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856复试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修正版
长安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说明 856《工程地质学》

长安大学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工程地质学》考试大纲(2023版)I.考查目标考查学生对工程地质学的相关概念和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基本原理、方法的掌握情况。
考查学生对解决复杂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
11∙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综述题。
H1.考试内容一、绪论掌握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及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方法。
二、工程岩土学土的物质组成、粘粒与水的相互作用、土的结构特征、土的物理性质、土的力学性质、土的工程地质分类、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岩石和岩体的地质特征、岩石的物理性质、岩石的力学性质、岩体的力学性质、岩体工程地质分类。
三、活断裂活断裂的定义,活断裂的特征、活断裂的鉴定标志、活断裂区规划设计建筑物的原则。
四、地震掌握反映地震强度、位置和地震波和地震影响的有关概念;全球和中国主要地震构造。
掌握地质效应及影响因素,地质区划和小区化,在地震区进行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五、水库诱发地震掌握三种天然应力状态下水库蓄水的三种效应导致水库诱发地震的机制。
六、砂土液化掌握砂土振动液化的机制,初步判别砂土液化的条件,标准贯入法判定砂土液化的方法,人工改良液化地基的主要措施。
七、地面沉降熟悉地面沉降对城市建设的危害,掌握城市抽取承压水导致地面沉降的机制,抽水诱发地面沉降和建筑地基沉降机理的不同。
八、地裂缝地裂缝的成因,地裂缝的探查方法,地裂缝区规划设计建筑物的原则。
九、斜坡工程地质掌握斜坡应力场分布特征,熟悉斜坡破坏的主要类型,影响斜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斜坡稳定性评价的各种方法及其特点,防治斜坡变形破坏的主要措施。
十、围岩稳定工程地质熟悉与围岩稳定有关的概念,掌握围岩变形破坏各种模式的特点和地质条件,影响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和稳定性评价方法。
十一、坝基岩土体稳定工程地质熟悉与坝基稳定有关的概念,掌握各类坝基变形破坏模式和地质条件,坝基稳定性评价考虑的因素及稳定性评价方法,改善坝基稳定性的主要措施。
长安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题[1]
![长安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题[1]](https://img.taocdn.com/s3/m/cfdfb8f2e009581b6bd9ebb4.png)
《工程地质》复习题第二章 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1.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光泽、硬度、解理和断口 2.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三大类岩石中岩浆岩的成分、结构和产状。
(1)成分:组成岩浆岩的矿物,根据颜色,可分为浅色矿物和深色矿物两大类:根据岩浆岩矿物成分中SiO2的含量,岩浆岩可分为:①酸性岩类(SiO2含量>65%)矿物成分以石英、正长石为主,并含有少量的黑云母和角闪石。
岩石的颜色浅,比重轻。
②中性岩类(SiO2含量52%-65%)矿物成分为正长石、斜长石、角闪石为主,并含有少量的黑云母及辉石,岩石的颜色比较深,比重比较大。
③基性岩类(SiO2含量45%-52%)矿物成分以斜长石、辉石为主,含有少量的角闪石及橄榄石。
岩石的颜色深,比重也比较大。
④超基性岩类(SiO2 SiO2含量<45%)矿物成分以橄榄石、辉石为主,其次有角闪石,一般不含硅铝矿物。
岩石的颜色很深,比重很大。
(2)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的大小、形状及其相互结合的情况。
①全晶质结构 岩石全部由结晶的跨国无颗粒组成。
②半晶质结构 岩石由结晶的矿物颗粒和部分未结晶的玻璃质组成。
③非晶质结构 又称玻璃质结构,岩石全部由熔岩冷凝的玻璃质组成。
(3)产状:反映岩体空间位置与围岩的相互关系及其形态特征。
由于岩浆本身成分的不同,受地质条件的影响,岩浆岩的产状大致有下列几种①岩基:深成巨大的侵入岩体,范围很大,常与硅铝层连在一起。
形状不规则,表面起伏不平。
与围岩成不和谐接触,露出地面的大小决定当地的剥蚀深度。
②岩株:与围岩接触较陡,面积达几平方公里或几十公里,其下部与岩基相连,比岩基小。
③岩盘:岩浆冷凝成为上凸下平成透镜状的侵入岩体,底部通过颈体和更大的侵入体连通过,直径可大至几千米。
④岩床:岩浆沿着成层的围岩方向入侵,表面无凸起,略为平整,范围一米到几米。
⑤岩脉:沿围岩裂隙冷凝成的狭长形的岩浆体,与围岩成层方向相交成垂直或近于垂直。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

1、工程地质条件:各种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地质因素的总称,也称为工程地质环境。
主要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自然地质现象、天然建筑材料。
