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稿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稿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稿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06111

适用专业:机械工程、电气电子、计算机、土木工程、汽车类各专业

学时:120学时(其中理论102学时,习题18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方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和工程技术的基础。本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实验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技工作者所必备的物理基础。因此,大学物理课是高等工业学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其教学目的与任务是:

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对物理学的基本内容有较全面、较系统的认识,初步掌握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够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并具有初步应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了解各种理想物理模型并能根据物理概念、问题的性质和需要,能够抓住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合理的简化。

4.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质,使之能够独立地阅读相当于大学物理水平的教材、参考书和文献资料。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工程技术以及今后知识更新打下必要的物理学基础。

5.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其学会运用物理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研究、计算或估算一般难度的物理问题,并能根据单位、数量级和与已知典型结果,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6.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及运用能力,并打下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或生产实践中运用物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手段解决问题的基础,增强学生毕业后对所从事工作的适应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一)力学部分

1.质点运动学

(1)质点、参照系、坐标系。

(2)描述质点运动的基本物理量:位置矢量、运动方程、位移、速度、加速度。

(3)直线和平面曲线运动: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4)相对运动:时间与空间、相对运动、相对速度。

2.质点动力学

(1)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惯性系、非惯性系、惯性力。

(2)力对时间的积累作用---冲量、动量;质点动量定理、质点系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3)力对空间的积累作用---功、功率;质点动能定理、质点系动能定理;保守力与势能;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碰撞。

3. 刚体动力学

(1)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角量与线量的关系。

(2)力矩、转动惯量、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定律。

(3)刚体定轴转动动能定理和功能原理

(4)质点角动量、质点系角动量、刚体角动量、角动量定理、角动量守恒定律,刚体转动中的能量守恒

(5)*进动。

(二)热学部分

1.热力学基础

(1)平衡态、准静态过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内能、功和热量

(2)热力学第一定律,

(3)绝热过程、循环过程与卡诺循环

(4)热力学第二定律,

(5)可逆及不可逆过程,

2.气体分子运动论

(1)麦克斯韦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律,玻尔兹曼分布率

(2)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的微观和统计意义。

(3)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理想气体的内能

(4)气体分子的平均碰撞次数与平均自由程,

(5)熵和熵增加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

(三)电磁学部分

1.静电场

(1)基本电现象和库仑定律

(2)电场、电场强度

(3)电通量、静电场中高斯定理

(4)静电力所做的功、电势能。

(5)电势、电势差、等势面。电场强度与电势梯度的关系。2.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

(1)静电场中的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

(2)电容和电容器。

(3)静电场中的电介质及其极化。

(4)极化强度矢量,束缚电荷面密度。

(5)电介质中高斯定理,电位移矢量。

(6)静电场的能量。

3.稳恒电流

(1)电流强度和电流密度

(2)稳恒电流和稳恒电场。

(3)*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

(4)电源和电源电动势。

(5)*一段含元电路的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

4.稳恒磁场

(1)磁场与磁感应强度

(2)磁通量、稳恒磁场的高斯定理

(3)毕奥 - 萨伐尔定律及其应用

(4)稳恒磁场的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

(5)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洛仑兹力,霍尔效应。(6)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力---安培力,磁力的功。

(7)磁介质、磁化强度矢量。

(8)磁场强度、磁介质中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9)电磁质。

5.电磁感应

(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

(2)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

(3)自感现象、自感系数、自感电动势。

(4)互感现象、互感系数、互感电动势。

(5)磁场能量和能量密度

6.电磁场理论与电磁波基础

(1)位移电流、全电流安培环路定律

(2)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的积分形式。

(3)电磁振荡、电磁波产生和传播、电磁波谱。(四)振动和波

1.振动

(1)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

(2)简谐振动的动力学特征。

(3)简谐振动的合成。

(4)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电磁振荡。2.波动

(1)机械波产生与传播

(2)简谐波的波函数、波动方程和特征量。(3)波的能量、能流密度

(4)惠更斯原理。

(5)波的迭加原理、波的干涉、驻波。

(6)*多普勒效应。

(7)*电磁波。

(五)波动光学

1.光的干涉

(1)扬氏双缝干涉

(2)其它分波阵面的干涉。

(3)光程和光程差。

(4)薄膜干涉

(5)劈尖和牛顿环。

(6)迈克耳孙干涉仪

2.光的衍射

(1)光的衍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2)夫琅禾费单缝衍射

(3)衍射光栅、光栅衍射光强分布、光栅光谱。

(4)光学仪器的分辩率、瑞利判据、最小分辩角。

(5)X射线的衍射。

3.光的偏振

(1)光的偏振现象:自然光与偏振光、起偏与检偏、马吕定律。

(2)*反射与折射的偏振、布儒斯特定律。

(3)*光的双析射现象及其解释。

(4)*椭圆偏振光与圆偏振光

(5)*偏振光的干涉

(6)*人工双折射

(7)*旋光现象

(六)近代物理基础

1.狭义相对论基础

(1)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伽利略变换与经典相对性原理

(2)爱因斯坦相对性原理与光速不变原理、洛仑兹变换。

(3)* 洛仑兹速度变换。

(4)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同时性的相对性、时间延缓、长度收缩。

(5)相对论的动力学基础:质速关系、相对论力学基本方程、质能关系、能量与动量关系。2.物质的波粒二象性

(1)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光子理论。

(2)康普顿效应。

(3)物质的波粒二象性

3.原子的量子理论基础

(1)氢原子光谱与玻尔氢原子理论

(2)德布罗意波假设与电子衍射实验。

(3)不确定性关系。

(4)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5)薛定谔方程。

(6)一维无限深方势阱问题的求解

(7)*激光。

三、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单独开设《大学物理实验》课

四、学时分配表

五、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大学物理课的学习,应使学生对物理学所研究的各种运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要求学生对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够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具有初步应用的能力。在大学物理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严肃的科学态度,严格的科学作风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初步获得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类比、联想、试探等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如何发现和提出问题、建立概念、利用已有的知识提出正确可行的解决方案,培养创新意识和创

