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传记
传记

《忏悔录》让.雅克.卢梭(法国1712~1778)《贝多芬传》罗曼.罗兰(法国1866~1944)《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望》欧文.斯通(美国1903~1989)《巴尔扎克传》安德烈.莫洛亚(法国1885~1967)《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美国1880~1968)《约翰逊传》詹姆士.包斯威尔(美国1740~1795)《萨特传》西蒙娜.德.波伏瓦(法国1908~1986)《我的爱.我的自由》伊萨多拉.邓肯(美国1877~1927)《居里夫人传》艾芙.居里......

1.《忏悔录》让·雅克·卢梭(法国1712~1778)

让·雅克·卢梭是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大师,他的思想标着理性时代的终结和浪漫主义的诞生。《忏悔录》是卢梭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被誉为“文学史上的奇书。”在本书中,卢梭将自己作为人的标本来剖析,其坦率程度是史无前例的。

2.《贝多芬传》罗曼·罗兰(法国1866~1944)

罗曼·罗兰,这个名字就像一颗恒星,永久的闪耀着光芒。这位法国著名作家和音乐专家,在世界文学领域里占据着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得意之作,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最佳图书之一。

3.《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欧文·斯通(美国1903~1989)

今天,梵高之所以作为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绝对离不开那些极力推广和宣传梵高的人。其中之一就是著名的传记作家欧文·斯通。他的《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畅销全球,很多人是通过这本书开始了解并喜欢梵高的。

4.《巴尔扎克传》安德烈·莫洛亚(法国1855~1967)

《巴尔扎克传》是安德烈·莫洛亚一生所写的传记文学作品中的最后一部。当时安德烈·莫洛亚已经是80多岁的老者,然而其笔锋优雅,技巧圆熟,且资料翔实,才华不减当年,所以不少人把这部传记视为安德烈·莫洛亚传记文学的冠冕之作。

5.《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美国1880~1968)

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的海伦·凯勒并没有做过任何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却受到全世界亿万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她的自传被誉为1902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俩大贡献之一,其中的精神内涵曾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6.《约翰逊传》詹姆士·包斯威尔(英国1740~1795)

詹姆士·包斯威尔,这位不凡的传记作家通过生动的笔触非常成功地写下了世界近代最伟大的一部传记文学——《约翰逊传》。这部充满睿智且字字珠玑的书,是约翰逊传多姿多彩的一生最真切的画像,早已赢得了西方读书界得赞誉,而且成为学士传记的经典之作。

7.《萨特传》西门娜·德·波伏瓦(法国1908~1986)

历史上还从未有过那位女性能像西门娜·德·波伏瓦那样在那么多领域获得赫然的座席,这位惊世骇俗的女子一生写了许多作品,他为萨特而写的传记出版时,评论界一致认为,这是萨特逝世后出关于萨特的最有价值的一部书。

8.《我的爱,我的自由》伊萨多拉·邓肯(美国1877~1927)

有的人来到世界上,仿佛注定就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不是顺应现存的秩序。伊萨多拉·邓肯就是这样一位富有浪漫传奇色彩的新女性,她的自传《我的爱,我的自由》可称为自传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几乎成了全世界单身男女的教科书。

9.《居里夫人传》艾芙·居里(法国1904~1989)

《居里夫人传》记叙了一位伟大而又谦虚的女性留下的故事,是她高尚品格、聪明才智、坚韧精神的真实写照。自从问世以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成为锐意进取的典范之作,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

10.《罗素自传》罗素(英国1872~1970)

罗素是当今时代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代言人,是西方思想解放与自由言论的见证人,《罗素自传》无疑是人们了解这位伟大人物的最佳途径,相信每位读过它的人都将因他睿智的人生和人道主义的精神而脱胎换骨。

11.《罗曼·罗兰传》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1881~1942)

20世纪初,奥地利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声名卓越的人,他以其辉煌的文学成就在世界文坛上得了令人瞩目的地位,这个人就是斯蒂芬·茨威格。他为罗曼·罗兰所写的传记,其语言典雅优美,叙事生动感人,让人叹为观止。

12.《我妹妹和我》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1844~1900)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是当今西方非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他的学说已经在公众中广为传播。一个世纪以来,人们试图穿透尼采那个疯狂的头脑,窥见其幽深处的奇思妙想,这本《我妹妹和我》为我们打开了这扇幽深的精神王国的大门。

13.《甘地自传》甘地(印度1869~1948)

《甘地自传》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传记著作,是最值得读的传记之一。本书由圣雄甘地自己写作而成,已纪实的手法展示了他传奇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一个虔诚的心灵和伟大的人格如何在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激烈碰撞中发挥出神奇的力量。

14.《真爱让我如此幸福》安徒生(丹麦1805~1875)

安徒生创作的童话故事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受到全球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挚爱。他的自传《真爱让我如此幸福》和他的童话一样,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我们的心灵中灰暗、麻木

的角落,唤起我们的爱心和同情心。

15.《卡夫卡传》马克斯·布洛德(奥地利1844~1968)

被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的卡夫卡生前几乎完全默默无闻,而死后很快便世界闻名,这完全得益于好友马克斯·布洛德的《卡夫卡传》的问世。该书让更多的人知道和认识卡夫卡,并了解了这个曾经不甘于屈服的痛苦的灵魂。

16.《牛犊顶橡树》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前苏联1918~)

俄国是个哺育了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大师的国度,他们都因自己对人类的深切的爱而载入史册,彪炳千秋,而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像一把火炬,再一次燃起俄罗斯人民的充满爱的圣火,像《牛犊顶橡树》这样的巨著,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部价值永存的教科书”。

17.《从文自传》沈从文(中国1902~1988)

沈从文,一个饮誉中外的世界文化名人,他的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画了一笔醒目的重彩。若想对沈从文做一个全方面的了解无疑要读《从文自传》这本书。沈从文行云流水般美丽而神奇的文字,让人无法不为之着迷。

18.《拿破仑传》艾密尔·鲁特维克(德国1881~1948)

拿破仑·波拿巴是法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创立者。由著名德国传记大师艾密尔·鲁特维克所著的《拿破仑传》无疑是一部非常专业的传记,作者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将拿破仑的人格魅力和文治武功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19.《富兰克林自传》本杰明·富兰克林(美国1706~1790)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卓越的科学家。在其自传中,承袭启蒙时代乐观进步精神与人道主义思想的富兰克林以清晰流畅的文字、真诚坦率的态度显示了其人生经历。

