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辨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辨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一)

第一部分绪论(此部分由蔡文学老师整理、供稿)

一、自然辩证法简介

1、自然辩证法的定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A自然界及其发展;B科学技术发展规律;C科学(认识自然)和技术(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D科技和社会相互作用的规律;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A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B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C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D科学技术与社会

(3)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法

A实证方法:以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

B哲学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进行总结与概括;

C质疑与反思:高屋建瓴,以全面、系统和发展的观点,从全人类的利益出发,进行分析和评价

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1)哲学性质(2)中介性质(3)交叉性质(4)与历史唯物主义并列

3、宗教、哲学、科学之比较

(1)宗教:宗教信仰、宗教仪式、宗教经验、宗教群体与组织

恩格斯:“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们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自然科学:“是人类探索自然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它既是一种建制,又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精神创造方式,同时又是一种方法。”

★宗教、哲学、科学的相同之处:

◎均具有解释功能◎均有自己的概念体系◎均有自己的活动组织和形式◎均在人类生活中发挥指导作用

★宗教、哲学、科学的不同之处:

宗教哲学科学

引入超自然物建立玄学符号系统现象之间的数量化描述

依靠信仰依靠论证依靠实证

不必自圆其说必须自圆其说不仅自圆其说

无法实证借助实证必须实证

永世不变因他而变自身变化

不可质疑寻找反例普遍质疑

二、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1、经典创立期

(1)萌芽于19世纪40年代,思想形成于1873年,开始于1878年,停滞于1883年,终结于1895年;

(2)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工合作,恩格斯撰写,完成:《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

2、经典发展期

(1)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发现带来挑战

(2)列宁开创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新篇章—-马赫批判、物质定义

(3)科技发展新趋势

(4)形成研究新领域

3、二战之后新发展时期

(1)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协同学、突变论;

◎非线性科学、复杂性研究

◎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可持续发展

(2)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

◎科学精神:批判;求真;创新;人文。

◎科学方法:比较;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实验。

◎科学分界:实验(实证)--证实与证伪

(3)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技术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

◎技术的社会建构

◎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

(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科技、生产新模式:科学研究—技术发展—市场营销

◎以研究为过程、创新为动力、效益为目标

◎集体化、产业化、体制化

三、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现代化

1、建国初期

2、工业化时期

3、改革开放时期

第四部分:科学研究方法论(此部分由蔡文学老师整理、供稿)

一、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一)科学事实

定义:指科学认识主体通过观察与实验所获得的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分为事实1和事实2。

特征:1、必须是个别陈述;2、可复述、可重现;3、精确、系统;4、相对独立性

作用:1、形成新概念、新理论的基础;2、确证或否证假说与理论的依据;3、推进科学发展的动力。

(二)科学定律

定义:是科学认识主体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对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的反映,是科学认识的基本形式。

特征:

1、一定范围内的全称命题;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3、简明性特征。

作用:

1、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构成系统的科学理论;

3、进行科学解释和科学预测。

(三)科学假说

定义: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包括事实基础、背景理论、猜测、预言。

来源

1、已有理论与新事实的矛盾。

2、已有理论推到原来适用范围之外。

3、新旧事实的矛盾的解决。

特点

1、科学性和猜测性的统一;

2、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3、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

作用:恩格斯:“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1、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2、激发思维创造性的有效方式;

3、不同学说的争论有利于学术繁荣。

(四)科学理论

定义: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的确证知识系统。由科学概念、科学定律和科学推论构成。

特征:

1、客观真理性;

2、全面系统性;

3、逻辑完备性;

4、科学预见性。

(五)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辩证关系

1、科学事实是科学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

2、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

3、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过渡形式;

4、科学理论是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

二、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辨析

1、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具有本质区别;

2、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

3、非科学可能存在事实支持,但是尚未确证;

4、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形式的非科学。

5、伪科学的表现

1)以宏扬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名义宣传封建迷信;

2)利用科学知识把非科学问题和非科学内容装扮成科学;

3)以科学研究为幌子,违反科学规范和科学精神,随意标榜自己的成果;

4)利用自己的科学声誉和社会影响,打着科学旗号,从事与科学无关的社会活动。

6、科学价值

科学价值是指科学满足个人和社会现实发展需要的属性,以及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科学自身价值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产物。

(一)科学的内在价值

1、怀疑与批判;

2、求真与探索;

3、积累与创新。

(二)科学的社会价值

1、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物质财富;

2、改变人类生活面貌,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3、改善人类社会关系,增进互相了解;

4、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实现人类解放。

三、科学研究过程

(一)科学问题的提出

1、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

波普尔:观察始于问题

(1)从理论发展的总过程看,问题是旧理论的终点与新理论的起点。

(2)从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看,科学研究是以问题为框架有选择地去搜集事实资料。(3)与认识来源于实践有关联:“问题说”着眼于科学研究的程序,“观察说”着眼于认识的来源,二者层次不同,实质统一。

2、科学问题的来源

(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3)从某一理论内部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4)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

(5)社会需要与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

3、科研选题原则

科研选题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的过程。是科学研究的具体化。

(1)创新性原则:前人未解决或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2)科学性原则:科学理论与科学事实为依据

(3)可行性原则:主客观条件的考虑

(4)需要性原则:社会(实践)与学科(理论)发展需要

(二)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

1、科学观察: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与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

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1)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依赖感官与仪器

(3)不改变研究对象,自然发生

2、科学实验: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借助于科学仪器,在科学方法指导下,人

为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科学实验的特殊作用

(1)简化研究对象

(2)强化研究对象

(3)经济实用

(4)降低科学研究的风险

3、观察实验中的机遇

机遇是因意外事件导致的科学新发现。

机遇产生的客观原因:

自然界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如何利用机遇:世界观上的认识;开放的思路;广博的知识背景;敏锐的洞察力

(三)科学假说的形成

1、科学假说的构成:背景理论;对现象本质的猜测;推演出的预言与预见

2、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

(1)一致对应性;(2)可解释性;(3)可预测性;

3、假说的检验:

(1)逻辑分析;(2)实践检验;(3)判决性实验;

(四)科学理论的创立

1、创立理论的思维过程

(1)准备阶段—问题的提出

(2)酝酿阶段—问题的求解

(3)豁朗阶段—问题的突破

(4)验证阶段—问题成果的证明和检验

2、科学语言:(1)科学术语(2)科学命题(3)科学符号

3、科学思维方法—演绎方法:(1)演绎推理(2)公理化方法(3)理想实验

4、科学思维方法—非演绎方法

(1)分析与综合(2)归纳与概括(3)类比与联想(4)思想模型

(五)科学理论创立的思维形态

1、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2、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

3、顿悟—直觉与灵感;

4、创新思维。

(六)科学理论的评价与检验

1、科学理论的评价

(1)相容性评价(2)自洽性评价(3)简单性评价

2、科学理论的实验检验

(1)对应规则与检验蕴涵(2)确证(3)否证(4)判决性检验

案例:迷信向科学的转化(此部分由蔡文学老师整理、供稿)

问题1:此类现象是否构成科学事实?为什么?

