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融合社交网络相似度的群体推荐算法研究

基于融合社交网络相似度的群体推荐算法研究
基于融合社交网络相似度的群体推荐算法研究

基于融合社交网络相似度的

群体推荐算法研究

1课题来源、研究意义和目的

1.1课题来源

本课题来源于实验室项目,旨在研究电子商务中的推荐系统。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近年来,Web2.0 技术的兴起更进一步拓展了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作用,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但也进一步加快了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增长速度。海量的信息在给广大互联网用户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也使得其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偌大的信息库中找到自己感兴趣或者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由此便导致了“信息过载”和“信息爆炸”的问题。个性化推荐作为目前解决信息过载问题的主要技术,个性化推荐技术已经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如电子商务、社交网站、搜索引擎等。作为全球率先研究个性化推荐系统的企业之一的Amazon[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3],也早已将个性化推荐服务放到了网站中的各个角落,成为目前应用个性化推荐系统的成功案例之一。

迄今为止,关于个性化推荐技术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已有的推荐系统大多都旨在为单个用户提供推荐,而现实生活中,有时却需要向一个群体提供推荐。比如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同时观看电影、一个群体需要选择旅游目的地以及一个群体需要选择用餐地点等。由于群体成员的兴趣爱好具有差异性、多样性与复杂性,因此为一个群体提供推荐,同时要求推荐列表能够最大化群体用户的满意程度是相当困难的,传统的个性化推荐算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于群体推荐系统的情景,因此研究更为有效的群体推荐系统算法就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群体推荐系统的研究对于互联网企业寻找新的盈利模式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它能够借助于用户的兴趣偏好与社交网络关系扩大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接触面,从而获得更

好的产品或服务推广效果。与此同时,用户也能够通过群体推荐系统建立更为广泛的人际关系,享受到更为个性化的信息推荐服务。

群体推荐系统能够利用多目标决策的方法权衡目标用户邻居集中多个用户或者多个属性的重要性,为单个用户提供更好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群体推荐系统还能够根据每个用户在群体中的重要性来提供推荐,因此能够启示个性化推荐系统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从而提高用户满意程度与推荐结果的可靠性。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卡耐基·梅隆大学的 Robert Armstrong 等学者首次提出了个性化推荐系统,

其在 1995年3月所展示的个性化导航系统Web Watcher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4][5][6]标志着推荐系统领域中相关技术研究的兴起。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Web2.0技术的出现,人们迫切需要信息服务的系统来解决日益严重的信息过载问题。当一个群体需要获取信息的时,现有的个性化推荐系统难以满足实践的需求,于是群体推荐系应运而生。

2.1社交网络相似度的研究现状

社交网络[7]是一种用户可以建立公开或半公开账户,并且彼此之间通过链接相连的网络服务。社交网络在中国已成为覆盖用户最广、传播影响最大和商业价值最高的Web2.0业务。社交网络中用户之间的关系异常的复杂和特殊,可以用社交网络进行群体推荐研究。社交网络的形成是基于用户网络的形式呈现的,不同的用户是网络中不同的节点,可以使用(),,G V E W 表示一个社交网络,V 是用户集合,E 表示边的集合,如果两个用户i V 和j V 有关系,就有一条边(),i j e V V ,W 表示权重,权重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的设定。

根据目前社交网络的发展情况,有三种不同形式的社交网络数据:双向确认好友关系类型,这类的网络好友需要双方互认,否则不能成功组建好友关系,代表的有Facebook 、人人网等,该形式的好友可以使用无向图来表示关系;第二类是单向关注类型,用户关注其他用户的同时不需要对方必须关注自己,可以根

据自己兴趣喜好选择,代表有Twitter、新浪微博等,这种形式可以使用有向图表示关系;第三种是社区小组类型,用户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但来至于同一个“社区”并拥有某些相似的特征[8]。传统的个性化推荐方法假设用户是独立、恒等分布的,它忽略了用户之间基于社会关系的信任。社交网络是人们在线交流的平台,也是信息传播的媒介,激发了对社交网络个性化推荐的研究和发展[9][10]。

2010年在文献[11]中,Song等提出了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个性化推荐方法,将社交网络中的朋友关系看成是信息传播的路径,并从理论上证明了该信息传播模型的收敛性,还提出了社会相似度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该推荐方法产生的推荐结果优越传统推荐方法的推荐结果。

2011年在文献[12]中,张光卫等针对传统相似性度量方法存在的不足,利用云模型在定性知识表示及定性、定量知识转换时的桥梁作用,提出一种在知识层面比较用户相似度的个性化推荐方法,该方法克服了传统基于向量的相似度比较方法严格匹配对象属性的不足。

2012年在文献[13]中,Eytan Bakshy等分析了推荐网络和社交网络中常见的传播模式,根据概率图模型,给出了推荐网络中传播路径的算法。并提出社交网络相似度可以用评分相似度和社会相似度共同表示。

2013年在文献[14]中,朱锐等提出了一种基于偏好推荐的服务选择方法,该方法首先搜索一组偏好相似的推荐用户,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计算用户的评价相似度,然后基于用户的推荐等级、领域相关度和评价相似度等对用户的推荐信息进行过滤,使推荐信息更为可靠,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推荐算法中冷启动、推荐信息不准确等问题。

2013年在文献[15]中,Ma等人提出运用VSS和PCC来计算用户之间的相似度,从而进行相应的社会化推荐。由于这两个相似度计算方法均基于用户之间的共同评分项目集,而在现实世界中可能存在两个用户各自都有很多评分项,但这两个用户之间没有共同评分项目集,因此不能运用这两个函数来计算相应的用户间的相似度,从而导致这两个用户之间的社交网络信息丢失。为了解决该问题,李改[16]等,于2014年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化相似度计算函数NSS使其能计算没有共同评分的用户间的相似度。

2014年在文献[17]中,荣辉桂等提出了用户相似度。该相似度由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是由用户属性决定的用户属性相似度,通过计算用户间的距离D AB ,距离值越小,用户间的属性相似程度越高;另一部分由用户间的互动信息决定互动相似度,其计算与目标用户有相似发件人和收件人的用户数,值越大,用户间的互动相似程度越高。最后将两部分相似度进行线性拟合,计算得出用户间总相似度。 2014年在文献[18]中,张星等提出了用户之间的相似度,可以通过他们基于网站的强关联操作和弱关联操作体现。强关联操作指的是用户之间较为直接的交互关系,如转发、评论、分享等操作。弱关联操作指的是用户之间不太明显的交互关系,如关注同一个公共页面,经常到达相同的地理位置或共同使用同一个网站应用等等。并用公式123111(s,v)111sv

sv sv n n n sk sk sk

k k k a b c Sim h h h a

b c ====?+?+?+++∑∑∑来计算两个用户的相似度。其中,(,)Sin s v 表示用户v 和用户s 的 相似度,sv a 表示用户v 对用户s 的评论次数,sv b 表示用户v 对用户s 的转发次数,sv c 表示用户v 对用户s 的分享次数。1h ,2h ,3h 分别表示评论、转发、分享这3种操作的权限。

2.2 群体推荐系统的研究现状表示

群体推荐是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户组成的群体提供项目推荐。群体推荐是建立在个体推荐的基础之上,但并不是个体推荐的简单叠加。由于群体推荐涉及群体决策,而基于群体决策的本质,决策的结果可能会因为群体成员在群体中所拥有的地位与发言权不同而不同。简而言之,在构建群体推荐系统时必须考虑到群体中的每个用户可能具有不同权重的实际情况,而这使得群体推荐的过程更为复杂。

现有的群体推荐系统研究策略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聚合个体结果法;如图1,此方法首先面向群体内各个体进行推荐,再将个体推荐结果聚合成群体推荐结果,如电影群体推荐系统PolyLens 。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不能较好地最大化群体成员对于推荐结果的满意程度;同时当群体规模较大时,该算法的复杂度也相对较高。