20.《萨尔瓦多·达利的秘密生活》萨尔瓦多·达利(西班牙1904~1989)

萨尔瓦多·达利是20世纪最耀眼的艺术天才之一,他生前即与毕加索齐名,倍享尊荣与美誉。他成功的奥秘都被他写进了《萨尔瓦多·达利的秘密生活》。读了这本书,读者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若不能成功,就没人能够成功了。”

21.《荣格的生活与工作》芭芭拉·汉娜(英国1891~1986)

荣格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自创分析心理学。不了解荣格,就很难了解荣格的心理学,而芭芭拉·汉娜撰写的《荣格的生活与工作》的意义也在于此。他为荣格所写的传记的为读者敞开了理解荣格的大门,也为读者打通了理解荣格心里学的途径。

22.《阿加萨·克里斯蒂自传》阿加萨·克里斯蒂(英国1890~1976)

阿加萨·克里斯蒂是唯一一个将侦破推理小说这一益智的文学游戏推到极致的作家,晚年她回忆自己的写作生涯时,动笔写了《阿加萨·克里斯蒂自传》,这本自传为读者了解这位“侦探女王”的生平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并成为侦探小说史上的重要贡献。

23.《苏东坡传》林语堂(中国1895~1976)

苏东坡是一个有着汪洋恣肆的文采、率真自信的性格、乐观豁达的气质的诗人。千百年来,其诗文辞赋吟诵不绝,萦绕至今。要想了解苏东坡的一生,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可谓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

24.《杰克·韦尔奇自传》杰克·韦尔奇(美国1935~)

杰克·韦尔奇以其非凡的视野和勇气早已成为全世界企业家和经理的榜样,享有“全球第一CEO”的美誉。关于他的成长与成功的自传被全球经理人奉为“CEO的圣经”,是全世界所有梦想成功的人的必读书。

25.《巴赫传》阿尔伯特·史怀哲(法国1875~1965)

身为学者、巴赫专家、管风琴演奏家的阿尔伯特·史怀哲,在解读巴赫的音乐上有独到的一面,他的《巴赫传》是全世界音乐学者公认写得最好的巴赫传记,以至于乐坛上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没有读过史怀哲《巴赫传》的人,无法成为巴赫音乐成功的演奏者。”

26.《华盛顿全传》华盛顿·欧文(美国1783~1859)

乔治·华盛顿被美国人民尊为“美国之父”,有关他的传记有多种版本流传于世,而华盛顿·欧文为其所著的传记的写法成为今天的传记作者的楷模,甚至如同把主人公华盛顿称作“美国之父”一样,而人们把作者成为美国的“文学之父”。

27.《我毕业的故事》乔治·桑(法国1804~1876)

乔治·是最早靠写作谋生的女人之一,也是最早担任记者职务的女性之一,雨果称“她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我毕生的故事》是其自传,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位奇特的女性的精彩人生历程。

28.《房龙传》杰勒德·威廉·房龙(美国1911~)杰勒德·威廉·房龙始终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写作,他的著述选择的题目基本是围绕人类生存发展最本质的问题,因而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放龙传》是一部内容全面、丰富、读起来引人制胜的传记著作,对于喜爱房龙作品的人们更深入地认识房龙也是大有裨益的。

29.《无尽的探索》卡尔·波普尔(英国1902~1994)

卡尔·波普尔是当代西方杰出的科学家和社会哲学家,在《无尽的探索》这本自传中,卡尔·波

普尔用轻松幽默的笔调描绘了自己的一生,记述了他在哲学上所做的无尽的探索,读书被誉为思想史上最卓越的文献。

30.《卓别的自传》查理·卓别林(英国1889~1977)

查理·卓别林是20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世界上最著名的喜剧电影明星。《卓别林自传》是他晚年的一部力作,在书中他总结了自己一生的创作理念和人生哲学。这部自传对从事卓别林研究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好材料。

30部必读的名人传记经典

30部必读的名人传记经典 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页页是由许多大师承接起来的。莎士比亚、贝多芬、达尔文、梵高、弗洛伊德、甘地、毕加索、海明威、钱钟书、、、、、、每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都代表着一个知识领域的高峰,正是他们不同凡响的创造,成就了人类文化的鸿篇巨作。有人说,“阅读大师,读懂读不懂都有收获。”的确,尽管很的多大师与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说着不同的语言,却几乎时刻伴随在我们精神境界世界中,遥远而又亲近。每一位大师都是一座丰碑,他们是精神的引领者和行为的楷模。阅读他们的经典之作,可以使我们变得深沉而非浮躁、清醒而非昏聩、深刻而非肤浅,可以使我们的人格得到提升,生命得到重塑。 读书可以经世致用,也可以修身怡心,而阅读经典,了解大师,是人生修养所应追求的一种境界。千百年来,大师们的经典著作曾经影响了无数人。然而行色匆匆,为了事业、生活忙碌奔波的现代人,几乎没有闲暇静下心来解读这些大师们给予我们的忠告和教诲,我们难以感受到伟大的力量。 阅读的广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度决定境界的高低。大师经典带来的影响,不只是停留在某个时代,而是穿越时空渗透到我们的灵魂中去。著名英国诗人拜伦曾经说过:“一滴墨水可以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的确,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文化水平高低、知识水平、志向大小、修养好坏、品行优劣、情趣雅俗,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忏悔录》让·雅克·卢梭 (法国 1712~1778) 让·雅克·卢梭是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大师,他的思想标着理性时代的终结和浪漫主义的诞生。《忏悔录》是卢梭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被誉为“文学史上的奇书。”在本书中,卢梭将自己作为人的标本来剖析,其坦率程度是史无前例的。 2.《贝多芬传》罗曼·罗兰(法国 1866~1944) 罗曼·罗兰,这个名字就像一颗恒星,永久的闪耀着光芒。这位法国著名作家和音乐专家,在世界文学领域里占据着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得意之作,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最佳图书之一。 3.《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欧文·斯通(美国 1903~1989) 今天,梵高之所以作为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绝对离不开那些极力推广和宣传梵高的人。其中之一就是著名的传记作家欧文·斯通。他的《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畅销全球,很多人是通过这本书开始了解并喜欢梵高的。 4.《巴尔扎克传》安德烈·莫洛亚(法国 1855~1967) 《巴尔扎克传》是安德烈·莫洛亚一生所写的传记文学作品中的最后一部。当时安德烈·莫洛亚已经是80多岁的老者,然而其笔锋优雅,技巧圆熟,且资料翔实,才华不减当年,所以不少人把这部传记视为安德烈·莫洛亚传记文学的冠冕之作。 5.《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美国 1880~1968) 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的海伦·凯勒并没有做过任何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却受到全世界亿万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她的自传被誉为1902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俩大贡献之一,其中的精神内涵曾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中国历史人物传记