问题2:假如此事件确曾发生,请构造一假说,对此类现象进行假定性说明。

问题3:将假说的主要思想符号化。

问题4:如何检验假说的正确性?请设计一个实验,证实或证伪所提出的假说。

问题5:结合自己对此事件的分析过程,谈谈科学研究中进行科学抽象的科学方法。

“箩先生”事件观点摘要

1、这个事件太神奇了,我从来没有遇见过,我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事情,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2、不可能,绝不可能!这件事如果真的发生了,也是封建迷信思想在作怪。我不信这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也从不参与封建迷信活动,我只相信共产党!

3、神奇!也许是真的,可惜我没有亲自看到。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如果我能够亲自看到,那么我会更相信它。人死后也许会有灵魂。

4、我相信这是真的,我们家乡也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但是,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5、我相信这样的事情确曾发生,但是肯定不是毛泽东显灵。我无法解释这个事件,现在的人类还不能解释世界上发生的许多事情,也许今后会有人解释它。

6、这样的事情一定发生过,尽管我没有看到过,但是我相信。我曾经看到过许多这样的报道,也许是人的潜意识在作怪。对于这些真实发生的事情,我们应该去认真研究。

7、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坚决与封建迷信和伪科学作斗争!

蔡论:

1、我们人类对自然界和自己的认识只是世界本来面目的极小部分。对于无限发展的自然界,人类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2、当我们面对一些新的现象和新的情况时,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们,既不能回避,也不能简单予以否定,而应该正视这些问题,积极地进行科学的探索。

3、我们在面临新的现象时,总是试图用已有的知识去进行解释。然而,实践的发展总会提出一些已有知识不能解释或不能完全解释的问题。跳出原有的知识框架,另辟蹊径,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要比故步自封有意义得多。

4、即使是人们已经解释过的问题,有时也会存在新的解释。事实和现象的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过去对某些现象的迷信解释,是我们的解释发生了错误,而不是这些现象不存在。

5、在已有知识理论的指导下,对新的现象进行科学的探讨,不断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是每一个科学工作者的责任。

潜意识场假说

案例的分析与解读

一、四条基本假设:

1、人的意识分为显意识和潜意识。显意识是指人清醒时能够完全自我控制的意识;潜意识是指人没能明确感知和完全控制并在人内心深处存在的意识。

2、显意识通过人的大脑及其神经系统支配人的肢体作用于外物;潜意识以场的形式对一定范围内的目的物发生超距作用。

3、潜意识只有在显意识不存在时才会产生潜意识场。

4、显意识和潜意识相互影响。

二、符号化

1、YS=YSQ+YSX

2、YSQ YSQю M

3、YSQ YSQю:YSX 0

4、YSQ ~ YSX

三、“箩先生”现象释疑

1、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人的主观因素以及现场的具体环境,使在场的人激活了潜意识。

2、现场的人们的意识状态处于显意识和潜意识交替变换状态,且显意识时常为零。

3、人们提出问题时,意识处于清醒状态,提出问题之后,显意识为零且迅速进入潜意识思维状态。

4、“箩先生”对事情的预测实质上受现场人们的经验及其推理的影响。即受到显意识的影响。

5、凡未做明确回答的问题均为现场人们未经实践或无法推理的事情。

6、关于毛泽东的回答是因为社会上盛传毛泽东显灵以及毛泽东作为伟人给人们的强烈暗示。

四、潜意识场假说检验

1.实验对象的选取

2.实验过程的控制

3.实验结果分析

4.理论与结果之间的证实或证伪关系

5.实验过程与结果是否证实其他假说?

6.注意的问题

重要提示:请同学认真阅读和收集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章节的有关内容和相关资料。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此部分由杨华老师整理、供稿)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

原始人类形成的既客观现实、朴素又带有神秘而愚昧色彩的观念(如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等)。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

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所形成的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

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

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2.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道、五行(金、木、水、火、土)、元气、太极等是自然界的本原;

自然界的发展遵循相辅相成、中庸和谐的辩证法则;

宇宙具有无限性和永恒性,是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统一;

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与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关系;

运用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3.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在认识自然界的本原方面,都持有一元论或多元论的观点

●在认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都主张人类来源于自然界;

●在认识宇宙方面,古代中国侧重研究宇宙的时间和空间等问题;古希腊侧重研究宇宙的演化等问题;

●古代中国的元气说和古希腊的原子论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杰出代表。

(五)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1.受到原始宗教和神话的影响,希腊人的自然观虽然在总体上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但其中已经存在着如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如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和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说的对立,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对立等。

2.受到当时自然哲学的限制,希腊人只是从总体上解释了自然界而不能在细节方面科学地、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以后,这种自然观受到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冲击,并被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所取代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1.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持有“原子论”

它主张自然界最初来源于不可分割的原子的机械运动;自然界事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2.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等人持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观点;

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等人持有唯物主义的“唯理论”观点。

感性知识、理性知识、直觉知识。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

?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

?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第一,机械性: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第二,形而上学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第三,不彻底性: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怀抱中。

(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架机器,把自然界中的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

?它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法的认识论;

?它主张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物质的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都来自于上帝。

因此——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被恩格斯称为“陈腐的”、“僵化的”、“保守的”、“低于希腊古代”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接思想来源

1.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虽然主张人在自然界面前只有受动性而没有能动性,但它能够以感觉经验为基础说明自然界,主张自然界具有客观实在性,人的本质是肉体感受性,感觉和经验是外部世界作用于感觉的结果,从而发展了唯物主义反映论。

2.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虽然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但它主张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并且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的历史过程,并遵循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则;时间、空间、运动和物质是统一的,矛盾是物质运动的根本动力;生命来自于自然界,能动的自我意识是人的本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它以实践论为基础,实现了四个统一:即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

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

三种自然观的比较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源客观现实而神秘的原始观念①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②F?培根的经验论

③斯宾诺莎的唯理论①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思想

②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

基础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19世纪的自然科学理论

点①无限多样且统一的自然界

②不断运到和变化的自然界

③人和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①自然界是物质的世界

②物质运动都是机械运到

③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

④机械决定论

⑤人和自然界相分立①自然界是运动的物质世界

②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

④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⑤人类和自然界是一体的

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①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

②科学性、彻底革命性

陷①只能总体解释自然界

②不能具体说明自然界

③缺乏科学的逻辑论证①自然界是一架机器

②抹杀物质运动的多样性

③自然界绝对不变

④否定辩证地认识自然界

⑤方法进步但思想落后

用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思想渊源

②近代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①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②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②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③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奠定基础

