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公司电站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

集团公司电站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
集团公司电站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

集团公司电站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

(试行,征求意见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电力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电力发展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更加注重结构布局优化和清洁高效发展。为更好地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全面提高集团公司电站服务业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巩固和发展电站服务业品牌,助力集团公司实现“弯道超车”,特制定以下指导意见。

一、电站服务业的基本内涵

1、集团公司电站服务业,是指在核电、常规电、新能源、综合智慧能源、电网等能源领域,面向电站(含输变电)工程投资建设和运营全过程,为客户提供前期规划、咨询、审评、勘察、设计、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设备与材料制造、装备与物资采购、节能减排与环保、系统性能优化(技术改造等)、运行过程技术支持(在线监测、预防性维修等)、技术监督、运行维护和检修、监理、业主培训等全业务全寿期的能源工程和技术服务的高端电站服务专业平台,包括集团公司内以上述能源工程与技术服务为主营业务的相关各级单位。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1、发展定位:集团公司拥有的全产业链高端电站服务专业平台,是集团公司“核、火、风、光”及综合智慧能源发展的技术保障和服务平台,是助力集团公司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保障和“十三五”发展的主要新动能之一。

2、指导思想:全力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坚持创新引领,突出价值导向和市场导向,走差异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之路,发挥集团公司“投资+技术”、“产业+服务”的综合优势,建立健全分工明确,高效合作的电站服务业体系,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国际一流的高端电站服务业品牌。

2、主要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和专业化发展,充分利用技术创新优势,通过加强核心能力建设,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提升电站服务业市场服务与竞争能力,筑牢业务延伸、市场拓展和规模发展的基础。

坚持市场导向和价值导向,通过集团公司内部市场引领和带动作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集团内部电站服务业资源,以最大限度降低能源产业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全寿命周期成本为目标,促进提高集团公司综合能源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确保实现集团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按照市场化的运作规律,积极鼓励和支持相关单位抢占和扩大市场份

额,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电站服务业的发展规模、经济效益和行业地位;

坚持“两端延伸、差异化发展”,推动电站服务业核心业务由工程技术服务加速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夯实技术研发基础,做优规划咨询审评业务,做大工程总承包业务,做强寿期服务业务,促进电站服务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走出去”和国际化发展,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持续加强集团公司国际市场的资源配置与合作协同,探索和创新国际业务发展模式,打造核心品牌,不断提升电站服务行业国际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

坚持“核”与“电”协调发展,加强核与常规电电站服务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和支持,打造“核”“电”并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团公司高端电站服务业品牌。

三、发展目标

面向电站工程投资建设和运营全过程,为国际国内、集团内外客户提供工程、技术、管理和咨询服务,打造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一体化服务的高端电站服务业品牌,发展成为技术领先、业绩突出、品牌显著、国际一流的电站技术系统集成商和能源工程技术服务商。

—“十三五”末,核电电站服务业要满足同时在建16台核电机组的资源及管理需求,工期、造价具有可比优势,安全、质量领先。实现CAP1400示范项目首台机组工期

不超过56个月,首台CAP1000机组工期不超过50个月,后续CAP系列机组工期逐步缩短至45个月。CAP1000、CAP1400首项目机组建成价不高于15000元/千瓦,后续CAP1000机组造价逐步降低至13500元/千瓦。

—常规电电站服务业在火电、电网、新能源、综合智慧能源等领域形成全领域、全产业链的服务能力,在规划咨询审评、勘察设计、工程总承包、物资与材料采购、寿期服务、环保等重点业务领域形成较为突出的核心竞争能力,加快推进核心业务的“国际化”发展步伐,持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具备国际领先的常规电电站服务能力。

—电站服务业市场份额、经济效益不断提升,成为集团新的利润增长点。“十三五”期间,核电工程设计与总承包业务份额占到全国投运和在建AP/CAP核电容量2/3以上。“十三五”末,国家电投所属电站服务业单位汇总口径年经营收入达到XXX亿元、利润突破XX亿元。其中:国家核电所属电站服务业实现汇总口径收入300亿元、利润22亿元(核电年营业收入达到150亿元、利润突破10亿元,常规电年营业收入达到150亿元、利润突破12亿元,国际业务收入占常规电电站服务业总收入的40%以上);远大环保、成套公司,XX。

四、发展要求

(一)构建“总体差异化、适度同质化”发展的电站服

务业体系

1.立足各单位已有核心业务能力,强化集团内部优质资源整合,保持、扩大差异化业务发展优势,打造核电、常规电全产业链协同服务能力。同时在业务链各环节内,保持适度竞争,增强业务发展活力,全面构建分工明确、协作高效、适度竞争的电站服务业体系。

—形成以国核联队为主体的核电全岛、分岛电站服务商。形成以上海核工院、国核电力院为主的核电技术系统集成商,以国核工程、电力工程公司、山东电力院为主的核电工程总承包商,以国核自仪、国核设备、国核锆业、中央研究院为主的设备、材料及系统供应服务商,以国核运行、上海核工院为主的核电寿期服务商,以远大环保等为主的核环保技术服务商。

—形成以国核电力院、山东电力院、中央研究院等为主的常规电电站技术系统集成商。深化大容量高参数火电、电网特高压、配网、智能电网和燃机、新能源、综合智慧能源等领域的业务优势,打造“高、新、大、超、特、专”为特色的业务优势,提供一体化工程技术整体解决方案。

—形成以山东电力院、电力工程公司、国核电力院等为主的常规电电站工程总承包商。重点做强火电、输变电、新能源、综合智慧能源等工程总承包、建设业务,努力提升以设计为龙头的EPC总承包能力,增强BOP采购和项目管理能

力,提高国际化和投融资能力。

—形成以成套公司、国核工程、山东院等为主的工程装备与物资采购供应服务商,重点做好装备与物资采购、工程招标、设备监造与物流管理、现场仓储与质量保证、备品备件等业务,提高专业化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升在工程建设价值链中的贡献度。

—形成以上海成套院、山东电力院、国核电力院、中央研究院和各二级单位技术中心等为主的系统优化和运行过程技术支持集成服务商。充分发挥系统性能优化改造、运行过程技术支持、设备改造和产品研发优势,提高在线监测、预防性维修、技术监督能力,持续增强清洁燃烧、高效节能减排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方案优化、系统改造、设备研制、工程总承包等业务能力。

—形成以上海成套院、远达环保等为主的节能和环保工程与技术服务提供商。重点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脱硫脱硝、烟气治理、核环保、水务等业务,形成向用户提供工程技术服务、解决方案等综合服务的能力。