第二,聚合个体模型法;如图2,此方法的主要思想是将个体模型聚合成群体模型,再基于群体模型进行推荐,如 Ardissono 等[19]设计开发的旅游推荐系统。

由于群体中每个用户可能偏好于不同的聚合方法,因此这种单一的组合模式可能会产生不合理的群体推荐意见,扭曲群体用户的兴趣偏好概貌,进而降低群体用户对于推荐结果的满意程度。

图1 聚合个体结果法

图 2 聚合个体模型法

在研究群体推荐系统时,不管采用以上所述的两种策略中的任何一种都需要使用适当的聚合策略,不同的聚合策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具体情况视系统和群体要求而定。

群体推荐系统作为个人推荐系统的应用延伸,是推荐系统领域技术不断成熟与扩大的标识之一。作为推荐系统的一个全新分支,群体推荐涉及群体决策的复

杂性与群体用户社会关系的多样性,因此有关群体推荐系统算法的研究比较复杂,目前的研究也尚不充分与深入[20][21][22]。

针对以上两种群体推荐方法:a)聚合个体结果法,O’Connor等[23]先对群体内所有个体用协同过滤技术进行推荐,之后从中寻找共同的项目形成群体推荐列表;b)聚合个体模型法,Chen等[24]先利用遗传算法预测用户对于未评价过项目的评分,再建立群体模型进行推荐。方法a的优点是简单,推荐结果直观,但缺点是最终可能不会产生共同推荐项目;方法b在实际中更为常用,但其缺点是在建立群体模型时会丢失成员用户的个体偏好信息。

2011年在文献[25]中,Kebin McCarthy 等提出了三种针对群体用户的推荐策略:1)群体代理,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来获取用户偏好进而提供推荐;2)通过融合群体中每个用户的推荐列表来为整个群体提供推荐;3)通过融合不同用户的概貌信息将群体转换为单个虚拟用户,进而为该虚拟用户提供推荐。

2012年在文献[26]中,朱国玮等提出了一种方法来为群体成员进行商品推荐。这种方法考虑到群体成员对商品的评分会受到群体成员间的交互作用的影响,不同的意见在群体中的重要性也存在着差异。而要作出群体推荐,应该整合群体对商品的评分意见。此方法基于商品的协同过滤算法,同时考虑到群体对商品的评分并不总是可获得的,通过使用GA方法用来学习群体偏好解决子群体的未知评分问题。

2013年在文献[27]中,夏秀峰等在Web客户信任网络的基础上,引入影响度的概念及相应的计算方法,提出了节点网络影响集的构建原则与构建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挖掘核心群体,提出了基于网络影响集的核心群体推荐模型以及相应的推荐算法,核心群体推荐模型充分考虑了Web病毒式营销中核心节点在Web客户信任网络中的地位及作用方式,将核心群体的推荐历史作为其进行推荐的主要因素。

2013年在文献[28]中,徐选华等提出了基于群体成员所提供信息量的多少来去除群体中不重要用户的熵权方法,形成群体关于决策方案的效用矩阵,然后利用聚类方法来确定成员权重,以此来提高群体推荐系统结果的正确性与可靠性。

2013年在文献[29]中,刘旭东等针对用户评分数据极端稀疏的情况,在分析传统用户相似性度量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群体兴趣偏好度的协同过滤

推荐算法,该算法通过计算群体兴趣偏好度,来预测用户-项目评分矩阵的空缺值,使得到的未评分项预测评分更有差异性,从而提高了用户最近邻的搜寻准确度,同时也缓解了用户评分数据稀疏性问题。

2014年在文献[30]中,Andriy Shepitsen等利用两种主要的通信与协作工具(Mobile Money Operator和Outlet)来为目标群体提供商品推荐列表,前者旨在记录顾客的历史移动消费记录,后者用于顾客的细分。

2014年在文献[31]中,郭均鹏等针对现有关于群体推荐的研究没有分析在线社区群体特点的问题,以及群体意见偏差没有在算法中体现的问题,他提出了一种新的群体模型构建方法,对现有两种群体推荐算法进行改进和融合,并将差异度因素融入推荐模型;另外通过分析互动度与推荐精度之间的关系,证实其对推荐效果的影响,即鼓励群体内部的互动有利于获得更好的推荐效果。将差异度因素融入推荐模型,既保留了个体用户的态度,又能够修正群体成员间的不同意见,将对优化群体模型及协调群体意见作出贡献。

2014年在文献[32]中,梁昌勇等提出了一种结合领域专家法的群体用户推荐算法,该算法根据群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确定群体偏好,在群体偏好的基础上,采

用基于项目的协同过滤技术为群体产生推荐。推荐过程中如果成员评分值为空项,则采用领域专家法进行预测填充。

3 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3.1 研究内容

本论文旨在融合社交网络的评分相似度和社交相似度,并把融合后的相似度用于群体推荐系统。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个方面:

(1)在现实的推荐系统中数据量巨大,对某一个用户来说,他能够评分的物品个数是非常少的。在如此稀疏的评分矩阵下,两个用户之间打分出现重叠可能性非常小。所以两个用户之间的相似度大部分情况下等于0,即使相似度计算的结果不为0,也会存在大量不准确的情况。在以上的文献中他们都没有利用社交网络的特性来计算相似度。虽然社交网络矩阵可能也很稀疏,但社交关系的传递

性允许我们利用并不直接认识的用户信息,间接地衡量社交关系。也就是说 A 关注B,B 关注E,虽然 A 和 E 之间没有直接关注关系,但我们也认为A 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E,从而A与E之间存在社会相似度。我们按某种关系(如:线性关系)把评分相似度和社会相似度融合起来得到社交网络的相似度。

(2)现在的研究人员对群体系统的研究主要采用的策略是聚合个体模型法。

他们先把群体按照某种方法(如:用户共同评价过的项目数目达到一定的阈值为一组)分为n个组,每个组虚拟为一个用户

U,共n个虚拟的用户。然后在根据

i

传统的方法来计算两个虚拟用户的相似度,却没有人利用计算社交网络相似度的方法来计算虚拟用户之间的相似度。我们可以把融合社交网络相似度的方法引入群体推荐系统,来计算两个虚拟用户之间的相似度。从而提高群体推荐系统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3.2 预期目标

本课题预期达到的目标是:

(1)认真分析经典计算评分相似度的方法,如:普通的余弦法,皮尔逊系数法,修正的余弦法。分析和研究社交网络,总结其结构特性,寻求计算社会相似度的方法。最后把评分相似与社会相似度按某种关系(如:线性关系)融合在一处。提高相似度计算的准确性。

(2)把融合社交网络评分相似度和社会相似度的方法引入群体推荐系统,计算群体推荐系统中两个虚列用户的相似度。最终提高群体推荐算法的质量。

(3)利用Visual Studio作为开发工具,使用C/C++语言编写基于融合社交网络相似度的群体推荐算法的程序,和现有的成果做比较,总结优缺点,得出结论。

4 关键技术、技术方案及研究成果

4.1关键技术

本课题涉及到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以下两点:

(1)如何计算社交网络的社会相似度:

社交网络中的社交关系存在传递性,允许我们利用并不直接认识的用户信

息,间接地衡量社交关系。也就是说 A 关注B ,B 关注 E ,虽然 A 和 E 之间没有直接关注关系,但我们也认为A 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E ,从而A 与E 之间存在社会相似度。但是如何来衡量和计算A 与E 之间的这种社会相似度是一项关键技术。

(2)用什么关系来融合社交网络的社会相似度和评分相似度:

当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社交网络的评分相似度和社会相似度。这两种相似度在实际的社交网络中到底存在什么的关系,将他们用何种关系融合起来是我研究的重点。