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标志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一、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一)系统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1.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近代的莱布尼茨、狄德罗、康德、黑格尔等都主张自然界是一个系统;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系统是自然物质的存在方式,自然界是永恒循环和发展着的。

2.古代中国自然哲学家们认为,世界是由阴阳和五种元素构成的一个统一的、运动着的整体。

这种注重研究整体、协调和协同的思想受到西方著名科学家普里戈金的高度评价。他主张把强调实验、分析和定量描述的西方科学传统和强调“自发的有组织的世界”的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导致新的自然哲学和自然观”。

(二)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系统科学理论。它超越了还原论和决定论思想,注重研究自然界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点及其演化机制,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范畴,揭示了系统与环境、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和生命起源的自组织机制及演化机制,阐明了时间、空间和物质的相互联系,论述了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的机制和规律。

(三)系统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关联,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

系统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进化是系统以对称性破缺为路径和基础的有序化过程;

时间具有不可逆性,时间和物质系统相互关联;自然界经历着“混沌—有序”不断交替的过程,是无限循环和发展的;人、人类以及社会也都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并和自然界系统发展关联。2.系统自然观的特征

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二、人工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二)人工自然观的科学技术基础

1.人工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近现代自然科学尤其是系统科学、生态科学等。它们共同为正确认识和处理天然自然界与人工自然界的辩证关系,减少创造人工自然界的负面后果奠定了思想基础。

2.人工自然观的技术基础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采取技术、加工技术、控制技术、输运技术、通信技术和医疗技术等技术以及当代高技术和新技术。2.人工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

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它本身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

人工自然界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人工自然界在总体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历程,它的发展既遵循

天然自然界的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

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采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界。

三、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二)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生态学”这一概念最早在1866年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提出。他把生态学定义为:“是研究(任何一种)有机体彼此之间、以及与其整体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学问。”从一开始,生态学关注的就是共同体、生态系统和整体。

?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研究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并以此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科学。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和生物共同遵守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生态科学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2.生态自然观的特征

?它强调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四)生态自然观的意义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此部分由杨华老师整理、供稿)

第一节生态环境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思想

1.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2.生态环境恶化是自然界不服人类的表现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负主要责任。

4.维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二、中华文化的生态智慧

在思想上,崇尚“ 天地人和”,“ 阴阳调合”,“ 天人合一” 的思想

在实践上,创造了完善的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

爱护自然和保护环境,成为“ 圣王之制” 和“ 王者之法”

“天道”是自然界的变化过程和规律;“生生”指产生、出生,一切事物生生不已。

“仁爱万物”的观点在儒家思想中有具体鲜明的表现。

“仁学”主要是关于人际道德的理论,主要关心的是人,强调“爱人” 。也把“仁”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仁民”而“爱物”

“孝”:把伦理行为推广到生物

“义”:反对刳杀动物这种不义行为

“礼”:“杀太蚤,非礼也。”

道家:“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更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道法自然”,认为天地人之间的法则以天地、自然为依归,人应该顺应、效法自然。道家还提出万物平等自化、节制物欲等生态伦理思想。

“与天地相参” ——“和合”与“中庸”的目标

“参”即三,天地人三者相互作用,兼利万物。这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和谐发展与协同进化的思想,它主要包括“和合”(和谐)与“中庸”的思想。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连绵不绝,与中华文化的生态智慧、生态伦理思想密切相关。

三、西方生态伦理学思想

1.英国思想家提出把道德关怀扩展到动物

边沁(1748~1832 ),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首先主张道德范围扩大到动物。

劳伦斯,英国文学家,他抨击工业文明对大自然的无节制的掠夺,向往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生活。

塞尔特于1892 年出版《动物权利与社会进步》

2.美国思想家强调环境伦理的整体主义思想

梭仑(或译为索罗)(H.D Thorean 1817~1862 ),美国浪漫主义自然学者。

穆尔(J.Muir )是美国第一个提出“ 大自然拥有权利” 的思想家

伊文思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宗教基础,认为圣经创世纪中所肯定的人统辖地球的权利是一种“ 专制” 。

西方身体伦理学代表人物

?史怀泽:尊重生命的伦理学

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

辛格:尊重感觉的伦理学?

?罗尔斯顿:生态伦理学的科学体系

3.西方生态伦理学有许多不同的学派

开明的或弱式人类中心主义(enlightened or weak anthropocentrism),其代表人物是诺顿(B.Norton)

非人类中心主义:又可分为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前者强调生物个体的权利,是生物中心论的伦理学;后者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是生态中心论的伦理学,

个体主义学派:强调生物个体的权利,认为个体的生存具有优先性,是生物中心论的伦理学. 动物解放/权利论(animal liberation/rights theory):包括以辛格(P.Singer)为代表的动物解放论和以雷根(T. Regan)为代表的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论(biocentrism)也称为生物平等主义(boi-egalitarianism):包括史怀泽(A. Schweitzer)的敬畏生命

整体主义学派: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物种和生态系统具有道德优先性,是生态中心论也称为生态整体主义(eco-holism)的伦理学. :包括利奥波德(A. Leopold)的大地伦理学(land ethic)、奈斯(A. Naess)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和以罗尔斯顿(H. Rolston)为代表的自然价值论(the value of nature)。

4.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代表人物:威廉?莱易斯、本?阿格尔、安德烈?高兹、奥康纳

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生态社会主义否定生态殖民主义,批判军国主义和霸权主义。

“超越”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用“生态危机论”去取代“经济危机论”?

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建立“稳态”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在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手段和方式上,提倡非暴力和基层民主的原则。

第二节近现代生态环境问题

一、西方社会的生态问题

近代:人与自然对立,而且高于自然——改造征服自然。

牛顿——笛卡尔的自然观:自然是一架机器,是人类的仆人主客体二分。

传统工业化

20世纪西方国家8大公害事件

事件名称主要污染物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形成条件致害原因中毒情况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及SO2 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①工厂集中、排烟尘量大

②天气反常、逆温天气时间长雾较大硫氧化物——SO2和SO3烟雾的混合物,加上空气中的金属氧化物颗粒,加剧对人体的刺激作用几千人呼吸道发病,约60人死亡

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及SO2 1948年10月美国多诺拉镇①工厂过多

②河谷盆地内适遇雾天和长时间逆温天气SO2、SO3金属元素及硫酸盐类气溶胶对呼吸道的影响四天内有43%(约6000人)患病,17人死亡

伦敦烟雾事件烟尘及SO2 1952年12月英国伦敦①煤烟中SO2粉尘量大

②适遇逆温和大雾天气SO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SO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吸入肺部五天内4000人死亡,后又连续发生三次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每年5~11月美国洛杉矶①汽车排气,使一千多吨碳氢化合物排人大气

