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自然资源领域腐败问题成因及对策

调研报告:自然资源领域腐败问题成因及对策
调研报告:自然资源领域腐败问题成因及对策

调研报告:自然资源领域腐败问题成因及对策

近年来,自然资源系统贪腐问题引起舆论高度关注,《人民论坛》杂志随机调查访问6810人,有44%的人士认为“做官是一种高风险职业”,自然资源局长以4222票成为最被“看好”落马的岗位。事实上,自然资源资源部门对于系统内腐败问题的整治举措从未间断,各种反腐新规也大量出台,然而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如何跳出运动式治理的窠臼,建立健全自然资源领域反腐长效机制,成为摆在相关部门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自然资源领域腐败生成的表现形式

一是土地腐败与地产商的纠葛

从全国各地的大量案例来看,“土地爷”倒台涉及最主要的罪名就是受贿罪,而作为行贿者最常见的就是房地产商。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对媒体透露:“房价成本包括土地价格、建材成本等等占50%,政府的税费占20%,开发商的利润占30%,开发商这30%里头有一部分是灰色成本,说白了,就是行贿的成本。一种是开发商主动去行贿,另一种是有权力的政府工作人员索贿,你不给我钱我就不给你批,不给你办。”辽宁省抚顺市自然资源资源局顺城分局原局长罗亚平利用职务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录:涉嫌贪污、受贿3000余万元人民币,另对2800余万元人民币、69万余元美金的家庭财产不能说明合法来源,涉案金额共计6000余万元。罗亚平不仅刷新了辽宁官场贪腐犯罪涉案金额的纪录,而且她的案子被中纪委领导批示为“级别最低、数额最大、手段最恶劣”,被媒体称为“疯狂的土地奶奶”。

二是“政绩至上”的悲剧

我国从1997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便是地方的税收。在此种情况之下,出让城乡土地的使用权便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所以土地资源又被称为“第二财政”。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出让金的30%上缴中央财政,70%留给有关地方政府。在此“土地财政”的背景下,“低地价”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策略中的一重要组成部分,招商引资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又是衡量地方政府官员任期内“政绩”的最为重要的硬性指标,事关他们的职位升迁。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时的动机就变得十分复杂,其腐败行为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人对于金钱利益的追求,更有甚者是对于名声以及更高官职的追求。

三是“圈子”的连带效应

现在的人不管干什么都讲究个圈子。什么娱乐圈、文学圈、学术圈……圈里圈外地套住了不少人。要说这腐败圈,也是土地腐败的一个特色。检察机关有关土地腐败方方面面的调研报告中,“窝案、串案”成为出现率最高的词汇。干部圈子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小团体,工作中互为上下级,生活中互为“哥们儿”。在这种小团体中,利益是维系关系的纽带。因此,当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暴利,千方百计对这些人进行拉拢腐蚀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将这个小团体全部拉下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三位副厅长先后落马,引发政治地震,随后拔萝卜带泥,15名处级以上干部相继揪出,组织架构几近塌陷,形成骤然断层。无锡市自然资源局又有重量级的正副局长“掉水”,海南东方以商人“私征”土地,村官代人“买地”,自然资源局长“炒地”,市长“授意”圈地的模式扯出腐败利益链条。

二、自然资源领域腐败生成的原因分析

一是资源稀缺

自然资源资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又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巨额利益驱动和诱惑下,近年来自然资源资源领域腐败问题比较严重。开发商为了拿到土地往往不惜一切代价去行贿有关人员。拿了土地以后盖楼盘盈利能达到几十亿,几十亿的钱拿出百分之几——几千万的费用来收买一些干部,对于开发商来说并不算什么。

二是权力集中

土地管理部门作为政府重要职能部门之一,肩负着对土地这一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进行管理、使用、规划等一系列重要职责,还对用地审批、土地出让费用标准等重要问题把关,这些职责和权限往往又集中在少数领导者手中,很多涉及土地方面敏感问题的决定权也掌握在领导者手中。在处理具体土地事务中,政府掌握着土地的出让权、定价权,这些权力由领导和具体办事人员进行具体操作,有关的决策人员、经办人员拥有相当大的自主决定权,这些都给公共权力“寻租”留下了空间。他们或滥用职权,或大搞权钱交易,或贪污挪用,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三是监督缺位

土地部门拥有“点土成金”的“法术”,这种法术之所以能够奏效,是因为背后有权力的支撑。现实情况是,土地供给权由政府垄断,政府权力由自然资源、规划部门垄断,部门权力又由主要官员垄断,这种垄断的权力既不透明,也不受监督。这种监督缺失是由当今的一些地方官员传统的“长官”意识和“官大一级压死人”的行政

浅析现阶段我国腐败问题的现状及防治对策

郑州大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专业 姓名郑慧英 准考证号 论文题目浅谈现阶段我国腐败问题的现状 及防治对策 2017年3月6日

