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预防与管理指南2019年度

产后出血预防与管理指南2019年度
产后出血预防与管理指南2019年度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9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9) 作者: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单位:

来源:

中华妇产科杂志产后出血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

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已于 2009 年制定并发表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对指导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治工作、降低其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后出血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

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已于 2009 年制定并发表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对指导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治工作、降低其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有关防治产后出血的研究取得不少新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对该指南草案进行修订。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推出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9)》。

本指南在《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参考 WHO、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加拿大、美国和英国

关于产后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以及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国内外有关的临床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全国妇产科医师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其高危因素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碍;四大原因可以合并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每种原因又包括各种病因和高危因素,见表1。

所有孕产妇都有发生产后出血的可能,但有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者更易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孕产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贫血、脱水或身材矮小的产妇等,即使未达到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也会出现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

产后出血的定义与诊断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 24 h 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l、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 000 ml; 严重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 24 h 内出血量 1 000 ml;难治性产后出血是指经宫缩剂、持续性子宫按摩或按压等保守措施无法止血,需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的严重产后出血。

诊断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对出血量有正确的测量和估计,错误低估将会丧失抢救时机。

突发大量的产后出血易得到重视和早期诊断,而缓慢、持续的少量出血和血肿容易被忽视。

出血量的绝对值对不同体质量者临床意义不同,因此,最好能计

算出产后出血量占总血容量的百分比,妊娠末期总血容量的简易计算方法为非孕期体质量( kg) x7%( 1+40%),或非孕期体质量(kg)x10%。

常用的估计出血量的方法有:

(1)称重法或容积法;(2)监测生命体征、尿量和精神状态;(3)休克指数法,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mm Hg),见表 2;(4)血红蛋白水平测定,血红蛋白每下降 10 g/L,出血量为 400~500 ml。

但是在产后出血早期,由于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值常不能准确反映实际出血量。

值得注意的是,出血速度也是反映病情轻重的重要指标。

重症产后出血情况包括:

出血速度150 ml/min;3 h 内出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 50%:

24h 内出血量超过全身总血容量。

产后出血的预防(一)加强产前保健产前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充分认识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高危孕妇尤其是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植入者应于分娩前转诊到有输血和抢救条件的医院分娩。

(二)积极处理第三产程积极正确地处理第三产程能够有效降低产后出血量和产后出血的危险度,为常规推荐(I 级证据)。

1.预防性使用宫缩剂:

是预防产后出血最重要的常规推荐措施,首选缩宫素。

应用方法:

头位胎儿前肩娩出后、胎位异常胎儿全身娩出后、多胎妊娠最后 1 个胎儿娩出后,予缩宫素 10 U 加入 500 ml 液体中以 100~150 ml/h

静脉滴注或缩官素 10 U 肌内注射。

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还可考虑应用卡贝缩宫素,其半衰期长( 40~50 min),起效快(2 min),给药简便,100g 单剂静脉推注可减少治疗性官缩剂的应用,其安全性与缩官素相似。

如果缺乏缩宫素,也可选择使用麦角新碱或米索前列醇。

表 1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对应的高危因素原因或病因对应的高危因素子宫收缩乏力全身因素药物产程因素产科并发症羊膜腔内感染子宫过度膨胀子宫肌壁损伤子宫发育异常产妇体质虚弱、合并慢性全身性疾病或精过多使用麻醉剂、镇静剂或宫缩抑制剂等急产、产程延长或滞产、试产失败等子痫前期等胎膜破裂时间长、发热等羊水过多、多胎妊娠、巨大儿等多产、剖宫产史、子宫肌瘤剔除术后等双子宫、双角子宫、残角子宫等产道损伤子宫颈、阴道或会阴裂伤剖宫产子宫切口延伸或裂伤子宫破裂子宫体内翻胎盘因素胎盘异常胎盘、胎膜残留急产、手术产、软产道弹性差、水肿或瘢痕形成等胎位不正、胎头位置过低等子宫手术史多产、子宫底部胎盘、第三产程处理不当多次人工流产或分娩史、子宫手术史、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植入、多产、既往有胎盘粘连史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肝脏疾病产科 DIC 遗传性凝血功能疾病、血小板减少症重症肝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羊水栓塞、Ⅱ~Ⅲ度胎盘早剥、死胎滞留时间长、重度子痫前期及休克晚期表 2 休克指数与估计出血量休克指数估计出血量(ml)估计出血量(ml) 占总血容量的百分比(%)

