,宛若现世庄子(确切地说,应该是当时,也就是民国时期),他深信庄子哲学意义,并身体力行。明显的是他与庄子最大的不同是比他多了一些富贵气息,却更使得这位商海大贾对庄子之道,更加游刃有余。 我之前没有读过林语堂的书,对此位文坛大家也不甚了解。据悉《京华烟云》旨在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而道家文化,相较儒家文化,分量更重。林语堂是否也是个庄子式的人物,不敢定论,但是从他书中一目了然的对老庄之道在情感上发自内心的喜爱,在价值意义上一以贯之的肯定,足见其用生命去体验去言说的感性认识。 粗阅此书,择其道者庄者,汇其点滴,缀句成文矣。 一、养生 书中说姚老先生沉潜于黄老之修养有年,可谓真正的道家高士。从不心浮气躁,处变不惊,方寸泰然。原因在于他本怀着道法自然的原则,另外还深谙一套养生之术。 按照道学观点,气是宇宙生成的物质载体,庄子认为气是天人合一的媒介。人为宇宙之一物,乃为一气所使然。气无形,故虚,集虚气可以影响人的意识,甚至影响人的身体。可见气对于一修道之人,是何其重要而关键。 姚老先生的修炼之术,颇为经典:子夜起来,盘膝打坐于书房,渐次磨擦前额、两鬓、腮颊、下巴,然后手心脚心,然后控制呼吸,气沉丹田再运气,调理并吞咽唾沫。这样,在刺激循环与控制呼吸之下,在深夜的寂静里,他能听到肠子里气血怎样循环,怎样汇集到丹田。这称之为养气。在固定的时间,磨擦手心脚心,一到感觉极妙之时,便觉气血周流,直贯两腿,浑身红润,有极为舒适的感觉之时,便立即停止,然后整身放松,躺下睡甜甜的一觉。这颇似道教的修炼之法,我并未试过,但姚先生此法也颇奏效,吐故纳新,延年益寿,对他沉稳持重的性格也有影响。 庄子所谓养生,重在养心,不重养形。也体现于庄子称为“心斋”的一种特殊心境。是一种排除杂念和欲望的精神修养过程。通过心斋,要达到虚空澄静、纯净旷达的心境。姚思安是商贾巨子,家缠万贯,但他对此却并不在意,也不经手。生意他不管,自有久经商海,老谋深算的大舅爷替他把持,他所要做的,就是沉心修养他的老庄之道,修养身心,以此自娱。他的生活从容而潇洒,他厌恶囿于格式堆砌词藻排列音韵的骈文,喜欢不拘一格独立自由的桐城派文章,喜欢风格华丽的庄子文学,喜欢其譬喻富有奇趣,诙谐滑稽,几乎颠倒宇宙乾坤石破天惊的怀疑精神,令人魂魄震动。他是天马行空思想自由的道家,他不在乎传统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第16卷第3期(2011)甘青离奸孑拒V o1.16No.3(2011)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石芳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孟子提出的理想人格的标准范型——”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浩然之气”,”舍生取义”等丰富内涵,具有自信自尊,刚正不阿,舍生取义,杀生成仁,至大至刚,充塞 天地等精神特征.”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养成则要遵循存心寡欲,持志养气,意志磨砺,反求诸己的”居仁由义”之道. 关键词:孟子;人格;”大丈夫”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11)03—026—04 孟子不仅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 而且在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链条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上承孔子思想之统绪,下启宋明理学之端倪,直接从人之 内在心性出发,发掘他所理解的道德主体的价值和实现方 式,一次又一次地张扬着自己的主体意识.作为先秦儒家的 杰出代表,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圣人理想人格思想,提出了

“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 一 ,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丰富内涵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圣人理想人格思想,提出了理想人格 的标准范型——”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认为普通人只要善于发现和扩充自己与生俱来的”善端”,就可以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尧舜等圣人的理想人格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即”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孟子公孙丑上》).只要人们认真去做,都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圣贤,从而揭开了圣人的神秘面纱,即作为理想人格典范的圣人同样是现实社会中的一员,这就为普通人成就理想人格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尧,舜,禹,商汤,文王的圣人目标仍缺乏具体的标 准,为此孟子提出了更利于践行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将理想人格进一步形象化,具体化,为人们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提 供了更具体的操作规范,具有丰富的内涵.这种”大丈夫”的 英雄气概涵养了中国人不卑不亢,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伟大民族精神. 其一,孟子提出”大丈夫”应有高尚的志节,独立的人格, 决不向权贵低头.他们坚持正义,扞卫真理,崇尚道德,乐行 仁道. 孟子提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阮籍矛盾人格

