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能力鉴定_职工工伤与职业病伤残等级》国家标准修订说明

《劳动能力鉴定_职工工伤与职业病伤残等级》国家标准修订说明
《劳动能力鉴定_职工工伤与职业病伤残等级》国家标准修订说明

附件2:

劳动能力鉴定标准修订说明劳动能力鉴定标准修订办公室

2012-11-22日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劳动能力鉴定标准修订工作》的通知精神,上海市劳动能力鉴定中心配合劳动能力鉴定标准修订专家工作组完成了工伤《劳动能力鉴定标准》(修订稿)起草工作,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标准修订的主要目标及方式

本次劳动能力鉴定标准修订是在保持现行标准基本框架不变的基础上,对各地在实践中反映集中的、普遍的、突出的“问题”条款进行适当的修订和完善,修订工作是本着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公平公正为原则,以精简、实用、提高可操作性为导向,以努力减少标准执行中的矛盾和争议为目标,按“小修”而不是“大改”的总体要求进行,力求使劳动能力鉴定标准更加科学规范合理,以推动工伤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本次劳动能力鉴定标准修订工作是在人社部工伤司的具体指导下开展的。修订办公室在上海、浙江、江苏等

地多次召开标准修订征询意见座谈会;组织了二次由各系统的医学专家、卫生部、全国总工会代表和鉴定管理部门人员参加的标准修订初稿论证研讨会;修订过程中收到全国26个省、市通过书面或电话或电子文档提出的修订建议和意见,修订办公室对各地所提的修订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论证,并对标准修订初稿进行修改。

为保证新修订的工伤鉴定标准与国家最新版(GB.T 1.1 2009)标准制定要求在表述和格式上一致,修订办公室还专门走访了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和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很多修订建议和意见已采纳,还有些修订意见或因目前条件不成熟或因各地认识不一致等原因暂时不宜采纳,所有暂未采纳的修订意见都将作为资料储备供下次修订时参考。

随着社会和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任何标准都很难做到尽善尽美,我们在工伤鉴定实践中还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鉴定标准还需与时俱进开展更进一步的修订完善。

二、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

(一)相应等级增加“分级原则”的表述

“分级原则”是制定各致残等级的主要技术依据,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级原则”臵于等级头条可大大丰富标准的内涵,提高标准的权威性解读,使鉴定专家对致残等级标准有个整体认识,减少错综复杂的伤情在等级

鉴定时无对应条款可依的矛盾,特别是对复合性损伤的处理,在具体条款不能穷尽所有伤情的情况下,“分级原则”的全面指导性和普适性特点能为鉴定专家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合理评定致残等级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关于条款细化、量化问题

本次标准修订过程中,各地普遍要求将条款进一步细化、量化,特别是对工伤发生率最多的手外伤的评级条款进行细化、量化,使各种类型的创伤都能有分值对应条款。为此,修订办公室对建议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在骨科专家杨庆铭教授的主持下,设计了“手、足功能缺损评估参考图表”,该图表将抽象文字表述变为直观的图形,简洁、清晰、实用,可减少目前手、足外伤条款相对不够用的矛盾。评估参考图表评出的分值与现行鉴定标准基本吻合。根据使用规则,“手、足功能缺损评估参考图表”是为复杂特殊矛盾时提供新的处理手段和依据,是对现鉴定标准的进一步补充,而不是对现行鉴定标准条款的取代。

(三)关于“骨折内固定术后”修订

本次标准修订征询意见时,要求修改九级23条“骨折内固定术后,无功能障碍者”的呼声较大。主要质疑是四肢长管状骨骨折与手指普通骨折等级相同造成的不平衡的矛盾。比较一致的修改意见是将四肢长管状骨的骨折定九级,手指普通骨折定十级比较合理。标准修订专家组经过研究提出的修订意见是用“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内固定

术或外固定支架术后”取代九级23条“骨折内固定术后,无功能障碍者”。因手指普通骨折不在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范围,可排除手指普通骨折定九级的不平衡矛盾。

(四)关于关节功能障碍的修订

关节功能障碍程度是劳动能力鉴定的重要内容,现有的骨科鉴定标准条款大多有关于关节功能障碍程度的表述。在标准修订调研时,各地专家对关节功能障碍程度的原有界定反馈意见很多,大家一致认为只有对关节功能障碍进行有效的量化之后,才能保证各地在工伤鉴定时做到公平和准确。为此,本次修订中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关节功能障碍程度的判定基准进行了适当调整,调整后将会对关节功能障碍程度的把握,提高操作性和准确性有所帮助。

(五)关于脊柱骨折的修订

脊柱骨折是工伤事故发生率较高的伤情,同时也是各地在鉴定时把握口径不甚统一的伤情之一。本次修订过程中,专家工作组充分听取了各地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调整完善了个别条款的等级,如将九级13条“3个节段脊柱内固定术”调整到八级;在九级中增加“1-2节脊柱节段内固定术”;同时引入了“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的概念,并在判定基准中对脊柱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作了较为明确的界定。

(六)关于增加“肌腱及韧带撕裂伤”条款

工伤事故中,除骨折外,肌腱及韧带撕裂伤十分常见,但现行标准仅规定膝关节交叉韧带伤修补术后为九级,而四肢大关节中的其他肌腱及韧带损伤对关节功能的影响却被忽视,这对维护当事人的合理要求,减少矛盾是不利的。对此,本次标准修订增加了“四肢大关节肌腱及韧带撕裂伤术后遗留轻度功能障碍”为十级,弥补了肌腱及韧带撕裂伤鉴定条款的空白。

(七)对定义模糊、极易产生歧义条款的修改

本次修订过程中部分省、市反映,标准中的个别条款定义模糊,容易产生歧义。例如,总则中心理障碍的定义是对一些特殊残情,在评定伤残等级时,应适当考虑心理障碍导致的后果。工伤是会造成部分人因心理负担过重导致心理障碍,并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但心理障碍的产生与伤者本身的心理素质有关,鉴定时适当考虑心理障碍较难把握,有时心理障碍被当事人利用很容易引发矛盾争议;工伤的心理障碍可作为培训内容讲解,不适合在标准中出现。还有“性功能障碍”、“体力劳动时呼吸困难”“椎间盘突出症未做手术者”等,而这些条款在附录中均有明确的定义,因此,专家工作组研究后决定将附录中有明确定义的内容写入对应的条款中。例如,“性功能障碍”,根据附录的定义,修订为“脊髓神经周围神经损伤,或盆腔、会阴手术后性功能障碍”。又如,“椎间盘突出症未做手术者”,根据附录的定义,修订为“急性外伤导致椎

间盘髓核突出,并伴神经刺激征者”。修订后的条款表述清晰,提示性、针对性明显增强,对减少歧义,消除矛盾会有很大的帮助。现行标准中类似的条款均按上述要求进行了修订。另外,本次修订还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在诊断和鉴定前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防止非工伤引起的陈旧性或退行性腰椎间盘改变而认定为工伤的情况。