②适合的地理位置、阳光充足、三面环山、静风等不利的气象条件适合时NOx及碳氢化合物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产生的二次污染物——光化学烟雾

水俣病事件甲基汞1953年开始发现日本九州南部熊本县水俣镇生产氯乙烯和醋酸乙烯时采用氯化汞和硫酸汞催化剂,使含汞废水排人海湾形成甲基汞对鱼、贝类的污染甲基汞中毒,人通过食用受甲基汞毒害的鱼类而患病至1972年有180人患病,死亡50人

骨痛病事件重金属镉1931年~1972年3月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炼锌厂排放含镉废水进入河流污染农田和饮水吃含镉污染的大米,饮用含镉污染的水患者超过280人,死亡34人

四日事件SO2、煤尘、重金属粉尘1970年日本四日市工厂排出SO2和粉尘的数量大,并含有钴、锰、钛等重金属粉尘有毒重金属微粒及二氧化硫吸入肺部患者500多人,其中有10多人在气喘病中死亡

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1968年日本九州爱知县等23个府县生产米糠油中用多氯联苯作载热体,因管理不善,使毒物混进米糠油中误食含多氯联苯的米糠油所致患病者5000多人,死亡16人,实际受害者超过1万人

从“八大公害事件”得到的教训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很大;

?地形不利和气候异常会加剧大气污染的危害;

城市规划必须考虑公害防治;?

?要重视环境污染监测工作,预防为主。

新八大公害事件

有的学者将以下公害事件合称为“新八大公害事件”:?

?⑴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

⑵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

⑶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

?⑷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

⑸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

?⑹瑞士巴塞尔赞多兹化学公司莱茵河污染事故;

⑺全球大气污染;?

⑻非洲大灾荒。?

公害事件发展特点

?⑴污染源增多,既包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又包括生态环境的破坏,污染源除了工业生产以外,还包括社会生活、交通运输、开发活动乃至政府决策等多方面的人类活动。?⑵危害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后果严重。

⑶长期环境污染的综合效应,对环境造成更深更广的危害。?

?⑷公害发生的频率加快。

⑸从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扩展到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

?⑹从第一代环境问题扩展到第二代环境问题。

二20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出现的环境问题

(一)大气污染问题

(二)水污染问题

(三)垃圾处理问题

(四)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五)水土流失问题

(六)旱灾和水灾问题

(七)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八)世贸组织与环境问题

(九)三峡库区环境问题

(十)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1972年,中国代表团参加斯德哥尔摩世界环境大会(团长是燃料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唐克) 1973年8月5日,中国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了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993年《中国21世纪议程》

三、全球环境问题的形成

(一)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

过度开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能源紧张、淡水短缺等。

过度排放→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技术活动的失控或者滥用→技术污染20世纪世界10大技术灾难

1、中国河南板桥水库垮坝。1975.8.8

2、切尔诺贝利核灾1986.4.26。

3、埃克森瓦尔迪斯号油轮漏油事件。1989年3月24日

4、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故.1986.1.28

5、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案. 1984年12月3日

6、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1912年4月14日

7、特内里费机场事故。1977年3月27日,在西班牙特内里费岛

8、韩国三丰百货大楼坍塌事故。501人死亡。1995.6.29

9、“爱沙尼亚号”客轮沉没。1994.9.28. 823人死亡。

10、“兴登堡”号飞艇事故1937.5.6. 37人死亡。

(二)环境问题的新特点

1.从局部性、区域性的环境污染扩展到全球环境危机

2.从第一代环境问题扩展到第二代环境问题。

3.从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扩展到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

(三)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人口压力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认识能力的有限

资本的逻辑

人类的贪欲

(四)中国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环境伦理问题

?发展要求强烈,GDP情结、工业文明意识突出,追赶超越情结浓厚。

可持续性观念尚未完全确立,可持续发展行动滞后。?

?环境权利观念发展迅速,环境责任意识相对迟缓,环境伦理观念难以践履。

环境利己主义易于接受,环境利他思想难以践履。?

?“类生态殖民主义”“类生态帝国主义” 。

第三节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两型”社会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

? 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102位国家元首与会。发表《人类环境宣言》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或者永续发展:“既能满足我们现今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的发展模式。” (development which satisfies the current needs of society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needs of future generations)

可持续发展的三个要素

环境与生态要素(Ecological? aspect)

指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社会要素(Social aspect)指仍然要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

?经济要素(Economic aspect)

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

我国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出席大会。?

?《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

?《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是,人类正处于历史的关键时刻,我们正面对着国家之间和各国内部长期存在的悬殊现象、不断加剧的贫困、饥饿、疾病和文盲问题以及人类福利所依赖的生态系统的持续恶化。在这种情况下,把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综合处理并提高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将会使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所有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生态系统得到较好的保护和管理,并给全人类提供一个更安全、更繁荣的未来。

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的要求

?不仅实现代际公证,更要实现代内公正,即当代一部份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份人的利益。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符合地球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的法则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

改变不合理的资源消耗式的消费模式。?

?解决全球的贫穷问题,穷人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地球环境恶化得到抑制并得到根本的改善。?

?在平等公正和尊重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解决国际争端,以对话代替对抗。

依靠科学技术进一步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建立节约资源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三、解决经济生态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传统发展观念的偏颇(“效率优先”?“先污染、后治理”)

科技发展、经济发展不平衡(三门峡、石漫滩、板桥)?

国际矛盾和冲突,造成合作障碍?

?(历时态:发达国家负主要责任

共时态:同一个地球。地球能否再一次承受)?

?过度生产、过度消费的现象加剧

四、怎么办?——途径对策

扬弃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

资本扩张?

?反对发达国家传统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反对生态殖民主义生态帝国主义?

补偿原则?

?帮助原则

共同但有区别原则?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意识?

转变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推进国际合作(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此部分由曹卫国老师整理、供稿)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

(一)科学的本质特征

科学:science,拉丁文是scientia,希腊文episteme,德文wissenschaft,知识。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般生产力。

第一,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真正实证的科学”,是“真正的知识

第二,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第三,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它和资本结合起来,就成为资本家统治的工具而“迫使反叛的工人就范”。

2、其他学者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

(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科学知识是从科学实践中抽象出来,又为科学实践所证实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体系。

客观真理性

普遍性

逻辑性

解释性

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不属于上层建筑,没有国界、阶级性、民族性

(2)作为实践活动的科学

(3)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科学

随着科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科学已经成长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事业,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反映了科学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的结构特性。科学成为一种社会建制,科学是一种集体的事业。科学成为社会建制,作为社会职业和社会部门被越来越细致的分类,越来越结构化在社会中,形成与社会越来越紧密的关系。