0.9 500 20 1.0 1000 20 1.5 1 500 30 2.0 2 500 50 2.延迟钳夹脐带和控制性牵拉脐带:

最新的研究证据表明,胎儿娩出后 1~3 min 钳夹脐带对胎儿更有利,应常规推荐,仅在怀疑胎儿窒息而需要及时娩出并抢救的情况下

才考虑娩出后立即钳夹并切断脐带(I级证据)。

控制性牵拉脐带以协助胎盘娩出并非预防产后出血的必要手段,

仅在接生者熟练牵拉方法且认为确有必要时选择性使用(I 级证据)。

3.预防性子宫按摩:

预防性使用宫缩剂后,不推荐常规进行预防性子宫按摩来预防产

后出血(I 级证据)。

但是,接生者应该在产后常规触摸宫底,了解子宫收缩情况。

产后 2h,有高危因素者产后 4h 是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时段,

应密切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和出血量变化,产妇并应及时排空膀胱。

产后出血的处理一、一般处理在寻找出血原因的同时进行

一般处理,包括向有经验的助产士、上级产科医师、麻醉医师等求助,

通知血库和检验科做好准备;建立双静脉通道,积极补充血容量;进

行呼吸管理,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给氧;监测出血量和生命体征,

留置尿管,记录尿量;交叉配血;进行基础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并行动态监测。

二、针对产后出血原因的处理病因治疗是最根本的治疗,检

查官缩情况、胎盘、产道及凝血功能,针对出血原因进行积极处理。

(一)子宫收缩乏力的处理 1.子宫按摩或压迫法:可采用经腹按摩或经腹经阴道联合按压,按摩时间以子宫恢复正常收缩并能保持收缩状态为止,应配合应用宫缩剂。

2.应用宫缩剂:

(1)缩宫素:

为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的一线药物。

治疗产后出血方法为:

缩宫素 10 U肌内注射或子宫肌层或子宫颈注射,以后 10~20 U 加入 500 ml 晶体液中静脉滴注,给药速度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常规速度 250 ml/h,约 80 mU/min。

静脉滴注能立即起效,但半衰期短(1~6 min),故需持续静脉滴注。

缩宫素应用相对安全,但大剂量应用时可引起高血压、水中毒和心血管系统副反应;快速静脉注射未稀释的缩宫素,可导致低血压、心动过速和(或)心律失常,禁忌使用。

因缩宫素有受体饱和现象,无限制加大用量反而效果不佳,并可出现副反应,故 24 h 总量应控制在 60 U 内。

(2)卡贝缩宫素:

使用方法同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

(3)卡前列素氨丁三醇:

为前列腺素 F2衍生物(15-甲基 PGF2),能引起全子宫协调强有力的收缩。

用法为 250 g 深部肌内注射或子宫肌层注射,3 min 起作用,30

min 达作用高峰,可维持 2h;必要时重复使用,总量不超过 2 000 g。

哮喘、心脏病和青光眼患者禁用,高血压患者慎用;副反应常见的有暂时性的呕吐、腹泻等。

(4)米索前列醇:

系前列腺素 E.的衍生物,可引起全子宫有力收缩,在没有缩宫素的情况下也可作为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一线药物,应用方法:

米索前列醇 200~600 g 顿服或舌下给药。

但米索前列醇副反应较大,恶心、呕吐、腹泻、寒战和体温升高较常见;高血压、活动性心、肝、肾疾病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慎用,青光眼、哮喘及过敏体质者禁用。

(5)其他:

