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和孟子的社会理想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和孟子的社会理想比较研究
【摘要】孟子和庄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的代表人物,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他们根据自己的学术思想、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描绘了不同的社会理想。他们的社会理想在政治理想、道德上虽有不同,但两人所追求社会理想的具体措施和内容有很多相同之处,有殊途同归之妙。
【关键词】孟子;庄子;仁政;王道;自然;无为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的时期,战国时期尤其黑暗,百姓们受到战争的蹂躏和统治者的压迫。面对如此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和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从各自不同的立场描绘了社会理想国。
一、孟子的社会理想
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特别强调“仁”,这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仁政”是其实现社会理想,建立一个伦理道德社会的武器。
(一)孟子社会理想提出的前提和基础
孟子理想社会的建立是以“民本”为前提的,其所有的措施、政策、思想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加以阐发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孟子把人民排在社稷和君王之前,认为在国家的统治中,人民应该处在最重要的地位,是社会的主体。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他理想中
的社会蓝图。
(二)孟子的社会理想
在先秦,孟子对于他社会理想的构思是很明确完整的。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要求给人民宅地和土地,让百姓耕作劳种,给人民恒产,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但是,如果统治者横征暴敛,人民依旧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孟子就此提出了“省刑罚,薄赋税”(《孟子·梁惠王上》)、“易其田畴,薄其赋敛”(《孟子·尽心上》)等内容。在减轻赋税的同时,还要发展多种农业生产活动,保护生产力的发展。要从农、林、渔多方面发展农业,不侵夺农时,不影响鱼林的生长作息,按规律进行农业生产,人民安定富足。
同时,他主张重视商业发展,要“关市几而不征”、“廛而不征,法而不廛”,这样,才能使“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孟子·公孙丑上》),经济才能发展,人民生活才能达到小康。在乡间开办学校,对百姓施以人伦道德教育,让百姓懂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的孝悌忠信的道理,这样社会道德完备,社会和谐。
此外,孟子还注意对命运悲惨贫苦的人给予帮助和救济。对于一些老人,孟子要求君王对他们进行帮助、救济。这样,整个社会井然有序,稳定、和平,百姓自给自足,整个社会洋溢着伦理道德氛
围。
由此,可以看出孟子所理想的社会是人民拥有土地,并且讲求伦理道德的和谐社会。
二、庄子的理想社会
与孟子生活的同一时代的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社会理想,即所谓的“至德之世”和“建德之国”。这在他外、杂的一些篇章中有比较完整的表述。
(一)庄子社会理想的来源及基础
庄子的思想来源于老子,庄子理想社会的建立是以“自然”为前提的。其理想社会的所有观点、措施也都是基于这种观点阐释的。正因此,庄子对无为而治倍加推崇。
(二)庄子的理想社会
《庄子》中对“建德之国”、“至德之世”有很多具体的描述:
在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之下,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性,庄子无法展望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而历史上也没有美好的时代和社会图景,于是,他只能寄托于原始社会了。他只是希望在他生活的时代,人民都能够劳动生活,满足于自己的衣食,安居乐业,任性自然,没有压迫和剥削、犯罪刑罚的美好生活。他甚至希望人和动物能在一起,依据自己的生活习惯、自然状态随性而居。
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其生可乐,其死可葬。(《庄子·山木》)
庄子在这里给我描绘了一个道德素质很高的国度,在这里,人民淳朴而不知斤斤计较,与世无争,勤恳劳作而没有私欲,不私藏劳动果实;有自发的礼仪规范而不受所谓的礼仪的枷锁束缚。人民不知道恶业不行恶。“蹈乎大方”,这是最自由的状态,这里的人们的自然本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
在庄子理想社会中,人人都是品德高尚的,人民品德端正,但是却没有所谓的“义”、“仁”、“忠”、“信”、“赐”这些道德规范之名。
三、孟子和庄子的社会理想的异同
作为战国混战时期的优秀“士”人,孟子和庄子都对理想社会蓝图进行了摹画。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之间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一)不同点。首先,孟子主张有为而治,突出和强调的是人事、人为、人治。而庄子主张无为、无治、要按照自然规律顺应人的性情,任人的个性自然发展。其次,对于统治者,孟子认为国家君主必须是个懂得仁义道德的贤人,并且要尽力实行“仁政”,实行“王道”。庄子认为一国之君要“垂手而治”,郡主不要干扰百姓的生活,即使帮助人民之后,也不要让百姓感到君主对他们进行了帮助。此外,对于经济,孟子主张给人民以恒产,实行他理想中的井田制,注意对商业的发展。庄子则认为“春耕种”、“秋收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庄子·让王》),与孟子相比,庄子更注重的是对小农经济的具体描绘,要求大家自食其力,而忽略了商业的发展。同时,
对于民众的教育,孟子认为应该在乡间开办学校私塾等,教给人民儒家所倡导的社会道德,使得社会道德风尚高尚。庄子则主张让人民“无知”,有自发的礼仪规范而不受所谓的礼仪的枷锁束缚。最后,两人追求的历史不同。孟子法尧舜禹,他认为在三王所在的时期,君主贤明,人民安居乐业。庄子把眼光转向历史,以史喻今,表达其社会理想。但庄子向往的是远古氏族,憧憬人与人、自然没有冲突对立的社会。
(二)相同点。孟子庄子都从历史中找寻社会模板,都希望百姓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他们的理想都具有超前性,不被统治者接受。1.都法先王:孟子崇尚尧舜禹的时代,庄子是羡慕远古氏族时代,所追寻的历史不同,但他们在面对当时的状况,受到历史、阶级等的局限都无法展望出更好的未来的图景,只好转向历史,按历史的模板构建自己的社会乌托邦。2.理想乌托邦:孟子片面地认为只要统治者实行”仁政”,一切社会矛盾诸如战争、人民疾苦都可以得到解决。因此他设想了以“仁政”为核心,“民本”为前提的社会方案。但是这套方案是不符合当时社会条件的不切实际的空想。
庄子的社会理想就更超脱于当时社会了,他的社会中所要求的“自然”状态更是需要很长的历史时间和很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才能达到的。
孟子和庄子是生活中同一时代的儒、道的代表人物,面对当时的社会,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们的理想中有不同,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