(4)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成为统治社会的决定力量。

以卢卡奇、科尔施和葛兰西为开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承接了马克思早期的异化理论,在对西方发达社会中的物化现象展开激烈批判的过程中阐述了他们对科学的理解;他们认为,理性的分化导致了现代社会对技术理性的过分弘扬,造成价值理性的失落,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成为统治社会的决定力量,从而社会成了单向度的社会,人成了单向度的人。(5)西方科学哲学对“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的思考。

经过了从逻辑实证主义(维特根斯坦,科学就是已经被证实的知识体系)到证伪主义(波普尔)、精致证伪主义(拉卡托斯)(将来可以被证伪的)、历史主义(库恩,已经被公认的)等的观点。

(6)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对科学的理解。

牛顿以其机械因果决定论的科学观取代了神学目的论。

爱因斯坦:物理学形成了一套不断进化的逻辑的思维体系,其基础不能由任何归纳法从经验中提取,而只能通过自由创造获得。这个体系的正确性(真理内容)在于其在感觉经验基础上导出的定理的有用性,而后者与前者的关系只能直觉地理解。

(7)贝尔纳的概括: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几个方面: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

爱因斯坦的观点:Development of Western science is based on two great achievements: the invention of the formal logical system (in Euclidean geometry) by the Greek philosophers,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possibility to find out causal relationships by systematic experiment (during the Renaissance). In my opinion, one has not to be astonished that the Chinese sages have not made these steps. The astonishing thing is that these discoveries were made at all.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爱因斯坦)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

要是这些发现果然都作出了,那倒是令人惊奇的事。

近代西方的各种思想都可以从希腊文化中找到萌芽。

(二)技术的本质特征

技术的词源来自希腊语Techne(“艺术”、“技巧”)和logos(“ 言词”、“ 说话”)的结合,意味着完美的技艺和演讲。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

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

工程学的技术哲学反思主体主要是技术专家或工程师,他们是“比较倾向于亲技术的” ,希望通过对技术细节的分析和考察,了解技术的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且运用他们所掌握的技术术语去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将世界进行人为的通约化。如卡普(E.Kapp)提出了技术的“器官投影说”,认为一切工具和机械都是人体器官的外化,是向大自然的“投影”,是人体结构对自然的“置换”。

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反思主体是人文哲学家,如芒福德,海德格尔,埃吕尔等。他们表现出“致力于捍卫非技术优先性的基本观点” ,其反思路向是从非技术的角度对技术的本质及其意义进行探索,力求洞察技术的意义,澄清技术与超技术事物的关系,如技术与艺术,技术与伦理学,技术与政治,技术与宗教,技术与社会等,强调人文价值对技术的先在性。

技术作为表现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范畴,其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性质:

属性上的自然性和社会性

存在形态上的物质性和精神性

价值负载上的中立性与价值性

外在体现上的主体性和客体性

演化变迁上的跃迁性和累积性

技术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三)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直接目的不同。科学的目的侧重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规律性。技术的目的侧重于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追求满足主体需要的功利性。任务不同。在人类作用于自然的创造活动中,科学是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指南。而技术所承担的主要是生产力,是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和存储知识、获取信息的手段。

知识形态不同:

成果形式不同:

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

(四)科学、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的区分

非科学:科学并非万能,人生需要其他学问

反科学:科学也有毛病,需要批评力戒学术问题行政化和政治化解决:拔苗助长。

伪科学: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如星占学、维里科夫斯基碰撞理论、李森科的无产阶级遗传学等。

典型的几种非科学:艺术、宗教、哲学、文学、恋爱。

把非科学的东西说成是科学的,则此声称是伪科学。

伪科学示例:星占、李森科事件、水变油、核酸营养、研究的是脱离当前科学知识背景的伪问题:

如常规条件下水能否变油?

新的永动机有无可能?

因果报应\灵魂转世

事实:伪科学多涉及一些无法确定的客观实在性的虚构事实

不具有可重复性\可重现性

强调人的感性经验的差异性

方法:排斥经验方法或把经验方法粗俗化:

信则灵

把经验方法粗俗化为“眼见为实”

一些判据:

不遵守科学规范:

从事伪科学的人员多是一些科学门外汉

目的中包含名利和权力的追逐

是在与科学家同行几乎完全隔绝下研究;

具有强烈的妄想狂倾向;如自认为天才;同行则是傻瓜;自己受到压抑;竭尽全力攻击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最肯定无疑的理论,写文章往往使用杜撰的词汇。

关注异常:UFO、超感应力;求助神话;不可反驳的假说:信则有,不信则无;从相似中得出结论;漠视反例,拒绝批判。

中国伪科学事例

从1979年四川唐雨耳朵认字开始

张宝胜的“特异功能”

严新的“科学实验”

王洪成的“水变油”

分类:江湖型;学院型;权贵沙龙型:有中国特色的新类型,它体现的是一种制度性思想腐败。

中国“伪科学”之猖獗及“反伪存真”之艰难的原因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一)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

(1)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化趋势

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学发展的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科学由搜集材料与分析材料转向整理材料与综合材料的科学,另一种是自然科学从研究较简单的运动形式转向研究较复杂的运动形式的科学。

(2)科学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3)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国外关于科学发展模式的研究

(1)凯德洛夫的自然科学发展的带头学科更替模式:

力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微观物理学—控制论、原子能、航天学—分子生物学—心理学……

科学的发展过程不断加速, 相应的科学发展中带头学科的更替也在加速, 表现为带头周期的递减。

合理之处:

不足之处:

(2)汤浅光朝科学中心转移模式

如果某国/地区在某一时期其科学成果占全世界同期科学成果总数的25%以上,则称该国为这一时期的科学中心。

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美国(1920---现在),而且上述各国的科学兴隆期平均约为80年。

3.西方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1)逻辑实证主义按照证实原则建立了科学发展的线性积累模式,认为知识的增长是不断归纳的结果,科学的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

(2)波普尔(朴素)证伪主义——科学的发展就是否定旧的,创造新的。

波普提出的的证伪主义模式

P1→TT→ EE→P2 →

科学从问题(P1)开始,经过试探性理论(TT ),又经过批判性检验、排除错误(EE ),进而提出新的问题(P2 )。这四个环节循环往复,推动科学不断前进。

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包含的合理思想:

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的不足:

(2)历史主义(库恩)提出了一个具有综合性质的科学发展模式,认为科学发展是以“范式”转换为枢纽、知识积累与创新相互更迭、具有动态结构的历史过程。

前科学→ 常规科学(形成范式)→ 反常→ 危机→ 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常规科学……

“范式”(Paradium)的定义:一般指科学家集团的共同信念、共同传统、共同理论框架以及理论模式、基本方法等。

不可公度性体现为不同范式之间的不相容性

不同范式的支持者具有不同的世界观.

