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罪刑法定原则及其价值

合集下载

浅议罪刑法定原则

浅议罪刑法定原则

浅议罪刑法定原则我认为要认识什么是“罪刑法定”,首先必须弄清以下问题:关于什么是“罪”问题。

这里所称的“罪”,作为名词理解,即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第13条之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根据这一规定,犯罪应当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的特征。

作为动词是指定罪,即罪名的确定。

关于“刑”的问题。

我认为这里所称的“刑”即刑罚。

也就是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用以惩罚犯罪的一种强制方法。

关于“法”的问题。

关于什么是法,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我认为这里所说的法主要指刑法的渊源,包括刑法典,以及相关的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也包括其他的法律法规中与刑法有关的部分。

关于“定”的问题。

我认为这里的“定”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作为名词的“定”,即明文规定,相当于刑法典之类的东西;另一种理解是作为动词的“定”,即定罪和量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归结为: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种犯罪的构成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种?各个刑种如何适用?以及各种具体罪的具体量刑幅度如何等,均由刑法加以规定。

对于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不得定罪处罚。

即人们常说的“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我认为应当包含以下内容:1、犯罪行为的法定。

即哪些是犯罪行为,哪些不是犯罪行为,如何才是构成犯罪的行为,必须刑法典加以明文规定。

只要是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哪怕该行为具有再大的社会危害性,都不得以犯罪论处,对该行为人处以刑罚,也就是“禁止有罪类推原则”。

因为法律与道德、情理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执行的强制性和标准的确定性。

《我国罪刑法定原则的当代命运》DOC

《我国罪刑法定原则的当代命运》DOC

我国罪刑法定原则的当代命运内容提要:罪刑法定原则是近代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刑事法治的重要标志,其基本价值旨在消极的限制国家权力,以保障公民个人权利。

罪刑法定原则因为本身具有丰富的内容、特定的意义,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

我国1997刑法第3条亦即“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明文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

虽然我国刑法规定了这一原则,但是其明显带有中国特色,使罪刑法定原则带有所谓的“积极方面”——保障社会秩序。

这与罪刑法定的价值内涵是相违背的。

而且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观念,刑事政策制度方面以及司法方面都存在阻碍这一原则贯彻的因素,以致这一原则没能在中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改变刑法价值取向,注重对公民个人权利的保护;严格立法权与司法权的界限,规范司法解释;建立正当程序,限制刑事自由裁量权;加强司法独立性和法律监督;提高司法人员的素养。

关键词:罪刑法定原则困境出路Abstract:The crime punishment legal principle is one of modern criminal law basic principles, is the criminal government by law important symbol, its basic value is for the purpose of the negative limit state power, by safeguards the citizen individual right. The crime punishment legal principle because itself has the rich content, the specific significance, is widely accepted by the various countries. Our country 1,997 criminal law 3rd that is "the law regulated in definite terms for the criminality, determines guilt the punishment according to the law; The law regulated in definite terms the criminality, does not have to determine guilt sentences." The definite orders gauge determined guilt the punishment legal principle. Although our country criminal law has stipulated this principle, but it obviously ha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enable the crime punishment legal principle to have "the positive aspect" so-called the safeguard social order. This is violates with the crime punishment legal value connotation. Moreover Chinese several millenniums come the feudalism traditional ideas, the criminal policy system aspect as well as the judicial aspect all exist hinders this principle implementation the factor, so that this principle has not been able to display the function in China which its should have. In order to change this present situation, we must change the criminal law value orientation,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citizen individual right protection; Strict legislative power and jurisdiction boundary, standard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Establishes the right procedure, limit criminal activity free discretionary power; Strengthens the judicial independence and the legal surveillance; Enhances the judicial personnel's accomplishment.Key words:Crime punishment legal principle; predicament ; outlet目录1 罪刑法定原则的起源、价值内涵和功能 (1)1.1 罪刑法定原则的起源与确立 (1)1.2 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内涵——自由 (1)1.3 罪刑法定原则的功能——限制国家权力 (2)2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确立和体现 (2)2.1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确立 (2)2.2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体现 (3)3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所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3)3.1罪刑法定原则面临的困境 (4)3.1.1我国刑事政策对罪刑法定原则的破坏 (4)3.1.2司法不独立,使罪刑法定原则难于实现 (4)3.1.3罪刑法定原则下,类推现象依然存在 (5)3.1.4刑事司法解释越权现象严重 (6)3.2导致罪刑法定在我国遭遇困境的原因 (7)3.2.1我国封建传统观念未能全部清除 (7)3.2.2法律条文的模糊性 (7)3.2.3法律思维逻辑与罪刑法定原则不相匹配 (8)3.2.4缺少良好的制度保障 (8)4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出路 (8)4.1改变价值取向,注重对公民个人权利的保障 (8)4.2严格立法权与司法权界限,规范司法解释 (9)4.3建立正当程序,限制刑事自由裁量权 (9)4.4进一步加强司法独立性和法律监督 (10)4.5努力提高司法人员的素养 (11)结语 (11)我国罪刑法定原则的当代命运1997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不得定罪处罚。

罪刑法定原则浅析

罪刑法定原则浅析

第一章罪刑法定原则概述罪刑法定这一近现代刑法的基本原则,由一种学说而为法律的确定,经历的一个较长的过程,它是在反对封建社会罪刑擅断的斗争中提出来的刑法原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我国诞生了第一部《刑法》,其中没有规定罪刑法定原则,直至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才将罪刑法定原则确定下来。

此原则的确定的是我国刑事法制走向成熟的标志。

1.1 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及基本要求1.1.1 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罪刑法定原则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项基本原则。

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和“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即犯罪行为的界定、种类、构成条件和刑罚处罚的种类,幅度均事先由法律加以规定,对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

1.1.2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第一,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规定,不允许法官随意擅断。

第二,实定化,即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犯罪所产生的法律后果,都必须作出实体性的规定。

第三,明确化,即刑法文字清晰,意思确切,不得含糊其词或模棱两可。

1.2 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及意义1.2.1 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第一,在定罪的根据上,允许有条件地适用类推和严格限制的扩张解释。

第二,在刑法的渊源上,允许习惯法成为刑法的间接渊源,但必须以确有必要或不得已而用之为前提。

第三,在刑法的溯及力上,允许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作为禁止溯及既往的例外,即新的刑事法律对其颁布施行以前的行为,原则上没有溯及力。

但是,当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处罚较轻时,则可以适用新法。

第四,在刑罚的种类上,允许采用相对确定的不定期刑。

1.2.2 罪刑法定原则的意义确立罪刑法定原则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也有利于保障人权。