—形成由斯耐迪和各二级单位所属监理公司等组成的工程监理服务商。重点增强在核电工程、机电安装工程、火电发电工程、环保工程监理及招投标代理等领域的业务能力,巩固和扩大业务规模,提升行业品牌影响力。

(二)打造核心竞争力突出的高端电站服务业

2.坚持专业化发展,突出价值创造和增值服务,加强核心业务能力建设,提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筑牢业务延伸、市场拓展和规模发展的基础。

—核电工程服务方面,提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预制、模块化施工、集成式供应、全范围总包、专业化运营、全寿期服务”等一站式菜单化服务能力。

—规划咨询审评方面,提升在电力工程前期、资源开发、咨询评估、核电厂址规划、电网规划、区域能源规划等能力,加快提升国际项目投资咨询能力,发挥业务前端龙头作用,带动后续市场开发。

—工程勘察设计方面,提升工程勘察技术能力,积极开展以降低工程建设成本、优化运行指标为重点的设计优化、标准设计,重点强化在三代先进核电、大容量高参数火电、特高压交直流、风力、光伏、生物质、综合智慧能源等领域的技术能力,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工程总承包方面,重点做强以设计为龙头的工程总承包能力,完善与国际接轨的项目管理体系,努力提升设计管理、物资采购、现场管理、工期和造价控制、调试移交、商务法律等能力,形成自主产权的核心项目管理技术,保持国内总承包业务的领先地位。

—寿期服务方面,重点提升核电全寿期服务能力,依托相关研发、试验、操作平台,开发专用工具、安全评价方法、

分析软件、数据库等,加强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反馈,全面掌握核电站在役和役前检查、关键设备性能实验、换料服务、安全评价及执照维护、寿命评估和老化管理、系统设备综合改造、特种维修、乏燃料干式贮存、延寿和退役等技术。努力提升火电现役运行机组的系统性能优化改造工程、设备和技术服务能力,积极开发基于大数据的远程诊断技术,培育和扩展机组性能调试、在线监测、预防性维修、技术监督、运行维护和检修、业务培训等服务能力。

—节能减排与环保方面,巩固提升节能环保、技术改造、脱硫脱硝、烟气治理等业务竞争优势,推动电厂综合节能减排服务、脱硫脱销除尘等多污染物一体化协同控制、超洁净排放技术优化升级;做强做优核环保业务,以低中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运输、核设施退役为核心,重点推进集团公司和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维护;提升水务技术能力,扩大水务业务规模。

—综合能源服务方面,重点提升在热电、燃机、分布式能源、配网、智能微网等方面的综合业务优势,提供富于创新、富有市场竞争力的电、热、冷、气、水等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做好集团公司综合智慧能源产业发展、售电业务拓展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平台,成为国内综合智慧能源技术的先行者和领先者。

3.面向市场需求,面向行业前沿,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驱

动,建立和保持在电站服务业方面的技术领先优势,以先进技术引领市场开拓、业绩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建立完善的电站服务业技术研发管理和保障体系。电站服务业各单位坚持“市场导向,项目驱动”,健全从需求到研发、从成果到应用的科学的科研管理体系,完善科研规划、计划、组织、实施和奖励等配套制度,加大科研投入,创新科研激励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工作高效开展。集团公司加强对科技研发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优质科研项目取得更高层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做好科研指导、协调,强化科研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并推动科研成果向市场和产业价值的转化,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积极建设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技术中心。全力建设好国家能源核级锆材研发中心、国家能源核电软件重点实验室、清洁高效煤电设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核电设备与材料鉴定咨询中心、国家火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电站燃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高水平技术研发平台,努力在先进核能关键技术、光热发电、海上风电、综合智慧能源、节能减排和环保产业等关键领域打造一批国家级、公司级科研平台,促进技术孵化和科研成果转化,为集团保持技术领先提供重要支撑。

—大力推进核电与电力工程关键领域技术研发。重点推进以支撑CAP1400示范工程建设和CAP1000批量化建设为目

标的CAP1000、CAP1400工程技术创新,着力开展CAP1400燃料组件及新锆合金、COSINE核电关键软件包等的研制开发,加强CAP1700、钍基熔岩堆、铅冷快堆等先进核电技术研究,努力掌握核心技术。积极推进1200MW火电设计、700℃超超临界火电设计、先进节能改造、燃机设计、试验、设备制造关键技术、特高压关键技术、智能电网、海上风电、太阳能光热发电、风光储、海洋能发电、大规模储能、综合智慧能源等方面技术研究,努力形成技术引领优势,不断培育新的市场竞争优势。

(三)努力为集团能源发展提供全方位增值服务

4.以降低造价和运行成本为重点,全力为集团电站工程提供全产业链、全寿期优质服务,努力产生价值放大效应,为集团公司的存量资产保值增值、增量业务高效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按照市场化运作规律,强化市场、客户服务意识,通过适度有序的内部竞争,更高质量地服务于集团公司能源产业发展。

—承担好集团内部核电、火电、新能源、综合智慧能源的资源开发、规划、咨询、评审,锁定优质项目资源,保障项目精准投资,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推动工程设计标准化和设备采购、施工标准化,确保工程进度最优化。做好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强化进度、质

量、投资控制,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在新建工程中的应用,做好已投运工程的节能减排和环保改造、系统性能优化和运行过程技术支持,实现工程运行指标最优化。—服务好集团“走出去”项目,以优质服务引领国际市场开发,推动国际化业务发展。

(四)大力推进外部市场开发和业务拓展

5.坚持市场化导向,努力做强做精已有业务优势,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持续扩大市场份额。紧跟能源行业发展趋势,积极拓展新业务,培育做大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电站服务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突出和强化市场主体地位。电站服务业各单位要坚持以市场客户为导向,进一步增强市场、客户服务意识,牢固树立“客户第一”理念,以规划牵引市场,以技术引领市场,以服务推动市场。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应市场要求的组织机构、科研体系和人才队伍。完善客户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客户回访、投诉和快速响应机制,不断改进、提升服务质量。

