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能量代谢)

运动生理学(能量代谢)
运动生理学(能量代谢)

技能大赛《运动生理学》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

第一节生物能量学概要

能量的直接来源—— ATP [三磷酸腺苷]

能量的间接来源——糖、脂肪、蛋白质

一、叶绿体和线粒体是高等生物细胞主要的能量转换器

二、ATP与ATP稳态

1.ATP的分解供能及补充

ATP → ADP+Pi+E

每克分子ATP可释放29.26-50.16KJ(7-12Kcal)的能量。

ATP一旦被分解,便迅速补充。这一直接补充过程由肌肉中的另一高能磷酸化合物CP(磷酸肌酸)完成。CP释出能量用以将ADP再合成为ATP。

CP+ADP→C+ATP

ATP 在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 ),并释放出能量。

A、三磷酸腺苷和无机磷酸

B、二磷酸腺苷和有机磷酸

C、三磷酸腺苷和有机磷酸

D、二磷酸腺苷和无机磷酸

ATP 分解释放的能量被用于()。

A、水的吸收

B、肌肉做机械功

C、兴奋的传导

D、细胞膜上各种"泵"的工作

2.ATP稳态的概念

机体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稳态。

一方面,组织细胞存在高效能的ATP转换机制,即正常组织细胞中ATP浓度较低,但大多数条件下细胞内又能够满足各种生命活动较高浓度ATP的需求。

另一方面,ATP稳态被打破,机体会迅速出现疲劳状态。

从机体能量代谢的整个过程来看,其关键环节是()。

A、糖酵解

B、糖类的有氧氧化

C、糖异生

D、ATP的合成与分解

三、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一)糖代谢

糖代谢---最主要经济快速能源70%

人体内糖类主要是糖原及葡萄糖,通过食物获得。

单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后,一部分合成肝糖原;一部分随血液运输到肌肉合成肌糖原贮存起来;一部分被组织直接氧化利用;另一部分维持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

因而,人体的糖以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存在,并以血糖为中心,使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

葡萄糖是人体内糖类的运输形式,而糖原是糖类的贮存形式。

每天从糖类获得的能量约占总能量消耗的( ) %。

A、50

B、60

C、70

D、80

糖的吸收主要是以( )为吸收单位。

A、葡萄糖

B、麦芽糖

C、糖原

D、淀粉

正常情况下血糖的去路有()。

A、有氧氧化

B、合成糖原

C、转变呈非糖类物质

D、随尿排除体外

()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A、糖类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人体的糖以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存在。 ( ) 1、糖原

人体各种组织中大多含有糖原,但其含量的差异很大。例如,脑组织中糖原含量甚少,而肝脏和肌肉中以糖原方式贮存的糖类约有350-400克,运动员糖原储量可达400-550克。

肌糖原既是高强度无氧运动时机体的重要能源,又是大强度有氧运动时的主要能源。许多研究表明,糖原贮量(特别是肌糖原)的增多,有助于耐力性运动成绩的提高。

糖贮存于( ) 部位最多。

A、脑

B、心脏

C、肝脏

D、肌肉

2、血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又称血糖,正常人空腹浓度为80-120mg%。血糖是包括大脑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能源。运动员安静状态下的血糖浓度与常人无异。血糖浓度是人体糖的分解及合成代谢保持动态平衡的标志。

饥饿及长时间运动时,血糖水平下降,运动员会出现工作能力下降及疲劳的征象。肝糖原可以迅速分解入血以补充血糖,维持血糖的动态平衡。

血液中的葡萄糖又称( ),正常人空腹浓度为( )。

A、糖元,60mg%~120mg%

B、血糖,80mg%~120mg%

C、血糖,60mg%~120mg%

D、糖元,80mg%~120mg%

肝糖原是包括大脑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能源。 ( )

3、运动与补糖

运动前3-4小时、运动前5分钟内或运动开始时补糖。一方面,糖从胃排空→小肠吸收→血液转运→刺激胰岛素分泌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可引起某些激素如肾上腺素的迅速释放,从而抑制胰岛素的释放,使血糖水平升高。

在比赛前一小时左右不要补糖,以免因胰岛素效应反而使血糖降低。

运动前( )补糖可以增加运动开始时肌糖原的贮量。运动前( )或运动开始时补糖效果较理想。

A.l~2小时,2分钟内

B.3~4小时,5 分钟内

C.1~2小时,5 分钟内

D.3~4小时,2分钟内

目前一般认为,运动前1小时补糖可以增加运动开始时肌糖原的贮量。()运动前或赛前补糖可采用稍高浓度的溶液(35%-40%),服用量40-50克糖。

运动中或赛中补糖应采用浓度较低的糖溶液(5%-10%),有规律地间歇补充,每20分钟给15-20克糖。

运动前补糖可采用稍( )浓度糖溶液,运动中可采用稍()浓度糖溶液进行补充。

A、高,高

B、高,低

C、低,低

D、低,高

目前一般认为,运动前1小时补糖可以增加运动开始时肌糖原的贮量。()一般认为,补液中糖的浓度不能超过( ),无机盐浓度不应超过( )。

A. 20g/L, 25g/L

B.25g/L, 20g/L

C. 20g/L, 20g/L

D. 25g/L, 30g/L

(二)脂肪代谢

人体脂肪的贮存量很大,约占体重的10%-20%。一般认为,最适宜的体脂含量为:男性为体重的6%-14%,女性为10%-14%。

一般认为,最适宜的体脂含量为,男性、女性分别为体重的 ( )。

A、6 %~14%, 12%~14%

B、8%~14%, l0%~14%

C、6%~14%,10%~14%

D、8%~14%, 12%~14%

脂肪在体内的分解代谢: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然后再分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用以合成ATP。在氧供应充足时进行运动,脂肪可被大量消耗利用。

运动中脂肪代谢与糖代谢的比较:动员慢、耗氧量大、能效率低

脂肪在氧化时比同量的糖类( )。

A、耗氧量少,能量放出少

B、耗氧量多,能量放出多

C、耗氧量少,能量放出多

D、耗氧量多,能量放出少

脂肪作为能源物质,其特点为()。

A、组织脂肪是主要的能量来源

B、体内各能源物质贮存的主要形式

C、在机体缺氧条件下也可供能

D、氧化时释放的能量较糖类或蛋白质多

人体脂肪的贮存量很大,占体重的10%~20%。 ( )

人类合理膳食的总热量有30%—40%由脂肪供给。()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

能力摄入=能量释放+能量释放+能量储存

(食物)(做功)(产热)(脂肪)

运动减肥通过增加人体肌肉的能量消耗,促进脂肪的分解氧化,降低运动后脂肪酸进入脂肪组织的速度,抑制脂肪的合成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减肥的方式一是参加运动,二是控制食物摄入量。

选择较适宜的运动方式,提倡采用动力型、大肌肉群参与的有氧运动,如步行、跑步、游泳、骑自行车、“迪斯科”舞蹈等运动,均可以有效地降低体脂水平。

水中运动减肥为近年来提倡的减肥方式。水中运动已发展到在水中行走、跑步、跳跃、踢水、水中球类游戏等多种运动。

减肥运动量的设定

适宜:每周减轻体重0.45公斤(1磅)

上限:每周减轻体重0.9公斤(2磅)

具体措施为:

运动频度:每周运动3-5次

运动时间:每次持续30-60分钟

运动强度:刺激体脂消耗的“阈值”

即50%-85%VO2max或60%-70%最大心率

每周减轻体重0.45Kg较适宜,每周减轻体重l.5Kg为可以接受的上限。 ( )

有训练者动用的脂肪供能的能力比无训练者强。 ( )