摘要 魏晋时期是历史上著名的乱世。从汉末战乱的结束到重新开启一个更为黑暗长久的分裂时代,阮籍作为“竹林七贤”人物之一,他以才名、痴名、隐名为世人熟知。在曹马之争动荡的大漩涡中,其内心的人格世界被现实的漩涡搅染的矛盾重重。他被塑造成诋垢礼法、嗜酒成性、放浪形骸的形象。当一个人理想人格与外在人格相悖的时候,矛盾人格便应运而生。本文将从阮籍矛盾人格的表现:出世与入世、玄言至慎与嫉恶如仇、崇敬礼法与毁坏礼法;与阮籍矛盾人格形成的原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两部分来剖析阮籍的矛盾人格。 【关键字】 阮籍;矛盾人格;原因

Abstract Wei Jin period is the history of the famous times。To re open a more dark long split times from the end of Han dynasty war,Ruan Ji as "one of the Seven Sages of the bamboo grove"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character,He was a man familiar with because culture、infatuated、conceal。Cao Ma dispute in the turmoil of the maelstrom,His inner conflicts ofpersonality is the reality of the vortex world with heavy.。He is portrayed image The destruction of etiquette,Love to drink,living a life of uninhibited indulgences。When the ideal personality and external personality conflicts, contradictions will emerge as the times require personality。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tradictions: The birth and accession to the WTO、Careful in speech and hate evil、respect law and damage law; Cause and contradiction: personal factors, family factors, social factors, The two aspects to analyze the contradiction of Ruan Ji s personality. 【Key words】: Ruan Ji;Contradictory personality; reason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 摘要:战国时期在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时代背景下,诸子大多使用寓言来阐述政治见解和思想学说,因此寓言创作格外活跃,其中以《庄子》、《孟子》等书的寓言尤为出色,二者有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但在文本、取材、形象、手法和语言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呈现不同的艺术特色,且影响深远。 关键词:《孟子》寓言;《庄子》寓言;艺术特色 寓言是中国较早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诸子百家及史传频繁使用,用来陈说辞理,具有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的特点。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司马迁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寓言故事近二百则。其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神人”、《应帝王》中的“浑沌”等;也有即兴创作如《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至乐》中的“髑髅见梦”等。《孟子》寓言虽数量上不及庄子、韩非子等人,但其寓言融入至其散文之中,说明立场,针砭时弊,诠释学说等,风格简洁隽永,形象逼真,擅长论辩,自具风格,同样引人瞩目,其中其蕴含的“浩然之气”和深刻的哲理性而流传至今。《孟子》和《庄子》寓言有着相同的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但又在艺

术特色上各具特点。 一、《孟子》与《庄子》中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 二者的寓言具有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使用背景及阐述 政治见解的使用目的。这一点学者张航在《和中的寓言比较》(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5卷第2期)有一定的论述。孟子和庄子都生活于战国时期,他们为了弘扬学说,教诲后学,也像当时的谋臣策士和纵横家一样,在各自的言论或著述里面都运用了大量的寓言,以言辞成事,追求说理技巧。如孟子的进谏大多就是采用比喻性的寓言进行说理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用寓言可以使得统治者能够及时采纳谋臣意见,更快更好地促进国家治理。在这样一种历史趋势下,在作品中采用寓言这样一种文学样式是历史的必然,也能推动朝政改革。孟子和庄子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更是辩论大师。孟子不但好辩且善辩,例如同他辩论的国君有时尽管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也不得不心悦诚服:“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①甚至主动提出“寡人愿安承教”。(同上)庄子也是辩论大师,从庄子与惠施及其他各类人或物的富有哲理和情趣的论辩,如与惠施的鱼乐之辩(《秋水》),与魏王的辩论(《山木》),与曹商等慕名利者的论辩(《列御寇》),甚至与髑髅的生死之辨(《至乐》)等,我们可以体察出庄子的辩才②。以与惠