项羽本纪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将。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他首先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汉元年(前206)十二月,项羽率军至函谷关。见关门禁闭,又听说刘邦已平定关中,大怒。于是命令英布攻破函谷关,准备讨伐刘邦。此时项羽拥兵40万,号称百万,驻扎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的项王营)。刘邦有兵10万,号称20万,安营霸上。谋士范增劝

说项羽立即攻击刘邦。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张良素有交情,当夜策马至刘邦军中将范增的计谋密告张良,劝张良赶快逃避。张良马上将情况告诉刘邦。刘邦请项伯从中调解,项伯要求刘邦第二天到鸿门。随后,项伯连夜赶回鸿门,劝说项羽。项羽认为项伯所说有理。第二天早晨,刘邦亲自来见项羽,项羽设宴招待。席间,范增三次举起所佩玉玦,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犹豫不决。范增于是指示项羽堂弟项庄来席前舞剑助兴,意在击杀刘邦。项伯见此情况,也拨剑起舞,并经常用自己身躯保护刘邦。张良也离席去叫樊哙,樊哙携带剑盾闯入军门,指责项羽要杀有功之人。后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在樊哙等人的护卫人,由小路急忙返回霸上,得以脱身。 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帝,是秦国庄襄王的儿子。庄襄王曾以秦昭王的孙子的身份作为人质抵押在赵国,在那里看见吕不韦的妾,十分喜爱,就娶了她,生了始皇。秦始皇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前529)在邯郸出生的。出生后,起名叫政,姓赵。在他十三岁那年,庄襄王去世,政继承王位做了秦王。 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

中学生必读人物传记_中学生必看人物传记经典

中学生必读人物传记_中学生必看人物传 记经典 我们学习心累时,借助书可以消除疲惫。中学生会有哪些人物传记书可选?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中学生必读人物传记,一起来看看。 1. 《真爱让我如此幸福》 2. 《卡夫卡传》 3. 《牛犊顶橡树》 4. 《从文自传》 5. 《拿破仑传》 6. 《富兰克林自传》 7. 《萨尔瓦多;达利的秘密生活》 8. 《荣格的生活与工作》 9. 《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 中学生必读人物传记1. 《苏东坡传》 2. 《杰克;韦尔奇自传》 3. 《巴赫传》 4. 《忏悔录》 5. 《贝多芬传》 6. 《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 7. 《巴尔扎克传》

8. 《我生活的故事》 9. 《约翰逊传》 10. 《萨特传》 11. 《卓别林自传》 中学生必看人物传记1. 《我的爱,我的自由》 2. 《居里夫人传》 3. 《罗素自传》 4. 《罗曼;罗兰传》 5. 《我妹妹与我》 6. 《华盛顿全传》 7. 《我毕生的故事》 8. 《房龙传》 9. 《无尽的探索》 10. 《甘地自传》 中学生必读人物传记:卡夫卡传内容简介这是卡夫卡的密友。奥地利作家马克斯布罗德撰写的一部关于卡夫卡生平经历的长篇传记。 卡夫卡是一个文学上的迷,一个文学上的奇迹。他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也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大师。半个世纪以前,他的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他的经历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本书以详尽的篇幅,生动细致地再现了卡夫卡平凡而伟大、孤独而又奋斗的医生,其中包括他的学习,工作,生活,创作,以及他的曲折的爱情,婚恋和年轻生命的匆匆终结。

与此同时,作者以大量的笔墨,详细阐述了卡夫卡的文学经历,文学成果,文学风格和文学思想,并对此进行了深刻具体的演绎,诠释和评判。由于作者的亲历者身份,使得这些介绍无疑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权威的说明。 中学生必读人物传记

孙星衍生平传记研究的史料学考察

孙星衍生平传记研究的史料学考察 ——以阮元《山东粮道渊如孙君传》为核心 马振君 孙星衍(1753~1818),字渊如,又字伯渊,号季逑①、薇隐、芳茂山人,小名喜。江苏常州阳湖县人(今江苏常州市)。乾隆五十一年(1786)丙午科举人,翌年连捷成一甲二名进士,由翰林院编修,仕至山东督粮道。②著有《尚书今古文注疏》、《平津馆丛书》、《岱南阁丛书》、《孙渊如先生全集》等。③ 孙星衍少以诗名,乾隆年间与洪亮吉、黄景仁、赵怀玉、杨伦、吕星垣、徐书受以诗才争胜,并称“毗陵七子”。袁枚目其为“奇才”,并与结交。后因自身志趣并受卢文弨、钱大昕等人影响,始将主要精力转移至学术研究方面,从此浸淫于目录、版本、校勘、辑佚、典藏、经学、小学、方志等众多领域,孜孜矻矻,终成一代大师。对于这样一位造诣精深、交游广泛的人物,若欲做更深入的研究,编制更翔实的年谱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这就需要对前人所作的有关生平传记史料有全局把握。那么,到目前为止,这样的资料有哪些?史料之间是否有传承因袭的关系?分别有什么价值与不足?本文就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谈一谈。 一、现存孙星衍生平史料概观 搜索现存孙星衍的生平史料,最方便的工具是李灵年的《清人别集总目》,其中列出三十条传记资料(其中有两条为图像史料),基本囊括了现在能看到的资料。现以表格形式列出主要的几部,以便更直观地考察史料产生的先后和可信度。 ①王昶《湖海诗传》卷四十《孙星衍传》:“字渊如,号季逑,阳湖人。乾隆五十二年殿试第二人及第,官山东粮道。有《雨粟楼诗集》。” ②阮元《研经室集二集》卷三《山东粮道渊如孙君传》和张绍南撰、王德福续《孙渊如先生年谱》。 ③江庆柏等纂《江苏艺文志·常州卷》,第507~532页。 ④人物字号、生卒年皆引自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 ⑤孙星渊《孙渊如先生全集·平津馆文稿卷下·诂经精舍题名碑记》。