4.2 技术方案

针对以上关键技术,本课题拟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1)计算社会相似度:

用n n

S R ?∈表示用户的社交关系网,n 表示用户数。若用户U 关注了用户V ,则1uv S =,否则0uv S =。对于关系矩阵n n

S R ?∈,设传播衰减系数为β,传播衰减系数指用户之间的亲密度每增加一层的衰减比例。假设用户U 的信息传播到用户V 需要(),g u v 次,那么用户新的社交关系矩阵S 可表示为:

()()(),,g u v uv S U g u v k β=?- (1)

在式子1中()U x ,当0x ≤时,()1U x =;当0x >时,()0U x =。通过式子 1 得到了用户新的社交关系矩阵后,我们可以使用余弦相似度来计算用户U 和用户V 的社交相似度,公式如下:

_social(u,v)||||u v

Sim u v ?= (2)

(2)融合社交网络相似度: 用皮尔逊系数计算两个用户之间的评分相似度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

_rating(u,v)r r r r Sim --

(3) 其中_rating(u,v)Sim 为用户U 和V 的评分相似度,ui r 为用户U 对物品I 的评分,u

r

为用户U 对他评过分的所以物品评分的平均值。

可以用最简单的线性关系来融合评分相似度和社会相似度:

()(),_rating(u,v)1_social(u,v)Sim u v Sim Sim αα=?+-?

(4) 其中

01α≤≤。当0.5α<时社会相似度起主要作用,当0.5α>时评分相似度起主要作用,当0.5α=时评分相似度和社会相似度起相等的作用。

4.2 研究成果

(1)融合社交网络的评分相似度和社会相似度,并把融合后的相似度应用于群体推荐系统,进而提高群体推荐系统的质量。

(2)在国内外会议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

5开发环境

硬件设备:个人单台PC 机

操作系统:Windows 7

编程语言:C/C++

编程工具:Visual Studio 2010,Matlab

6课题设备及人员分工

6.1课题设备

课题实验环境主要依托校园网和实验室环境。实验室现有硬件设备及网络环境有:

(1)带有CUDA 架构显卡的PC 服务器一台;

(2)带有CUDA 架构显卡的PC 机多台;

(3)交换机华为H3C S1016 一台;

(4)无线路由器TL-WR541G+ 一台

6.2人员分工

根据课题情况,主要成员有:

指导老师:…..

成员:……..

7研究进展计划

本课题拟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具体研究计划安排如下:(1)2014年3月至2014年6月: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上的准备;(2)2014年6月至2014年11月:确定技术方案,进行理论研究并确定程序框架;

(3)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程序设计和调试;(4)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并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答辩。

参考文献

[1]Jameson, A., More than the Sum of its Members: Challenges for Group

Recommender Systems. International Working Conference on Advanced

Visual Interfaces, Gallipoli, Italy, 2006: 48-54

[2]Masthoff, J., Modeling the multiple people that are me. In: P. Brusilovsky,

A.Corbett, and F.de Rosis (eds.) Proceedings of the 2003 User Modeling

Conference, Johnstown, PA. Springer Verlag, Berlin, 2003: 258-262

[3]Masthoff, J., Group Modeling: Selecting a Sequence of Television Items to

Suit a Group of Viewers. User Modeling and User-Adapted Interaction, 2008, 14: 37-85

[4]Masthoff, J., The user as wizard: A method for early involvement i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daptive systems. Fifth Workshop on User-Centred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daptive Systems 2008:387-396

[5]Masthoff, J., Vasconcelos, W.W., Aitken, C., Correa da Silva, F.S.: Agent-Based

Group Modeling for Ambient Intelligence. AISB symposium on Affective

Smart Environments, Newcastle, U, 2009:215-226

[6]McCarthy, J., Anagnost, T.: MusicFX: An Arbiter of Group Preferences for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Workouts. CSCW, Seattle, WA.1998:

363-372

[7] D. M. Boyd and N. B. Ellison,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09: 11-13

[8]项亮. 推荐系统实践[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9] D. 0' doherty, S. Jouili, and P. Van Roy, Trust-based recommend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2013

[10]Eytan Bakshy, Itamar Rosenn, Cameron Marlow, ct al. , 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s in information diffusion, Proceedings of the 2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 Lyon, Franco, 2012

[11]Xiaodan Song, Belle L. Tseng, Ching-Yung Lin, et al. ,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 driven by information flow, Proceedings of the 29th annual international ACM SIGIR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Seattle, Washington, USA,2010

[12]张光卫, 李德毅, 李鹏等,基于云模型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软件学报,

2403-2411,2012

[13]Eytan Bakshy, Itamar Rosenn, Cameron Marlow, ct al. , 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s in information diffusion, Proceedings of the 2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 Lyon, Franco, 2012

[14]朱锐, 王怀民, 冯大为,基丁偏好推荐的可信服务选择,软件学报,

852-864, 2013

[15]MA Hao, ZHOU Deng-yong, LIU Chao, et a1, Recommender systems with

social regularlzation [C] Proc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SDM.New York:ACM Press, 2013:287-296.

[16]李改,李章凤等,一种新的社会化相似度计算方法[A],计算机应用研

究,2014,30(9),2616-2621.

[17]荣辉桂, 火生旭等,基于用户相似度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A], 通信学报,

2014,35(2), 16-24

[18]张星,於志文,梁韵基,等,基于交互相似度的细粒度社群发掘方法[J],计

算机科学,2014,41(4),215-219.

[19]Arlissono L, Goy A, Petrone G, et al. Intrigue: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

of tourist attractions for desktop and handset devices [J]. Applied AI, 2005, 17(8 – 9): 687 -714

[20]Yu, Z., Zhou, X., Hao, Y. Gu, J.: TV Program Recommendation for Multiple

Viewers Based on User Profile Merging. User Modeling and User-Adapted Interaction, 2008, 16: 63-82

[21]Sihem Amer-Yahia, Senjuti Basu Roy, Ashish Chawla, Gautam Das, Cong Yu,

Group Recommendation: Semantics and Efficiency, VLDB, 2011: 24-36 [22]Linas Baltrunas, Tadas Makcinskas, Francesco Ricci, Group

Recommendations with Rank Aggregation and Collaborativa Filtering,

RecSys2012: 119-126

[23]O’CONNOR M, COSLEY D, KONSTAN J. PolyLens: a recommender system for

groups of users[C], Proc of the 7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2009:199-218

[24]CHEN Y L, CHENG Li-chen, ACHUANG C N. A group recommendation system

with consideration of interactions among group members [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0,34(3):2082-2090.

[25]Kebin McCarthy, Matia Salam, Group Recommender Systems: A Critiquing

Based Approch, IUI,2011:267-269

[26]朱国玮,杨玲,基于遗传算法的群体推荐系统研究[J],情报学报,2012.12:

946-951

[27]夏秀峰,张晓飞,Web病毒式营销核心群体挖掘与推荐策略[A],计算机

应用研究,2013,30(10),3030-3034.

[28]徐选华,陈晓红,王红伟,一种面向效用值偏好信息的大群体决策方法

[J],控制与决策,2013.03:440-445

[29]刘旭东,陈德人等,使用群体兴趣偏好度的协同过滤推荐[A], 计算机工

程与应用, 2013,46(34),129-132.

[30]Andriy Shepitsen, Jonathan Gemmell, Bamshad Mobasher, Robin Burke,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 in social tagging systems using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Proceeding of the 2012 ACM conference on Recommender

systems, 2014: 259-266

[31]郭均鹏,赵梦楠等,面向在线社区用户的群体推荐算法研究[A], 计算机

应用研究, 2014,31(3),696-670.

[32]梁昌勇,冷亚军等,电子商务推荐系统中群体用户推荐问题研究[A], 中

国管理科学,2014,21(3),153-157.