—核电业务,充分发挥先发优势和技术引领优势,紧盯国内AP/CAP核电后续项目市场,努力提升市场份额。

—火电业务积极鼓励外部市场开发,巩固山东、京津冀等已有传统市场区域,重点开拓新疆、内蒙、山西、陕西等

国家能源基地和“三口”电站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外部市场份额,强化在大容量高参数机组煤电方面的业务优势,大力发展以设计为龙头的工程总承包业务,重点拓展供热机组业务、存量机组的系统性能优化、运行过程技术支持、运行维护检修等业务。加大燃机、分布式能源的市场开拓力度。允许集团公司系统电站服务专业平台内的相关单位,积极运用国家和地方优惠政策,在满足“有利于核电项目开发和厂址保护,有利于先进技术示范和推广,有利于抢占优质项目资源,有利于获取工程总承包和市场份额,并实现较好利润回报”的条件下,适度参股投资火电项目。—电网业务,紧跟国网、南网投资动向,持续扩大特高压、超高压等电网高端业务市场份额,重点拓展智能电网、低压配网、通信工程、用户工程、城网建设与改造等业务。

—新能源业务,全力提升太阳能、风电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工程技术服务能力,重点提升海上风电、光热发电、海流能发电等新业务发展和服务能力。允许集团公司系统电站服务专业平台内的相关单位,适度参股、控股投资新能源项目。

—综合智慧能源业务,探索“互联网+能源”模式和“数字电站”技术与业务,为客户实体电站运营提供高附加值的智能服务;培育提供电冷热联供、房屋电供暖、电动车充电桩系统咨询服务和解决方案的能力,积极开发电力能源新应

用市场。

(五)大力推进电站服务业“走出去”

6.紧密围绕集团公司“一带一路”和国际化整体战略布局,发挥“核+电”优势和全产业链协同业务优势,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加强集团内外战略合作,积极拓展业务开发模式,努力提升国际化能力,全力推动集团电站服务业“走出去”,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集团公司电站服务业品牌。

—努力建设国际化人才队伍。依托项目实践,加强培训培养,在核电和常规电电站服务业领域,努力培养一支有国际化视野,具备市场开发、项目前期、商务、技术服务、投标支持和工程执行等能力的国际化人才队伍,为集团电站服务业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积极服务好集团国际化发展。紧跟国家、集团核电、常规电电站业务“走出去”战略步伐,做好与集团海外投资公司的协同,发挥电站服务业全产业链一条龙服务优势,为集团海外投资项目做好从项目立项、前期配合到项目落地、工程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等全过程服务,贡献价值。全力配合土耳其、南非、巴西、保加利亚等国核电市场开发,推动CAP1400国家品牌“走出去”。

—推动常规电电站服务业加快国际化发展。常规电电站服务业单位要创新与国内龙头企业、国际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积累国际项目运作经验,拓展海外业务合作模式,深化

“借船出海”、“拼船出海”开发模式,通过增值的咨询和技术服务带动项目开发,工程设计与EPC先行,深耕亚洲市场,拓展拉美和非洲市场,开拓中东市场,持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六)加强核电与常规电电站服务业的相互促进与融合

7.推动核电电站服务业的核安全文化理念、经验反馈、质量保证体系和标准化管理经验在常规电电站服务业中的

应用,提高常规电电站服务业的层次和品牌影响力。推动常规电电站服务业的“以业主和客户为中心”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在核电电站服务业中的应用,提升核电电站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8.支持核电电站服务业单位立足已有的技术和能力优势,向相关常规电电站服务业务延伸,促进相关技术在常规电电站服务业务中的应用,重点做好国核运行服务公司依托核电站寿期服务能力向高端常规电寿期服务业务拓展的策

划和组织。支持有能力的常规电电站服务业单位参与核电电站服务业务,提升业务发展品质。

五、促进发展措施

(一)规范内部市场

1、集团公司成立促进电站服务业发展协调小组,全面指导电站服务业对接集团公司规划发展重点任务,统一开展资源调配,形成按照市场化规律运作,规范有序、适度竞争

的集团公司内部市场。

2、核电工程在确定管理模式后,对于符合相应资质条件要求的集团系统内全资、控股电站服务业企业,包括工程勘察、设计、总承包、项目管理、节能减排与环保、监理,以及提供设备材料和其他各类服务,可由国家核电和其所属的二级单位履行相应决策程序,直接委托系统内相应企业承担,并及时向集团公司报送委托决策信息,不再由集团公司审批。

常规电工程在确定管理模式后,对于符合相应资质条件要求的集团系统内全资、控股电站服务业企业,包括工程勘察、设计、总承包、项目管理、节能减排与环保、监理,以及提供设备材料和其他各类服务,可由国家核电和相关二级单位履行相应决策程序,直接委托系统内相应企业承担。所属电站服务业相关单位在一定的时期内(一至三年)直接或优先承担集团公司内部市场相关项目和任务。对不能满足项目和任务服务需求的相关单位,集团将逐步取消其优先承担内部市场项目和任务的资格。

3、集团投资控股建设的核电项目,因涉及到AP/CAP相关的专利和专有技术,由国家核电根据集团公司授权,按照招标采购管理相关制度,直接委托集团公司系统电站服务业专业平台内的有关单位或由多个单位组成的联队实施。

1)核电工程全岛、分岛总包直接委托国核联队,研发

设计和系统集成直接委托上海核工院、国核电力院等;

2)核电工程总包项目和任务直接委托国核工程、上海电力工程公司、山东院等;

3)设备、材料及系统集成供应直接委托国核自仪、国核设备、国核锆业等;

4)核电寿期服务直接委托国核运行等;

5)核环保服务直接委托远大环保等。

4、常规电电站服务业相关单位应高质量地完成集团公司内部市场项目和任务,切实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市场服务意识,满足业主要求,降低和控制成本及造价。

1)集团公司及所属单位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项目规划、选址、资源开发咨询、项目审评等前期咨询工作,直接或优先委托给国核电力院、上海核工院、山东院、中央研究院等。

2)支持集团公司各单位创新寿期服务业务模式,集团公司内的系统性能优化改造、技术改造、节能减排、运行过程技术支持(在线监测、预防性维修)技术监督、运行维护检修,直接或优先委托国核电力院、山东院、上海电力工程公司、上海成套院等电站服务专业平台内单位。试点推行火电机组运行过程技术支持“保健医生”服务模式,选取3-5

个在运火电厂,委托国核电力院、山东院、上海电力工程公司等开展发电运行全过程技术支持服务,并逐步在集团公司范围内推广。

3)支持并鼓励电站服务业面向市场、面向未来,开发具有市场价值、行业领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优先在集团公司内安排示范项目或“首台套”应用。对于首台套应用、示范项目,以及涉及集团重大能力提升、核心技术应用的行业标杆项目,直接或优先委托有关单位或由多个单位组成联队实施。

