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常见飞虱介绍

三种常见飞虱介绍
三种常见飞虱介绍

稻田常见的飞虱有几种?什么样?稻田常见的飞虱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株下部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汁液;雌成虫还用产卵器刺破茎杆组织,形成长条形棕褐色斑点,严惩时变成黑褐色,致辞使被害株枯死、倒伏;抽穗后被害,影响谷粒的饱满度,造成减产,稻飞虱还能传播病毒病。(1)褐飞虱的形态特征:①成虫。长翅型连翅体长3.6—4.8毫米,雌虫体色暗褐色或褐色,雄虫为黑褐色,体背面从头顶至小盾片为褐色至黑褐色;触角基部两节膨大,鞭节细长,在复眼下方向两侧横出;复眼灰绿色或黑褐色;头胸部和翅都有油状光泽,头部正面看有3条纵脊连续;翅与体色相同,翅脉黄褐色,前翅有翅斑;后足第一跗节内侧有2~3个小刺。短翅型雄虫的前翅伸达腹部2/3左右,后翅仅显翅芽,翅尖较圆钝,其余形态与长翅型雄虫相同。此外,还有介于长、短翅型之间的中间型。②卵。长约0.8毫米,长卵圆形,微弯曲,前端细瘦,后端粗胖。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为淡黄色。卵块中的卵粒排列紧密,卵帽与产卵痕表面相平。③若虫。初龄淡黄白色,后变褐色。5龄若虫腹部背面第3~4节上各有1个“山”字形白色纹,翅芽达腹部第四节。若虫落水后,后足均向两边平伸成“一”字形。(2)白背飞虱的形态特征:①成虫。长翅型雌虫体长约4.5毫米,雄虫体长约4毫米;头部正面看有两条黑色纵沟;复眼黑色;体灰绿色,有黑褐色斑,前翅半透明,翅斑明显;腹部腹面黄白色。短翅;型雌虫体长3~4毫米;复眼黑褐色,体灰黄色,翅斑黑褐色;腹部肥大,腹部前端及两侧有黑斑,产卵管棕色。②卵。细长,略弯,长约0.97毫米。初产时乳白

色,以后渐变为黄色。卵块中卵粒成单行排列,卵帽不外露。③若虫。初龄若虫灰褐色。3龄翅芽显现。腹背灰黑色,第三、第四节各有1对乳白色三角形斑纹。5龄若虫翅芽明;显,前翅芽尖超过后翅芽的尖端;腹背灰黑色,斑纹很清楚。若虫落水,其后足向两侧伸成“一”字形。(3)灰飞虱的形态特征:①成虫。长翅型雌虫体长3.5~4.2毫米,雄成虫体长3.5毫米。短翅型雌成虫体长2.1~2.8毫米,雄成虫体长2.1毫米。体淡黄褐色到灰褐色,雄虫体色变化大且偏深。头部颜面2条纵沟,黑色。雌虫小盾片中央淡黄色或黄褐色,两侧各有1个半月形黄褐色斑纹。雄虫小盾片一般黑色。翅淡黄色,有褐色翅斑。②卵。长椭圆形,稍弯曲,长约0.8毫米。初产卵为乳白色,斗透明,孵化前在较细一端出现2个红色眼点。每一卵块通常有卵4~6粒,多者10~20粒,卵粒成簇或双行排列,卵帽微露于卵痕之外。③若虫。成长若虫体灰黄色至黄褐色,腹部两侧色深,中央色浅,第三、第四节各有l对浅色“八”字形斑纹。若虫落水后,后足向后伸成“八”字形。(记者佚名)

麦田灰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麦田灰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灰飞虱是近年来淮安市楚州区小麦的常见虫害,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针对这种情况,介绍麦田灰飞虱的发生特点,分析其防治时机、防治药剂及方法,以为当地麦田灰飞虱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灰飞虱;发生;防治 灰飞虱是近年来淮安市楚州区小麦上的常见害虫,已同麦蚜虫一样成为麦田的常规害虫,灰飞虱对小麦的危害表现为3种[1-2]:一是直接刺吸危害,造成小麦千粒重下降,空秕粒增多,严重时造成“冒穿”倒伏,如2008、2009年小麦生长后期出现的成摊枯死现象,造成大面积减产;二是间接危害,通过灰飞虱传毒引起小麦病毒病,如小麦条纹叶枯病和小麦丛矮病,小麦丛矮病一般在冬前或早春开始发病,病株生长停滞,分蘖增多,叶色浓厚,最后逐步死亡,小麦条纹叶枯病症状同水稻条纹叶枯病症状相似,一般在抽穗以后表现症状,心叶发黄,叶脉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抽出的穗子颜色淡黄,无法灌浆;三是通过灰飞虱排泄蜜露造成煤污,俗称“煤黑穗”,小麦穗子发黑,品质下降,如2009年水稻后期灰飞虱大发生,许多麦穗发黑,表面有一层霉层即为飞虱危害形成。 多年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往往是结合防治其他病虫兼治麦田灰飞虱,防治药剂和时机大多不恰当,再加上“治虫控病”和“治麦田,保秧田”的策略,防治效果多不理想。近年来,由于气候及播种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麦田稻飞虱的发生逐年加重,对小麦生产构成直接威胁,如何最大限度地控制其种群密度和危害程度,已成为小麦生产上亟需解决的问题。 1麦田灰飞虱发生特点 灰飞虱在完整的稻桩上越冬,冬季和春季其数量平稳;4月下旬,越冬代灰飞虱羽化,大量繁殖,危害加剧;5月上旬,进入低龄若虫发生高峰期,达到最高虫量;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成1代成虫,小麦黄熟前至收获完毕为其迁出期。 由于当地粳稻均为直播且生育期较长等,小麦播期也相对较迟,免耕麦和稻套麦面积较大,这类田块免少耕,越冬代灰飞虱的死亡率较低。据淮安市楚州区植保站的调查数据显示:2006—2011年1代灰飞虱的虫口密度分别为371.7、543.6、571.5、984.6、1 116.0、1 051.2头/m2,呈逐年上升趋势,个别灰飞虱发生严重田块虫口密度甚至达3 600~4 500头/m2。 2麦田灰飞虱的防治时机 越冬若虫往往在稻桩基部和土缝中栖息,位置隐蔽,4月下旬至5月上旬小麦抽穗扬花的“药肥混喷”时期,越冬代往往已羽化成成虫甚至进入产卵期,不是防治的最佳时机。5月上旬后期至5月中旬前期(1代灰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

