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1.03

LAN ZHOU XUE KAN

■“三农”问题研究

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姜胜洪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天津300191)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有着改变现状的强烈渴望,但受二元体制的限制,在整体上仍没有摆脱农民工的群体特征,面临就业难、工资低、房价高等问题,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和强烈的不公平感。目前,体制外抗争在新生代农民工的抗争行动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由此引发诸多社会矛盾与冲突,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一是要提高农民工组织化程度,积极拓宽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渠道;二是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素质;三是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营造和谐的劳资关系;四是要有效发挥工会的维权作用,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用合法途径表达利益诉求;五是要消除体制壁垒,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和正常就业提供制度保障;六是要消除市民的歧视心理,营造理解、尊重和关爱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氛围。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存在问题;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11)03-0089-04[收稿日期]2010-11-15[作者简介]姜胜洪,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

新生代农民工,通常指20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出生,登记为农村户籍而在城镇就业的人群。当前,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与传统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和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受二元体制的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在整体上没有摆脱农民工的群体特征,仍面临就业难、工资低、房价高等问题,导致他们融入城市的艰难,再加上远离亲人在外打工,缺乏情感支持,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强烈渴望极易异化为心理失衡,长此以往,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会对人生冷漠,对社会不满,产生强烈的对立意识及情绪。目前,在诸多利益问题上,新生代农民工的集体意识与行动越来越明显和越来越强烈,体制外抗争在新生代农民工的抗争行动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由此引发诸多社会矛盾与冲突,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概况

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的主体,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弱势群体。从数量上来看,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总数至少1亿人左右,占外出农民工的60%以上。从年龄来看,据全国总工会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普遍缺少离开校门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经历。从婚姻状况来看,有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一个未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已婚者仅占20%左右。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从成长经历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经历过父辈那样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过程,与城市同龄人更为趋同。[1]

二、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集中体现在: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消费观念更加开放、生活目标明显转移、生活方式差别显著、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政治的关注度呈现出明显的地域选择性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的关注度比上一代明显提高,但他们关注政治更多地集中在所在城市和自身的权益保护方面。村民自治和村委会选举是新生代农民工参政的主要渠道,但是他们远离家乡、信息不

98

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而城市尽管与农民工利益有着直接关联,但由于制度安排无法参与城市公共事务的管理,无法表达和维护自身利益,农民工的政治权利实际上处于一种“悬空”状态。由于在城里既没有选举权又缺乏自我组织的能力和利益代言人,农民工的真实声音很难发出来,这就进一步弱化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和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

(二)技能水平总体偏低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在新生代外出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3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在26%以上;年龄在21—25岁之间的达到31.1%,[2]文化和职业教育水平相对传统农民工已有较大提高,但与传统农民工面对的形势和要求却大不相同。传统农民工是在短缺经济阶段进城或者到沿海地区打工的,只要肯出力就能生存。新生代农民工却面临着过剩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复杂局面,先前很多的技术都成了“屠龙之技”[3]。新生代农民工必须参加二次培训,全面提高自身技能和综合素质,才能适应产业升级和调整落后产能的客观要求,但目前,参加技能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仅占到就业的30%[4],专业技术能力的缺乏使其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更不利地位。

(三)敬业精神普遍缺乏

新生代农民工中的许多成员都是在家庭的溺爱中长大,独立性差,团结协作和包容性不足,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低,不能踏踏实实地干活,一有不顺心的事儿,就闹别扭,提要求,甚至辞职,普遍缺乏基本的敬业精神,但对工资收入、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希望能像“城里人”一样体面的工作、体面的生活,并且定居在城里。然而,自身的能力又无法胜任复杂的技能型和知识型工作,难以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定位,基本上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重体力、低报酬行业。同时过于频繁跳槽,使得他们对每个行业、岗位只能作蜻蜓点水式的了解,每一项职业技能也只能停留在“学徒期”的水平。[5]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造成他们的频繁流动实际上仍然只是一种水平流动,甚至在多次的流动过程中还有向下流动的迹象。