4)积极开展火电项目市场化EPC总承包,逐步提升市场化EPC总承包比例,通过在项目初设开展前组织开展EPC 总承包招标,充分发挥总承包单位在设计与集成管理和工程质量、造价、工期控制优势。集团公司火电EPC总包项目,直接或优先委托国核电力院、山东院、上海电力工程公司等系统内电站服务专业平台内各单位。无法委托需要公开招投标的EPC总包项目,国核电力院、山东院、上海电力工程公司等系统内电站服务专业平台内各单位有资格参加投标,并在同等竞争条件下优先中标。

5)综合智慧能源作为集团公司的战略新兴型产业,原则上集团公司开发的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含配网)的技术开发、规划、典型方案设计、咨询审评、运行支持服务,直接委托国核电力院、山东院、上海电力工程公司等集团公司系

统电站服务专业平台内的有关单位或由多个单位组成联队承担;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含配网)的工程勘察设计、总承包(项目管理)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委托国核电力院、山东院、上海电力工程公司等集团公司系统电站服务专业平台内的有关单位或由多个单位组成联队承担。

5、支持集团系统电站服务专业平台内单位在集团公司招标采购管理办法的规定框架下,成为集团公司及各所属单位招标采购的合格供应商,以各种形式(公开招标、邀标、议标、竞争性谈判、委托等)全面参与集团公司内部市场业务、提供增值服务。在按照《集团公司招标采购管理办法》进行集中招标采购或二级单位自主招标采购时,应允许系统内具备该业务资质和能力的电站服务业平台单位全部参与公开竞标,并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

4、

6、在国际项目开发过程中,集团及所属单位应充分依托系统内电站服务专业平台内单位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开展项目评估、可研、投标支持等项目前期技术配合工作。项目落地后,应优先选择前期配合单位承担设计、总承包、寿期服务等工程和技术服务工作。

7、在特殊情况下需要改变集团公司关于电站服务业内部资源使用和同等优先等原则时,集团公司将在项目立项决

策前对相关内容进行明确。项目资源拥有方及利害相关方以提供设计或其他工程与技术服务为合作开发条件的,集团公司应在项目立项决策时研究确定相关合作原则。

(二)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8、理顺集团公司电站服务业管理体系,建立高效的促进电站服务业发展的业务和市场协调机制。集团公司火电与售电部是集团电站服务业发展的牵头部门,,集团公司总部相关专业部门和职能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的业务监督指导和市场协调,督促本指导意见的落实。国家核电负责所属电站服务业相关单位的业务与市场协调。

9、集团公司系统电站服务专业平台内单位在开展业务过程中,涉及集团公司物资装备服务平台、节能环保产业平台业务,或与其有业务接口的,执行集团公司相关指导意见、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

10、集团公司各专业管理部门召开的相关生产、技术会议,应当安排电站服务业相关单位参加,以增进对集团公司产业发展要求和业主单位实际需求等信息的了解与对接。

11、建立有效的外部市场开发考核机制,对外部市场开发成效显著的电站服务业单位予以适当的资源配套、收入分配倾斜。支持电站服务业单位出台政策对在重大技术攻关、重要市场突破、企业关键核心能力提升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人员给予重奖。

12、建立合理有效的中长期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身处市场前沿、条件成熟的服务业单位,在“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相统一”的前提下,依据国家法规政策,探索对技术、市场、管理骨干实施员工股权激励、分红权激励、科技创新骨干科技成果入股和收益分享计划股权激励、分红激励、员工持股等激励方式,,将中长期激励与企业发展战略、人才战略相结合,激发内在的创新动力、创造活力和创业激情。

(四)加强风险防控

13、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电站服务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可通过适度参股、控股投资等方式,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形成较为稳定的收益。

14、建立集团公司电站服务业风险识别、评价、控制管控体系,确保电站服务业风险可控在控。特别是海外业务开发,要从地域政治、汇率等多方面对风险进行管控和协助,避免重大风险。

15、集团公司系统电站服务专业平台单位与集团公司所属单位之间的关联交易,应履行规范的决策程序,关联交易的价格遵循集团公司内部交易价格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双方应签订合同(协议)并严格履行,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和违反上市公司监管规定的风险。

六、其他

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一、XX年服务业发展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中央提出经济发展方式“两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总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市委“港口引领、陆海联动、多极发展、全面跨越”总战略,围绕建设“台州北部服务业中心”和“宜居城市”目标,做到“三突出、三加快”和“四注重、四推动”: 1、“三突出,三加快”: 突出头门港建设,加快港口服务业形成。发展港口服务业,有利于提高港口运作效率,提升港口竞争力,发挥“一港带全局”的放大效应,带动我市经济发展。谋划长远、着手眼前,着重围绕“产业港、物流港、贸易港”的功能,突出头门港的龙头作用,加强与央企、国企开展项目推介和招商选资工作,大力发展物流、大宗商品交易、集装箱运输、储运等港口服务业。 突出“三圈两岸”平台建设,加快服务业集聚发展。建设服务业集聚平台,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和功能集成,提高服务业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根据区域和产业目标定位和发展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建设“三圈两岸”平台。加强项目推介和招商选资工作,瞄准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作用突出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商贸综合体、楼宇经济和金融创新等新型业态。 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服务业结构优化。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市服务业中的短板,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需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保障。重点扶持培育现代物流、金融、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另一方面,要继续抓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鼓励企业做强主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主体培育,推进服务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 2、“四注重,四推动”:

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

中共铜陵市委铜陵市人民政府 关于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的重要内容,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力量,是工业强市的内在需要,是优化经济结构的迫切要求,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幸福铜陵建设,促进服务业大发展大繁荣,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为导向,坚持产业融合、统筹协调、错位发展、重点突破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承接创新、开放带动、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撑,做大总量规模,提升发展层次,构建现代与传统融合,生产性、生活性和公共性服务协调,空间布局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功能和综合竞争力,把铜陵建成中部地区的重要物流集散地、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皖中南科技研发基地和宜工宜商宜居示范区,为提前八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筑幸福铜陵提供重要推动力量和坚实支撑。 2010—2015年间,全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总量大幅提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5%以上。 ——结构明显优化。现代物流、科技信息、金融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在服务业中所在

