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渗墙施工组织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市寻甸县木戛利水库防渗墙工程(合同编号:XD-MJL-SG-02)

拦河坝工程二标施工项目部

二0一0年八月

第一章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木戛利水库位于寻甸县西北部凤仪乡新城村附近的木戛利河中上游段,地理位置为东经102°59’,北纬24°45’。水库距省干道昆明~倘甸~凤仪公路约8km,目前为乡村便道,施工时需改扩建,坝址距倘甸镇19km,距凤仪乡14km,距寻甸县城97km,距昆明152km,交通较方便。

本单元工程混凝土防渗墙厚度为60cm,防渗墙面积725.6m2,位于大坝中部(0+109.25至0+169.625)的河床段砂砾石层及含砾粘土层。

1.2工程地质

(1)地形地貌:木戛利水库位于木戛利河中下游,主河谷走向及河水流向近南北向,地势南高北低,河谷为“U”型谷,岸坡总体为20~40°斜坡,局部地段较陡,达60°以上,岸坡较稳定,无大的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局中切割中心—低中山地形,构造侵蚀剥蚀地貌中缓坡区。

(2)地层岩性:库区地层单一,主要分布古生界二叠系下统阳新组,上统峨嵋山组,中生界三叠系上统舍资组及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层。

(3)地质构造:库区地质构造较复杂,西部为上木戛利背斜,东南部为大麦地—泡箐向斜,其间为F1断层通过。

(4)水文地质:库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木戛利河为地下水排泄汇集区,岩石透水性及富水性与岩石节理发育程度及风化程度有关,主要水源受大气降水补给,其地下水位受季节影响明显。

(5)库区渗漏:木戛利水库库盆主要座落的上二叠统峨嵋山组致密状玄武及杏仁状玄武岩之上,上游库尾部分库盆座落的上三叠统舍资组砂岩、页岩夹砾岩之上,岩石透水性主要受风化裂隙节理控制,强风化层节理裂隙为张性,局部有砂土充填,残坡积层及冲洪积层中孔隙发育,为中~强透水性。弱风化层(30~47m以下)虽节理裂隙较发育,但我为闭合型,为弱透水,可视为相对隔水层。

库区两侧同体宽存,离邻谷较远,库盆四周均由坚硬透水岩层组成,地下水分水岭与地表分水岭基本一致,地下水及大气降水补给河水或库水,不存在产生向邻谷渗漏的水文地质条件。

库区以育有F1断层,在水库中段斜跨库盆分布,由于该断层性质属压扭性逆断层,断层角砾岩胶结紧密,为弱透水,可视为相对阻水性断层,断层不会成

为渗漏的通道。

综上所述,水库蓄水后不存在永久性渗漏,库区蓄水条件良好。

(6)库岸稳定与库区淤积:库盆河谷为“U”型谷,岸坡为斜坡—陡坡,大部分地段为岩石边坡,岩石主要为块状玄武岩及砂、页岩,库岸基本稳定,水库蓄水后不会造成大面积滑坡、坍塌现象。

库区范围内植被覆盖较好,覆盖面34.5%以上,为林区灌木,固体迳流物来源较少,仅在雨季洪水期会有固体迳流物进入库区。

建库蓄水后,库岸再造作用弱,人类破坏少,因此淤积量不大。

(7)浸没问题:库区由相对隔水层峨嵋山组玄武岩组成,其顶部高程于设计蓄水水位,而水库岸坡在正常蓄水位以上的冲沟中有经常性的溪流、泉眼,水库蓄水高度小于地下水临界埋藏深度,因而,不会造成浸没地质灾害。

1.3、枢纽区地层岩性

枢纽区位于新村上游150m左右的河谷中,河谷为“U”型河谷,河床宽67~150m,左岸冲沟发育,地形完事性较差,主要为土质边坡,局部为岩质边坡,自然边坡稳定性较好,除局部发育规模较小的表层残坡积层滑坡体,无大的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发育,坝轴线选择在两岸山脊突出部位,位于木戛利河与则鲁河交汇串口下游193m处。

