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分型解析

痹症分型解析
痹症分型解析

痹症分型解析

着痹

病证名。痹病中的一种。风寒湿三气合而致病,以湿邪为主,表现肢体疼生酸困、病处不移的一类痹证。《素问·痹论》:“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内

经》名之曰着痹。《素问·痹论》:“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又名肌痹。《证治准绳·杂病》:“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

缓弱,皮肤不仁,……”《症因脉治》卷三:“湿痹之证,或

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

为热,热变为燥,收引拘挛作痛,蜷缩难伸,名曰着痹,此

湿痹之证也”。

病因病机

着痹的病因不外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外因以感受湿邪为主,

常夹风、夹寒、夹热。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阳虚则难以驱

散,脾虚则难以运化,故内因以阳气虚弱、脾胃不足为主。

具体有营卫失调、气血不足、脾虚湿阻、脾肾阳虚等。此外,着痹在病变过程中可以产生病理产物痰瘀,而痰瘀又可成为

继发病因。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营卫气血不足,则易招致湿

邪内侵,外邪痰瘀痹阻经脉日久,又损伤脏腑阴阳气血,故

内外之因互为因果。着痹病机总属湿邪等侵犯人体皮肉、经

脉、流注关节,气血不和,经络痹阻不通,发为着痹。

中医诊断

本病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初起时可

见全身肌肉痠痛,头身困重,渐至关节疼痛,呈酸痛、胀痛

状,以下肢关节为主,或肢体麻木不仁,皮色不变,关节沉

重,活动不便,遇阴雨天气加重,天晴干燥则症状减轻。多

伴周身困重、胸闷、纳呆、苔腻、脉濡涩等。起病多缓(夹风寒热邪则较急),病程一般较长,可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易

致肌肉萎缩。

诊断要点

1.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多,老年次之,儿童少见,男女均

可患病,发病季节以长夏、寒冬为多,多数患者有感受湿邪

的环境和因素。

2.肢体关节肌肉酸痛、沉重,或肿胀、麻木不仁,活动不

便,关节怕冷,皮色不变,以下肢关节为多见,遇阴雨天气

症状加重。

3.多伴有头身困重、精神萎靡、汗出恶风、四肢欠温、胸

闷腹胀、饮食减少、小便不利、大便稀溏等。

4.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腻,脉多沉涩或濡缓。

5.病程一般较长,缠绵难愈,可反复发作。

具备第2、3条,参照其他各条,即可确立着痹的诊断。

辨证治疗

风湿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重着,疼痛游走不定,皮

色不变,肌肤麻木不仁,随天气变化而发作,或伴恶风寒,

汗出,头痛头重,或身体微肿,舌淡红或淡暗,苔薄白或稍

腻,脉浮缓或濡缓。

治法:祛风除湿,蠲痹通络。

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祁蛇10g 羌活10g 独活12g 川芎10g 苍、白术各10g 稀莶草15g 海桐皮15g 防风10g 茯苓12g 陈皮10g 甘草6g 方解:方中以羌活、防风、独活为主药,羌活、防风善祛上

部风湿,独活善祛下部风湿,三者相合,能散周身风湿而疏

利关节。稀莶草、海桐皮祛湿除痹,祁蛇搜风通络,川芎理

气活血,苍、白术、陈皮、茯苓健脾化湿,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

寒湿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冷痛、重着、肿胀,痛处固定,屈伸不利,

以下肢关节为多,遇阴雨天气加重,得热痛减,遇冷加剧,

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紧或弦缓。

治法:祛寒除湿,温经通络。

方药:乌头汤加减。

制川乌10g 细辛3g 桂枝10g 稀莶草15g 白芍15g 干姜10g 茯苓20g 麻黄10g 当归15g 独活12g 蜈蚣l~2条甘草6g

方解:方用乌头、细辛、干姜、桂枝等大辛大热之品,温经

散寒除湿,乃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意。稀莶草、独活、麻

黄祛风散寒除湿,当归、白芍活血通络,蜈蚣通络止痛,茯

苓健脾利湿,甘草调和诸药。

湿热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灼热,局部红肿、拒按,发热,汗出,口干口苦,烦闷尿黄,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或濡数。