目录 内容研究: (1)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一)国外研究现状 (2) (二)国内研究现状 (2) (三)研究内容 (2) 二、农村基层组织腐败的界定、特征及其危害 (3) (一)农村基层组织腐败的界定 (3) 1.农村基层组织 (3) 2.农村基层组织腐败 (3) (二)农村基层组织腐败的特征 (3) 1.腐败形式多样化 (3) 2.腐败领域广泛化 (4) 3.腐败危害深入化 (4) (三)农村基层组织腐败的危害 (5) 1.损坏党的公权形象 (5) 2.损坏群众合法权力 (5) 3.阻碍农村生产发展 (5) 三、农村基层组织腐败问题根源及反腐意义 (6) (一)农村基层组织腐败问题的根源 (6) 1.农村基层干部综合素质不高 (6) 2.农村基层村务信息公开不足 (6) 3.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制度漏洞 (7) (二)遏制农村基层组织腐败问题的意义 (7) 1.有助于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 (7) 2.有助于更深入反腐倡廉实施 (7) 四、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廉政建设的对策 (8) (一)注重农村基层组织主体腐败的预防 (8) 1.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反腐倡廉教育 (8) 2.提高农村基层群众反腐思想意识 (8) (二)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监督管理的机制 (8) 1.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监督机制 (8) 2.拓展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体制 (9) (三)吸纳社会非政府团体人员参与监督 (9) 1.凝聚农民群众反腐倡廉团体 (9) 2.发挥网络新闻媒体曝光优势 (9) 五、结论语 (9) 参考文献 (11)

教育领域腐败问题及其原因和治理对策 (发)

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原因和治理对策 通常在人们的观念中认为在政治经济领域中腐败现象是最为严重而对于教育领域这片的神圣的净土人们很少关注其腐败的存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领域的各种腐败、违法问题日益显现,近几年来媒体对教育领域的乱收费、贪污、受贿等腐败问题的频频报道,让人们关注的焦点转向教育领域出现的腐败现象。 一、教育领域腐败问题的主要表现 教师这个职业被认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圣神的职业,教育领域也被人们认为是一块净土。对于腐败问题,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聚集在政治经济领域,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领域的各种腐败、违法问题日益显现,近几年来媒体对教育领域的乱收费、贪污、受贿、师德腐败等问题的频频报道,让人们开始转向了教育领域,教育领域里的腐败现象也日益显现。市民反映最强烈的是教育乱收费,认为教育部门把九年义务教育变成充满铜臭的商业活动。教育领域腐败是指掌握教育行政权力和教育资源管理与使用的人,进行营私舞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贿赂等败坏教育声誉、影响教育效果的行为。其显著的特征就是利用职权维护和谋取私利。 教育领域腐败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权力腐败、管理腐

败、教学腐败和学术腐败这四个方面:(一)权力腐败。腐败是权力的附庸,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腐败的,腐败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必须掌握一定的公共管理权力。二是公共权力非公共使用,而是变为谋取私立的工具。三是权力的使用违背基本的社会主义政治、道德原则。四是侵占、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教育腐败实质上就是一种权力腐败。如:网友曝光一农村中学校长受贿账单一位校长在短短的2年时间内,共31次,共计收受贿赂186825元。中国央视教育频道也发过专版,谈及“贪污受贿包情妇,中小学校长趋利致教育腐败”的话题,详述了中小学校长腐败六大案例,其敛财手段和贪腐程度发人深思。2010 年 5 月10 日广东省检察院公布了2009 年十大“典型案件”,其中一例便是英德市教育局原局长赖来新受贿案。2001 年至2008 年,赖来新先后共计受贿66.5 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 4 年。当然,与那些贪污受贿金额动辄上亿的贪官相比,赖来新受贿金额不大,相对还算“清廉”。然而此案的看点不在这里,而是赖案一发,竟然牵扯出英德市涉嫌收受“劳务费”的98 名中小学校长,他们闻风而动,纷纷自首,成了这十大“典型案件”中位列第二的案例,因而轰动一时。这一系列的案例都是利用这里涉及许多方面,一方面反映了教育领域里的领导人跟行政机关的政府官员一样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贪赃枉法,违法乱纪,尽可能的捞取钱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 调查调研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改革制度公务调研报告用车 公务用车,一般是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组织和个人用于工作、业务、接待等公务活动的各类汽车。作为职务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车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和腐败现象时有发生,领导挪用公款甚至扶贫款购置车辆、公车私用等现象和案件在媒体上经常遭到曝光,人民称这是“车轮上的腐败”,而且反映强烈,“公车不公”引发的呼声已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焦点,并且已经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代表提出的议案资料表明: “八五”期间,全国购买公车耗资720亿元,年递增27%,大大超过同期gDP的增长速度。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约有350万辆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耗用约3000亿元人民币,已经成为财政不堪重负的大包袱。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们的大声呼吁,公车改革势在必行。 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的弊端愈来愈明显。全国各级各地方对改革公务用车制度,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加快我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步伐,我们对全市近年来公车购买、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深入分析了现行公务用车制度存在的弊端,在认真借鉴国内城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市公务用

车制度改革的具体办法和政策建议,供领导完善决策和部门实施公车改革时参考。 一、我市公务用车的基本情况我市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基本上沿用了供给制,它以行政配置为手段,靠计划批示来控制,从买车、管车、养车到用车各个环节,一切费用都由国家或集体用公款来支付。据市纪委统计,我市目前公务用车共有870辆: 其中,市级机关部门455辆,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265辆,乡镇一级政府150辆;按市编委统计,我市现有在编司机142名,临时司机255名;市财政局2003年总的财政支出为10亿元,公务用车消费为6960万元,占总财政支出的 6.9%。近几年来,我市对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加强了管理: 制订了一些政策,对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车的编制、标准配备、购置更新等进行规范化管理、阳光操作;同时也加大了对违纪使用公车案件的处置力度;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作了一些探索,在规范公车使用、降低财政支出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现有公务用车制度的弊端仍然十分突出。公车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我市近期发生的几件公车私用的案件,群众反响很大,人民群众对于公车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 二、目前公务用车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制度的不规范,所造成目前公务用车问题,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也大同小异,就我们瑞安市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突出问题: 1、公务用车的费用过高,财政负担沉重。公车理应用于执行公务,但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不计成本,不管办事的距离远近,能用公车的一律用公车。再加上用公车办私事个人不必付任何费用,不用白不