几种新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药效试验

几种新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药效试验 摘要试验表明,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褐飞虱成虫、若虫具有一定的速效性和极好的持效性,一般用量300g/hm2时就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毒死蜱和敌敌畏对褐飞虱速效性较好,但残留期较短,药后要注意监测,防止虫量回升。 关键词吡蚜酮;毒死蜱;褐飞虱;防效 褐飞虱是海安县水稻上的主要害虫,2005年、2006年由于后期大量外来虫源迁入,常规药剂防效下降,造成本地水稻四代褐飞虱特大发生,少数田块受害严重。为寻找防治褐飞虱的有效药剂,提高化学防治水平,控制褐飞虱突发为害,笔者于2006年8~9月用几种新药剂进行了水稻褐飞虱的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药剂 5%锐劲特悬浮剂(拜尔杭州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生产);40%毒死蜱乳油(商品名别样红,江苏江南农化有限公司生产);80%敌敌畏乳油(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生产)。 1.2试验处理 试验共设7个处理:5%锐劲特750mL/hm2;40%毒死蜱1 800mL/hm2;80%敌敌畏3 000mL/hm2;40%毒死蜱1 800 mL/hm2+25%吡蚜酮300g/hm2;25%吡蚜酮300g/hm2;25%吡蚜酮450g/hm2;不施药对照(CK)。小区面积33m2,重复2次。 1.3试验方法 试验于2006年8月29日实施,手动喷雾器施药,用水量750kg/hm2。试验地点在江苏省海安县西场镇,水稻品种武育粳3号,施药时水稻处于破口抽穗期,同时加入三环唑、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稻飞虱处于成虫高峰期,并在施药后5d内出现大量外来补充虫源迁入。施药前调查稻飞虱基数,药后1d、3d、7d、14d调查残留虫量,计算校正防效。调查方法采用扑查法,每小区查5点,每点2穴。

玉米灰飞虱防治

中文名称:灰飞虱 分类属性:同翅目,飞虱科 英文名称:small brown rice planthopper 中文别名:蛔虫、蚰虫 拉丁学名:Laodelphasx cstriatellus(Fallen) 分布区域: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东自沿海各省、西至新疆,都有分布,尤其以华东、华中、华北发生较多。 形态特征: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长翅型成虫体长3.5—4。2毫米,黄褐至黑褐色。头顶略向前突,其长稍大于复眼间的距离,复眼及单眼均黑色,额侧脊略呈弧形,颜面纵沟黑色。前翅淡灰色,半透明,有翅斑。雌虫小盾板中央淡黄白色或淡黄褐色,两侧各有一个半月形黄褐色斑,雄虫小盾板黑色;短翅型体长2.1—2.8毫米,翅仅达腹部2/3,余均同长翅型。卵长茄形,微变曲,长约0.7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卵成块产于口十鞘,叶中肋或茎秆组织中l卵粒成簇成双行排列,卵帽露出产卵痕,如一粒粒鱼子状。若虫近椭圆形,初孵若虫淡黄色,后呈黄褐色至灰褐色,也有呈红褐色,第3~4腹节背面各有一灰白色的“八”字形斑。 为害作物:水稻、大麦、小麦、玉米、取食看麦娘、游草、稗草、双穗雀稗,能传播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 发病特点:一年发生4~8代,主要以3~4龄若虫在麦田、草子田以及田边,沟边等处的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上越冬。长翅型成虫有趋光性,但较褐飞虱弱。成虫寿命在适温范围内随气温升高而缩短,一般短翅型雌虫寿命长,长翅型较短。雌虫:羽化后有一段产卵前期,而其长短取决于温度高低,温度低时长,温度高时短,但温度超过29~C时反而延长,发生代一般为4~8天。卵产于稻株下部叶鞘及叶片基部的中脉组织中,抽穗后多产于茎腔中。每雌虫产卵量一般数十粒,越冬代最多可达500粒左右。灰飞虱天敌种类与稻田其它两种飞虱相同。灰飞虱对玉米的主要危害是传播玉米粗缩病病毒,玉米一旦染病,几乎无法控制,轻者减产30%以上,严重的绝收,因此玉米粗缩病又称为玉米的癌症。 玉米症状特征:玉米出苗后被灰飞虱危害后即可感病,到5-6叶期才开始出现明显症状,新生叶片即心叶不易抽出且变小,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在心叶基部的中脉两侧最初出现透明的虚线斑点,以后逐渐扩展到全叶,并在叶背的中脉上产生长短不一的蜡白色突起。病株叶的特征是色浓绿、宽、短、硬、脆,叶背的叶脉隆起。病株节间明显缩短,严重矮化,叶片密集丛生,成对生状,病株似“君子兰”植株,农民朋友通常称作“万年青”。病株根少而短,长度不足健株的1/2,易拔出。根易分叉,丛生状。 灰飞虱防治技术要点 1、灰飞虱可近距离扩散和远距离随高空气流迁飞,如一个地块喷药,可迅速转移至未施药地块和地边、路边、沟边杂草中,一家一户的分散防治很难整体压低虫口密度,必须进行统一防治,至少以村为单位,统一时间,联防联治,使该虫无处可逃。地边、路边、沟边杂草也要进行喷药,最好在喷施杀虫剂的同时加入百草枯(克芜踪)、草甘磷(农达)等除草剂杀灭杂草,破坏该虫的栖息环境,降低虫量。要发挥专业机防队作用,大面积防治,降低防治周期,提高防治效率。

白粉虱

白粉虱防治技术 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属同翅目粉虱科。是一种世界性害虫,我国各地均有发生,是菜地、田地、温室、大棚内种植作物的重要害虫。 在北方温室一年发生10余代,冬季在室外不可以存活。成虫寿命较长,每雌可产卵300余粒,成虫有趋嫩性,在嫩叶上产卵。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若虫在叶背面为害,3天内可以活动,当口器刺入叶组织后开始固定为害。成虫有趋嫩性,在植株顶部嫩叶产卵。 白粉虱繁殖适温为18―21℃。春季随秧苗移植或温室通风移入露地。 一、白粉虱防治困难的原因 1.繁殖场所多,使白粉虱一年四季均有足够的食料和繁殖场所。 2.每代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面缩短,18℃时需31.5天一代;24℃时需24.7天;27℃时需22.8天。24℃时各虫态发育历期为:卵期7天,1龄期5天,2 龄期2天,3龄期3天,伪蛹期8天。棚室平均气温19℃时,完成一代为30天左右,繁殖数量呈指数增长,在农业害虫中是罕见的。 3.寄主植物有200余种。蔬菜作物中主要为害瓜类作物;茄科作物、十字花科作物、豆科作物,以及莴苣、菊芋、马铃薯、苋菜等多种作物。 4.具有较特殊的生活习性。白粉虱成虫可以短距离飞翔,随着植株生长,成虫也不断地向上部叶片转移,在植株上各虫态即形成一定规律。最上部的嫩叶,以成虫和初产的淡黄色卵为最多,稍下部的叶片多为黑色卵,再下部多为初龄若虫,再下为中老龄若虫,最下部则以蛹为多。由于各种虫态自上而下交情分布,这就给防治上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白粉虱的防治对策 1.轮作例茬在白粉虱发生猖獗的地区,应选择芹菜、茼蒿、芜姜、菠菜、油菜、蒜苗等白粉虱不喜食而又耐低温的蔬莱,既免受此虫为害,又可有效地防止向棚室蔓延。 2.播种前将前茬作物的残株败叶及杂草清理到田外深埋或烧毁。 3.播种蔬菜前使用烟熏剂闭棚熏杀害虫,可用敌敌畏乳油加硫黄粉和木屑点燃熏蒸。苗床上或温室大棚放风口设置避虫网,防止外来虫源迁入。 4.冬春季,结合置黄板在温室内张挂反光幕,既可驱避白粉虱,又可增加菜株上的光照。 5.生物防治当温内白粉虱成虫平均每株有0.5~1头时,释放人工繁殖的丽蚜小蜂,每株释放丽蚜小蜂成虫或黑蛹3~5头,每隔10天左右放1次,共释放3~4次。控制白粉虱效果良好。也可人工释放草蛉,1头草蛉一生平均能捕食白粉虱幼虫172.6头。有条件地区也可用粉虱壳孢菌防治白粉虱。 6.白粉虱危害初期,可用10%吡虫啉2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2000倍液,或25%扑虱灵2000倍液,或30%啶虫脒喷雾,隔5~7天用上述农药交替喷雾,合理用药合理用药包括选用适宜农药种类、浓度、应用时间及方法等在白粉虱发生初期及时用药,即每株平均有成虫2~3头时进行,尤其应掌握在“点片”发生阶段 除选用对路药剂外,喷药时间最好早晨露水未干时进行,中、下午由于白粉虱翅膀干燥,便于飞翔,不易喷到身体上。