2、工程地质问题:研究与人类工程建设活动有关的地址问题的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学可分为:工程地质分析、工程岩土学、工程地质勘察三个分支。
3、工程地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学方法、实验和测试方法、计算方法和模拟方法。
4、工程地质问题: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
5、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他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第一章地质作用6、内动力地质作用:地球的旋转能、重力能和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等引起的整个地壳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地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它包括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7、地壳运动主要是指由于地球内部动力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
地壳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平行于地表,即沿地球切线方向的运动。
垂直运动:垂直地表,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和下降运动。
会产生海退和海浸现象。
8、地震作用:地球内部机械能的突然释放,以弹性波的形式传播到地表引起的猛烈冲击。
地震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构造地震(90%)、火山地震(7%)、陷落地震(3%)和人工触发地震。
9、岩浆作用:岩浆从形成、运动、演化直到冷凝成岩的过程。
岩浆作用的方式有两种:喷出作用(火山作用)、浸入作用。
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熔岩、台地以及其他有关地质现象的作用,岩浆冷凝后形成火山岩。
浸入作用:岩浆未上升到地表,而在地下冷却凝固,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一系类的地质作用,形成浸入岩。
10、变质作用:地下深处固态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下,引起岩石的结构、构造或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岩石的一种地质作用。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一、绪论1、防灾是工程地质学的主要学习内容2、就土木工程而言,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地基稳定性问题、斜坡稳定性问题、洞室围岩稳定性问题。
二、地壳积极物质组成1.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一是有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内热;二是来自太阳辐射热,以及地球旋转力和重力。
2.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的区分①内力地质作用的动力来自地球本身,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按其作用方式可分为四种: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
②外力地质作用主要有太阳辐射热引起并主要发生在地壳的表层,按其作用方式分为五种: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3.矿物是天然产出的均匀固体。
它是各种地质作用的产物,是岩石的基本组成部分。
4.颜色是光武最直观的一种性质,最常见的有自色与他色两种类型。
5.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通常将矿物在无釉瓷板上刻画后进行观察,他对于某些金属矿物具有重要鉴定意义。
6.光泽是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丝绢光泽如同丝绢的反光,为纤维状集合体矿物所具有,如石棉的光泽。
珍珠光泽如同珍珠的反光,柔和多彩,如云母的光泽。
7.硬度是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
矿物有软到硬依次为: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
8.理解是指矿物受外力作用时,能沿一定方向破裂成平面的性质。
分完全、中等和不完全等级别。
例如:云母沿解理面可剥离成极薄的薄片,为极完全解理;石盐沿解理面破裂成立方体具有完全解理。
9.岩石的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火成岩大多具有块状;沉积岩是有外力作用将风化剥蚀的物质搬运后逐层沉积形成,所以具层状构造;变质岩在变质作用中岩石受到较高的温度和具有一定方向的挤压作用,其组成矿物则依一定方向并行排列,因而具有偏离构造。
(注:火成岩又称岩浆岩,占地壳岩石体积的64.7%。
)火成岩的结构主要是指组成火成岩矿物颗粒的大小和结晶程度等。