治法:清热除湿,宣痹通络。

方药:宣痹汤加减。

石膏20g 滑石15g 防己15g 黄柏10g 晚蚕砂土0g 连翘12g 苡仁30g 赤小豆15g 肿节风15g 忍冬藤30g 赤芍15g 地龙10g

方解:方用石膏甘寒清热,黄柏、连翘苦寒清热燥湿,滑石、

防己、晚蚕砂、苡仁、赤小豆等甘淡利湿,肿节风、忍冬藤

清热通络止痛,赤芍、地龙活血祛瘀,疏通经络。诸药共用,具有清热利湿、宣痹通络之功。

加减法:如关节疼痛,不可触近加片姜黄10g、海桐皮15g。脾虚湿阻证

证候:肌肉关节酸楚疼痛,或略呈重着肿胀,肌肤麻木不仁,肌肉萎软无力,面色苍黄或浮肿,食欲减退,脘腹胀满,大

便稀溏,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健脾和胃,祛湿蠲痹。

方药:升阳益胃汤加减。

黄芪20g 党参15g 苍术10g 柴胡10g 白芍15g 法夏10g 茯苓18g 陈皮10g 羌活6g 独活10g 防风10g 泽泻10g 黄连4g 甘草6g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柴胡、白芍、陈皮等补气升阳,健

脾益胃,疏利气机;苍术、半夏、茯苓理气和中,燥湿化痰;羌活、独活、防风、泽泻祛风胜湿,蠲痹止痛;佐黄连少许

健胃燥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有升阳益胃、祛邪蠲痹之功。脾肾阳虚证

证候:着痹日久,肢体关节酸痛肿大,屈伸不利,关节怕冷,畏寒喜暖,手足不温,腰膝酸软,口淡不渴,或面浮肢肿,

纳差腹胀,小便频数,大便稀溏,或男子阳痿,女子带下清

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通阳蠲痹。

方药:温阳通痹汤。

黄芪18g 白术12g 熟附子12g 肉桂5g(研末煸) 当归15g 熟地15g 小茴香10g 杜仲15g 独活12g 稀莶草15g 蜈蚣2条炙甘草6g

方解:方中以熟附子、肉桂温阳,黄芪、白术益气,当归、

熟地养血活血,小茴香、蜈蚣温经通络,独活、稀莶草祛风

除湿,杜仲益肾除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补脾肾,

通阳蠲痹之功。

加减法:诸证如夹痰、夹瘀则应伍以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之

品。化痰散结可选用半夏、南星、白芥子、猫爪草等,活血

化瘀可选用桃红、红花、姜黄、土鳖虫、乳香、没药等。此

外,治痹还应重视擅长搜风剔络之动物药,如蛇类、蜈蚣、

全蝎、地龙、露峰房等。

行痹

概述

病名。出《素问·痹论》。又名风痹、走注。详见风痹条。

风痹:病名。以疼痛游走不定为特征痹证。见《灵枢·寿天刚柔》。又名行痹、筋痹。《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杂病证治准绳》:“风痹者,游行上下,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而不收。”《症因脉治》卷三:“风痹之症,走注疼痛,上下左右,

行而不定,故名行痹。”风寒攻痛者,防风汤;表里有邪者,

防风通圣散、和血散痛汤、大秦艽汤;风热痛者,四物二妙

丸;风湿之邪,苍防二妙汤。亦可用虎骨散加减。一说风痹

即痛风,如《景岳全书·杂证谟》:“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

病因病机

行痹的主要病因为风邪,而风为百病之长,故其他外邪也常

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其中以风寒、风湿最为常见。其内因

则为卫阳不固,腠理空虚。风邪或夹寒夹湿乘虚侵入人体肌

肤、经络,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而为本病。

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肢体、经络、关节,尤以上肢、肩背部关

节多见,少数发于肌肤。若病久不愈,可内侵血脉、筋骨,

或复感于邪,可累及心、肾等有关脏腑,这些已不属一般行

痹范畴。

诊断治疗

①风寒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疼痛,痛处游走不定,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浮缓

或弦紧。郁而化热者,可出现局部红肿、灼热、疼痛,或有

发热,口渴、烦闷不安,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防风汤加减。防风10g 茯苓15g 秦艽15g 葛根10g 麻黄10g 桂枝10g 当归10g 羌活10g 甘草5g 生姜3片大枣10g 方解:方中防风、秦艽、羌活祛