从工作中利用的总能量来看,有训练者利用的脂肪供能比例与无训练者相比()。

A、完全相同

B、要大

C、要小

D、明显要高

(三)蛋白质代谢

氮平衡

食物中的含氮物质主要是蛋白质,非蛋白质含氮物质可忽略不计。蛋白质的含氮量约为16%,机体摄入氮>排出氮量时,人体处于正氮平衡。

儿童、孕妇、恢复期病人以及抗阻训练期间的高蛋白质膳食者。

机体摄入氮<排出氮量时,人体处于负氮平衡。

超长时间运动、长期饥饿、运动性损伤和消耗性疾病均可造成负氮平衡。这时,氨基酸可在肝脏异生为糖,然后转化为糖原。

当长时间运动或饥饿时,糖的储备迅速减少,脂肪和蛋白质就作为其消耗时的能源。

关于蛋白质的补充问题

成人最低生理需要量约为30-45克/天或0.8克/公斤体重。

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由于组织增长及再建的需要,蛋白质的需要量为2.5-3克/公斤体重。

运动员的蛋白质供给量比普通人高,目前认为我国运动员为1.2-2克/公斤体重,优秀举重运动员蛋白质补充量每日1.3-1.6克/公斤体重,耐力性运动中,即使糖类足以供应机体运动中所需能量,膳食中蛋白质的补充量也应达到1.5-1.8克/公斤体重。

正常生理情况下,蛋白质的主要生理功用在于维持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新修补。()蛋白质在运动中作为能源供能时,通常发生在持续30分钟以上的耐力项目。( ) 糖在氧化时所需要的氧少于脂肪和蛋白质,因而成为人体最经济的能源。()在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可大部分转化为糖原或葡萄糖的器官是( )。

A、心肌

B、骨骼肌

C、肝脏

D、肾脏四、人体的三个供能系统

1、磷酸原供能系统(ATP-CP系统):

ATP → ADP+Pi+E

CP+ADP → C+ATP

由ATP和CP构成的能量系统,其供能时的能量来源于ATP和CP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断裂所释放的能量,因此该系统又称为磷酸原系统。

特点:无氧代谢,不产生乳酸;

供能速度极快;

能源:CP; ATP生成很少;

肌中贮量少,最大强度运动持续供能时间短6- 8秒;

输出功率最大。

意义:磷酸原供能系统是一切高功率输出运动项目的物质基础。数秒内要发挥最大能量输出,只能依靠磷酸原系统,如短跑、投掷、举重、足球射门等运动项目。

属于磷酸原系统的供能特点有( )。

A、能量输出功率高

B、无氧代谢

C、ATp生成少

D、动员所有贮备可供能33s

2、糖酵解系统:

糖酵解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肌糖元+ADP+ Pi →乳酸+ ATP

1mmol葡萄糖共生成2mmolATP

特点:无氧代谢,产生乳酸,可导致肌肉疲劳;

供能速度快;

能源:肌糖元;

ATP生成有限;

用于2-3’的最大强度运动。

在糖进行无氧分解过程中,每分子葡萄糖生成2分子乳酸,并释放能量。 ( )

由糖酵解供能为主的情况为( )。

A、30m加速跑

B、长距离跑的终点冲刺时

C、长距离赛跑时

D、以最大速度完成400 m跑

属于乳酸能系统供能的特点有( )。

A、供能的最大容量有限

B、快速可动用性

C、产生乳酸

D、其底物为乳酸

进行一段时间训练,60m跑速度提高了,而跑后血乳酸含量却比训练前减少了,这说明( )。

A、糖类的有氧供能比例增大

B、肌红蛋自含量增多

C、乳酸能供能能力提高

D、ATP-CP 供能比例增大

3、有氧氧化系统

有氧氧化系统: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彻底氧化成H2O和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 的能量系统,是三个能量系统中最复杂的。

脂肪 +ADP+Pi+O2 →CO2+H2O +ATP

蛋白质

1mmol葡萄糖共生成36mmolATP

特点:供能总量最多,输出功率最低;

有氧代谢;供能速度慢;

能源:糖、脂肪、蛋白质;

没有导致疲劳的副产品;

维持运动的时间长,用于耐力或长时间的活动

意义:当运动中氧的供应能满足氧的需要时,如长时间耐力运动,运动所需的ATP主要由该系统提供。

中距离跑等运动持续时间在2分钟左右的项目,主要由酵解能系统供能。( )

属于有氧氧化系统供能的特点有( )。

A、供能输出功率低

B、有氧代谢

C、ATP生成多

D、乳酸生成较多

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系统供能的共同特点是( )。

A、都不需要氧

B、都产生乳酸

C、都能维持较长时间运动

D、都可产生大量ATP

马拉松跑的后期,能源利用情情况是( )。

A、主要是糖类

B、完全靠糖类

C、糖类的利用多于脂肪

D、糖类的利用低于脂肪

每分子葡萄糖完全氧化时,产生( )

A、36A TP

B、28A TP

C、38A TP

D、34A TP

4、三个能源系统的特征

(一)运动中能源物质的动员运动开始时机体首先分解肌糖原,持续运动5-10分钟后,血糖开始参与供能。

脂肪在安静时即为主要供能物质,在运动达30分钟左右时,其输出功率达最大。

蛋白质在运动中作为能源供能时,通常发生在持续30分钟以上的耐力项目。随着运动员耐力水平的提高,可以产生肌糖原及蛋白质的节省化现象。

(二)健身运动的能量供应

运动强度<50%VO2max时:脂肪氧化分解成为主要能源,血浆中游离脂肪酸的浓度每两分钟就更新50%,说明脂肪代谢非常活跃。

运动强度>50%VO2max时:糖的分解供能显著加强

五、能源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

吸收:经过消化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消化水、无机盐、维生素可不经消化被小肠直接吸收人血。 ( ) 人体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运输及代谢废物的排泄,均通过水溶液进行。()机体经常摄取的营养物质有()。

A、糖类、蛋白质

B、脂肪

C、水、无机盐

D、维生素

除( ) 以外,均可被小肠直接吸收入血。

A、水 D、无机盐 C、糖类 D、维生素

1、消化的方式:

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来完成,消化液中所含的各种消化酶能分别将糖类、脂肪及蛋白质等物质分解成小分子颗粒。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消化道平滑肌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①消化道平滑肌的兴奋性比骨骼肌低;

②消化道平滑肌在体外适宜环境内,仍能保持良好的节律性运动;

③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的紧张性收缩,以维持消化道的形状和位置,并使消化道管腔保持一定的基础压力,产生平滑肌的收缩活动;

④消化道平滑肌具有较大的伸展性,从而使消化道能够容纳几倍于自己原初体积的食物;

⑤消化道平滑肌对电刺激不敏感,而对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特别敏感。

在整个消化道中,除口、咽部肌肉是骨骼肌外,其余部分均由平滑肌组成。 ( )

消化道平滑肌的兴奋性比骨骼肌低。 ( ) 消化道平滑肌对电、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特别敏感。 ( )

下列哪项不属于消化道平滑肌的特点()

A、有较大的伸展性

B、对电刺激不敏感

C、兴奋性比骨酪肌高

D、有较好的节律性运动

2、消化液的作用

消化液的主要功能

①稀释食物,使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以利于吸收;

②改变消化道内的pH,使之适应于消化酶活性的需要;

③水解复杂的食物成分,使之便于吸收;

④通过分泌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消化道粘膜。例如,胃的粘液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

人体每天由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总量达( )。

A. 6~8L

B. 5~8L

C. 5-9L

D. 6-9L

3、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各部位消化简述

口腔内消化、胃内消化、小肠内消化、大肠内消化

(1)口腔内消化

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pH: 6.6~7.1(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

成分:水(占99%),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溶菌酶等),无机物(Na+、k+、HCO3-、Cl-等)。

唾液的作用:

1.消化作用:唾液可湿润食物利于咀嚼和吞咽;溶于水的食物→味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2.清洁作用:大量唾液能中和、清洗和清除有害物质;溶菌酶还有杀菌作用。

3.排泄作用:铅、汞、碘等异物及狂犬病、脊髓灰质炎的病毒可随唾液排出。

4.免疫作用: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可直接对抗细菌,若缺乏时易患龋齿。

(2)胃内消化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质:无色,pH 0.9~1.5

是体内pH最低的液体

分泌量:1.5~2.5L/日

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

和HCO3- 等无机物。

胃蛋白酶

蛋白质蛋白眎、蛋白胨、多肽

胃主要吸收( )