库恩以格式塔转换来类比世界观的改变。格式塔转换体现了知觉上的非连续性,同样,两个不同的世界观之间也丝毫不存在连续性。不同“范式”的使用者之间没有共同的经验基础.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的合理因素: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的不足:

(3)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

科学研究纲领是具有严密内在结构的完整的科学理论系列,包括硬核、保护带、反面启示法(禁止性规定)、正面启示法(研究之方向)。

科学理论是一个整体之网,经过适当调整总可以化解反例。

要允许理论有成长的过程,而不能一有反例就即时证伪放弃,科学是有连续性的。科学评价的基本单位是理论整体而不是单个的命题。

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小结

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

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

综合——则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二)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

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技术体系内部发展的不平衡

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概论》心得体会 摘要: 本文主要是自己对自然辩证法的一些认识,以及对于这门课程的一些初步的理解。同时,结合物理和数学中的一些历史事件来阐释自然辩证法在基础学科中的作用。最后,总结了自己课后的一些思考,并且对于如何更好地完成这门课的教学对老师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数学危机感想建议 引言: 经过一学期系统而又认真的学习,我对《自然辩证法概论》这门课程有了一个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自己的哲学观念以及辨证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学习之后的心得体会。首先是我对自然辩证法的内容的理解,然后是自然辩证法在数理学科中的运用,最后对于课堂的教学提出自己的感想以及一点建议。 1.自然辩证法的含义和发展过程 最初,《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1]。在书中,恩格斯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在研究过程中,恩格斯从自然界中进行着的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开始,以与人相联系的最复杂的运动结束,并且始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保持着不断发展的批判性。 后来,自然辩证法成为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思想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今,在高校课堂上,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

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2.自然辩证法在数理学科中的运用 作为数学系的一名研究生,我更关心自然辩证法在基础学科的发展中所起的重要指导作用。数学,物理,和哲学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17,18世纪,在数学和物理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或者是物理学家也都是出色的哲学家。正是由于他们能够正确的运用辩证法的观点,来描述,思考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以及他们的内在逻辑。才能在关键时刻,正确的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从而做出巨大的成就。下面,我就举数学和物理中的两个典型例子,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知识来分析一下。 2.1自然辩证法与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在发表著名的相对论以前,洛伦兹和庞加莱就已经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洛伦兹存在绝对静止以太的观念出发,考虑物体运动发生收缩的物质过程得出洛伦兹变换。在洛伦兹的理论中,变换所引入的量只看作是数学上的辅助手段,并不包含相对论的时空观。庞加莱作为数学家,反而没有拘泥于数学公式,而是从哲学角度,运用辩证思想,看到了普遍的真理。 爱因斯坦,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而是将前两位的工作和思想合二为一。,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立足于两条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着眼于修改运动、时间、空间等基本概念,重新导出洛伦兹变换,并赋予洛伦兹变换崭新的物理内容。在狭义相对论中,洛伦兹变换是最基本的关系式,狭义相对论的运动学结论和时空性质,如同时性的相对性、长度收缩、时间延缓、速度变换公式、相对论多普勒效应等都可以从洛伦兹变换中直接得出。 因此,在晚年,对于前面两位科学家之于狭义相对论的贡献,爱因斯坦这样评价道:“洛伦兹已经认出了以他命名的变换对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分析是基本的,而庞加莱进一步深化了这个远见。”[2]而我要补充一句,爱因斯坦则运用他非凡的智慧将狭义相对论从上帝那里带到了人间。 2.2.自然辩证法和三次数学危机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A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理论追随者们几代人共同来完成的理论形态。B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的看法”(自然观),是随着历史不断的发展(包括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步完善的。 C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古人从自然界本身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它具有直观性、辩证性、思辨性的特点,是古人对自然界及本身的一种不成熟的局限性的认识。D第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具有实证性和局限性的特点。 E它们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去除糟粕,取其精华,并对自然界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前人的成果之上批判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到16-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再到19世纪的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2.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1)。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乘法实验2) 15、整理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4′

《自然辩证法》往年试题

合肥工业大学2005级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 1.简答题:(6*5’=30’) 1.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 2.怎样正确理解观察试验中机遇? 3.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试作简要说明4.简述生态伦理规范的内容体系及其社会化路径。 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辨析:(3*10’=30’) 1.相对于要素和环境而言,系统得结构对功能的作用更直接,更根本。 2.绿色设计是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作用互利性的标志。 3.技术的创造和应用不仅要体现“真”,而且要体现“善”和“美”。3.论述题:(2*20’=40’) 1.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观”的观点,谈谈你对生态,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等问题的认识。 2.试以计算机网络技术或生物医学新技术为例说明为什么“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1.。

2007级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献给2008的学弟学妹 简答:(6*5) 1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学科群? 2结合自己的专业确立科学理论的过程?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双刃剑? 4生态哲学的理论基础? 5自然科学的社会功能? 辨析:(8*3) 1系统的非相加性只与系统的组成元素有关,与环境无关。 2科学假说只是归纳科学事实的过程。 3科学与技术无本质区别。 论述(23*2) 1材料:周正龙拍虎等 结合材料运用自然辩证法理论谈谈科学问题,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关系。 2生态系统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ps:考试时间:2h 考试方式:闭卷 考试地点:西二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心得

1、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我们的时代,正处于一个伟大的转变时期。“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科学自身也在转变之中”,并且正是科学的转变深刻地影响着时代的转变进程,所以人们都把科学看作一种希望。科学家们也更加自觉地“追随我们时代的主要潮流,并把时代的发展、变比和向前的趋势反映到科学之中。”整整一个世纪以来,经典力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已经突破厂它几百年来所遵循的古典决定论的、精确的和解析的传统。如果说在19世纪以进化论的创立为标志,生物学首先发展为一门演化的科学的话,那么20世纪尤其是近几十年的科学进展——关于基本粒子的复杂性的发现,关于早期宇宙演化的宇宙学的建立,关于非平衡的、相干的、一致的结构的研究——使物理学和化学也已发展成为演化的科学。科学本身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对自然界的看法,也改变着科学关于平衡与非平衡、有序与无序、可逆与不可逆、对称与非对称、进化与退化、渐变与突变、简单性与复杂性、精确性与模糊性、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一系列最基本的观念。在这一过程小,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但没有远离哲学,而且在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部提出厂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在哲学认识层次上加以认真的研究。处于科学前沿的理论自然科学家们,也不能不对这些问题进行严肃的哲学思考。这样,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就个是游离与科学发展之外,更不是强加于科学研究之上的什么多余的东西。而是自然科学本身发展的一种需要。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完全证实厂这一论断。在当今世界上,新的科学革命正在引起新的技术革命,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引起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变革。以致生活环境、职业性质、文化教养迥然不同的人们都同样深切地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和价值;不管西方学者还是东方学者都同样把科学技术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同样在它们所面临的战略选择中把科学技术的发展置于首要地位,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已发展成为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建制,它又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种社会要素发生和发展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它的发展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受到社会为它提供的条件和环境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要做到这一点,就不仅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必须更加深入地研究它在社会小发展的规律、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因而,自然辩证法关于科学技术观的研究,也就具有了特别突出的意义。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方面导致了许多积极结果,实现着人们利用科学造福于社会的理想;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少未曾预料的消极后果,引起了诸如在环境、生态、资源、人口、粮食等方面所产生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被科学技术不断扩大着的人对自然界的影响,已经超过作为一个自然系统的地球的自我调节和所能承载的界限。人类把越来越强大的科学技术手段用于社会,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更难以为人们所预料。于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人们所尊崇的理性与自然的和谐似乎已经破裂,代之而起的是两种对立的思潮:一种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个用计划和控制的世界来扫除习俗和无知的世界的有益过程;一种认为科学技术使人间自然,并同自己的本质相分离,它以对人本身的侵犯代价去征服自然,以内部的精神的丧失为代价去换取外部的物质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不认真地进行反思:人类在自然界和社会面前,以及在科学技术发展画前,到底获得了多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八个主题)