灰飞虱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

灰飞虱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 摘要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灰飞虱在大丰市稻区迅速上升为优势群种。近几年大丰市稻田一代、二代灰飞虱连续发生,已成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因此,针对水稻灰飞虱发生的新特点,采取防治对策。 关键词灰飞虱;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传毒昆虫灰飞虱在我市稻区迅速上升为优势群种,近几年因受上年五代灰飞虱虫源基数大、冬春气温偏高、麦子收获迟及种植方式多样化等影响,我市稻田一代、二代灰飞虱连续大发生,十分有利于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传播蔓延,已成为我市水稻生产上主要害虫,给水稻病虫防治带来了新的课题。 1 为害症状 成、若虫均以口器刺吸水稻汁为害,一般群集于稻丛中上部叶片,近年发现部分稻区水稻穗部受害亦较严重,虫口大时,稻株汁液大量丧失而枯黄,同时因大量蜜露洒落附近叶片或穗子上而孳生霉菌,但较少出现类似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虱烧”“冒穿”等症状。灰飞虱是传播条纹叶枯病等多种水稻病毒病的媒介,所造成的危害常大于直接吸食危害。 2 发生特点 2.1 越冬场所广,虫口基数特大 本市常年稻麦连作,麦子面积在4万公顷左右,灰飞虱寄主十分广泛,而麦子及禾本科杂草为主要适生寄主。因此,本市虫口密度高,如2005年越冬代和一代高峰期虫量分别达67.5万头/hm2、135万头/hm2,夏收后害虫虽大量死亡,但迁居秧田的有效虫量仍高达120万头/hm2、。 2.2 带毒率较过去明显提高 据2005年测定,我市水稻条纹叶枯病重病区一代灰飞虱平均带毒率14.22%,2004年平均带毒率15%,2006年越冬代平均带毒率20.9%,远高于病害大流行指标。灰飞虱的带毒群体量大,大量的带毒灰飞虱促进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的传播蔓延。 2.3 发育进度不整齐,世代重叠明显,一代、二代致病力强

白飞虱防治技术

白飞虱防治技术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白粉虱成灾,咋办有效彻底消灭白粉虱的特效药看这里 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属刺吸性害虫,是一种世界性害虫。 它的寄主范围广泛,在保护地、露地均易发生此害虫。 温室中一年发生10多代,世代重叠。各地多种作物也均发生较为普遍如蔬菜、花卉、果树、药材、烟草等都能受其所害,且危害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治难度大。 另外再加上近年来随着施药的增多,其抗性也在逐渐增强,变得更加顽固和难治了。 发生规律 全年有两个关键的时期: (1)春季,发生于温室茬口,时间在4月中—5月下; (2)秋季,发生于温室、冷棚、露地等所有设施,时间在7月底—9月下,温室会一直发生到11月底。 ? 危害 一般成虫、若虫均喜欢群集在植物叶片背面,以刺吸式口器允吸植物汁液,使被害叶片褪绿、黄化、萎蔫,甚至全株枯死。成虫会排泄,排泄物会严重地影响果实的果面或叶面等,引起煤烟病等病害的发生。而且它还会传播很多病毒,引起其他病害的发生。1.药剂用的太频繁等,其抗性增强。 2.繁殖量大且快。 像温室里每年可发生10多代。每代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便缩短,18℃时需天一代;24℃时需天;27℃时需天。24℃时各虫态发育历期为:卵期7天,1龄期5天,2龄期2天,3龄期3天,伪蛹期8天。 棚室平均气温19℃时,完成一代为30天左右,每雌虫的产卵数多达3000~4000粒,1代后种群数量可增长140~150倍,繁殖数量呈指数增长,在农业害虫中是罕见的。 ? 3.繁殖寄居场所多 温室露地都是它的理想居住地,使得白粉虱一年四季均有足够的食料和繁殖场所。 ?

白飞虱防治技术

白粉虱成灾,咋办?有效彻底消灭白粉虱的特效药看这里 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属刺吸性害虫,是一种世界性害虫。 它的寄主范围广泛,在保护地、露地均易发生此害虫。 温室中一年发生10多代,世代重叠。各地多种作物也均发生较为普遍如蔬菜、花卉、果树、药材、烟草等都能受其所害,且危害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治难度大。 另外再加上近年来随着施药的增多,其抗性也在逐渐增强,变得更加顽固和难治了。 发生规律 全年有两个关键的时期: (1)春季,发生于温室茬口,时间在4月中—5月下; (2)秋季,发生于温室、冷棚、露地等所有设施,时间在7月底—9月下,温室会一直发生到11月底。 危害 一般成虫、若虫均喜欢群集在植物叶片背面,以刺吸式口器允吸植物汁液,使被害叶片褪绿、黄化、萎蔫,甚至全株枯死。成虫会排泄,排泄物会严重地影响果实的果面或叶面等,引起煤烟病等病害的发生。而且它还会传播很多病毒,引起其他病害的发生。1.药剂用的太频繁等,其抗性增强。 2.繁殖量大且快。 像温室里每年可发生10多代。每代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便缩短,18℃时需31.5天一代;24℃时需24.7天;27℃时需22.8天。24℃时各虫态发育历期为:卵期7天,1龄期5天,2龄期2天,3龄期3天,伪蛹期8天。 棚室平均气温19℃时,完成一代为30天左右,每雌虫的产卵数多达3000~4000粒,1代后种群数量可增长140~150倍,繁殖数量呈指数增长,在农业害虫中是罕见的。