浅谈我国腐败现象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浅谈我国腐败现象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提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成份、经济要素日趋多元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理念、利益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腐败现象一日不除,则国无宁日,民无宁日。当前,如何在科学分析腐败现象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新课题。 关键词:腐败反腐倡廉原因对策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有的腐败现象 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突出表现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领导干部和部门利用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贪污受贿,大肆挥霍国家巨额财富,其手段之猖獗,手法之多样,是前所未有、触目惊心的。具体表现为:(一)利用职权,安插亲朋好友、买官、卖官 (二)大肆贪污受贿,挥霍国家巨额资财 二、腐败现象屡屡产生的原因 当前,我国的反腐败斗争虽然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败,腐败现象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但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公务员人数严重超编 据有关部门估计,我国公务员人数每年递增20% ,未来几年将严重超编。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务员规模是否适度不仅需要考虑“官民比”,而且要考虑公务员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公务员的行政效率。虽然我国财政供养人员占总人口的“官民比例”只有

1比26(那是2005年“两会”时提供的数据,现在肯定要大于这个比值),但是从经济视角考察,财政供养人员与GDP之比看,我国为39人/百万美元,大大高于发达国家。 (二)现存机构的弊端和法制建设的滞后必然导致腐败现象的蔓延从我国目前现存机构来看,的确存在党政机构的权力失衡,权力过分集中,党政行为存在严重的“人治”而不是“法治”现象。同时在法制建设方面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特别是反腐败方面的法规严重滞后,已颁布的法律目前存在着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情况,与反腐倡廉直接有关的法律很大程度上与当前反腐斗争的需要脱节。对已查清的一些大案、要案的犯罪分子主要是职务较高的人惩处往往打击力度不够,一些贪污受贿动辄数以十万百万的领导干部,从公布的处理结果来看,凡担任过相当一级领导的贪官,几乎都能免予“斩立决”,最终判决往往是死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没有落到实处。 (三)党风不正是腐败现象产生的催化剂 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党内确有不正之风,确有极少数领导干部搞特殊化。”当前党风不正主要表现为:第一,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作风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看不到了,造成的后果必然是损害群众利益,脱离群众,腐败现象也就应运而生。第二,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比较紧张,一些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淡薄了,他们名义上是人民的公仆,实际上利用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谋取私利。这几年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一些大案、要案涉及到我们不少部门和地方的主要领导,党风不正的确起到了催化的不良作用。

腐败的历史根源

腐败的历史根源 社会转型期滋生腐败。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所有制结构的逐步变革形成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各个利益主体都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去获取有限的资源,在这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不正当竞争,特别是近几年来,“以权经营”、“官倒”、“贪污腐败”之风愈演愈烈,甚至引起了深刻的社会危机。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取暴利,千方百计逃避法律的惩罚,更是不择手段,不惜用重金、美色拉拢腐蚀少数领导干部。这就为腐败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土壤。 管理机制不全“孵化”腐败。目前我国的各项管理机制的改革仍然保持着原有的行政权力体系的条件下自上而下地推进。改革过程政治和经济上的多重分权为腐败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和资源。分权使政府权力在横向和纵向上更加独立。由于从来缺乏自下而上的约束,分权后权力的制衡和约束越来越形同虚设,为腐败提供了机会。许多应该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问题仍然采用计划体制下的手段来解决,这种新旧体制转轨交替并存,客观上也给腐败现象的滋生留下了可乘之机,使一些腐败官员能够利用计划经济形成的权力发市场经济的大财,成为腐败现象愈演愈烈的经济根源。 权力绝对化导致腐败。过去我们在权力的设置上强调命令贯彻和服从的多,而常常忽略了权力的制衡,在如何保证双方能够健康有序的行使方面考虑较少,制约权力滥用的制度或缺失或不完整、不健全,导致目前权力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和一些领导干部或“一把手”手中被严重地私有化、商品化、绝对化。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来保证领导干部的廉洁,但由于监督缺乏有效手段,使得执行力度不够,监督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管理,一直以来不少单位的纪检、检察对本单位干部、职工的监督行之有效,而对本单位“一把手”却不敢监督,加上少数“一把手”的自律意识不强,不愿接受监督;一些上级组织重使用、轻管理、疏于监督;同级班子成员碍于情面不愿监督;下级同志怕受到打击报复,不敢监督;尽管这些监督头绪繁多,但监督机制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大,导致监督失效。由此可见,我国虽然已建立了权力机关监督、法律监督、党内监督、党外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监督机制,但由于种种原因,监督的合力没有形成,严重影响了监督的实际效果,怎能不会使绝对化的权力导致腐败? 一、生产力既发展又不发达的状况是腐败产生的历史根源 概括而言,腐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生产力极度不发达的原始社会,不存在腐败;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也不存在腐败。因此,腐败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生产力不发达的结果。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不发展,人们还没有产生私有观念,也就谈不上“腐败”。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人类的智力不断进化,逐渐产生了私有观念,开始区分“你的”、“我的”、“他的”。生产力的不发达状况,决定了物质财富的相对匮乏。加上居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逐渐形成和存在,腐败具有了潜在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便具有了现实性。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升华,到共产主义社会,极大的物质财富能够满足人们各种需要,区分“你的”、“我的”这种私有观念已没有了存在的必要,腐败也就不复存在。 可以看出,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腐败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因素,其一是私有观念的存在,其二是物质财富的相对匮乏,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人们没有私有观念,不知道区

