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上学期高一期末语文试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义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第Ⅰ卷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7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菲薄锋芒必露隽.永(juàn)溘.(hé)然长逝

B.租赁以身作则袅娜.(nuó)载.(zài)人航天

C.作贱义愤填膺葳蕤.(ruí)冉.(rán)冉升起

D.噩梦急不睱择吐哺.(bǔ)殒身不恤.(xù)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金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大师,文学成果丰硕。代表作有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

《秋》)等。我们熟悉的《小狗包弟》出自其散文集《随想录》。

B.司马迁《史记》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我们熟悉的《鸿门宴》和《陈涉世家》均出自此

书,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战国策》是东汉末年刘向根据史料编订的,全书33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

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以及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总集。又称“诗三百”,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

分;以四言为主,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下面各句使用的修辞,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

B.芦柴棒的喉咙早已哑了,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比喻)

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得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拟人)

D.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反语)

4.下面对《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解说和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王进贾府》这个题目是教材编者加的。

B.《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

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作者为清朝作家曹雪芹。

C.《林黛玉进贾府》随过林黛玉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一大批主要人物,初步

描绘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D.文中介绍人物笔法多变,疏密相间,有详有略,虚实结合。如详写贾母、凤姐、宝玉、

王夫人,虚写贾赦、贾政等等。

5.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贪得无厌.

B.则或咎.其欲出者既往不咎.

C.吾与子之所共适.无所适.从

D.不能喻.之于怀不言而喻.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A.沛公军.霸上

B.樊於期乃前.曰

C.乌鹊南.飞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使子婴为.相②为.击破沛公军

B.①夫人之.相与②不知东方之.既白

C.①君既若见.录②府吏见.丁宁

D.①还必相.迎取②誓不相.隔卿

8.下列各项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B. 进兵北略.地掠夺、夺取

C.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尽

D.卮酒安足.辞足够

9.下列各项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财物

B.謇朝谇而夕替.代替

C.况修短随化.自然

D.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韵外之致——苏轼的意义

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因他是一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另一面才是苏轼所以为苏轼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

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10.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因其多才多艺、异常聪明敏锐,而最受中国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喜爱。

B.作者认为,虽然苏轼的文艺成就不及屈、陶、李、杜,但他在中国美学史上却有重要的影响。

C.苏轼之所以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作者认为,是因为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D.作者认为,苏东坡并没有真正“归田”,他只是通过诗文表达出一种人生的空漠之感,而这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更深刻更沉重。

11.根据原文内容,不能说明苏轼在中国文艺史和美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的一项是A.苏轼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B.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C.苏轼的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无法超脱,难以排遣,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D.苏轼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文章中表达出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但他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B.苏轼在文艺领域中更充分而深刻地透露出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