3.繁殖寄居场所多 温室露地都是它的理想居住地,使得白粉虱一年四季均有足够的食料和繁殖场所。 4.它的四个虫态同时分布 白粉虱成虫可以短距离飞翔,且体表布蜡于植株上部嫩叶背面,并在嫩叶上产卵。 随着植株生长,成虫也不断地向上部叶片转移,在植株上各虫态即形成一定规律:最上部的嫩叶,以成虫和初产的淡黄色卵为最多,稍下部的叶片多为黑色卵,再下部多为初龄若虫,再下为中老龄若虫,最下部则以蛹为多。 植株上虫态较杂,不好防治。一般药只能杀死成虫,很难杀死卵和幼虫,用药次数赶不上繁殖速度,导致比较难治。 5.人们防治意识淡薄,重治轻防 蔬菜定植后,嫩叶梢是粉虱类害虫取食的最佳食物,有些菜农朋友对使用防虫网意识淡薄,有洞不补,有缝隙关不严,甚至还有定植后,蔬菜开始生长,发现粉虱后再去使用防虫网,这样对防治粉虱效果极差。 6.药剂选择问题 有些药剂只杀成虫不杀虫卵,导致虫卵孵化后成虫不断;也有些药剂只杀虫卵而不杀成虫,导致成虫不断产卵,卵孵化后成虫不断。 比如我们平时使用的药剂,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吡蚜酮、噻虫嗪等,这些药剂都是治成虫的,打完药之后会死一大片成虫,但对于其它三个虫态卵、若虫和蛹来说,没有很好的作用。所以过段时间还会有成虫危害。 防治对策 1.轮作倒茬 在白粉虱发生猖撅的地区,棚室秋冬茬或棚室周围的露天蔬菜种类应选芹菜、筒篙、菠菜、油菜、蒜苗等白粉虱不喜食而又耐低温的蔬菜,既免受危害又可防止向棚室蔓延。

几种药剂防治灰飞虱的效果

几种药剂防治灰飞虱试验小结 宝应县植保植检站 2004年灰飞虱为特大发生年份,为摸清几种常用药剂对其防效,我站进行了几种药剂防治二代灰飞虱若虫试验,现将有关试验结果小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选择在望直港镇水稻进行,上茬小麦,供试水稻品种为武育粳5号,用药时田间飞虱以2、3龄若虫为主。 1.2供试药剂:25%粉虱净(噻·异)可湿粉,江苏东宝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30%抑虱净(混灭·噻)EC,惠州市中迅化工有限公司生产;10%利鼎峰可湿粉,昆山市鼎峰农药有限公司生产;30%乙酰甲胺磷EC,浙江嘉化实业服份有限公司生产;40%乐果EC,江苏腾龙生物有限公司生产。 1.3处理与方法:本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粉虱净40g/亩、抑虱净50ml/亩、利鼎峰30 g/亩,乙酰甲胺磷150 ml/亩、乐果150 ml/亩及清水对照。不设重复,小区面积50m2。用药时间为6月25日,用药方法为喷雾法,用药器械为手动喷雾器,对水量为每亩50kg,用药时田间上浅水层并保水。 1.4调查内容与方法:药前调查灰飞虱虫口基数,药后3天、5天分别调查各处理区虫量,以百穴虫量计,计算防治效果。 2试验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各处理药剂对灰飞虱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药后3天、5天调查,粉虱净40g/亩、抑虱净50ml/亩防效相当,药后3天的防效分别为82.14%、83.97%,药后5天的防效略有下降,防效分别为76.19%、77.56%。利鼎峰30 g/亩的防效略低于以上两药剂,药

后3天、5天的防效分别为79.17%、72.22%。乙酰甲胺磷150 ml/亩、乐果150 ml/亩防效远远不及以上三种药剂,药后3天、5天的防效仅在50%左右。 表1:不同药剂防治灰飞虱的效果 3小结 从本试验结果看,25%粉虱净(噻·异)可湿粉、30%抑虱净(混灭·噻)EC、10%利鼎峰可湿粉对灰飞虱防效较好,达80%左右,可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而30%乙酰甲胺磷EC、40%乐果EC防效较差,仅为50%左右,不宜作为灰飞虱的防治药剂加以应用。 2004年7月

白飞虱防治技术修订稿

白飞虱防治技术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白粉虱成灾,咋办?有效彻底消灭白粉虱的特效药看这里 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属刺吸性害虫,是一种世界性害虫。 它的寄主范围广泛,在保护地、露地均易发生此害虫。 温室中一年发生10多代,世代重叠。各地多种作物也均发生较为普遍如蔬菜、花卉、果树、药材、烟草等都能受其所害,且危害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治难度大。 另外再加上近年来随着施药的增多,其抗性也在逐渐增强,变得更加顽固和难治了。 发生规律 全年有两个关键的时期: (1)春季,发生于温室茬口,时间在4月中—5月下; (2)秋季,发生于温室、冷棚、露地等所有设施,时间在7月底—9月下,温室会一直发生到11月底。 ? 危害 一般成虫、若虫均喜欢群集在植物叶片背面,以刺吸式口器允吸植物汁液,使被害叶片褪绿、黄化、萎蔫,甚至全株枯死。成虫会排泄,排泄物会严重地影响果实的果面或叶面等,引起煤烟病等病害的发生。而且它还会传播很多病毒,引起其他病害的发生。1.药剂用的太频繁等,其抗性增强。 2.繁殖量大且快。 像温室里每年可发生10多代。每代发育时间随温度升高便缩短,18℃时需天一代;24℃时需天;27℃时需天。24℃时各虫态发育历期为:卵期7天,1龄期5天,2龄期2天,3龄期3天,伪蛹期8天。

棚室平均气温19℃时,完成一代为30天左右,每雌虫的产卵数多达3000~4000粒,1代后种群数量可增长140~150倍,繁殖数量呈指数增长,在农业害虫中是罕见的。 ? 3.繁殖寄居场所多 温室露地都是它的理想居住地,使得白粉虱一年四季均有足够的食料和繁殖场所。 ? 4.它的四个虫态同时分布 白粉虱成虫可以短距离飞翔,且体表布蜡于植株上部嫩叶背面,并在嫩叶上产卵。 随着植株生长,成虫也不断地向上部叶片转移,在植株上各虫态即形成一定规律:最上部的嫩叶,以成虫和初产的淡黄色卵为最多,稍下部的叶片多为黑色卵,再下部多为初龄若虫,再下为中老龄若虫,最下部则以蛹为多。 植株上虫态较杂,不好防治。一般药只能杀死成虫,很难杀死卵和幼虫,用药次数赶不上繁殖速度,导致比较难治。 ? 5.人们防治意识淡薄,重治轻防 蔬菜定植后,嫩叶梢是粉虱类害虫取食的最佳食物,有些菜农朋友对使用防虫网意识淡薄,有洞不补,有缝隙关不严,甚至还有定植后,蔬菜开始生长,发现粉虱后再去使用防虫网,这样对防治粉虱效果极差。 ? 6.药剂选择问题 有些药剂只杀成虫不杀虫卵,导致虫卵孵化后成虫不断;也有些药剂只杀虫卵而不杀成虫,导致成虫不断产卵,卵孵化后成虫不断。 比如我们平时使用的药剂,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吡蚜酮、噻虫嗪等,这些药剂都是治成虫的,打完药之后会死一大片成虫,但对于其它三个虫态卵、若虫和蛹来说,没有很好的作用。所以过段时间还会有成虫危害。 ? 防治对策

