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213982030.html,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作者:徐晓峰

来源:《健康人生》2015年第08期

治未病源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率先提出治未病原则,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观的不断发展,治未病已有了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人口的老龄化和医疗负担的不断加重也给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医学强调的运动、心理、饮食、生活方式、气功等方面的中医未病养生理念对现代人们的养生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中医“治未病”思想

1.未病的3种状态

根据中医学历代医著的表述,结合现代关于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未病可分为三种状态:①无疾之身,即通常所说的健康机体;②隐而未发,即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诊候》中所说的欲病之病,指身体内已蕴含病理信息或尚处于发病的萌芽状态,在当代,应包含发病先兆、疾病高危人群以及亚健康状态等;③发而未传,已出现病理状态,尚未进一步迁延、发展,即在变化转归上既未有脏腑经络间的相传也未出现变证,对于将要被累及的脏腑来说,尚属未病。其内涵多被解释为“无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三部分内容。

中医学一般是通过问诊、抓住主诉作为突破口,以“但见一症便是”或采取“以方测证”的方法进行辨治和调摄,常能取得理想疗效,这是中医学治未病的一种特有手段。但对于多数尚未出现明显不适症状而又无征象可辨的未病,则应注重养生与预防。

2.中医未病养生理念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机体正气在抗邪防病中的主导作用,指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把预防和养生有机地融合在—起,如“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

(《素问·上古天真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治未病首先应在疾病发生之初就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亦云:“上工,刺其未病者……故日,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这些未病先防、积极预防的理念,要求健康之人在平时就应注意保养身体,预防疾病的发生。药王孙思邈也提出,“常需安不忘危,预防诸病”;清代医家陈根儒认为,“防其已然,防之未必能止;不如防其未然,使不能传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