庄子 选读课论文

读《庄子》有感 姓名: 学号: 学院: 联系方式:

读《庄子》有感 《庄子》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与人生观、政治观等等。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道家学说及思想的主要创始人,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宋国蒙(蒙又称萧蒙或小蒙,一说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河南商丘人)人。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 作为中国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在传承并发扬老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不同于儒家、法家等其他哲学思想派别的独特思想。他留下的传世著作《庄子》虽然有些偏激与消极之处,但其诗意盎然,哲理宏博,恢诡谲奇,汪洋恣肆,暗示性无边无涯,涵盖面无穷无尽,不但表达了他特殊的人生智慧,而且代表了特殊的中国艺术精神,堪称世界文化的奇葩。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异端思想与人生观、政治观等等。郭象分内篇、外篇、杂篇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其中,内篇为庄子思想的核心,有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价值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庄子是中国最早提出人的自由的哲学家,先秦诸子乃至后世的哲学家没有谁比庄子更关注生存和自由这个人生根本问题的。 在《逍遥游》中,庄子通过对鲲鹏、蜩、学鸠、斥安鸟的描写,暗示了“自由”是有大小的,境界是有高低的,在与蜩、学鸠、斥安鸟这些小鸟的比较中,鲲鹏具有更加宽广和雄大的自由,更加豪迈和宏伟的自由精神。但也正是通过这种差别感,庄子也暗示给世人:即使鲲鹏,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也没有进入他所说的“逍遥”的境界,因为鲲鹏的自由仍然是“有待”的,须借助外在力量才能实现,它的自由仍然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 精神境界高的宋荣子是圣人,能超越世俗观念,获得一些自由;精神境界更高的列御寇是神人,能超越世俗行为,从而获得更多的自由。但是他们还是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限制。只有精神境界最高的至人,能超越自我,顺应事物的自然属性和变化的客观规律,享受灵魂的真正自由。 “逍遥游”中的“至人”达“到逍遥”、“齐物”之境界,无所依赖,无所凭借,却是世间之至美。首先是因精神而美,其次是因无为而美。庄子将“至人”视为能与天地合一不辩万物的所在。认为他顺人性、合自然,“至人”脱离了形体的残缺,求得了精神的自由。 很多人批评庄子的自由观点是逃避现实、消极避世。也有人为庄子辩解,他是以自在逍遥于崇高精神境界来应当对残酷的现实。所以一些伟大的观点,能否被适当利用,还是需要看个人的理解。当然,怎样去解释更利于自己,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我查阅了侯柯芳编著的《庄子》新解,觉得他对庄子理论的解释特别的好,他认为《庄子》以无己而不失己为人生理想。“无己”即超越私欲己意制约的自我,“不失己”即不失保全本性并提高精神境界的自我。 我认为生活中不需要完全视名利为束缚自由的绊脚石,而是摒弃一些给自己带来坏处的欲望,不是要随物变化,放弃执着,而是不逃避,顺遭遇,尽人事,听天命。包容一切,平等和谐。 在复杂多变而又充满未知与困难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有自己不能解决,超出能力范围而感到无力的事情。这时也许你会耿耿于怀,也许因此而发奋,也许会消极逃避,也许就是顺其自然。我不讨论究竟哪种状态更好,只想说如果是我,我希望自己不要整天被一些烦恼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美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其所论所述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 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丰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之美 “道”既是庄子哲学的灵魂,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属。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无为,《在宥》篇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凿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 庄子以自然为美,因此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泥。”“真”是一种与世俗之伪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与天、物与我达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在《应帝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此寓言的真实含义在于“真”是浑沌的精神实质和本源,而儵与忽为浑沌凿七窍的行为破坏了浑沌的本来面目,失去了真也就失去了生命,最终导致了浑沌的死亡。所以庄子在《秋水》篇中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民”,以人灭天的做法会使自然丧失其本性,而毫无美可言。正如庄子在《天应篇》中的所讲述的“丑女效颦”的故事,西施病心蹙眉被视为美,而丑女仿效西施病心蹙眉却被邻里视为丑。以庄子的审美尺度,西施之美本自然,病心蹙眉也出于自然,故美得有理;丑女之丑本为天生,也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如《德充符》篇中的哀骀它一样,但丑女因为“彼知宾美而不知宾之所以美”而忸怩作态、弄巧争美,不但不美,由于掩盖了自然面貌,反增其丑。可见庄子美学思想内涵的核心就是自然之美和本真之美。 (二)虚静之美 “虚静”是庄子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庄子看来,这是作为生命底蕴的气的一种本原状态。每当庄子谈到“至人”、“圣人”、“神人”这些理想人格时,总在突出他们的特征:不待于物,不害于物。“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是庄子在《齐物论》里讲至人神妙之处时的描述。在这种状态中,一个神全形具的至人,虽涉及到世界万物的变化,对于利害、生死却能超然物外,虚怀若谷。在自然中,虚意味着无,在精神上,便是一种“心斋”。在《人间世》中,叙述了颜回向孔子请教心斋的故事,孔子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里,庄子乃是借孔子之口,将人对世界的反映的最高境界视为以气合气,这种境界便是虚,便是心斋,而它的特征乃在于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word资料18页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寓言是中国较早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诸子百家及史传频繁使用,用来陈说辞理,具有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的特点。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司马迁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寓言故事近二百则。其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神人”、《应帝王》中的“浑沌”等;也有即兴创作如《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至乐》中的“髑髅见梦”等。《孟子》寓言虽数量上不及庄子、韩非子等人,但其寓言融入至其散文之中,说明立场,针砭时弊,诠释学说等,风格简洁隽永,形象逼真,擅长论辩,自具风格,同样引人瞩目,其中其蕴含的“浩然之气”和深刻的哲理性而流传至今。《孟子》和《庄子》寓言有着相同的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但又在艺术特色上各具特点。 一、《孟子》与《庄子》中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 二者的寓言具有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使用背景及阐述政治见解的使 用目的。这一点学者张航在《和中的寓言比较》(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5卷第2期)有一定的论述。孟子和庄子都生活于战国时期,他们为了弘扬学说,教诲后学,也像当时的谋臣策士和纵横家一样,在各自的言论或著述里面都运用了大量的寓言,以言辞成事,追求说理技巧。如孟子的进谏大多就是采用比喻性的寓言进行说理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用寓言可以使得统治者能够及时采纳谋臣意见,更快更好地促进国家治理。在这样一种历史趋势下,在作品中采用寓言这样一种文学样式是