比重逐年提高。到2015年,现代服务业产值占全部服务业产值的50%。 ——布局更加合理。建设城市商业中心,加快发展区级商业中心,建成一批物流园区和专业市场,形成空间合理集聚、产业层次清晰、特色优势突出、服务便捷高效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就业显著增加。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上升,到2015年,实现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超过50%,服务业吸纳新增就业人员达70%以上,成为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 ——活力明显增强。现代市场体系、城乡社会服务化体系逐步健全,竞争有序、运行高效的市场环境逐步形成,服务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效益不断上升。 二、重点发展领域 1、现代物流业。根据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推进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构建皖中南物流中心、沿江物流区域中转枢纽和泛长三角物流内联腹地。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物流业“4321”工程,加快筹建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南岸物流园区,推进铜陵煤炭储配中心、中部地区成品油和化工产品物流基地建设。鼓励通过招商、兼并、联合和联盟等方式,加快培育和引进现代物流龙头企业,支持大中型企业进行物流资源整合,鼓励工商企业将原材料、运输、仓储等物流业分离出来,发展面向铜基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等优势产业的专业物流企业集群。创新口岸管理体制,建立电子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形成高效畅通体系。加快运力结构调整,放大长江水水中转、水陆联运功能以及铁路的辐射功能,提高

2018年温州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18年温州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18年,全球经济复苏稳中有变,经济增长有所下调。中国经济增长6.6%,总体上处于合理的增长区间,经济增长质量继续改善。我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供求结构持续优化,动能转换加快步伐,人民生活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成效初显。 据初步核算,2018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006.2亿元,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首次突破六千亿大关,经济总量居全省第3位,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1.8亿元,比上年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2379.5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3484.9亿元,增长8.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4∶39.6∶58.0,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2018年我市经济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1.2和0.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已经连续15个季度稳定运行在7.5%-8.5%的增长区间。 (一)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实体经济支撑作用增强。2018年,由于工业增速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服务业发展减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是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近六成。一是工业产销提速。2018年,我市工业经济在支柱行业、重点优势企业等带动下,实现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但是企

业分化发展比较明显。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921.2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461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996.2亿元,占比重51.9%,同比增长8.4%,增速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工业生产呈现“高开低走”的态势。工业销售产值增长8.5%,其中,内销产值和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8.8%和6.3%。从分行业看,规上工业33个大类行业中,有28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有13个行业增速超过10%。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同比增长10.7%,其中电气、泵阀和服装增加值分别增长11.4%、26.8%和11.6%,比规上工业高出3.0、18.4和3.2个百分点。大企业引领作用增强,规上工业大、中、小型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8%、6.6%和8.0%。二是服务业较快增长。2018年,我市服务业继续发挥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但是拉动力度有所减弱。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484.9亿元,同比增长8.2%,分别高出一产、二产增速6.2和0.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9.3%。现代服务业较快增长。2018年,规上服务业中,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7.9%,增速比上年提高10.0个百分点;互联网和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44.9%、25.1%和21.9%,增速分别高于规上服务业39.7、19.9和16.7个百分点。在重点服务业领域中,全市旅游总收入增长18.8%,网络零售额增长25.5%,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15.9%,保费收入增长9.6%,邮政业务总量增长26.7%,这些行业指标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形成了服务业发展的“亮点”。三是农业生产总体平稳。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

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意见(完整版)

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意见 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意见 (四)规划的期限 中期规划201X—201X年,远期展望201X年—201X年。 (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商务服务领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为目标,以现代流通服务方式改造传统产业,创新消费和服务方式,引导商务服务业有序发展,发挥商务服务业的先导作用,促进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六)规划的原则 1、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 2、结构调整,布局优化,互动发展的原则; 3、项目支撑,特色明显,重点突出的原则; 4、适度超前,多元投资,共同发展的原则; 5、规划先行,创新机制,依靠科技相结合的原则。 二、规划背景及现状 (一)规划背景 加快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我国人均gdp突破了1200美元,进入了前工业化时代,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的主要行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产业。目前

我国大多数城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低于50,我州不到30,与发达国家相比低30多个百分点,发展空间较大。今年,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全国流通工作会议,并制订下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昭示着我国商务服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保持二产平稳、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即把商务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是产业、贸易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二)“十五”期间商务服务业现状 第三产业增加值201X年预计达50.6亿元,平均增长 9.7,低于gdp平均增长率(1 1. 4) 1.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201X年的3 1.78下降为2 7.8,下降 3.98个百分点,全省排位第8位; 其中批发贸易餐饮零售业201X年预计实现增加值1 4.99亿元,平均增长 10.96,占gdp的比重为 8.2;比201X年的 8.6下降0.4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X年预计实现4 8.97亿元,平均增长1

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中国城市转型发展

2011年第10期山东社会科学No.10 总第194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4 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中国城市转型发展 吴海瑾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江苏南京210018) [摘要]城市转型是一种多元化的综合转型,而转型的总体方向应该是城市能级水平的提升和城市空间的优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一种同时具有研究开发、信息交流与社会 管理等功能的综合体,正在成为城市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带动城市现代经济体系 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服务业集聚区的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创新效应正在引起城市的经济结 构的变化、城市空间要素的优化以及城市功能的提升,从而推动实现城市的转型发展。促进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着眼多样化集聚,优先促进生产者服务业在城市的集聚;从规模导 向转变为创新导向,提升服务业集聚区创新产出能力;培育领军型企业,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引向高水平竞争与合作;加强城市制度与环境建设,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创造支撑条件;提升城 市品质,促进各类服务业发展要素的集聚。 [关键词]城市转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城市空间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10-0149-04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按照各自经济区位的要求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城市的空间是有价值的,经济和市场力量作用下的城市空间优化、重构过程就是追求空间价值最大化的过程,这种价值是由城市能级决定的,而现代城市能级的提升,其实质就是城市不断转型的过程。当前,在服务经济取代生产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背景下,中国的城市发展已进入必须转型和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 一、中国城市发展转型的现实内涵 城市转型是一种多元化的综合转型,而转型的总体方向应该是城市能级水平的提升和城市空间的优化。从城市空间重构的视角来看,城市转型包括产业空间组织形式的转型、城市经济体系的整体转型、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转型、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城市空间要素和城市功能的不断优化,等等。 (一)产业空间组织形式转向高效化、集聚化 城市转型首先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城市产业结构及其组织将重点向内涵高度化转变,即大量新兴产业部门替代传统产业部门;高端或高附加值产业部门替代低端或低附加值产业部门;高技术、高智力含量的产业部门替代低技术、低智力含量的产业部门。不断提升城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步建立新型、多元、高级、稳固的现代城市产业体系。与这种产业结构内涵高度化相适应,要求产业组织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动。市场企业个体降低空间性交易成本的离散性选择是产业组织形式向高效化方向演变,空间形态向地理集聚方向转变的动力,这有利于破除交易成本的先验性,现代企业空间集聚的区位战略正逐步替代原来的纵向一体化产业组织形式。企业之间不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而是一种协同关系。不仅要求在产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实现组织结构柔性化,而且要求逐渐演变为原子式的组织结构,以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 (二)城市经济体系转向服务化 现代城市是与“先进服务、生产中心、全球网络市场”相联系的。也就是说,在当今全球经济体系中,现 收稿日期:2011-03-29 作者简介:吴海瑾(1970—),女,南京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1BGL103)的部分成果。 941