近代史人物传记

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中国近代史人物传记之刘志丹每一段历史中,都有其杰出的人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一名爱国将领,他们都应该被我们这些后世的人牢牢铭记在心中,去敬重去瞻仰去怀念。 刘志丹(1903—1936),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96年,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刘志丹原名刘景桂,字子丹。1903年10月4日生于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金汤镇。“追求真理,救国救民”是刘志丹一生的宿愿。他从青少年起,就对除暴安良的英雄人物十分崇敬。特别是五四运动后,他在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下,崇尚科学民主,反对封建压迫。他生长在贫瘠落后的陕北,亲眼目睹了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的凄惨景象,对旧中国的黑暗状况十分不满,立志救国救民,决心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社会。1922年,他考入榆林中学,在共产党员魏野畴、李子洲等老师的教育指导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924年冬,他毅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决心“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 1926年初,他按照中共陕西党组织的决定,投笔从戎,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这是他军事生涯的开始。 组织领导渭(南)华(县)起义,是刘志丹创建革命军队的起点。1928年5月,他按照中共陕西省委的决定,同唐澍、谢子长等领导我共产党控制的国民党军新编第三旅,与渭华地区的农民暴动队伍相结合,正式宣布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1928年冬,他按照中共陕西省委的决定,到达榆林担任陕北特委军委书记。1931年9月,刘志丹把南梁地区的游击武装,连同分散活动在合水、庆阳山区的民间武装改编为党所直接领导的南梁游击队,亲自担任总指挥。1932年12月,又按照中共临时中央、陕西省委的决定,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这是陕甘地区建立的最早的一支正规红军,是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骨干力量。但是,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干扰,这支仅组建半年多的弱小红军在南下渭华途中遭到失败。刘志丹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批判“左”倾错误,并于1933年11月恢复了红二十六军,新组建了第四十二师,使得革命武装又有了新的发展。1935年1月,刘志丹按照中共驻北方代表的指示,率红二十六军北上到达陕北安定(今子长)县,同谢子长(因伤势严重于2月21日逝世)领导的红二十七军会合。2月5日,中共陕甘边特委和陕北特委在周家崄举行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从此,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在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刘志丹等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逐步成长壮大为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力量。刘志丹亦被朱德称赞为“忠实英勇的红军领导”。1936年4月14日,在红一方面军东征战役中,作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二十八军军长的刘志丹,身先士卒,亲临一线指挥,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毛泽东获悉后十分悲痛。他说:“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后来,他在一次干部大会上又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死了开追悼会,群众的反映怎样,这就是衡量的一个标准,刘志丹同志牺牲后,陕北的老百姓伤心得很,这说明他是真正的群众领袖。”这是对刘志丹光辉一生的最好褒奖。 为纪念刘志丹烈士,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并在城北建刘志丹陵园,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题词石刻。刘志丹烈士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

论翻译风格的定义及其可译性(1)

英语知识 一、什么是风格 当代关于“风格”的定义,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刘重德先生把风格概括为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而言,风格即文学观点,译者要尽量使译作符合原文的思想,和原文一样感人;微观上而言,风格是语言学的观点,是通过章、句、字的巧妙配合而成的。张今先生把它划分为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刘柄善先生则把两个方面合为一句话“风格是作家的个性经过一定思想文化陶冶后通过一定语言手段的自然表现”。徐有志在杨自俭主编的《语言多学科研究》(上册)一书中将众说纷纭的风格定义从文本角度上分归四大类:一是指个人运用语言的特征,即个人的语言习惯。所谓“莎士比亚的风格”、“鲁迅的风格”即指此。它常常强调个人表现出的特有的或首创的语言特点,所以广而言之,它可以指一个作家对常规用法的“变异”。二是指集体运用语言的特征,即众人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等情景下表现出的类似的语言习惯,诸如“建安风骨”、“美国式幽默”、“公众讲演风格”、“民谣风格”等。这个定义的重心不在于发话人的个人特点,而在于他们在特定场合表现出的类似特征。三是指有效的表达方式,即所谓“以最有效的方式讲适切的话”,如大部分写作教程中所提倡的那种“明白的”或“优雅的”风格。四是单指“好的”文学作品的一种特点,文学批评家们广泛运用的诸如“庄严”、“华美”、“清丽”、“平淡”等风格。 二、风格的可译性 尽管很多人赞同风格不可译的观点,更多的学者还是认为风格不但可以翻译,而且非译不可。早在1954年,茅盾就说过:“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

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这是一种很困难的工作。但是文学翻译的主要任务,既然在于把原作的精神、面貌忠实的复制出来,那么这种创造性的翻译就完全是必要的。世界文学翻译中的许多卓越的范例,就证明了这是可能的;在我国,像鲁迅译果戈里的《死魂灵》,瞿秋白译普希金的《茨闪》和高尔基的一些短篇,也证明了艺术创造性的翻译,是完全可能的。”英国诗人兼文学批评家Matthew Arnold(阿诺德)也提出类似的见解,即要创造性地传达原作的风格,虽然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他认为不能把传达原作的风格排斥在“信实”概念之外,并且翻译必须保持语言的自然性。 风格之可译,在于它不是什么虚无飘渺的东西,它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高健先生认为:“风格具有可译性,可以译出;不但可以译出,而且能够译好,作到情词相称,不失原旨。”刘宓庆先生把它见诸形,称为“风格的符号体系”——“风格的符号体系就是在原文的语言形式上可让我们认识的风格标志。”“大多数风格标志是可以转换的,其中包括形式标志和非形式标志。例如,语域标志、词语标志以及为数不少的文法标志、章法标志及绝大部分修辞标志在双语转换中都可以做到比较理想的契合。”风格最终是要通过语言符号来表现的。所以再现原作风格时,不可忽视字、句、章的运用与配合。 不可译论者常持有两个观点:一是译者有自己的风格,因而不可能忠实地再现作者的风格;二是文字里有双关、谐音、押韵等特殊结构决不可译。下面本文将用一些实例来证明不可译论者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一)幽默故事的翻译 二战后,一艘装备精良的美国军舰趾高气扬地开进英国港