中国社交网络发展历程的四种阶段教案资料

中国社交网络发展历程的四种阶段 “六度空间”理论的再度提出,打开了互联网世界的另一扇大门,将早期社交性网络的概念引入互联网,创立了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SNS。目前,社交网络服务已经成为互联网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成为投资圈最为炙手可热的追捧领域。回首SNS的发展,回首SNS 的发展,从国外的MySpace、Facebook、Twitter到中国的开心网、人人网等泛娱乐SNS 应用,再到目前中国大行其道的微博、米聊(微博)、微信,乃至垂直类SNS的应用形态,社交网络服务的概念深入互联网精髓。 一定意义上来看,社交网络其实是源于网络社交的需要,基于此种思路,清科研究中心认为,中国社交网络的发展历程主要呈现四种阶段,如下图所示: 中国社交网络的发展历程主要呈现四种阶段一些事 (一)早期社交网络雏形BBS时代 从社交网络的深层演变来看,社交网络应该是从WEB1.0时代的BBS层面逐渐演进。相比于E-mail形态,BBS把社交网络向前推进了一步,将点对点形式演变为点对面,降低

交流成本。此外,相比于即时通信和博客等轻社交工具,BBS淡化个体意识将信息多节点化,并实现了分散信息的聚合。此时,天涯、猫扑、西祠胡同等产品都是BBS时代的典型企业。从VC/PE关注度来看,2006年年以前,资本主要关注BBS及博客形态的社交网络产品,但是后期来看,这类企业的发展多不尽人意。 (二)娱乐化社交网络时代 经历了早期概念化的六度分隔理论时代,社交网络凭借娱乐化概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外社交产品推动了社交网络的深度发展。2002年,LinkedIn成立;2003年,运用丰富的多媒体个性化空间吸引注意力的Myspace成立;2004年,复制线下真实人际关系来到线上低成本管理的Facebook成立,这些优秀的社交网络产品或服务形态,一直遵循社交网络的“低成本替代”原则,降低人们社交的时间与成本,取得了长足发展。 纵观中国,国外社交网络如火如荼发展之际,中国社交网络产品相继出现,如2005年成立的人人网、2008年成立的开心网,乃至2009年推出的搜狐白社会等,拉开中国社交网络大幕。这段时间大体跨越了2006-2008年三余年,VC/PE在此间经历了大幅投入之后,2008年进入缓步投入阶段。 (三)微信息社交网络时代 新浪微博的推出,拉开了中国微信息社交网络时代的大幕。2009年8月,新浪推出微博产品,140字的及时表达,及根据用户价值取向及兴趣所向等多维度划分用户群体,用户通过推介及自行搜索等方式构建自己的朋友圈,这种产品迅速聚合了海量的用户群,当然也吸引了众多业者(如腾讯、网易、盛大)的追随。这种模式也再次将广义社交网络推向投资人视野。

社交网络用户的心理需求分析

社交网络用户的心理需求分析 用户在社交网络里的行为逻辑是用户个人的真实写照,在社交网络里的自我个性特点,也反映了用户的真实个性,如果能准确把握用户的行为逻辑,那么将有助于你做出符合大众用户的社交功能。一款社交产品的成功必须能够准确把握用户在其中的心理变化,哪些莫名火爆的应用背后到底是什么? 笔者不才,就几个简单的用户行为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在我简述几个行为的同时,看看你自己有没有同感? 1、不同社交应用的不同社会角色 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下,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即会有不同的表现,这是一种社会效应,即使映射到社交网络,无论在你微博、微信、QQ、人人上,你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留意一下你自己的各种不同社交应用,每次你打开它一定是不同的意图,继而获取信息和产生内容的初衷也会有所不同。有人会说,我有的好友在不同的社交应用里同时更新一样的内容作何解释?不要忘了,获取社交信息和用户产生内容是两种行为,可能他在获取的阶段是不同的社交初衷。 这就是我为年轻人高呼“爸妈来了,这个应用我不用了”的现象做出的解释,除了青春期遗留下来的逆反心里,企图标新立异有意采取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得到

社会认同之外,单一的大众性社交应用将现实社会不同场景下的社会关系高度重合在一个社交场景里,难免让人感到“隐私”没了,在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的时候自然就有不同的语言行为规范,一个父母面前温顺可人的角色怎么能容忍客串成在朋友当中破粗口胡吃海喝的角色。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些老牌的社交应用里,即使我们经常登录,也再也不会更新内容的现象,因为像 QQ 这样的社交应用,根基太早,从家庭朋友社交场景到工作关系场景,社交关系太过臃肿,不是一个很好的展现自我的平台,还是应该将它着重定位在即时通讯吧。随着微信将手机通讯录和 QQ 好友关系链都移植到了自己的社交关系里,即使在朋友圈里更新可以设置可见范围分组,比起这种在下游手动添加范围,我宁愿有个从始至终都是一个社会场景的应用。 还有两个相对成型的特定社交分类,即职业社交与婚恋交友,用户其实都是在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婚恋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965963414.html,的邵光荣曾表示,社交本身并不是需求,而是手段,不同的社交都是有着不同的目的,一旦某个平台的社交功能无法达到用户的目的,用户也就会沉默或离开,社交其实也就不存在了。意思无外乎也是说用户需要扮演角色来达到某种目的。 2、自我“隐私”保护和窥探他人“隐私” 为什么要在隐私上加引号?因为在社交网络我们自主公开的生活隐私不能纯粹意义上算隐私。先说说第一种行为,你的好友会经常直播自己的生活或者一天上传几十张自拍照,人类是群居动物,群居本能分两级:第一级寻求群体认可,心理学上认为,“爱向别人炫”是一

关于社交网络的理论研究

关于社交网络的理论研究 社交的逻辑 社交网络的理论研究是一个很久就开始的事情了,以下列出4个基础论断,作为后续产品论述的前提(其实很多在产品中体现的还很不好)。 关系对人的影响在于,六度分隔所描述的是弱连接,通过弱连接,我们可以传递消息,创造合作机会;但如果关注人们之间是如何互相产生影响的,就必须关注强连接,尼古拉斯?克里斯塔斯基将称为“三度影响力原则”(人类行为深受三度以内朋友的影响),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既包括行为习惯上的影响,也包括观念上的影响。 群体对人的影响,主要是极化,即群体愚蠢或群体智慧。理论上,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分工互补,就可形成紧密的群。《乌合之众》里讲到,群体对于个体有着极端放大和缩小的能力,可以没有责任的暴虐成为暴民,也可以用高尚情感使之舍生赴死(领袖们打动群众需要言之凿凿,信誓旦旦的重复和强大意志的感染)。情绪化、简单化和跟随成本大大降低,是群对个人行为带来的影响。新浪微博的运营,就是典型的时尚流行话题带动,名人引导,最后完成群体讨论和活跃的。 另一方面,群体是可以产生超越个体的群体智能的,《失控》里称之为“涌现”(整体才具有,孤立部分及其总合不具有的性质)。这个在人类社会尚无很好的范例,亚马逊的相关商

品精准推荐,可能算群体预测吧,但在自然界涌现有很多范例,比如水分子朝一个方向运动会形成漩涡,白蚁可以构筑相当于人类数千层楼高的蚁巢,且通风卫生情况良好。 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李晓明教授为《大连接》一书所写的推荐语:“社会网络”不仅是‘网络’更是‘社会’,深合我心。互联网的社交产品,就是要遵循规则,帮助用户使用、经营、扩展其社交关系,将整个社交网络经营成良好运转的虚拟社会。 社交的产品 社交产品主要论述四个部分:关系社交产品、内容社交产品、服务社交产品和社交产品的运营。 关系社交产品 扎克伯格在Facebook上市前公开信中写道:“人际关系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人们分享得越多——即便只是与密友或家人分享——文化就越开放,对于他人的生活和观点的理解也就越深。我们认为,它能够创造更多、更强的人际关系,并帮助人们接触到更多不同观点。”这就是平台型的关系社交产品的主要思路。 实名动态(FEED)、好友关系(推荐)、个人主页(Profile)是关系社交产品的基本构成,持续不断的优化FEED的聚合和展现形态,进而激励更多的分享(含评论转发),不断基于标签推荐用户添加好友,不断引导用户浏览好友的个人空间,以此完成关系链的活跃和建设,其中相册、日志、活动和投票,是关系社交产品的基础分享应用和UGC内容来源。