防治灰飞虱的适用药剂

防治灰飞虱的适用药剂 2007-6-29 8:47:50 责任编辑:泡泡 一、有机磷类 1、毒死蜱:毒死蜱是一种高效、中毒的广谱性有机磷杀虫杀螨剂,对害虫具有强烈的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是胆碱酯酶抑制剂。适用于水稻、小麦、棉花及蔬菜、果树等作物上防治多种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害虫。药剂在叶片上的残留期不长,但在土壤中的残留期较长,对地下害虫的防效好。该药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 2、敌敌畏:敌敌畏是一种高效、中毒、熏蒸作用强的广谱性有机磷杀虫剂,为胆碱酯酶抑制剂。该药对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害虫的防治效果好,其熏蒸效果极强,对同翅目、鳞翅目昆虫有极强的击倒力。施药后药剂易分解,并且持效期短,残留量少。敌敌畏是所有有机磷农药中熏蒸作用最强的药剂,对灰飞虱成虫有很强的杀灭能力,主要在灰飞虱成虫大量出现时施用。施药应避开晴天高温时段,以免引起人中毒。该药不宜与碱性农药混用。 二、氨基甲酸酯类 1、混灭威:混灭威是由两种同分异构体混合而成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对飞虱、叶蝉有强烈的触杀作用,击倒速度快,一般施药后1小时左右大部分害虫即跌落水中,持效期只有2-3天。药效不受温度影响,在低温下仍有很好的防效。混灭威对鳞翅目和同翅目等害虫均有效,主要用于防治叶蝉、飞虱、蓟马等。该药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以免产生药害。 2、异丙威:异丙威是中等毒性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主要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合成,致使昆虫麻痹直至死亡。该药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击倒力强,药效迅速,但持效期短,一般只有6天左右。对稻飞虱、叶蝉科害虫有特效,可兼治稻蓟马和蚂蟥,对天敌安全。施用异丙威前10天不能施用除草剂敌稗。 3、仲丁威:仲丁威是一种防治稻飞虱、叶蝉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主要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使害虫中毒死亡,具有强烈的触杀作用和一定的胃毒、熏蒸和杀卵作用。对飞虱、叶螨类有特效,杀虫迅速,但持效期短,药效只能维持4-5天。在水稻上使用前后10天,要避免使用除草剂敌稗。一季水稻最多使用4次,安全间隔期21天,每次施药间隔7-10天。该药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不能在鱼塘附近使用。 4、丁硫克百威:丁硫克百威是一种高效、低毒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是克百威低毒化衍生物,为胆碱酶抑制剂。药剂在昆虫体内代谢为有毒的呋喃丹起杀虫作用,杀虫机制是干扰昆虫神经系统,抑制胆碱酯酶,使昆虫的肌肉及腺体持续兴奋,最终导致昆虫死亡。该药具有内吸、触杀及胃毒作用,持效期长,杀虫谱广,可用于防治柑橘、水稻及蔬菜上的多种

白粉虱大爆发这5种防治方法可强效杀虫

白粉虱大爆发这5种防治方法可强效杀虫 很快又到了一年中白粉虱爆发的时期了!隔三差五打一次药的时候又来了!死不干净,持效期短,几天后又爆发,甚至有的虫子是越打药越打不死。导致白粉虱难防治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防治白粉虱的正确方法是什么?下面小蔬给大家介绍一下白粉虱如何正确防治! 白粉虱的危害 成虫、若虫均喜欢群集在植物叶片背面,以刺吸式口器允吸植物汁液,使被害叶片褪绿、黄化、萎蔫,甚至全株枯死。

并分泌大量蜜液,污染叶面和果面,造成煤污病。此外,白粉虱也经常成为病毒病的传播媒介。 白粉虱难防治的原因 (1)白粉虱自身方面的原因

a、寄主范围广,食材多,一年四季都有居住地和繁殖场所:蔬菜中的黄瓜、西瓜、茄子、番茄、辣椒、冬瓜、豆类、莴苣以及白菜等都能受其为害,还能为害花卉、果树、药材、牧草、烟草等112个科653种植物。 b、繁殖能力强:环境适合时,约1个月完成1代,1年可发生10代以上,1雌可产50-100粒卵,简直成几何指数增长。 c、虫态复杂:植株上卵、若虫、成虫虫态不一,大多数烟碱类等其他药剂能杀死成虫,对若虫和卵几乎无效,导致打药次数赶不上繁殖速度,对卵和若虫高效。 d、善于飞跃:一打药就飞走,打完药又飞回来,清晨气温低时飞行能力弱,出太阳气温高时飞行能力强,加之白粉虱的翅有白蜡粉,不易黏粘药液。 e、隐藏性好:新产的卵绿色,多集中在上部叶片,老熟的卵则位于稍 下的一些叶上,再往下则分别是初龄幼虫、老龄幼虫,最下层叶片则主要是伪蛹和新羽化的成虫。 f、抗药性的增加:随着长期、大量、单一施药,其抗性也在逐渐增强,变得更加顽固和难治。

(2)人为防治方面存在的误区 a、防治意识淡薄,重治轻防 有些菜农朋友对提前使用防虫网意识淡薄,有洞不补,有缝隙关不严,甚至等发现粉虱后再去使用防虫网,这样对防治粉虱效果极差。 b、未能做到群防群治 由于白粉虱迁徙性强,在蔬菜种植区,只一家用药防治,而别家不治,用药后害虫很快就会“卷土重来”。 c、未能连续用药 一次用药不能把棚室内的白粉虱全部杀死,侥幸逃脱的白粉虱会卷土重来,只要几天,棚室内的白粉虱就会再次爆发。正确的打