新能力,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大学物理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必须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程设置说明

绪论: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了解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一)力学部分

1.质点运动学

(1)理解理想模型:质点、参照系概念。

(2)掌握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时刻与时间、位置矢量、位移和路程、速度和速率,加速度等概念和特点,并学会计算方法。理解质点运动的瞬时性、矢量性和相对性。

(3)掌握描述质点运动的坐标系:直角坐标,自然坐标。掌握用自然坐标求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4)掌握圆周运动(角位置、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圆周运动角量与线量关系。

(5)理解相对运动与相对速度。

2.质点动力学

(1)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实质内容、适用条件及其意义。掌握运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质点的动力学问题。

(2)理解力学单位制和量纲。

(3)熟练掌握几种常见力的特点及分析方法:万有引力、弹性力、摩擦力。

(4)重点掌握运用牛顿定律和“隔离法”解题的方法思路。掌握一维变力作用下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物体运动规律的基本方法。

(5)掌握功的概念及变力作功的变达式,能计算一维变力的功,变力的冲量的积分运算及几何意义。

(6)理解并掌握质点的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理解平面内运动质点的角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定律。理解保守力作功的特点及势能概念。计算重力、弹性力、万有引力的功及系统的势能;

(7)掌握质点的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定律。

(8)理解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伽利略变换。

(9)了解惯性系、非惯性系以及惯性力。

(10)掌握完全弹性碰撞和非完全弹性碰撞的基本概念、碰撞问题的实际应用。

3.刚体的定轴转动

(1)理解描述转动的角量(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与线量的关系。

(2)理解力矩、力矩的功、转动惯量、刚体的角动量和转动动能等物理量,掌握其计算方法。(3)理解刚体定轴转动定律,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守恒定律,会分析处理包括质点和刚体、平动和转动的简单系统的力学问题。

(二)热学部分

1.气体分子运动论

(1)

(2)理解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理解理想气体的宏观定义、微观模型和统计假设。

(3)理解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和温度公式,以及宏观量压强和温度的微观本质。

(4)了解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及速率分布函数和分布曲线的物理意义。了解气体分子热运动的三种速率;平均速率、方均根速率及最概然速率。了解气体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

(5)理解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概念;

(6)了解玻耳兹曼能量分布律;

2.热力学基础

(1)掌握功、内能和热量等概念,理解准静态过程。

(2)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能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计算理想气体等体、等压、等温和绝热过程中的功、热量和内能的改变量。

(3)理解循环过程的特征及热机效率和致冷机的致冷系数。掌握卡诺循环以及卡诺热机的循环效率,了解卡诺致冷机的致冷系数。

(4)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开尔文表述和克劳修斯表述,了解两种表述的等价性。

(5)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了解熵的概念和熵增加原理。

(三)电磁学部分

1.静电场

(1)理解库仑定律和电学单位制,了解电场的规律。

(2)掌握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电场的叠加原理和电势的叠加原理。掌握计算简单问题中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方法;理解电偶极子和电偶极矩的概念,能计算电偶极子在均匀电场中所受的力和力矩。

(3)理解电通量概念,掌握表征静电场性质的两条基本定理: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理解用高斯定理计算电场强度的条件和方法。必须明确:两条定理各自反映了静电场的一个侧面,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反映静电场的性质。

(4)理解静电场力作功的特点及静电场的环路定理,掌握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及电场强度和电势的关系。由电荷的分布,根据电势叠加原理会计算空间电势的分布。

(5)掌握导体静电平衡条件和静电平衡时导体的电特性

2.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

(1)理解导体静电平衡的意义和条件,导体中的电场强度、电势和电荷的分布。

(2)能利用导体静电平衡的规律求解导体存在时的电场和电荷分布的问题。

(3)理解孤立导体的电容和电容器的电容。会计算平行板电容器、圆柱面电容器和球形电容器的电容和串、并联电容器的电容。

(4)了解电介质极化的微观解释和极化强度矢量的定义,了解各向同性电介质中电位移矢量和电场强度的关系和区别。理解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并能利用高斯定理求解有电介质存在时具有一定对称性的电场的问题。

(5)了解电场能量和能量密度概念,能计算一些简单对称分布电场中储存的电能。

3.稳恒电流

(1)理解稳恒电流的电流密度概念及其与电流强度的关系。

(2)理解稳恒电流及稳恒电场的意义和它们的基本性质。

(3)*理解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电源和电动势的概念。

(4)*了解一段含元电路的欧姆定律,了解基尔霍夫定律。

4.稳恒磁场

(1)掌握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明确磁感应强度的矢量性和迭加性。掌握毕奥 - 萨伐尔定律,并能熟地运用该定律来计算几何形状比较规则的载流导线所产生的磁场。

(2)理解稳恒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理解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感应强度的条件和方法。

(3)掌握安培定律和洛仑兹力公式,并能做简单计算。理解平面载流回路的磁矩的概念。能计算载流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的安培力;能计算还将有面载流回路在均匀磁场中所受的磁力矩;能分析运动电荷在均匀电场和均匀磁场中所受的力和运动。

(4)了解磁介质的磁化机理及铁磁质的磁化规律和特性,了解各向同性磁介质中磁感应强度和磁场强度的关系和区别,了解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和高斯定理。

5.电磁感应

(1)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会计算回路中所产生的感应电动热。

(2)理解产生动生电动势的原因,能计算动生电动势并判断其方向。

(3)理解感生电场的意义,能计算简单情况下的感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场并判定其方向。