第五篇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五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把旅游和文化产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壮大服务业规模,拓宽服务业领域,优化服务业结构,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强化政策支持,推动服务业与工业化、城镇化的融合与互动发展,全面提升服务业总量、质量和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吸纳就业能力。 第二十章大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围绕提升工业竞争力和提供配套服务,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适应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一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重要交通枢纽和交通网络节点,以中心城市和工业聚集区为重点,整合资源,优化要素配置,着力构建与工业化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把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服务业的新兴支柱产业。重点把贵阳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把遵义、六盘水、毕节等打造成为省域重要物流中心,把兴义、都匀、凯里、铜仁、安顺等发展成为区域性重要物流中心,支持其他有条件的城市和工矿区发展物流中心,加快建设一批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推进全国性物流示范城市建设试点。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加快发展快递物流。加强物流业新技术开发利用,提高物流企业的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积极发展金融业。完善经济金融互动发展的协调机制,促进政银企合作。继续推进“引银入黔”工程,积极引进国内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到贵州省落户;积极吸引国内有实力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到贵州省发展。加快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支持做大做强一批地方商业银行和投资机构,增强地方金融机构竞争力。积极发展农村金融,促进城乡金融业合理布局、协调发展。规范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中小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资

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X省“X”服务业发展规划》《X市“X”规划纲要》,牢牢抓住“X”服务业发展良好机遇,不断挖掘服务业发展潜能,有效解决影响全市服务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目的意义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全市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但还存在发展整体规模不大、内部结构不优、有效供给不足、投资效益不高、体制机制不活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在破解各种因素制约中加快发展,使服务业在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同时,支撑全市追赶超越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三个X”建设。充分发挥X区位交通、环境资源、产业基础、历史人文等优

势,增容扩量生产性服务业,拓展优化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坚持集聚发展、项目带动、品牌引领、产城融合,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支持,推进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品质提升,在打造经济升级版中实现服务业提档升级,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质高效的服务业发展体系。 (二)目标任务。扩大总量。“X”时期服务业年均增长13%以上,到X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60亿元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优化结构。到X年,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显著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商贸流通、住宿餐饮、全域旅游、健康养老、房地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显著提高。集聚发展。培育建设一批具备较强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创建品牌。切实发挥优势,着力将X建设成为全省一流、国内知名的全域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养生胜地,打造X 休闲之都品牌。 三、突出重点,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X”期间,服务业发展要牢牢把握住良好的发展机遇,挖掘

舟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精)

舟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舟政发(20091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优化与消费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构建综合性海洋经济产业体系,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55号),结合本市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机遇 (一)发展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服务业得到了较大发展,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总量不断增长。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服务业总体上呈现较好发展态势。2003-2008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7%,增速居全省前列;2008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8%;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服务业增加值达 2.22万元,居全省前列。 2.结构逐渐优化。重点行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优势明显,港口物流、海洋运输、海洋旅游等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随着临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临港产业辅助及衍生服务业,研发设计、信息中介、会展休闲、电子商务等有了新的发展。完善商贸流通业布局,以商贸流通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得到了提升。 3.布局渐趋合理。中心城区新城作为全市经济中心,正在抓紧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定海、普陀城区按照各自特点,积极发展商贸旅游、历史文化、海洋文化等服务业。岱山、嵊泗及三大岛以港口物流、海洋运输和商贸旅游等为重点的服务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类服务业逐渐向渔农村延伸,渔农村服务业发展加快。 4.地位明显提升。2008年全市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39.8%,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中,服务业创造税收20.7亿元,比上年增长19%,成为地方财税的主要来源。2008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在36%以上,成为新增就业的重要渠道。 (二)存在问题。相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海洋经济体系的要求,我市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发展质量和水平亟待提高。

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

第七期 二OO六年五月十五日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建议 一般认为,所谓现代服务业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以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为基础,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现代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产业经济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 长期以来,服务业统计一直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中的薄弱环节,而现代服务业,还没有一家国际和国内的权威机构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角度对其进行界定。为了更好地为区委、区政府做好参谋,更加准确地反映我区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区统计局研究制定了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其中现代

服务业统计已从2006年一季度开始实施,并形成了首批统计数据。本文就是在对一季度数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些基本的判断和分析,并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借鉴国际产业划分标准,结合我区实际,我们将海曙区现代服务业初步界定为现代商贸业、现代物流产业、旅游产业、信息服务业、文化传媒业、金融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八大类。在调查方法上,采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其中,金融采取全面调查方法,除此之外的现代服务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原则上将占该类经济总量90%左右的单位划入为重点企业,实施重点调查。根据一季度调查数据显示,我区现代服务业初步呈现出以下特征:(一)行业门类分布齐全,集聚效应明显 近几年,我区现代服务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目前已形成较完整的行业门类和相当的产业规模。截止今年4月底,全区现代服务业单位资产总额已达到2501.7亿元,从业人员达4.9万人。1-3月实现营业收入75.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4.7亿元。服务业单位数量较多,且分布范围广泛,在绝大多数行业中都有单位。全区八大产业的单位分布情况大致如下:

