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给量的计算

补给量的计算
补给量的计算

9.2 补给量的确定

时间:2006-11-02 来源:作者:

9.2.1 地下水的补给量应计算由下列途径进入含水层(带)的水量:

1 地下水径流的流入。

2 降水渗入。

3 地表水渗入。

4 越层补给。

5 其他途径渗入。

9.2.2 计算补给量时,应按自然状态和开采条件下两种情况进行。

9.2.3 进入含水层的地下水径流量,可按下式计算:

Q=K·I·B·M (9.2.3)式中Q——地下水径流量(M3/d);

K——渗透系数(M/d);

I——自然状态或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水力坡度;

B——计算断面的宽度(M);

M——承压含水层的厚度(M)。

9.2.4 降水入渗的补给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 按降水入渗系数计算时:

Q=F·α·X/365 (9.2.4-1)

式中Q——日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M3/d);

F——降水入渗的面积(M2);

α——年平均降水入渗系数;

X——年降水量(M)。

2 在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差,以垂直补给为主的潜水分布区,计算降水入渗补给量时:

Q=μ·F·ΣΔh/365 (9.2.4-2)

式中ΣΔh——一年内每次降水后,地下水水位升幅之和(M);

μ——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

3 地下水径流条件良好的潜水分布区,可用数值法计算降水入渗补给量。

9.2.5 农田灌溉水和人工漫灌水的入渗补给量,可根据灌入量、排放量减去蒸发量及其他消耗量进行计算。

9.2.6 河、渠的入渗补给量,可根据勘察区上下游断面的流量差或河渠渗入的有关公式计算和确定。

9.2.7 利用各单项补给量之和确定总补给量时,应对各单项补给项目进行具体分析,确定对本区起主导作用的项目,并避免重复。

9.2.8 利用开采区内的地下水排泄量和含水层中地下水储存量之差计算补给量时,可按下式计算:

Q B=E+Q Y+Q j+Q K+ΔW/365 (9.2.8)

式中Q——日平均地下水补给量(m3/d);

E——日平均地下水蒸发量(m3/d);

Q Y——日平均地下水溢出量(m3/d);

Q——流向开采区外的日平均地下水径流量(m3/d);

Q K——日平均地下水开采量(m3/d);

ΔW——连续两年内相同一天的地下水储存量之差(年储存量小于上年者取负值)(m3/d)。

9.2.9 地下水总补给量,可根据水源地上游地下水最小径流量与水源地影响范围内潜水最低、最高水位之间的储存量(m3/d)之和确定。

泵汽蚀余量

汽蚀余量有两个概念: 我们一般讲的汽蚀余量,是“有效汽蚀余量”,与泵的安装方式有关,它是指流体经吸入管路到达泵吸入口后所余的高出临界压力能头的那部分能量,是可利用的气蚀余量,属于“用户参数”;另一个,我们称为“临界的气蚀余量”,也称“必需的气蚀余量”,它是流体由泵吸入口至压力最低处的压力降低值,是临界的气蚀余量,属于“厂方参数”。 前者,越大,泵系统性能越好;后者,越小,泵的吸入性能越好。即:不易发生气蚀。 实际情况证明,叶轮吸人过程中最低压力点是在叶片人口稍后的某断面处.为了避免离心泵发生汽蚀,应使叶片人口处的最低液流压力PK大于该温度下的液体饱和蒸汽压Pt,即在水泵入口K处的液流具有的能头除了要高出液体的汽化压力Pt外,还应当有一定的富余能头.这个富余能头称为泵装置的有效汽蚀余量,用符号△Ha表示.吸人装置能量平衡示意图可知,从由吸液缸液面至泵人口的能量平衡方程可写为: △Ha=(PA-P1)/ρg-HG- Ha-s 式中PA——吸人缸液面上的压力; Pt——输送温度下液体的饱和蒸汽压; ρ——液体的密度; Hg——泵安装高度(泵轴中心和吸人液面垂直距离); Ha-s——吸人管路内的流动损失. 液流从泵人口流到叶轮内最低压力点K处的过程中,不仅没有能量加入,而且还需克服这段流道内的局部阻力损失.这部分能量损失,称为泵必须的最小汽蚀余量,用符号△hr,表示.在泵人口到K点的能量平衡方程,并简化可得 Ps/ρ-Pt/ρ+CS2/2=λ1C0/2+λ2W02/2 式中 Cs——吸人池流速,一般为零; C0——叶轮人I=1处的平均流速; W0——叶轮人口处液流的相对速度; λ1——与泵人口几何形状有关的阻力系数; λ2——与叶片数和叶片头部形状有关的阻力系数. 上式等号左端称为△忍.,是靠压差吸人后,在叶轮人口处的能量,可以理解为吸人动力;等号右端是叶轮人口处流动和分离的能量损失Ah,. 这个公式,只能供理解用,即△危,可理解为叶轮吸人I=1处水力阻力和水力分离损失,是一种水力消耗.在设计时用此公式是难以算准的,其确切数值只能由实验决定.为了防止汽蚀,工程上的实验值上再多留0.3m的安全余量,称为允许汽蚀余量,用符号[△h]表示,即[△h]= △hr,+0.3m 可知,△危,大小与流量有关,可画出△hr-p的关系曲线,所示,称为吸人特性.泵样本上给出的[△h]-Q曲线,都是制造厂用水在常温下试验测出的(输 油时需要换算). 重复强调一下,汽蚀余量的概念,从能量消耗角度来说,是指叶轮人口的流动阻力和流动分