A、糖类

B、脂肪

C、蛋白质

D、酒精

胃液中完成化学性消化的主要成分是胃蛋白酶。 ( ) 正常人胃液分泌量为1.5-2.5 升/日,pH值为0.9~1.5。 ( ) 胃酸的生理作用有()。

A、提供胃蛋白酶所需要的酸性环境

B、激活胃蛋白酶

C、有利于小肠对铁、钙的吸收

D、分解食物蛋白

胃液的pH ( ),具有较强的酸性。

A. 0.9-1.5

B. 0.9-1.2

C. 0.6-1.5

D.0.6-1.2

胃排空: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食物的排空速度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及化学组成有关。

通常稀薄、流体食物比粘稠、固体食物排空快,颗粒小的食物比大块食物排空快。

糖类排空速度最快,蛋白质次之,脂肪类最慢。混合食物完全排空通常需要4-6小时。(3)小肠内消化

胰液

胰液为无色透明的碱性液体

pH7.8~8.4,渗透压≈血浆

胰液呈间歇性分泌,分泌量约为1~2L/每日。

胰液是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消化液。

(1)水和碳酸氢盐

(2)碳水化合物水解酶:胰淀粉酶

(3)脂类水解酶:胰脂肪酶

(4)蛋白质水解酶:主要有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胰液PH为7~10。正常人分泌量为1~2升/日。 ( )

胆汁

(1)胆盐:

促脂肪消化:乳化脂肪、增加酶作用面积

促脂肪吸收:与脂肪形成水溶性复合物

促脂溶性Vit吸收:

促胆汁的自身分泌:肠--肝循环

(2)胆固醇:正常时,胆固醇与胆盐的浓度呈

一定的比例,若胆固醇↑→胆石症。

(3)胆色素:

肝功能低下时,对( )消化能力明显下降。

A、糖类

B、脂肪

C、蛋白质

D、维生素

小肠液

弱碱性液体,pH≈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

分泌量大(1~3L/日)

特点酶种类多持续分泌

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

(1)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遭胃酸侵蚀。

(2)稀释肠腔内容物,利于吸收。

(3)肠激酶能激活胰蛋白酶原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4)肠淀粉酶能水解淀粉成为麦芽糖。

(5)多种消化酶进一步消化水解食糜。

小肠吸收的特点

肌肉运动对消化和吸收机能的影响

肌肉运动可以产生骨骼肌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内脏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的效应,导致胃肠道血流量明显减少(约较安静时减少2/3左右),消化腺分泌消化液量下降;运动应激亦可致胃肠道机械运动减弱,使消化能力受到抑制。

为了解决运动与消化机能的矛盾,一定要注意运动与进餐之间的间隔时间。饱餐后,胃肠道需要血液量较多,此时立即运动,将会影响消化,甚至可能因食物滞留造成胃膨胀,出现腹痛、恶心及呕吐等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剧烈运动结束后,亦应经过适当休息,待胃肠道供血量基本恢复后再进餐,以免影响消化吸收机能。

小肠长约( )米,粘膜具有环形皱襞,并拥有大量的绒毛,使得小肠的吸收面积比同样

长短的简单圆筒面积增加约600倍,达到( )。

A. 6,l00m2

B. 6,200m2

C. 4,l00m2

D. 4,600m2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吸收,( )能够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

A、空肠,回肠

B、回肠,空肠

C、回肠,十二指肠

D、十二指肠和空肠,回肠

下列关于大肠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暂时贮存食物残渣

B、润滑粪便

C、大肠液对消化起重要作用

D、产生机械运动有助于排便

下列哪个由平滑肌组成的( )。

A、咽

B、食道上端

C、食道下端

D、口

对脂肪、蛋白质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 ) 。

A、唾液

B、胃液

C、胰液

D、小肠液

不同食物在胃内摊空速度的顺序为( )

A、糖类>蛋白质>脂肪

B、糖类>脂肪>蛋白质

C、蛋白质>脂肪>糖类

D、脂肪>蛋白质>糖类

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在( )。

A、胃

B、小肠

C、大肠

D、结肠

六、基础代谢

(一)基础代谢的概念

基础代谢: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在清醒、安静、空腹、室温在20-25oC条件下。

基础代谢率: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所谓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在清醒、安静、空腹、室温在20℃左右的条件下。 ( )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肌肉活动

2.情绪影响

3.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4.环境温度

(三)测定基础代谢率的条件

清晨、空腹、餐后12h以上,前次进餐为素食,且不宜过饱,以排除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影响;室温保持在20-25oC,排除环境温度的影响;

测定前避免剧烈活动,休息30min左右。测定时平卧,全身肌肉放松,尽量排除肌肉活动的影响;

要求受试者消除紧张、焦虑、恐惧等,排除精神紧张的影响;

受试者体温正常。

基础状态应包括( )。

A、清醒、空腹

B、元肌肉活动和紧张的思维活动

C、环境温度适宜

D、饭后lh、静卧。

影响基础代谢率主要因素有( )。

A、年龄

B、性别

C、体温升高

D、肾上腺皮质功能状态

第二节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一、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

(一)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谢

急性运动刚开始的能量主要来源于ATP、CP的分解。骨骼肌中ATP → ADP+Pi+能量同时CP+ADP → C+ATP由于安静骨骼肌ATP含量约为25mmol/kg干肌,而生理条件下进行运动时骨骼肌ATP含量变化幅度较小;极大强度运动下,骨骼肌CP的迅速耗竭。

如果运动维持足够的强度并继续下去,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动员一旦不能满足运动骨骼肌对氧的需求,那么糖酵解供能系统逐渐占据能量供应的主导地位。ADP接受糖原或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产生的高能磷酸键再合成ATP,同时产生大量乳酸。

源自糖酵解供能系统再合成ATP的速率约在运动5s达到峰值,并维持数秒。

剧烈运动时,肌肉中含量变化不大的是(),而首先变化的是()。

A、ATP

B、CP

C、两者都不是

D、两者都是

在较剧烈运动时,肌肉中高能磷化物的变化情况是()。

A、CP含量变化不太

B、ATP含量变化不大

C、CP生成较多

D、ATP含量大幅度下降

(二)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谢有氧代谢较磷酸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具备更为复杂的化学过程,其化学过程也涉及相对更多的细胞反应部位,因而功率输出相对最低。但是,低、中强度运动中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动员能够满足运动骨骼肌对氧气的需求,充足的代谢底物使有氧代谢相对无氧代谢能够提供更大的能量供应总量。因而运动的时间大为延长。

大强度运动下的摄氧动力学曲线,它能够分析各种强度运动中运动骨骼肌的能量变化状况。P25 1-10.

大强度运动下的摄氧动力学曲线

大强度运动下的摄氧动力学曲线,它能够分析各种强度运动中运动骨骼肌的能量变化状况。P25 1-10.

最大摄氧量: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也称为最大吸氧量或最大耗氧量。

(三)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

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3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在总体能量供应中所占的比例不同。

马拉松跑中机体的能量供应以氧化能系统为主,酵解能系统也占有一定比例。( )

磷酸原在运动中的可用量只占10%左右。( )

运动时糖类和脂肪的动用程度和程序主要决定于( )。

A、最大吸氧量的大小

B、运动强度

C、负氧债能力

D、运动持续时间

二、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中的适应

慢性运动可上调其主要能量代谢供能系统的酶活性,使急性运动对神经、激素的调节更加敏感,内环境变化时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更加协调,同时加速能源物质以及各代谢调节系统的恢复,促进疲劳的消除。

慢性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还可以用运动或能量节省化反映。当机体在同等负荷运动下能够达到更大的功率输出或更高的摄氧量水平,表明机体的运动节省化程度提高。

P27 图1-12.