正如法国刑法学家卡斯东·斯特法尼等人所指出的:“从法律的观点看,无论从公共利益,还是从私人利益考虑,法定原则都是有道理的,都是正确的。

”“由立法者来确定哪些行为是应当受到惩处的行为并且规定相应的刑罚,这就使刑事处罚有了‘确定性’,从而强化了刑罚的威慑力量,社会只会从中得益。

浅谈罪刑法定原则的认识误区和立法不足

浅谈罪刑法定原则的认识误区和立法不足

浅谈罪刑法定原则的认识误区和立法不足院系学号姓名内容提要:罪刑法定原则自法定化以来,频频引起学界和法律界的争议,本文旨在选取争议中的几个小话题简要谈谈我所看到的对罪刑法定原则的认识误区和其在立法、司法中的不足。

关键词:罪刑法定、司法、立法罪刑法定,是指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这种行为处以何种刑罚,都必须预先由法律明文加以规定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法治在刑法领域中的体现。

1810年,《法国刑法典》在其第4条中明确规定:“不论违警罪、轻罪或重罪,均不得以实施犯罪前未规定的刑罚处罚之。

”从此,许多国家都相继设立了这项原则,罪刑法定原则也因此成为了近代刑法的基本原则。

我国是在1997年修订刑法时将罪刑法定原则法定化的。

但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法定化仅仅为社会法治化提供了一个前提条件,其最终的实现还必须依赖于刑事司法。

我国新刑法自实施以来,有不少人对这一原则提出了质疑,经过对相关材料的学习,我认为在罪刑法定问题上也确实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和立法、司法中的不足,这里由于篇幅有限,我将择其一二简述之:一、对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解过于理想化。

罪刑法定原则要发挥其预定的价值功能有一个首要的前提,那就是刑事良法的存在,但现在看来这种良法的存在经常是一种美好的设想,因为良法的出现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立法者要具有超人的理性的预见能力,而且,立法本身已经解决了法律的正义问题,法官只需依法办事即可;二是国家形势和社会生活要相对的静止,否则,已立的法典会很快与变革中的国家和社会脱节,甚至被适用法律者所抛弃。

但现实情况是:我国虽然实行人大立法制度,但人大立法在很大程度上以政策为导向,政策需要什么样的法律,人大就制定何等法律,诸多法理教科书都在告诉我们,先有政策后有法律,法律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定型化,或者说政策被决策者认为成熟后就可上升为法律。

这种政策引导下的法律恐怕很难做到理性和足够的预见能力。

二、对刑法的基本特征与罪刑法定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不足。

浅析罪刑法定原则

浅析罪刑法定原则

目录一、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及意义………………………………………………(一)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二)罪刑法定原则确立的意义………………………………………………1 .对刑事立法的意义………………………………………………2 .对刑事司法的意义………………………………………………二、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及类型………………………………………………(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内容………………………………………………1 .罪之法定化………………………………………………………………2 .刑罚法定化………………………………………………………………3 .定罪量刑程序法定化………………………………………………(二)罪刑法定原则的类型………………………………………………1 .绝对罪刑法定原则………………………………………………2 .相对罪刑法定原则………………………………………………三、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一)从总则方面看………………………………………………(二)从分则方面看………………………………………………四、我国刑法有关罪刑法定原则的主要问题…………………………………………五、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实施保障………………………………………………(一)在立法环节上,强化立法解释对罪刑法定原则的实现保障………………(二)在司法环节上,加强司法解释对罪刑法定原则的实施保障………………六、总结………………………………………………………………………………七、参考文献………………………………………………………………………浅析罪刑法定原则摘要:罪刑法定原则是我国刑法所确立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刑法的产物,起源于著名的英国大宪章,罪刑法定原则首先在法国被用于刑法典。

1997年,罪刑法定原则作为我国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写入刑法典。

在刑法中明确规定罪刑法定原则,不仅仅是一个宣言式的条文设置问题,而是在促进刑法的科学进步方面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同时也能防止司法机关滥用刑罚权,有助于强化刑事司法人员的执法意识,树立严肃执法,依法定罪判刑的法治意识,避免对法无明文规定行为的刑事追究。

试论罪刑法定原则及其在我国的发展与确定

试论罪刑法定原则及其在我国的发展与确定

罪刑法定这一近现代刑法的基本原则,由一种学说而为法律的确定,经历的一个较长的过程,它是在反对封建社会罪刑擅断的斗争中提出来的刑法原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我国诞生了第一部《刑法》,其中没有规定罪刑法定原则,直至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才将罪刑法定原则确定下来。

此原则的确定的是我国刑事法制走向成熟的标志。

是我国民主和法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一、罪刑法定原则(一)、所谓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我国刑法第三条将其概括为:“法律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二)、由罪刑法定原则派生出以下原则刑法的渊源排斥习惯法,是指习惯不能作为法律来运用,定罪处刑必须依照已颁发的成文法典。

刑法的效力否定溯及力,是指定罪处刑必须依照犯罪行为发生当时有效的刑事法律的规定,不能以事后颁行的法律来惩罚以前的行为,但是,本着有利被告的原则,如果新颁行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或处刑较轻的,适用新的法律。

刑法的适用禁止类推,是指对于法律无明文规定的行为,无论其社会危害性多么严重,也不得比照运用其他法律或法律的其他条文定罪处刑。

刑罚的适用反对不定刑期,是指对自由刑的量刑轻重应有可遵循的法定标准,不得任意出入人罪、轻重其罚。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历史沿革罪刑法定原则最早可以追溯到1215后英王约翰签署的大宪章,该宪章第39条规定:“凡自由民除经其贵族依法叛决或遵照内国法律明文规定外,不得加以扣留临禁、没收财产、剥夺其法律保护权,或加以放逐、伤害、搜索或逮捕。

”这一观点为后世很多学者所接受,不过此观点绝不是近意义上的以保障权利和自由为目的的原则,但不能否认它所确立基本思想对英、美法律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大宪章之后,罪刑法定主义的思想,伴随着人权思想展开,在英国1628年的《权利请愿》和1689年《权利法案》中反复被确认,促进了其在欧洲的传播,继英国之后美国先后在1774年产生了十二殖民地代表会议的法案、1776年诞生了弗吉尼亚权利法并最终于1787年出台了的合众国宪法,都明确规定了事后法的禁止。

论罪刑法定原则

论罪刑法定原则

论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基本原则中最为重要的原则,罪刑法定原则以三权分立学说与心理强制说为其理论基础,以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为思想基础。

该原则体现了刑法的人权保障和社会保护的两大基本机能,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根本标志。

但该原则真正价值不在于刑法典对其作出规定,而在于刑事司法中得到贯彻执行,在处理法无明文规定而又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时如何体现该原则,在该原则下如何定位判例。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1.自然法理论英国学者洛克认为,自然理论的出发点是人类在自然状态这中是自由,在没有法律之时人是处于自然状态之下,在这种状态之下是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也是一种平等的状态。