长安大学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对应教材:《工程地质学》(注:思维导图图面在打印的时候需要自行调整大小)绪论一、名词解释工程地质问题: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工程地质学:研究与人类工程建设活动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的学科工程地质条件: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地质因素的总称地形:指地表高低起伏状态,山坡陡缓程度与沟谷宽窄及形态特征等地貌:由于内外地质作用的长期进行,在地壳表面形成的各种不同成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起伏形态二、简答题1. 何谓工程地质学?答: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筑等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2. 何谓工程地质条件?答:工程地质条件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①地形地貌。
②地层岩性。
③地质构造。
④水文地质条件。
⑤自然地质现象。
⑥天然建筑材料。
3. 何谓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问题指已有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工程建筑和运行期间产生的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构成威胁影响工程建筑的安全。
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①地基稳定性问题。
②斜坡稳定性问题。
③洞室围岩稳定性问题。
④区域稳定性问题。
第一章地质作用一、名词解释地质作用:使岩石圈(或地壳)发生变化的作用地质营力:使岩石圈发生变化的驱动力内动力地质作用:地球的旋转能,重力势能和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引起整个地壳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地壳运动:由于地球内部动力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岩浆作用:岩浆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
变质作用:地下深层固态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下,引起岩石的结构、构造或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岩石的一种地质作用风化作用:二、简答题1.地壳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表现为岩石圈的水平挤压或者引张,以及形成巨大褶皱山系地堑、裂谷等。
垂直运动表现为大面积的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形成大型的隆起和拗陷,产生海退和海侵现象。
2.地震按其发生的原因有哪些主要类型?构造地震、陷落地震、火山地震、人工触发地震。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完整版)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工程地质学基本概念及方法1.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科学,属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2.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指的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3.工程地质问题指工程建筑物与地质条件之间的矛盾或问题。
如:地基沉降、水库渗漏等。
4.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
它泛指地球外动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土洞、河流冲刷以及渗透变形等, 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洞室等具体工程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不利。
5.工程地质学的任务1、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2、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作出确切的结论;3、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并根据场址的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4、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5、根据建筑场址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6、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6.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与它的研究内容相适应的,主要有自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模型模拟试验法和工程地质类比法。
四种研究方法各有特点,应互为补充,综合应用。
其中自然历史分析法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研究方法,是其它研究方法的基础。