三、不同体力活动项目的能源代谢特点

依体力活动的项目不同,参与活动的肌群以及运动对各器官机能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因而不同项目都具备自身的项目能量代谢特点。对田径项目而言,一般随运动距离延长,有氧代谢供能在总体能量供应中的比率逐渐增多,能量消耗的总量也增多。而对于篮球、足球等球类项目,低中强度以及大强度爆发性体力活动在比赛中均有存在。

四、与运动相关的能量代谢检测与评价

目前常用不同时间最大运动时的血乳酸增值和最大摄氧量分别反映机体的无氧和有氧代谢能力。

ATP-CP 15S

特定阻力下

糖酵解 30-90S

有氧运动---最大摄氧量

用于评定磷酸原系统能力的测试是()。

A、哈佛台阶测试

B、血乳酸测试

C、玛格里亚测试

D、最大摄氧量的测定

评定乳酸能系统能力的常用指标是()

A、肌红蛋白的含量

B、血乳酸的水平

C、30m冲刺速度

D、无氧阈值

高中生物 细胞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第十六章细胞代谢和基因表达的调控 细胞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细胞代谢是一个完整统一的网络,并且存在复杂的调节机制,这些调节机制都是在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或RNA)的作用下进行的。 重点:物质代谢途径的相互联系,酶活性的调节。 第一节物质代谢途径的相互联系 细胞代谢的基本原则是将各类物质分别纳入各自的共同代谢途径,以少数种类的反应转化种类繁多的分子。不同代谢途径可以通过交叉点上关键的中间物而相互转化,其中三个关键的中间物是G-6-P、丙酮酸、乙酰CoA。 一、糖代谢与脂代谢的联系 1、糖转变成脂 图 糖经过酵解,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及丙酮酸。磷酸二羟丙酮还原为甘油,丙酮酸氧化脱羧转变成乙酰CoA,合成脂肪酸。 2、脂转变成糖 图 甘油经磷酸化为3-磷酸甘油,转变为磷酸二羟丙酮,异生为糖。 在植物、细菌中,脂肪酸转化成乙酰CoA,后者经乙醛酸循环生成琥珀酸,进入TCA,由草酰乙酸脱羧生成丙酮酸,生糖。 动物体内,无乙醛酸循环,乙酰CoA进入TCA氧化,生成CO2和H2O。 脂肪酸在动物体内也可以转变成糖,但此时必需要有其他来源的物质补充TCA中消耗的有机酸(草酰乙酸)。 糖利用受阻,依靠脂类物质供能量,脂肪动员,在肝中产生大量酮体(丙酮、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 二、糖代谢与氨基酸代谢的关系 1、糖的分解代谢为氨基酸合成提供碳架 图 糖→丙酮酸→α-酮戊二酸+ 草酰乙酸 这三种酮酸,经过转氨作用分别生成Ala、Glu和Asp。 2、生糖氨基酸的碳架可以转变成糖 凡是能生成丙酮酸、α—酮戊二酸、琥珀酸、草酰乙酸的a.a,称为生糖a.a。 Phe、Tyr、Ilr、L ys、Trp等可生成乙酰乙酰CoA,从而生成酮体。 Phe、Tyr等生糖及生酮。 三、氨基酸代谢与脂代谢的关系 氨基酸的碳架都可以最终转变成乙酰CoA,可以用于脂肪酸和胆甾醇的合成。 生糖a.a的碳架可以转变成甘油。 Ser可以转变成胆胺和胆碱,合成脑磷脂和卵磷脂。 动物体内脂肪酸的降解产物乙酰CoA,不能为a.a合成提供净碳架。 脂类分子中的甘油可以转变为丙酮酸,经TCA进一步转变为草酰乙酸、α—酮戊二酸,这三者都可以转变成氨基酸。 四、核苷酸代谢与糖、脂、氨基酸的关系 核苷酸不是重要的碳源、氮源和能源。 各种氨基酸,如Gly 、Asp 、Gln是核苷酸的合成前体。 有些核苷酸在物质代谢中也有重要作用:

最新生理学-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九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A型题] 1.下列哪种物质既是重要的储能物质又是直接的供能物质: A.二磷酸腺苷 B.三磷酸腺苷 C. 脂肪酸 D. 磷酸肌酸 E.葡萄糖 2.一般情况下,糖提供机体所需能量的: A.40%一50% B.50%一60% C.60%一?0% D. 70%以上 E.80%以上 3.长期处于病理饥饿状态下的病人,呼吸商趋向于: A.0.70 B. 0.80 C. 0.82 D.0.85 E. 1.00 4.正常人能量代谢率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是最低的: A.完全静息时 B. 熟睡时 C. 外界温度为20℃时 D.室温为18—25℃时 E.进食12小时后 5.临床用简便方法测定能量代谢,必须取得的数据是: A.食物的热价 B.食物的氧热价 C. 非蛋白呼吸商 D.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 E.一定时间内的CO:产生量 6.糖的氧热价是: A.4.0kcal/l(16.8kJ/L) B.4.3kcal/L(18.0kJ/L) C 4.7kcal/L(19.1kJ/L) D.5.0kcal/L(21.0kJ/L) E.5.6kcal/L(23.5kJ/L) 7.下列哪种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最强: A.脂肪 B.糖 C.蛋白质 D. 维生素

E.无机盐 8.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的是: A.寒冷 B.高温 C. 肌肉运动 D.精神活动 E.进食 9.机体进行各种功能活动,最终不转化为热能的是: A.血液流动 B.胃液分泌 C.神经传导 D.激素分泌 E.骨骼肌对外做功 10.基础代谢率的实测值与正常平均值比较,正常变动范围是: A.土5% B.士5%一土10% C.土10%一土15% D.土20% E.土20%一土30% 11.患下列哪种疾病时,基础代谢率升高最为明显: A.糖尿病 B.红细胞增多症 C.白血病 D. 艾迪生病 E.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2.基础体温在月经周期中发生变动,可能和下列哪种激素有关: 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胰岛素 C.孕激素 D. 雌激素 E.甲状腺激素 13.正常人的腋窝温、口腔温和直肠温按由高到低排列的秩序为: A.口腔、直肠、腋窝 B.口腔、腋窝、直肠 C. 腋窝、口腔、直肠 D.直肠、口腔、腋窝 E.直肠、腋窝、口腔 14.体内温度最高的器官是: A.肝 B.肾 C.肺 D.脑 E.小肠 15.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下列哪种方法来增加热量: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一、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 2、食物的热价 3、食物的氧热价 4、呼吸商 5、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6、基础代谢 7、基础代谢率 8、体温 9、基础体温 二、填空题 1、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食物的、和的氧化分解。一般情况下,机体所需的能量70%来源于。 2、体内最重要的贮能物质是。 3、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和。常温时主要依靠产热,而在运动或劳动时产热占极大比例。 4、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其散热方式有、、、。常温时以散热为主,而在高温时则主要依靠散热。 5、当环境温度在℃范围内变动时,能量代谢水平较低,也较稳定。 6、汗液中NaCl的浓度一般比血浆中的,所以机体因大量发汗而发生的脱水属于脱水。大量出汗时,除补充足够的水分外,还应补充适量的。 7、女子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表现为排卵前(卵泡期)期体温降低,排卵后(黄体期)期体温升高,因为此期血液中的水平较高。 8、人体体温之所以能维持在37℃左右,生理学中以学说加以解释。 三、选择题

第一节能量代谢 一、能量代谢的来源和去路 (一)能量的来源 1、机体70%的能量来自 ( A ) A、糖的氧化 B、脂肪的氧化 C、蛋白质的氧化 D、核酸的分解 E、脂蛋白的分解 2、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是( C ) 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氨基酸 E、甘油三脂 3、机体的直接供能物质是( E ) 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氨基酸 E、ATP 4、下列哪种物质即是重要的贮能物质,又是直接供能的物质? C A、葡萄糖 B、肝糖原 C、三磷酸腺苷 D、脂肪酸 E、磷酸肌酸 (二)能量的去路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几个概念 5、食物的氧热价是指 ( B ) A、1克食物氧化时消耗的02量 B、某物质氧化时,消耗1升02所产生的热量 C、1克食物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D、1克食物氧化时所产生的C02量 E、以上都不是 6、呼吸商是指同一时间内 ( D ) A、耗02量/混合食物 B、混合食物/耗02量 C、耗02量/C02产生量 D、C02产生量/耗02量 E、C02产生量/非蛋白食物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一)肌肉活动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等。 2.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1g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单位为kJ(或kcal)。食物的热价分为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物理热价是指在体外燃烧所释放的能量;生物热价是指食物在体内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 3.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食物的氧热价。 4.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CO2/O2)。 5.非蛋白呼吸商(NPRQ)将整体总的CO2生成量与蛋白质分解的CO2生成量之差除以总耗O2量与蛋白质分解的耗O2之差。 6.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effect)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左右开始)虽然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食物的这种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消耗的作用,叫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7.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8.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BMR)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9.体温(body temperature)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温度。 10.辐射散热(thermal radiation) 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的散热形式。 11.传导散热(thermal conduction) 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12.对流散热( thermal convertion) 通过气体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13.蒸发散热(evaporation) 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散失体热的一种形式。 14.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 指平时有少量体液透出皮肤和粘膜表面(主要呼吸道粘膜),在未形成明显水滴前就被蒸发掉的一种散热形式。皮肤的水分蒸发又叫不显汗。 15.可感蒸发(发汗)(sensible perspiration) 有汗腺分泌的汗液在皮肤表面形成汗滴而被蒸发带走体热的散热形式,称为可感蒸发(发汗)。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问答题)