传记研究法浅析鲁迅《故乡》

永恒的异乡人 ——传记研究法浅析鲁迅作品《故乡》 摘要:文章主要以传记研究法与社会历史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鲁迅生平经历的研究,剖析其在《故乡》这部短篇小说中传达出的对故土又爱又恨的矛盾心理以及在异乡与故土之间陷于难于抉择的尴尬境地时的情感表达。紧密结合其传记性作品本身与当时社会历史现状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上的变化。关键词:鲁迅故乡传记研究法 作为“五四”的代表人物,鲁迅彷徨、呐喊,夹杂着异于常人的复杂情绪,而这种情绪的根源即内心的矛盾与精神困境。故乡难弃,故土难离是传统中国人的特殊情结,鲁迅同样舍不下自己的故乡,但是,不论未庄、鲁镇或是S城,都充斥着冷漠、愚昧与不觉醒,让人痛心疾首又割舍不下。不想漂泊异乡,却又对故乡极度失望,于是只能如影子一般彷徨于明暗之间,处在异乡与故乡的夹缝中痛苦挣扎。正如他再《野草·影的告别》中所说的那样: 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再黑暗里沉默。[1] 要谈“故乡”就定然离不开“他乡”,作为有着故土难离情结的中国人来说,“他乡”总是会与孤独、漂泊、流离等含义不自觉的联系再一起,而“故乡”在人们的心中则总是与亲情、温暖、团圆、慰藉等意义相关。生活在异乡的鲁迅同样有孤独、苦闷、漂泊等等这样的感受,所以在《社戏》中,鲁迅首先描绘了北京戏院的糟糕状况,醒悟到这里已经不适于生存了,于是有了对小时候看社戏的种种美好的回忆。 不管是“呐喊”或是“彷徨”,鲁迅故乡中的景色总是呈现出灰暗的冷色调,故乡中的人总是显得异常麻木与冷漠,故乡里的事年复一年,年年如是。是不是故乡留给鲁迅的记忆总是如此不堪呢?其实,从鲁迅频繁使用的“童年视角”便可看出,故乡是一个充满童趣的地方。《故乡》中少年闰土的形象无疑是鲁迅记忆中的一抹亮色。

初中英语人物传记类阅读

初中英语人物传记类阅读 (一) Mr. Lee was in bed and was trying to go to sleep when he heard the bell ring. He turned on the light and looked at his clock. It was twelve o'clock. "Who can it be at this time of night?" He thought. He decided to go and find out. So he got out of bed, put on his dressing gown (浴袍) and went to the door. When he opened the door, there was nobody there. "That is very strange." Then he went back to his bedroom, took off his dressing gown, got back into bed ,turned off the light and tried to go to sleep. A few minutes later he heard the bell again. Mr. Lee jumped out of bed very quickly and rushed to the door. He opened it, but again he found no one there. He closed the door and tried not to feel angry. Then he saw a piece of paper on the floor. He picked it up. There were some words on it : "It is now after midnight, so it is April Fool's Day. April fool to you!" "Oh , it was the English boy next door!" Mr. Lee exclaimed (惊叫) and almost smiled. He went back to bed and fell asleep at once. The bell did not ring again. 1. When did Mr. Lee go to bed? A. Before twelve o'clock B. After twelve o'clock C. When the bell rang D. When he saw the boy 2. Why did he rush to the door when he heard the bell ring the second time? A. He wanted to open the door for the visitor B. He wanted to find out who the visitor was. C. He was afraid of the ring D. He was waiting for someone. 3. Who did he find the second time? A. A little boy. B. His neighbor. C. Nobody. D. An English girl. 4. From this passage, we learn that we can _______ on April Fool's Day. A. say "Hello" to each other B. dance and sing at night C. play jokes on each other D. send presents to children 5. What did Mr. Lee think about the English boy? He thought he _________. A. was a bad boy B. was friendly with him C. shouldn't ring the bell at midnight D. did a dangerous thing just now (二) Not everyone has a chance to be a detective(侦探), but I got one when I was 13 years old. It happened in 1993. One afternoon, I was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when I saw my father's new car. I expected to see my father in the driver's seat. but to my surprise, I saw a young woman driving instead, "She has stolen my father's car," I thought. So I quickly stopped a taxi and got in. I said to the driver, "Follow that new car in front," I told him why. The taxi driver had a car phone, so I asked him to call the police. Soon we heard the sound of a police car. The police told the woman to stop the car using a loudspeaker. The taxi came to a stop, too. I got out right then and said to the woman, "This is not your car. It's my father's car." The woman smiled and said, "Oh. You're Mr. Johnson's son, right? I've seen your photo in your father's office." Before I could say one word, the woman explained that she was my father's new assistant.

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传记

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传记——讲故事、写感想。 计算机1105班 制作成员: 丁建飞 1111610716 张二路 1111611220 张星 1111611213 朱昊1111611218