历史的必然,也能推动朝政改革。孟子和庄子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更是辩论大师。孟子不但好辩且善辩,例如同他辩论的国君有时尽管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也不得不心悦诚服:“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①甚至主动提出“寡人愿安承教”。(同上)庄子也是辩论大师,从庄子与惠施及其他各类人或物的富有哲理和情趣的论辩,如与惠施的鱼乐之辩(《秋水》),与魏王的辩论(《山木》),与曹商等慕名利者的论辩(《列御寇》),甚至与髑髅的生死之辨(《至乐》)等,我们可以体察出庄子的辩才②。以与惠施的鱼乐之辩为例,人能否理解鱼的意思,庄子和惠子似乎都否定,然庄子却抓住惠子提问中“汝安知鱼之乐”,而推及惠子已经承认庄子知鱼之乐,具有高明的论辩技巧。战争形势迫使统治者招贤纳士,需要能言善辩的人才,不仅用于对统治者上朝进谏,商量治国策略;更要用于战争之时的外交和斡旋;这一文体在上层人士的欣赏中被逐步推动,慢慢发展起来。诸子百家中的两朵奇葩孟子和庄子也顺应了当时文人的审美取向和国家对社会人才的需求,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的推动下,孟子与庄子在各自的著作中都大量使用了寓言这一文学样式,而且在这样的重“辨”的寓言使用时代背景下,《孟子》和《庄子》的寓言不可避免的带上了浓重的智慧美、哲理美和思辨之美。 在艺术手法上,首先,在《孟子》寓言中,用妙趣横生的故事,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组成寓言来比喻某种现象或某种观点,直观形象;在《庄子》中,喻体包罗万象,或虚幻或真实,但是都是通过比喻而非直观明白的逻辑理性来反映思想和观点的,二者的寓言的比喻性质是一致的。第二,批判与讽刺的手法。在《孟子》寓言中,多讽刺官场中钻营富贵利达之徒,