风通络;桂枝、麻黄温经散寒;当归活血通络,养血祛风;

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姜、枣和中调营。诸药共用,具有祛

风散寒、温经通络之效。加减法:酸痛以上肢关节为

主者,加白芷10g,威灵仙10g,川芎10g;以下肢关节为主者,加独活10g,牛膝10g;以腰背关节为主者,加杜仲

12g,桑寄生15g,续断10g。

②风湿痹阻证

证候:肢体关节肌肉游走性疼痛,肿胀,重着,气候突变或

阴雨天尤甚,肌肤麻木不仁或身微肿,小便不利,苔薄白或

薄腻,脉浮缓或濡缓。蕴久化热者,可见局部红肿热痛,或

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10g 独活10g 防风10g 防己12g 稀莶草15g 川芎10g 海桐皮15g 桂枝10g 海风藤20g 白芷10g 木香6g(后下) 甘草5g 方解:方中以羌活、独活、稀莶草、海桐皮、桂枝、防风、防己、海

风藤、白芷祛风除湿;当归、川芎、木香理气活血;甘草调

和诸药。全方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加减法:风甚走痛甚者,加白花蛇10g,蜈蚣10g,甲珠10g;湿甚者,可加薏苡仁15g,苍术10g;兼寒者,可加制附子10g;肢体麻木者,可加甲珠10g,鸡血藤15g,千年健15g,乌梢蛇10g;上肢痛可加威灵仙15g,姜黄10g;下肢痛可加牛膝10g,续断15g;如关节渐肿,舌苔黄腻,有化热征象者,加黄芩10g,知母10g,丹皮10g,忍冬藤30g。

③营卫不和证

证候:肌肉关节疼痛,痛处游走不定,肌肤麻木不仁,恶风,汗出,头痛,项背不舒,发热或微恶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营和卫,祛邪通络。

方药: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桂枝10g 白芍15g 甘草5g 生姜3片大枣4枚黄芪15g 防风10g 白术10g 秦艽12g 海风藤15g 独活12g 方解:方中桂枝解肌发表,白芍和营敛阴,桂、芍同用,调和营卫以使腠理密

固;生姜助桂枝以解表,大枣佐白芍以和营,甘草以和中;

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助黄芪以固表,且二者同用,又可健脾

培中,以资化源;防风、独活、海风藤、秦艽以祛风通络。

诸药共用,有调营和卫、祛风通络之功。加减法:痹痛甚者重用桂枝15g,加细辛3g,威灵仙10g;项背不舒者

加葛根15g。

④血虚风痹证

证候:肌肉关节酸痛无力,时轻时重,劳累后加重。筋惕肉

隅,肢体麻木或肌肉萎软,面黄少华,心悸,气短。舌淡苔

薄白或薄少,脉缓细弱。治法:益气养血,祛邪通络。方药:三痹汤或独活寄生汤加减。党参15g 黄芪15g 白术12g 当归15g 川芎10g 白芍15g 鸡血藤20g 桂枝10g 牛膝10g 茯苓10g 独活12g 甘草5g

方解:方中以党参、茯苓、黄芪白术益气健脾;当归、川芎、白芍、牛膝养血活血;鸡血藤养血通络;桂枝祛邪通络;

独活祛风除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益气养血、祛邪通

络之功。

加减法:气血虚较甚者,加熟地15g,丹参20g,人参5g;肝肾不足者,加杜仲15g,续断15g,桑寄生15g;肢体关节疼痛明显,风寒湿之邪较甚者,加防风10g,制川乌10g,蕲蛇10g。

以上各证,若夹痰者,可加白芥子、法夏、制南星、猫爪草

等;若夹瘀者,可加桃仁、红花、田七、姜黄、土鳖虫等;

痛剧者,可加乳香、没药、姜黄、露蜂房、马钱子等。

痛痹

痛痹,病名。据文献记载有两个含义:其一指以关节疼痛为

主证的痹证。《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故痛痹又称寒痹。《金匮翼·痹证统论》:“痛痹者,寒气偏胜,阳气少、阴气多也。夫宜通而塞则为痛,痹之有痛,以寒气

