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教学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课教学模式

陈仓区虢镇小学唐小红

内容提要: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模式,以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探究性阅读为核心,引导学生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中领悟,其基本结构形式如下:激趣导入→自读质疑→论辩探究→拓展延伸。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阅读课“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就是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上,教师让学生采用探究的方式达到寻求真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探是探本求源、探求真理;究就是研究、研讨。探究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和提升探究、探讨的方法。这个过程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大胆探究的能力。

一、模式的指导思想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要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个体潜能,让学生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探究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存在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探究作为一种人格品质,完善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因此,探究过程本身就包含着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我的教学模式意图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同时,学会知识、学

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最终能主动发展。

二、模式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不断创新的能力。”

3、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干预学生的思想,只起一个组织者、点拨指导者、启发诱导者,解惑辅导者的作用,让学生自己表达交流,自己学习评价,自我创新创造,自我选择判断。

4、马斯洛的人本管理心理学和教育学:强调实现人的潜力的最大开发,提出以人为中心,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5、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活动应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特色。

三、模式的基本特征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独立自主学习、合作讨论、

相互交流的机会,是“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前提;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是“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必备条件;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根本保证;给学生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是“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关键。

四、模式的操作程序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模式,以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探究性阅读为核心,引导学生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中领悟,其基本结构形式如下:激趣导入→自读质疑→讨论探究→拓展创新。

1、激趣导入

【缘由】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促使人们去探索、钻研、实践,要使语文课充满活力,教师就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之“乐学”。

【操作】这一环节可采取语言激趣,情景激趣,设疑激趣等方法或从题目入手,文中重点词句入手,找出能发挥导向作用的,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趣要让学生的探索潜能和欲望有所指向。

【示例】如在教学《信任》一课时,教师适时设疑激趣:同学们,春暖花开,人们都愿意到郊外去走一走,看一看。有一对夫妇在郊外路边发现了这样一则告示(师出示),看了这则告示你有什么疑惑吗?(学生质疑,可能会提到:真的有桃子吗?桃子真的可以自己采吗?桃园真的距离路边三里路吗?)师:既然大

家有这么多疑问,想不想去看个究竟?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信任》一起来读读吧!这节课以问题激趣,制造悬念,将学生拴住引到登堂入室的门边。

2、自读质疑

【缘由】“自读感知”是个体性的自主活动,教师一定指导好“自读”,注重读的方法与技巧的指导,把“读”作为最根本的学习手段,使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真正把学生当作“读”的主体,充分体现“生本教育”的理念。

【操作】自读时教师可提出恰当要求:如:①正确流利地通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②基本了解课文内容后再细读,品味并积累一些精彩的词语和句子,读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示例】如在教学《包公审驴》一文时,让学生感知课文后自主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1、小偷偷了驴,包公不去抓小偷,为什么却去“审驴”? 2、驴又不会说话,他是怎样审的? 3、为什么驴被痛打后会逃到王五的家? 4、包公审驴结果如何?……

学生提出问题后师生可共同梳理问题,浅显的由学生直接回答,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而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由老师作恰当解释,剩下的可作为学习课文的目标。

3、论辩探究

【缘由】学生细读课文之后,提出了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于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释疑,要求他们精读多想,比较分析,

展开讨论交流,求得问题的解决,此环节要不惜花费时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

【操作】可通过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讨论学习,课堂上不一定要把追求完美的答案作为教学目标,而应当引导学生在辨析问题上下功夫,以求理解更深入,思路更清晰。

【示例】在教学《凡卡》一课的结尾时,我先让学生齐读了“凡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这一段,紧接着问道:“凡卡把自己的心愿装在信中,写上“乡下爷爷收”,他的信爷爷会收到吗?爷爷会来接他吗?”问题刚一提出,教室里片刻沉静,学生进入思考。一会儿便沸腾起来,同学们的情绪高涨,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有的说:“爷爷肯定收不到他的信,因为凡卡的信封上没有写清详细的地址。”有的说:“但也许他会碰到一个好心的邮差,帮他打听爷爷的下落,把信送到呢!”也有的说:“不可能,因为那是沙皇统治下的黑暗社会,人与人之间是那么淡漠,穷人的命运永远是悲惨的,不可能有这样的好心人,这也是作家契珂夫写本文的意图……这时,教师应敏锐洞察这一矛盾,不失时机的引导他们研究、讨论和争辩,从而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4、拓展延伸

【缘由】语文教学还应结合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博引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操作】对于不同的语文课可进行不同的拓展活动。例如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