庄子论文

庄子的逍遥游论对现代人的启示 摘要“游”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庄子之游,是取于实体活动中所呈现的自由状态,进而升华为精神上的自由解放,“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是一种超脱现实的心灵遨游,一种自我的修行,在天地山水中感受自然的本性、人的精神实质和思考人生态度,将自我的精神与天地自然精神相通,以达到对自然和自我的超脱。在处事中不被世间功名利禄蒙蔽心智。 关键字逍遥精神自由齐物现代启示 前言 庄子作为继道家思想文化的先驱者老子、列子之后的集大成者,以自己的一生阐述了自己的思想观念。近年来很多人投入到对庄子的研究中,各种解读层出不穷,尤其是对庄子哲学思想的解读。“逍遥游”又在庄子哲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实,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是否存在一个关于“逍遥游”的确解,有没有一个不容置疑的标准答案我们不得而知,后人不管是对庄子还是庄子思想的研究都是基于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在这种研究中本身就代入了其研究者自己的思想,但是我们今人对前人伟人的研究不正是为了人类更好的发展吗?运用前人杰出的思想理论,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照亮前方的黑暗,以获得更好的生活。保持逍遥、无为之心,在克服生死迷茫的过程战胜凝于内心深处的心魔,摒弃利害之欲和哀乐之情,就能在广袤的精神世界里更加无拘无束地、自由地飞翔。人生之路也会变得越发明亮。 一、庄子生平与思想简介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人。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在哲学上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在政治上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黑暗现实,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剥削阶级的本质。他蔑视富贵利禄,拒绝和统治者合作。庄子的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庄子的散文形象性很强,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善于运用寓言来进行说理,《逍遥游》就是典型的一篇。他的代表作《庄子》共33篇。“内篇”传为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其门人和后学所作。 我眼中的庄子,是一位飘逸的学者、智慧的隐士、淡然的哲人,早在战国时期的他就提出了人之生死皆自然使然、精神自由至上等一系列高深远见的思想。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他进一步发展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老子的基础上对道家思想文化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尤其是在生死观念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庄子的哲学思想,冯友兰先生曾经这样概括为十六个字:游于逍遥;论以齐物。超乎象外;得其环中。如果说“游于逍遥”是庄子哲学的最高理想,“论以齐物”则是达到这个理想的哲学方法。“超乎象外”是说这个理想是超越于现实的,“得其环中”是说这个理想最终任然回归于现实, 二、庄子逍遥游论浅析

人格的定义及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

现在社会中的人们生活节奏快,人人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大多数人只关心自己,人际关系比过去疏远了,彼此之间很少坦诚交流。虽然有些人一味向群体认同,追逐时髦,找寻定位,却迷失自我。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塑造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好多人对他人冷漠,社会责任感缺乏,家庭不和谐。这些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格造成的,人格的形成又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好好思考如何重塑人格。中国古代经典中,有很多内容是有助于完善我们人格的。《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作,在人格塑造方面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和借鉴。在这个匆忙的社会中,静静地品读《论语》,对我们人格的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都有很大作用。儒学作为人本哲学,它具有强烈的入世情怀和人文关切,对我们处理人与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把《论语》的理想人格作为我们当今人格塑造的标准,在做人处事、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修养方面学习《论语》中理想的“君子”人格,对《论语》吸纳和认同,使我们有独立的人格意志,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力和价值取向,有崇高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有一种责任感,对命运有一种担当。《论语》中对人格塑造也就是理想人格的塑造。 1.人格的定义及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 (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一个多义词,人格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得人格。所以,人格也可以说是人们在社会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其中也有道德品质的意思在里面,在本文我着重要写的就是道德品质所表现出的人格。 (2)塑造理想人格的意义 理想人格就是道德品质高尚,是一种具有强烈入世情怀和人文关切,能很好地处理人与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品质。理想人格的塑造有利于我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思考自己的利益,更我他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考虑;不仅思考眼前利益,更为长远利益做打算。如果塑造了理想的人格,就减少人们再去为私利而做伤天害理,违背良心的事了。 2.《论语》中关于理想人格的讨论 在《论语》中有很多都是提到理想人格,如奋发有为的积极态度,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义礼智的完整道德,谦虚逊让的美好德行,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与人和乐的积极情感,与人和乐的待人态度,刚柔并济的处事方法等,这些理想人格主要在《论语》中“仁”、“君子”、“修身”等讨论中有所体现。分开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孟子与庄子的天人观比较