入经而稽迟,注而不行也。”其二指痛风。虞抟谓:“夫古之

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

痛痹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邪合邪而以寒邪为主侵袭

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

发生疼痛,痛有定处,疼痛较剧,得热痛减,遇寒痛增等为

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于冬季,发病年龄以中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

痛痹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中的风湿性

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多发

性肌炎、坐骨神经痛、臂丛神经痛、骨质增生性疾病(如增

生性脊柱炎、颈椎病、跟骨骨刺、大骨节病等)、周围血管病变中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指端动脉痉挛症等病,在其病

程中均可出现类似痛痹的临床表现。

1病因病机

痛痹的致病原因,外因多与严冬涉水、步履冰雪、久居寒湿

之地等,导致风寒湿邪以寒邪为主侵入机体有关。内因则主

要与脏腑阴阳失调,正气不足有关。其病机是在正气虚弱的

前提下,风寒湿邪以寒邪为主侵袭,痹阻于经络、肌肉、关

节,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痛痹。

2临床表现

1.本病多以肢体关节(腰、肩、膝、肘、腕、踝)疼痛、酸

楚、麻木、重着、活动障碍为主症。

2.腰背、四肢关节及肌肉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以

痛处不移为特点。

3.其痛有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局部皮色不变、关节屈伸不

利、形寒肢冷、昼轻夜重的特征。

4.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3辨证施治

1.寒凝痹阻证

(1)证候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如刀割,得热痛缓,痛

处固定,日轻夜重,甚则关节不能屈伸,痛处不红不热,形

寒肢冷,苔白,脉弦紧。

(2)治则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3)主方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

(4)方药制草乌、熟附子、干姜、麻黄、细辛、桂枝、甘

草。

若寒甚加制草乌;痛偏上肢加羌活、威灵仙,千年健;痛偏

下肢加独活、牛膝、防己;痛偏于腰加桑寄生、杜仲、川断、淫羊藿。

2.风寒痹阻证

(1)证候肢体关节冷痛,游走不定,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关节屈伸不利,或恶风畏寒,舌

质淡红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紧或弦缓。

(2)治则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3)主方乌头汤加减。

(4)方药制川乌、麻黄、黄芪、白芍、甘草、蜂蜜。

若风胜者加羌活;痛以上肢为主加威灵仙、川芎;痛以背腰

为主加杜仲、桑寄生、川断;痛以膝踝为主,加独活、牛膝。

3.寒湿痹阻证

(1)证候肢体关节冷痛、重着,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日

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或痛处有肿胀,舌质胖淡,

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2)治则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3)主方附子汤加减。

(4)方药熟附子、白术、白芍、云苓、人参、肉桂、细辛、

川椒、独活、秦艽。

寒甚者加乌头,湿重者加薏仁、苍术。

4.风寒湿痹阻证

(1)证候肢体关节冷痛沉重,痛处游走不定,局部肿胀,

关节屈伸不利,气候剧变则疼痛加剧,遇寒痛增,得温则减,恶风畏寒,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沉紧、弦缓。