(四)参保积极性不高

社会保障对于城市化和农民工自主择业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劳动法》有关规定,农民工应当参加法定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近年来,虽然农民工社保制度不断完善,但由于户籍的错位,目前社保覆盖面仍然比较窄,保障水平还比较低。截至2009年底,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比例分别只有24%、19%、12%左右。[6]分析其原因,既有农民工就业状态不稳定导致参保困难等客观存在的问题,也有农民工对现行制度缺乏信任、用人单位害怕增加人工成本、地方政府担心推进参保会影响本地投资环境等主观方面的问题,还有就是现行制度门槛高、转移难,影响了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

(五)对工会的作用、地位和维护职能了解较少

维权意识的提升,是新生代农民工区别于老一代农民工的特点之一。有调查显示,只有6.5%的新生代农民工因为怕遭到报复而不敢投诉,这一比例比老一代农民工减少了一半。[7]但和老一代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与工会的距离更为遥远。《“两岸三地”高校富士康调研总报告》显示,在1736位问卷调查受访者中,近九成工人表示自己没有参加工会,四成工人表示工厂没有工会,大部分工人不了解工会的职能。工会,被认为是中国产业工人增强集体谈判的关键所在。但在现实的劳资关系中,工会似乎并没有被视为工人利益的代表。即使在相对独立的外资企业,工会也很难赢得工人的信任,更不用说代表工人和资方进行谈判了。新生代农民工在遇到困难时,更多的是采取自发形式的抗争,而不愿借助工会和现有体制。2010年5月以来,中国沿海地区发生多起罢工事件,罢工者普遍要求加薪。在本田佛山工厂的罢工运动中,工人们宁可委托一位教授与资方谈判,也不愿让本厂的工会参与行动。罢工后期,工会甚至成了工人的斗争目标。

(六)不良心理和情绪问题增多

1.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当前,虽然全国许多地区都出台了新政策和新措施,打破户籍壁垒,但是更多是属于取消形式上的户籍歧视,而对依附在户籍上的种种不平等待遇,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例如,农民工子女往往因为没有父母务工地的户口,而难以在当地求学。随着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步入育龄阶段,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势必会日益严重。高昂的生活成本,复杂的户籍问题及其带来的社会保障的缺失,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梦制造了重重障碍。这种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农民工

09

产生自卑心理,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城镇幸福感与市民相比较普遍偏低。

2.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新生代农民工由农村到城市会产生一个“心理隔断期”,比较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但城市的生活并未提供给新生代农民工良好的转换环境,反而加剧了他们的心理不适应。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多为独生子女,“抗击打能力”总体较弱,特别是在吃苦耐劳上与父辈相比差了许多,缺乏耐性,对管理严苛、生活枯燥的工厂生活越来越难以适应,而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又比较淡漠,遇到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无人倾诉分担时,往往容易产生绝望情绪。加之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的不足,以及社会人文关怀的欠缺,容易使一些问题和情绪产生“叠加效应”,个别敏感、脆弱的人在无法承受压抑时,会选择极端方式,2010年上半年,深圳富士康接连发生12起工人坠楼自杀事件,自杀成了员工摆脱绝望情绪的手段,从而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3.被剥夺心理和怨恨情绪。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力度,特别是《劳动合同法》出台后,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保护较上一代农民工有了明显进步,但从总体来看,仍有许多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偏低,一些高危行业和污染企业劳动条件差,职业病和工伤事故时有发生,加上大城市的高房价、高租金和高生活成本,使他们很难立足于大城市,产生被剥夺心理和抵触情绪。这种心理的长期潜伏和蔓延,必然引发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使他们中的部分人易成为社会对立面和危害社会安定的潜在犯罪主体。来自广东三大监狱的一项大规模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罪犯中九成以上在26岁以下,八成犯罪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幼年时期留守农村无人看管,近六成属于“盲目流入城市犯罪”[8]。

三、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建议

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当前中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因此有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提出,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客观、辩证看待新生代农民工,特别关注、关心这一新生力量,有针对性地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的各类实际问题。