降水入渗补给过程的实验研究

降水入渗补给过程的实验研究 李雪峰李亚峰樊福来 (保定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河北保定 071000) 来稿日期:2003-12-09 摘要:本文根据冉庄实验站实测资料,描述了地下水深埋区降水入渗补给过程。通过1991年8 m蒸渗仪实测资料,说明降水入渗过程中入渗锋面演变情况。地下水大埋深区包气带土壤含水量及降水入渗过程有以下3个特点:1包气带土壤含水量在垂向上具有分带的特点:从地表至1 m为I带,从地下水面至地下水面以上2 m为Ⅲ带,介于I带和Ⅲ带之间为Ⅱ带.2包气带土壤含水量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包气带土壤含水量5月份最小,6~9月份较大。3降水入渗补给具有明显的滞后特征:从发生降水到该次降水对地下水入渗补给过程的结束,需要经历一个时程。包气带愈厚,时程愈长。 关键词:降水入渗补给;包气带;土壤含水量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Process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 Feeding Li xuefeng ,Li yafeng ,Fan fulai (Baoding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 Survey Bureau, Baoding,0710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from Ranzhuang Experimental Station for Water Resource, the article showed the process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 feeding in the area of the groundwater with deep water table. There are three characteristics:1.soil moisture in the zone of aeration has zonal characteristic ,the zone from surface to 1m is called zone I and from groundwater table 2m is called zone III ,the zone between them is called zone II;2.soil moisture in zone of aeration has temporal characteristic ;3.rainfall infiltration feeding has later characteristic obviously. Key words :rain fall Infiltration feeding ,zone of aeration ,soil moisture 1 冉庄水资源实验站基本情况 冉庄水资源实验站,位于华北平原中部,河北省清苑县冉庄镇,距保定市40 km。地处太行山前,属于温带半湿润性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实验站由实验流域和中心实验场组成,中心实验场内有三个大型地中蒸渗仪,包气带实验区、节水灌溉实验场和项目齐全的气象场。三个地中蒸渗仪面积均为10m2,潜水埋深分别为1 m、2 m和8 m。包气带实验区的面积为50 m2。蒸渗仪和包气带实验区内设有中子仪测管和负压计,观测土壤含水量和土水势。自1987年建成以来,每年都在种植小麦、玉米的情况下进行试验,连续运行15 a,资料基本完整。 地中蒸渗仪为回填亚砂土,包气带实验区为原状亚砂土。实验期间实验区地下水埋深5―21 m、多年平均年降雨量500 mm。 收稿日期:2003-12-19 作者简介:李雪峰(1967-),男,工程师,从事水文水资源实验研究工作。

7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补给:recharge 径流:runoff 排泄:discharge 补给、径流、排泄是地下水参与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7.1 地下水的补给 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1.大气降水(precipitation) 入渗机理: 1)活塞式下渗(piston type infiltration)→Green–Ampt模型:求地表处的入渗率(稳定时v→K)(P49,公式5–14;P65,图7–3),累积入渗量。 2)捷径式下渗(short-circuit type infiltration),或优势流(preferential flow)。 降水→地下水储量增加→地下水位抬高→势能增加。 降水转化为3种类型的水: ①地表水,地表径流(一般降水的10 ~ 20%产生为地表径流); ②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一般大于50%的降水转为土壤水,华北平原有70%的降 水转化为土壤水); ③地下水,下渗补给含水层(一般20 ~ 30%降水渗入地下进入含水层)。 渗入地面以下的水: ①滞留于包气带→土壤水,通过腾发ET(evapotranspiration)→返回大气圈; ②其余下渗补给含水层→地下水。 因此,落到地面的降水归结为三个去向:(1)地表径流;(2)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3)下渗补给含水层。 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 q x=X-D-?S

式中:q x ––––降水入渗补给含水层的量; X ––––年降水总量; D ––––地表径流量; ?S ––––包气带水分滞留量。 单位:mm 水柱。 降水入渗系数(α)––––补给地下水的量与降水总量之比。 X q x =α (小数或%表示) 一般α =0.2 ~ 0.5。 定量计算(入渗系数法):Q=α·X ·F (注意单位统一,X :mm/a ,F :km 2,Q :m 3/a ) 影响降水入渗补给的因素: ① 降水量大小:雨量大,α大;雨量小,α小; ② 降水强度:间歇性的小雨,构不成对地下水的有效补给(如华北平原,一次降水 <10mm 的为无效降雨);连绵小雨有利于补给;集中暴雨→一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不利于补给; ③ 包气带岩性:K 大,有利于入渗;K 小,不利于入渗; ④ 包气带厚度:厚,入渗量小,河北平原存在“最佳埋深”,一般4 ~ 6m ,地下水位 在“最佳埋深”时,入渗补给量最大,入渗系数α也最大; ⑤ 降雨前期土壤含水量:含水量高,有利于补给;含水量低,不利于补给; ⑥ 地形地貌:坡度大→地表径流量大→不利于补给;地势平缓,有利于补给; ⑦ 植被覆盖情况:植被发育,有利于拦蓄雨水和入渗;但浓密的植被,尤其是农作物,蒸腾量大,消耗的土壤水分多,不利于补给。 2.地表水 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1)山区:一般排泄地下水(河水位低于地下水位,地下水补给河水),洪水期:补给地下 水; 2)山前:常年补给地下水(河水位高于地下水位); 3)平原: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上河”)。 影响因素:① 河床的透水性;② 水位差(河水与地下水)。 定量计算: ① 达西定律:q x =K ωI ; ② 测定上、下游河流断面的流量(断面测流):q x =Q 上-Q 下。 大气降水、地表水是地下水的两种主要补给来源。其特点: 1)从空间分布上看:大气水属于面状补给,范围大且均匀; 地表水(河流)为线状补给,局限于地表水体周边。 2)从时间分布上看:大气降水持续时间较短; 地表水(河流)持续时间较长,是经常性的; 简而言之:大气降水:面状补给,持续时间短; 地表水:线状补给,经常性的,持续时间较长。 条件变化的影响: 地下水开采以后,由于水位的下降,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大气降水、地表水的补给强度也要发生变化。地下水位下降后,由于包气带的加厚,降水补给量有可能减少;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头差的加大,地表水的补给量有可能增大。