第4卷第3期2006年9月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 f Huaihai Institute o f T echno log y(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 l.4 N o.3 Sep.2006 文章编号:1008 3499(2006)03 0020 03 孟子与庄子的天人观比较* 李智会 (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62) 摘 要:天人观是一个系统的哲学命题,孟子和庄子在这方面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孟子和庄子的天人观,既有着相同之处,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同一性在于都认可 天的主宰性,并且认为天与人之间最终能达到 天人合一。其差异性则有三:一是对 天的意义有不同的阐释;二是对 天人合一的理解有不同;三是达到 天人合一的方法不同。 关键词:孟子;庄子;天人观 中图分类号:B222 5;B223 5 文献标识码:A 天人之学是贯穿于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一条主线。早在颛顼之前,就出现了这种思想的萌芽。到了战国中期,天人观已经发展得非常系统化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儒家学派的孟子和道家学派的庄子。孟、庄的天人观都承认 天的主宰性,并且都认同 天人合一,但对 天的阐释则存在着很大差异,且各自对 天人合一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至于达到 天人合一的方法就更不一样了。 一、孟子和庄子天人观的同一性 首先,在对待天人的关系上,孟子和庄子都承认 天的主宰性。在孟子那里, 天或 天命是决定一切事物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孟子认为, 天是 主宰之天和 命运之天,它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说: 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孟子?滕文公上#)所以 天的意志是不可违抗的,人则是受 天支配的,人必须按照 天的意志行事。 天是成败的关键,所以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离娄上#)。人类社会的统治者也是禀受 天命来统治人民的,其更替让位、传贤或传子都是由 天的意志决定的,人无法干涉。 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梁惠王上#引!尚书?太誓#) 此乃天也。天与之而勿取,必有天殃而祸之。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万章上#)人类社会的兴亡也由 天直接决定,非人力所能改变。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可见,天下平治与否完全取决于 天的意志。另外,人事的行止顺逆亦决定于 天。孟子在鲁国的时候,鲁平公原本有起用他的打算,但由于听信臧仓的谗言而打消了这个想法。对此,孟子说: 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梁惠王下#)不仅如此,孟子还认为,人之 心也是 天之所予,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告子上#)。总之,有意志的天是世界万物、人类社会乃至于人的道德和聪明才智的本原。因此,在天人关系中,无论是外在人事变化,还是内在道德修养, 天都是起主宰作用的,人的一切都由 天来决定。 同样,在庄子笔下, 天、 天命、 天道也是万物之主宰。 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庄子?在宥#)在庄子看来, 天道是至高无上的,它是人道的主宰。因而,人所拥有的一切乃 天之所予,人的一切皆得之于天地自然。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达生#)作为人之父母的 天,既赋予人以性命、子孙,还赋予人德行,所谓 吾身是 天地之委形, 生是 天地之委和, 性命是 天地之委顺, 子孙是 天地之委蜕。所以,在!庄子#一书中,庄子总是将人的遭遇与 天联系在一起。于是我们看到,右师向公文轩解释自己的丑陋容貌时说: 天也,非人也。(!养生主#)子舆在面对自己的病痛 *收稿日期:2006 3 14;修订日期:2006 06 12 作者简介:李智会(1979-),女,湖北仙桃人,湖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文学与先秦思想史方面的研究。