我国政府公务人员腐败现状、成因及对策

郑重声明 本人呈交的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调查研究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日期:

我国政府干部腐败现象原因及对策分析 [内容提要]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腐败日益成为阻碍我国发展的严重威胁,呈现出群体化、高官化、期权化、巨额化、智能化等新特点,不仅腐蚀了干部,破坏了形象,降低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而且使经济建设遭到破坏,国家和人民利益受到损失。同时,还严重影响社会风气,致使社会道德水准下降。本文拟通过对我国腐败现象的分析,研究其成因,剖析其危害,探讨反腐倡廉的途径。 [关键词]腐败现状成因对策 学术界关于“腐败”一词有三种解释①:腐烂;陈旧、堕落;混乱、黑暗。腐败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说法各有异同。本文所说的腐败是指国家公务人员滥用权利,谋取私利,违反社会公认的纪律、法律和道德规范,并造成一定社会危害的一种畸形政治现象。更接近于狭义的腐败,其基本形式是政治权利与物质财富的交换。 一、我国当前腐败现状和特点 我国各级政府按照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始终高度重视反腐败工作,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不断加强政风建设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监督管理,政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逐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反腐倡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机制以及法规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但反腐败斗争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腐败形势依然很严峻,反腐任务依然很艰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24页

国际视野下腐败问题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国际视野下腐败问题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国际视野下腐败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腐败与反腐败都是世界性难题。美国腐败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约翰斯顿提出的腐败征候群理论,从国际视野比较研究腐败的发生病理和矫治法理,启示我们客观理性地看待和治理我国的腐败问题。 一、国际视野下腐败的发生病理 约翰斯顿分析了近百个国家“参与”和“制度”强弱状况的数据组群,根据它们影响力的不同组合研究四种腐败征候群的发生病理。 第一种:权势市场腐败征候群。这类腐败发生在具有成熟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制度化程度比较高的美国、日本和德国等西方民主国家。这些国家腐败问题主要表现为以权力为导向的腐败集中在赢得官位和影响那些身居要职的人,追求财富为导向的腐败把目标锁定在政府的承包合同、政策执行或立法的具体内容上。最明显的特点是有政治影响的富人利益集团主导着权势市场,腐败围绕着利用财富去寻求强大的政治结构中的权势,“金钱政治”被视为一种普遍的腐败现象,尤其是权势者通过合法的政治献金捐款的方式支持或输送自己的代理人买到通向政府的“接近权”或直接进入政府任职,从而影响政府的立法和执法活动,以便获得更多来

自政府的利益输送,即使在美国,大多数人都认为政治捐款对选举和政府有着太大的影响,政治家们会给予那些向他们捐款的人和集团以特殊照顾,政治已变成了市场的延伸几乎成为共识,使得“本该向公民提供机遇和保障的整个体制已变成一个被财富和权力之间的通谋所腐蚀的权势市场”。 第二种:精英卡特尔腐败征候群。这类腐败发生在经历着激烈的政治民主化过程、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制度化程度相对较弱的民主国家,如意大利、韩国等。这些国家腐败问题主要表现为由精英们结成联盟并组成排他性网络,腐败的核心作用就是保护和壮大较高层次精英的网络,获取财富和权力的机会同社会中各种利益的竞争交融在一起,腐败交易不仅发生在政府官员和私有利益、政治领袖与广大支持者之间,而且还发生在政界、官僚机构和企业界掌握支配权的人物之间。那些予以合作的人可以赢得权力、可以变得富裕,也可以为自身及追随者或者企业减少政治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那些不予合作的人会受到惩罚或被驱逐出该网络。 第三种:寡头和帮派腐败征候群。这是一组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处于转型期的国家,制度化程度比较低甚至软弱,如俄罗斯、墨西哥、菲律宾等国。这些国家腐败问题主要表现为“在精英之间爆发一场混乱的、有时是暴力的争夺,寻求利用人际关系资源(例如大批追随者、一个企业、官场、司法或犯罪组织中各种关系,或一个很有实力的家族)获取财

关于我县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 公务用车,一般是指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组织和个人用于工作、业务、接待等公务活动的各类汽车。作为职务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车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和腐败现象,不仅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且已经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遏制超标配臵小汽车、公车私用等问题做出过不少规定,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07年濮阳市曾下发了《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公务用车监督管理的暂行规定》,规定明确指出:市厅级干部工作用车使用排气量2.0升(含2.0升)以下,价格25万元以内的轿车;县处级干部使用排气量1.8升(含1.8升)以下,价格20万元以内的公务用车;乡科级党政机关使用排气量1.8升(含1.8升)以下,价格15万元以内的轿车或吉普车。凡更换车的,其原车必须使用5年以上、且行驶20万公里以上。各单位购买更换领导干部工作用车及公务用车,必须经过审批,一律实行政府采购。实行公务用车数量限额管理,严格控制公务用车新增(更换)数量。 我县也曾出台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对全县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为了加快我县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步伐,我们对全县机关近年来公车购买、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深入分析了现行公务用车制度存在的弊端,在认真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细化我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具体办法和政策建议,供领导完善决策和部门实施公车改革时参考。