91.简述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糖(60%~70%)、脂肪(30%~40%)和蛋白质(少量)。生理情况下,体内的糖和脂肪供能,特殊情况下(长期饥饿或体力极度消耗时)靠蛋白质供能。机体能量的去路:营养物质所释放的能量中,热能不能被利用,但对维持体温非常重要,储存在ATP 中的化学能可被机体利用来完成各种生理机能活动,如合成、生长、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神经传导、主动转运等。营养物质在体内转化时,50%以上以热能形式释放出来,剩余的化学能则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所以,机体所消耗的能量最终等于机体产生的热能和所作的外功。 92.间接测热法的原理是什么?人体内营养物质氧化供能的反应与一般化学反应中的定比定律是一致的,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即反应物与反应物之间、反应物与产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间接测热法的原理就是利用这种定比关系,查出一定时间内人体氧化分解糖、脂肪、蛋白质各有多少,并测出耗氧量,从而计算出一定时间内机体氧化三大物质的量,再根据有关数据计算该段时间内机体所释放的总热量。 93.什么是非蛋白呼吸商,测定非蛋白呼吸商有何生理意义?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由于糖、脂肪和蛋白质分子中所含碳氧的比例不同,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氧耗量也不同,所以呼吸商也不同,糖的呼吸商为1.0,脂肪的呼吸商为0.71,蛋白质的呼吸商为0.80。混合食物的呼吸商通常为0.85。非蛋白呼吸商(NPRQ):将整体总的CO2生成量与蛋白质分解的CO2生成量之差除以总耗O2量与蛋白质分解的耗O2之差。根据非蛋白呼吸商的大小,可推算机体糖和脂肪氧化的百分比,并可直接计算氧化某一种物质的耗氧量和二氧化碳的产量。 94.测定耗氧量和二氧化碳产量的方法有几种?每种方法的测定原理是什么?测定耗氧量和二氧化碳产量的方法有闭合式测定法和开放式测定法两种。闭合式测定法通常使用代谢率测定器。该装置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容器中充满氧气,受试者通过通气管和呼吸口瓣将氧气吸入,其呼出气则通过吸收剂吸收其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后,又进入容器。通过记录装置便可查处在一段时间内受试者的耗氧量,另外通过测定吸收剂在试验前后的重量差,便可计算出受试者的二氧化碳产量。开放式测定法是在机体呼吸空气的条件下,采集受试者一段时间内的呼出气,测定呼出气量并分析其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容积百分比,将其与空气比较,就可计算出受试者该时间内耗氧量和二氧化碳产量。 95.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⑴肌肉活动: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活动加强,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即使轻微的劳动或运动,都将提高代谢率,剧烈运动时期耗氧量可增加10~20倍。⑵精神活动:当精神活动处于紧张状态(烦恼、愤怒、恐惧或强烈情绪激动)时热量可显著增加,这可能是由于不随意肌张力增加,以及某些内分泌激素(肾上腺素等)释放增加引起。⑶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effect):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左右开始)虽然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各种食物中蛋白质的特殊动力作用最大。⑷环境温度:人处于安静时的能量代谢在20℃~30℃的环境中最稳定,温度高于30℃或低于20℃代谢率

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 新陈代谢 ?定义: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自我更新过程叫做新陈代谢。一般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 ?意义: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分类 1.性质上分成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2.方向上分成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又叫做合成代谢):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 ?异化作用:(又叫做分解代谢):生物体能够把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且把分解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变化过程。 新陈代谢类型比较表格 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是同时而交错进行的。同化作用为异化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储存能量,异化作用为同化作用提供了部分的原料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 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生物表现生长现象;同化作用小于异化作用一般在病理条件下才能发生,会导致消瘦,甚至死亡。 很多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无氧呼吸的酶系统,但进行呼吸作用仍以有氧呼吸为主,故归入需氧型。 原核生物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或细胞膜所形成的特殊结构上) 几种典型特殊生物的代谢类型 酵母菌 生物种类:真核生物,真菌 分布:含糖量较高和偏酸性的环境 遗传物质:细胞核DNA线粒体DNA质粒DNA 生殖方式:主要是无性繁殖一一出芽生殖。 细胞结构:细胞壁(葡聚糖和甘露聚糖)、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质基质和内质网、核糖体、线粒体、液泡 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分解者 生产应用:酿果酒、发面、生产有机酸等 代谢类型:异养兼性厌氧型 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能量充足,繁殖快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不能繁殖后代 呼吸过程表示: 硝化细菌 生物种类:原核生物,细菌 分布:土壤 生殖方式:二分裂 生态系统中的成分:生产者 生产应用: 代谢类型:化能自养需氧型

能量代谢与体温、生理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英文名词先翻译成中文再解释) 3. 呼吸商: 5. 基础代谢率: 二、填空题(每空1分) 2. 在长期饥饿的情况下,人体的能量主要来自自身( )的分解,故( )接近 于0.80。 5. 正常机体中影响能量代谢的最显著因素是( )。 6. 人体主要产热器官是( )和( )。 7. 用冰袋、冰帽等给高热患者降温是利用( )散热,电风扇散热是增加( ) 散热。 12. 机体最重要的散热器官是()。 13. 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有传导、对流、()和()。 14. 当环境温度超过30℃时,人体主要以( )方式散热。 15. ( )合成和分解是体内能量转化和利用的关键环节。 17. 进食后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消耗的作用,称为()。三种 营养物质中()最为明显。 三、选择题(每题1分) A型题: 1.机体的直接供能物质是 A. ATP B. 磷酸肌酸 C. 氨基酸 D. 葡萄糖 E. ADP 2.正常体重者在短期饥饿情况下,主要依靠哪种物质供能 A. 葡萄糖 B. 脂肪 C. 肌酸 D. ADP E. 蛋白质 3.机体重要的贮能形式是 A. 葡萄糖 B. 维生素 C. ATP D. 氨基酸 E. ADP 4.机体消耗的能量,除了肌肉收缩所做的机械功外,最终都将转化成

B. 电能 C. 化学能 D. 体温 E. 热能 5.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能量称为 A. 食物的热价 B. 食物的氧热价 C. 呼吸商 D. 非蛋白呼吸商 E. 能量代谢 6.我国一般混合性膳食的呼吸商约为 A. 0.70 B. 0.71 C. 0.82 D. 0.85 E. 1.00 7.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最大的食物是 A. 糖 B. 脂肪 C. 蛋白质 D. 氨基酸 E. 水 8.对机体能量代谢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 A. 环境温度 B. 肌肉活动 C. 精神活动 D.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E. 食物的热价 9.机体运动时最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A. 肝 B. 心肌 C. 骨骼肌 D. 皮肤 E. 肺 10.安静时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A. 肝 B. 皮肤