庄子论论文

浅谈庄子之“忘”与“游” 学院:西南大学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班级:2009级汉教三班 姓名:石秀诗学号:222009308011201 【摘要】:“忘”是庄子美学的一个核心,是庄子神行于宇宙遨游于四海的关键所在;“游”可谓是庄子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庄子心灵与精神世界所向往的自由生活。以“忘”而“游”谓之庄子。 【关键词】:庄子、忘、游、庄子思想 引言 有人说:“没有老子,就没有道家思想;没有庄子,道家将被遗忘”这诚然说出了庄子在道家的地位之高。“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的观点是庄子相对主义的态度。我们知道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乃如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那么庄子之道又是什么呢?我们从庄子之道能看到的庄子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历来人们对庄子思想的评论是丰富多彩的。本文以庄子思想中的“忘”与“游”来对庄子本人及庄子道家思想进行浅论。 一、庄子与《庄子》 庄子,闻一多说他是一个“真实的诗人”,郭沫若则说他是一个厌世的思想家,那么庄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又是在那种社会背景下生活的一个人,庄子的《庄子》玄妙的人生哲理是怎样产生的?以上种种都得先从庄子这个人入手。 庄子,这位道家的先圣,生活于春秋战国时代,与孟子生活于同一个时间。在政治混乱、战争频繁、思想活跃的年代里,庄子的生活是多样的。物质上,他是一个编织草鞋为生的穷光蛋;文化上,他是学富五车道家思想的泰斗。他是一个贫穷而富足的人,诚如这段评价说的“他的形象太丰富了,可以一会是敏锐的

人生解剖师,一会儿又是沉淀往事的诗人;一会儿是濮水上悠游的垂钓者;一会儿又是土屋前闲坐的穷汉”○1,当然,他还是一位口才雄辩大师,他与惠子的“鱼之乐”之论以及“枯鱼之肆”、“涸辙之鲋”的故事便是最好的证明。这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庄子,其人生如梦一场般千变万化。 《庄子》出世以后,与《老子》《周易》于魏晋南北朝被世人列为“三玄”,从此倍受人们推崇,那时文人们“废六经,谈老黄”赋诗论道以“玄”为美为善。《庄子》这一本奇书蕴含了中国古典哲学、美学、艺术学等多方面的思想内容。《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观点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庄子与《庄子》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当中的是与非、虚与实、对与错之精神观是为后人看待现实世界开拓的一个窗口。 二、庄子之“忘” “忘”即是“心亡”——忘记自我意识之意,简而言之为“忘我”。然而,庄子之忘的内容是丰富的,它不仅仅在于“忘我”。 “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忘”,是庄子高妙人生的条件关键,诚如武林高手般“忘我”之境才是武功最高之境,手中无剑才是剑招之至。但是,庄子强调的“忘”应该是《逍遥游》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之意,他

道德榜样与到的人格

道德榜样与道德人格 曾建平 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涌现出这个时代道德理想的先进人物。在社会主义的中国,这样的榜样层出不穷,他们是时代的骄傲,是社会的财富,是生活的代表,是民族的脊梁。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发现一份感动,涌动一股能量,获得一种动力。这是由于他们身上散发着人格的力量,人性的光芒。 一、社会发展需要道德理想 任何社会都会设计自己的包括理想社会道德状况的理想目标。一般来说,一个社会的道德理想无外乎三个方面。 一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物,总是把自身对幸福生活的热切期望寄托在对未来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中。例如,儒家的“大同”社会、古希腊的“理想国”。这些人类的美好追求在长期的阶级对立中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实现。马克思主义在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真正把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把个体与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作为未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人类超越阶级对立的第一个理想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为实现每一个人的幸福和自由创造了条件,是通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阶梯。在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当前我国人民所期待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 二是一套科学的价值体系。任何道德理想都必须在理想的道德价值体系指导下才能实现。马克思说:“在考察历史进程时,如果把统治阶级的思想和统治阶级本身分割开来,使这些思想独立化,如果不顾生产这些思想的条件和它们的生产者而硬说该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是这些或那些思想,也就是说,如果完全不考虑这些思想的基础——个人和历史环境,那就可以这样说:例如,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是荣誉、忠诚,等等,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则是自由、平等,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是一批先进的道德榜样。人分百种,形形色色。这种差别也可以从道德层面来划分,如果从一个人遵循了什么样的社会道德标准,即其对社会贡献的多少与他对社会的索取多少的比值来衡量的话,那么,可以大致把人划分为五类——圣人、贤人、凡人、小人、恶人。所谓“圣人”是指那些对社会贡献量远大于报酬量的先进人物和民族英雄,他们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献给了社会,其道德标准是“大公无私”。所谓“贤人”是指一生都处于贡献大于报酬的状态的人,像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模范、标兵、榜样,其道德标准是“公而忘私”。所谓“凡人”是指依靠自己诚实劳动,换得正常报酬的普通人,他们的贡献量与报酬量大体相当,其道德标准是“公私兼顾”。所谓“小人”是指那些使用一定的方法,以较小贡献来索取较大报酬的人,他们所使用的方法往往不直接损害具体的他人利益,而是从社会系统的局部涨落中赢得属于社会公有的额外报酬,他们的道德标准是“大私小公”。