“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

”“为了约束所有人不侵犯他人的权利,不互相伤害,使大家都遵守旨在维护和平和保卫全人类的自然法,自然法便在那种态度下交给每一个人去执行,使每人都有权惩罚违反自然法的人,以制止违反自然法为度。

”虽然洛克认为自然理论比较完备,但缺少一个明文规定,所以有必要定立契约,组成国家。

而契约是有限的保障每个人的权利,每个人都有维护自然法的义务,违反这种义务就应当受刑罚处罚,故国家必须预先明示违反义务的种类与对之所科处的刑罚,在这种理论上就产生了罪刑法定主义的国想。

2.三权分立说作为法国***的思想基础的启蒙思想家以孟德斯鸠为代表提出三权分立思想。

(1)他认为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公民的权利才能保障,每一个国家都有三种权力:①立法权;②有关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法律;③有关民政法规事项的行政权。

(2)将这三种权利分掌于不同的人,国家机关中可以使三种权利互相制约,保持平衡。

从而保障这三种权力在有条不紊的秩序绝不止于此协调和行动,立法机关依照正当的立法程序制定法律,这种法律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普遍的约束力,司法机关必须正确适用法律,做出最合法的判决;行政机关必须认真执行司法机关已做的最后判决,不得非法变更,这就为罪刑法定原则的确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现代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一项重要的法治原则。

它旨在确保刑法的适用性和合理性,保护人权和公正处理刑事案件。

在本文中,将详细探讨罪刑法定原则的内涵、历史发展和意义。

罪刑法定原则,又称为“罪刑法无定”,即在适用刑事法律时,罪行和刑罚必须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这一原则源于古罗马法学家乌法尔塔诺斯的论述,“罪刑不无定,非法欲快则暴君也”。

其核心是禁止对行为进行无准确预先规定的刑罚,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和诉讼公正。

罪刑法定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首先,行为必须在法律明文规定范围内方可构成罪行。

即只有已确切列举的犯罪行为才能被认定为刑事犯罪,而不能凭个人主观判断或法官的判断。

这既有效遏制了滥用刑罚的可能性,也保护了被告人的权益。

其次,罪行的成立必须满足法定的组成要件。

即法律必须明确规定何种行为才构成犯罪,行为的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特征或动机。

这一要求有效防止了法律的歧视性和滥权行为的发生。

再次,刑罚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确定。

即法律必须明确规定何种罪行对应怎样的刑罚,而不能随意规定或变相规定。

这一要求确保了刑罚的公平合理性,防止了滥用刑权的发生。

最后,刑罚的执行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

即在执行刑罚时必须参照法律明确的程序规定,不能随意变动或改变。

这一要求保护了被执行刑罚人的权益,确保了刑罚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罪刑法定原则的历史可追溯到欧洲启蒙时代,当时的贵族对君主专横行为表示强烈不满。

法学家们开始主张,在适用刑罚时必须严格遵循法律的规定。

法国大革命期间,罪刑法定原则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成为了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的意义在于保障了个人的权益和自由。

首先,它确保了司法权力的限制和规范,防止了滥用职权的发生。

其次,它为被告人提供了明确的界限和辩护的权利,保障了其受到公正审判的权利。

再次,罪刑法定原则保障了刑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防止了刑罚的滥用和不当扩张。

最后,它促进了法治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2021年试论罪刑法定原则的必要性及其在我国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中的贯彻与完善

2021年试论罪刑法定原则的必要性及其在我国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中的贯彻与完善

罪刑法定原则亦称罪刑法定主义,是指认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对犯什么罪应处以何种刑罚,都由刑法明文加以规定,无明文规定的就不能处以刑罚。

这一原则的提出是刑事法治的一大进步,它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对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解及其必要性我国《刑法》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量刑。

可以看出罪刑法定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只有法律将某一种行为明文规定为犯罪的,才能对这种行为定罪判刑,而且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定罪判刑。

另一方面,凡是法律对某一种行为没有规定为犯罪的,对这种行为就不能定罪判刑。

由此我们可以对这一原则作如下理解。

一是明确性原则。

法律应该明确具体规定哪些行为成罪当罚,该定何罪,受到何种处罚。

二是法律不溯及既往。

从法律溯及力来看,新法优于旧法,轻法优于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从法律追诉时效的角度来讲,一旦经过追诉时效,此行为也不受刑法追究。

三是禁止类推。

类推作为特殊时期的产物,曾在一段时期内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类推的适用增加了法的不确定性,使定罪量刑处于不明确状态中,有违刑法理念和罪刑法定精神。

四是司法解释不能超越法律。

五是禁止不定之刑。

法即无明文规定为罪,则行为人不受刑,这是罪刑一致的要求。

罪刑法定原则的提出,不仅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背景,而且也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古老文明到现代法治,从学术到法律,它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在现代法制社会显得尤为必要。

一是反对封建社会罪刑擅断斗争的必然要求。

无论是古代的西方还是东方,凡是在实行专制的社会中,君主大权独揽,集立法、司法与行政大权于一身,实行的是罪刑擅断。

君主掌握着生杀大权,刑法被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当人类资本主义文明时,为防止审判中的罪刑擅断,才有必要把罪与刑明文规定下来,从而确定了罪刑法定原则,因此它对防止立法权和司法权的滥用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是现代法制社会司法独立的必然要求。

论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选择

论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选择
现 社 会 的 正 义 理 想 和 价 值 追 求 。鉴 于 此 , 律 要 公 正 的解 决 不 法
同利 益 之 间 的矛 盾 , 过 公 正 的 途 径 和 机 制 解 决 社 会 的 纠 纷 , 通
● ■ 晶
的 要 制它 过 社 关 的 整 主 行 的 排 实 的 导 可 恣 妄 ,行 断滥 刑 ,刑 定 建 — 重 机 ,通 对 会 系 调 和 体 为 安 以 主 者 以 意 为罪 擅 、施 罚罪 法 所 构 _
对 抗 , 是 正 与 正 的较 量 罪 。对 立 价 值 之 间 必 须 妥 协 , 而 为实 现 个 现 代 刑 法 而 言 , 种 代 价 是 必 要 的 , 司 法 能 动有 限 发 挥无 法奏 这 在 效 的 情 况 下 忍 受 法 无 明 文 规 定 的 危 害 行 为 , 社 会 为 维 护 刑 法 是 正 义 、 护 刑 法 之 确 定 性 而 付 出 的 必 要 代 价 。 刑 法 以 允 许 某 些 维 犯 罪人 逃 脱 刑 事 制 裁 为 前 提 , 是 罪 刑 法 定 的 固 有 缺 陷 之 所 这
机 出逃 。法官采纳了辩护律师 的意见 , 宣布其越狱罪不成立 。
括性条款。堵漏性的法律条文对于法律没有规定到的违法行为 , 依然有 相应 的刑 罚措 施 , 护法律 所追求 的公平正 义有所裨 对维 益。但相反的, 因为这么一条没有具体规定犯罪行为的条款, 也 可能成为“ 莫须有” 罪名的借 口。有这样的辅助条例, 如果当权



l l l
I l


【 摘要】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 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罪刑法定原则的适用与维护公平正义发