生理学-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练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一、填空题 1.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①、②和③的氧化分解。 2.能量代谢间接测热法的重要依据是①定律和②定律。 3.临床上测定能量代谢的常用方法是测定机体在一段时间内的①,再乘以混合食物的②,从而计算出③。 4.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①和②。常温时主要依靠③产热,而在运动或劳动时④产热占极大比例。 5.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①,其散热的方式有②、③、④和 ⑤ 4种,常温时以⑥散热为主,而在高温时则主要依靠⑦散热。 6.汗液中NaCl的浓度一般比血浆中的①,所以机体因大量发汗而发生的脱水属于 ②性脱水。大量出汗时,除补充足够的水分外,还应补充适量的③。 7.女子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表现为①期体温降低,②期体温升高,因为此期血液中③激素水平较高。 8.体温调节中枢在①_____,下丘脑的②是整合机构的中心部位,其中的③可能起调定点作用。 9.环境温度低于20℃时,代谢率①,肌紧张②,产热量③,皮肤血管④,汗腺分泌活动⑤,散热量⑥。 10.在致热源的作用下,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中的热版神经元兴兴奋的阈值①,体温调定点②,导致发热。 二、选择题 [A型题] 1.体内生物氧化释放的能量,迅速转化为热能者占() A.30%以上 B. 40%以上 C.50%以上 D.60%以上 E.70%以上 2.下列中既是重要的储能物质,又是直接供能的物质是() A.葡萄糖 B.磷酸肌酸 C.脂肪酸 D. ATP E. 蛋白质 3.正常人的能量代谢率在下列情况中最低的是() A.安静时 B.熟睡时 C.室温为18~25℃时 D.进食12h后 E.全身肌肉松弛时 4.影响能量代谢最显著的因素是() A.进食 B.高温 C.肌肉运动

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1.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是: 2.机体的直接供能物质是: 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氨基酸 E.ATP 3.对能量代谢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 A.环境温度 B.精神因素 C.肌肉活动 D.进食 E.睡眠状态 4.环境温度在:能量代谢相对稳定: A.20~30℃ B.30~40℃ C.5~10℃ D.10~15℃ E.15~20℃ 5.进食以下哪种食物的产热量最多: 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氨基酸 E.甘油三脂 6.基础状态时的温度要求是: A.20~30℃ B.20~25℃ C.5~10℃ D.10~15℃ E .15~20℃ 7.空腹是指:未进食。: A.8小时 B.10小时 C.12小时 D.6小时 E.24小时8.甲状腺激素增多: A.基础代谢加快 B.基础代谢减慢 C.基础代谢不变 D.无法定论 E.都不对9.通常所说的体温是指: A.体表温度 B.深部温度 C.皮肤温度 D.口腔温度 E.腋窝温度10.安静状态下,产热最多的器官是: A.心脏 B.肝脏 C.胃 D.小肠 E.肺11.活动状态下,主要的产热部位是: 2 A.心脏 B.肝脏 C.胃 D.骨骼肌 E.肺12.敷冰袋.戴冰帽是利用: A.传导散热 B.辐射散热 C.对流散热 D.蒸发散热 E.发汗13.酒精擦浴降温属于: A.传导散热 B.辐射散热 C.对流散热 D.蒸发散热 E.发汗14.电风扇是加快: A.传导散热 B.辐射散热 C.对流散热 D.蒸发散热 E.发汗15.人在安静状态下,环境温度达:开始发汗。: A.20℃ B.25℃ C.30℃D .15℃ E.40℃16.中暑的易发条件不包括: A.高温 B.环境空气干燥 C.高湿 D.通风差 E.湿度大 17.测定基础代谢的条件,不包括: A.清晨空腹 B.睡眠状态 C.室温20~25℃ D.昏迷 E.空腹18.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是: A.大脑皮质 B.中脑 C.PO/AH D.脊髓 E.延髓19.关于体温的生理变异,错误的是: A.清晨2~6时最低,午后1~6时最高 B.月经期和排卵日最高 C.儿童高于成年人,老年人又略低于成年人 D.情绪激动.紧张体温会增高 E.昼夜波动幅度不超过1℃ 20.安静状态下,当环境温度升高到30℃左右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 A.辐射散热 B.对流散热 C.发汗 D.传导散热 E.不感蒸发

能量代谢和体温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一节能量代谢 一、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 (一)食物的热价 将1g食物氧化(或在机体外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称为食物的热价。 (二)食物的氧热价 氧热价是指每消耗1升氧用以氧化某种营养物质所产生的热量。氧热价是根据定比定律关系推算出来某物质氧化消耗1升氧的产热量。将这个概念应用于整个机体时,只要知道单位时间内的氧耗量,就可通过氧热价计算出能量代谢率。 (三)呼吸商 机体依靠呼吸功能从外界摄取氧,以供各种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需要,同时也将代谢终生物CO2呼出体外,一定时问内机体的CO2产生量与耗氧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机体能最代谢的多少不与体重成比例关系,而与体表面积基本上成正比。我国人体体表面积的推算可应用下列公式: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0.0128×体重(kg))-0.1529。影响机体能量代谢的因素很多,比较重要的有下面几种: (一)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机体任何轻微的活动都可提高能量代谢率,实验证明,肌肉活动的强度与耗氧量的增加成正比,剧烈运动或劳动时,耗氧量可比安静时高10~20倍。故测定能量代谢率时必须考虑肌肉活动的影响。 (二)精神活动 当机体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能量代谢将显著升高,其原因一方面是精神紧张时,骨骼肌的紧张性增加,尽管没有产生明显的肌肉活动,但产:生的热量已经提高许多,另一方面则由于精神紧张,引起儿茶酚胺大量释放,使机体代谢加速.产热量增加。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进食后一定时间内,食物引起机体产生额外能量消耗的现象,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蛋白质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最为明显。可提高30%的耗损。 (四)环境温度 人在安静状态下,环境温度为20℃~30℃时,能量代谢最为稳定。当环境温度低于或超过这一范围时,代谢率都增加。因寒冷可引起战栗以及肌肉紧张度增强;而温度升高可致细胞内化学反应速度加快、发汗功能旺盛及呼吸、循环功能增强。 三、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 (一)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的概念 基础代谢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在清醒而义非常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因索的影响时的状态。 (二)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基础代谢率用相对值表示,即 基础代谢的正常值为±15~±20%。临床上测定基础代谢率是诊断甲状腺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

生理学:第七章_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新陈代谢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与相传伴的能量代谢, 简称代谢。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称为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 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这些能源物质分子结构中的碳氢 键蕴藏着化学能,在氧化过程中碳氢键断裂,生成CO和出0,同时释放出蕴藏的能。这些 能量的50%^上迅速转化为热能,用于维持体温,并向体外散发。其余不足50%则以高能磷 酸键的形式贮存于体内,供机体利用。 机体利用ATP去合成各种细胞组成分子、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和其他一些物质;细胞利用ATP去进行各种离子和其它一些物质的主动转运,维持细胞两侧离子浓度差所形成的势能;肌肉还可利用ATP 所载荷的自由能进行收缩和舒张,完成多种机械功。总的看来,除骨 骼肌运动时所完成的机械功(外功)以外,其余的能量最后都转变为热能。例如心肌收缩所 产生的势能(动脉血压)与动能(血液流速),均于血液在血管内流动过程中,因克服血流内、外所产生的阻力而转化为热能。在人体内,热能是最“低级”形式的能,热能不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不能用来作功。 本节主要叙述整个机体的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与方法,基础代谢以及机体在某些状态 下的代谢等问题,不涉及能量代谢的各个方面。 一、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能量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中,既不能增加,也不 减少。也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因此,测定在一定时间内机体所消耗的食物,或者测定机体所产生的热量与所做的外功,都可测算出整个机体的能量代谢率(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能量)。测定整个机体单位时间内发散的总热量,通常有两类方法:直接测热法和间接测热法。 (一)直接测热法 直接测热法(direct calormetry )是测定整个机体在单位时间内向外界环境发散 的总热量。此总热量就是能量代谢率。如果在测定时间内做一定的外功,应将外功(机械功)折算为热量一并计入。图7-1是本世纪初Arwater-Benedict 所设计的呼吸热量计的结构模 式图。它是由隔热密封的房间,其中设一个铜制的受试者居室。用调节温度的装置控制隔热 壁与居室之间空气的温度,使之与居室内的温度相等,以防居室内的热量因传导而丧失。这样,受试者机体所散发的大部分热量便被居室内管道中流动的水所吸收。根据流过管道的水