(八)取消年龄和生育在致残评级中的影响

原工伤标准中部分条款人为加入年龄、性别等因素对被鉴定人造成歧视性不公平,给鉴定工作增加了难度。例如,条款规定35岁前脾脏切除是6级,35岁后脾脏切除是7级。伤情相同却因年龄不同而造成的等级差别极易产生矛盾。再如本标准在使用说明中提到随年龄增长出现的退行性改变,如骨性关节炎等,不适用本标准。但具体条款又规定,年龄在50岁以下的外伤性骨性关节炎伴腰痛可定10级。实际上50上下的骨性关节炎是伤还是病,实践中是判断难,操作也难,还易产生矛盾纠纷。相类似伤情可按骨、关节损伤或功能障碍处理。其他有关是否生育在工伤评级中的影响因素也通过修订进行了完善,即具体条款中不再涉及是否生育,但为了与世界卫生组织对生育的要求接轨,本次修订在附录B4.2中对生殖器官损伤影响生育做出了补充性规定。

(九)关于增加“腹腔脏器损伤”

现行标准外科部分对腹腔脏器的损伤罗列过细,条款

达180多条,造成外科部分条款碎片化现象,且在格式上与其他科门也明显不统一、不协调。因此,本次标准修订时对部分外科条款进行了适当归并;腹腔脏器损伤探查修补术和腹腔脏器损伤保守治疗后分别放在九级和十级;这样既可以部分解决外科碎片化现象,又适当扩大了条款的覆盖面,同时又可以兼顾到器官切除及其功能影响等因素。

(十)关于眼科部分的修改

在调研中有鉴定专家反映眼科部分条款覆盖范围窄,要求根据眼科损伤情况增加相应条款。针对该情况,本次修订时将附录中的“视力减弱补偿率”添加了使用说明,指导眼科鉴定专家正确使用“视力减弱补偿率”。眼科专家可通过检查后对照“视力减弱补偿率”来弥补眼科条款不够的矛盾,不再需要增加新的眼科条款。另外,眼科专家对五级“一侧眼球摘除”条款反映较多,本次修改完善为“一侧眼球摘除;或一侧眼球明显萎缩,无光感”并由五级调整为六级,修改完善后该条款与其他眼睛伤残等级间较平衡合理。

三、标准修订的其他内容

(一)删除或调整部分

本次标修订过程中对现行标准中明显不合理甚至矛

盾的条款进行了删除或调整。例如,九级“颈部瘢痕畸形,不影响活动”,瘢痕畸形既没大小限制,又不影响活动,

单列出来后的自由解释空间太大,很容易产生矛盾。在现行标准中,对发生在面部和躯体部位的瘢痕是有条款可依的,故予删除。再如四级“尿道狭窄,需定期行扩张术”,各地反映“定期扩张”界定含糊,与其他损伤比较尿道狭窄定为四级也明显偏高。经专家组综合平衡后修订为“尿道狭窄治疗一年后仍需定期行扩张术”并下调为六级。还有十级10条“除拇指外,余3~4指末节缺失”,该条也是反映较多条款之一,该条款经专家工作组综合平衡后上调为九级。其他如“一侧颧骨并颧弓骨折”为七级,而“双侧颧骨并颧弓骨折”却是八级,存在明显不合理甚至矛盾,修订时做了相应的调整。

(二)取消“神经电生理检查”的硬性规定

工伤鉴定标准是面向大众的公开标准,检查可为鉴定结论提供更科学合理的依据,但检查项目和方式不宜硬性规定,是否要做临床检查及要做什么样的检查要根据当地的社情民意和医疗条件由专家决定。

(三)原有伤残及合并症的处理问题

关于原有伤残及合并症的处理问题,虽然有专家和鉴定管理部门要求修改的呼声,但考虑到鉴定标准的延续性和社会群众在遇到此种情况时的接受度,维持现状更有利于维护工伤人员的权益,减少鉴定工作中的矛盾冲突。另外,目前也没有更好的替代办法,此次暂时不予变动。

(四)关于“护理依赖”的问题

原标准中根据5项护理内容将护理依赖分为3级:完全护理依赖符合5项,大部分护理依赖符合3项,部分护理依赖符合1项。在调研时,有地方反映护理依赖设计不够严谨,因将符合2项和4项护理依赖的情况遗漏,使工伤人员及其单位对护理依赖产生误解,故本次修订完善为:符合1-2项护理内容的为部分护理依赖;符合3-4项护理内容的为大部分护理依赖。另外,在一级、二级工伤分级原则中增加了“部分护理依赖”的表述,鉴定专家可根据伤情实事求是的选择更准确更合理的护理等级。

(五)关于智能障碍的等级评定前的测查

本次修订明确:工伤等级鉴定时不强求必须做记忆商或智商等测查,强调鉴定时需结合受伤时的病理基础、日常就诊记录及现场检查情况等多方情况综合评判,已有的记忆商(MQ)、智商(IQ)的测查结果仅供鉴定致残等级时参考。

(六)周围神经损伤造成的肌瘫与骨科外伤造成的缺失或功能障碍间的平衡

原标准中周围神经损伤造成的瘫痪与骨科外伤导致的肢体缺失或功能障碍间存在失衡现象,尤其是手、足部位的一些条款,如四级5条“一手全肌瘫肌力≤2级”和五级13条“一侧前臂缺失”、五级14条“一手功能完全丧失”。在征询意见座谈会上有专家对此提出了意见。考虑到上述两种是不同原因造成的伤残后果,因此本次修订

中对其中几条明显存在失衡现象的条款通过上下调整等级进行了平衡处理。

(七)关于职业病

本次修订征求意见阶段,有省市提出职业病的修订意见,从汇总整理的意见看,各省市对职业病的修订意见存在较大差异,部分省市认为职业病鉴定标准普遍偏松,如尘肺伴肺结核应随着医学的发展适当调低原有等级;也有部分省市认为有些职业病条款鉴定标准偏严,等级偏低;还有的省市认为还应对职业性中毒进一步细化完善,引入更多的检查指标。专家组认为,职业病在工伤中具有特殊性,如占绝大部分的呼吸系统职业病就不存在医疗终结问题,其发病和发展过程与普通工伤不能完全对等看待,目前的鉴定条款基本包括了所有已认识到的职业病。另外,现行职业病鉴定条款执行以来也被专家、患者和社会广泛认同接受,本次不做修订可能更有利于维护职业病鉴定标准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更有利于保障职业病患者的权益。

附件:本次标准修订涉及具体内容与条款

本次标准修订涉及具体内容与条款

马铃薯淀粉标准gb888

马铃薯淀粉标准GB8884-2007及其中包含新检测标准注释 罗尚桃|创建时间:2011年03月01日 09:59|浏览:511|评论:0 标签:马铃薯淀粉淀粉标准GB8884 申明:本文仅对标准引用新的检测方法进行更新注解。 前言 本标准是对GB8884-88《食用马铃薯淀粉》的修订。 本标准修订时参考欧洲及国际上具行业代表性的马铃薯淀粉生产型、应用型企业的企业执行标准。 本标准与GB8884—88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一、增加了检测内容 ——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增加了pH值指标、电导率指标; ——根据食品安全卫生要求及国际惯例,增加了微生物指标。 二、修订了检测指标 ——水分含量:优级品由≤18%改为18%—20%; ——白度:优级品由≥94%改为≥92%,一级品由≥89%改为≥90%,合格品由≥84%改为≥88%; ——斑点:一级品由≤7.0个/cm2,改为≤5.0个/cm2; ——细度:优级品由≥99.60%改为≥99.90%; ——二氧化硫:由≤30ppm,改为优级品≤10mg/kg、一级品≤15mg/kg、合格品≤20mg/kg;