一、我县公务用车的基本情况 我市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基本上沿用了供给制,它以行政配臵为手段,靠计划批示来控制,从买车、管车、养车到用车各个环节,一切费用都由国家或集体用公款来支付。据市纪委统计,我市目前公务用车共有辆:其中,县级机关部门辆,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辆,乡镇一级政府辆;按市编委统计,我市现有在编司机名,临时司机名;县财政局2010年总的财政支出为亿元,公务用车消费为万元,占总财政支出的()近几年来,我县对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加强了管理:制订了一些政策,对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车的编制、标准配备、购臵更新等进行规范化管理、阳光操作;同时也加大了对违纪使用公车案件的处臵力度;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作了一些探索,在规范公车使用、降低财政支出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现有公务用车制度的弊端仍然十分突出,公车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目前公务用车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制度的不规范,所造成目前公务用车问题,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也大同小异,就我们清丰县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突出问题: 1、公务用车的费用过高,财政负担沉重。公车理应用于执行公务,但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不计成本,不管办事的距离远近,能用公车的一律用公车。再加上用公车办私事个人不必付任何费用,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何乐而不用?同时监督管理制度有漏洞,公车消费中存在腐败行为。公车维修的?猫腻?最多,吃回扣已是公开

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近年来,腐败现象迅速滋生和蔓延,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腐败现象根源于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它与我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对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严重的破坏性。 一、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 首先,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当前,在社会转型期,由于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观念的错位、道德准则的失范,引起道德行为的失序。这种失序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便是权力的腐败,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现象相当严重。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政治伦理建设,就是要以德倡廉,强化人们的道德观念,筑起“不想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从而抑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其次,对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对腐败现象的真正遏制。权力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反映了对权力的失控失监。改革开放以来,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能乘隙而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从而致使某些党员干部视党纪为“摆设”,视政令为“白条”,把中央的三令五申当成耳边风,你禁你的,他干他的。 再次,未能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突击搞运动、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通过把外在的价值标准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行为有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此外,一般政策性规定所起的作用也有限。十几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各行各业发布的反腐倡廉的文件、通知等数不胜数,腐败之风并无收敛之迹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论说服教育还是道德约束,都没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为后盾,一般政策性规定的强制力也十分有限。而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规范,它不仅有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不少法律条例本身就是道德规范)的功能,也有内化的特性,可以使只顾个人需要而 不顾法律的规范要求的行为受到惩处。但是,由于我们缺少执法守法的传统,致使法制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所以,一方面造成人们思想的极度混乱,对一些现象失去了辨别是与非、罪与非罪、违法与合法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当前的反腐败斗争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手段。 最后,缺乏俸禄养廉的经济条件。俸禄养廉是一个有异议的话题,但这是回避不了的。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出现严重的政府腐败,重要根源之一就是那些政府部门的公职人员因为收入太低无法维持一般的生活水 平而不得不利用其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从表面上看,低工资政策好像缩短了

腐败现象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论文 姓名:董红乾 学号:11320217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机电2班

如何看待腐败现象 [内容提要]腐败现象由来已久,自从私有制出现了以后,便产生了腐败现象。在我国当今的社会中,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对社会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在社会中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谈论。因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腐败现象权力监督 一、腐败现象 腐败现象是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共职权谋取私利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凡违反公认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滥用权力(政治权力、行政权力、职业权力、学术权力)和公共资源等谋取私利的行为,都可以称为腐败。 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很多,根据公权力的不同性质,腐败现象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党政领导机关官员的腐败,二是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腐败,三是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腐败。另一种腐败类型是,指非公职人员或党政领导干部的人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自己可以利用的资源非法谋取利益的腐败现象。非公共权力型腐败包括一下三种类型。一是职业腐败,如一些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侵吞或挪用公款、工人工资、非法收取或索取“红包”等。二是新闻腐败,如一些新闻媒体或记者为了获得高额的回报或个人利益,发布“假新闻”和“有偿新闻”,利用新闻线索迫使其他组织或个人与其进行金钱交易等。三是学术腐败,学术腐败主要发生在高等院校,比如学位的审批,项目的审评,职称的评定等过程中发生的钱权交易或其他利益的交易等。 现今中国政府部门和国家机关的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腐败问题比较严重,与腐败有关的社会组织和力量也比较强大,对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和严重的危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祸国殃民的现象呢?以下就对腐败产生的原因作深入的探讨。 二、腐败现象的根源及危害 谈到腐败问题,人们往往摇头叹息,可能会觉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

我国腐败犯罪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腐败犯罪的现状及对策 论文摘要 摘要:目前我国的腐败犯罪现象呈现上升趋势,腐败犯罪直接造成单位和国家的经济损失、造成国家综合国力的下降和国际竞争力的减退;腐败致使政府机构能力下降;腐败大大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腐败是千万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原因;腐败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本文从腐败犯罪定义和我国腐败犯罪的现状入手,分析腐败犯罪的现实可能性以及必要性。在用社会学方法具体分析腐败犯罪的过程中,我们从经济学、社会学以及腐败和改革的路径依赖等几个视角出发试图分析中国当代腐败犯罪的社会根源和客观功能,并尽可能的寻求相关的控制腐败犯罪的对策。 腐败犯罪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法律现象,对腐败犯罪的把握认识和打击政策不能脱离它植根的社会现实状况和本质要求。否则,我们打击腐败就潜伏着异化为社会前进阻力和压迫力量的危险。 一、腐败犯罪定义及我国腐败犯罪现状 (一)国际上対腐败的通行定义是:腐败是滥用公共权力以牟取私人的利益。一个更为广泛的定义是:腐败乃是通过关系而有意识地不遵从意图从该行为中为个人或相关地个体牟取利益。腐败犯罪,我们认为,其内涵大体相当于刑法学上的贪污贿赂犯罪(不包括行贿罪、介绍贿赂罪、单位行贿罪和对单位行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使用公共财务、收受贿赂或者其它非法利益,破坏职务的廉洁性的行为。