自然辩证法 一、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科学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答:⑴人与自然的二重化趋势:积极性——消极性。自然界存在着再生能力,能及时地吸收,净化,转换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有限影响。 ⑵人与自然的不协调问题。A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使掠夺强度增大,资源严重短缺,包括再生和非再生资源。B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土壤等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污染。C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肥力下降等。人与自然不协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对自然规律揭示不够和认识不足的原因,也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的总需求量超过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还得依赖于人工自然的不断拓展。人工自然作为人类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的直接体现,既是造成人和自然矛盾的之间根源,又是用来协调人与自然矛盾的直接手段。 ⑶协调措施:A建立人与自然相依存的整体观念(泛爱万物天地一体),B利用现代科技对自然界进行修复、重建,C建立社会规,实行行为控制,如法律条纹、法律制度;道德伦理、生态伦理。 2、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3、如何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答:(1)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于自然界维持着生存,求得发展。人是迄今为至生命运动发展的最高形式。人体是一典型的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为生存,人类充分发挥了劳动的才能,不仅生产着必需的生活资料,而且不断地促进劳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以便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物质产品。同时,人的精神生产也离不了自然界。人对自然的依赖,并非本能地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改造自然。人类一经产生,自然界就被人纳入了劳动过程,成为“劳动本身的要素”和劳动的“自然要素”。作为劳动的创造物,现实的自然界已打上了人类改造过的烙印。自然界面对的人,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然界受自己支配的人;而人所面对的自然界,是人通过劳动来创造、占有和再生产的自然界。 (2)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地位。首先,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同时又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劳动是其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劳动具有社会性,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从而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以人又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这样人就是对象性的存在物。所谓对象性存在物即是指它在自身之外有对象,所以,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互为对象性关系。 4、“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其意义是什么? 答:产生背景:工业革命以来,发展观经历了再次变革,开始是唯经济发展观,追求单纯经济增长。这对西方经济崛起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经济危机及一系列社会问题使人们不得不认识到:经济发展只是社会的一个方面,是其发展的前提。70年代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观取代了唯经济发展观,将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纳入了发展体系。然而这两种发展观都未涉及自然界生态环境,使经济发展呈粗放型、资源型的增长模式。使经济赖以发展的自然界根基遭到严重践踏。这些都是“不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样到了80年代,人们在遭到一系列自然界报复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将发展的涵由社会、经济拓展到自然界,要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人类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 意义: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发展与经济、社会、自然三方面因素紧密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述两种观点片面性,既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包含着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与人关系的必要性。它虽在目前还未触及社会制度中最根本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可以动员全球共同协作的战略方针,无疑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正如《21世纪议程》中所希望的: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会使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所有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态系统受到更好的保护和管理,并带来一个更安全,更繁荣的未来。 5、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P70) 答: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有: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努力减少环境污染;树立生态自然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同发展;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6、人与自然和谐 答: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含答案和论述题)

1,___D____就是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①猜测性、辩证性、逻辑性; ②直观性、系统性、分析性; ③思辨性、联系性、综合性; ④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2,构成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原因之一就是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____B____。 ①相加性; ②协同性; ③无序性; ④同一性 3、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就是:D ①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②主要就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与解释。 ③把整个自然界瞧作就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4、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就是:D ①要体现发展,就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②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人 的生存与发展。 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 ④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5、对于演绎方法条件限定不能成立的就是:D ①大前提必须包含小前提 ②如果有一个前提就是否定的,结论也应该就是否定的。 ③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能推出结论。 6、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包括:A ①引力、强力、弱力与电磁力, ②引力、强力、弱力与摩擦力 ③引力、强力、弹力与电磁力 ④引力、弱力、电磁力与摩擦力 7、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就是:C ①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②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③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④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8、关于科学实验的认识论特点不正确的就是B ①科学实验对象的受控性使得实验认识方法更富有必然性 ②科学实验对象的选取受主观影响,因此具有偶然性 ③科学实验组成的特殊性结构充分反映了科学实验的认识具有主客体互动性 ④实验类型的多样化反映了实验认识模式的多元性 9、对演绎方特点说法正确的就是:B ①可靠性小、创造性小 ②可靠性大,创造性小 ③可靠性大、创造性大 ④可靠性小、创造性大 10、关于恒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就是:C ①恒星的归宿与其初始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寿命越短。