罪刑法定原则分析

罪刑法定原则分析

(三)思想基础 1、三权分立(孟德斯鸠)、自然法(霍布斯、洛克)、心理强制学说(费尔巴
哈) 2、民主主义、尊重人权主义
(四)价值底蕴
形式理性、限制权力、保障人权
(五)派生原则

既往) 允许有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从旧兼从轻原则 2、禁止类推(类推定罪、类推解释) 允许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无罪类推) 3、禁止习惯法 成文法、习惯法、判例法 4、禁止绝对不定期刑 允许相对不定期刑 5、明确性原则 构成要件的明确(罪之明确) 法律后果的明确(刑之明确) 6、禁止残暴、过剩的刑罚


类推定罪
1979年刑法第79条:本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的犯罪,可以 比照本法分则最相类似的条文定罪判刑,但是应当报请最高 人民法院核准。


类推解释(比较)与扩张解释(内涵扩大,妇女)
通说的区分标准:“可能的文义” 类推与解释不是填补法律漏洞的辅助方法,而是法律应用 (或称法律发现)的最基本形式 ——考夫曼《类推与事物的 本质》 诸断罪而无正条者,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 者,则举重以明轻——《唐律疏议· 名例》

(六)我国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
1、从废除类推到罪刑法定:79年刑法到97年刑法 2、97年刑法第3条: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 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 得定罪处刑 3、积极的罪刑法定和消极的罪刑法定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积 极)
(七)罪刑法定的司法适用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例题2.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06/2/1) A.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之一是民主主义,而习惯 最能反映民意,所以,将习惯作为刑法的渊源并不违 反罪刑法定原则 B.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法"不仅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制定 的法,而且包括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法 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但允 许有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 D.网民对根据《刑法》规定作出的判决持异议时,应 当根据民意判决

浅析罪刑法定原则及其价值

浅析罪刑法定原则及其价值

浅析罪刑法定原则及其价值
罪刑法定原则是一项重要的法治原则,也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价值原则。

它是指国家法律应明确规定犯罪与刑罚的种类、范围和程度,使人民能够预见犯罪行为的后果以及受到的刑罚。

罪刑法定原则具有以下几个重要价值。

第一,罪刑法定原则是法治的基础。

法治的核心是以法律为基础进行管理,罪刑法定原则保障了法律的权威性和适用性。

只有通过立法明确规定罪行和刑罚,才能使法律成为人民行为的准绳,确保法律的普遍适用和公正执行。

第二,罪刑法定原则保障了个人权利的尊重。

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法律对犯罪行为和刑罚进行明确规定,这使得公民在行为前能够了解法律的底线,从而在合法的范围内行事。

这样就保障了个人的自由和尊严,减少了司法的随意性,防止了权力的滥用。

第三,罪刑法定原则有助于维护社会公正和稳定。

只有让犯罪者和公众都能清晰地认识到犯罪的后果和刑罚的程度,才能有效达到法律的威慑作用。

罪刑法定原则的明确规定使得刑罚具有公正性和可预测性,有利于社会公正的维护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四,罪刑法定原则体现了法治思维和法律精神。

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

它不仅是法律制度建设的基础,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罪刑法定原则体现了法治思维,促进了法治精神的传承
和发展。

罪刑法定原则在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不仅是维护个人权利、保障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也是法治思维和法律精神的重要体现。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和坚守罪刑法定原则,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确保法律的正义、公正和公平。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认识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认识

摘要:罪行法定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215年英王约翰签署的《大宪章》。

罪刑法定原则概括起来说就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1]罪刑法定原则符合现代社会民主与法治的发展趋势,它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也有利于保障人权。

但是一切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罪刑法定原则在其合理性的背后也存在着些许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罪刑法定刑法解释司法独立一、罪刑法定原则概述罪刑法定原则作为一个普通的刑罚适用原则,已被世界各国所认同和接受。

毋庸置疑,罪刑法定原则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限制国家权力是罪刑法定原则的精髓,权力意味着专制与独裁。

如果对权力的拥有者不加以法律的限制和制约,必将导致掌权者的肆意妄为,势必殃及芸芸众生。

将国家权力依法的形式加以约束,是掌控一个国家的良好舵盘。

使得国家掌权者得以朝着人性的方向前进。

罪刑法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保障人权。

人权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任何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无权篡夺。

我国于2004年宪法修正案也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纳入到我国宪法。

这意味着我国也承认和加强对人权的保障。

如果一个人的基本权利都得不到最起码的保障,又谈何民主与自由。

保障人权就是要限制国家立法司法等权力。

可以说人权保障既是善良人的大宪章,又是犯罪人的大宪章。

它使得人以一个独立的价值形态得以实现。

即使是犯罪的人,那么他最起码的权利也应该得到保障。

这是其不失为人的最基本的权利保障。

二、从罪刑法定的内容看,可充分揭示其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法律必须以成文法的形式表现出来,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当罚。

"从而使得人们必须依法行使权力,不得超越法律权限越法行事。

当然司法机关也不允许有任何法外外裁判之特权,以实现有序的良法之治。

当然,这需要依赖于立法技术的完善,立法者素质的提升和立法科学的运用。

不过,这也不可避免的出现懂法之人利用法律之空缺进行"法外犯罪"(根据《刑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犯罪概念来说,一些行为确实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危害性,但其没有法律明文规定而又不当罚。

