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内容摘要亲子冲突既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涉及家庭系统

正常功能的发挥,久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从社会工作的视

角考察亲子冲突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工作价值观:亲职角色价值观、自主

性人格价值观以及双赢人际沟通的价值观。在进行亲子冲突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实践问题。

关键词亲子冲突 价值观 亲职角色 自主性

亲子关系原是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现在指以血缘和

共同生活为基础,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互动所构成的人际关系。亲子冲突

是指亲子双方在言语或非言语的亲子互动过程中反映观念、行为方式等

方面的不一致的交往方式。亲子冲突是亲子关系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

方面。

1、 问题提出

关于亲子冲突的定义,以往研究者基于不同理论视角,提出了不太

一致的见解。综观中外学者对亲子冲突定义,总结见表1。

表1 亲子冲突之定义

年份 学者 定义

1987 Hal, A.J. 亲子之间带有敌意的意见不一致。

1993 杨秋燕 青少年觉知父母偏心、不信任、不尊重或要求、干涉与限制过多,

使得青少年与父母意见不合,或发生争吵、冷战、口语或身体攻击

等行为。

1995 林莹珠译 亲子冲突是父母与青少年关于学业、交友、保持整洁等问题权责、认

知方面不同所引起的一连串争执。

1998 王中和 亲子间因知觉到彼此的目标、意见或价值观不一致,所导致感情不

和睦的对立现象。

2000 薛雪萍 亲子冲突是父母双方与子女在互动过程中,任何造成阻碍、不一

致、紧张、防御性沟通、焦虑、情绪不满、对立、负向的亲子感情

的口语或非口语信息的结果与历程。

2001 谢家智 高中生与父母在互动过程中,当双方的意见、目标与态度不为对方

所接收时,所发生的冷战、争吵或是肢体攻击等对立行为。

注:摘自徐爱华《从亲子冲突谈青少年亲职教育的介入意义与模式》 (《网络社会学通讯期刊》第50期)

以往研究者关于亲子冲突的形成问题,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提出了

各有不同的主张,主要有心理动力论、心理社会论、人类文化观、认知

发展论、人际知觉观、社会控制论以及行为与家庭系统理论等。

(1) 心理动力理论

精神分析[1]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青春期表现出行为的动力性。尤其表现为开始对异性感到兴趣,这是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的再觉醒时期。青少年的亲子关系紧张主要来自于父母对性的权威,即性威力,因为社会或家庭的性禁忌对青少年产生极大的压力。为了消除性威力,青少年可能会逃避现实或从家庭中退缩,也可能会短暂贬抑他们的父母,导致亲子冲突体验或行为。当青少年发展到形成了稳定的性关系后,亲子间的冲突才会减缓。

弗洛伊德还认为,青少年性驱力的增强会造成压力,导致性焦虑体验,促使个体采取防御机制。防御机制的使用有利于青少年在焦虑中取得平衡。尽管性驱力促使个体采取防御机制达到了降低焦虑的目的,但是经常使用防御机制会阻碍个人成长,与他人疏离,造成不良的人际互动关系。对青少年而言,往往表现为人际冲突、背叛、反抗等消极行为方式。

(二)心理社会论

埃利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主张,青春期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自我统合,完成自我统合的个体往往摆脱了青春期的混乱情绪,同时同化了社会上的一些价值观。如果青少年在此阶段无法形成一致性的认同,就可能会产生自我怀疑、自我破坏的行为,进而造成青少年偏差行为与人格缺陷。因此,青少年在自我统合的过程中,必须去评估各种角色、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在亲子交往的过程中,青少年可能会认同与父母相异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因而导致亲子冲突。

(三)人类文化论

人类学者Mead[2]和Benedict[3]认为,文化对于青少年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例如Mead研究发现在过去美国的Samoan文化中,对个人的性以及宗教方面并无施加压力,儿童的发展是一种连续性的、渐进式的发展历程。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青少年往往体验到较小的亲子冲突,与他们的父母并不会经历严重的冲突。而在另一些社会文化中,青少年与成人的角色并无太大不同,无须摆脱儿童时期的一些行为。但在西方文化中,儿童与成人的行为角色有很大的差异,青少年必须学习许多新的行为,并且去除儿童时期的行为才能被视为达到青少年时期。从儿童到承认这种不连续的角色行为期许往往引起青少年情绪上的紧张以及冲突。

(四)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认识发生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4]指出,青少年时期,个体在认知上逐渐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的思维是以命题的形式进行的,能够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思维以抽象思维为主,能够进行系统思维,思维具有灵活性,不再恪守规则。在家庭中,青少年对独立自主会有较高的需求,同时他们也希望亲子关系是平等、互惠与合作,但如果父母仍维持着传统权威,亲子问题会因其不平等的关系产生冲突。

(五)人际知觉观

塞尔曼是社会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通过对五至十八岁的儿童及青少年对亲子关系的知觉的研究,依据亲子关系的转变特点和亲子冲突的原因将亲子关系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阶段0 在这个阶段亲子关系如同老板与受雇者。父母亲就如同老板,提供孩子特定、立即性的需要。对孩子而言,为了取得需要的满足,顺从父母是必要的。这个阶段的亲子冲突主要是来自于父母的惩罚,不过冲突并未解决,而是直接被忘记。

阶段1 在这个阶段的亲子关系如同照顾者与被帮助者。孩子认为父母之所以想要有小孩因为小孩对父母而言是有帮助的,例如做家事。孩子亦懂得带欢笑给父母。这个阶段孩子仍然需要父母提供保护及照顾,并且孩子认为父母懂得多,因这个因素导致孩子愿意顺从父母,避免被惩罚。

阶段2 这个阶段的父母职能如同辅导员与满足者。孩子认为父母可以藉由观察孩子的成长过程来取得需求的满足,而父母也同时扮演辅导员的角色。然而,父母并不被孩子认为是由于亲子间价值观不同,而非其中一方犯错。让对方做他想做的事情,虽然不是最令人满意的解决方式,但仍被视为是这个阶段解决冲突的方式。另一造成冲突的原因是缺少关心,孩子认为这个父母不像之前付出较多的关心和照顾。

阶段3 这个阶段的亲子关系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父母对子女的容忍。在这个阶段,亲子关系理想的状态是父母能宽容孩子心理需求的转变,孩子也能留意父母的心理需求。在这个阶段,亲子冲突相当明显,因为亲子间关系不平等及双方需求与期望不同。以往顺从父母的孩子寻求独立自主,双方关于权力的争夺成为一种拉锯战状态。有时甚至需要第三者介入解决亲子冲突。

阶段4 这个阶段的亲子关系可视为是一个不断前进转变的系统,亲子交往的方式会因个人的经验有所不同,此时个体已经建立自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