(4)了解自感现象和互感现象及自感系数和互感系数。

(5)理解电流系统的磁场和磁场能量密度,会计算简单电流系统的磁场能量。

6.电磁场理论与电磁波基础

(1)了解位移电流和位移电流密度的概念。

(2)了解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及各方程的物理意义。

(3)了解电磁波产生的条件及其性质。

(四)振动和波

1.振动

(1)掌握描述简谐振动的特征量及各量之间的关系,掌握简谐振动的运动学及动力学方程的基本特征,能建立一维简谐振动的微分方程。

(2)理解位相及位相差的意义。

(3)掌握谐振动的运动学方程。根据振动系统特征及初始条件,能确定振动方程中的三个特征量:振幅、初位相和圆频率。

(4)掌握用解析法、图形法及旋转矢量法解物体简谐振动运动状态的方法。

(5)理解谐振动的能量特征,了解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

(6)理解同方向、同频率的谐振动的合成规律,了解拍现象和频率。

(7)了解两个同频率相互垂直简谐振动的合成规律,了解李萨如图形。

2.波动

(1)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了解波动与振动的联系与区别,了解波动过程的几何表示。

(2)掌握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能根据波线上某一点的振动方程,写出波动方程。

(3)理解波动的能量传播特征及波的能流和能流密度等概念。

(4)理解波的惠更斯原理,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现象和相干波条件,掌握波的干涉条件。

(5)理解驻波的形成条件,驻波的特征及驻波与行波的区别,了解半波损失。

(6)了解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

(7)了解电磁波的性质。

(五)波动光学

1.光的干涉

(1)理解光的相干性、相干条件及获得相干光的两种方法——分波阵面法和分振幅法。

(2)掌握光程、光程差、半波损失及光的干涉条件,掌握光程的计算方法及干涉条纹的性质与光程差或位相差的关系

(3)能分析、确定扬氏双缝干涉条纹及薄膜等厚条纹的位置。

(4)掌握杨氏双缝干涉和薄膜等厚干涉,了解薄膜的等倾干涉。

(5)了解迈克耳逊干涉仪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2.光的衍射

(1)理解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掌握用半波带法分析单缝夫琅和费衍射条纹的产生及其暗纹位置的计算。理解单缝衍射公式,会分析、确定单缝衍射条纹的位置及缝宽和波长对衍射条纹分布的影响,能大致画出单缝衍射的光强分布曲线。

(2)理解光栅衍射条纹的特点及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掌握用光栅方程确定光栅衍射谱线的位置的方法以及光栅常数和波长对其影响。

(3)了解光栅光谱的特点及其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的应用。

(4)了解光学仪器的分辩本领和X射线的衍射。

3.光的偏振

(1)理解光的五种偏振状态,掌握三种光,即自然光,线偏振光,部分偏振光的特性及检验方法;

(2)掌握马吕斯定律

(3)掌握布儒斯特定律

(4)了解双折射现象的基本规律。

(5)了解线偏振的光获得方法及检验方法。

(6)了解偏振光的干涉与应用,知道人工双折射和旋光的意义。

(六)近代物理基础

1.狭义相对论基础

(1)理解伽里略变换,伽里略相对性原理和经典时空观。

(2)了解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

(3)理解爱因斯坦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4)了解狭义相对论中同时的相对性以及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概念。了解牛顿力学中的时空观和狭义相对论中的时空观以及二者的差异。

(5)了解洛仑兹坐标变换公式并能正确用以进行坐标换算。

(6)了解相对论速度变换公式。

(7)了解狭义相对论中质量和速度的关系、质量和能量的关系,了解能量动量关系式。

2.物质的波粒二象性

(1)理解光电效应中入射光频率的影响;理解光子概念及其对光电效应的解释;

(2)理解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的实验规律以及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对这两个效应的解释,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

(3)了解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及其正确性的实验证实。了解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4)理解描述物质波动性的物理量(波长、频率)和粒子性的物理量(动量、能量)间的关系。

(5)了解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

3.原子的量子理论基础

(1)理解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及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2)了解定态态薛定谔方程及其波函数解一般应满足的条件。

(3)了解一维无限深势阱中粒子的波函数及其能级公式。

(4)了解能量量子化、角动量量子化及空间量子化的意义。

(5)了解施特恩—格拉赫实验及微观粒子的自旋。

(6)了解描述原子中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

(7)了解泡利不相容原理和原子的电子壳层结构。

(8)了解激光的产生、工作原理及其特性。

七、使用本大纲注意事项

1.教学内容要求分为三级:掌握、理解、了解。“掌握”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熟练掌握。“理解”要求学生理解和基本掌握。“了解”要求学生一般性的了解,能进行定性分析,知道所涉及的物理量和相关的公式。

2.可根据专业需要和学生程度加深和拓展内容,但不能任意删减内容。总学时数不能少于120学时。

3.本大纲中排列的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不代表教学过程中的先后次序,可结合使用的教材或专业特点进行调整。

4.本大纲中带*号内容不属于教学最低基本要求内容。教师可以不讲授,也可根据专业特点适当选择讲授。,为了加强近代物理,可增加一些专题讲座,如超导、原子能、等离子体、未来的能源等。

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本课程应在一年二期开设为宜。

6.习题与作业:每一部分内容完成一次大作业。

7.本大纲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参照其他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学大纲制订。

参考文献:

1.《物理学》(第五版),东南大学等七院校编,马文蔚改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大学物理学》,毛骏健顾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大学物理学》(第二版),张三慧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4.《大学物理学》(第二版),王少杰毛骏健顾牡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5.《大学物理学》,朱峰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大学物理B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B(2)》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第5章:真空中的静电场 课程内容: 1、电荷和电场库仑定律 2、电场强度场强的叠加原理连续分布电荷的场强 3、电场线电通量高斯定理高斯定理的应用 4、静电场力做功电势能电势电势差电势的叠加原理场强与电势的关系※ 5、电偶极子 6. 电流和电流密度欧姆定律电动势 基本要求: 1、掌握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以及场的叠加原理。 2、掌握用叠加原理计算简单的典型的场源所产生的电场强度和电势。 3、理解高斯定理和环路定律,能熟练地用高斯定理求具有特殊对称性分布电荷的场强。 4、掌握电场力的功与电势差和移动电荷之间的关系。 5、理解电场是保守力场。 6、掌握电势与场强的积分关系。 7、了解解电场线、等势面的概念。 8、了解场强和电势梯度的关系。 9、了解电偶极子,电偶极矩的概念。 10、理解电流、电流密度、电动势的概念。 11、掌握欧姆定律 本章重点: 1、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场的叠加原理。 2、掌握高斯定理和环路定律的应用 3、会计算电场力的功。 4、电流密度、欧姆定律 本章难点: 1、利用叠加原理计算简单的典型的场源所产生的电场强度和电势。 2、用高斯定理求具有特殊对称性分布电荷的场强。 模块分类及要求:

※第6章: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 课程内容: 1、静电场中的导体 2、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3、电位移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4、电容电容器 5、静电场的能量能量密度 6、静电的应用 基本要求: 1、理解导体静电平衡条件及导体表面电荷分布。 2、掌握电容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能计算平板、球、圆柱形电容器的电容。 3、了解电介质极化的微观解释和极化强度矢量。 4、理解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和各向同性介质中电位移与电场强度的关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 Experiment 实验课程编号:110309 课程性质:基础必修课 课程属性:工科各专业本科生必修 教材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实验指导书名称: (无) 课程总学时:56 实验总学时:56 开设实验项目数:17 总学分:3.5 应开实验学期:一年级第2学期,二年级第1学期 适用专业:工科各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本大纲主撰人:凌亚文 审核人:王占民 一、 课程的目标及基本要求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发展及其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 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 为了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要求,需要培养大量有创造性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此要求工科大 学毕业生,不仅要具有较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具有能从事现代科学实验的较强能力。 物理实验是学生入学后,受系统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是一系列实验训练的重要基础。因此, 在整个物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注意实验技能的训练,物理实验应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 重要的地位,而不是作为理论课的附属环节。 二、 课程实验的目的要求 在一定的物理知识和中学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础训练。要 求学生弄懂实验原理,了解一些物理量的测量方法。要求学生熟悉常用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性能, 并了解使用方法。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判断实验结果,并能写出比较 完整的实验报告。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本领和独立工作能力。并通过实验中 的观察、测量和分析,加深对物理学中某些概念、规律和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 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爱护国家财产、遵守纪律的优良品德。 三、 适用专业 工科各专业本科生。 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负责人:史彭