——砷:由≤0.5%,改为≤0.3%; ——铅:由≤1.0%,改为≤0.5%。 三、规范了检测方法 ——粘度:将原标准应用的恩氏粘度,改为国际通用的布拉班德粘度BU;为综合体现酸碱度,将原“酸度”指标删除,改用“pH值”;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GB/T 8884-1998同时废止。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均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商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内蒙古奈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南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顾正彪、周庆锋、吕春林、师学良、洪雁。 马铃薯淀粉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淀粉的技术要求、检验规则和方法、验收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马铃薯为原料(原料需符合食用标准)而生产的食用淀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2713 淀粉制品卫生标准 GB4789.2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 GB4789.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

马铃薯栽培知识整理

马铃薯栽培重点知识 一、马铃薯栽培区划(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南方二作区和西南混作区) ◆本区包括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两省和辽宁省除辽东半岛以外的大部,华北地区的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及西北 地区宁夏、甘肃、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新疆天山以北地区。 ◆本区气象特点是无霜期短,一般在110~170d,年平均温度在-4~10℃,大于5℃积温在2000~3500℃,年降水量为50~1000mm。 本地区气候凉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于马铃薯生长发育,因而栽培面积较大,占全国马铃薯总栽培面积的50%以上,是我国马铃薯主要产区,如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因所产块茎的种性好,成为我国重要的种薯生产基地。 ◆本地区种植马铃薯一般是一年只栽培一季,为春播秋收的夏作类型,每年的4~5月份播种,9~10月收获。本区晚疫病、早 疫病、黑胫病发病比较严重。适于本区的品种类型应以中晚熟为主,宜选休眠期长,耐贮性好抗,逆性强,丰产性好的品种。本区拥有“中国马玲薯之乡”称号的有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黑龙江省讷河市、宁夏的西吉县、河北省围场县、内蒙古自治区的武川县,陕西省定边县。 二、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时期 ◆芽条生长期种薯播种后,从萌发开始,经历芽条生长,根系形成,至幼苗出土,马玲薯的生长从块茎上的芽萌发开 始,从芽萌生至出苗是芽条生长期,此期进行主茎的第一段生长。 ◆幼苗期(团棵期)从幼苗出土,经历根系发育,主茎孕育花蕾,匍匐茎伸长及顶端膨大块茎具雏形,,为幼苗期,从 出苗到早熟品种的第六叶或中晚熟品种的第八片叶展到第平,即完成了第一个叶序的生长,称团颗,是主茎的第二段生长。 ◆块茎形成期(发棵期)从马铃薯的幼苗期到第十二片叶或第16片叶展平,早熟品种以第一花絮开花,并发生第一对顶 生侧枝,晚熟品种于第二花絮开花并从花絮下发生第二对侧枝,以及主茎上也发生部分侧枝为第三段生长结束的标志,为期30天左右,称为马铃薯的块茎形成期。 ◆块茎增长期(结薯期)发棵期主茎生长完成并开始侧生茎叶生长后,从地上部茎叶与地下部块茎的干物质量达到 平衡时,便进入以块茎生长为主的块茎增长期(结薯期)此期叶面积已经达到最大值,茎叶生长逐渐缓慢并停止,地上部制造的养分不断向块茎输送,块茎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长,尤其开花期的十多天膨大最快,是决定块茎体积大小的关键时期。 ◆淀粉积累期茎叶开始逐渐衰老,到块茎体积和重量继续增加,这段时间主要是块茎积累淀粉的时期。 ◆成熟期在生产实践中,马铃薯没有绝对的成熟期,收获时期决定于生产目的和轮作中的要求,一般当植株地上部茎叶

马铃薯淀粉生产工1

马铃薯淀粉生产工艺 一、马铃薯的结构组成 1、各种组织结构及淀粉含量 马铃薯是块茎类农作物。马铃薯的表面,覆盖着一层较密实的表皮。表皮层是由僵死的厚皮细胞组成的,细胞中充满了干涸的细胞原生质。紧贴着表皮的是木栓化的细胞层,一般称为周皮。表皮和周皮是马铃薯的保护层,能不分的阻止块茎内水分的蒸发,并防止微生物侵入马铃薯体内。 在马铃薯表皮上,有许多暗色的小斑点。这些斑点有时会稍微隆起。这就是马铃薯的皮孔。马铃薯的皮孔是供应呼吸用的,一般成缝隙状。在通常情况下,马铃薯通过这些皮孔,吸入氧气,排除二氧化碳蒸汽。 绝大多数马铃薯的内部,都有一个层环。这个层环是由于维管束的密集而形成的。位于层环外面的薯肉是环外肉层,这里的淀粉颗粒的密度最大。层环里是外薯肉,这里也含有相当多的淀粉颗粒。在往里是内薯肉,内薯肉里的淀粉颗粒较少。一些马铃薯的中心,还有一个呈放射状的心髓,,这里的淀粉颗粒更少。有时薯块长的大,心髓会长空,并形成木栓化的内皮,俗称空心。 2、马铃薯中主要物质含量 二、马铃薯淀粉的生产过程 1、前言

马铃薯淀粉存在于马铃薯的块茎中,更确切地说是存在于马铃薯块茎的细胞中。马铃薯细胞壁和细胞中的枝状脉,都是由细纤维组成的。马铃薯淀粉颗粒,像一颗颗果实挂在树枝一样的枝状脉上。除了淀粉和细纤维,马铃薯中还含有一定数量颗粒的蛋白质和其它物质。 为了使马铃薯中的淀粉颗粒能够尽多地被提取出来,就需要把马铃薯以致马铃薯内的绝大多数细胞都弄碎,使淀粉颗粒与支状脉脱离。然后,借助于水的参与,利用淀粉比重大于水的原理,采用筛分、沉淀、离心、真空吸抽和蒸发减水等方法,将分离出来的淀粉颗粒进行收集、洗去杂质,去除多余水分,使之成为成品淀粉。 当今世界上所有马铃薯淀粉生产企业,都选择如下三种工业流程类型:一是先脱汁工艺,二是后脱汁工艺,三是全旋流工艺。 先脱汁工艺。马铃薯中含有龙葵素、褐变酶和氢氰酸等影响淀粉品质的物质。在马铃薯被解碎以后,这些物质就存在于汁水里。为了获得更高品质的马铃薯被解碎后立即脱出大部分汁水,然后再进行筛分等工序。先脱汁工艺的主要工艺流程为:预处理→解碎→脱汁→筛分→精制→脱汁→干燥→包装 后脱汁工艺,是最成熟的马铃薯生产工艺,也称先筛工艺。在生产中,当马铃薯被解碎,首先进行的是筛分工作,将比较黏滑又含带大量汁水的细纤维筛除后,所收集的淀粉混浆的脱汁工作,便变得容易,脱除也较彻底。而且,适宜后脱汁工作的机器设备,其种类也较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后脱汁工艺的主要工艺流程为:预处理→解碎→筛分→脱汁→精制→脱水→干燥→包装