社交网络中基于图排序的好友推荐机制研究与实现(郑佳佳)

分类号: TP391.1 单位代码:10335 学号:20821043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社交网络中基于图排序的 好友推荐机制研究与实现作者姓名郑佳佳 指导教师王强副教授 学科(专业)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__ 所在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提交日期2011年1月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Zhejiang University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TITLE:Friends Recommendation Based on Graph Ranking on Social Network Site Author: Jiajia Zheng Supervisor: Associate Professor Qiang Wang Subject: Computer Software and Theory College: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Submitted Date: 2011-01

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浙江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浙江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浙江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

社会网络分析法

第十三章社会网络分析法 近几十年来社会网络分析法有了迅速的发展,它已被“泛应用到了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和社会政策研究等多个领域。本章我们将侧重介绍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历史、主要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第一节社会网络分析的概念 一、什么是社会网络分析 网络指的是各种关联,而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即可简单地称为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结构。故从这一方面来说,社会网络代表着一种结构关系,它可反映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社会网络的主要要素有: 行动者(actor):这里的行动者不但指具体的个人,还可指一个群体、公司或其他集体性的社会单位。每个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被称为“结点(node)”。 关系纽带(relational tie):行动者之间相互的关联即称关系纽带。人们之间的关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亲属关系、合作关系、交换关系、对抗关系等,这些都构成了不同的关系纽带。 二人组(dyad):由两个行动者所构成的关系。这是社会网络的最简单或最基本的形式,是我们分析各种关系纽带的基础。 二人组(triad):由三个行动者所构成的关系。 子群(subgroup):指行动者之间的任何形式关系的子集。 群体(group):其关系得到测量的所有行动者的集合。 社会网络分析是对社会网络的关系结构及其属性加以分析的一套规范和方法。它又被称结构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因为它主要分析的是不同社会单位(个体、群体或社会)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的结构及其属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网络分析不仅是对关系或结构加以分析的一套技术,还是一种理论方法——结构分析思想。因为在社会网络分析学者看来,社会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社会结构,而这种结构即表现为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模式。社会网络分析家B·韦尔曼(Barry Wellman)指出:“网络分析探究的是深层结构——隐藏在复杂的社会系统表面之下的一定的网络模式。”例如,网络分析者特别关注特定网络中的关联模式如何通过提供不同的机会或限制,从而影响到人们的行动。 韦尔曼指出,作为一种研究社会结构的基本方法,社会网络分析具有如下基本原理: 1.关系纽带经常是不对称地相互作用着的,在内容和强度上都有所不同。 2.关系纽带间接或直接地把网络成员连接在一起;故必须在更大的网络结构背景中对其加以分析。 3.社会纽带结构产生了非随机的网络,因而形成了网络群(network clusters)、网络界限和交叉关联。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总结)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SNA分析软件 ●第一类为自由可视化SNA 软件,共有Agna 等9 种软件,位于图1 的右上角,这类软件可以自 由下载使用,成本低,但一般这类软件的一个共同缺点是缺乏相应的如在线帮助等技术支持; ●第二类为商业可视化SNA 软件,如InFlow 等3种,这类软件大都有良好的技术支持;(3)第 三类为可视化SNA 软件,如KliqFinder 等4 种,这类软件一般都是商业软件,但他们都有可以通过下载试用版的软件,来使用其中的绝大部分功能 ●第四类为自由非可视化SNA 软件,如FATCAT 等7 种,这类软件的特点是免费使用,但对SNA 的分析结果以数据表等形式输出,不具有可视化分析结果的功能; ●第五类为商业非可视化SNA 软件,只有GRADAP 一种,该软件以图表分析为主,不具有可 视化的功能。在23 种SNA 软件中,有16 种SNA 软件,即近70%的SNA 软件,具有可视化功能。 SNA分析方法 使用SNA 软件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时,一般需要按准备数据、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三个步骤进行。尽管因不同的SNA 软件的具体操作不同,但这三个步骤基本是一致的。 1.准备数据,建立关系矩阵 准备数据是指将使用问卷或其他调查方法,或直接从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自带的后台数据库中所获得的用于研究的关系数据,经过整理后按照规定格式形成关系矩阵,以备数据处理时使用。这个步骤也是SNA 分析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SNA 中共有三种关系矩阵:邻接矩(AdjacencyMatrix)、发生阵(Incidence Matrix)和隶属关系矩阵(Affiliation Matrix)。邻接矩阵为正方阵,其行和列都代表完全相同的行动者,如果邻接矩阵的值为二值矩阵,则其中的“0”表示两个行动者之间没有关系,而“1”则表示两个行动者之间存在关系。然而我们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研究.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研究 摘要:社交网络是近几年产生、发展、兴起的,给人们的现代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社交网络具有传统网络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其独特性,它是以人为中心建立的网络社 交。社交网站是互联网由分散的网络应用向以人为中心的网络应用平台转化的必由之路,是互联网发展由浅层向深入,由分散到集中,由以应用为核心到以人为核心的转变。 关键词:社交网络、社交网站、社交网站用户行为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5-0000-01 据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2011年中国社交化电子商务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社交网络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3.7亿,较2010年增长17.6%,预计到2014年这一规模将达到5.1 亿人,社交化元素已成为中国互联网中的基础性应用。从社交网络用户数据快速增长上来看,社交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使用社交网络,他的 用户行为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本文以文献综述法进行总结归纳研究。 1.社交网络和社交网站 1.1社交网络的定义 自社交网络诞生以来,有关学者和专家就对社交网络的概念定义和内涵解释存在不少争议,且国内外的学者对社交网络的研究更多的集中于其商业及社交价值,加之社交网络 这一存在还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使得学界对社交网络的定义更加模糊不清。 国外学者Antelman(2003)对社交网络的定义是:社交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个 人空间,用户在空间里上传个人资料,兴趣爱好,并且不断更新自我状态与信息,同时连接聚集到一 个或多个可信赖的朋友或同事群体中,使用社交网络提供的多种应用工具丰富充实空间里的信息资料,同时达到增进群体内部关系的目的。黄婷(2009)在总结社交网络特点 的基础上将社交网络服务定义为:社交网络服务(SNS)是以网站为载体,通过为用户提供各种交互功能,以帮助用户拓展社交圈为目的的服务类产品。 --!> 综合网络及国内外学者对社交网络的研究,本文将社交网络定义为:以社交软件(Social Network Software)为工具,以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 Site)为载体,通过一系列 网站应用为人们提供社会性网络服务,帮助人们建立网络社交关系的交往平台。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社交网站。 1.2 社交网站的特点