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确定

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确定 李恒太 河北工程大学水电学院河北邯郸056021 摘要:在地下水资源评价过程中,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其补给量和排泄量的确定是必需要完成的工作,本文就地下水的补给量和排泄量的确定进行了详尽地阐述。 关键词:地下水;补给量;排泄量;基流;越流 地下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和使用的主要资源之一,但是存在于地下的水究竟有多少?又有多少能供我们利用?人们为了探究此问题,水行政管理部门专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定量评价与计算,在评价计算过程中,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不管其方法多先进,都得确定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可见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确定在地下水评价中的重要意义,因此,下面将详述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确定。 1 地下水补给量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他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侧给补给、人工补给、融雪水和融冻水等。 1.1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 降水入渗补给量是指降水(包括坡面漫流和填洼水)渗入到土壤中并在重力作用下渗透补给地下水的水量。降水入渗补给量一般采用下列方法确定。 1.1.1 地中渗透仪法 地中渗透仪是测量降水 入渗量、潜水蒸发量和凝结 水量的一种地下装置,该装 置通过导水管与给水设备相 连接的承受补给和蒸发的各 种土柱圆筒和测量水量的马 利奥特瓶组成,也称为地中 蒸渗仪、地中渗透计。该仪 器在各地的地下水均衡试验 场中被广泛应用。由于该法 测得的潜水蒸发量和降水入渗补给量虽然是实测值,但仍很难如实模拟天然的入渗补给

条件。其中,潜水面的埋深对潜水补给量有很大影响,同样,对潜水蒸发量也有一定影响。潜水面在雨季因降水入渗补给而升高,旱季因蒸发排泄而降低,处于连续不断的变动中,而地中渗透仪的每一圆筒中的潜水面都是固定的,因而其实测结果的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证实,且此法只适用于松散岩层,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其结构装置如图1.1所示,工作原理如下:首先调整水位管14,使其内水面与渗透仪中的设计地下水面(6,相当于潜水埋深)保持在同一高度上。当渗透仪中的地柱接受降水入渗或凝结水的补给时,其补给量将会通过导水管2流入接渗瓶15内,可直接读出补给水量;当土柱内的水面产生蒸发时,便可由水位调整管14供给水量,再从马利奥特瓶13读出供水水量(即潜水蒸发消耗量)。 1.1.2 有限差分法 该方法是利用同一剖面上三个观测孔水位资料,按有限差分方程式计算降水入渗量Q 雨渗。 B 图1.2 同一剖面上观测孔的水位变化图 如图1.2所示,其有限差分方程为: ()()()()??????-+--++?- ?=----21111121222l H H h h l H H h h l l t K H Q C B C B B A B A B μ雨渗 (1) 式中:Q 雨渗为降雨入渗量;K 为渗透系数;μ为给水度;Δt 为两次时间间隔;其它意 义如图中所示。 1.1.3 泰森多边形法 在典型地段布置观测孔组,并有一个水文年以上的水位观测资料时,可用差分方法

泵的汽蚀余量和安装高度计算

一、气蚀的发生过程 液体汽化时的压力称为汽化压力(饱和蒸汽压力),液体汽化压力的大小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由于分子运动更剧烈,其汽化压力越大。20℃清水的汽化压力为233.8Pa,而100℃水的汽化压力为101296Pa(一个大气压)。可见,一定温度下的压力是促成液体汽化的外界因素。液体在一定温度下,降低压力至该温度下的汽化压力时,液体便产生气泡,把这种产生气泡的现象称为气蚀。 气蚀时产生的气泡,流动到高压处时,其体积减小以至破灭。这种压力上升,气泡消失在液体中的现象称为气蚀的溃灭。 为保证泵不汽蚀,泵叶轮进口处单位重量的液体所必须具有的超过汽化压力的富余能量。浅释如下: 当离心泵的吸入高度过大和液体温度较高时,以致使吸入口压强小于或等于液体饱和蒸汽压,则液体会在泵进口处沸腾汽化,在泵壳内形成一个充满蒸汽的空间,随着泵旋转,气泡进入高压区,由于压差的作用,气泡受压破裂而重新凝结,在凝结的一瞬间,质点互相撞击,产生了很高的局部压力,如果这些气泡在金属表面附近破裂而凝结,则液体质点就象无数小弹头一样,连续击打在金属表面,使金属表面产生裂纹,甚至局部产生剥落现象,使叶轮表面呈蜂窝状,同时气泡中的某些活泼气体如氧气等进入到金属表面的裂纹中,借助气泡凝结时放出的热量,使金属受到化学腐蚀作用,上述现象即为汽蚀。 汽蚀现象产生时,泵将产生噪音和振动,使泵的扬程、流量、效率的性能急剧下降,同时加速了材料的损坏,缩短了机件的使用寿命,因此,必须限制泵的吸入高度,防止液体大量汽化,以免发生汽蚀现象。 一台泵在运转中发生了气蚀,但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换上另一台泵可能就不会发生气蚀,这说明是否发生气蚀和泵本身的抗气蚀性能有关。反之,同一台泵在某一条件下(如吸上高度7米)使用发生气蚀,改变使用条件(如吸上高度5米)则不会发生气蚀,这说明是否发生气蚀还与使用条件有关。这就是泵汽蚀余量或必需气蚀余量NPSHr(又称必需的净正压头)和装置气蚀余量或有效气蚀余量NPSHa(又称有效的净正压头). 二、泵安装高度的计算: 泵之所以吸上液体,是因为叶轮旋转在叶轮进口造成真空,吸入液面的压力P0把液体压入泵的结果。即外因P0通过内因(真空)而起作用,二者缺一不可。最理想的情况是在叶轮造成真空,不计流动过程的损失,泵在标准大气压下只能吸上10.33米,实际泵的吸上高度均在10米以下。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一节地下水的补给 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 补给研究包括补给来源、补给条件与补给量。 地下水补给来源有天然与人工补给。天然补给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和来自其他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下水补给有灌溉回归水、水库渗漏水,以及专门性的人工补给(利用钻孔)。 一、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松散沉积物中的降水入渗存在活塞式与捷径式两种(见图7-1): 活塞式下渗是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的运移如图7-1(a)。 图7—1活塞式与捷径式下 渗(a)活塞式下渗;(b)捷径式与活塞式下渗的结合 图7—2 降水入渗过程中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 —残留含水量;—饱和含水量 活塞式下渗过程:

a)雨季之前()时,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如图7—2(a)所示,近地表面水分出现亏缺。 b)雨季初期~时,入渗的降水首先补充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的亏缺部分,如图7—2(a)和所示。 c)随着降雨的继续,多余的入渗水分开始下渗,近地表面出现高含水量带,水分分布特征如图7—2(b)时的状况;如果连续降雨高含水量带将向下推进,如果此时停止降雨,高含水量带的水分向下缓慢消散(如图7—2(b)所示)。 d)停止降雨后,理想情况下,包气带水分向下运移最终趋于稳定,不下渗也无蒸发、蒸腾时,含水层获得补给,地下水水位抬升,此时均质土包气带水分分布如图7-2(c)所示。 活塞式下渗是在理想的均质土中室内试验得出的。实际上,从微观的角度看,并不存在均质土。尤其是粘性土,捷径式入渗往往十分普遍。 捷径式入渗:当降雨强度较大,细小孔隙来不及吸收全部水量时,一部分雨水将沿着渗透性良好的大孔隙通道优先快速下渗,并沿下渗通道水分向细小孔隙扩散。存在比较连续的较强降雨时,下渗水通过大孔道的捷径优先到达地下水面。如图7-1(b)所示。 捷径式下渗与活塞式下渗比较,主要有两点不同: (a)活塞式下渗是年龄较新的水推动其下的年龄较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于老水先到达含水层; (b)对于捷径式下渗,入渗水不必全部补充包气带水分亏缺,即可下渗补给含水层。 通常情况下,砂砾质土中主要为活塞式下渗,而在粘性土中则活塞式与捷径式下渗同时发生。 (2)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因素 落到地面的降水,归根结底有三个去向:转化为地表径流,蒸发返回大气圈,下渗补给含水层,如图(7-4)。 由下渗过程可知,渗入到地面以下的水不等于全部补给含水层的水。其中,相当一部分水滞留在包气带中构成土壤水,通过土面蒸发与叶面蒸腾的方式从包气带水直接转化为大气水。 以平原地区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水量表达式:

补给量的计算

9.2 补给量的确定时间:2006-11-02 来源:作者: 9.2.1 地下水的补给量应计算由下列途径进入含水层(带)的水量: 1 地下水径流的流入。 2 降水渗入。 3 地表水渗入。 4 越层补给。 5 其他途径渗入。 9.2.2 计算补给量时,应按自然状态和开采条件下两种情况进行。 进入含水层的地下水径流量,可按下式计算:9.2.3 9.2.3 )(M IQ =K··B· 3M);/d——地下水径流量式中Q ();M/dK——渗透系数(——自然状态或开采条件下 的地下水水力坡度;I(M);——计算断面的宽度B M——承压含水层的厚度(M)。降水入渗的补给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9.2.4 1 按降水入渗系数计算时: Q=F·α·X/365 (9.2.4-1) 3/d);(M式中Q——日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 2);(M F——降水入渗的面积α——年平均降水入渗系数; X——年降水量(M)。 2 在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差,以垂直补给为主的潜水分布区,计算降水入渗补给量时: Q=μ·F·ΣΔh/365 (9.2.4-2) 式中ΣΔh——一年内每次降水后,地下水水位升幅之和(M); μ——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 3 地下水径流条件良好的潜水分布区,可用数值法计算降水入渗补给量。 9.2.5 农田灌溉水和人工漫灌水的入渗补给量,可根据灌入量、排放量减去蒸发量及其他消耗量进行计算。 9.2.6 河、渠的入渗补给量,可根据勘察区上下游断面的流量差或河渠渗入的有关公式计算和确定。. 9.2.7 利用各单项补给量之和确定总补给量时,应对各单项补给项目进行具体分析,确定对本区起主导作用的项目,并避免重复。 9.2.8 利用开采区内的地下水排泄量和含水层中地下水储存量之差计算补给量时,可按下式计算:Q=E+Q+Q+Q+ΔW/365 (9.2.8)KYBj3/d);mQ——日平均地下水补给量(式中 3/d);——日平均地下水蒸发量(mE3/d);(m——日平均地下水溢出量Q Y3/d);m Q——流 向开采区外的日平均地下水径流量(3/d);——日平均地下水开采量(mQ KΔ——连续两年内相同一天的地下水储存量之差(年储存量小于上年者取负值)W3/d)。(m9.2.9 地下水总补给量,可根据水源地上游地下水最小径流量与水源地影响范围内潜水最3)之和确定。/dm(低、最高水位之间的储存量

水均衡法评价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作业答案

水均衡法评价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作业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某研究区为一个完整的地下水系统,含水层由第四系松散的砂砾石层组成。面积为1000km2,地下水主要接受降雨入渗和山前侧向补给。具体为:西部边界为山区地下水侧向补给边界,东部为地下水排泄边界(向河流)。根据水文气象资料,均衡期为1995年7月~1996年6月(一个水文年)。在均衡期内,降雨量为450mm,地下水侧向补给量2500?104m3,降雨入渗补给量为11250?104m3,地下水通过东部边界向河流的排泄量为6000?104m3,人工开采量为12000?104m3。(该图为示意性图) 请完成如下问题: 1.写出该地区地下水均衡方程式; = ± ? - - -μ = + Q? h F Q Q Q Q Q 开 补 泄流 排 侧向 降水 Q补--降雨入渗补给量;Q侧向-侧向流入补给量;Q基流-基流量;Q开-人工开采量 2.计算地下水均衡,将数据填入表格中,分析地下水补排量的比例关系,说明该均衡期内是正均