生理学第7章能量代谢与体温习题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体温 2.基础代谢 3.温热性出汗 4.行为性体温调节 5.体温调定点 6.蒸发散热 7.能量代谢 8.食物的热价 9.食物的氧热价 10.呼吸商 11.非蛋白呼吸商 12.基础代谢率 二、填空题 1.体温通常是指_____。 2.相对恒定的体温是进行_____代谢和维持_____的重要条件。 3.在体温的常测部位中,以_____温最高,_____温最低。 4.常温下,安静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_____。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_____。 5.人体安静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_和_____。 6.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是_____。 7.蒸发散热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 8.出汗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 9.出汗是反射性活动,其基本中枢位于_____;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 10.小汗腺受_____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为_____纤维。 11.不显汗与汗腺分泌无关,它是通过_____来实现的。 12.致热原能使下丘脑的"调定点"水平_____。 13.醛固酮能_____汗腺导管对NaCl的重吸收。 14.外周温度感受器一部分在_____,另一部分在_____。 15.体温调节的整合中枢位于_____。 16.当下丘脑热敏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时,体温调定点_____。 17.女子体温在排卵后期_____,这种变动可能与血中_____水平变化有关。 三、判断题 1.基础代谢率是人体正常情况下的最低代谢率。( ) 2.人在清醒、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 3.正常人体的基础代谢率处于经常的波动之中,这是因为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在不断发生变化。( ) 4.环境温度很低时,人体不存在蒸发散热。( ) 5.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散热就成了散热的唯一方式。( ) 6.人体在安静状态下,室温20℃时的主要散热方式有辐射。( )

生理学第七章_能量代谢与体温_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2.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 3.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 4.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 5.非蛋白呼吸商(NPRQ) 6.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effect) 7.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 8.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BMR) 9.体温(body temperature) 10.辐射散热(thermal radiation) 11.传导散热(thermal conduction) 12.对流散热( thermal convertion) 13.蒸发散热(evaporation) 14.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 15.可感蒸发/发汗(sensible perspiration/ sweating) 16.自主性体温调节(autonomic thermoregulation) 17. 温度习服(temperature acclimation) 二、填空题 18.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测定在一定时间内机体所消耗的____或者测定机体所产生的____ 与所作的外功,都可测算出整个机体的能量代谢。 19.能量代谢的间接测热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反应物的量和产物的量之间的____关系,计算一定时间内整个机体所释放出来的____。 20.机体内氧化分解的蛋白质可由____除以____得到。 21.体温是指机体的____温度,临床上常用____的温度来代替体温。 22.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_和____。 23.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在____,其主要部位是____。 24.在致热源作用下,下丘脑-视前区中的热敏神经元反应曲线的斜率____,调定点____ 导致发热。 三、选择题 A 型题 25.糖元储存最多的组织或器官是 A.肝脏 B.脑 C.肌肉 D.脂肪组织 E.血液 26.机体吸收的糖元远超过消耗量时,其主要的储存形式是: A.肝糖原 B.肌糖元 C.血糖

生理学复习-能量代谢与体温

能量代谢与体温 能量代谢 机体能量的来源与代谢 机体可利用的能量形式 直接来源:ATP 储存在磷酸肌酸(CP)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过程的能量转换 Q3 糖 氧充足 氧化分解 脑组织的完全来自于有氧氧化 缺氧 糖酵解 应急 红细胞 主要依靠糖的无氧酵解供能 Q23 氧债 1mol葡萄糖有氧氧化:糖酵解产生的ATP=19:1 Q22 1g释放的能量比脂肪和蛋白要少 Q21 摄取过多 转换并储存 肝糖原&脂肪 Q20 脂肪 储存和供给能量 脂肪酶作用下 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β氧化) 直接氧化或转化为糖

释放能量多,为同等重量糖的两倍 蛋白质 一般不供能 蛋白质→氨基酸→组织蛋白 快饿死了 糖异生和生酮作用 能量的利用 50%热能 剩下的ATP化学能 最终除了机械功都是热能 能量代谢的测定 测定原理 能量守恒定律 机体释放的能量=热能+外功 发散的总热量/所消耗的食物量→能量代谢率 测定方法 直接测热法 间接测热法 定比定律 反应物的量与生成物的量呈一定的比例关系 食物的热价 食物的氧热价 呼吸商 RQ Q28 单位用mol和L都可以 氧化糖 1.0 氧化脂肪 0.70 一般饮食 0.82 0.8或小于1.0 长期饥饿 非蛋白呼吸商 NPRQ 步骤 测定CO2量与耗O2量 Q24 测定尿氮量×6.25 估计蛋白质氧化 NPQR-非蛋白CO2产生量/非蛋白耗氧量 查非蛋白食物氧热价 计算 氧热价×非蛋白耗氧量 能量代谢计算=非蛋白食物的产热量+蛋白食物的产热量测定O2CO2的方法 闭合式测定法 开放式测定法 双标记水法 意义 Q4 评价机体能量代谢水平常用的指标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Q5 肌肉活动 最显著 Q25 Q17

能量代谢与体温

精品课程生理学教案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目的要求]: 1.了解食物的能量指标,能量代谢的测定; 2.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率及其测定; 3.掌握食物的卡价、氧热价、呼吸商、能量代谢、体温等概念; 4.理解影响因素对能量代谢﹑基础代谢﹑体温的作用机制及结果。 [重点]: 1.食物的能量指标的几个概念; 2.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状态的概念; 3.散热的不同方式及体温调节。 [难点]: 1.食物的能量指标; 2.能量代谢的测定; 3.体温调节。 [基本概念]: 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合成代谢(anabolism,又称同化作用);分解代谢(catabolism,也称异化作用);动脉血酮体比率(arterial ketone body ratio,AKBR);能量负荷(energy charge,简称能荷);能量代谢率(energy metabolic rate); 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卡价(caloric value);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RQ);非蛋白呼吸商(non-protein respiratory quotient,NPRQ);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effect);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BMR);体温(body temperature);不感蒸发(insensibleperspiration)调定点(set-point); 热敏神经元(warm-sensitive neuron);冷敏神经元(cold-sensitive neuron);温度感受器(thermoreceptors);致热原(pyrogen);体温调节(thermoregulation) [授课学时]:3学时 [使用教材]:王庭槐主编. 生理学,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北京 第一节 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定义:机体内伴随物质代谢过程而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 1.新陈代谢的概念 新陈代谢: 维持生命的各种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的总称。 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能量代谢(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测试题)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一、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 2、基础代谢率: 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4、体温: 5、体温调定点: 、单项选择题 1、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是() 2、机体的直接供能物质是() A、蛋白质 B 、脂肪C 、糖类D 、氨基酸E 、ATP 3、对能量代谢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 A、环境温度 B 、精神因素 C 、肌肉活动 D 、进食E、睡眠状态

4、环境温度在()能量代谢相对稳定。() A、20~30℃ B 、30~40℃ C 、5~10℃ D 、10~15℃ E 、15~20℃ 5、进食以下哪种食物的产热量最多() A、蛋白质 B 、脂肪 C 、糖类D 、氨基酸E、甘油三脂 ()6、基础状态时的温度要求是 A、20~30℃ B 、20~25℃ C 、5~10℃ D 、10~15℃ E、15~20℃ ()7、空腹是指()未进食。 A、8小时 B 、10小时C 、12 小时 D 、6小时 E 、24 小时 8、甲状腺激素增多() A、基础代谢加快B 、基础代谢减慢 C 、基础代谢不变 D 、无法定论 E 、都不对9、通常所说的体温是指()A、体表温度 B 、深部温度 C 、皮肤温度 D 、口腔温度 E 、腋窝温度10、安静状态下,产热最多的器官是() A、心脏 B 、肝脏C、胃D、小肠E、肺 11、活动状态下,主要的产热部位是() A、心脏 B 、肝脏C、胃D、骨骼肌E、肺 ()12、敷冰袋、戴冰帽是利用 A、传导散热 B 、辐射散热 C 、对流散热 D 、蒸发散热 E 、发汗 13、酒精擦浴降温属于() A、传导散热 B 、辐射散热 C 、对流散热 D 、蒸发散热 E 、发汗 14、电风扇是加快() A、传导散热 B 、辐射散热 C 、对流散热 D 、蒸发散热 E 、发汗 ()15、人在安静状态下,环境温度达()开始发汗。 A、20℃ B 、25℃C、30℃D、15℃E、40℃ 16、中暑的易发条件不包括