自然辩证法试卷

一、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计35分) 1.请简述唯物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答:唯物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世界是由物质及其现象所构成的;人的正确思想是对物及其物质现象的反映。(4分)衡量或判断一个思想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就是:这一思想是否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物质及其现象的真实情况。(3分) 2.对科学命题的证实为何是不可能的? 答:因为构成科学理论的命题是无时空限制的全称命题,其外延所指称的分子对象是无穷的,(4分)人们不可能用有限的经验现象去证实一个指向无限时空和无穷分子对象的命题。(3分) 3. 请简述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 答: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所持的绝对中心主义认识论及其行为模式: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当作“改造者”,是典型的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表现,视万物为“白云苍狗”,一切为了人的需要,彻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在动物谱系中扮演了一个贪婪而无节制的物种角色。(2分)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思维及其行为特征又不可能不是自我指向的,故而,人类又不可能不以自我为中心,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只能通过自我反省而选择一个相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2分)解决之道是:大智若愚,人对自然作用一分自然也对人反作用一分。“克己复礼”,修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克己,指克制人类的不恰当的欲望;礼,是指自然界的秩序。寻求替代能源。共同行动。(3分) 4. 请简述技术哲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对于发明者来讲,技术就是他生命力量的象征,是生命智慧的确证;技术本身就是目的,因为他在发明感受到了此在不同于历史中的彼岸,生命就是每分每秒,发明让他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与快乐。发明使他超越了历史,他达到了一个前人不曾达到的智慧高峰,他因此成为了技术史上的一座高峰。(1分)(1).首先,人是动物谱系中的一个分支。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也适合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直接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则不同,人是通过制造工具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将自然物质转化成自己的身体部分的外部设备。(1分)(2).动物是通过自己身机能的进化来获得与其他物种的竞争关系;而人则是通过“代具”——工具系统,来获得进化的力量。技术进化,即表现为工具系统的改进、更新和代替,从青铜器、铁器刀具到枪支、原子弹等等,工具系统体现了人的智慧水平的代际提高。技术进化,实际上就是人作为动物谱系的分支系统的进化。(1分)(3).技术进化是围绕着一个由某种特定技术的具体化而产生的平衡点,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技术是由相互关联的技术事件构成的集群。技术创新具有集群特征。(1分)(4).技术具有时间性、历史性、自我理解特性和实际功利性。时间性,即是说,过去的技术并不属于此刻的我,我的发明或创新是对前辈智慧的替代力量,我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山峰,后人必须从我这里超越过去。我的技术既是历史的绵延,也是技术史的改写者,是对过去的超越,是未来的起点。自我理解特性,即我的技术即能为他人所理解和应用,改善他人的生活,为他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不仅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快乐,我也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那种交换权力(收入回报)。(1分)(5).普罗米修斯原则代表着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积极因素;而厄庇墨透斯代表着技术的负面因素。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认为,厄庇墨透斯代表遗忘、造成过失、欠思考、愚蠢等;普罗米修斯代表沉思、反思、智慧。(1分)(6).人类是双重过失——遗忘和盗窃的产物.人类早期阶段是圆满的起源,然后是沉沦.人类缺乏动物的原始性生理缺陷,所以才需要技术来弥补。(1分) 5. 请简述科学共同体的作用。 答:近代科学具有群体特征,科学是由一群人围绕着共同的兴趣与领域,进行探索未知

自然科学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自然科学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著作,贯穿 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唯物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有关问题。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通过概括和总结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创新能力;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分析鉴别能力; 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认识科学技术的本

质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技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更加自觉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恩格斯说“不仅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缩减到最小限度,并且过去和机体种源说相对立的最根本的困难之一也被排除了。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善了: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自然辩证法研究涉及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与社会)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必须从辩证的观点,也就是发展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出发,并且牢牢抓住系统中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 在自然辩证法中,研究和揭示的内容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的,即自然界的辩证法;研究和揭示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的,即科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1、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是关于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整体认识。 2、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对自然界总的认识而不是对细节的认识,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工自然(被技术改造的自然)、社会自然(被产业产出的自然)。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包括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运动、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运动。 3、在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了认识即科学指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指把人工自然转化成社会自然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①学习自然辨证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角,让我从以前的单面思 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的意识。 ②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③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④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⑤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个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分为运动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运动自然观的内容有以下3点: 自然界存在辩证运动,自然界指广义的自然界包括三大运动: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辩证运动是多维的。 自然界不仅是事物集合体也是过程集合体。要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中理解科学,从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中理解技术工程,从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转化中理解产业。 任何变化都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共产主义建立在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统一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也等于自然主义。 2、系统自然观的内容: 1)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与外界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我学完自然辩证法的感想

我学完《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感觉 摘要:本文章描述了我对自然辩证法概论学习后的感受。首先,我认识到了自然辩证法包括的三大部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重点学习了科学技术方法论,并从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内涵,意义;最后反思了科学技术成功背后所潜在的各种危险以及它所带来的各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文章最后呼吁我们当代新生的研究力量,应努力学习好自然辩证法,从而更好的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正文: 本学期我学习了《自然辩证法概论》这门课程,虽然总体授课学时还不足10个,可在刘老师通俗易懂的讲解下,我的确受益匪浅。对于一门经典课程而言,只有两大节的授课学时,实在太短太短,作为学生的我们,心中不失充满了遗憾。所以,我十分珍惜这两次上课机会,当然,也非常庆幸自己参加了刘老师这两节课的授课讲解。课后,再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内心触动颇深,以下便是我学完这门课程的感觉体会。 首先,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学科,有它自己的研究内容。总的来说,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而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我重新认识了科学和技术的内涵。科学和技术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它们反映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科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自然界的规律性,探索通往未知世界的途径;技术的主要任务则是对自然物和自然力进行利用、转化和控制。科学,是知识形态,是认识自然;技术,除了知识形态外还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是改造自然。科学技术一体化将会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人类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发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确实给人类带来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之选择题69道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B.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 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 的纯粹的形式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 下没有出现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 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 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 代内平等 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8、在穆勒五法中“分析结果,因果对应。果有剩余,必有隐因。”是指: A.求同法 B.差异法 C.求同差异共用法

研究生期末考试自然辩证法习题及其答案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厉了哪几个重要的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答: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重要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当时人们的经验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一方面使它成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并在近代发展为一系列科学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紧密相联系; 意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局限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氛围和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实验。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基本思想: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物质的运动是不灭的;③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⑥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⑦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⑦现实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 基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③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

1.从各自所学的专业来谈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其意义 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密切联系.自然辩证法为数学 理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有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应掌握自然辩证法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这样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透彻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的精髓,更能激起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帮助: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数学愈向前发展,数学探索的难度就愈大,就愈需要更 加准确的计算。更加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更加高超的哲学武器。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数学研究工作,必须借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度的概括,但它并不能自动地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这里关键是要真正通晓唯物辩证法,勇于实践、善于探索,解决数学中的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学研究方向的正确性。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数学学习,有利于帮助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解数学系统关系的整体性。这种数学整体性的修养,有利于获得哲学观点和数学知识,同时,它也是发展思维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从事数学学习、研究与应用的人们应当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数学作为人民生产活动知识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它在本质是同宗教蒙昧和唯心主义对立而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相联的。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与日剧增的新材料,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正确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数学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主义的理论,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数学研究的阻碍,在科学实践中捍卫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划清一些界限:一是把数学性质的问题同哲学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既要强调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又不要搞“代替论”;二是要正确区分社会历史观与自然观,既要看到人们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而存在唯心史观,又要看到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数学研究中会自觉地存在唯物主义的倾向,努力把唯物辩证法这种高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自己的数学研究中去,指导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意义: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更多的是学习书本上的知 识,主要是学习基本的、理论性的知识,这是为了打好基础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或是工作做准备。而研究生的学习则是把学习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又反过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让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得到锻炼。作为一名研究生,除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外,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我们要把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自己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将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应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般方法。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使我们不再僵化思维,呆板地学习,而是用哲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有效地、合理地、巧妙地把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个哲学概括,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就是自然辩证法,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支,其罗辑的严密性、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 决定了与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数学作为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代表,其发展进程即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2.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阶段,人类在自然观和方法论方面有什么样的局限性?为什么会造 成这种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