食品包装相关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号名称 1 GB/T 330 2 - 2009 日用陶瓷器包装、标志、运输、贮存规则 2 GB/T 3532 - 2009 日用瓷器 3 GB/T 4456 - 2008 包装用聚乙烯吹塑薄膜 4 GB 4544 - 1996 啤酒瓶 5 GB/T 4768 - 2008 防霉包装 6 GB 4803-94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聚氯乙烯树脂卫生标准 7 GB 4804-84 搪瓷食具容器卫生标准 8 GB 4805-84 食品罐头内壁环氧酚醛涂料卫生标准 9 GB 4806.1-94 食品用橡胶制品卫生标准 10 GB 4806.2-94 橡胶奶嘴卫生标准 11 GB 4808 食品用高压锅密封圈卫生标准 12 GB/T 4879 - 1999 防锈包装 13 GB 5369 - 2008 船用饮水舱涂料通用技术条件 14 GB/T 5737-1995 食品塑料周转箱 15 GB/T 5738-1995 瓶装酒、饮料塑料周转箱 16 GB 7105-86 食品容器过氯乙烯内壁涂料卫生标准 17 GB 7189-1994 食品用石蜡 18 GB 8058-2008 陶瓷烹调器铅镉溶出量允许极限和检测方法 19 GB/T 8946-1998 塑料编织袋 20 GB/T 8947-1998 复合塑料编织袋 21 GB 9106-2001 包装容器铝易开盖两片罐 22 GB 9680-1988 食品容器漆酚涂料卫生标准

23 GB 9681-1988 食品包装用聚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24 GB 9682-1988 食品罐头内壁脱膜涂料卫生标准 25 GB 9683-1988 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 26 GB 9684-1988 不锈钢食具容器卫生标准 27 GB 9685-2008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28 GB 9686-1988 食品容器内壁聚酰胺环氧树脂涂料卫生标准 29 GB 9687-1988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30 GB 9688-19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31 GB 9689-1988 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32 GB 9690-2009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三聚氰胺-甲醛成型品卫生标准 33 GB 9691-1988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树脂卫生标准 34 GB 9692-1988 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树脂卫生标准 35 GB 9693-19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树脂卫生标准 36 GB/T 10002.1-2006 给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 37 GB/T 10002.2-2006 给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件 38 GB/T10003-2008 普通用途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 39 GB/T10004-2008 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干法复合、挤出复合 40 GB/T 10440-2008 圆柱形复合罐 41 GB 10442-1989 夹链自封袋 42 GB 10457-2009 聚乙烯自粘保鲜膜 43 GB/T 10811-2002 釉下(中)彩日用瓷器 44 GB/T 10812-2002 玲珑日用瓷器 45 GB/T 10813.4-1989 食用青瓷包装容器

实验六 淀粉含量测定

实验六(红薯/马玲薯/黄地瓜等淀粉块茎类植物)中淀粉含量测定 (酸水解法) 综合设计(4学时) 一、实验原理 1、淀粉提取,也称为浆渣分离或分离,是淀粉加工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淀粉提取率和淀粉质量。粉碎后的物料是细小的纤维,体积大于淀粉颗粒,膨胀系数也大于淀粉颗粒,比重又轻于淀粉颗粒, 将粉碎后的物料,以水为介质,使淀粉和纤维分离开来。 2、淀粉是食品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植物种子中重要的贮藏性多糖。淀粉跟稀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完全水解成葡萄糖、麦芽糖等还原糖。还原糖的测定是糖定量测定的基本方法。还原糖在碱性条件下被氧化成糖酸及其他产物,3,5-二硝基水杨酸则被还原成棕红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在一定范围内,还原糖的量与棕红色物质的深浅成正比关系,利用分光光度计,在540nm 波长下测定光密度值,查对标准曲线。由于淀粉完全水解成还原糖的量是成正比的,所以,也与棕红色物质的深浅成正比关系。 二、材料、仪器与试剂 (一)材料:五指山红薯。 (二)仪器:分光光度计722、小台秤、分析天平、烧杯(100mL)、研钵、容量瓶(100mL)、洗瓶、漏斗、滤纸、具塞刻度试管(15mL)、恒温水浴、移液管(1mL, 2mL)。 (三)试剂 1 2mol/L NaOH 溶液 准确称取4g NaOH固体,溶于15 mL蒸馏水中,并倒入5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分几次清洗烧杯并将清洗的溶液倒入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线。 2 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 准确称取3,5-二硝基水杨酸1g,溶于2mol/L NaOH 溶液20mL,加入50mL蒸馏水,再加入30g酒石酸钾钠,待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至100mL。盖紧瓶塞,勿让CO2进入。若溶液浑浊,可过滤后使用。 3 0.1mol/L柠檬酸缓冲液(pH5.6) A液(0.1mol/L柠檬酸):称取C6H8O7?H2O 21.01g,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mL。 B液(0.1mol/L柠檬酸钠):称取Na3C6H5O7?2H2O 29.41g,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 至1000mL A液110 mL与B液290 mL 混匀,即为0.1mol/L柠檬酸缓冲液(pH5.6)。 4 1mg/mL 淀粉溶液 称取0.1g淀粉溶于0.1mol/L柠檬酸缓冲液(pH5.6)100 mL中。 5 20%硫酸 用50mL的量筒量取50mL的水,倒入100mL烧杯中;再用20mL的量筒量取12.6mL98%的浓硫酸,沿内壁缓缓倒入烧杯内的水中,边倒边用玻璃棒搅拌。等冷至室温后,倒入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分几次清洗烧杯并将清洗的溶液倒入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线。