3. 频率曲线,在图中,标出丰水年、枯水年,平水年及计算年对应的降水量;指出本均衡年降水 序号 =+?=? P m n (/(1))100(/25)100 保证率 4.假设该地下水系统西部边界侧向补给量为一个稳定值(即不随降雨量变化),降雨入渗补给量随 降雨多少变化,已知研究区内降雨入渗平均补给系数为0.25;请计算丰、平、枯年份对应的降雨量条件下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填入下表:单位:

5. 根据下面的公式,计算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量,并将数据填入上表 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资源量: 3 21321n n n Q n Q n Q n Q k p f b ++++= 式中:b Q ——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资源量(m 3/a ); k p f Q Q Q 、、——分别为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的地下水补给资源量(m 3/a ); n 1、n 2、n 3——分别为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在观测资料年中出现的次数。

泵的汽蚀余量和安装高度计算

泵的汽蚀余量和安装高度的计算 一、气蚀的发生过程 液体汽化时的压力称为汽化压力(饱和蒸汽压力),液体汽化压力的大小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由于分子运动更剧烈,其汽化压力越大。20℃清水的汽化压力为,而100℃水的汽化压力为101296Pa(一个大气压)。可见,一定温度下的压力是促成液体汽化的外界因素。液体在一定温度下,降低压力至该温度下的汽化压力时,液体便产生气泡,把这种产生气泡的现象称为气蚀。 气蚀时产生的气泡,流动到高压处时,其体积减小以至破灭。这种压力上升,气泡消失在液体中的现象称为气蚀的溃灭。 为保证泵不汽蚀,泵叶轮进口处单位重量的液体所必须具有的超过汽化压力的富余能量。浅释如下: 当离心泵的吸入高度过大和液体温度较高时,以致使吸入口压强小于或等于液体饱和蒸汽压,则液体会在泵进口处沸腾汽化,在泵壳内形成一个充满蒸汽的空间,随着泵旋转,气泡进入高压区,由于压差的作用,气泡受压破裂而重新凝结,在凝结的一瞬间,质点互相撞击,产生了很高的局部压力,如果这些气泡在金属表面附近破裂而凝结,则液体质点就象无数小弹头一样,连续击打在金属表面,使金属表面产生裂纹,甚至局部产生剥落现象,使叶轮表面呈蜂窝状,同时气泡中的某些活泼气体如氧气等进入到金属表面的裂纹中,借助气泡凝结时放出的热量,使金属受到化学腐蚀作用,上述现象即为汽蚀。 汽蚀现象产生时,泵将产生噪音和振动,使泵的扬程、流量、效率的性能急剧下降,同时加速了材料的损坏,缩短了机件的使用寿命,因此,必须限制泵的吸入高度,防止液体大量汽化,以免发生汽蚀现象。 一台泵在运转中发生了气蚀,但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换上另一台泵可能就不会发生气蚀,这说明是否发生气蚀和泵本身的抗气蚀性能有关。反之,同一台泵在某一条件下(如吸上高度7米)使用发生气蚀,改变使用条件(如吸上高度5米)则不会发生气蚀,这说明是否发生气蚀还与使用条件有关。这就是泵汽蚀余量或必需气蚀余量NPSHr(又称必需的净正压头)和装置气蚀余量或有效气蚀余量NPSHa(又称有效的净正压头). 二、泵安装高度的计算: 泵之所以吸上液体,是因为叶轮旋转在叶轮进口造成真空,吸入液面的压力P0把液体压入泵的结果。即外因P0通过内因(真空)而起作用,二者缺一不可。最理想的情况是在叶轮造成真空,不计流动过程的损失,泵在标准大气压下只能吸上10.33米,实际泵的吸上高度均在10米以下。

关于降雨入渗补给系数的讨论

关于降水入渗系数的测定方法的讨论 陈晓成林高聪王楠052081班摘要:在水文水资源的评价中,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由入渗补给系数的定义可知,求得降雨入渗补给系数的关键为降雨总量和降雨入渗补给量。本文探讨了几种常见的流域平均降雨总量的测定方法和降雨入渗补给量的测定方法,分别采用了平均值法、等雨量线法、泰森多边形法测定流域的平均降雨量,采用动态分析法(年水位升幅累积法、前期影响降水量法)、区域水量均衡法和数值分析法测定降雨入渗补给量最终得到降雨入渗补给系数。 关键字:流域平均降雨总量降入入渗补给量降雨入渗补给系数 降雨入渗补给系数的变化范围在0~1之间。由于降雨入渗补给量取决于某一时段内总雨量、雨日、雨强、包气带的岩性及降水前该带的含水量、地下水埋深和下垫面及气候因素,因此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是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即使同一地区,不同时段降雨入渗补给系数也不尽相同。因此,根据不同的计算时段,确定相应的降雨总量和降雨入渗补给量。本文采取年降雨总量和年降雨入渗补给量确定年降雨入渗补给系数。 一次降雨首先要满足截留、地面产流及填洼等后才可能形成下渗,同时受包气带对下渗水量的在分配作用,只有下渗水量超过包气带最大持水能力时才能入渗补给地下水。降雨雨入渗补给到地下水的水量即为降雨入渗补给量,用P r(mm)表示,则 α=P r/P (1)α:年降雨入渗补给系数;P r年降雨入渗补给量;P年流域内降雨总量由公式可知测定降雨入渗补给系数的关键为测定流域内的降雨总量和降雨入渗总量。 一、流域内降雨总量的测定方法 从理论上说,降雨两的空间分布可表达为: P=f(x,y)(2)p流域平均降雨量(mm);A流域面积。P时段或降雨量;x,y地面一点的纵横坐标;