基于融合社交网络相似度的群体推荐算法研究

基于融合社交网络相似度的 群体推荐算法研究 1课题来源、研究意义和目的 1.1课题来源 本课题来源于实验室项目,旨在研究电子商务中的推荐系统。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近年来,Web2.0 技术的兴起更进一步拓展了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作用,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但也进一步加快了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增长速度。海量的信息在给广大互联网用户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也使得其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偌大的信息库中找到自己感兴趣或者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由此便导致了“信息过载”和“信息爆炸”的问题。个性化推荐作为目前解决信息过载问题的主要技术,个性化推荐技术已经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如电子商务、社交网站、搜索引擎等。作为全球率先研究个性化推荐系统的企业之一的Amazon[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3],也早已将个性化推荐服务放到了网站中的各个角落,成为目前应用个性化推荐系统的成功案例之一。 迄今为止,关于个性化推荐技术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已有的推荐系统大多都旨在为单个用户提供推荐,而现实生活中,有时却需要向一个群体提供推荐。比如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同时观看电影、一个群体需要选择旅游目的地以及一个群体需要选择用餐地点等。由于群体成员的兴趣爱好具有差异性、多样性与复杂性,因此为一个群体提供推荐,同时要求推荐列表能够最大化群体用户的满意程度是相当困难的,传统的个性化推荐算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于群体推荐系统的情景,因此研究更为有效的群体推荐系统算法就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群体推荐系统的研究对于互联网企业寻找新的盈利模式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它能够借助于用户的兴趣偏好与社交网络关系扩大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接触面,从而获得更

基于数据挖掘的校园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分析毕业设计论文

基于数据挖掘的校园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分析毕业设计论文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社交网络,简称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在Web2.0浪潮中已发展为社会化媒体中一个主要平台。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15 日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同时报告显示,社交网络应用持续呈现增长趋势,截止2012年12月,国内社交网络用户总数已达2.75亿,占到了全部网民人数的48.8%,增速保持在10%以上。 与此同时在2010年之后社交网络又出现两大新增长点:其一微博用户持续增长,微博用户规模在2012年达到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虽然微博急速扩张的阶段已经结束,但年增幅仍能达到23.5%;其二用户逐渐移动化成为了社交网络用户增长的又一亮点,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随着手机智能化,相当一部分用户访问和发送微博的行为发生在手机终端上,为社交网站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此外“社交化”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元素,正在全面融合到各类互联网应用中。一方面,2012年涌现出大批具备社交基因的新应用,包括图片社交、私密社交、购物分享等,尤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由于手机天生的通讯功能,2012年许多热门移动应用都具备社交功能;另一方面,搜索、网购、媒体等互联网应用正在融合社交因素,以丰富自身的功能、提升用户体验,创新服务和盈利模式。在整个互联网都走向社交化的大趋势下,传统的实名制社交网站也不断增加平台功能,在原

最新 平台深度融合的启示-精品

平台深度融合的启示 媒体“融合”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麻省理院教授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于1983年所著《自由的技术》(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一书中,泛指由数字技术所带来多种媒介载体相互融合的技术演变——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电信、电话、电报以及大众传播媒介之间原有的行业隔离与技术区别正在逐步消失。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趋势对传媒行业的影响愈发深远。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关系也由传统媒体建设新兴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动发展,逐步进入到二者融合发展的阶段。② 平台融合的成功案例 怎样才能做到在平台方面的“深度融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彭兰认为,全媒体融合业务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在同一平台上特定主题报道中的多媒体手段的深层结合;其二是各种媒体平台的报道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全媒体新闻既意味着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也意味着多种平台的利用。③美国媒体同行最近几年较为成功的平台融合实践或许可以为对外传播新闻工作者提供一些启发。 案例一、多媒体手段深层结合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经营的KBIA广播电台(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基站)记者雅各布·芬斯顿(Jacob Fenston)于2011年10月8日播发的《风灾6个月后,乔普林市路跑爱好者重新振作起来》(Six Months After the Storm, Runners in Joplin Get Back on Their Feet )便是在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网(National Public Radio,简称NPR)的平台上通过文字、图集、音频等多媒体手段深层结合的报道。 2011年5月22日,密苏里州乔普林市曾遭受龙卷风侵袭,导致161人死亡、1150人受伤,全市1/3被毁,直接经济损失约28亿美元。奥巴马总统曾亲赴灾区视察,并称之为“国殇”。④因此,灾后重建是围绕该市报道的一条主线。然而,芬斯顿选取的并非楼宇建设、道路翻修等常规题材,而是聚焦在了一群参加该市第二届“母亲之路”马拉松比赛的路跑爱好者身上。通常情况下,业余马拉松赛前训练需要18周,这就意味着路跑爱好者应在风灾后两周左右开始训练。但很多人的跑步装备连同房屋都被龙卷风摧毁了。 “对于路跑爱好者来说,跑步是一种常规;回到原来的跑道上是风灾后重归正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拉松比赛恰好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芬斯顿说。⑤ 共有来自六个国家以及全美25个州的600名选手参加了马拉松比赛。芬斯顿在参赛的同时携带手持录音机,沿途采访了部分参赛选手,收录他们急促的脚步声,倾听他们气喘吁吁地回忆风灾前的生活、对跑步的热爱、对失去家园的惋惜,以及外州参赛者对乔普林灾后重建的支持……参赛者通过同期声传递出的真情实感被记者浓缩在了八分钟完整版和三分钟剪辑版广播报道之中,分别在KBIA和NPR播出;包括消息、特写、采访手记等与该报道相关的文字、图集及音频文件则在网络平台以多媒体专题形式呈现。芬斯顿因其在该报道中对声音的运用而获得了2012年爱德华·莫罗(Edward Murrow)奖。 案例二、多媒体多平台深度融合 代表美国新闻报道最高荣誉的普利策奖在突发新闻报道(Breaking News

社交网络的融合之路.

社交网络的融合之路 在用户关系的流向和使用习惯的风向变幻中,融合已成为包括SNS、微博和视频分享平台等社交网络谋求更大发展的必经之路。 “ 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尝试 积极购买专业级内容,提供奥运会网络直播服务,加快脚步向主流媒体迈进的同时,如何将网络视频与社交网络融为一体,是YouTube正在努力进行尝试的工作。去年6月以来,YouTube与Google+社交网络的融合越来越密切。 视频网站的社交化战略绝非空穴来风。据移动市场分析机构Flurry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用户人均在YouTube上花费的时间为425分钟,在移动视频应用上花费的时间为231分钟。今年1至3月,用户在YouTube上花费的时间减少了一成左右。与视频数量和观影速度相比,用户和用户间的关系才是它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所在。越来越多的用户“挂在”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上,基于Facebook的移动视频分享和社交应用大行其道,YouTube的在线时长明显下降,要防止用户流失就要跟上用户关系的流向和用户新媒介接触习惯养成的风向。 Facebook也同样在密切关注用户流量和使用习惯。与YouTube着重增加用户参与度和社交体验不同的是,Facebook开始在用户动态信息(News Feed)中引入“热门视频”,意在向用户呈现他们精彩视频。 2012年6月5日,据媒体报道,Salesforces公司将用6.89亿美元现金和股票收购Buddy Media,这个消息引起了国内外相关人士的普遍关注。在绝大多数网民的眼中,这两家公司的名字无疑是陌生的,尤其是这笔交易中的被收购方Buddy Media,不仅几乎从未被普通网民认知,而且成立不过5年。据公开的资料显示,Buddy Media拥有大约1000个客户,其中包括福特汽车、美泰公司(全球最大的玩具生产商之一)和惠普公司。Buddy Media的快速成长尤其是能拿下如福特、惠普这样的“大客户”,完全是因为其抢先填补了在社交媒体融合趋势下,品牌企业进行跨社交平台的整合营销传播需求的空白。作为一家被定位为社交媒体营销服务提供商的“小公司”,Buddy Media正是通过Facebook、LinkedIn和YouTube等网站提供有针对性的跨社交平台的网络营销服务。 国内视频网站酷6公布的2012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财报显示,在第一季度,酷6传媒净亏损为179万美元,相比去年同期1088万美元的净亏损有大幅收窄。业内人士指出,正是因为通过加速社交化模式的推动,酷6传媒的运营净亏损才可以大幅收窄,而社交化也成为视频网站未来发展的新趋势。近期,酷6网推出了全互动社交视频产品——新酷6,在其竞争对手优酷土豆“联姻”之后,将视频分享融入了尽可能多的社交因素,成了酷6在整个行业面临洗牌情形下的策略性选择。而最近一段时间,搜