西点基础知识1

西点基础知识与西点制作基本问题 分类目录 一淀粉类 二米粉类 三小麦粉类 四其他粉类 五膨大剂 六胶质类 七油脂类 八异国香料 奶制品类目 一牛奶 二淡奶 三炼乳 四鲜奶油 五黄油 六酸奶 七奶油奶酪 八马斯卡彭奶酪 九马苏里拉奶酪 一、淀粉类 1、玉米淀粉Corn Starch ( 绿湖、家乐) 又叫玉米粉、粟米淀粉、粟粉、生粉, 还有的地方管它叫豆粉(这个的确少见),是从玉米粒中提炼出的淀粉。包括玉米淀粉在内的淀粉类(很多其他类谷物也可以提炼出淀粉)在烹饪中是作为稠化剂使用的,用来帮助材料质地软滑以及汤汁勾芡之用。而在糕点制作过程中,在调制糕点面糊时,有时需要在面粉中掺入一定量的玉米淀粉。玉米淀粉所具有的凝胶作用,在做派馅时也会用到,如克林姆酱。另外,如在《面粉全知道》那篇帖子里说到的,玉米淀粉按比例与中筋粉相混合是蛋糕面粉的最佳替代品,用以降低面粉筋度,增加蛋糕松软口感。 2、太白粉Potato Starch 即生的马铃薯淀粉,加水遇热会凝结成透明的粘稠状,在中式烹调(尤其是台菜)上经常将太白粉加冷水调匀后加入煮好的菜肴中做勾茨,使汤汁看起来浓稠,同时使食物外表看起来有光泽。港菜茨汁一般则惯用生粉(玉米粉)。但是,太白粉勾芡的汤汁在放凉后会变得较稀,而玉米淀粉勾芡的汤汁在放凉后不会有变化。 太白粉不能直接加热水调匀或放入热食中,它会立即凝结成块而无法煮散。加了太白粉水煮后的食物放凉之后,茨汁会变得较稀,称为“还水”,因此一般在西点制作上多利用玉米淀粉来使材料达到粘稠的特性而不使用太白粉。 PS:注意与马铃薯粉Potato Flour(又叫“土豆粉”)相区别,可加热水调煮后还原变成马铃薯泥。此外,也经常用于西式面包或蛋糕中,可增加产品的湿润感。 3、木薯粉Tapioca Flour 又称菱粉、泰国生粉(因为泰国是世界上第三大木薯生产国,仅次于尼日利亚和巴西,在泰国一般用它做淀粉)。它在加水遇热煮熟后会呈透明状,口感QQ的带有弹性。

食用豌豆淀粉(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食用豌豆淀粉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用豌豆淀粉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外购豌豆淀粉为原料,经分装而成的食用豌豆淀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4789.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 GB 4789.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 GB 478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 GB 4789.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 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 500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灰分的测定 GB 5009.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 GB 5009.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脂肪的测定 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 GB/T 5490 粮食检验一般规则 GB 5491 粮食、油料检验扦样、分析法 GB/T 5492 粮油检验粮食、油料的色泽、气味、口味鉴定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8884 马铃薯淀粉 GB 9683 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 GB/T 22427.4 淀粉斑点测定 GB/T 22427.5 淀粉细度测定 GB/T 22427.6 淀粉白度测定 GB/T 22427.13 淀粉及其衍生物二氧化硫含量的测定 GB 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GB 3163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淀粉 Q/DFK0001S-2018 豆类淀粉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 3 技术要求 3.1 原料 豌豆淀粉:应符合Q/DFK0001S-2018的规定。

马铃薯淀粉标准精修订

马铃薯淀粉标准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马铃薯淀粉标准GB8884-2007及其中包含新检测标准注释 申明:本文仅对标准引用新的检测方法进行更新注解。 ? 前言 本标准是对GB8884-88《食用马铃薯淀粉》的修订。 本标准修订时参考欧洲及国际上具行业代表性的马铃薯淀粉生产型、应用型企业的企业执行标准。 本标准与GB8884—88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一、增加了检测内容 ——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增加了pH值指标、电导率指标; ——根据食品安全卫生要求及国际惯例,增加了微生物指标。 二、修订了检测指标 ——水分含量:优级品由≤18%改为18%—20%; ——白度:优级品由≥94%改为≥92%,一级品由≥89%改为≥90%,合格品由≥84%改为≥88%; ——斑点:一级品由≤7.0个/cm2,改为≤5.0个/cm2; ——细度:优级品由≥99.60%改为≥99.90%;

——二氧化硫:由≤30ppm,改为优级品≤10mg/kg、一级品≤15mg/kg、合格品≤ 20mg/kg; ——砷:由≤0.5%,改为≤0.3%; ——铅:由≤1.0%,改为≤0.5%。 三、规范了检测方法 ——粘度:将原标准应用的恩氏粘度,改为国际通用的布拉班德粘度BU;为综合体现酸碱度,将原“酸度”指标删除,改用“pH值”;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GB/T 8884-1998同时废止。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均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商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内蒙古奈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南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顾正彪、周庆锋、吕春林、师学良、洪雁。 马铃薯淀粉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淀粉的技术要求、检验规则和方法、验收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马铃薯为原料(原料需符合食用标准)而生产的食用淀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2713淀粉制品卫生标准

马铃薯淀粉的几种使用方法

烹调淀粉的几种使用方法 马铃薯淀粉淀粉 马铃薯淀粉是一种最适宜于烹调中使用的优质淀粉,可用于原料上浆、挂糊、勾芡,以及原料的粘裹及定型。其作用是提高分散原料的粘性及持水性,保持原料的水份、质感、温度,使菜肴鲜嫩酥脆,光亮润滑。在目前使用于烹调中的各种淀粉中,马铃薯淀粉具有最佳的特性: 1)粘度最好,胀性大,达到同样效果时用量最少。 2)色泽洁白无味,调制成的淀粉糊晶莹剔透,光泽好。 3)淀粉糊的老化速度较慢,且其粘度较少受各种调味品的影响。 勾芡 勾芡是烹调中的重要工艺环节,在菜肴接近成熟时,将调好的粉汁淋入锅内使卤汁浓稠,增加卤汁对原料的附着力。 但使用时须注意:勾芡须在菜肴即将成熟时进行,过或过迟都会影响到菜肴的质量;勾芡时锅中的汤汁必须适量;若用纯淀粉汁勾芡,须先对菜肴的口味颜色进行调整后进行,如在勾芡后调味调色,较难溶解渗透到原料中;勾芡时菜肴卤汁中的油量需适宜,否则芡汁下锅后,部分淀粉颗粒被油包裹,影响淀粉糊化;淋明油最好在淀粉糊化过程中进行,即勾芡后马上进行,以增加菜肴光亮润滑的感觉。 上浆、挂糊 上浆、挂糊是指将水与淀粉调制成水粉糊,将原料在糊中上浆、挂糊,然后进行油炸或过油,使成品表面光滑、不易回软、酥脆适口。 但使用时须注意:调制水粉糊时,应先将淀粉用水浸泡一段时间,让淀粉颗粒充分吸水,然后用已沉淀下来的淀粉进行调制,如此挂糊均匀,过油时不会出现脱糊和溅油;在调制全蛋糊和蛋清糊时,宜采用湿淀粉,使淀粉颗粒充分吸收水分,在蛋液中散开,起到最佳上浆、挂糊作用 方便面的神奇配料 面条是一种典型的东方食品,是东方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面条需经烧煮才能食用,也不方便携带。方便面不但继承了面条的传统风味,而且方便、快捷,更加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工业生产的方便面,以油炸类为主,可分为速泡面、干脆面和煮面等。

淀粉制品(粉丝、粉条、粉皮)(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迎客松淀粉制品(粉丝、粉条、粉皮)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迎客松粉丝、粉条、粉皮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散装的粉丝、粉条、粉皮(片粉)为原料,经筛选、整理、分装等工序制成的迎客松淀粉制品(粉丝、粉条、粉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7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淀粉制品 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 500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灰分的测定 GB 5009.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淀粉的测定 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 GB 5009.3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9683 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 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T 23587 粉条 Q/HGS0001S-2014 梓潼片粉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 3 产品分类 根据产品形状的不同分为粉丝、粉条、粉皮(片),按照原料不同分为蕨根粉条(丝、片)、蔬菜粉条(丝、片)、红薯粉条(丝、片)、马铃薯粉条(丝、片)。 4 技术要求 4.1 原料要求 4.1.1 马铃薯粉条(丝、片)、红薯粉条(丝、片):应符合GB/T 23587 的规定。 4.1.2 蔬菜粉条(丝、片)、蕨根粉条(丝、片):应符合Q/HGS0001S-2014的规定。 4.2 感官要求 应符合表1的规定。