(2)治则祛风散寒,利湿通络。

(3)主方蠲痹汤加减。

(4)方药羌活、独活、桂心、秦艽、海风藤、桑枝、当归、

川芎、乳香、广木香、甘草、细辛、苍术。

痛甚加威灵仙、防己;风偏胜者加防风,改用秦艽;寒胜者

加附子;湿胜者加防己、薏仁、萆薢。

5.痰瘀痹阻证

(1)证候痹病日久不愈,肌肉、关节刺痛,痛处不移,甚

至关节变形,屈伸不利,关节、肌肤色紫暗,肿胀,按之稍

硬,有痰核硬结或淤斑,肢体顽麻,面色暗黧,眼睑浮肿,

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淤斑苔白腻,脉象弦涩。

(2)治则活血行瘀,化痰通络。

(3)主方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

(4)方药桃仁、红花、川芎、当归、陈皮、半夏、云苓、

炙甘草、没药、五灵脂、地龙、秦艽、羌活、怀牛膝。

若痰留关节,皮下结节,可酌加制南星、白芥子以豁痰利气;如痰瘀不散,疼痛不已,酌加炮山甲、白花蛇、蜈蚣、土鳖

虫,以搜风散结,通络止痛;痰瘀痹阻多损伤正气,若神疲

乏力,面色不华,可加党参、黄芪;肢凉畏风冷者,加桂枝、附子、细辛、防风,以温经通痹。

6.肝肾阴虚证

(1)证候筋肉关节肿胀,骨节烦痛,入夜更重,肌肤麻木

不仁,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日

久关节变形,形体消瘦,或咽干耳鸣,头昏视物不清,或失

眠多梦,盗汗,五心烦热,两颧潮红;男子可见遗精,女子

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数。

(2)治则滋补肝肾,强壮筋骨。

(3)主方独活寄生汤加减。

(4)方药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秦艽、防风、细辛、

当归、生地、白芍、人参、云苓、炙甘草、川芎、桂心、生

姜。

若疼痛较甚者可酌加制川乌、地龙、红花以助祛寒通络,活

血止痛之效;寒邪偏重者,酌加附子、干姜;湿邪偏重者,

酌加防己、苍术、薏米。

7.肝肾阳虚证

(1)证候关节冷痛,肿胀,昼轻夜重,屈伸不利,腰膝酸

软,下肢无力,足跟疼痛,畏寒喜暖,手足不温,面色晄白,自汗,口淡不渴,毛发脱落或早白,齿松或脱落,或面浮肢

肿,或小便频数,男子阳痿,女子月经后衍最少,舌质淡胖

嫩,舌苔白滑,脉沉弦无力。

(2)治则温补肝肾,祛寒除湿,散风通络。

(3)主方消阴来复汤加减。

(4)方药鹿茸、附子、补骨脂、菟丝、枸杞、益智仁、小

茴香、木香、当归、生姜、大枣、牛膝、狗脊、独活。

寒重者加川乌、草乌、麻黄;湿胜者加薏米、云苓、苍术。

燥痹

基本概述

燥痹,是由燥邪(外燥、内燥)损伤气血津液而致阴津耗损、气血亏虚,使肢体筋脉失养,瘀血痹阻,痰凝结聚,脉络不

通,导致肢体疼痛,甚则肌肤枯涩、脏器损害的病证。以心、肝、脾、肺、肾各脏及其互为表里的六腑、九窍特有的阴津

亏乏之表现为其临床特征。燥痹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秋

冬季为多见。其发病年龄,以儿童及青中年罹患机会较多,

且女性多于男性。

燥痹一病,是路氏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结合自己多年的临

床经验而提出的,与西医学很难对号入座。对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某些传染病中后期、贫血病、冠心病、结

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硬结性红斑、皮脂腺囊肿等病出现的

燥热伤津证候,可参考燥痹治疗。

病因病机

燥痹之患,起因多端,机理复杂,涉及多脏器、多系统的病

理变化过程。其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阴津匮乏;或木形、

火形之体后天感受天行燥邪或温热病毒,损伤津液;或过服

辛热燥烈药品而耗伤阴津,或居住刚烈风沙缺水之地,或久

在高温下作业;或新的化学药品毒性反应及有害元素损伤阴

津等等。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以

荣养滋润机体各个组织、器官,内而脏腑脑窍,外至四肢百

骸、筋骨、皮毛。若气虚不能运载津液,则周身失于敷布润

泽;或阴虚津液枯涸,脏腑组织失运、失荣,燥邪内生。燥

则失濡、失润、失养,气血运行受阻,痹证乃成。经脉不通

则瘀阻,甚则燥胜成毒,发展演变为燥痹、燥毒痹、燥瘀痹、燥痰痹等。

中医诊断

诊断要点:

1.有禀赋不足,阴液失充;或外燥侵袭,或津伤化燥,或

燥烈药物毒害等病史;

2.有津伤干燥的表现:口干、咽干、眼干、皮肤干、大便

干等症状;

3.有五脏及其互为表里的六腑津干液燥的各自不同的生理、

病理特殊表现;

4.有关节、筋膜、肌肉失于津液濡润的临床表现。

5.有津亏血燥的表现。如肌肤枯涩、瘙痒、五心烦热、盗

汗、肌肉消瘦、麻木不仁等症;

6.有津亏血瘀的表现。如:瘀斑、红斑结节、肢端阵发性

青紫等症;