参考文献《卡尔·马克思传》 (英) 戴维·麦克莱伦著、王珍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童年的马克思是“令姐妹们害怕的暴君,他全力地奔跑着把她们当作他的马从特利尔的马库斯山坡上…驱赶'下来。更坏的是,他坚持让姐妹们吃他用肮脏的生面团做成的而用更脏的手拿着的…蛋糕'。她们毫无怨言地忍受着…驱赶'、吃…蛋糕',因为卡尔将会讲故事来酬劳她们的顺从”。亨利希·马克思家中有九个孩子,卡尔排行老三;最大的莫里茨·大卫4岁时夭折了。当时马克思已经出生,因此卡尔成了家中的长子。他有一个姐姐,索菲娅。他孩童时期,似乎对姐姐特别依恋。索菲娅后来嫁给了一位律师,住在荷兰的马斯特利赫特。马克思的两个弟弟都早早地死于肺结核,他的两个妹妹也是这样。剩下的两个妹妹,路易莎和荷兰人犹塔结了婚,移居到开普敦;另一个妹妹埃米莉嫁给了一位工程师,住在特利尔。关于马克思孩童时代的情况人们所知甚少,其中大部分来自他的这些姐妹们。她们告诉外甥女爱琳娜,马克思早先时候是“令姐妹们害怕的暴君,他全力地奔跑着把她们当作他的马从特利尔的马库斯山坡上…驱赶'下来。更坏的是,他坚持让姐妹们吃他用肮脏的生面团做成的而用更脏的手拿着的…蛋糕'。她们毫无怨言地忍受着…驱赶'、吃…蛋糕',因为卡尔将会讲故事来酬劳她们的顺从”。马克思极有可能一直到12岁都是在家中受教育。接下来的五年(1830—1835)里在特利尔读中学,这所学校原先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35王羲之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35王羲之 编辑张书林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因以右军将军衔领会稽内史,遂世称王右军。东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 忧国爱民 王羲之生于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琅琊王氏是两晋时期最显赫的士族。在王氏家族中,很多人担任过显官要职。其从曾祖王祥出仕魏晋两朝,历任司空、太尉,太保等职。伯父王衍先后为晋惠帝的中书令、尚书令和太尉。南渡后,伯父王导官居宰辅,把持朝政;另一伯父王敦驻守荆州,掌握重兵,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特殊政局。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是首先建议晋元帝司马睿渡江的东晋开国功臣。 少年时期的王羲之不善言辞,但性格倔强,为人正直,很有主见。王导和王敦都非常器重他的才华,称赞他是王氏家族中最有出息的子弟。太尉郗鉴对他更是赏识,主动将女儿嫁给他。 偏居江南一隅的东晋政权,从一开始就由于内部矛盾无法调和而动乱频仍。在这些动乱中,琅琊王氏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王羲之虽然出身在琅琊王氏,但很少以一家一族的利益为念。他多次拒绝王导要他到中央政府为官的建议。他愿意在地方上担任具体工作,以便为振兴东晋王朝建立一番功业。从晋成帝咸和九年(334)起,大约有六年的时间,他一直在荆州的征西将军庾亮那里供职。庾亮反对王氏专制朝廷,与王导格格不入。然而王羲之却能注意与庾亮融洽相处。他终于赢得了对方的信任,庾亮把他的职务从参军提升到长史。咸康六年(340),庾亮去世。临终前,庾亮亲自上表称赞王羲之的才能,建议成帝任命他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不久,晋成帝前后两次发布诏令,委任王羲之作侍中和吏部尚书。因有违本意,都被王羲之一一谢绝了。 晋穆帝永和二年(346),王羲之又一次拒绝要他到中央为护军将军的任命。他的做法引起朝廷中很多人的非议。王羲之在回复扬州刺史殷浩的信中,述说了自己的志向。他讲,自己不愿到中央任职,是由来已久的想法。但并不是说他不肯为国效力,只要需要,即使是出使充满危险的关陇(时为后赵石虎盘踞)和巴蜀(时为成汉李势盘踞)地区,他皆在所不辞。迫于压力,王羲之回到建康担任了护军职务,但仍然要求外任。在反复请求之下,朝廷终于同意他以右军将军的身份出任会稽内史。 到达会稽(今浙江绍兴)任上,正遇上严重的灾荒,王羲之忙打开粮仓赈济这里的灾民。他向朝廷建议“断酒以救民命”(《全晋文》卷26),认为“此郡断酒一年,所省百余万斛米,乃过于租”(《全晋文》卷24)。通过实际考察,王羲之了解到东晋政府加在人民头上的赋税徭役过于繁重,而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一带尤甚。故而他一再上书要求减免赋役,以使人民“小得苏息,各安其业”。他批评政府的官僚机构臃肿庞杂,行政效率低,只会给人民增加负担,“主者涖事,未尝得十日,吏民趋走,功费万计”。在对会稽郡下属的各县进行检校之后,他发现官仓失盗的现象十分严重。原因是监守自盗,“仓督监耗盗官米,动以万计”,“余姚近十万斛”。王羲之谴责朝中当权者阻挠追查,说他们实际是“重敛以资奸吏”。认为只要“诛翦一人,其后便断”。 在王羲之担任会稽内史期间,东晋政府内部掀起了一阵北伐热。荆州刺史桓温掌握重兵,灭掉蜀地的成汉政权之后,积极准备北伐。桓温企图靠军事上的胜利,提高个人的威望,实现代晋称帝的野心。永和九年(353),坐镇建康的宰辅司马昱为抑制桓温,抢先命令扬州刺史殷浩为北伐的指挥。殷浩是徒有虚名的清谈家,毫无作战经验。他任用降晋的羌族首领姚襄为北伐前锋,结果姚襄中途倒戈,在山桑伏击殷浩。殷浩惨败而还,北伐军损失极大。王羲之向来反对盲目北伐。在殷浩动身前,他曾写过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进行劝阻。北伐失败后,殷浩不甘失败,复图再举。王羲之再一次写信给他,告诫殷浩应该汲取失败的教训,“往事岂复可追,愿思弘将来”。他讲,“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作非所当”,盲目北伐召致多次的丧师辱国,是当政者缺乏深谋远虑的结果。东晋国力不足,军败于外,资竭于内,既然没有力量控制淮河流域,不如全力保住长江不失。他建议,当政者应该引咎自责,承认错误,集中全力汇集人才,听取有识之士的意见,努力刷新政治,消除烦苛的制度,减免赋役徭役。只有这样,困难的局面才可能改观。王羲之警告说,如果坚持割剥百姓的暴政,陈胜、吴广一样的起义马上就会出现。在写给司马昱的信中,他对一再劳师兴众的后果表示担忧。指出,打仗要知己知彼,万全而后动。盲目北伐,取胜的希望很少,而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极大,“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他又写信给尚书仆射谢尚,沉痛地列举了战争带来的灾难。他说,每次参加征役和充运的人中,因为死亡或叛逃的都有很大一部分不能返回家园。政府不顾人口的损失,仍然对百姓照常进行征发,造成更多人中途叛逃。按照政府法令,逃亡者的家属和邻居要连坐,于是又有新的人大批逃走。“百姓流亡,户口日减,其源在此”。 会稽郡属扬州管辖,扬州刺史王述是王羲之的顶头上司。王述与王羲之不和,一再冷落和刁难他,王羲之深以为耻。永和十一年(355),他以生病为由,辞去了会稽内史的官职。 辞官后,王羲之举家定居会稽,不再返回建康。在到会稽之初,王羲之就对富饶的浙东地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老死这里的打算。公务之余,他经常与好友谢安等人游视这里的大海名山。去官后,更“与东土之人尽山水之游”。王氏属于南渡的北方士族,原籍田地已失,为保证自己的经济利益,必须在南方占取大量土地。太湖流域是江南土著士族的禁脔,为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北来大族的触角则转向了浙东。王羲之的山水之游,固然有游乐的成分,但主要目的还是求田问舍,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东游山海,并行田视地利”。《全晋文》卷24中保留有王羲之向朋友索还田产的杂帖,足以证明王羲之对扩张土地的热衷。 一代书圣 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是他的书法艺术。在书法史上,他是个划时代的巨匠。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他都受到人们的尊崇,有“书圣”之誉。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仅在于他能备精诸体,集当时书法之大成。更在于他能自成一家,开创了独特风格的王派书法。 汉魏之际,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光辉灿烂的阶段。人们在汉隶、章草两种书体之外,又创新了行书和楷书。此后,一些著名的书家钟繇、梁皓、韦诞、卫觊、索靖等人应运而出,其中以钟繇最为著名。他能写隶、楷、行、草诸体,尤善楷书。钟繇的书法风靡魏晋,在书苑中居统治地位。王羲之的家族以善书著称,王导于丧乱之际,犹携钟繇的《宣示帖》自随。据《述书赋》记载,东晋书家中的“八王”,琅琊王氏一门共占去六人。 这种时代与家风,使王羲之自幼受到薰陶。他七岁开始学习书法,启蒙老师即是叔父王廙。王廙工章楷,笔力效法钟繇。十一岁时,王羲之在父亲的枕中发现前代人写的笔论,私下里取出阅读。父亲知道后,告诉他说:“现在你年纪还小,不能理解运笔的法则。等到长大以后,我再教你。”王羲之不以为然,他说:“我愿意早一点知道,若等长大,那就迟了。”父亲只大致地给他讲解了笔论