坝址枢纽区出露地层简单,为二叠系上统峨嵋山组和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与部洪积层。

二叠系上统峨嵋山组(P2e):分面于整个坝址枢纽区,岩性为灰绿,灰黑色致密状隐晶玄武岩气孔状及杏仁状玄武岩。钻孔揭露最大厚度63m(未揭穿)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分布于坝址两岸山体表层及趣脚。岩性为褐红、紫红色粘土、粉质粘土,含角砾、岩块粉质粘土、粉质土砾、碎石土。为玄武岩风化之产物,结构松散至中密,厚度0~10m。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hapl):沿河床分布,据孔揭露,深度7.2~20.6m,岩性为表层为岩性为褐红、灰褐色粉持粘土、含角砾粉质粘土,厚度0.5~2.5m;下部为灰褐色砂(砾)石夹漂石,含砾粉质粘土,厚度5.0~18.9m。

(1)左岸地表为残坡积粉质粘土,含砾粉质粘土,可塑状,结构松散一稍密,厚度变化大,为1.5~10.0m。其下为全风化玄武岩,可一硬塑状,结构较松散至中密,厚2.8~14.5m。强风化玄武岩下限埋深3.5~41.7m,厚20.5~24.2m,岩

芯多为碎粒、碎块状,少数为短柱状,节理裂隙发育,为中等透水层。弱风化玄武岩,岩芯呈短至长柱状及碎块状,坚硬,性脆,裂隙不发育,多为闭合裂隙,倾角一般在65~75°之间,多被石英脉充填,主要为弱透水层。强、弱风化岩体从裂隙特性及组合分析,无不利于稳定的卸荷裂隙带及顺层滑移面存在,左岸坡总体较稳定,但强风化及以上岩、土强度较低,节理裂隙发育,为中等透水层,存在坝基与绕坝渗漏问题,需作防渗处理。

(2)右岸分布天条切割浓度3~8m近垂直于河床的冲沟,物理地质现象不发育,无滑坡及泥石流堆积,未发现不稳定山体。仅三条冲沟的两岸局部有小坍塌体,规模极小,已处于稳定状态。根据钻孔及探坑揭露,上部为残坡积含砾质粘土、粉质土砾与全风化玄武岩,呈砂土夹碎石状,厚度0~7m,结构较松散,强度低,为中等透水层,稳定性差;中部为强风化玄武岩,厚8.4~36.7m,下限埋深36.0~40.2m,岩芯为碎粒、碎块状,节理裂隙发育。据ZK7孔勘察,孔深19.8~37.1m分布有玄武岩层间挤压带,倾向南东东,倾角50~60°,厚约15m。从节理裂隙特性及组合分析,无不利于稳定的结构面存在,而玄武岩层间挤压带由于倾向与坡向相反,且倾较陡,歹徒产生滑移的可能性不大。下部弱风化玄武岩,岩芯呈短至长柱状及碎块状,坚硬、性脆,裂隙不发育,多为闭合裂隙,倾角一般在35~60°之间,多被石英脉充填,总体强度较高,主要为弱透水层,稳定性好。

综合上述,右岸坡未发现不稳定山体,仅三条冲沟的两岸局部有小坍塌体,规模极小,已处于稳定状态,物理地质现象较不发育,总体右岸坡较稳定。但强风化及以上岩、土强度较低,节理裂隙发育,为中等透水层,存在坝基与绕坝渗漏问题,需作防渗处理。

(3)河床段据15个钻孔揭露,表层为粉质粘土、含砾粉质粘土,可塑状,结构松散一稍密,厚度为0.5~2.5m;其下为砂卵砾石、含漂石,底界埋深7.2~20.6m,厚5.0~18.9m。局部夹厚度0.5~2.8m的可—可塑状的粉质粘土、含砾粉质粘土透镜体。下部为强风化玄武岩,节理裂隙发育,为碎裂岩体,裂面被铁锰质侵染,强度较高;弱风化玄武岩,较完整,坚硬性脆,裂隙不发育,多为闭合裂隙,部分裂面被石英脉充填,强度高。河床段坝基稳定性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