社交网络作文800字完美版

社交网络作文800字 从古时货郎挑着担子走遍大街小巷,吆喝叫卖,到之前琳琅满目、一应俱全的超市,到电脑上的淘宝,再到现在随处可见的二维码。人们的购物方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随着互联网、智能工具的产生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我们的生活方式都逐渐被碎片化了,从一类信息跳到另一类信息成立我们的常态。其中,购物的变化极为明显。 碎片化购物是空间、时间的解放。所谓解放,就是缩短了人们的购物路径。不必在节假日中,还挤入熙熙攘攘的人群,抢着促销商品,你可以舒服地躺在床上,悠闲地在手机上浏览,货比三家,看看评论,领张优惠券,最终选出你心仪的商品。不必因繁忙,而担忧没时间买柴米油盐酱醋,通过网络,你可以乘公交车、坐地铁时就下份订单。甚至可以不必带钱包,只需通过电子支付软件扫一扫,就可以购买,不用拿着零钱,也不必担心商家不诚信。 碎片化购物更有选择性。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信息的整合,有些购物软件可以根据用户的个人喜好、商品性质,挑选出它认为适合你的商品,使购物更方便。相比传统购物,它已经提前帮你筛了一遍,缩小了范围。同时也让你感到一股温暖,同时也感叹着科技的发达。 碎片化购物很好地利用了人与人的关系。你可以将要买的商品链接分享给身边需要的朋友,一起参与团购、或让大家帮你出出主意、进行决策。这样碎片化的购物让这件事不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大家都能参与进来的一个活动,让这件事变得更有趣,更生活化。 尽管碎片化购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之处,但也有一些缺点。你可能不能在网上准确地体会到商品的一些性质,缺少真实感,比如买衣服可能不确定这衣服的尺码、手感。你也可能因为商家做的一些活动而忽视了这些商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度,而买了许多不需要、没必要的杂物。这些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我相信在这个如马车般不断前行的世界,总有人会解决这些问题。 碎片化经历了不断的蜕变,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起来。他有利有弊,会给我们带来便利,也同时会使我们的思维模式变得表面化,无法深入思考。碎片化的生活究竟会怎样,会将人类生活改变到什么程度,还终是未知数。

基于社交网络的社会化推荐算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65963414.html, 基于社交网络的社会化推荐算法研究 作者:朱彦杰 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09期 【摘要】社交网络日趋活跃,基于社交网络的推荐成为电子商务推荐系统研究的热点领 域之一;如何利用社交网络数据给用户进行推荐物品,是基于社交网络的推荐算法的研究重点。对社交网络的定义、社交网络数据的分类进行概述,研究基于邻域的社会化推荐和基于图的社会化推荐算法;结合实际推荐系统对社会化推荐算法进行改进设计。 【关键词】社交网络;社会化;推荐 Research of Social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ZHU Yan-jie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Henan 461000, China) 【Abstract】As social networking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ctive,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social network have recently become one of the hottest topics in the domain of e-commerce recommender systems. How to recommend items to the users with social network data is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the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With definition of social network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social network data, the social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neighborhood or graph is studied. An?improved?social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 is also discussed in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system. 【Key words】Social network; Socialization; Recommendation 美国著名的第三方调查机构尼尔森调查了影响用户相信某个推荐的因素[1],调查结果显示,90%的用户相信朋友对他们的推荐,70%的用户相信网上其他用户对广告商品的评论。从该调查可以看到,好友的推荐对于增加用户对推荐结果的信任度非常重要。在社交网站中,可以通过好友给自己过滤信息,只关注与阅读和自己有共同兴趣好友分享来的信息,从而避免了很多无关的信息,自然地减轻了信息过载问题。 在社交网站方面,国外以Facebook和Twitter为代表,国内社交网站,以QQ空间、人人网、朋友网、新浪微博等为代表;这些社交网站形成了两类社交网络结构。一种是,好友一般都是自己在现实社会中认识的人,比如同事、同学、亲戚等,并且这种好友关系是需要双方确认的,如Facebook、QQ空间,这种社交网络称为社交图谱。另一种是,好友往往都是现实中自己不认识的,而只是出于对对方言论的兴趣而建立好友关系,好友关系也是单向的关注关系,如Twitter、新浪微博,这种社交网络称为兴趣图谱。同时,也必须指出,任何一个社会 化网站都不是单纯的社交图谱或兴趣图谱。在QQ空间中大多数用户联系基于社交图谱,而在

社交网络中的5大失败案例

社交网络中的5大失败案例 北京时间9月19日的消息,在苹果宣布即将关闭社交网络Ping之际,英国《卫报》网络版回顾了社交网络中的5大失败案例,其中Google Wave、Google Buzz和雅虎Buzz等榜上有名。 鉴于温克莱沃斯兄弟的最新举动,以及Ping的终结,我们在此列举出了互联网上5大已经宣告失败的社交网络,这些案例值得我们深思: 1.苹果Ping 在iPhone 5发布会上,苹果宣布最新版iTunes将不会包括Ping。苹果还称,由于即将于9月30被关闭,Ping将不再接受新注册用户。 多种因素促成了Ping的失败,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苹果未能与Facebook达成合作协议,未能将Facebook整合至Ping之中。再加上Ping频繁地向用户推荐购买音乐,过度的商业化很快就将许多用户赶跑。 在今年春季举行的All Things Digital大会上,库克如此评论Ping不可避免的死亡命运:“我们通过Ping做了尝试,然后用户做出了投票,他们说,‘我不希望将很多的精力投入到这个社交网络中。’” 2.Google Buzz 腹有诗书气自华

Google Buzz的命运结束于2012年1月15。Google Buzz从未获得足够规模的用户数量,而且部分用户发现,Google Buzz会自动为Gmail用户建立公开的联系人列表,严重侵犯了用户的隐私。 Google Buzz宣告失败的消息于去年秋天宣布,当时谷歌(微博)还关闭了一大批其他的试验性产品。 Google Buzz中的部分功能被整合到了Google+中,但Google+的表现也并不乐观。 从2010年2月发布算起,Google Buzz持续了将近两年,紧随另一个宣告失败的谷歌社交网络Wave的步伐。 3.Google Wave 作为一款社交媒体工具,Wave对于普通的电脑用户来说实在是太复杂了。它是一个整合了类似Twitter的实时功能、协作文档和电子邮件以及聊天工具等功能的社交工具。对于非技术爱好者来说,这一工具实在是太复杂了。 Wave最早发布于2009年,最终宣布终结的时间为2010年8月,但用户帐号直到2012年4月才被彻底删除。Wave后来被Apache Software收入囊下。 4.雅虎Buzz 早在2008年,雅虎就曾试图推出自家的社交新闻网站雅虎Buzz。该网站与StumbleUpon风格类似,其目的是吸引更多流量进入到雅虎网站。 腹有诗书气自华