最新马铃薯淀粉生产精编版

2020年马铃薯淀粉生 产精编版

马铃薯淀粉马铃薯淀粉生产工艺与鲜甘薯生产淀粉工艺过程基本相同,但工业生产马铃薯淀粉比手工生产简单。主要是由原料的洗涤、磨碎、筛分、分离蛋白质、清洗、脱水和干燥等工序组织。一般生产方法和现代化生产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使用碟式离心机或旋液分离器代替流槽分离杂质,使操作能够自动化和连续化进行更大规模生产。一、小型马铃薯淀粉生产制作方法 1.洗涤和磨碎:马铃薯的洗涤工序是在洗涤机内进行。清除夹杂的泥、石块、茎叶和粘附在马铃薯表面的泥砂等杂质,用水量大约为原料的5倍,经过洗涤后,送至磨碎机处理。使用的磨碎机有齿板型和锤击型两种。 2.筛分:经过磨碎后的马铃薯糊要进行筛分。传统的方法是使用平摇筛,现代马铃薯淀粉厂都采用离心筛。在筛分过程中要加水洗涤,筛下物为淀粉乳,筛上渣子进行第二次筛分,回收部分淀粉,清洗后的淀粉渣子可作为饲料。 3.流槽分离和清洗:从筛分工段来的淀粉乳先在流槽内分离蛋白质等杂质,再在清洗槽内进行清洗。从流槽中分出带有淀粉的黄浆水送入流槽回收淀粉,再经清洗槽得到次淀粉。 4.脱水干燥:淀粉清洗后,含水分很高,必须用离心机脱水,得到含水分为45%的湿淀粉,并经气流干燥机干燥到平衡水分为20%的干淀粉。二、大型马铃薯淀粉生产制作方法大型马铃薯淀粉生产工艺过程与小型生产工艺基本相似,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几点: 1.马铃薯送入车间加工采用水流输送、马铃薯在流送沟中还能清洗泥砂杂质。 2.磨碎后的马铃薯糊的筛分设备采用离心筛:马铃薯糊从进料口加入,洗水从另一进口引入,在离心力作用下,淀粉乳经筛网排出,而淀粉渣从筛前方排出。这种筛分和洗涤连续操作3~4次。洗涤后即为淀粉渣。小型工厂生产的淀粉渣不经干燥直接作为饲料,而大型工厂的淀粉渣大都进行干燥。为了节省热能消耗,可以先经压榨机脱水,然后用气流干燥机进行干燥。 3.用碟式分离机代替流槽分离蛋白质:也有用旋液分离器,但效果不如碟式分离机。经分离机分离与精制的淀粉浓度可达20波美度,而后再进行脱水,干燥得到干淀粉 甘薯淀粉从甘薯中提取淀粉的方法很多。根据甘薯的种类不同可分为甘薯干和鲜甘薯两类生产淀粉的工艺流程。鲜甘薯生产淀粉一般属于农村手工生产,而甘薯淀粉厂大都是以甘薯干作为淀粉原料,所以它是属于工业生产。现将鲜甘薯和甘薯干生产淀粉的工艺流程分述如下。一、鲜甘薯生产淀粉它是在甘薯收获后立即进行加工的,因为贮存过久,甘薯中淀粉含量减少而糖分含量增加。糖分在生产淀粉过程中容易消失,致使淀粉得率显著降低,所以必须及时提粉。在国内小型手工业生产甘薯淀粉,大都采用酸浆沉淀法。制作方法 1.水洗:将鲜薯倒入缸中加上清水,用人工进行翻洗,洗完后取出,沥去余水。 2.

磷酸盐缓冲溶液的配制

磷酸盐缓冲液 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缓冲液(0.2M) pH 0.2M Na2HPO4/ml 0.2M NaH2PO4/ml 5.8 8.0 92.0 5.9 10.0 90.0 6.0 12.3 8 7.7 6.1 15.0 85.0 6.2 18.5 81.5 6.3 22.5 7 7.5 6.4 26.5 73.5 6.5 31.5 68.5 6.6 3 7.5 62.5 6.7 43.5 56.5 6.8 49.5 50. 5 6.9 55.0 45.0 7.0 61.0 39.0 7.1 67.0 33.0 7.2 72.0 28.0 7.3 77.0 23.0 7.4 81.0 19.0 7.5 84.0 16.0 7.6 87.0 13.0 7.7 89.5 10.5 7.8 91.5 8.5 7.9 93.0 7.0 8.0 94.7 5.3 Na2HPO4?2H2O分子量=178.05 0.2M溶液含35.61g/L Na2HPO4?12 H2O分子量=358.22 0.2M溶液含71.64g/L NaH2PO4?H2O分子量=138.01 0.2M溶液含27.6g/L NaH2PO4?2H2O分子量=156.03 0.2M溶液含31.21g/L 磷酸盐缓冲液 取磷酸二氢钠38.0g,与磷酸氢二钠5.04g,加水使成1000ml,即得。 磷酸盐缓冲液(pH2.0) 甲液:取磷酸16.6ml,加水至1000ml,摇匀。乙液:取磷酸氢二钠71.63g,加水使溶解成1000ml。取上述甲液72.5ml与乙液27.5ml混合,摇匀,即得。 磷酸盐缓冲液(pH2.5) 取磷酸二氢钾100g,加水800ml,用盐酸调节pH至2.5,用水稀释至1000ml。 磷酸盐缓冲液(pH5.0)

马铃薯淀粉的生产

黎平县敖市镇药材蔬菜种植服务部 马铃薯淀粉加工的生产 马铃薯是我国制造淀粉的主要原料之一,特别是东北和华北地区主要以马铃薯为原料生产淀粉。欧洲也出产大量的马铃薯淀粉,美洲也有生产,但数量不多。 一、马铃薯淀粉加工工艺过程 薯块→洗涤→破碎→筛理→淀粉乳→淀粉粕→淀沉→浆水→洗涤→漂白→脱水→湿淀粉→干燥→粉碎→筛理→包装→成品供生产马铃薯淀粉之原料,应选择单位产量高、抗病性强、薯大、淀粉含量高、淀粉粒大小均匀、可溶性蛋白质少、皮薄、凹凸少、纤维含量低、新鲜未发芽的马铃薯的粉用种。 洗涤用水无特殊要求,但自破碎操作起,一切加工用水都应为。 薯块的粒悬浮于薄壁细胞的细胞汁中,所以分离较谷物淀粉容易,破碎程度越大则出粉率越高,一般要求破碎度在90%以上,为彻底破坏细胞组织,一般需磨制2-3次,每磨一次用筛子筛理一次,以除去磨碎物中的纤维,未磨碎的组织和杂质。筛下物即为粉乳,筛上物入下一道磨子。破碎和筛理时皆需喷水以利磨碎和洗出淀粉粒,有利于物料的管道输送。破碎时的用水量约为原料重的2倍,用于筛理的水约为原料重的4倍,最后所得稀淀粉乳的浓度约为4-7波美