7.岩石力学、土力学与工程地质学有何关系岩石力学和土力学与工程地质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工程地质学中的大量计算问题,实际上就是岩石力学和土力学中所研究课题,因此在广义的工程地质学概念中,甚至将岩石力学、土力学也包含进去,土力学和岩石力学是从力学的观点研究土体和岩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工程地质条件:对工程建筑物的位置、结构类型、施工方法及其稳定性有影响的地质环境称为工程地质条件。
如地质构造特征、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地形和地貌条件、水文地质条件、自然地质作用及岩体地应力状态等。
2、工程地质问题:由工程建筑活动而产生的问题3、工程岩土学:是以工程地质观点,研究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其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形成发展变化的学科,以适应各类工程建筑的要求,它也是工程地质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部分。
4、岩土体:由岩、土组成的地质体。
1、工程岩土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什么?答:1、研究对象:地壳表层的岩土体(建筑地基、建筑介质、建筑材料)2、根据工程岩土学的研究对象,工程岩土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2)、研究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岩土体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对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的影响。
(3)、研究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指标的测试方法和测试技术。
(4)、研究岩土和岩土体的工程地质分类。
(5)、研究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在自然因素或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趋势和变化规律,并预测这种变化对各种建筑物的危害。
(6)、研究改良岩土体性质的原则和方法。
2、工程岩土学采用的主要方法是什么?答:(1)一般地质学方法(2)专门试验方法第一章土和土体的工程地质研究一、名词解释1、土:是具一定成因的各种矿物的松软集合体,是土体的组成成分。
2、土体:是由一定的主体材料组成,具有一定土体结构,赋存于一定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
二、问答题1、土体由哪几相物质组成?答:(1)固体相(2)液体相(3)气体相第一章土的物质组成一、名词解释1、土的粒度成分:土中各种不同粒径的颗粒的相对含量。
2、土的矿物成分:组成土中各种土粒的矿物种类及其相对含量。
3、土的化学成分:组成土的固体相和液体相部分和气体部分的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种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含量。
4、土的粒径:土粒的大小通常以其平均直径的大小来表示,简称粒径,又称粒度。
5、粒组:把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组别称粒组,或者粒级。
6、粒径累计曲线法:以粒径d为横坐标,以该粒径的累计百分含量Xd为纵坐标,在此直角坐标系中表示两者的关系曲线称累计曲线。
7、粘土矿物:是指由原生矿物长石、云母等硅酸盐矿物经化学风化而形成的具有片状或链状结晶格架的颗粒细小、亲水性强、具有胶体特性的铝硅酸盐矿物。
二、问答题1、目前我国广泛应用的粒组划分方案是什么?答:(1)漂、卵、砾粒组:多为岩石碎块。
由这种粒组形成的土,孔隙粗大,透水性极强,毛细上升微小,甚至没有;无论在潮湿或干旱状态下,均没有连结,既无可塑性,也无胀缩性,压缩性极低,强度高。
(2)砂粒组:主要为原生矿物颗粒,其成分多为石英、长石、云母等。
有这种粒组组成的土,其孔隙较大,透水性强,毛细上升高度很小,潮湿时粒间具有弯液面力,能将细颗粒连接在一起,干燥及饱水时,粒间没有连结,呈松散状态,既无可塑性,也无胀缩性,压缩性极弱,强度较高。
(3)粉粒组:是原生矿物与次生矿物的混合体。
它的性质介于砂粒与粘粒之间。
由该粒组组成的土,因孔隙小而透水性性弱,毛细上升高度很高,湿润时具有粘性,因其比表面积较小,所以失去水分时连结力减弱,导致尘土飞扬,有一定的压缩性,强度较低。
(4)粘粒组:主要由次生矿物组成。
由该粒组组成的土,其孔隙很小,透水性极弱,毛细上升高度较高,有可塑性,胀缩性,失水时连结力增强使土变硬,湿润时具有较高的压缩性,强度较低。
2、目前我国广泛应用的粒组划分时粒径的界限值是什么?答:1、碎石土:漂石粒(>200mm )卵石粒(200-20mm )砾粒(20-2mm )2、砂土(2-0.075mm )3、粉土(0.075-0.005mm )4、粘性土(<0.005mm )3、怎样从土的粒径累计曲线求土的不均匀系数C u 和曲率系数C c ,来判别土的均一性?答: C u =1060d d C c =6010230d d d 当C u ≥5,C c =1~3时,为良好级配的土。
若不能同时满足上述两条件,则为不良级配的土。
4、组成土的矿物成分有哪些?答:土中的固体颗粒是由矿物构成的。
按其成因和成分首先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和有机质等。
1.原生矿物:指母岩风化后残留的矿物化学成分没有发生改变。
2.次生矿物:母岩受到风化后及在风化搬运过程中,继续遭受风化剥蚀,使原来的矿物因氧化、水化及水解、溶解等化学风化作用而进一步分解,形成的一种新矿物。
3.有机质:土层中的动植物残骸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而形成的。
5、土中含有哪些形式的水?答:第二章粘粒与水的相互作用一、名词解释1、比表面积:(S)就是每克或每立方厘米的分散相具有的总表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