《大学物理A》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A》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90902008 学时:96 学分:6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开课部门:基础教学部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大学物理课程是我校工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实验性强的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大学物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三、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2.实践教学要求 实践教学具体要求见《大学物理实验大纲》。 四、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质点力学 1. 教学内容 (1)质点运动的描述 (2)牛顿运动定律; (3)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 (4)冲量和动量动量守恒定律; (5)力矩和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 2.重点与难点 重点:质点运动的描述、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动量定理、动能定理、机械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难点:牛顿运动定律和三个守恒定律及其成立条件 3.课程教学要求 教学中要通过把质点力学的研究对象抽象为理想模型,逐步使学生学会建立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应注意1.质点力学中除角动量部分外绝大多数概念学生在中学阶段已有接触,故教学中展开应适度,以避免重复;2.学习矢量运算、微积分运算等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3.可简要说明守恒定律与对称性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使学生掌握描述质点运动的基本物理量: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理解它们具有的矢量性、相对性和瞬时性,能用求导方法由已知的运动方程求速度和加速度;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及应用;掌握质点的动能和动能定理,理解保守力和势能的概念,理解系统的机械能定理及其应用,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及适用条件与应用;理解冲量的概念,掌握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及适用条件与应用;了解力矩和角动量的概念,理解角动量守恒定律及应用。 第二章刚体力学基础 1.教学内容 (1)刚体定轴转动的运动学描述; (2)刚体定轴转动的动力学描述; (3)刚体定轴转动的机械能守恒; (4)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守恒。 2.重点与难点 重点: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难点:转动定律的应用、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和角动量守恒的条件。 3. 课程教学要求 教学中要通过把刚体力学的研究对象抽象为理想模型,逐步使学生学会建立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学过程中应注意1.刚体力学中除刚体外绝大多数概念学生在中学阶段已有接触,故教学中展开应适度,以避免重复;2.学习矢量运算、微积分运算等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使学生理解转动惯量的物理意义,了解平行轴定理的内涵,掌握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定律及应用;了解力矩的功的计算,掌握刚体定轴转动的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应用;理解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守恒定律。 第三章机械振动 1.教学内容 (1)简谐运动的运动学描述; (2)简谐运动的动力学方程和能量; (3)简谐运动的合成。 2.重点与难点 重点:简谐运动的运动学描述。 难点:简谐运动的动力学方程。 3.课程教学要求 教学中应强调简谐运动的描述特点及研究方法,突出相位及相位差的物理意义。振动是应用演示手段较为丰富的部分,教学中应充分应用演示实验和多媒体手段阐述旋转矢量法;展示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现象、振动的合成。并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展示物理思想和物理现象的多媒体课件。 使学生掌握简谐运动的概念及其三个特征量的意义,理解简谐运动的动力学特征及能量特征,理解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简谐运动的合成问题。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I)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48,学分数:3>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类大学生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课,它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理基础知识及常用的物理方法。在课程学习中,要求以应用为目的,加强与实际应用较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训练。通过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物理理论基础和比较熟练的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质点运动学 1.理解质点模型和参照系等概念。 2.掌握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位置矢量、位移、路程、速度、加速度等。 3.能借助于直角坐标系熟练地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和加速度。理解速度与加速度的瞬时 性、矢量性和独立性等基本特性。 4.掌握圆周运动的角量表示及角量与线量之间的关系。能够计算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和角加 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5.了解相对运动的基本概念,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二)牛顿运动定律 1.理解牛顿运动三定律的物理内容,了解其适用范围。 2.能够使用隔离法分析物理对象,熟练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基本力学问题。 (三)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1.掌握动量、冲量的概念,明确其物理意义,并熟练应用动量原理、动量守恒定律求解质点在平面 内的动力学问题。 2.理解功、动能、势能、保守力和机械能概念,明确其物理意义,并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3.掌握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功能原理、能量守恒定律及其意义。 (四)刚体的转动 1.了解刚体模型和刚体的基本运动,理解刚体运动与质点运动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描述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坐标、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等概念及其运动学公式。 3.理解转动惯量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能够计算典型几何形体的转动惯量。 4.理解转动定律,能够结合力矩概念构造动力学方程求解定轴转动的问题。 5.理解力矩的功,刚体的转动动能,刚体的重力势能等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动能定理及机械能守 恒定律解决刚体定轴转动的问题。 6.理解刚体的动量矩(角动量)概念,能计算刚体或质点对固定轴的动量矩。理解动量矩守恒定律 及其适用条件,并能对含有定轴转动刚体在内的系统正确应用角动量定理及角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五)机械振动 1.理解谐振动模型,掌握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及描述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量:频率、相位、振幅的 意义及确定方法,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掌握旋转矢量法,并能用以分析有关问题(如确定初相、运动时间、写出振动方程)。 3.理解两个同方向、同频率谐振动合成的规律,以及合振动振幅极大和极小的条件。了解两个互相 垂直、同频率和不同频率谐振动的合成规律,了解李萨如图形。 (六)机械波 1.理解描述波动的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及各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掌握根据已知质元的振动表达式建立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方法以及波 函数的物理意义,理解波形图线。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及能流、能流密度等概念。 3.理解惠更斯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掌握波的相干条件,能应用位相差和波程差的概念分析和确定 相干波叠加后振幅加强和减弱的条件。 4.理解驻波及其形成的条件和特点,建立半波损失的概念,了解驻波和行波的区别。 (七)波动光学 1.了解原子发光的特点,理解光的相干条件及获得相干光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 2.掌握光程概念以及光程差与相位差的关系,了解反射时产生半波损失的条件。能正确计算两束相 干光之间的光程差和相位差,并写出产生明条纹和暗条纹的相应条件。 3.掌握杨氏双缝干涉的基本装置和实验规律,了解干涉条纹的分布特点及其应用,并能做相应的计 算。掌握薄膜等厚干涉的规律及干涉位置的计算,理解等倾干涉条纹产生的原理,了解薄膜干涉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原理及其应用。 4.理解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及其对光衍射现象的定性解释。了解分析单缝夫琅和费衍射的半波带法, 能够根据衍射公式确定明、暗条纹分布。了解光栅衍射条纹的成因和特点,掌握光栅公式,了解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实验课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模式 (1) 一级物理实验(基础物理实验) (3) 二级物理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4) 三级物理实验(现代物理实验技术) (5) 四级物理实验(研究型实验) (7) 开放实验 (8) 物理学在人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实验为物理学的基础,它反映了理工科实验的共性和普遍性问题,在人才科学素质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世纪中叶以来,以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空间科学、材料科学等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加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新的综合化趋势已成为科学发展的主流。因此,物理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必须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大学物理实验作为大学生在进校后的第一门科学实验课程,不仅应让学生受到严格的、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科技进步的创新能力。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模式 1.素质教育为目标,建立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 打破了传统的力、热、电、光、近代物理实验教学的封闭体系。建立以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等组成的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授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逐级提高的四级基础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每一级物理实验大致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完成,不同的级标志着不同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水平。使学生从较高起点进入大学物理实验,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向科学的高峰。 2.注重物理实验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物理实验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也才能使现代科技进步的成果渗透到传统的经典课程内容之中,例如将计算机技术、光纤技术、磁共振技术、核物理技术、X射线技术、电子显微技术、光谱技术、真空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现代技术及科研成果融用于学生物理实验之中。 3.营造培养创新人才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和环境)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docx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 课程名称(中文):物理实验英文名称:Physics Experiments 2.课程编码: 01000102 3.课程类别:基础独立设课 4.课程要求:必修基础实验 5.课程属性:独立设课 6.课程总学时:总学分: 7.实验学时: 51 学时总学分: 1.5学分 8.应开实验学期:第 2 学期至第 3 学期 9.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信息 与计算科学。 10.先修课程:大学物理 11. 编写人:徐子湘俸永格编写日前:2005年9月1日 一、实验课程简介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研究都是以严格的实验为基础,实验与数学分析相结合是 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特点。物理实验是大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训练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理论的运用与现象的观测分析,充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提高学生综 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本实验课程需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大学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能根据需要选学参考书,查阅手册,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自己 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二、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 (1)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物理实验的基本理论、典型的实验方法及其物理思想。 (2)获得必要的实验知识和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作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 2、本实验课程应达到下列要求: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大学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能根据需要选学参考书,查阅手册,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大学物理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大学物理课程既为学生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又在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物理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完美性和系统性。物理思想的表述,定律、定理的表达式,问题的科学处理方法,物理常量的测量等形成了完美的理论体系,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物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为学生的创新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对物理学的内容和方法、概念和物理图像、物理学的工作语言、物理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沿、及其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等方面在整体上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物理学所研究的各种运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并具有初步应用的能力。 2、注重物理学思想、科学思维方法、科学观点的传授。通过介绍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思,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3、熟练掌握矢量和微积分在物理学中的表示和应用。了解物理学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科学互相渗透的关系。 4、通过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具备综合运用物理学知识和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素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从事科学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5、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具备独立分析和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