几个基础的社交网络理论

几个基础的社交网络理论 荐 120 何玺原创 | 2011/5/13 8:50 | 投票 关键字:社交网络何玺格拉姆内布拉斯加州贝肯 一、“六度分隔”理论。 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 曾做过一个著名的连锁信件实验:他将一封信件随机寄给了位于美国中西部内布拉斯加州的160个人,信中印有千里之外波士顿的一名普通股票经纪人的名字,米尔格拉姆在信中要求收信人将这封信通过自己的朋友寄给收信人,结果大多数人只经过了五到六个步骤,这封信就最终到达了这个股票经纪人的手中。 “六度分隔”理论奠定了社交网络的理论基础,米尔格拉姆的这个连锁实验体现了一个似乎很普遍的客观规律:社会化的现代人类社会成员之间,都可能通过“六度空间”而联系起来,绝对没有联系的A与B是不存在的。 二、弱关系、强关系。 马克·格拉诺维特在1973年发表的论文指出:在传统社会,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这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然而范围有限的社会关系,这是一种“强关系”;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类相对于前一种社会关系较浅,然而却是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格兰诺维特把后者称为"弱关系" 研究发现:其实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强关系”,而常常是“弱关系”。“弱关系”虽然不如“强关系”那样坚固(金字塔),却有着极快的、可能具有低成本和高效能的传播效率。 事实上,在信息的扩散传播方面,弱关系起着同样的作用。一个人的亲朋好友圈子里的人可能相互认识,因此,在这样圈子中,他人提供的交流信息重复度高。比如,我从这个朋友或亲戚听到的,可能早已经在另一个朋友那里听说了,而他们之间也都相互交谈过此话题。日常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例。 弱关系在我们与外界交流时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为了得到新的信息,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弱关系的作用。这些弱关系,或是熟人,都是我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不同地方的人通过弱关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最亲近的朋友可能生活圈子和你差不多,你们的生活几乎完全重合。而那些久不见面的人,他们可能掌握了很多你并不了解的情况。只有这些“微弱关系”的存在,信息才能在不同的圈子中流传。弱关系的威力正在于此。 强连接关系通常表明行动者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的互动,在某些存在的互动关系型态上较亲密,因此,透过强关系所产生的讯息通常是重复的,容易自成一个封闭的系统。网络内的成员由于具有相似的态度,高度的互动频率通常会强化原本认知的观点而降低了与其它观点的融合,故认为在组织中强关系网络并不是一个可以提供创新机会的渠道。。 事实上,强弱关系并不仅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类型决定,还会由六度理论的度数决定。可以理解的是:1度关系肯定要比2度关系强。此外,如果在SNS中,强弱关系还可能会根据建立关系的依据来决定,同好/同兴趣、同群组/同圈子、同应用,这类关系相对较弱,但同一类关系的交集越多关系则可能会越强。 三、贝肯数。

电子商务与社交网站的融合模式及前景

E-business 电子商务 120 2012年10月 https://www.360docs.net/doc/965963414.html, 电子商务与社交网站的融合模式及前景研究 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王乐鹏 李春丽 王颖 摘 要:破解营销成本高企、用户转换率低的难题,电子商务需要与社交网站的融合。本文基于典型案例分析,得出五种电子商务与社交网站融合的模式,根据融合深度的三要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电子商务社区化模式最有前途,而社交网站导入电子商务模式风险很大,应该积极寻找被电子商务并购的机会。关键词:电子商务 社交网站 融合模式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0(b)-120-02SNS ,即社交网站,为拥有相同兴趣与活动的人群创建在线平台,为用户提供各种联系,是帮助用户建立社会性网络关系的互联 网平台[1] 。电子商务因其便捷、快速、方便等优势,广受欢迎,日益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然而,由派代网发起的“电商行业痛点”调查表明,“营销成本居高不下、转化率越来越低”以47.8%的得票率,位居榜首[2]。有数据显示,B2C 行业转化率仅为0.3%,网站获取一个注册用户的成本是20元,获取一个购买用户的成本更是高达180元,对比2011年获取一个购买用户的成本才80元,增长了2倍多。电子商务如何破解这个问题,与社交网站融合是一个解决方案。本文将探讨电子商务与社交网站融合这一新模式。 1 电子商务与社交网站融合的模式 基于典型案例分析,得出五种电子商务与社交网站融合的模 式,分别描述如下。 1.1 模式一:社交网站将流量导入电子商务 图片分享社交网站Pinterest ,是通过用户发布感兴趣的图片,从而汇集网上相同爱好的人。而电子商务网购平台可以通过这种 方式进行图书、数码、家电等商品进行好友推荐,最终达成消费。Pinterest 这种社交网站将流量导入电子商务的模式,业已成为电商 经济有效的推广方式。在国内,美丽说、蘑菇街等模仿Pinterest ,通过兴趣图片分享形成精准化的女性购物社区,下游链接淘宝等购物网站,再通过淘宝交易,形成一个完整的商务闭环。有数据显示,蘑菇街每送出100人到淘宝,就会有8个人下单,即8%的转化率,非常惊人,据保守估计,蘑菇街每月可以为淘宝带来1.6亿元的成交额。 1.2 模式二:社交网站开放平台,适时收购电商企业 Facebook 是全球最大、用户最多的社交网站。由于其奉行开 放的政策,许多创业公司基于它开展电子商务上的探索,甚至形 成了一个专门的术语:F-commerce ,用于描述商家通过Facebook 页面销售产品的商业活动。F-commerce 的活动非常活跃,据为 Facebook 购物交易提供技术支持的创业公司Payvment 表示,该 公司已与17万家商户建立了合作,目前以每周1500家的速度递增。Facebook 适时会收购一些创业企业以促进与电子商务的融合[3]。以下是几个例子:eBay 前经理Danny Leffel 于2010年创建了Yardsellr ,根据用户的共同兴趣而将其归入Facebook 同类社区。当有用户出售一件商品时,就会通知该社区内的用户,点击鼠标即可进行购买,因此月营收增长了30%。婴儿用品商店Baby Grocery Store 在Facebook 创建了自己的页面,目前产品销量的35%由Facebook 贡献。当Facebook 好友生日或某个纪念日即将到来时,Karma 移动应用将提醒用户。用户随后可以购买礼品,例如把红酒或巧克力赠送给好友。Karma 与这些礼品提供商合作,并从交易中获得20%~50%的分成。Facebook 于今年5月份收购了Karma ,这笔收购使Facebook 拥有了一个除广告和交易手续费之外的新营收来源。 1.3 模式三:社交网站投资成立独立电商公司 腾讯公司是中国本土的社交网站,在电子商务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电子商务是腾讯公司将其过亿活跃用户流量变现的方式之一。分析腾讯公司的财务结构,2011年游戏业务为腾讯公司贡献了高达55.5%的收入,但是今年其游戏业务增长乏力,如何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成了其当务之急。今年5月24日,腾讯宣布将为独立运营的腾讯电商控股公司投入10亿美元,以帮助腾讯电子商务业务在未来更好地打造面向消费者的服务能力, 构筑新一代电子商务开放平台[4]。据悉,腾讯电商控股公司将整合拍拍、QQ 商城、易迅、移动电商、生活服务、数字发行业务等腾讯电商旗下业务, 实现“B2C+优质商户开放平台”的新一代电商开放平台的格局。1.4 模式四:电子商务借助网络社区提升知名度 虽然背靠中国最大的电器连锁企业苏宁集团,作为成立较晚(2010年)的电子商务企业,苏宁易购在品牌知名度和美誉上不如其他竞争对手。面对京东商城、天猫电器城等竞争对手的咄咄逼人,苏宁易购必须快速成长,选择与知名的网络社区合作不失为一条捷径。 2012年5月,苏宁易购与全球知名的中文网络社区——天涯社区达成战略合作,为天涯社区用户提供了最佳的社会化电子商务服务体验。天涯社区将通过全站广告、导航入口等硬性覆盖,以及互动活动、平台合作、社区植入等软性传播,打造了“硬传播,软着陆”的社区化电子商务新模式,充分利用社区的人际传播及口碑影响力,在提升苏宁易购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同时,让网友不出天涯即可订购商品[5] 。1.5 模式五:电子商务加速社区化摩根斯坦利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认为,电子商务未来将出现 两大趋势,一是社区化,二是规模化。电子商务和社区的结合不仅能够影响潜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进而促进交易,也有助于平台商完善低价之外的用户体验。作为中国成立最早的B2C 企业,当当网 很早就意识到社区化的好处,也一直在探索合适的模式,Pinterest 模式的出现,为当当网指明了方向。2012年6月,当当网正式上线了“当当分享”测试版平台,测试阶作者简介:王乐鹏(1976-),男,湖南益阳人,上海电力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