庄子与魏晋时期

庄子与魏晋时期 引言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时期:那时的文化风流至极,那时的文人特立独行、无视生死界限。那便是魏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个名人:他淡泊名利,他与世无争,他的思想常常流离生与死的边界。这样一个时期,这样一个人,他们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检”。(干宝《晋纪总论》)在魏晋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原因,魏晋名士已不再热衷于政治,而把重心转向个人安身立命,而庄子的清静无为自由逍遥的生活主张正符合他们。 正文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庄子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其主要文献为《庄子》。其中最著名的一篇便是《逍遥游》,充满了诗意的哲理、淡泊的自然、逍遥的自我境界。 庄子逍遥与寄情山水,游于濠梁之上而能体认鱼之乐,宁曳尾于涂中不留骨于庙堂,庄子首先发现是宇宙自然中存在的“道”,“天地之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知北游》)以山川自然的艺术情趣调节补充人类现实生活,净化人类灵魂境界。所以自然的山水才是庄子艺术精神的所不期然而然的归结之地。 庄子的自然有两种理解:一种抽象的即道家的无名无己无功,自然自由自我,无为无待无欲的自然境界;另一种是具体化的山川河流、朝菌蟪蛄、冥灵大椿等自然万物。庄子在人与物是否相融相交方面,将自己的感情投射进去,与万物互通交感,而入于凝神的境界,物我界限消融而融合,浑然一体。故抽象的自然境界与具象的自然万物也是浑然一体的。动物、

大学语文论文 庄子

浅析庄子哲学的当今价值 关键词: 庄子哲学社会个人当今价值 摘要: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当时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庄子的思想就独树一帜,不论是在文学还是在思想层面都占有一席之地。在现当今社会,庄子的哲学思想依然是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的。当今社会存在着很多社会问题,每个在奔波的人也都面对着很多问题,而庄子的哲学思想从社会、人生等方面对现代社会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本文将从庄子哲学的本身出发,浅析庄子提出的观点的含义和精神上的价值,探究庄子哲学的现代价值。 正文: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又一继承之人,他的很多哲学思想不但继承了前人在道家学派的哲学思想和中心本轮,更是有自己提出的新的哲学思维,可以说庄子的很多思想都能让我们不断思考。直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在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庄子的哲学。从庄子哲学的本身出发,丰富了哲学的辩证思维,对中国独有的哲学体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庄子哲学的现代价值出发,庄子提出的很多学说和论断对现代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再者,对生活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物欲横流的我们,庄子的哲学思想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可以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能让我们在奔波忙碌的生活之中有一个停下来的空隙去思考,去感悟。如果能深刻的理解庄子的哲学精髓并将之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那么当今社会中的一些疯狂无理,甚至是可笑的行为或许会少很多。总得来说,庄子的人生哲学不单单是在当时那种百家争鸣的环境中依然可以独领风骚,就是在现在社会中也是具有不可磨灭的,可以启发人心灵和思维的作用。通过对庄子一些文学作品的学习以及对庄子精神理想的探究,总结讨论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对现当代人和社会的一些影响、作用,将从社会、个人这两方面来探究庄子思想哲学的现代价值。 一、庄子哲学在当今对社会的启发 《庄子》这部作品的看卷第一篇就是《逍遥游》,客观的展现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庄子可以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次最早曾经出现在《诗经》中,但是在《庄子》这部书中出现的时候,意思就不仅仅局限于《诗经》中的含义了,而是更加的丰富了。在庄子的哲学中,“逍遥”在这里主要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心理状态和精神世界。 庄子认为人在现实社会中受到自然、社会中许多非人的智能所能干预或者改变的事情的限制;另外,人一出生就遇到已经被认为是社会上普通人视为是行为准则的伦理规范、道德法则,这些都是限制人自由的力量。庄子认为这些东西都是自然和社会从外面强加于个人的,是无法抗拒的,必须顺从和适应它,否则就会使人遭到痛苦和不幸。这点对现代社会的一些时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庄子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