最新大学物理学(B)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学(B)教学 大纲

《大学物理学(B)》教学大纲 一、大纲说明 1.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基础课,同时还具有自然科学素质教育的意义,因此,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正确认识各种物理现象的本质;还应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能对实际问题建立简化的物理模型,并对其进行正确的数学分析。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为理解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内容提要: 第一部分是“力学基础”,包括质点运动的描述方法,质点动力学和刚体定轴转动的基本规律和概念,以及量纲和非惯性系问题的一般处理方法等;第二部分是“热力学和分子物理学”,介绍热平衡态、热量和内能等基本概念,以及气体状态方程、分子的速率分布、热力学基本定律、卡诺定理等;第三部分是“静电场与稳恒电流”,介绍静电场的基本概和基本原 理,并讨论导体和电介质在静电专程的基本性质,进而引出电路理论的基本关系式。第四部分是“磁场与电磁感应、电磁场”,介绍磁场的基本性质,并讨论磁场与电流间的联系,以及电磁感应现象的物理内涵,进而建立起电磁场的基本概念;第五部分是“波动光学”,从波动的角度认识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讨论光的偏振和双折射,由此深化对电磁波基本性质的理解;第六部分为相对论基础,简介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概念。 3.教学改革(与原课程内容比较) 本课程是在原《大学物理学2》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原大纲相比总学时增加了18学时,增加的原因是我校的《大学物理学2》的教学水平与其他学校相比有比较大的差距,也与我校的发展目标不相符。增加的

学时主要用来讲授相对论及光学两部分内容,是大学物理学的教学内容更加完整。但即使像现在的学时,也与科大等院校仍有很大差距。 二、大纲内容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 §1.1 质点运动的描述 参考系,质点的概念,位置矢量,运动方程,位移的概念,速度§1.2 匀加速运动 匀加速直线运动,斜抛运动 §1.3 圆周运动 平面极坐标,法向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角加速度,匀速圆周运动 和匀加速圆周运动 §1.4 相对位移和相对速度 时间和空间,相对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本章重点:参照系的概念,位置矢量、位移矢量、速度矢量、加速度矢量及其在不同坐标系中的分量表达式,质点的运动方程, 相对运动的概念。 本章难点:位置矢量、位移矢量、速度矢量、加速度矢量的相对性、瞬时性及矢量形。 第二章质点动力学 §2.1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2.2 力学的单位制和量纲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文):大学物理(A)课程名称(英文):University Physics(A) 2、学时/学分:128学时/8学分 3、先修课程:高等数学(一元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 4、面向对象:工科各专业 5、教材、教学参考书: 教材:高景《大学物理教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教学参考书:吴锡珑《大学物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运动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包括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等)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广泛地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以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它所包括的经典物理、近代物理及它们在科学技术上应用的初步知识等都是一个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因此,《大学物理》课程是我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基础课。 《大学物理》课程的作用,一方面在于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这些都起着开阔思路、激发探求和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作用。学好本课程,不仅对学生在校的学习十分重要,而且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步

学习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都将发生深远的影响。由于本课程是在低年级开设的,因而它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律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学习物理知识、物理思想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物理学所研究的各种运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联系,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对本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正确地理解,并具有初步应用的能力。在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严肃的科学态度,严格的科学作风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和训练,应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根据《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将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级,本大纲教学内容要求也分成三类,并用符号(1)、(2)和(3)标记在内容标题的右上角,这三类要求是: (1):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透彻理解、牢固掌握。(透彻理解其物理内容,掌握其适用条件,对定理一般要求会推导)并能熟练应用。 (2):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理解并能掌握,对定理的推导一般不作要求,但要求会用它们分析、计算有关简单问题。 (3):只要求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一般不要求应用。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Engineering University Physics 课程编码:0084,0085 课内教学时数:56学时+5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56学时+56学时。 学分:3.5学分+3.5学分 适用专业:全院所有理工科专业 开课单位:基础部大学物理教研室 撰写人:xx 审核人:xx 制定(或修订)时间:2014年9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工科大学物理是高等工科专业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或培养高素质有工程背景的各类人员的必修基公共础课程。它不仅对后续课程教学提供保障作用,而且对最终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科学素养发挥基础性作用,发挥其自然科学素质培养中的核心课程作用。 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1)使学生较系统地获得自然界各种基本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知识,通过大学物理的这种少学时教学,应使学生对基础物理的最基本概念、最基本理论、最基本方法能够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理解,具有最基本应用的能力,形成对于物理学科体系、框架的总体认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2)在工程化倾向的教学中加强科学方法和科学素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在科学实验、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基本的训练),为进一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发挥更长远的基础性作用。 3)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并注意培养学生具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程教学基本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初步具备以下能力: 1)能够独立地阅读相当于大学物理水平的教材、参考书和文献资料,并能理解其主要内容和写出条理较清晰的笔记、小结或读书心得,从而迅速提高自学能力和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2)了解各种理想物理模型并能够根据物理概念、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合理的简化。 3)会运用物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计算或估算一般难度的物理问题。并能根据单位、数量级与已知典型结果的比较,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公共课课程编号: 课程要求:必修学时:112 试用专业:全校本科学分:7 一、讲授内容 ﹙-﹚力学﹙12 + 4﹚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⑷ 参照系﹑质点﹑质点的位移﹑运动方程﹑质点的速度,质点的加速度。相对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一般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的角量描述,线量与角量的关系。 第二章质点动力学﹙5+2﹚ 牛顿运动定律﹑惯性系﹑非惯性系。变力的功,动能定理。重力作功特点,保守力、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引力势能。质点系的动能定理,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冲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碰撞。 第三章刚体的定轴转动﹙3+2﹚ 刚体的定轴转动。力矩,转动定律,转动惯量。转动动能,力矩的功,动能定理。角动量,角动量定理,角动量守恒定律。 ﹙二﹚气体分子运动论及热力学﹙10+2﹚ 笫四章气体分子运动论⑸ 分子运动论基本概念。气体状态参量,平衡状态,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理想气体分子模型,理想气体的压力公式,热力学温度的统计解释。理想气体的内能,自由度,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速率分布概念,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定律, 分布函数和分布曲线。最可几速率, 平均速率和方均根速率。 笫五章热力学基础(5+2) 热力学系统的内能、功、热量,热功等效性, 平衡过程。热力学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等值过程和绝热过程中的功、热量及内能的改变间的关系。理想气体的摩尔热容,循环过程, 卡诺循环,热机效率, 致冷系数。热力学笫二定律, 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卡诺定理。 ( 三) 电磁学(30+8) 笫六章真空中的静电场(8+2) 电荷,库仑定律, 电场, 电场强度, 电力线, 电通量, 高斯定理。静电场力的功, 静电场的环流定律。电势能、电势、等势面。电场强度和电势的关系。 第七章导体和电介质中的静电场(5+2) 导体的静电平衡, 导体上的电荷分布。电介质的极化, 电位移矢量, 有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电容器的电容, 电场的能量,能量密度。