(二)腐败犯罪的主要特征为:1、侵犯的客体是国际公务机关和公务人员的廉洁性,以及公务机构和公务人员的信誉。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单位、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它担任公务职责的人员,违背职务的宗旨,利用职务的便利或者职权的影响,实施贪污受贿等非法取得财物或者其它非法利益的行为。这里的“利用职务便利”,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利用经营、管理的便利。其二是利用担任职务产生的交易。3、腐败犯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具体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协助人民政府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其它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4、在主观方面都是由故意构成。 从世界范围看:腐败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流行的癌症,世界银行(1999)年在60多个发展中国家150多名高级官员和民间社团主要成员的调查中,答卷人把公共部门的腐败行为列为他们国家中対发展的增长最为严重的障碍。 (三)而在我国腐败程度也日趋严重。根据中央党校140位地厅级干部调研,腐败是1999年影响中国社会形势发展第一位严重问题,所占比例为24.3%,2000年为24.2%,成为头号问题。社会当前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反映强烈,腐败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二、中国腐败犯罪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原因分析 为什么当前中国的腐败犯罪现象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仍在恣意蔓

[纪检监察]“微腐败”主要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以XX市为例

[纪检监察]“微腐败”主要成因及治理对策建议――以XX市为例 为摸清海南省XX市基层“微腐败”主要特点和滋生原因,找准根治药方,20XX年,XX市纪委监察局组成基层“微腐败”治理专题调研组,围绕“贪污、掠夺、挥霍集体资产、资金、资源”、“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扶贫和强农惠农专项资金”、“办理群众事务吃拿卡要、雁过拔毛、优亲厚友、与民争利”和“漠视群众疾苦、冷硬横推、庸政懒政、失职渎职”等四类“微腐败”问题,对本市基层“微腐败”治理进行深入调研。 一、本市基层“微腐败”的主要特点 调查表明,本市基层“微腐败”有三大特点:一是基层“微腐败”信访量持续高位,查处件数与人数逐年上升,占基层违纪案件总量的比例大。2013一 20XX年,XX市区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基层“微腐败”信访举报599件,年均200件左右,占受理基层信访总量的%;查处基层“微腐败”案件数和人数分别 为22件50人、27件48人、40件82人,三年查处人数占基层违纪查处人数%。二是基层“微腐败”点多面广,集体“三资”和惠民资金是重灾区,窝案串案频发。2013—20XX年,涉及农村集体“三资”和惠民资金方面的基层“微腐败” 案件数分别占到总量的%和%,合计达%。窝案串案数占基层“微腐败”案件总数的%。三是基层“微腐败”以农村尤为突出,镇村干部占绝大多数,一把手占相当比例。2013—20XX年,因基层“微腐败”查处镇干部46人,占总量的为%; 查处村干部121人,占总量的%,合计超过90%;涉及一把手的基层37件,占总量的%。 二、本市基层“微腐败”的主要成因 依照有关法律和文件规定,凡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原则上应经过“四议三公开”民主决策公开程序,即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和决议事项公开、实施过程公开、实施结果公开。通过对查处的区村(居)“两委”干部擅自出租集体土地、低价出租集体商铺、违规提取大额现金和多领征地补偿款等四起“微腐败”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可以发现其中都不同程度存在基层民主决策程序执行不到位、村务公开基本流于形式、基层党委政府漠视问题、监管部门履职不到位的问题。进一步的全市总体数据分析表明,上述典型案例暴露的问题并非个案,而是基层特别是农村具有普遍性的共性问题。解剖本市查办的53件“微腐败”案件,可以发现均未完全执行“四议三公开”制度。从执行议事程序的数据看,完全执行“四议”程序的为0,“四议”中仅村“两委”商议的执行率达到%,村党支部提议、党员大会审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的执行率分别为%、%、%,反映当前农村事务管理中,

公车私用调查报告

公车私用调查报告 篇一:公车私用通报 冶监字?20XX?102号 关于对东北分公司魏磊等人 公车私用问题的通报 各单位,机关各部室: 20XX年5月30日,XX分公司发生一起公车私用事件。经调查,XX、XX、XXX、原XX分公司外聘司机XX一同驾驶公务用车前往酒吧喝酒。次日凌晨返回宿舍后,XX独自驾驶该车辆外出办理私事,期间发生交通事故,经交警大队认定XX负事故全部责任。建设公司纪委根据《XXXX公司重申公务接待五项规定》、《XXXX有限公司公车使用管理办法》和《XXX公司职工违纪违规处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给予XX行政记大过、停职检查处分,停发两个月个人绩效工资,承担公车私用发生的油费及车辆使用费,承担交通事故中发生的费用;给予XX行政记过、停职检查处分,停发两个月个 人绩效工资,承担公车私用发生的油费及车辆使用费;给予XXX行政警告处分,承担公车私用发生的油费及车辆使用费;对XX分公司办公室副主任XXX进行诫勉谈话。对XX、XX、XXX、XXX四人在全公司范围通报批评。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XXX公司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实施细