2、离子交换:粘粒与水溶液相互作用后,吸附在其表面的阳离子(或者阴离子)可与溶液中的离子(或者阴离子)进行交换,这种现象称离子交换。
3、交换容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土中所有土粒的反离子层内具有交换能力的离子总数,以每百克干土中含有多少毫摩尔的交换阳离子来表示。
4、聚沉作用:相邻粘粒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集合体的作用称聚沉作用或絮凝作用。
5、稳定作用:原来成为集合体的土粒,由于扩散层变厚,或者使带有相反电荷符号的土粒转为带有同号电荷,也能使扩散层增厚,当粒间排斥力大于吸引力时,颗粒重新分离,这种作用称“稳定作用”。
6、触变:当粘粒发生聚结,如果受到振动、搅拌、超声波、电流等外力作用的影响,则往往会“液化”,变成溶胶或悬液,而当这些外力作用停止后,它们又重新聚结,这种一触即变的现象,称“触变”。
7、陈化:有的触变性土,经一定时间后就失去液化的能力,失去了原有的触变性。
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叫做“陈化”。
二、问答题1、土粒比表面积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答:(1)土粒的大小(2)土粒的形状,而土粒的形状又往往取决于矿物成分。
2、粘粒具有哪些胶体特性?答:粘粒表面具有表面能,吸引其周围物质(也可能被溶液中的离子替换,发生离子交换作用),称为吸附作用。
显然,比表面积大,表面能也大,吸附作用也强。
3、粘粒表面上的电荷是如何产生?(1)选择性吸附,它总是选择性地吸附与它本身结晶格架中相同或相似的离子。
(2)表面分子解离,若粘粒由许多可解离的小分子缔合而成,则其与水作用后生成离子发生基,而后分解,再选择性地吸附与矿物格架上性质相同的离子于其表面而带电。
(3)同晶替代,粘土矿物晶格中的同晶替代作用可以产生负电荷。
4、影响粘粒扩散层厚度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扩散层厚度的变化是固、液两相相互作用的结果。
固体相的因素有土粒的矿物成分及分散程度;液体相的因素有空隙溶液的离子成分、浓度及pH值。
5、影响离子交换容量的因素有哪些?(1)、颗粒的矿物成分及分散程度[土粒直径↓,比表面积↑,交换容量↑]。
(2)、溶液的化学成分、浓度与pH值。
第三章土的结构和土体结构一、名词解释1、土的微观结构:是指组成土的基本单元体(单粒)和结构单元体(集粒)的大小、形状、表面特征、定量比例关系、各结构单元体在空间的排列状况及其结构连结特征和孔隙特征的总称。
2、土体结构:系指土体形成时期伴随形成的相的特征,以及后期改造过程中产生的节理、裂隙等不连续面在土块内的排列、组合特征。
3、结构连结:组成土的颗粒之间的连结、组合关系。
4、排列:是指土的结构单元体(单粒和集粒)的排列方式,即指土颗粒间排列组合关系。
通俗地说,就是指土颗粒排列的松紧程度。
5、土体结构:是指土层组合和被节理、裂隙等切割后形成的土块在土体内排列、组合方式。
二、问答题1、土颗粒之间的结构连结有哪几种?答:(一)、按连结物质性质的分类(1)、结合水连结(2)、胶结连结(3)、毛细水连结(4)、冰连结(5)、无连结(二)、按连结力的性质分类(1)、化学连结(2)、静电连结(3)、离子—静电连(4)、毛细力连结(5)、分子连结(6)、磁性连结2、细粒土的排列方式如何分类?答:细粒土的排列,可以根据孔隙比的大小来判断其排列的紧密程度。
e>1.0,称为“松散排列的土”→以架空的接触或远凝聚型的接触方式为主e<0.7,称为“紧密排列的土”→以镶嵌接触方式为主0.1<e<0.7,称为“中密排列的土”3、土中的孔隙大体上可以分为几种?答:(l)、粒间孔隙(2)、粒内孔隙(3)、溶蚀孔隙(4)、大孔隙4、粗粒土的微观结构类型如何?答:粗粒土的结构主要为单粒结构。
根据单粒间的排列接触关系分为松散结构和紧密结构。
将松散排列的砂土称为松散结构;将紧密排列的砂土称为紧密结构。
5、细粒土的微观结构类型有哪些? 答:(1)骨架状结构(2)絮凝状结构(3)蜂窝状结构(4)海绵状结构(5)叠片状结构(6)基质状结构(7)凝块状结构(8)团聚状结构第四章 土的物理性质一、名词解释1、土粒密度:是指土颗粒质量ms 与其体积Vs 之比,即土粒单位体积的质量, ρs =s sV m (g/cm 3)1、 土的比重:是指土粒的质量与同体积4℃时蒸馏水的质量之比,无量纲。
2、 土的密度:是指土的总质量m 与总体积V 之比,即土单位体积的质量(亦称质量密度,单位为g/cm 3)。
4、天然密度:指天然状态下的土的密度,即天然状态下土单位体积的质量,:ρ=v s w s V V m m V m ++=(g/cm 3)5、干密度:土空隙中没有水时干土的密度称干密度,即固体颗粒的质量与土总体积之比ρd =V ms (g/cm 3)6、饱和密度:土的孔隙完全充满水时的密度称饱和密度,亦即土孔隙中全部充满水时的单位土体积质量,ρsat =V V m wv s ρ+ (g/cm 3)7、重度(重力密度):它是指单位体积的土所受的重力,其值等于土的质量密度乘以重力加速度。
(kN/m 3)8、含水率:土中所含水分的质量与固体颗粒质量之比,称为土的含水率,也称为含水量。
9、饱和含水率:土的孔隙全部被水充满时的含水率称饱和含水率,用ωsat 表示,ωsat =s w v m V ρ⋅×l00%10、饱和度:Sr 表明土中孔隙被水充满的程度。
Sr 用土中水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百分比值表示,即Sr=v w V V×100% 或用天然含水率与饱和含水率之百分比表示: Sr=sat ωω×100%11、土的孔隙性:主要是指土孔隙的大小、形状、分布特征、连通情况及总体积等。
12、孔隙率(也称孔隙度):是土的孔隙体积与土总体积之比,常用百分比表示: n=V Vv ×100%13、孔隙比:是土的孔隙体积与土粒体积之比,常用小数表示:e=s vV V14、相对密实度(D r ): 砂土的密实程度还可以用相对密实度D r 来判断:D r =min max max e e ee --15、土的水理性质:土粒与水相互作用所表现出的某些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