人物传记作文8篇全面版

《人物传记作文》 人物传记作文(一): 名人传记 寒假期间,我读了世界名人传记陈景润。这本书,感触很深。他冒着政治风险,顶着压力,面壁10年研究出的歌德巴赫猜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给迷茫的一代青年树立了榜样,指明了人生的方向。陈景润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以及他广泛久远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学术领域。他影响了一代人乃至一个时代。陈景润小时候学习很刻苦 他平时不爱讲话,但在课堂上总是用心举手抢着回答问题,讨论数学的时候,脸上充满灵气。我以前却不爱举手回答问题,认为会了就行了,有时认为举了手老师也不必须叫我,所以练习发言的机会就少了。 老师给我指出这个问题后,我也认识到自己表达潜力确实退步了,因此在上学期我也用心举手,但和陈景润比起来还差得很远我也爱看书,比如:三十六计就看了好几遍,但我看书的时间每一天不固定,有时多,有时少,有时还不读。所选书的种类也比较少。为了练习口语表达,老师推荐我在家读书时要大声,但我总是不好意思读出声。 妈妈跟我说:为了提高潜力,要战胜自己。以后,我要多多读好书,多多积累知识,多多锻炼潜力。我此刻年龄虽然很小,但我的生活条件比陈景润小时候好多了,因此,我要刻苦学习,将来也做个像他那样为国家争光的中国人。 人物传记作文(二): 自读《贝多芬》一书后学到了很多他的优秀的品质,个性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厄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痛苦又一次降临,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感情,他充满着期望。也许此刻你的成绩是差了点,但这并不代表以后你依然是这样,必须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对自己要有信心。

怎样写个人传记

怎样写个人传记 写传记,是写历史,是写传主一生的历史,写历史中的传主的一生,写传主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如实地写作者对传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写、所说、所作、所为,并把这些摆到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变化中。就是说,需要跟随传主的步履,不虚构,不夸张,不回避,不掩饰。实事求是,写传记的科学基础就在这里。 事迹材料是写传记的必要依托。传记作者的手头都得要有第一手材料,要有个人观察所得、或经过鉴别核实的材料。这种材料来之不易,但只要你付出努力,终有所得。搜集材料的过程,也是认识传主的过程。作者对所搜集拥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揣摩,日子一久,一个完整鲜活的形象,便渐趋在头脑中形成,把这个自己感受并认识的生动形象写出来,传达给读者,是会让读者产生共鸣的。 写传,要精于对历史人物事迹的发掘,在发掘后的材料中恰当地裁剪出历史人物一生中最能表现其思想性格特点的材料,在写作前搞清这个人物一生中值得注意的事迹,判断出他的主要倾向,而给予客观公正的评述。 有了丰富的史料,还要力求使它生动,赋予其故事性。传记作者的功夫是发现蛛丝马迹,顺藤摸瓜,有机衔接,从衔接中提炼出藏匿其中的故事并将之合理地放大。并且通过对已搜集到的资料反复推敲,找出主人公思想和生命历程的端绪,想办法把笔触伸进其内心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你也将发现很多生动传神的故事。 还有一点,就是需要大量的深入细致的采访,尽可能采访到与传主长期在一起的人。他们在与传主在交往中,自然都会有一些生动情节。写传记,得大面积地采访相关人员,如同沙里淘金,一串串被历史遗忘的珍珠便从他们的口中重现出来。 一本传里,如果不少生动的故事,反映传主在彼时的所作所为,不愁立不起传主的形象。需要指出的是,所说的故事,当然不是为了取悦读者而瞎编乱造的,件件桩桩都要取材于事实。故事也有大小,有精彩与一般之别。有时用几个小故事可以凑成一个大故事。 历史、后人、传记作者对传主的评价,是传记中所不可缺少的,虽然这种评价可以展开地写在传记中,也可以隐约地含在传记中。 总之,坚持真实性、准确性和可信性,写成准确的可靠的人物传记类信史,是传记写作应定下的要求和目标。保持传记的真实性,既是对传主和历史负责和尊重,也是对传记作者自身负责。在严格遵守历史真实这一原则的前提下,一切可用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都可以适当地吸收到人物传记的写作中来。替传主向读者打开一扇既是史实又是心灵的窗口,让读者从他们已经熟知的人物和事件中再度获得一些新的感知和审美。 我的传记 1967年2月我出生在一个充满了爱的大家庭,在这里,我懂得了尊重、关爱与帮助,这是我受益一生的财富。自小学一年级起,我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1983年---1986年连续三年被评为自治区级“三好学生”。1986年应届考入内蒙古大学生物系。1990年7月,我修完本科课程毕业,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同年8月我被分配到通辽市辽河职业高中,