罪刑法定主义的价值探析

罪刑法定主义的价值探析
法 层 提 出 了罪 刑 法 定 的 思 想 。 2-d t 立 思 想 。 三 权 分 立 学 说 是 这 一 时 期 罪 刑 .- ̄分 = .
罪 刑 法 定 是 深 受 中 世 纪 刑 罚 权 无 节 制 的 扩 张 和 滥 用 之苦 而做 出的价 值选 择 , 追求 自由和人权 的结果 。 是 1 世 纪 的 启 蒙 思 想 家 倡 导 罪 刑 法 定 主 义 .并 通 过 法 国 8 大革命 后 的18年 《 权 宣 言》 1 l年法 国刑 法将其 79 人 和 80 传播 到全世 界 。 这一 时期 , 刑法 定 的理论基 础 主要包 括 : 罪 自然 法
没 有 自 由 了 , 必 然 走 向君 主 专 制 。 以他 坚 决 反 对 将 那 所
的 重 要 理 论 支 撑 。 典 自然 法 学 派 认 为 : 法 律 产 生 之 古 在 前 , 类 处 在 一 种 “自然 状 态 ” 中 , 认 为 这 是 一 种 完 人 之 并 美 无 缺 的 自 m状 态 , 是 一 种 平 等 状 态 。 克 在 认 同这 也 洛 种观 点 的基础上 , 时认为 : 同 自然 状 态 不 是 一 种 放 任 状 态 , 这 种状 态 之 下 存 在 人 人 都 应 遵 守 的 “ 在 自然 法 ” 即人 的理性 。 克认为 “ 洛 自然 法 教 导 着 遵 从 理 性 的 全 人 类 . 人 们 既 然 都 是 平 等 和 独 立 的 ,任 何 人 就 不 得 侵 害 他 人 生 命 、 康 和 财 产 。 _(’ 克 虽 然 将 自然 状 态 描 述 得 比较 健 ”2p 洛 】6 完 美 , 是 他 也 承 认 自然 状 态 存 在 缺 陷 : 少 一 种 明 文 但 缺 规 定 的 、 所 周 知 的 法 律 ; 少 一 个 有 权 依 照 法 律 来 裁 众 缺 判一切争端 的公正 的裁判者 ; 少一种权 力来保证判决 缺

主讲人中央党校法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 赵永红_6895

主讲人中央党校法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 赵永红_6895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刑法学》第二讲刑法的基本原则主讲人:中央党校法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赵永红一、罪刑法定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罪刑法定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针对封建专制国家实行罪刑擅断、肆意践踏人权的黑暗司法制度的条件下提出的,其含义是: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种犯罪的成立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罚种类(刑种),各个刑种如何适用,以及各种具体罪的具体量刑幅度如何,均由刑法加以明确的规定。

对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

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3、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1)犯罪与刑罚,只能由国家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加以规定,而不得引用行政命令、习惯。

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对犯罪与刑罚的规定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其他一切国家机关包括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无权规定犯罪与刑罚。

但根据刑法第90条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不能全部适用本法规定的,可以由自治区或者省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本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制定变通或者补充的规定,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施行。

(2)刑法对犯罪与刑罚的规定应当明确具体。

具体有两个方面的要求:其一,刑法对罪状的规定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重罪与轻罪之间的界限应当明确,不能含混不清。

其二,对法定刑的规定也要具体,法定刑幅度不能过大,禁止不定期刑。

(3)对犯罪分子的定罪与量刑只能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不得适用类推。

(4)刑法的效力不能溯及既往。

——溯及既往,即对刑法实施以前的行为不得引用刑法定罪处罚。

4、罪刑法定的法治价值理论上关于法治的内涵和要素、原则,众说纷纭,但法治本质是规范社会成员行为、制约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的自由则是一致的看法。