计算离心泵安装汽蚀余量的方法

对于油泵,安装高度是用汽蚀余量Δh来计算,即泵允许吸液体的真空度,亦即泵允许的安装高度,单位用米。用汽蚀余量Δh由油泵样本中查取,其值也用20℃清水测定。若输送其它液体,亦需进行校正,详查自平衡多级泵厂长沙宏力水泵的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904861377.html,。 吸程=标准大气压(10.33米)-汽蚀余量-安全量(0.5米) 标准大气压能压管路真空高度10.33米。 例如:某泵必需汽蚀余量为4.0米,求吸程Δh? 解:Δh=10.33-4.0-0.5=5.83米 从安全角度考虑,泵的实际安装高度值应小于计算值。当计算之Hg为负值时,说明泵的吸入口位置应在贮槽液面之下。 例2-3某离心泵从样本上查得允许吸上真空高度Hs=5.7m。已知吸入管路的全部阻力为1.5mH2O,当地大气压为9.81×104Pa,液体在吸入管路中的动压头可忽略。试计算: (1) 输送20℃清水时泵的安装; (2) 改为输送80℃水时泵的安装高度。 解:(1) 输送20℃清水时泵的安装高度已知:Hs=5.7m Hf0-1=1.5m u12/2g≈0 当地大气压为9.81×104Pa,与泵出厂时的实验条件基本相符,所以泵的安装高度为Hg=5.7-0-1.5=4.2 m。

(2) 输送80℃水时泵的安装高度 输送80℃水时,不能直接采用泵样本中的Hs值计算安装高度,需按下式对Hs 时行换算,即Hs1=Hs+(Ha-10.33) -(Hυ-0.24) 已知Ha=9.81×104Pa≈10mH2O,由附录查得80℃水的饱和蒸汽压为 47.4kPa。 Hv=47.4×103 Pa=4.83 mH2O Hs1=5.7+10-10.33-4.83+0.24=0.78m 将Hs1值代入式中求得安装高度 Hg=Hs1-Hf0-1=0.78-1.5=-0.72m Hg为负值,表示泵应安装在水池液面以下,至少比液面低0.72m。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简易计算

吉林大学精品课>>专门水文地质学>>教材>>专门水文地质学 第八章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计算方法 目前,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方法很多,虽然其原理都是以均衡开采为依据,但每一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必须因地的制宜的灵活运用,而且由于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在任何地区都不宜采用单一方法,应当使用综合方法,以便比较验证。 §8.1简易评价法 已经开发多年的旧水源地,为了扩大开采,需要判明水源地的开采潜力,要求进行水源地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评价。这时,可根据开采过程中的多年动态资料,计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一、根据已有开采量和水位变幅求允许开采量 收集多年的开采动态资料,以年水位变幅Δh(通常取水文年的起点或终点的水位差)为纵轴,以对应年的开采量为横轴,在直角坐标纸上做散点图。如果历年的补给量基本稳定,则散点分布的趋势将接近直线。在直互上或其延长线上,取变幅Δh=0的开采量,就是要求的允许开采量。 这种方法符合均衡开采的原理。在多年开采过程中,如果开采量≤补给量,则有正均衡Δh≥0;如果开采量>补给量,则有负均衡Δh<0。现取Δh=0时的开采量=补给量,显然这是保持均衡开采条件下的最大开采量,故为允许开采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历年开采量都有变化的潜水或承压水的水源地。但是对那些随开采量增加而开采补给量也不断增大的水源地。可能偏离直线相关,因而方法失效。 二、根据补给量和水位变幅求允许开采量 在缺少开采量记录,但有历年水位动态资料的水源地,可用历年的补给量代替允许开采量,按类似的图解法求出允许开采量。这时,仍以年水位变幅为纵轴,以历年的补给量(通常用地表水的均衡法计算)为横轴,在直角坐标纸上做出散点图,如果历年的补给量相对稳定,则散点的分布趋势仍呈直线关系。在直线或其延长线上,取Δh=0的补给量就相当允许开采量。 该方法的原理仍是均衡开采。同前段不同的地方,是从地表水均衡计算中求出历年的地下水补给量,再把Δh=0时的补给量做为允许开采量。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同地表水有密切水力联系的潜水或承压水的水源地,以便借助地表水的均衡关系,找出历年的地下水补给量,但是对那些在开采过程中不断有补给量加入的水源地,散点图可能偏离直线相关,方法失效。 三、根据水位变幅为零的年份求允许开采量 在水源地的历年动态资料中,如果能够选出一个年初和年终的水位接近一致的水文件。这一年恰好满足均衡开采的要求,则从该年的均衡计算中可以直接求出允许开采量。

补给量的计算

9.2 补给量的确定 时间:2006-11-02 来源:作者: 9.2.1 地下水的补给量应计算由下列途径进入含水层(带)的水量: 1 地下水径流的流入。 2 降水渗入。 3 地表水渗入。 4 越层补给。 5 其他途径渗入。 9.2.2 计算补给量时,应按自然状态和开采条件下两种情况进行。 9.2.3 进入含水层的地下水径流量,可按下式计算: Q=K·I·B·M (9.2.3)式中Q——地下水径流量(M3/d); K——渗透系数(M/d); I——自然状态或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水力坡度; B——计算断面的宽度(M); M——承压含水层的厚度(M)。 9.2.4 降水入渗的补给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 按降水入渗系数计算时:

Q=F·α·X/365 (9.2.4-1) 式中Q——日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M3/d); F——降水入渗的面积(M2); α——年平均降水入渗系数; X——年降水量(M)。 2 在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差,以垂直补给为主的潜水分布区,计算降水入渗补给量时: Q=μ·F·ΣΔh/365 (9.2.4-2) 式中ΣΔh——一年内每次降水后,地下水水位升幅之和(M); μ——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 3 地下水径流条件良好的潜水分布区,可用数值法计算降水入渗补给量。 9.2.5 农田灌溉水和人工漫灌水的入渗补给量,可根据灌入量、排放量减去蒸发量及其他消耗量进行计算。 9.2.6 河、渠的入渗补给量,可根据勘察区上下游断面的流量差或河渠渗入的有关公式计算和确定。 9.2.7 利用各单项补给量之和确定总补给量时,应对各单项补给项目进行具体分析,确定对本区起主导作用的项目,并避免重复。 9.2.8 利用开采区内的地下水排泄量和含水层中地下水储存量之差计算补给量时,可按下式计算: Q B=E+Q Y+Q j+Q K+ΔW/365 (9.2.8)