度。 4、淀粉粒的沉淀 由筛理所得的淀粉乳是含有淀粉粒、粗纤维、蛋白质的乳状胶溶液,并含有多种可溶性的糖类、有机酸等物质,还有微生物和酶。影响薯类淀粉沉淀的因子有淀粉乳的浓度、淀粉粒大小和比重及pH值。在淀粉粒较大、比重较大、淀粉粒浓度较小和适宜的pH值下,淀粉粒沉淀较快。沉淀时间要求在8小时内完成,否则会引起微生物的繁殖而影响淀粉的质量和产量,马铃薯淀粉粒较大,在淀粉乳较稀薄时用斜槽即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在原料品质较差时,如薯块生长不充实,部分腐烂,经长期贮藏,加工季节气温过高而引起发酵时,则沉淀缓慢,致使淀粉产量和品质下降,为加速沉淀须调节淀粉乳的pH 值,马铃薯汁液的pH约在4.2-4.4左右,马铃薯蛋白质的等电点约在pH5.4左右,若淀粉乳pH低于5.4时,可略加碱液调整,使蛋白质微粒尽快脱水凝固,破坏蛋白质胶溶液而使淀粉粒沉淀。 将从斜槽的沉淀槽中取得的淀粉加工稀释到18度波美,用泵输送到洗涤槽,用水洗洗涤2-3次,排去废液,复加水稀释到18度波美,送经胶水工段。对于原料差,粉色较暗的淀粉,则在最后一道洗涤后进行脱色漂白。漂白剂用漂白粉或SO。用漂白粉漂白漂白粉的用量依淀粉乳的浓度而异,一般100升18度波美淀粉乳约需漂白粉40-50g。漂白前先配成漂白粉溶液,使用前,在30℃左右的

最新淀粉行业现状

淀粉行业现状 14182030 李翔宇 摘要:本文通过对马铃薯淀粉行业的分析,指出了马铃薯淀粉主要的作用和其未来日益重要的趋势;着重就马铃薯淀粉的加工现状和产业现状等内容作了阐述。 关键词:马铃薯;淀粉行业;加工现状;产业现状 Status of starch industry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otato starch industry,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main effect of potato starch and its future trend.In this paper,the processing status of potato starch and the status of industry are discussed. KEYWORD: Potato;Starch industry;Processing status;Industry status quo 淀粉的品种包括玉米、小麦、马铃薯、红薯、木薯淀粉等,除以上主要品种外,还有橡子、芭蕉芋、葛根、首乌淀粉等。近年来,马铃薯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马铃薯,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马铃薯又称地蛋、土豆、洋山芋等,其营养价值丰富,且具有很强的适用性,是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马铃薯用途十分广泛,生产产业链条比较长,在农业生产中属于一种极为丰富的原料作物[1]。 1. 淀粉行业的加工现状 1.1淀粉基本特性 淀粉特性包括支链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糊化特性(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回升值、峰值黏度、降落值、起始糊化温度)、结晶度、分子质量大小及分布、磷含量、颗粒大小等。马铃薯淀粉质量分数为15% 左右(湿基),其中支链淀粉质量分数高达80%以上,其直链淀粉的聚合度也较高。马铃薯淀粉糊的黏度峰值平均达3000 BU,明显高于玉米淀粉(600 BU)、木薯淀粉(1 000 BU)和小麦淀粉(300BU)的糊浆黏度峰值。马铃薯淀粉由于具有较大的颗粒(平均粒径为30 ~ 40 μm)而具有较高的膨胀力[2]。其内部结构较弱,分子结构中含有磷酸基团,几乎百分之百以共价键结合于淀粉中,磷酸基电荷间相互排斥,利于胶化,从而促进了膨胀作用,并具有较高的透明度[3]。 1.2 国内现状 目前,关于不同品种马铃薯性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铃薯加工产品的品质和马铃薯 淀粉的结构分析[4],以及淀粉的应用研究[5]。 马铃薯淀粉是在所有马铃薯加工产品中,占比最大的一种。通过相关数据了解到,2015 年,我国各个企业所生产的马铃薯淀粉总量已经达到了 48.779 万t,相比2014年度增长了 41.56% 左右。马铃薯淀粉生产工艺与鲜甘薯生产淀粉工艺过程基本相同,但工业生产马铃薯淀粉比手工生产简单。主要是由原料的洗涤、磨碎、筛分、分离蛋白质、清洗、脱水和干燥等工序组织。一般传统生产方法和现代化生产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使用碟式离心机或旋液分离器代替流槽分离杂质,使操作能够自动化和连续化进行更大规模生产。 陈代园[6]对马铃薯淀粉添加量对面包的烘焙特性、质构特性及感官特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添加 15% 左右的马铃薯粉制作马铃薯面包,可获得较为理想的产品。 马铃薯精制淀粉主要起源于饲料加工、方便食品及养殖业,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

马铃薯中淀粉含量的测定-精选.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马铃薯中淀粉含量的测定Determination of starch content in potato 系(院)名称: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07食品质量与安全1班 学生姓名:马天顺马帅 指导教师姓名:田萍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0年6月

录 …………………………………………………………………… 英文摘要、关键词…………………………………………………………………… 引言……………………………………………………………………………………… 第1章 ×××××××××××××………………………………………… 1.1 ×××××××××××××……………………………………………… 1.1.1 ××××××××××××× …………………………………………… 1.1.2 ××××××××××××× …………………………………………… 1.2 ××××××××××××× ……………………………………………… 1.3 ××××××××××××× ……………………………………………… 第2章 ××××××××××××××× ………………………………… 2.1 ×××××××××××××……………………………………………… 2.1.1×××××××××××××……………………………………………… 2.1.2×××××××××××××……………………………………………… 2.2 ××××××××××××× ……………………………………………… 2.3 ××××××××××××× ……………………………………………… 第3章××××××××××××……………………………………………… 3.1 ××××××××××××× ……………………………………………… 3.2 ××××××××××××× ……………………………………………… 第4章×××××××××××××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马铃薯淀粉生产工艺及马铃薯淀粉设备介绍

马铃薯淀粉生产工艺及马铃薯淀粉设备介绍 关键词:马铃薯淀粉设备马铃薯加工设备土豆淀粉2018.8.2 一、原材料概况: 马铃薯块茎呈鹅卵石状,不同品种,其块茎数量及粗细差异很大。马铃薯块茎含淀粉量高,而含蛋白质、脂肪少,淀粉含量为15~25%。马铃薯淀粉的一些独特性能是其它淀粉无法代替的,所以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 二、工艺流程: 马铃薯-水力输送-清洗输送-二级清洗-清洗去石提升-粉碎、分离(曲网挤压型制粉机)-除砂-浓缩精制-真空脱水-气流干燥-成品包装 三、工艺介绍:下面以固德威薯业机械的马铃薯淀粉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为例做简单介绍: 1、清洗工艺及设备 主要是清除物料外表皮层沾带的泥沙, 并洗除去物料块根的表皮,去石清洗机是要去除物料中的硬质杂。对作为生产淀粉的原料进行清洗, 是保证淀粉质量的基础,清洗的越净,淀粉的质量