刑法作为公法,重要内容在于规范公共权力——刑罚权。

依法治国——country state .治国、治权(权力)、治官。

罪刑法定原则的适用及价值

罪刑法定原则的适用及价值
民 营科 技 荀 嚣 溺
法制天地
罪刑 法 定 原则 的适 用 及 价值
王 刚 张 光 祖
( 黑龙 江省 清 河 林 区人 民检 察 院 ,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与贯彻实施, 对于实现我国刑法的任务 , 惩罚犯罪、 障公 民的合法权益 , 保 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其进行 简要分析。 关键 词 : 本 原 则 ; 法 ; 基 刑 罪刑 法 定 原 则
刑法 的基 本原 则 是刑 法 的灵魂 和精 髓 , 仅能 体现 刑法 的根 本精 神 , 且 等。修订后的 19 而 9 7年刑法典在上述诸方面就有了很大的进步。 还能 指导刑 事立 法和司 法适用 。 罪刑法 定原 则是 我 国刑 法规 定的一 项基 本原 再次 , 有助于实现中国刑法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类推是对刑法无明文规
首先, 有助于强化执法意识。 不可否认, 中国刑事司法实务中还存在着有 意无意曲解法律、 忽视法律乃至无视法律的错误观念, 以致有法不依 、 执法不 严、 违法不究 、 究不依法的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而按照罪刑法定原则的要 求, 司法实务中对行为的罪与非罪 、 此罪与彼罪, 以及行为人罪责大小和应判 均应样依照条款的规定处理。 强化依法定罪判刑的法治意识, 才能 民权利的保障书, 尤其在儒家思想的影响和渗透下 ,刑法万能”“ “ 、出礼入刑” 刑罚轻重, 的刑法观念更是奉为至上原则。直至近代社会 , 西方近代民主法治观念传人 有助 于 正确 司法 。 其次 , 有助于提高司法水平。 罪刑法定原则各项 内在要求的立法贯彻, 又 中国,90年《 11 大清新刑律》 首次引进了罪刑法定原则 , 规定 :法律无正条 “ 者, 不问何种行为, 不为罪” 虽然《 。 大清新刑律》 未真正实施清王朝即告覆灭, 必然促进刑法立法的完备和明确 , 为司法提供完备、 科学 、 便于操作的法律武 但从 西方 引入 的罪刑法 定原 则为 旧中 国历 届政 府的刑 法所 沿用 。 中 国成立 器, 新 这更是直接有助于司法水平 的提高。 初期 , 为巩固新生政权 , 严厉打击反革命活动。在全部废除国民党六法 , 而又 再次, 有助于完善司法解释。 由于刑事立法不完备、 立法修改不及时和立 最高司法机关的一些司法解释 , 时常有侵入立法领域的 没有新法律的情况下 , 刑法典历次草案中, 几乎都有类推的规定, 而且 17 法解释欠缺的原因, 99 年刑法还正式确立了类推制度。并且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 还存在或产生了 越权解释的内容。司法解释是司法权的行使方式, 要受到刑法条文立法原意 些有悖于罪刑法定的做法。直到 19 年的新刑法典才正式确立罪刑法定 的制约, 97 其解释不能超出、 违背或者修改刑法条文的原意 , 此乃罪刑法定厉贝 .0 原 则 。在 中 国这样 一个历来 偏重 国家 本位 、 社会本 位 而忽视公 民个人权 利 的 的当然要求。 司法解释如能与立法划清界限并在司法的权限和领域内逐步完 必然会更加有利的指导和促进司法工作。 国家, 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 不仅仅是一个条文的宣示 , 更重要 的是表明了中 善 , 国健全立法、 保障人权和追求进步的 。 罪 刑法 定 主义是 来 源于 西方社 会 的—种 法 文化 观念 ,了解 另一 种 文化 “ 如 罪行法定原则在我国的适用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 它废除了与该原则 是非常困难的事,而把另外一种文化的—些东西当作 口号是相当简单的, 有本质对立的类推制度。 其次, 在刑事立法方面各种犯罪的立法更加完备 , 使 果不知那些 口号所代表的观念的复杂性和它在特殊情况下演化出来的性格 来源中 切断, 并随便把外国环境中因特殊的背景和问题发展 判处犯罪有法可依, 这主要体现在刑法法条罪名的增加上。 同时, 立法技术有 而从它们的历 史 。 很大提高, 使法条的设 鼹 更加合理。再次, 在刑事司法方面, 司法机关一般也 起来的东西当作我们的权威会产生形式主义的谬误” 当我们把罪刑法定移植到我国法律体系之 中并赋予法典文字 的肯定 能按照该原则进行审判 , 做到依法审判。 时, 它还要面』中闰特定环境 中法律文化 、 临 法律观念 、 刑事法律的科学性 , 特 2 罪刑法定原则在 中国的价值 司法 罪 自 19 年新刑法颁布到 目 97 前为止 , 罪刑法定原则发挥 r 其巨大的功 别刑 事 立法 和刑 事 司法解 释 , 过程 方 面的 考验 , 刑法 定 原则 必须 认 真 携其推崇和其膜拜者涉 能。从立法到司法无不受其影响, 各方面得到显著的进步, 并且改善 l立法 的面对并经受住这些考验才能为自己辟出一条道路, 『 过期盼的海市蜃楼到达_ {的圣地。而这些考验, 人 ,印 都要以我们对罪刑法定主 司法存在的 不完善 、 不科学之处 。 义有 - 正确 的了解 和客 观科学 的态度 为前 提 。否则 , - 罪刑法 定 主义非 但不 2 立法价值 l 首先, 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化, 会促进刑法立法内容的完备。 刑法立法内 能发挥其积极功效 , 反而会成为我国刑事 司法的桎梏 , 成为法官消极办案的 容的完备, 要求现阶段存在和必然会发生的犯罪活动均有相应的罪刑规范调 最好借口, 而这正是我国刑事司法界所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及时纠正我 整, 这既是有效的惩治防范犯罪的现实需要 , 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 国刑法理论和实务界, 特别是后者x- i ,  ̄刑法定的不正确理解 , 那么, 就真应了 围城》 中说的,中国文化真厉害, “ 西洋好东西来一样毁—样。 ” 罪刑法定原则不仅要求罪与刑的问题要加以明文规定, 更要求法定的罪刑规 钱钟书先生在《 范要全 面 、 观 、 确 的反 映 现实 的犯罪情 况及惩 治 防范犯 罪的实 际需要 。 客 准 而 我国刑法学界和实务界应当永远记住的是 , 因为在事实上 , 刑法的明确性是 刑法本身不可能绝对明确。而解释的明确就是 现在刑事立法却不足以完整、 全面惩治和防范已经存在 , 甚至是 已相当严重 与立法的明确性共同实现的, 罪刑法定主义固然要在法律条文中 的犯罪现象, 更谈不上具有适当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刑事立法的这种不完备, 由法官在具体适用过程来完成的。因此, 但它真实的生命永远是存续于实际的司法运行中。 大大降低了刑法对社会进步应有的保障与促进功能的发挥 。所以, 罪刑法定 获得确认, 原则会促进立法从社会的实际犯罪 睛况和惩治防范犯罪的实际需要出发 , 全 法律的原则与内容反映的是法律所处时代社会的普遍要求。这种社会 这种要求只 面 系统地 增补应 有 的罪刑规 范 , 而使 刑法立 法在 现实 条件下 具 备应有 尽有 的普遍要求总是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 从 有得到国家的承认才能上升为法律原则。因此, 人权既是人类基于对 自身价 的完 备 。 其次, 会促进刑法立法内容与技术的科学 。 例如 , 有助于促进刑法分则 值认识而提出的要求 , 也是基于这种要求进行斗争取得的社会及其统治者对 条文立法模式的完善。17 年刑法典分则条文未明定罪名, 99 而且存在着—条 于人的价值的承认。提出 人权和要求保障人权并不断扩大 ^ 权保障的范围、 是人类对 自 身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并不断为争取人权 数罪和一罪数条的晴形 , 这种有 障于罪刑立法明确化的不科学的立法 , 造成 提高人权保障的标准 , 司法实 务 中和理论 上对罪 名 与法条适 用 的不 同见 解及相 异做 法 。 彻犯罪 之 同统治者进行斗争的结果。 贯 罪刑法定原则是这种人权保障要求在刑法以致法 法定 , 求犯 罪行为 的名 称 即罪名 之法 定 。因此 ,9 7 刑法 分 则条文 就 律中的反映, 就要 19 年 是人权斗争迫使统治者承认人的价值的结果。 尽 量采 取— 条一罪 、 罪名 的立法 模式 。 如 ,99年刑 法典 创制 时 , 名列 再 17 由于 总之 , 行刑法 明确规 定 了罪刑法 定 原则 , 在 理解 和把 握罪 刑法 定 现 但是 立法经验不足, 导致立法 内容和立法技术上 的不科学之处比比皆是 : 许多常 原则的含义上仍然存在着简单化的问题 , 从彻底完成中国刑法近代化历史使 见多发 犯罪均 采纳 了监督 罪状 , 忽职守 罪 , 如玩 由于 罪状规 定 的过 于笼统 、 命的角度看, 含 仍然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 赋予刑法典保障机能, 使之成为既 糊而成为什么均可往里装的“ 口袋罪”有些用语不合逻辑, ; 有失统一或模棱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 , 又以保障公民权利自由为宗旨并与国际社会完 两可 ; 有些表 述不确 切 、 有漏洞 或�

浅谈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

浅谈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

浅谈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预防犯罪与惩罚犯罪的法律依据,更是制衡国家公权力,使公民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的坚强后盾。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所谓罪刑法定原则,是指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这种行为处以何种刑罚,必须预先由法律明文加以规定的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是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刑法的产物,它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只能求之于启蒙思想家的思想理论。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模式和内容罪刑法定原则从其萌芽、产生,经确立到发展,现已成为各国刑法中最普遍最重要的刑法基本原则。

在几百年的历史演变中,罪刑法定原则形成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大陆法系的罪刑法定原则经历了绝对罪刑法定和相对罪刑法定两个不同时期,其具体内容上也有所差别,反映了刑事立法由较为严格到灵活发展的趋势。

(1)绝对罪刑法定原则及其内容。

绝对罪刑法定原则是一种较为严格的、不容选择或变通的原则,它要求犯罪的刑罚的法律规定是绝对确定的,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只能被动地执行法律,而没有任何自由裁量的余地。