则,多次召开会议强调有关要求。机关部室和二级公司能够按照建设公司的部署,深入落实八项规定,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XX等人在建设公司三令五申的情况下,仍然公车私用,顶风违规,无视公司管理制度,违反八项规定,给公司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建设公司对公车私用问题的严肃查处和公开通报表明了公司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坚决查处违反八项规定行为的决心。机关各部室、各二级公司要从魏磊等人公车私用问题中吸取深刻教训,引以为戒,警钟长鸣。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严于律己,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起违反八项规定问题充分说明,不良作风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有所收敛,松一松就会出现反弹,两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在经常抓、长期抓上下功夫,加强执纪监督和惩戒问责,重点关注打折扣、搞变通等“四风”问题“隐身衣”现象。要加大工作力度,对违纪违规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要坚持抓早抓小,勤打“预防针”,常念“紧箍咒”。要充分运用好领导监督和职工监督,常抓不 懈,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推动中央八项规定不折不扣的落实。 XXXX有限公司 20XX年7月15日 篇二:公车私用申请单 公车私用申请单 篇三:对公车私用的调查与思考 对公车私用的调查与思考

腐败现象的原因分析及遏制腐败的对策

目录 内容提要 (2) 一、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 (3) 二、当前腐败现象的对策分析 (4) 三、总结 (6) 参考文献 (7)

内容提要 近年来,腐败现象迅速滋生和蔓延,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腐败现象根源于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它与我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对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严重的破坏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党中央从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党对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工作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举措,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自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学习,使我加深理解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使我懂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加强廉政建设,坚持反腐败斗争。 关键词:腐败现象,监督教育,政府。

腐败现象的原因分析及遏制腐败的对策 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反映了对权力的失控失监。改革开放以来,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能乘隙而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从而致使某些党员干部视象的真正遏制。权力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突击搞运动、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通过把外在的价值标准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行为有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此外,一般象的真正遏制。权力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突击搞运动、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通过把外在的价值标准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行为有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此外,一般知等数不胜数,腐败之风并无收敛之迹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论说服教育还是道德约束,都没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为后盾,一般政策性规定的强制力也十分有限。而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规范,它不仅有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不少法律条例本身就是道德规范)的功能,也有内化的特性,可以使只顾个人需要而不顾法律的规范要求的行为受到惩处。但是,由于我们缺少执法守法的传统,致使法制建设严重滞后,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全局出发,为做好新形势下反腐败工作作出政策性规定所起的一种特殊的规范,它不仅有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不少法律条例本身就是道德规范)的功能,也有内化的特性,可以使只顾个人需要而不顾法律的规范要求的行为受到惩处。但是,由于我们缺少执法守法的传统,致使法制建设严重滞后,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全局出发,为做好新形势下反腐败工作作出党纪为“摆设”,视政令为“白条”,把中央的三令五申当成耳边风,你禁你的,他干他的。再次,未能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 一、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 首先,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当前,在社会转型期,由于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观念的错位、道德准则的失范,引起道德行为的失序。这种失序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便是权力的腐败,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现象相当严重。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政治伦理建设,就是要以德倡廉,强化人们的道德观念,筑起“不想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从而抑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其次,对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对腐败现象的真正遏制。权力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突击搞运动、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通过把外在的价值标准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行为有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若论腐败.腐败无处不在

若论腐败,腐败无处不在腐败在高楼大厦的砖块里、高速公路的基石里、招标会的标书里;腐败在产品质量评比的奖杯里、税收流失的发票里、银行贷款的账单里;腐败在人事任免的文件里、换届选举的闹剧里、形象工程的标榜里、文凭职称的证书里、就职演说的唾沫星子里;腐败在票贩子的黑票里、公平帽倾斜的天平里、黑势力的猖獗里;腐败在孩子们的书包里、医生的处方里、裁判的黑哨里;腐败在豪华的酒宴里、农民的鱼塘里;腐败在群众的上访材料里、在重大的责任事故里、环境遭破坏的“自然灾害”里;腐败在反贪局大大小小的案卷里。腐败在天空、大地、海洋,在阴暗里、阳光里、空气里、泥土里。腐败无处不在! 人们生活在腐败的天空下,踏着腐败的土地,呼吸着腐败的空气,痛恨腐败又无可奈何地离不开腐败。腐败侵蚀着人们,人们养育着腐败。当你想退休而年龄差两岁的时候,你会去找领导并带上一份礼,或者送给医生一个红包,换取一张血吸虫病的证明。反之,当你不想退休偏又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你又会去找户籍把年龄改小,事成之后当然要送上一份谢礼。孩子想上重点学校,你也会带上红包去找校长。总之,你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通过正常渠道得不到或办不到的事,而你又偏偏想得到想办到,于是,你就有了上述行为,在满足你欲望的同时腐败也在其中滋生。送红包害怕遭拒绝,拒绝意味着想办的事情可能泡汤,你会想方设法拉关系,上级的上级、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同事的同事、同学的同学、战友的战友,你都会去找、去请、去送,不达目的不罢休。红包送出去,事情办完了,心里