服务业集聚发展状况研究.pdf

一、安徽服务业集聚发展状况 (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初见成效 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安徽省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战略性举措,集聚区产业发展渐成规模。截至2014年7月,安徽省已经建成52个服务业集聚区,广泛分布于全省各个地市,兼顾了各地的地区均衡性、行业代表性和比较优势等多方面因素。根据安徽省集聚发展态势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集聚区可分为以下几类:现代物流园区,信息软件园,研发创意园,文化旅游园,服务外包园,中央商务区,金融服务园。这些集聚区技术含量高、就业容量大,大大提升了安徽服务业的发展层次。 (二)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化水平测算 1.产业集聚测度指标选择。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主要有行业集中度、区位商、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其中区位商指数在测度产业集中度时比较客观全面,而且计算简单方便。结合数据获得的可行性,本文采用此指标进行计算。区位商可以用产值或者就业人数来计算,考虑到服务业行业特性,以及数据可得性之限,本文采用产值作为计算单位。区位商大于1表示某地区该产业存在产业集聚,区位商越大表明产业集聚倾向越突出;相反,区位商小于1,则说明某地区该产业不存在集聚。 2.测算结果。本文结合我国最新行业分类标准,将服务业细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十四个行业。经测算得出,安徽省服务业中存在集聚的有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而其他行业都不存在产业集聚。值得注意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这几个行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它们的集聚水平较低,说明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并没有充分发挥集聚优势。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教育等行业近几年下降趋势明显,说明以前存在集聚优势的行业正在逐渐丧失这种集聚优势。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安徽服务业的结构不合理。总体来说,目前安徽省服务业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明显滞后,在促进经济增长、吸收就业方面表现较弱,其集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从成本效益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安徽省都需要把更多目光投向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来说,服务业集聚发展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新业态,现在全国各省都在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与发达省份相比,安徽省服务业的发展规模较小,发展环境有待于改善,仍有很多问题亟待改进。 1.基础薄弱。高度发达的服务业是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源泉。近年来,服务业比重在全国范围内都呈上升趋势,安徽省服务业却面临比重偏低、增速偏慢的境况。2013年,安徽省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1%,比全国低13个百分点。现阶段,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超过50%,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更是接近70%。与之相比,安徽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程度不高。 2.行业不全,品牌效应不显著。按照世界服务贸易组织划分,服务业有143个行业,安徽在大多数行业尚处于空白,有的行业也只处在起步阶段。如商业化的税务服务、民意测验服务、信用查询与分析服务等还没涉足,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等新型服务形式还未真正建立。传统服务业尽管有了较大发展,但有影响的服务品牌不多。 3.结构不优,发展层次偏低。与工业企业相比,安徽省服务业企业经营效率竞争力不明显、优势不足。从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来看,传统服务业占的比重大,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行业所占比重不大,因此安徽服务业的行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4.竞争力不强。近几年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发展虽初见成效,但由于起步晚、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法处于探索阶段,和发达省份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为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吸引了周边地区甚至安徽省的许多优质项目、优秀人才,给安徽省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安徽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实力不强。与外省相比,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区规模、实力总体较弱,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服务业集聚区只有5家,还有3家没有过亿。甚至个别集聚区盲目追求体量,由于拆迁问题而没有开工建设,造成了土地和资金的闲置浪费。 三、加快安徽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要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领域,可向外资、社会资本开放,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管理方式、高效的运作模式,率先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并且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二是要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以项目建设、兼并、重组和参股等方式进入基础性和公益性领域,使民间投资尽快成为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内生动力。 2.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靠制度、政策推动产业发展,远不如靠市场、靠需求自发推动效果好,“小政府,大

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意义

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意义 工商1301班陈蓉U201316308 【内容摘要】李克强主持召开“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时强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发展服务业是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要按照“十二五”规划主题主线的要求,开创服务业发展新局面,促进结构调整取得更大进展。 服务经济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标志,服务业是现代产业的主体。社会生产的林林总总,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服务业息息相关。在三大需求中,消费需求是最大的潜力所在,居民消费的扩大,主要要靠服务来实现。在三次产业中,服务业是最大的潜力所在,增加服务业供给,能够拉动经济增长、平衡供求关系、稳定市场价格。尤其应当看到,服务业是就业最大的容纳器和社会重要的稳定器,现代服务业具有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特点。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加快发展服务业,不仅有利于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而且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经济由大变强。【关键字】服务业经济增长发展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的新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服务业作为关联性很高的产业,对实现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的调整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经济增长、就业增加、产业结构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可总结成以下五个方面。 一、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发展时期,已初步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条件。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加快发展服务业,形成较为完备的服务业体系,提供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丰富产品,并成为吸纳城乡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地处中部地区的长沙,近年来通过发挥自身综合优势,以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大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信息咨询、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令人惊喜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之路。长沙成为内地第一家聚集麦德龙、家乐福、沃尔玛三大世界商业性业巨头的城市;2005年起全市全社会消费品总额跻身全国十强之列。形成了以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商贸服务为特色品牌,以大型综合超市、在卖场、社会服务、教育卫生体育为主要特点,消费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共同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二、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服务业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所涉范围之广决定了它对居民消费的重大影响。以上海家政服务业的发展为例。伴随着城市生活节奏加快、老龄社会的深度发展,上海居民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特别是在‘四个中心’与‘国际大都市’加速建设的背景下,大量国内外高端人才涌入上海工作与生活,上海家政服务行业亦得到较快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上海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数量超过50万,家政服务机构数量达到8000家左右,服务的家庭数量超过100万户。服务覆盖上海1/6家庭的家政服务业,每年创造的产值保守估计也高达400亿元。家政服务业已成为上海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群众服务需求、增加城市就业岗位、提高从业人员收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方案(最新)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方案 为推动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与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x理论、“x”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商贸活区”发展战略,以规划为先导,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为着力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实施资源整合、要素重组、规模集聚和产业升级,推进现代服务业快速、高效、优质发展,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我区经济新的增长极。 (二)发展目标。 到“x”末,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由x年的26%增加到28%;生产性服务业、新型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80%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建成50万平方米的保障性安居房和120万平方米的商品房;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60%以上。 二、总体思路 (三)根据我区总体规划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抓住国家对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的政策机遇,统筹规划工业与服务业、城市发展与配套服务业,合理规划区域布局和功能布局,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服务

业四大区域板块,即以传统专业市场、饮食、大型超市为主的老城商业板块;以金融服务、交通服务、房地产开发、宾馆会所为主的北部新城板块;以现代家具展示、商务服务、旅游休闲为主的园区与城区结合部新型功能板块;以火车站为中心的仓储物流板块。 三、主要任务 (四)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与现代物流业。整合现有零散的物流企业和个体运输户,培育商贸龙头企业,壮大物流企业实力和规模,建成区域性的物流中心。 (五)稳步发展房地产产业。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宅,建设一批房地产开发重点项目、精品项目,提高我区房地产业水平。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力度,逐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 (六)加快金融和保险服务业发展步伐。重点引进金融业法人机构,支持金融机构拓展服务内容,积极发展农村金融业,大力发展商业保险业,不断提高金融业服务水平。 (七)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积极引进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商务服务体系,搭建中介机构信用信息库及相应的网络平台,提升我区商务服务行业整体水平。 (八)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以互联网、移动通讯网、数字有线电视网、无线宽带网络为载体的新型服务业。广泛开发和利用信用信息资源,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体系,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发展。

关于2018年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的意见 (送审稿)

2018年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实施意见 (送审稿) (2018年1月27日)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为全面推进我县服务业转型发展,现就2018年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按照省十三届三次全会和市委七届五次全会、县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的部署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聚力创新、转型升级为导向,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为中心,聚焦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组织实施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5个3”计划,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产业新体系,加快形成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实现“三争”目标提供强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夯实“三二一”产业结构基础,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20亿元,增长10.5%;确保服务业增速高于GDP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6%以上,提前完成“十三五”服务业发展目标。 1.创建三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群、企业集聚”的原则,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创