三种常见飞虱介绍

稻田常见的飞虱有几种?什么样?稻田常见的飞虱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株下部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汁液;雌成虫还用产卵器刺破茎杆组织,形成长条形棕褐色斑点,严惩时变成黑褐色,致辞使被害株枯死、倒伏;抽穗后被害,影响谷粒的饱满度,造成减产,稻飞虱还能传播病毒病。(1)褐飞虱的形态特征:①成虫。长翅型连翅体长3.6—4.8毫米,雌虫体色暗褐色或褐色,雄虫为黑褐色,体背面从头顶至小盾片为褐色至黑褐色;触角基部两节膨大,鞭节细长,在复眼下方向两侧横出;复眼灰绿色或黑褐色;头胸部和翅都有油状光泽,头部正面看有3条纵脊连续;翅与体色相同,翅脉黄褐色,前翅有翅斑;后足第一跗节内侧有2~3个小刺。短翅型雄虫的前翅伸达腹部2/3左右,后翅仅显翅芽,翅尖较圆钝,其余形态与长翅型雄虫相同。此外,还有介于长、短翅型之间的中间型。②卵。长约0.8毫米,长卵圆形,微弯曲,前端细瘦,后端粗胖。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为淡黄色。卵块中的卵粒排列紧密,卵帽与产卵痕表面相平。③若虫。初龄淡黄白色,后变褐色。5龄若虫腹部背面第3~4节上各有1个“山”字形白色纹,翅芽达腹部第四节。若虫落水后,后足均向两边平伸成“一”字形。(2)白背飞虱的形态特征:①成虫。长翅型雌虫体长约4.5毫米,雄虫体长约4毫米;头部正面看有两条黑色纵沟;复眼黑色;体灰绿色,有黑褐色斑,前翅半透明,翅斑明显;腹部腹面黄白色。短翅;型雌虫体长3~4毫米;复眼黑褐色,体灰黄色,翅斑黑褐色;腹部肥大,腹部前端及两侧有黑斑,产卵管棕色。②卵。细长,略弯,长约0.97毫米。初产时乳白

色,以后渐变为黄色。卵块中卵粒成单行排列,卵帽不外露。③若虫。初龄若虫灰褐色。3龄翅芽显现。腹背灰黑色,第三、第四节各有1对乳白色三角形斑纹。5龄若虫翅芽明;显,前翅芽尖超过后翅芽的尖端;腹背灰黑色,斑纹很清楚。若虫落水,其后足向两侧伸成“一”字形。(3)灰飞虱的形态特征:①成虫。长翅型雌虫体长3.5~4.2毫米,雄成虫体长3.5毫米。短翅型雌成虫体长2.1~2.8毫米,雄成虫体长2.1毫米。体淡黄褐色到灰褐色,雄虫体色变化大且偏深。头部颜面2条纵沟,黑色。雌虫小盾片中央淡黄色或黄褐色,两侧各有1个半月形黄褐色斑纹。雄虫小盾片一般黑色。翅淡黄色,有褐色翅斑。②卵。长椭圆形,稍弯曲,长约0.8毫米。初产卵为乳白色,斗透明,孵化前在较细一端出现2个红色眼点。每一卵块通常有卵4~6粒,多者10~20粒,卵粒成簇或双行排列,卵帽微露于卵痕之外。③若虫。成长若虫体灰黄色至黄褐色,腹部两侧色深,中央色浅,第三、第四节各有l对浅色“八”字形斑纹。若虫落水后,后足向后伸成“八”字形。(记者佚名)

白粉虱怎么彻底消灭

白粉虱怎么彻底消灭 白粉虱,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于70年代传入我国。白粉虱对蔬菜、果树、药材、牧草、烟草等多种植物都有危害。一般可造成损失10%~30%,严重的可高达70% 2、虫源。播种前将前茬作物的残株败叶及杂草清理到田外,深埋或烧毁;蔬菜生长期间加强整枝,摘去枯死的黄叶、病叶,并带到棚外烧毁。在夏季休棚期,进行高温闷棚,能够有效地消灭棚内粉虱。 播后蔬菜生长期间可用25%蚜虱一遍净与木屑等点燃烟熏,闷棚8~10小时再通风。在苗床上或温室大棚放风口设置防虫网,防止外来虫源迁入。防虫网以40~60目为宜。 3、及趋避。白粉虱对黄色有强烈的趋向性,发生初期可在温室内设置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冬春季,结合放置黄板,在温室内张挂反光幕,既可驱避白粉虱,又可增加菜株上的光照。

4、防治。当温室内白粉虱成虫平均每株有0.5~1头时,释放人工繁殖的丽蚜小蜂,每株释放丽蚜小蜂成虫或黑蛹3~5头,每隔10天左右放1次,共释放3~4次。控制白粉虱效果良好。也可人工释放草蛉,1头草蛉一生平均能捕食白粉虱幼虫172.6头。有条件地区也可用粉虱壳孢菌防治白粉虱。 5、防治。在白粉虱发生初期及时用药,即每株平均有成虫2~3头时进行,尤其应掌握在“点片”发生阶段。喷药时间最好是在早晨露水未干时,中、下午由于白粉虱翅膀干燥,便于飞翔,不易喷到身体上。目前就单剂来说,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效果特别好的产品,曾有一段时间,烯啶虫胺与吡蚜酮合剂效果不错,但是目前抗性也已不小。现在有个小方法是,使用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在每棵蔬菜根部放一点,基本上能够防治整个生育期的白粉虱、蓟马、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 通过

白粉虱的生活习性及防治办法

白粉虱危害及其严重,几乎可以危害所有绿叶类植物,要想高效率防治白粉虱,必须充分了解白粉虱的活动规律及习性,然后用综合防治方法防治白粉虱。 一、白粉虱生活习性: 1、越冬期:1月中旬至翌年3月上旬,繁殖、扩散期:3月中旬至6月中旬转移、扩散期:7月上旬至9月中旬,此时气温偏高,白粉虱由大棚转向露地危害繁殖。8月下旬至9月中旬,随着秋熟作物不断衰老,烟粉虱不断向秋播作物上转移扩散,再次进入大棚危害。高峰期:9月中、下旬为全年虫量高峰期,(大棚菜区经销商有金9银10一说)10月以后,温度下降,对烟粉虱的繁殖和存活十分不利,虫量开始大幅度下降,露地烟粉虱纷纷向大棚转移或死亡,直至11月中旬,露地作物上烟粉虱结束。 2、温度:B型烟粉虱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在23~32 ℃。成虫活动最适温度22~30℃繁殖最适温度18~21 ℃;17℃以下停止活动(不代表死亡)即耐高温,又耐低温,可以忍耐45 ℃高温,也可以在5℃低温下存活一段时间,能够在北方的温室大棚中越冬,能够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爆发,多在温暖、干旱的春、秋季节爆发。 3、产卵:雌成虫产卵200-300粒左右。群体以40倍不等的速度繁殖。每年发生6~11代每代30天左右;具有趋嫩性,趋黄性。分布:顶上中下 一、防治策略: 1、以防为主; 2、治早,治了。 3、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 4、防虫网。

二、防治方法 1、生物防治:放置草蛉、丽蚜小蜂等白粉虱天敌等进行捕杀 草蛉卵 2、物理防治:黄板诱杀 3、化学防治: ①轮换交替用药:啶虫脒、吡虫啉、噻虫嗪、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噻虫胺等 ②杀虫杀卵结合:配合吡丙醚、丁硫克百威、灭多威(部分作物禁用)等 ③速效与持效期结合:吡蚜酮+杀螟丹或者吡蚜酮+烯啶虫胺;吡蚜酮+粉虱捕匠 ④化学制剂与生物制剂结合:吡蚜酮+粉虱捕匠;烯啶虫胺+粉虱捕匠,噻虫嗪+粉虱捕匠。也可用藻酸丙二醇酯+粉虱捕匠 产品:粉虱捕匠,生物制剂,杀虫杀卵