生理学教材 第七章 能量代谢

第七章能量代谢 (Energy metabolism) 本章导读 机体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经消化道消化后吸收入血液。然而,这些营养物质进入血液后到哪去?充当什么角色?有何作用?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营养物质随血流分布于全身的组织细胞,其主要作用是为机体组织、细胞的活动提供能量并以热能的形式维持体温。本章宏观地探讨能量的产生、转移、贮存和利用,而不去研究其具体过程,是从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入手阐明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供能特点以及释放的能量是通过什么方式将它转移、贮存和利用,ATP是细胞贮能和供能的关键性物质。然而,用什么方法可以计算其所释放的能量?在单位时间内机体究竟释放了多少能量?科学家们用直接测热法和间接测热法回答了这些问题。临床上常用的是间接测热法,其原理是利用定比定律的原理测定一定时间内机体的糖、脂肪和蛋白质各氧化分解了多少,从而间接测算机体在这段时间内所释放的总热量。本章还分析了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机体能量代谢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体表面积、肌肉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精神活动和环境温度等。此外,年龄、性别、睡眠以及激素水平等因素也与能量代谢有关。判断在基础条件下的能量代谢(基础代谢)是否正常对临床上协助诊断某些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陈代谢(metabolism)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这就意味着生物体与环境之间持续不断的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material metabolism)和所伴随着进行的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物质代谢包括合成代谢(anabolism,又称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谢(catabolism,也称异化作用)。前者是指机体在生存过程中,不断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结构成分及其他物质的过程;后者是指体内物质和组织成分,经异化作用,被分解氧化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因此,合成代谢是吸能反应(endergonic reaction),而分解代谢是放能反应(exergonic reaction),两者紧密联系。通常把生物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第一节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Overview of energy metabolism) 一、能量的来源 (Production of the body energy) 机体体温、心跳、呼吸和肠蠕动等过程的维持以及其他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只能来源于食物中的能量物质,如糖、脂肪和蛋白质,因为机体不能直接利用太阳的光能,也不能直接利用外部供给的能量。这些能源物质分子结构中的碳氢键蕴藏着化学能,在氧化过程中碳氢键断裂,生成CO2和H2O,同时释放蕴藏的能量。(一)糖 一般情况下,糖(carbohydrate)为机体主要的能源物质。机体所需的总能量的70%以上是由糖分解代谢提供的。糖的消化产物葡萄糖被吸收入人体后,一部分成为血糖供全身细胞利用;另一部分经合成代谢以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储存在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内容精要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是指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一)能量的来源: 主要来源于食物的糖、脂肪,蛋白质少许。 能源物质 (G 、F 、P ) 未利用的能量(5%) O 2 能量释放 自由能(95%) 热能散发(50%),维持体温 CO 2+ H 2O 肌肉收缩 化学能(45%)贮存神经传导 释放 转移 贮存 利用 (1)糖 吸收后大部分以糖原的形式贮存于肝和肌肉中。 糖类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能源物质,机体所需的能量70%由糖提供 。在机体内,随着供氧情况的不同,糖分解供能的途径也不同。糖的的供能途径包括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 氧充分 GS —————— CO 2+H 2O+ 能量 缺氧 GS--------乳酸(称无氧酵解),释放少量能量。 剧烈运动,虽呼吸增强,但仍难以摄取足够的O 2,这时骨骼肌的运动依靠于糖酵解。

(2)脂肪 体内贮存和供能的主要物质。脂肪是体内各种能源物质贮存的主要形式。贮存在脂质中的能量占体内贮能75%。一般情况下,机体消耗的能源物质约40~50%来自脂肪,是短期饥饿时的主要供能物质。 (3)蛋白质 分解产物主要是氨基酸。 一般情况下,主要用于合成组织、细胞的主要成份,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长期不能进食或体力极度消耗而体内的糖原、脂肪储备耗竭时,体内蛋白质才被分解供能,以维持必要的生理功能。 (二)能量的去路 虽然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但机体的组织细胞并不能直接利用食物的能量来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是三磷酸腺苷(ATP)。 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50%以上转化为热能,其余部分是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于ATP等高能化合物的高能磷酸键中。当A TP水解为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及磷酸时,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供机体完成各种生理功能,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神经传导以及细胞内外各种物质的主动转运等。 所以,ATP既是体内重要的贮能物质,又是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ATP的合成与分解是能量转换和利用的关键环节。 二、能量代谢测定 (一)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几个概念 1.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 概念:是指1g食物在体内氧化或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 其分生物热价和物理热价。生物热价----体内氧化;物理热价----体外燃烧 三大营养物质的热价: 糖:物理卡价=生物卡价≈17.2kJ(4kCal) 脂肪:物理卡价=生物卡价≈39.8kJ(9.5kCal) 蛋白质:物理卡价:23.4kJ(5.6kCal);生物卡价:18.0kJ(4.3kCal) 在生物体内,糖:脂肪:蛋白质≈4:9:4

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1.下列关于原生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每个活的植物细胞也有原生质B.原生质是不包括细胞器的生命物质 C.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D.一个动物细胞就是—小团原生质 2.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同的时期是 A.间期和前期B.前期和中期C.中期和后期D.后期和末期 3.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酶是生物催化剂B.酶是活细胞产生的 C.酶是一类有机物D.酶在任何条件下海右催化能力 4.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 A.光合作用B.蒸腾作用C.新陈代谢D.呼吸作用 5.与有氧呼吸相比,无氧呼吸的最主要特点是 A.需要酶催化B.释放能量较多C.有机物分解不彻底D.分解有机物和释放能量6.动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直接能源物质、主要贮能物质依次是 A.ATP、葡萄糖、脂肪B。脂肪、ATP、蛋白质 C.糖类、ATP、脂肪D.糖类、磷酸肌酸、蛋白质 7.用胰蛋白酶和肠肽酶混合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处理染色体,得到的产物是A.DNA B.氨基酸和DNA C.多肽和DNA D.多肽和RNA 8.下列各纽生物中,细胞结构最相似的一组是 A.蓝藻和金鱼藻B.酵母菌和大肠杆菌C、小麦和蚕豆D。变形虫和蘑菇9.将萎蔫的菜叶放入清水中,菜叶细胞中的水分能够得到恢复的原因是 A.主动运输B.6由扩散C.主动运输和自由扩散D.主动吸水 10.成年人的心肌细胞比腹肌细胞数量显著多的细胞器是 A.线粒体B.核糖体C.高尔基体D.内质网 11.在不损伤植物细胞内部结构的情况下,下列物质中适于去除细胞壁的是 A.淀粉酶B.蛋白酶C.纤维素酶D.盐酸 12.A TP的结构简式是 A.A-P~P~P B.A-P-P~P C.A ~P-P~P D.A~P~P ~P 13.某科学家用含有14C的二氧化碳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碳原子,这种碳原子的转移途径应该是→ A.二氧化碳→叶绿素→ADP B.二氧化碳→叶绿体→A TP C.二氧化碳→三碳化合物→糖类D.二氧化碳→乙醇→糖类 14.人体的内环境是指 A.血液B.组织液 C.细胞内液D.细胞外液 15.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的发育和性激素分泌,能分泌促性腺激素的是 A.垂体B.睾丸C.卵巢D.下丘脑 16.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B,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C.由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D.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17.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是 A.受精卵→卵裂→原肠胚→囊胚→幼体B.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腔→幼体 C卵→卵裂→囊胚→原肠胚→幼体D.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幼胚 18.一般情况下,光照增强,光合作用1扯曾强,但㈠:1』小工拱:,心《季卟,;F,巾于气温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