(2)相对罪刑法定原则及其内容。

相对罪刑法定原则是一种较为灵活的原则,是对传统的罪刑法定原则的修正。

其基本内容是:①在刑法的渊源上,允许习惯法成为刑法的间接渊源,但以却有必要或不得已为前提;②在定罪根据上,允许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和严格限制的扩大解释;③刑罚的适用上,允许采取相对不定期,但禁止绝对不定期刑;④在刑罚的溯及力上,原则上禁止事后法的适用,但有利于被告人的例外。

三、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体现与司法适用罪刑法定原则,虽然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在立法实践中也有所体现。

但要使这一原则体现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则必须依赖于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有效保障。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体现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是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具体体现,完善了我国刑事法治的实际需要、维护了人民的合法权益,法条中明确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并禁止对违法行为进行类推,成为刑法典修订和我国社会主义法制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

论述题十讲必背的基本原则刑法基本原则

论述题十讲必背的基本原则刑法基本原则

论述题十讲必背的基本原则刑法基本原则刑法基本原则,是贯穿于整个刑法规范体系,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义的准则。

对于学习刑法的人来说,理解和牢记这些原则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探讨一下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现代刑法的基石,其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这一原则要求犯罪和刑罚都必须由法律事先明文规定,禁止法官随意定罪量刑。

罪刑法定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在罪刑法定原则下,公民能够明确知晓自己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会受到何种处罚,从而能够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行为,避免陷入不可预测的刑事风险。

其次,它限制了国家刑罚权的滥用。

国家机关不能随意对公民定罪处罚,必须依据法律的明确规定,这有效地防止了公权力的恣意和专横。

为了实现罪刑法定原则,需要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加以保障。

在立法方面,法律应当明确、具体,尽可能涵盖各种可能的犯罪行为和刑罚种类,避免模糊和歧义。

在司法方面,法官必须严格依据法律的规定进行裁判,不得类推适用法律,不得超越法律的规定进行解释和裁量。

然而,在实践中,罪刑法定原则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犯罪行为,法律可能无法及时作出明确规定。

此时,如何在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合理地应对这些新的犯罪现象,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刑法适用平等原则刑法适用平等原则,是指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这一原则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在刑法领域的具体体现。

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公民,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只要触犯了刑法,都应当受到平等的追究和处罚。

刑法适用平等原则对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它消除了特权和歧视,使每个人都能在法律的保护下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同时,它也增强了公众对刑法的信任和尊重,有助于树立刑法的权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罪刑法定原则及其价值一、引言自从形式古典学派提出罪刑法定主义,刑法学界便逐步把其确立为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经典原则。

我国学者致力于推进法治进程,在对我国刑法的艰难探索中逐步融入世界潮流,将罪刑法定确立为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随着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大力倡导及立法化,没有法律规定,就没有犯罪,已经为我们所熟识并成为刑事司法所必须奉行的一个准则。

二、罪刑法定原则定义所谓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我国刑法第三条将其概括为“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未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

三、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正确探求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内涵,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

作为法治理念在刑法中的体现,罪刑法定原则要在司法实践中实现,需要借助于法律条文这种法律形式。

人们在讨论罪刑法定原则时,往往只局限在从法条本身来理解,甚至认为法条表述就是罪刑法定的内容。

事实上,法条本身并无高深可言,但它所体现的价值蕴涵却是十分丰富的,我们需要从历史的深度和社会的广度两个方面才能正确的求得。

罪刑法定作为近代刑法的基本原则的创立,完全体现了西方社会文化所一贯坚守的个人本位的传统价值立场,体现了西方文化固有的彰显人的主体性的人文精神。

西方人文精神和作为其具体表现的法治传统理念以古希腊、罗马强调个体权利的个体性,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包括后来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和18世纪启蒙运动的自由、平等、博爱和近代民主精神为核心潮流,其着力反对的是对人的奴役和压制,宣扬的是个性的独立和个人能量的释放,尤其是十七、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对当时教会权威和封建制度进行了激烈抨击,他们提倡理性主义,天赋人权,社会契约等,从根本上动摇了以神为本的基督精神和以权力为中心的封建精神在西方的权威,从而为“人的发现”、“一切为了人”的“现世”精神和自由权利精神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罪刑法定在这种意义上也不过是以刑法的语言对这种人文精神的另一注解而已。

在其感召下,罪刑法定呼之欲出。

并由此表明:罪刑法定代表的是一种注重张扬个体精神的文化理念世界;同时亦表明:凡是倡行社会本位,以社会本位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文化就必然会排斥罪刑法定。

罪刑法定在社会本位的社会文化中是无法诞生的。

只要社会本位的文化立场不变,罪刑法定即使被写在纸上,也无法得到真正实行。

从法文化的立场看,罪刑法定体现了古典自然法所确立的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念,是以人权保障为己任的。

贝卡里亚就是秉承古典自然法思想,建构了刑事古典学派的理论体系的,因而他首先明确地提出了罪刑法定原则的主张。

贝卡利亚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有自然权利。

但是连续的战争状态使个人无力享受那种由于朝不保夕而变得空有其名的自由。

只有通过社会契约,才能使人们联合起来建立政治社会,法律就是把这些人联合成社会的条件。

为此人们必须把自己的一部分自由转让给社会。

贝卡利亚指出,正是这种需要迫使人们割让自己的一部分自由,而且,无疑每个人都希望交给公共保存的那份自由尽量少些,只要足以让别人保护自己就行了,这一份份少量自由的结晶形成惩罚权,刑罚越公正,君主为臣民所保留的安全就越神圣不可侵犯,留给臣民的自由就越多,为此,必须在政府的权力与公民的自由之间划出一条界限,罪刑法定就是这条界限的一个明确的界标。

从刑法价值论考察,形式古典学派宣扬的罪刑法定主义是以个人自由为价值取向的,体现的是刑法对人权的有力保障。

刑罚的这种人权保障机能通过罪刑法定得以体现,主要表现为立法权与司法权之间的限制,即以法律限制权力,从而保障了个人自由。

罪刑法定主义的首要使命是对立法权的限制。

在罪刑法定的构造中,刑事立法者决不是一些任意恣形的人,而是处于限制与被限制的复杂关系之中。

立法者规定对某一行为以犯罪论处,即可以说是对个人自由的一种限制,同时这种权利本身又受到个人自由的限制。

在罪刑法定的文化领域和制度设定中,法与正义、公平、理性、权利等直接联网,由此决定立法者创立犯罪构成及其追究刑事责任必须在掌握客观规律、有利于实现个人自由、保障人权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前提下进行。