教学大纲-安徽大学

教学大纲-安徽大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大纲-安徽大学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教学大纲,安徽,大学,,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成教大学中查看更多范文。 《大学物理A》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中文名称:大学物理A课程英文名称:collegephysicsA课程代码:gg320XX、gg320XX学分/学时:8/136开课学期:第二、三学期课程类別:公共基础课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后修课程: 开课单位: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1.课程性质:《大学物理A》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所涉及的内容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知识结构的必要组

成部分。 2.教学目标:通过《大学物理A》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自然界物质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为后继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进一步获取有关知识奠定必要的物理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养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定性分析、估算与定量计算的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获得同步提高与发展,提升其科学技术的整体素养。 3.本课程知识与能力符合下列毕业要求指标点: 1.能够运用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理解电子信息工程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科学原理。 2.能够将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运用到复杂工程问题的适当表述之中。(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物理学与我们周围的世界、物理学研究对象、物理学与哲学、自然科学和 工程技术的关系、物理学的发展、学习物理学方法及对学生要求。(2)基本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物理学目的、方法、激发学习物理学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物理学的地位和作用及发展。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4学时)

计算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计算物理 所属专业:物理学 课程性质:必修 学分:4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计算物理学是以计算机及计算机技术为工具和手段,运用计算数学的方法,解决复杂物理问题的一门应用科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前沿学科,与理论物理、实验物理并列作为物理学的三大支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综合物理学理论、数值计算方法和计算机程序设计这三方面的知识,并且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使用计算工具软件、熟练地编程计算的实践能力。并且在教学中让学生多了解相关的前沿科技动态。计算物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了解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掌握基本的数值计算方法以及物理学中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使学生获得通过数值计算和计算机模拟,分析和处理一些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具备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为独立解决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必要的数学物理基础。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本课程要有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以便熟悉解决的相关物理问题及用到的数值计算方法;要熟练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如Fortran, Matlab语言),以便能独立完成上机实践;为以后解决科学研究中的实际数值计算问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计算物理学 S.E.Koonin著,秦克诚译,高教出版社,1992年11 月第1版; Computational Physics, Fortran Version, S.E.Koonin and D.C.Meredith. 教学参考书: 1.《计算物理学》马文淦著,科学出版社(2005) 2.《计算物理学讲义》彭芳麟编写,北师大物理系(2000)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

前言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是支撑先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支柱。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以逐步渗透到化学、电子信息和生命科学等学科的前沿领域,并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学科的发展方向。因此,为大学本科学生系统讲授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最新发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是大学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 本大纲于2002年2月制定,它适用于同济大学网络学院建筑工程、交通工程、环境工程和信息工程等本科专业的大学物理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大纲要求在系统讲授物理学经典理论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本大纲也适当提高了对量子力学的教学要求,因为它是学生将来从事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所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 理论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包括力学基础、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分子动理论与热力学、电磁学、波动光学、近代物理,共六个部分。各知识点相应的基本要求分为三级:掌握、理解和了解。凡属了解的内容不要求定量计算。 第一篇力学的物理基础 (一)质点运动学 1. 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2. 掌握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3. 掌握由运动方程求运动质点的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由速度或加速 度和初始条件建立运动方程。 4. 掌握运动的叠加原理。 5. 掌握法向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的概念,并用来处理质点的圆周运动。 6. 理解角位置、角位移、角速度的概念及角量和线量之间的关系。掌握匀速 率和匀变速率圆周运动的角量描述及计算。 (二)质点动力学的基本定律 1. 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物理内容。 2. 掌握力的概念和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掌握运用隔离体法分析物体受力情 况。 3. 掌握运用牛顿定律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机械能守恒定律 1. 掌握功和功率的定义,并会计算恒力和变力的功。 2. 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质点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3. 理解保守力的功、势能的概念,掌握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4. 掌握系统功能原理及其应用。 5. 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大学物理A》课程教学大纲详解