新载体,提升服务业集聚区集约发展水平,综合服务集聚区(泵阀产业配套服务区)创建市级甲等服务业集聚区,滨海港临港产业(综合新能源产业)服务业集聚区、沿海环保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创建市级乙等服务业集聚区。各镇(区、街道)、园区结合民营创业园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展服务业集聚区等级创建。 2.推进30个重大项目建设。全年新上5000万元以上服务业项目30个以上,其中5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3个以上。着重加快滨海港区物流园、医药高科技加速器、滨海电子信息智慧园、民俗酒香小镇、城北新经济产业园等市、县“两重一实”服务业项目建设,确保完成34.7亿元的年度投资计划。全力推进镇(区、街道)、园区服务业项目建设。 3.新增30家以上规上企业。深入实施服务业龙头企业培育行动计划,着力培育城北新经济产业园、四季年华等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创新活力强、就业贡献大、支撑作用显著的市场主体,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30家以上。 4.开展3次以上重大招商活动。围绕服务业重点领域,组织3次县级以上现代服务业重大招商活动,重点做好市组织的“上海招商活动”,以及杭州、广州(深圳)等地招商活动。各镇(区、街道)、园区在参与全县服务业招商活动的同时,强化招商队伍建设,采取敲门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招商形式,加大对重大项目的跟踪和洽谈力度,确保完成

最新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资料

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措施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包括直接因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同时也包括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如金融、物流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工业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靠信息科技、人才等与知识相关的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向更多地依靠智力支持和科技进步转变。 1、 2、 3、 4、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服务业部门的

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没有制造业的发展,他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通过对美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表明,用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者服务增加很快,约占整个生产者服务产出的48%;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者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生产者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因此,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的增加,正在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出现了“耦合”现象。二者相互提供支撑,也日益交织,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 3 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实施方案

崇州市2014年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实施方案 按照成都市商务局和成都市财政局《关于印发成都市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管理使用试行办法的通知》(成财外〔2014〕108号)文件精神,制定《崇州市2014年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实施方案》如下: 一、民生类支持项目及标准 (一)支持大型商业零售企业扩大本地鲜活农产品经营 1.支持对象及条件 在崇州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税收解缴关系在崇州市,正常经营三年以上,从事农产品经营的限额以上商业零售企业。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0日期间经统计部门核定,购进本地鲜活农产品(蔬菜、水果、猪肉、水产品、禽蛋)在500万元以上(其中销售我市生产的农产品不低于50%);与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关系,签订有效期1年以上的长期采购合同;设立本地农产品专销区(柜)。 2.支持方式及标准 支持方式:奖励 支持标准:经评审合格并按销售额排序,购进本地鲜活农产品500万以上、1000万以上、3000万以上的,分别给予每个企业不超过10万元、20万元、50万元的资金奖励。 (二)支持社区便利店和乡镇直营店建设。 1.支持对象及条件 依法注册登记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税收解缴关系在成都市的品牌连锁经营企业。承办企业的注册资本在200万元以上,具有2000平方米以上的配送中心和具备信息管理系统,在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0日期间,按照《农村日用品直营连锁建设规范》,在崇州城区社区或农村镇(乡)、村、新型社区建成的日用品便利店或直营连锁店。 2.支持方式及标准 支持方式:补贴; 支持标准:经验收合格的便利店或直营连锁店分别给予3万元/店的资金补助。 (三)支持乡镇农贸市场新建或改建 1.支持对象及条件 (1)乡镇农贸市场的运营企业在崇州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税收解缴关系在崇州市,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0日期间,按照《农贸市场建设改造规范(试行)》建成或改建完成并投入营运。 (2)对于2014年1月1日前由中央、省、成都市、崇州市本级财政资金投资修建的乡镇标准化农贸市场的工程建设款项给予补贴。 2.支持方式及标准 支持方式:补助; 支持标准:经验收合格的新建乡镇农贸市场,每个分别给予不超过20万元资金营运补贴;对于验收合格改建的农贸市场,每个分别给予不超过10万元资金补贴。 (四)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冷链配送体系建设

工作方案: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X政发〔201X〕10号)精神,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就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服务业整体竞争力为核心,以打造特色服务、知名品牌为突破口,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产业融合、完善布局为路径,加快服务业提速升级,推动我市服务业突破性发展,为建设全国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全国运动休闲旅游目的地、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全面建设X 区域性增长极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到202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占GDP 比重达到45%以上,年均增长13%以上。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达到70万人以上,占全市从业人数比重的45%左右;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地方税收总收入比重的42%以上。 二、突出发展重点 提升优势产业,加快补齐短板,做大做强做优商贸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突破性发展现代物流业、文化体育旅游服务业和健康养老服务业,壮大通用航空服务业,大力培育中介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 (三)商贸服务业。统筹优化布局现代商贸服务业,促进传统商贸行业提档

升级。加快构建一批线上线下互动的体验式、一站式智慧商圈,打造以区域级核心商圈(CBD中央商务区商圈)为中心,中天街、虎牙关、长坂等市级商圈为依托的中心城区现代城市商业体系。鼓励电子商务全方位应用,推动实体经济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完善城乡居民电商服务体系。推进商贸流通服务设施和标准化建设,鼓励商贸流通业推动绿色发展和品牌创建,构建功能完善、高效畅通的城乡双向流通网络,引导中心城区专业市场按照规划积极“退城入园”。鼓励发展对外贸易,推进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机电产品出口基地、医药化工出口基地建设。(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供销社、市经信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局,各县市区) (四)金融服务业。加快建立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基金、信托、融资租赁、融资性担保公司及金融中介机构为补充的金融组织体系,不断丰富完善金融供给。建设漳河新区金融保险中心,支持国内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入驻X,吸引专业性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在X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做大做强江汉产业发展基金,鼓励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引导企业依托各类债券市场融资。大力推进融资租赁,鼓励特色园区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厂房及设备融资租赁服务。(牵头单位:市政府金融办;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政府国资委、人行市中心支行、X银监分局,各县市区)(五)现代物流业。提高物流网络化、专业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完善物流园区布局规划,中心城区在麻城组团和牌楼组团分别打造X国际内陆港物流集聚区和X公路港物流集聚区,支持建设京山金瑞物流园、沙洋新港物流园、钟祥石牌港物流园、屈家岭中国农谷农产品物流园。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畅通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