汽蚀余量计算方法和例子

汽蚀余量计算方法和例子 汽蚀余量[]基本概念泵在工作时液体在叶轮的进口处因一定真空压力下会产生汽体,汽化的气泡在液体质点的撞击运动下,对叶轮等金属表面产生剥蚀,从而破坏叶轮等金属,此时真空压力叫汽化压力,余量是指在泵吸入口处单位重量液体所具有的超过汽化压力的富余能量。单位用米标注,用(NPSH)r。吸程即为必需汽蚀余量Δh:即泵允许吸液体的真空度,亦即泵允许的安装高度,单位用米。吸程=标准大气压(10.33米)-临界汽蚀余量-安全量(0.5米) 标准大气压能压管路真空高度10.33米。 []汽蚀现象液体在一定温度下,降低压力至该温度下的汽化压力时,液体便产生汽泡。把这种产生气泡的现象称为汽蚀。汽蚀时产生的气泡,流动到高压处时,其体积减小以致破灭。这种由于压力上升气泡消失在液体中的现象称为汽蚀溃灭。 泵在运转中,若其过流部分的局部区域(通常是叶轮叶片进口稍抽送液体的绝对压力降低到当时温度下的因为某种原因,后的某处). 汽蚀余量计算方法和例子 液体汽化压力时,液体便在该处开始汽化,产生大量蒸汽,形成气泡,当含有大量气泡的液体向前经叶轮内的高压区时,气泡周围的高压液体致使气泡急剧地缩小以至破裂。在气泡凝结破裂的同时,液体质点以很高的速度填充空穴,在此瞬间产生很强烈的水击作用,并以很高的冲击频率打击金属表面,冲击应力可达几百至几千个大气压,冲击频率可达每秒几万次,严重时会将壁厚击穿。 在水泵中产生气泡和气泡破裂使过流部件遭受到破坏的过程就是水

泵中的汽蚀过程。水泵产生汽蚀后除了对过流部件会产生破坏作用以外,还会产生噪声和振动,并导致泵的性能下降,严重时会使泵中液体xx,不能正常工作。 []汽蚀余量指泵入口处液体所具有的总水头与液体汽化时的压力头之差,单位用米(水柱)标注,用(NPSH)表示,具体分为如下几类: NPSHa——装置汽蚀余量又叫有效汽蚀余量,越大越不易汽蚀;NPSHr——泵汽蚀余量,又叫必需的汽蚀余量或泵进口动压降,越小抗汽蚀性能越好; NPSHc——临界汽蚀余量,是指对应泵性能下降一定值的汽蚀余量;汽蚀余量计算方法和例子 [NPSH]——许用汽蚀余量,是确定泵使用条件用的汽蚀余量,通常取[NPSH]=(1.1~1.5)NPSHc。NPSH----实际汽蚀余量。NPSH≥NPSHr+0.5m 运转时,液体压力沿着泵xx到叶轮xx而下降,在叶片xx附近的K 点上,液体压力pK最低。此后由于叶轮对液体作功,液体压力很快上升。当叶轮叶片xx附近的压力pK小于液体输送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力pv时,液体就汽化。同时,使溶解在液体内的气体逸出。它们形成许多汽泡。当汽泡随液体流到叶道内压力较高处时,外面的液体压力高于汽泡内的汽化压力,则汽泡又重新凝结溃灭形成空穴,瞬间内周围的液体以极高的速度向空穴冲来,造成液体互相撞击,使局部的压力骤然增加(有的可达数百个大气压)。这样,不仅阻碍液体正常

确定干旱_半干旱地区降水入渗补给量的新方法_氯离子示踪法

第15卷 第3期1996年 9月 地质科技情报 Geolo gical Science and Techno logy Info rmatio n Vol.15 No.3 Sep.1996 确定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入渗补给量的 新方法——氯离子示踪法① 陈植华 徐恒力 (中国地质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430074) 摘 要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入渗水分大部分滞留在包气带中,强烈地蒸发、蒸腾作用导致包气带中土 壤水的氯离子浓度改变。氯离子示踪方法从质量守恒角度,通过比较土壤水分的氯离子浓度和降水输入的氯离 子浓度大小,可以定量确定降水入渗量和降水入渗补给的历史变化过程。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外应用较普遍的氯 离子均衡法和氯离子累积法,并讨论了方法应用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氯离子 示踪 入渗补给 包气带 降水入渗是地下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有时甚至为唯一的补给来源。降水入渗补给量的确定是地下水资源评价及水资源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然而,在许多情况下,入渗补给量的确定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这是由于:①降水量偏小,有效补给份额偏低;②埋深大,入渗水量在到达地下水面之前存在明显的滞后和减量效应;③地面蒸发、植物蒸腾作用强烈,大量补给水分在包气带便以蒸发、蒸腾的形式直接返回大气圈。因此,一般用来确定入渗补给量的方法、手段因各种原因而不具有普适性。例如水均衡法,因补给份额少,相应的水文地质参数变化微小而难以测定,降水入渗前后变化非常缓慢,往往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时间方能获取一个估算的平均值。此外,因地形、包气带岩性及植被类型的空间变化,需要在不同地点测试参数以评价空间不同位置的补给能力〔1〕。 某些物理方法的应用也同样因入渗补给水量微弱而难以观测其变化,如渗透计的使用,不但成本较高,观测时间长,而且安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扰动土壤,影响到估算结果。 利用环境同位素氚(3H)作为示踪剂来确定降水入渗补给量,在70~80年代应用非常普遍。虽然这是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即使不考虑测试分析成本较昂贵这一因素,由于氚自身的衰减(半衰期12.26a),目前环境中氚的含量已经很小而不易测定。若考虑应用人工同位素作为示踪剂,不但费力费钱,同时,示踪剂从施放到达预定点需要很长时间,而且污染环境。 上述的这些不利方面,却恰恰成为氯离子示踪方法用来确定入渗补给量的有利条件。环境中的氯离子因其具有的高溶解性和稳定性,成为一种理想的天然示踪剂,目前在国外已广泛地用来研究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降水入渗补给量的计算以及包气带中水分运移过程,如澳大利亚、美国、墨西哥、以色列及非洲的博茨瓦纳等地。在我国,关于氯离子示踪研究的报道甚为 ①中荷科技合作项目(1995—1996) 收稿日期:1966-03-15 编辑:曲梅兰