就越好。输送是将物料传递至下一工序,往往输送的同时也有清洗功能。常用的输送、清洗、去石设备有:水力流槽、螺旋清洗机、斜鼠笼式清洗机、浆叶式清洗机、去石上料清洗机、(平)鼠笼式清洗机、转筒式清洗机、刮板输送机等。根据土壤和物料特性可选择其中的一些进行组合,达到清洗净度高,输送方便的要求。 2、原料粉碎及设备 粉碎的目的就是破坏物料的组织结构,使微小的淀粉颗粒能够顺利地从块根中解体分离出来。粉碎的要求在于: 1. 尽可能的使物料的细胞破裂,释放出更多的游离淀粉颗粒; 2. 易于分离。并不希望皮渣过细,皮渣过细不利于淀粉与其他成份分离,又增加了分离细渣的难度。固得威薯业国内外领先的分拣式粉碎。经第一级刨丝粉碎后的物料立即进行过滤,减小阻滞性,不符合要求的物料才进行第二次粉碎,达到要求不再粉碎,从而使细度均匀,降低动力,并且粉碎细度具有可控性,可根据物料性质不同进行调整,是目前淀粉加工中理想的粉碎方式。 3、筛分工艺及设备 淀粉提取,也称为浆渣分离或分离,是淀粉加工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淀粉提取率和淀粉质量。粉碎后的物料是细小的纤维,体积大于淀粉颗粒,膨胀系数也大于淀粉颗粒,比重又轻于淀粉颗粒, 将粉碎后的物料,以水为介质,使淀粉和纤维分离开来。固得威薯业采用充分淘洗--无压渗滤—挤压依次多级循环的工艺(国家专利).充分淘洗使淀粉从纤维上游离出来;无压渗滤使浆水通过筛网孔而细渣留在网上;挤干使纤维中含的淀粉浆水进一步滤出,可以用较小的动力和快捷过程完成淀粉的提取。 4、洗涤工艺及设备 淀粉的洗涤和浓缩是依靠淀粉旋流器来完成的,旋流器分为浓缩旋流器和洗涤精制旋流器。通过筛分以后的淀粉浆先经过浓缩旋流器,底流进入洗涤精制旋流器,最后达到产品质量要求。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送审稿) 发布实施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生产过程中原料采购、加工、包装、贮存和运输等环节的场所、设 施、人员的基本要求和管理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食品添加剂的生产, 如确有必要制定某类食品添加剂的专项卫生规范,应当以本标准作为基础。 基本要求 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法规和其他相关规定。 企业应建立、实施并遵守有效的安全控制体系,以确保产品符合相应的食品安全要求。 产品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在保质期内产品应保持应具有的功能性。产品的标识应符合相应的国 家标准、法规和其他相关规定。 采用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添加剂、酶制剂、复配食品添加剂、食品用香精生产企业的选址、厂区 环境、厂房和车间、设施与设备、卫生管理要求应符合的相关要求。附录适用于产品标准中有微 生物控制要求的食品添加剂以及酶制剂类食品添加剂生产过程的微生物监控。 鼓励可用管理的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按照要求进行管理。 选址 应选择地势干燥、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不影响周围居民生活和安全的区域。 不应选择对产品有显著污染的区域。 厂区环境 厂区环境应整洁卫生。 厂区应合理布局,生产区、生活区等各功能区域划分明显,并有适当的分离或分隔措施,防止交叉污染。 厂区内的道路应硬化。 企业应根据情况制定预防虫害控制程序,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虫害的孳生。 厂区应有适当的排水系统,排污沟渠等设施应保持畅通。 企业应根据情况制定废弃物存放和清除制度,废弃物的存放不应对产品生产造成污染,有特殊要求的废弃物其处理方式应符合有关规定。 生产区不得生产和存放有碍产品卫生的其他物品。 厂房和车间 厂房的面积和空间应与生产能力相适应,应根据产品特点和工艺要求设置生产场所、包装场所、 仓库、检验场所等生产用房,便于设备安置、清洁消毒、物料存储及人员操作。 厂房和车间的内部设计和布局应满足产品生产操作要求,建筑物、设备布局与工艺流程三者衔接 合理,既能保证生产的连续性且能防止生产中或工序间发生交叉污染。 1 / 6

马铃薯基础知识入门

马铃薯入门基础知识 1.名称渊源 2.历史起源 传入中国 传播世界 3.马铃薯形态特征 (1)根 (2)茎 (3)叶 (4)花 (5)果实与种子

1.名称渊源 根据科学考证,马铃薯栽培种的起源中心为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处的“的的喀喀湖”盆地中心地区,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及沿安第斯山麓智利海岸以及玻利维亚、乌拉圭等地区都是马铃薯的故乡。野生种的起源中心则是中美洲及墨西哥,在那里分布着系列倍性的野生多倍体种。即2n=24,2n=36,2n=48,2n=60和2n=72等种。栽培品种为四倍体2n=48马铃薯品种。 2.历史起源 传入中国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的秘鲁和玻利维亚等国的安第斯山区和中美洲的墨西哥,如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约在1570年被西班牙人带回本国,而后传遍欧洲各地。约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明朝末年)有外国传教士把马铃薯带入我国,在中国约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现已遍布全国,由于其分布广泛,除了马铃薯学名外,各地还有许多土命,如北方的土豆、地蛋、山药、山药蛋等,南方的荷兰薯、洋芋、番芋、洋山芋等。 传播世界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安第斯山脉海拔3800米之上的的的喀喀湖区可能是最早栽培马铃薯的地方。在距今大约7000年前,一支印第安部落由东部迁徙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脉,在的的喀喀湖区附近安营扎寨,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是他们最早发现并食用了野

生的马铃薯。 最重要的马铃薯栽培种是四倍体种。四倍体栽培种马铃薯向世界各地传播,最初是于1570年从南美的哥伦比亚将短日照类型引入欧洲的西班牙,经人工选择,成为长日照类型。 十六世纪中期,马铃薯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那时人们总是欣赏它的花朵美丽,把它当作装饰品。 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从南美搜集烟草等植物种子,把马铃薯带到英国,英国的气候适合马铃薯的生长,比其他谷物产量高且易于管理。 后来一位法国农学家——安·奥巴曼奇在长期观察和亲身实践中,发现马铃薯不仅能吃,还可以做面包等。从此,法国农民便开始大面积种植马铃薯。 1650年马铃薯已经成为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并开始在欧洲普及。 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莜麦(裸燕麦)的高寒地区生长,很快在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马铃薯和玉米、番薯等从美洲传入的高产作物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品,对维持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1719年由爱尔兰移民带回美国,开始在美国种植。 十八世纪初期,俄国彼得大帝游历欧洲时,以重金买了一袋马铃薯,种在宫廷花园里,后来逐渐发展到民间种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