(一)提高农民工组织化程度,积极拓宽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渠道

要防范新生代农民工极端或群体性抗争方式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就必须正视他们在政治权利上的诉求,拓宽他们在城市的政治参与途径。一是贯彻落实修改后的《选举法》有关城乡居民选举“同票同权”的规定,制定相关措施切实保障农民工的选举权。逐步提高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各级党代会、人大和工会代表大会及企业职代会中的比例,增加其参政议政、权益表达、参与决策管理的渠道和机会;二是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社区建立农民工自治组织,改变“弱劳工强资本”的状况,使农民工能与资方进行平等沟通和谈判,让农民工真正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三是注重在优秀新生代农民工中发展党员,从而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发挥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素质

一是加强对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培训。政府要组织建立农民工学校、农民工培训班、农民工文化俱乐部等农民工职业培训机构,对农民工进行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提升他们在城市生存的竞争力;二是加强对农民工的普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青年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认知能力,让农民工了解国家政策,理解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劳动者;三是加强对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提高农民工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抗挫能力。

(三)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营造和谐的劳资关系

一是各级党团组织、工会组织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增强其对党和政府的信心;二是要建立社工组织,心理咨询等一系列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增加人文关怀,如向他

19

们提供就业信息,对劳动合同、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新生代农民工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提供咨询,帮助他们解决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和心理问题,减少社会冲突与社会犯罪;三是要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技术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以及就业竞争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现代产业工人;四是要加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积极组织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其业余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缓和劳资冲突矛盾;五是要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恋爱婚姻问题,为他们组织开展交友联谊活动,为解决婚姻问题创造条件。

(四)有效发挥工会的维权作用,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用合法途径表达利益诉求

各级工会要进一步加大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力度,增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一是必须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不断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二是要健全完善企业工会主席民主选举机制,选好配强工会主席,确保选出来的工会主席能代表职工,能为职工说话办事,依法维护职工权益;三是要确保工会代表工人利益,加强工会的维权职能,在工资谈判中推广集体协商模式。四是要建立健全党政主导、工会运作、相关部门协作的社会化维权工作体制,有针对性地做好新生代农民工思想工作,提高其依靠工会组织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引导新生代农民工以理性合法有序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9]

(五)消除体制壁垒,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和正常就业提供制度保障

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要求政府必须更多地着眼于清除产生这些问题的“制度性”障碍,适时地制定并落实一系列有利于改善或改变他们弱势境遇的政策。一是要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积极、稳妥地创新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以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能够转入当地城市户口,享有与当地市民平等的待遇,提高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尊严地生活和劳动;二是要构建城乡平等就业制度,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健全劳资纠纷协调机制,形成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实现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消除对农民工的就业限制,促进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整合,保护农民工的平等竞争权;三是要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为农民工提供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四是要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畅通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渠道,有序扩大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参与,依法保障新生代农民工享受到更多的民主管理权利,加大劳动监察力度,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五是要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城市义务教育体系,对其实行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的政策,保护其义务教育权利。

(六)消除市民的歧视心理,营造理解、尊重和关爱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氛围

首先,加强对国家政策的宣传,端正社会特别是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认识。其次,加强对农民工的客观报道和先进事迹宣传,改变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过去一些媒体反映的农民工形象常常是被扭曲的,很多人把他们看成“盲流”,甚至是社会治安恶化的根源,这无疑助长了一些城市的市民对农民工的误解和偏见。大众媒体应该本着积极正面的角度影响市民看待农民工,引导城市居民消除歧视心理,关爱农民工,打破与新生代农民工的隔膜,积极营造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氛围和环境,令他们有家园感与归属感,消除他们的种种不满和怨恨情绪;第三,开展做文明新市民活动,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按照现代城市文明要求规范自身行为,提高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互动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青锋.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现状与时代烙印[N]中国日报(英文),2010-07-07.

[2]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06-21.

[3][5]徐新林.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存处境的非传统挑战及社会调适[J].理论导刊,2010(8).

[4]瞭望新闻周刊特约评论员.新生代农民工的向上通道[J].瞭望,2010(25).

[6]韩长赋.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谈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基本思路[EB/ OL].山东农业信息网,2010-10-14.

[7]凤凰卫视:新生代农民工调查[EB/OL].中国乡村发现网,2010-08-06.

[8]胡印斌.新生代农民工和那些罪与罚[N]东方早报,2009-11-10.

[9]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06-21.

〔责任编辑:刘俊沅〕

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