家谱人物传记写法(活动za)

一、编写人物传的意义人物传是以形象的手法,记述人物历史、经历与活动的记叙文。人物传在家谱中占 有重要地位。早在周代的青铜家谱的鼎彝铭文,一代接一代记述了祖先的美德、功勋等事迹,这就是人物传 的起源。周以后,家谱世系是选官、婚娶的重要依据,成为统治阶级分配权力、维护财产的政治工具,对人 物传不够重视。宋以前只重世系,不重人物传记,宋以后,多数为了替帝王将相、诸侯、土豪、地主树碑立 传,人物传成为家谱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明清时期、民国时期的家谱,人物传内容比较丰富了,形式也有了 很大变化。编写人物传成为了修谱的一个传统。 历史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产物,没有人类的活动,就没有历史。社会的杰 出人物,在人类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应当肯定的。但是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是人民群众,正如毛泽 东同志指出的那样:“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华民族 是一个淳朴、勇敢、勤劳、敢于斗争、善于革新和创造的民族。从古代社会的“四大发明”到今天的神五、神 六飞船上天,表现了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创新精神。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奴隶、农民的起义,动摇了 统治阶级的统治,推动了社会改朝换代。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斗争中, 中国人民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使中国繁荣富强。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推动中国奔向小康社会。 二、编写人物传的原则, ; ; { [ 、求真务实的原则 , : ( " " 、“三为主”的原则 ( ! " * 所谓“三为主”原则,即在编写人物传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现代人为主,正面人物为主,人民群众为主的原则。以现代主,贯通古今,详今略古,重点记述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时期的人物事精神风貌。古代人物,一是本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精神,选择好有学术研究价值和发挥教育作用的人物立传。二是述中抓住要点,短小精悍,用更多篇幅记述现代人物。以正面人物为主,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有贡献、有影响的人是编写人物传的重点,要浓墨重彩写好正面人物,为世人和子孙树立榜样。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劣迹斑斑的反面人可以写,比如反动会道门、特务、叛徒、大土匪头子、恶霸等可作反面教材。但只能选择个别的典型人物进行编写。反物要不要编写入谱,由家谱编委会商议决定,不一定要统一要求。以人民群众为主,就要防止和避免只写官职人物现象用较多篇幅写好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迹的“小人物”,十足体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智慧和伟大力量。 : ' $ ) 、不为生人立传的原则 生不立传,这是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立传,是记述已故传主一生的事迹,对传主的一生作出评价。人的一生是变化的,前半生是好的,或许下半生就犯了重大不对。反过来,前半生有了重大不对,后半生又能幡然悔悟,痛改前非国家和人民作出了贡献。生之人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为其一生难以评价,只有盖棺定论。给生人立传,由于不易正确评过,容易产生偏差,撰写人也会顾虑重重,难以秉笔直书。不为生人立传,“这个做法比较稳妥,可以避免或减少修谱中带来的人为的困难和麻烦,更为重要的是便于求真务实”,准确反映人物的真实面貌,塑造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 三、编写人物传的方法 .明确人物传的范围和标准 人物传的范围很宽,不受地域和籍贯的限制,凡是族中人都可以作为立传对象。但立传人物要按标准来确定。也就是凡是族中人,只要符合标准,从古至今,不论出生何地,居住何地(中国境内境外),都属于立传的范围。立传的标准,社会有功绩、有贡献、有重大影响的人,都可以立传。凡家族中人,不分男女、职业、职务,只要符合标准都可以立传的新家谱标了现代名人一类,并提出这类人的标准是:(一)职务在县团以上的族人。(二)职称在助师以上的族人。(三)级以上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四)学历在中专(高中)以上。这些做法都可以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不应忙于作出统一要求。

人物传记——父亲_初中作文

人物传记——父亲 1968年1月21日,当天还是蒙蒙亮时,一阵洪亮的啼哭声便打破了黎明的寂静,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便来到了这个大家庭,他就是我的爸爸。 因为当时家里贫苦,大家希望他长大后可以拥有荣华富贵,便给他起了一个挺俗气的名字——“荣富”。 爸爸幼年时,因为家里贫苦,直到九岁,才进入井坑小学读一年级。爸爸在校总爱调皮捣蛋。有一次还没放学,他就与几个同学跑到学校附近的一间放棺材的老屋里玩“躲猫猫”。有个人在找他时,不小心滑了一下,从梯子上摔下来,竟然刚好掉进了棺材里,把他和其他伙伴乐得笑痛了肚子。 在校顽皮,可是在家中他却又显得十分懂事。十岁就会破柴,做一些重活。日子苦虽苦,但是一家人在一起自力更生,生活也算美满。 可不幸的事终于发生了。在爸爸十五岁那年,敬爱的爷爷因意外

与世长辞了,家里就像突然断了顶梁柱,使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失去了经济来源,爸爸面临的就是失学。 可是,奶奶毅然扛起了生活重担,并未因为生活的变故而耽误爸爸的学习,而是勒紧裤腰带,省吃简用,继续供爸爸上学。爸爸更是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加倍努力,希望靠读书得到工作,改善生活,打造一片新天地。可是天意弄人,高考时,他落榜了。 此后,爸爸并没因为高考失利而消沉下去。为了改善家庭的贫困面貌,他想办法学会了开拖拉机。之后,家里东借西凑,好不容易凑齐了钱买来了拖拉机。可不到一年,钱没赚到,又出了车祸,赔了许多许多的钱。于是,家里的生活变得更困苦了。 1987年,爸爸不愿贫苦一生,便借高利贷,换了一辆拖拉机,东奔西闯。这段日子,倒也赚了一些钱,还了一些债,家境有所好转。下半年,爸爸因帮人运毛竹来到了庆丰桥头,在那里结识了我的妈妈。以后,爸爸经常到那儿,于是两个人的感情便越来越好了。1988年,是顺利的一年,爸爸靠开拖拉机为别人运货,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