也开始不平衡起来,毕竟送出去的是钱,会使你的经济紧张起来。你将会利用工作的便利或关系网,想方设法把送出去的捞回来,不知不觉中你就参入了腐败。 腐败无处不在。我们天天都在腐败中生活,有时你找腐败,有时腐败找你。送红包办事是你找腐败,没红包不帮你办事就是腐败找你。在腐败的环境里彻底拒腐是难以生存的。建筑公司不搞腐败没有活干,当官的不搞腐败屁股坐不稳,家长不搞腐败孩子上不了重点学校,宾馆不搞腐败只能关门大吉。总之,尽管你痛恨腐败却也摆脱不了腐败。有人认为大红包属贿赂,小红包只能算礼尚往来。家长给老师送红包、病人给医生送红包、朋友帮了忙给意思一下,这是正常人际交往,不算腐败。其实不然,刑法界定罪与非罪以金额大小定性,腐败则不,大到亿元,小到一元,只要是违反原则牟取私利,送的送了,收的收了,就是腐败。大腐败是毒瘤,小腐败则是毒瘤里的细胞,是催化剂,催情剂,是滋生腐败的阳光、空气、土壤。腐败一旦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便在官场、司法、企业、民间,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蓬蓬勃勃地生发起来。腐败在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腐蚀着党、国家和人民,是社会向前发展的绊脚石、拦路虎。重点值得一提的是腐败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已经失去了按正常渠道去办事的思维,感觉这世上根本就没有正道可走。正因为腐败分子卡住正道,迫使人们走歪道,久而久之,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形成无处不潜规则的局面,堂而皇之的各项规则抵不上强大的潜规则。更让人痛心的是,腐败对孩子们的影响和毒害。刚刚上学的孩子很快就会意识到,不给老师疏

公务用车调研报告

**县**局公务用车管理长效机制 调研报告 为提高工作效能,规范公务用车行为,尽可能发挥公务车辆作用,经研究制定公务车辆管理办法如下: 总体原则:以“节约费用、确保安全、发挥效能、方便工作”为目的,坚持“统一管理”与“自主调度”相结合的原则,公务用车以统一管理为主,由办公室统一调度。 一、基本情况 **县**局现有车辆4辆。公务用车1辆,路政执法车一辆,道路养护车一辆,农村公路执法车1辆。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各项责任制度。 1、所有公务车辆安全管理按照“各部门用车领导为第一责任人,驾驶员为第二责任人”的原则进行管理。车辆实行驾驶员定员负责制,根据需要适时调整。部门领导不允许驾驶车辆,发现一次扣除本部门管理经费,发现两次将车辆使用权收回县**局。 2、所有公务车辆只能在使用事由范围内行驶,不得改变用途,办完公务后立即返回,不得拖延。否则出现安全等其他问题,由当事人负责。 3、所有公务用车办理完公务后必须存放在本部门固定地点,禁止在其他地点存放车辆,否则由此造成的各类损失

由当事人承担。 (二)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坚持定期不定期组织全体驾驶员召开公务用车工作会议,研究解决近期公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将工作情况汇报给主管领导。结合县**局干部每周三学习日活动,组织全体县**局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县有关县**局下发的关于公务用车管理有关规定,充分认识到公务用车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有效节约燃油。一是县**局严格公车管理制度,不断加强公务用车管理,从2009年开始实行了办公室统一派车单派车调度制度,管理方面采用专车专用,集中停放的措施。并要求集体公务活动尽量集中乘车,减少了单车出驶次数,提高了车辆使用效率。实行定点加油,提倡节约能源,逐步建立起节约用油奖励机制。坚持规范行驶、按时保养,减少车辆部件非正常损耗,有效节约燃油。二是2011年6月,县**局为节约燃油,把县**局三辆车改为油气两用车,从而有效节约了县**局公车燃油支出. (四)加强驾驶员职责管理。 1、驾驶员必须忠于职守,安全驾驶,服从调配,严禁酒后驾车、疲劳驾车。 2、驾驶员平时应加强车辆保养维护,保持车容整洁,保证车况良好。 3、凡私自动用或者借用车辆从事与工作无关的活动,追究当事人的责任;造成车辆财产及人身损失的,其费用和

关于学术腐败产生的原因分析

关于学术腐败产生的原因分析 分类:行业新闻发布时间:2013-01-20 10:03:12 阅读次数:452次 (一)社会环境原因 社会转型期的制度缺陷与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是学术界各种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根源。纪宝成认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各种竞争机制、各种良好的约束机制尚不健全,道德价值与现实利益追求的不协调,引发了人们普遍的浮躁、急功近利和唯利是图的心态,使整个社会价值观出现畸形,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是各种学术腐败产生的大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根源。蒋寅认为,权力腐败盛行、经济秩序混乱、法律威信下降是滋生学术腐败的土壤和社会大环境。 (二)学术管理体制原因 近年来学风的急剧恶化,包括学术活动中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和学术的日渐泡沫化,很大程度上导源于主管部门过多的行政行为。学术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是产生学术腐败的制度根源,这是学者的一致看法。 顾海兵、张国功认为我国学术领域存在的诸如腐败、钱学交易、权学交易等严重问题的主要根源是学术管理仍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化管理体制,所奉行的是以权力为资源、以利益为目的的“准官场”权力游戏规则,教育行政部门评审重点研究基地与跨世纪人才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管了不该管的事情;教育行政部门权力过于集中,审批过多。 学术腐败的主要根源。由于社会发育不良,我们的学术体制仍然是官本位制,学术机构的行政权力绝对压倒学术权力,掌握行政权力的学者们,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主持和参与职称评定、课题立项、成果鉴定等工作的便利,不正当、不合理地行使职权,从而导致学术腐败。 (三)学术评价方式原因 在整个学术制度存在弊端的背景下,我国学术评价机制尚存在许多不健全、不合理等问题,也是诱 发各种学术腐败问题的主要因素。 周兆军、韩东屏等认为目前我国在学校和科研单位评级、学科建设评点、教师与科研人员考核与职称评定、学术成果认定等普遍盛行的是以指标量化为主的评价方式。这种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评价方式,不仅极易使学者变得急功近利,浮躁不安,不愿潜心去做那些难度大、周期长的研究项目或科研课题,只愿做短平快式的研究,而且还使一些人在重压之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