2.6稻飞虱

第二次课(2学时) 本次课讲授:稻飞虱 一、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能较全面了解所讲授植物虫害发生危害概况,重点掌握虫害发生规律和综合治理策略及具体内容。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熟悉稻飞虱识别要点和综合防治相关技术手段,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三、教学设计: 引入稻飞虱识别要点-分析稻飞虱发生规律-设计防治方法- —目标检测——小结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提问式、课件等 五、讲授的内容提要 稻飞虱 稻飞虱俗名火蠓、响虫、火旋、稻虱子等。属同翅目、飞虱科。四川省稻飞虱常见的有三种: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稻飞虱在盆地边缘和金沙江及支流河谷稻区为常发区,常年危害成灾。而其它地区为间歇危害。三种飞虱以褐飞虱为主,白背飞虱次之,灰飞虱更次之。这类害虫在一般年份危害,可使水稻减产1成以上,大发生年可减产2-3成。 稻飞虱以刺吸式口器刺入稻株组织吸取汁液,造成各种不规则的白色或褐色条斑,并以产卵器刺伤叶鞘、嫩茎和叶中脉等组织,产卵于其中,使稻株枯黄或倒伏,严重为害时,可在短期内导致全田叶片焦枯,状似火烧,稻丛基部变黑发臭,常引起烂杆倒伏。秕谷粒增加,千料重显著下降,群众比喻为:“远看似火烧,近看禾杆倒,镰刀割不起,吊吊轻飘飘”。 褐飞虱只为害水稻。而白背飞虱和灰飞虱除为害水稻外,尚可为害麦类、甘蔗、玉米、茭白、紫云英、稗草、看麦娘和游草等。灰飞虱还能传播水稻矮缩病和条纹叶枯病、小麦丛矮病和玉米矮缩病等。 一、形态特征 稻飞虱体小,长度均在5mm以下。触角短小、锥状,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可活动的大距,善跳,易与稻叶蝉相区别。一生中有卵、若虫、成虫3个虫态,成虫有长翅和短翅两种类型。 (一)褐飞虱长翅型成虫体长4-5mm,体黄褐色或黑褐色。 前胸背板和小盾片都有3条明显的凸起纵线。短翅型和长翅型相似,但翅短,?长度不到腹部末端,体型粗短,长约3.5-4mm。卵前期丝瓜形,后期弯弓形,10-20粒成行排列,前部单行,后部挤成双行,卵帽稍露出产卵痕。若虫初孵时淡黄白色,后变褐色,近椭圆形,5龄若虫腹部第三、第四腹节背面各有1个白色“山”字形纹。若虫落于水面后足伸展成一直线。

3种药剂防治设施秋番茄温室白粉虱效果试验

3种药剂防治设施秋番茄温室白粉虱效果试验 摘要:在温室大棚秋季番茄白粉虱发生较重情况下,用生物农药阿维菌素+赤?吲乙?芸薹(碧护)和苦参碱+碧护与生化复配制剂甲维盐+碧护开展了防治设施秋番茄温室白粉虱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每hm2用1.8%阿维菌素EC 375g+碧护600g、1.5%苦参碱SL 4 500mL+碧护600g和生化复配制剂5.7%甲维盐SG 450g+碧护600g,7d施药1次,连续施用4次,药后10、17、26、35d,防治效果在81%、83%、85%和81%以上,且药后10d和17d甲维盐+碧护与阿维菌素+碧护、阿维菌素+碧护与苦参碱+碧护差异不显著,甲维盐+碧护显著高于苦参碱+碧护。 关键词:番茄;温室白粉虱;生物农药;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6.41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5)22-67-03 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是一种世界性害虫,最早发现于南美洲,有几种不同的种类,常见的是温室白粉虱。该虫1975年始发现于北京,现几乎遍布全国,是温室大棚内种植作物的重要害虫,寄主范围广,已知寄主分属114个科670种植物,中国已知70科270种。几乎所有蔬菜均可受害,以瓜类蔬菜、茄果类蔬菜、豆类蔬菜

及叶菜类蔬菜受害严重,还能危害花卉、果树、药材、牧草和烟草等,大发生年份露地蔬菜、花卉受害也较严重[1-7]。白粉虱不仅可引起煤污病,严重降低番茄的商品性,还是病毒病的主要传播者。该虫虫体微小,繁殖力极强,在温室内白粉虱1a可发生10余代,大约1个月完成1代,世代重叠发生[3]。成虫、若虫在叶片背面吸食植物汁液,使其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冬季温室蔬菜上的白粉虱是春季塑料棚和露地蔬菜的虫源[8-13]。近年来,设施蔬菜白粉虱发生危害程度逐年加重,被害率几乎达到100%,产量损失达23%~30%,个别温室几近绝收,严重影响了蔬菜生产的产量和质量[14-15]。 南充市自2010年实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大棚番茄因多年连作,温室白粉虱发生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秋番茄已到白粉虱第10代左右,发生危害尤为严重,如温室白粉虱防治不力,导致番茄病毒病发生和危害严重,致使产量损失50%以上,甚至绝收。因此,做好现代农业示范区设施秋番茄温室白粉虱防治工作,减轻白粉虱发生危害程度,减少白粉虱传播病毒病几率、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残留和环境污染,确保番茄生产、农产品质量与贸易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16],确保番茄达到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标准和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顺利实施,具有重要作用。为此,笔者采用测报调查、随机区组设计和统计分析等农药田间药效

白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白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介绍白飞虱的发生规律及其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以为有效防治白飞虱提供参考。 关键词白飞虱;发生;防治 随着西华县农业结构调整、花卉苗木的引进和种植、经济作物与特色产业面积的逐年扩大,白飞虱(主要种为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发生和危害也日趋严重,加之温室大棚规模与数量的剧增,又为白飞虱种群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场所,导致近年来西华县白飞虱发生与危害一直居高不下,造成损失达15%左右,严重的可达30%~40%,更甚者可达75%或者绝收。 1白飞虱的发生与危害 白飞虱体外覆盖一层蜡质,具备很快的繁殖速度,世代重叠,传病途径广泛,对化学药剂抗性极强,防治难度较大。白飞虱共有3个虫态:卵、若虫、成虫,成虫有翅具飞翔能力,成虫羽化后在中上部成熟叶片上产卵。 白飞虱在干旱少雨、日照充足的年份发生早、发生严重、持续为害时间长,反之则发生晚、发生轻、持续危害时间短;白飞虱主要为害阔叶作物,尤以茄果、瓜类和麻类最严重;白飞虱在棉株不同空间层次的分布量不同,一致的规律是下部>中部>上部;白飞虱在西华县发生盛期在7—9月,全年危害高峰期在9月中下旬,在大棚内危害主要集中在3月中旬至6月中旬[1-2]。 白飞虱寄主作物广泛,不同作物表现出的受害症状也不相同:番茄等果菜类受害后,果实成熟不均匀;甘蓝、花椰菜等叶菜类受害,叶片枯萎、黄化、萎缩;萝卜等根菜类受害后根茎白化、无味、重量下降;棉株受害后,叶片黄化、萎蔫、植株矮小或者枯死、蕾铃大量脱落。 白飞虱对农作物另一重大间接危害是传播病毒病,可传播的病毒达70多种,能感染瓜类、豆类、茄果类等作物,损失严重。 2防治措施 根据白飞虱的发生特点,在防治上应遵循治早、治小、治少的原则,协调运用多种有效措施,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保证、物理防治等其他措施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方法。 2.1物理防治