水均衡法评价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作业-答案1

1 水均衡法评价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作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某研究区为一个完整的地下水系统,含水层由第四系松散的砂砾石层组成。面积为1000km 2,地下水主要接受降雨入渗和山前侧向补给。具体为:西部边界为山区地下水侧向补给边界,东部为地下水排泄边界(向河流)。根据水文气象资料,均衡期为1995年7月~1996年6月(一个水文年)。在均衡期内,降雨量为450mm ,地下水侧向补给量2500?104m 3,降雨入渗补给量为11250?104m 3,地下水通过东部边界向河流的排泄量为6000?104m 3,人工开采量为12000?104m 3。(该图为示意性图) 请完成如下问题: 1. 写出该地区地下水均衡方程式; F h Q Q Q Q Q Q ??±=--+=- μ开泄流侧向降水排补 Q 补--降雨入渗补给量;Q 侧向-侧向流入补给量;Q 基流-基流量;Q 开-人工开采量 2. 计算地下水均衡,将数据填入表格中,分析地下水补排量的比例关系,说明该均衡期内是正均 均衡项 项目 水量(104m 3) 占补排泄量比例(%) 补给项 降雨入渗补给量Q 补 11250 81.82 侧向流入补给量Q 侧向 2500 18.18 小计 13750 100.00 排泄项 基流量Q 基流 6000 40.00 人工开采量Q 开 12000 60.00 小计 18000 100.00

2 3. 频率曲线,在图中,标出丰水年、枯水年,平水年及计算年对应的降水量;指出本均衡年降水 (/(1))100(/25)100P m n =+?=?保证率序号 4. 假设该地下水系统西部边界侧向补给量为一个稳定值(即不随降雨量变化),降雨入渗补给量随 降雨多少变化,已知研究区内降雨入渗平均补给系数为0.25;请计算丰、平、枯年份对应的降雨量条件下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填入下表:单位:

地下水量分析计算(修)

设计总说明 1.设计依据 水资源论证导则[SL322-2013] 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2013] 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SL429] 2.设计概况 (1)地点: 北京市大兴区 (2)背景: 大兴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位下降迅速。目前大兴区地下水已连续10年亏损,部分地区已经形成大面积地下水降漏斗,出现水质硬化。更合理地配置水资源,高效利用地下水已经刻不容缓。为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营造和谐的人文水文环境,本文对大兴区的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评价。 (3)资料: 北京市大兴区基岩分布图 大兴行政图 大兴区水利工程现状与规划图 雨量站分布图 耕地面积统计表(2003年) 灌溉水量统计表(1961——1990年) 降水量统计表(1959——2000年) 社会人口统计表(1981——1997年) 水质检测统计表(1995——1998年) (4)评价方法: 水量均衡法,水量均衡法是全面研究计算区(均衡区)在一定时间段(均衡期)内地下水补给量、储存量和排泄量之间数量转化关系的方法。通过均衡计算,得到地下水允许开采量。水量均衡法是水量计算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该方法还常用于验证其他计算方法计算的准确性。 基本原理:一个均衡区内的含水层系统,在任一时间段(△t)内的补给量与排泄量之差恒等于含水层系统中水体积的变化量,即

(1·1)式中: Q补——含水层系统获得的各种补给量之和(m3/a或 m3/d); Q排——含水层系统通过各种途径的排泄量之和(m3/a或 m3/d); μ,μ*——重力给水度和弹性释水系数; △h——△t时段内均衡区平均水位(头)变化值(m); F——均衡区含水层的分布面积(m2)。 本设计中,水量均衡法主要引用大兴区在1978年至1998年的历年相关资料:①补给量资料,分别计算出降雨补给入渗量、河流入渗补给量、渠系入渗补给量、地下水灌溉补给量、地下水侧渗补给量;②消耗量资料,分别计算出地下水总开采量和地下水侧渗流出量。处理数据时应注意大兴区除了天堂河、大小龙河常年缺水断流外,部分河段如凤河、新凤河某些年份也会出现数月的断流,做插补延长时应规避其所引起的误差。 根据以上计算所得的数据代入公式: Q 总补-Q 总排 =±μ×F×△H (3·6) 可计算得出地下水位变化。最后利用公式: △H=b+m 0×P 降水 +m 1 ×Q 开采量 +m 2 ×Q 地表水灌溉量 +m 3 ×Q 河流入渗量 (3·7) 利用线性回归的原理进行数学模拟,校核计算精度。 (5)评价内容: ①地下水补给量, 包括:降雨入渗补给量9847.698273万m3、河流入渗补给量3045.08126万m3、渠系入渗补给量993.34286万m3、田间灌溉入渗补给量6002.3238万m3、地下水侧向补给量433.2619万m3。 其中河流入渗系数为0.4%/km,降雨入渗系数、渠系入渗系数和田间灌溉系数群为0.2。 ②地下水消耗量, 包括:地下水总开采量29149.0万m3、地下水侧向流出量127.5万m3。 ③地下水可开采量, 包括:地下水位变化为-0.618 m,其中均衡区面积1039.9km2、给水度0.133。(5)评价结果: 经过分析计算,北京市大兴区地下水水位正以每年约0.6m的速度下降,地下水资源配置、保护情况堪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