在刑法中,对个人自由限制的需要,虽然是刑罚权存在的理由和根据,但其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恰好在于使个人更充分的行使权利,最大限度的享有自由。

罪刑法定还要求以立法权限制司法权,从而更好的保障人权。

罪刑法定原则产生的理论基础之一即三权分立学说和权力制衡思想。

在费尔巴哈看来,罪刑法定可以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认识,从国家方面说,它是一种裁判规范,意味着对司法权的限制。

这时,罪刑法定是国家对公民的一种文字承诺和约定,也是对司法权的一种拘束。

国家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确认与处罚犯罪,没有触犯刑法,就没有犯罪;没有犯罪,也就没有刑罚。

由此为通过司法机关行使的国家刑罚权与公民个人自由之间划清了界限。

从个人方面说,刑法是一种行为规范,对公民的行为起着规范作用,使公民在明确规定的罪刑价目表前理智权衡自己的行为方向及其后果,当然要实现这种一般预防功能,刑法规范之规定就必须明确具体,否则其无法起到引导公民正确选择行为的功能。

可以说,罪刑法定正是通过对国家权力进行限制,并且以法律规范指引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其保障人权的目的。

四、罪刑法定价值的新发展从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内涵是限制国家权力,保障人权。

罪刑法定主义的古典形态是建立在个人自由与人权保障的基础之上的,它深受中世纪刑罚权无节制扩张和滥用之苦而作出的价值选择,在罪刑擅断主义的支配下,国家机关恣意行使刑罚权,人权丝毫得不到保障。

而罪刑法定原则则以人权保障为其价值取向,以限制国家刑罚权的无端发动为目标定位,以法治主义为制度基础的刑法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权利的保障与权力的限制是精髓与本质所在。

可以说,罪刑法定是价值偏一的选择,而并非兼顾各种价值目标和利益。

然而,时代的变迁,导致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嬗变,同样对法律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出现了所谓的社会化的运动。

例如美国法学家庞德指责十九世纪个人自由发挥能动性的神话使我们过分热衷于抽象的人的抽象的自由,而看不到具体的人的人类生活中的社会利益。

社会本位的法律观念强调的是社会秩序,通过社会协调一致的行动使得社会利益最大化,社会本位价值观的确立,对建立在个人本位价值观之上的罪刑法定主义是一次严重的挑战。

形式实证学派就是在这种时代变迁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所确立的社会防卫论体现了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例如,菲利坚决否定形式古典学派倡导的个人责任论,从而提出社会责任论,认为对犯罪人适用刑罚,必须考虑导致犯罪的犯罪人本人的个人因素,更重要的是考虑导致一定的犯罪人实施一定的犯罪的社会诸条件,从社会环境中寻找犯罪原因或根源,从而社会就有责任以相应的刑事政策并用相应的处遇,改造教育犯罪人,以使复归社会,排除对社会的侵害。

从他们的观点来看,刑法的终极意义在于促使犯罪人回归社会,以维护正常的社会常态,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作为刑罚重要原则的罪刑法定主义的最终价值理应为保护社会。

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价值取向上,罪刑法定主义的人权保障机能与社会保护功能是否能够并存,罪刑法定主义是否已经不能容纳时代内容,应该退出历史舞台。

笔者认为,罪刑法定原则是法治在刑法中的表现,它表现为一种法治理念,绝不仅是徒具法律形式的空壳,其所蕴含的价值内容是丰富的,兼有人权保障和社会保护的机能。

前面我们提到,其从产生之初就关注人身自由,强调人的个体性。

但人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又具有社会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只有从现实的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出发,才能科学的界定个人自由。

个人自由是人的现实权利,这种权利的实现,不可能超出一定的社会结构所提供的条件。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由于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垄断取代竞争,因而社会本位思想得以滥觞,这种社会本位应该说是对以往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的一种反动,但从本质上并没有否定个人自由而只不过是在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这两种价值中更偏重于后者而已。

正如以上所说,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自由与秩序也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因为秩序意味着按照一定的规范和准则,对社会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使社会按其特定的秩序轨道正常运行,因此,秩序是自由的前提或基础,同时秩序本身也包含着自由。

正如美国学者库利指出:只有糟糕的社会秩序才是和自由对立的。

自由只有通过社会秩序或在社会秩序中才能存在,而且只有当社会秩序得到健康的发展,自由才可能增长。

既然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是统一的,刑罚的人权保障与社会保护这两大机能也是不可偏废的,因为法律的任务就是努力的在尊重个人自由和维护社会根本制度之间保持平衡。

刑法既要通过其人权保障机能成为公民自由的大宪章,又要通过其社会保护机能成为社会利益的捍卫者。

社会利益与个人自由是统一的,社会保护和人权保障两者如何得以协调呢?罪刑法定原则自诞生至今,经历了由绝对罪刑法定转向相对罪刑法定的历史嬗变。

绝对罪刑法定由刑事古典学派所倡导,其派生的基本内容是:1.绝对禁止或排斥类推适用;2.排斥习惯法的适用;3.绝对禁止不定期刑,实行绝对确定的法定刑;4.禁止适用事后法。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刑法学说的进化,绝对罪刑法定的学说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中不断得到修正,形成当前为刑事实证学派所倡导的相对罪刑法定,派生出新的内涵,即:1.从完全禁止司法裁量到允许有限制的司法裁量;2.从完全否定类推到容许有限制的类推适用,即在有利于被告人场合容许类推适用;3.从完全禁止事后法到采用从旧兼从轻,即在新法为轻的情况下刑法具有溯及力;4.从采用绝对确定的法定刑到采用不定期刑。

罪刑法定由绝对向相对的演进,没有违背人权保障的宗旨,同时又增加了刑法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从本质上反映出人们对社会秩序和个人自由、社会保护和人权保障关系的认识上的变化和深化,这完全是罪刑法定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五、在实践中体现罪刑法定的价值我们探求其价值内涵是为了能够在刑法的制度建设中更好的实现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目标,实现刑法的功能。

罪刑法定原则作为一种法治理念,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我们需要在立法和司法的实践中贯彻和实现这一理论所包含的精神理念。

为了更好的贯彻和实施这一原则我们需要实现刑事政策观念的变革(所谓刑事政策观念是指刑事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对于刑事政策的性质、目的、功能、原则、内容等一系列主观认识与倾向的总称。

其在刑事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活动中虽然是居于潜隐性的位置,但又无时不刻地影响着表层法制系统的功效。

)。

罪刑法定主义的价值首先应当在立法中得以体现,刑法典是罪刑法定主义的基本法律载体。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能够使罪刑法定主义保持新的活力,我们在立法建设中需要更加注重法律术语的准确性,兼顾法律概念的时代性,不断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增强刑法的时代性因素,尽可能实现刑事司法有法可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