《大学物理A》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021110017/8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AⅠ/Ⅱ 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 AⅠ/Ⅱ 学分:3/3 总学时:96 讲课学时:48/48 实验学时:上机学时:课外学时: 适用对象:适用于四年制工科本科各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学生自主学习时数建议:150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 大学物理课程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学物理是高等工科院校和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全面完成大学学业以及在毕业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深造和不断更新知识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 (1)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 (2)学会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来分析、处理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在自学能力、运算技巧和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均能受到一个初步而又严格的训练。 (3)培养科学的思考方法和研究问题、判断正误的一般思路。 2.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内容 第1章质点运动学与牛顿定律 1、教学内容 (1)掌握参考系、质点、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和运动变化的物理量。 (2)能借助于直角坐标系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加速度;能计算质点做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3)理解相对位移,相对速度的概念。 (4)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及应用,了解惯性参考系、力学相对性原理。 2、重点和难点 (1)重点: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牛顿运动定律及应用; (2)难点: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加速度;计算质点做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演示教学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大学物理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大学物理课程既为学生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又在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物理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完美性和系统性。物理思想的表述,定律、定理的表达式,问题的科学处理方法,物理常量的测量等形成了完美的理论体系,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物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为学生的创新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对物理学的内容和方法、概念和物理图像、物理学的工作语言、物理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沿、及其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等方面在整体上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物理学所研究的各种运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并具有初步应用的能力。 2、注重物理学思想、科学思维方法、科学观点的传授。通过介绍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思,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3、熟练掌握矢量和微积分在物理学中的表示和应用。了解物理学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科学互相渗透的关系。 4、通过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具备综合运用物理学知识和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开拓创新的素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从事科学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5、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具备独立分析和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University Physics 课程编号:PHYS1009 课程类型:必修 学时:128 学分:8 适用对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高中物理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大学物理(吴百诗主编)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吴锡珑主编“大学物理教程”高教出版社 程守洙主编“普通物理学”高教出版社 张三慧主编“大学物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础最普遍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等)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大普遍性,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许多领域和工程技术发展的基础。 以物理学基础知识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它所包括的经典物理、近代物理和物理学在科学技术上应用的初步知识等都是一个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因此,大学物理课是我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基础课。 开设大学物理课程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这对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高人才素质等,都会起到重要作用。学好物理课,不仅对学生在校的学习十分重要,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等,都将 发挥深远影响。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对物理学所研究的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对大学物理课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能够正确地理解,并且有初步应用的能力。 2.通过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如通过对自然现象和演示实验的观察等途径,培养学生从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带有物理本质的内容和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运用理想模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定性分析研究和定量计算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获取知识与进行知识更新的能力,联系工程实际应用的能力等。 3.在理论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情况精讲基本内容,有些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或讨论,并要安排适当课时的习题课;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录像等形象化教学手段,应尽量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与中学物理的衔接与过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避免和中学物理不必要的重复。在与后继有关课程的关系上,考虑到本课程的性质,应着重全面系统地讲 授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不宜过分强调结合专业。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课程理论课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701002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时:48 学分:4学分 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动漫软件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以物理学基础知识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是高等学校理科非物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高等学校中开设物理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内容和方法、工作语言、概念和物理图象、其历史、现状和前沿等方面,从整体上有个全面的了解。学好大学物理课不仅对学生在校的学习十分重要,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相关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都将发生深远的影响。在大学物理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必须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初步具备以下能力。 1.能够独立地阅读相当于大学物理水平的教材,参考书和文献资料,并能理解其主要内容和写出条理较清晰的笔记、小结或读书心得。 2.了解各种理想物理模型并能够根据物理概念、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主要的因素,略去次要要素,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合理的简化。 3.会运用物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计算或估算一般难度的物理问题、并能根据单位、数量级与已知典型结果的比较,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绪论(1 学时)

教学目的: 1、了解物理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第一篇力学(9 学时) 第1章质点运动学(3学时) 教学目的: 1、掌握位置适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和运动变化的物理量。能借助于直角坐标系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加速度。能借助于极坐标计算质点作圆周运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和运动变化的物理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1 参考系坐标系质点 1.1.1参考系 1.1.2坐标系 1.1.3质点 1.2质点的位矢、位移和速度 1.2.1质点的位置坐标和位置矢量 1.2.2运动方程与轨道 1.2.3质点的位移 1.2.4速度 1.2.5速度的分量形式 1.3质点的加速度

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近代物理教学大纲

《近代物理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近代物理实验是继普通物理实验和无线电电子学实验后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技术性。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近代物理实验丰富和活跃学生的物理思想,培养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他们了解实验物理在物理概念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作用,学习近代物理中的一些常用方法、技术、仪器和知识,进一步培养正确的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使学生获得一定程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研究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独立工作能力。 1.学习如何用实验方法和技术研究物理现象与规律,培养学生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学习近代物理某些主要领域中的一些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掌握有关的仪器的性能和使用。 3.通过实验加深对近代物理的基本现象及其规律的理解。 4.巩固和加强有关实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方面的训练。 5.培养实事求是,踏实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工作作风以及良好的实验素养。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教学中提倡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教学过程分为预习、操作和撰写实验报告三个教学环节。 本课程的考核方法是以平时成绩为主,期终采取笔试或口试或操作考核,最后综合评定成绩,按百分制给成绩。 二、实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为一学年。其中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各8个实验,共要求学生完成16个实验。

三、实验题目及其目的和实验内容 原子、分子与量子物理:钠原子的发射光谱,CCl4分子振动拉曼散射光谱,黑体辐射,塞曼效应; 核物理与相对论:核磁共振,NaI(TI)闭烁谱仪和γ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相对论效应; 真空物理与致装冷技术:高真空的获得与测量,真空镀膜及铜膜的霍尔效应和电阻率的测量,汽液两相致冷机; 微波与光学:反射速调管工作特性,Properties of Klystrons and wave-guides 速调管和波导管特性,Optical Properties of microwaves微波的光特性,光拍法测量光速; 固体物理: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电子衍射,用椭圆偏振仪测定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铁磁共振,热电子发射规律研究,红外分光计应用,紫外分光计应用,,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microwaves微波介质介电常数测量,光磁共振,穆斯堡尔谱仪,扫描隧道显微镜; 先进测量技术:锁相放大器应用-PN结电容的测量,工业CT,计算机自动测量,Virtual Instruments虚拟仪器,光纤光栅传感实验。 一、原子、分子与量子物理 实验一、钠原子的发射光谱 实验目的: 对钠原子光谱的观察与拍摄,分析测量计算其谱线的波长、量子亏损及光谱线的固定项,绘制能级图。 实验内容: 1、钠原子光谱的拍摄; 2、辨认和测量钠原子光谱; 3、数据处理 实验二、CCl4分子振动拉曼散射光谱 实验目的: 通过对一些典型分子的常规喇曼谱进行测量,达到对这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术有一定的了解。 实验内容: (1)基本实验:记录CCl4 分子的振动喇曼谱;(2)选做实验:测CCl4 分子的偏振喇曼谱并求其退偏比;识别某些化学样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