7.有燥核痹结的表现。如皮下筋膜结节,皮脂腺囊肿、瘿

瘤等症;

8.舌质红或红绛,或有裂痕,无苔或少苔,或花剥,或镜

面舌。脉细数或弦细数,或细涩。

具备以上3条者,兼参照其他各条,即可确立“燥痹”,按燥痹辨治。

辨证治疗

燥伤肺阴肺气痹阻证

证候:咽痒干咳,胸闷短气,痰少稠粘而不易咯出,或痰中

挟血,量少色暗;或声音嘶哑,鼻干少涕,或午后颧红,潮

热盗汗,手足心热,神疲胁痛,日渐消瘦,皮毛干燥,或局

部肌肤麻木不仁,舌红苔少乏津,或舌光剥,脉细数或沉涩。治法:生津润燥,轻清宣肺。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

霜桑叶生石膏(先煎)人参甘草胡麻仁阿胶麦门冬杏仁枇杷叶

方解:方中用石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配甘寒之桑叶疏风

清热,表里同治,使邪热从肌表外透;杏仁、杷叶降逆化痰

止咳;麦冬、胡麻仁、阿胶养阴润燥,生津补血;人参、甘

草益气生津。诸药相合,共奏清热疏风、养阴补血、益气生

津润燥之功。

加减法:咳而夜甚,两颧娇红者,方中去人参、甘草、生石

膏,加蛤粉(包)、青黛(包)、旋覆花(布包);咳而痰中挟血者,去人参、甘草,加沙参、紫草根;咳而口干渴甚者,去人参、甘草、桑叶、加玉竹、白芍、旋覆花(布包);口干咽燥而疼痛者,去人参、甘草,加牛蒡子、锦灯笼;咳而

胸脘闷满者,方中去人参、甘草,加瓜蒌、炒枳实;盗汗者,加生牡蛎(先煎)、浮小麦;咳而喘促不得卧者,方中加苦

葶苈(包);周身痰楚疼痛者,加忍冬藤、伸筋草、地龙;

肩臂疼痛者,加威灵仙、片姜黄、赤白芍。

燥伤心阴心脉痹阻证

证候:心悸怔忡,烦躁不宁,惊惕不安,多梦易醒,胸闷钝

痛,或灼热疼痛,或痛引肩背及臂臑内侧,时发时止。口舌

干燥,手足心热,盗汗。舌红少津,或有瘀斑,无苔或少苔,或舌光剥,脉细数或细涩兼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生津润燥。

方药:生脉散合加减一贯煎。

人参麦冬五味子生地芍药麦冬熟地知母

地骨皮炙甘草

方解:方中用人参、麦冬、生地、知母、地骨皮益气养阴,

清热生津,凉血润燥;白芍、熟地滋阴补血;五味子、炙甘

草酸甘化阴,且甘草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之功,使滋阴而

不腻,凉血而不寒。群药相合,共奏益气养阴、生津清热、

润燥之效。

加减法:若烦躁便结者,加火麻仁;小便涩赤不利者,加莲

子芯、赤小豆、车前子(包);心烦失眠者,加炒柏子仁、

夜交藤;心中惊悸不安者,加生龙齿(先煎)、琥珀粉(分冲);胸闷胸疼者,加丹参、瓜蒌;气短汗出者,加生牡蛎

(先煎)、浮小麦;周身疼痛者,加地龙、络石藤;上肢关

节疼痛者,加赤白芍、桑枝、秦艽。

燥伤胃阴脾虚肌痹证

证候:饥不欲食,或食入不化;胃脘嘈杂,或隐隐作痛,或

呃逆干呕,口咽干燥,心烦意乱,或大便燥结,形体消瘐,

甚则肌肉萎缩、四肢无力、举步不健。舌质暗红少津,或舌

质剥裂,苔薄黄或无苔,脉细数或细涩。

治法:养脾益胃,生津润燥。

方药:养脾润胃汤(路志正经验方)。

沙参麦冬炒扁豆生山药生地杏仁(炒)玫瑰花火麻仁白芍药生谷麦甘草

方解:本方是根据周慎斋“淡养胃气,甘养脾阴”的治则,结

合路氏多年临床经验,以《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和《温病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