稻飞虱教案资料

稻飞虱

精品资料 稻飞虱识别与诊断 同翅目,飞虱科。我国最主要的水稻害虫。 灰飞虱是本地越冬虫源,褐飞虱、白背飞虱均是典型的迁飞性害虫,是我国水稻当前最为重要的“两迁害虫”之一,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连年受害。一年中三种飞虱的发生时间有所不同,在长江流域稻区,前期以灰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早稻分蘖期;中期以白背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早稻穗期,单季中、晚稻分蘖期;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晚稻和单季中晚稻穗期。但近年来,除西南地区外,白背飞虱数量迅速上升,在华南、长江流域大部分稻区的早、中、单晚甚至双季晚稻上均危害严重,已取代褐飞虱而成为危害最大的稻飞虱种类。 稻飞虱对水稻的为害主要在两个方面: ①大量虫口直接吸食水稻汁液,造成稻株营养成分和水分的大量丧失,被害稻田常先在田间出现“黄塘”、“穿顶”、“虱烧”,逐渐扩大成片,甚至全田枯死。 ②稻飞虱还可以传播多种水稻病毒病造成间接为害(表1),其中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等病害造成的为害甚至超过了其吸食稻株汁液造成的为害,近年来在江苏等地由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尤为严重,发生面积达数千万亩。 表1 三种主要稻飞虱传播的主要水稻病毒病种类 此外,稻飞虱吸食过程中还会排出大量的蜜露,沾满蜜露的叶片常孳生大量烟煤病,影响叶片正常的生理功能;成虫产卵时刺穿组织,造成大量伤口,亦为小球菌等病害的侵害提供有利条件。 1.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 分布于除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和新疆以外的所有省区,尤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各省发生量大。 为害症状:成、若虫都能为害,一般群集于稻丛基部,密度很高时或迁出时才出现于稻叶上。用口器刺吸水稻汁液,消耗稻株营养和水分,并在茎杆上留下褐色伤痕、斑点,分泌蜜露引起叶片烟煤孳生,严重时,稻丛下部变黑色,逐渐全株枯萎。被害稻田常先在田中间出现“黄塘”,暂至“穿顶”或“虱烧”,甚至全田荒枯,造成严重减产或颗粒无收。 形态特征:成虫有长、短两种翅型,长翅型连翅长3.6-4.8mm,前翅端部超过腹末;短翅型雌虫体长4mm,雄虫约2.5mm,前翅端部不超过腹末。体色分为深色型和浅色型,前者头与前胸背板、中胸背板均为褐色或黑褐色,后者全体黄褐色,仅胸部腹面和腹部背面较暗。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白粉虱

白粉虱 白粉虱是粉虱科昆虫类,是蔬菜和观赏植物的重要害虫之一。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白粉虱的出现。白粉虱蛹壳卵形或长椭圆形,淡黄色半透明或无色透明,有时蛹壳大小变化很大。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白粉虱 中文别名:小白蛾子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亚门:有颚亚门Mandibulata 纲:昆虫纲Isecta 亚纲:有翅亚纲Pterygota 目:同翅目Homoptera 科:粉虱科 种:白粉虱 形态特征 白粉虱蛹壳卵形或长椭圆形,长约1.64毫米,宽约0.74毫米。淡黄色半透明或无色透明,有时蛹壳大小变化很大;背盘区中央稍向上隆起,整个蛹壳面覆盖白色棉状蜡丝。亚体缘周边单列分布小乳头状突。在背盘区对称分布有5对较大的短圆锥形乳头状突。在腹部中段的2对较大的乳头状突之外侧还分布有1个小的乳头状突。管状孔略呈三角形,盖瓣片仅盖住孔口上方,舌状器明显伸出盖瓣片以外。在管状孔上方两侧分布1对鬃状短毛,在亚体缘尾端分布有2根鬃状长毛。 分布地区 粉虱科昆虫的1种。蔬菜和观赏植物的重要害虫之一。中国北起大庆,南到石家庄,西起兰州、西宁,东到济南均不断猖獗发生。日本、荷兰均有分布。

生长习性 在北方温室一年发生10余代,冬天室外不能越冬,华中以南以卵在露地越冬。成虫羽化后1―3天可交配产卵,平均每个产142.5粒。也可孤雌生殖,其后代雄性。成虫有趋嫩性,在植株顶部嫩叶产卵。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若虫孵化后3天内在叶背做短距离行走,当口器插入叶组织后开始营固着生活,失去了爬行的能力。白粉虱繁殖适温为18―21℃。春季随秧苗移植或温室通风移入露地。 环境适合时,约1个月完成1代,1年可发生10代以上。1雌可产40~50粒卵。雌成虫有选择嫩叶集居和产卵的习性,随着寄主植物的生长,成虫逐渐向上部叶片移动,造成各虫态在植株上的垂直分布,常表现明显的规律。新产的卵绿色,多集中在上部叶片,老熟的卵则位于稍下的一些叶上,再往下则分别是初龄幼虫、老龄幼虫,最下层叶片则主要是伪蛹和新羽化的成虫。 寄主 黄瓜、菜豆、茄子、番茄、青椒、甘蓝、花椰菜、白菜、油菜、萝卜、葛苣、魔芋、芹菜等各种蔬菜及一品红等各种花卉、农作物等200余种。 为害特点 锉吸式口器,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此外,由于其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庞大,群聚为害,并分泌大量蜜液,严重污染叶片和果实,往往引起煤污病的大发生,使蔬菜失去商品价值。除严重为害番茄、青椒、茄子、马铃薯等茄科作物外,也是严重为害黄瓜、菜豆的害虫。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0.9-1.4毫米,淡黄白色或白色,雌雄均有翅,全身披有白色蜡粉,雌虫个体大于雄虫,其产卵器为针状。 卵 长椭圆形,长约0.2-0.25毫米,初产淡黄色,后变为黑褐色,有卵柄,产于叶背。幼虫(或称若虫)椭圆形、扁平。淡黄或深绿色,体表有长短不齐的蜡质丝状突起。蛹椭圆形,长约0.7-0.8毫米。中间略隆起,黄褐色,体背有5-8对长短不齐的蜡丝。 防治技术 白粉虱发生情况最重、代数最多、抗性最强的地区为寿光地区。一般产品在其他地方很好的药剂在寿光是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经当地农民多年使用实践推荐:最特效的白粉虱防治药剂出自郑州沙隆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特效药:沙粉 虱沙粉虱 配方:苯氧威·高氯+呋虫胺+粉虱趋避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