治疗产后出血的宫缩剂还包括卡前列甲酯栓(可直肠或阴道给药,偶有一过性胃肠道反应或面部潮红但会很快消失)以及麦角新碱等。

3.止血药物:

如果宫缩剂止血失败,或者出血可能与创伤相关,可考虑使用止血药物。

推荐使用氨甲环酸,,其具有抗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1 次 1.00 g 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ld 用量为 0.75~ 2.00 g。

4.手术治疗:

在上述处理效果不佳时,可根据患者情况和医师的熟练程度选用下列手术方法。

如合并凝血功能异常,除手术外,需补充凝血因子等。

(1)官腔填塞术:

有官腔水囊压迫和官腔纱条填塞两种方法,阴道分娩后宜选用水囊压迫,剖宫产术中可选用水囊或纱条填塞。

官腔填塞术后应密切观察出血量、子宫底高度、生命体征变化等,动态监测血红蛋白、凝血功能状况,以避免官腔积血,水囊或纱条放置 24~48 h 后取出,注意预防感染。

(2)子宫压迫缝合术:

最常用的是 B-Lynch 缝合术,适用于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异常性产后出血,子宫按摩和宫缩剂无效并有可能切除子宫的患者。

先试用两手加压,观察出血量是否减少以估计 B-Lynch 缝合术成功止血的可能性,应用可吸收线缝合。

B-Lynch 缝合术后并发症的报道较为罕见,但有感染和组织坏死的可能,应掌握手术适应证。

除此之外,还有多种改良的子宫缝合技术如方块缝合等。

(3)盆腔血管结扎术:

包括子宫动脉结扎和髂内动脉结扎,子宫血管结扎术适用于难治性产后出血,尤其是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或胎盘因素的出血,经宫缩剂和按摩子宫无效,或子宫切口撕裂而局部止血困难者。

推荐实施 3 步血管结扎术法:

即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双侧卵

巢子宫血管吻合支结扎。

见图 1。

髂内动脉结扎术手术操作困难,需要对盆底手术熟练的妇产科医师操作。

适用于子宫颈或盆底渗血、子宫颈或阔韧带出血、腹膜后血肿、保守治疗无效的产后出血,结扎前后需准确辨认髂外动脉和股动脉,必须小心,勿损伤髂内静脉,否则可导致严重的盆底出血。

(4)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

此方法适用于有条件的医院。

适应证:

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各种难治性产后出血(包括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和胎盘因素等),孕产妇生命体征稳定。

禁忌证:

生命体征不稳定、不宜搬动的患者;合并有其他脏器出血的 DIC;严重的心、肝、肾和凝血功能障碍;对造影剂过敏者。

(5)子宫切除术:

适用于各种保守性治疗方法无效者。

一般为子宫次全切除术,如前置胎盘或部分胎盘植入子宫颈时行子宫全切除术。

操作注意事项:

由于子宫切除时仍有活动性出血,故需以最快的速度钳夹、切断、

下移,直至钳夹至子宫动脉水平以下,然后缝合打结,注意避免损伤输尿管。

对子宫切除术后盆腔广泛渗血者,可用大纱条填塞压迫止血并积极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二)产道损伤的处理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在良好照明下,查明损伤部位,注意有无多处损伤,缝合时注意恢复解剖结构,并应在超过裂伤顶端 0.5 cm 处开始缝合,必要时应用椎管内麻醉。

发现血肿尽早处理,可采取切开清除积血、缝扎止血或碘伏纱条填塞血肿压迫止血(24~48 h 后取出)。

1. 子宫体内翻:

如发生子宫体内翻,产妇无严重休克或出血,子宫颈环尚未缩紧,可立即将内翻子宫体还纳,还纳困难者可在麻醉后还纳。

还纳后静脉滴注缩宫素,直至官缩良好后将手撤出。

如经阴道还纳失败,可改为经腹子宫还纳术,如果患者血压不稳定,在抗休克同时行还纳术。

2. 子宫破裂:

立即开腹行手术修补或行子宫切除术。

1:

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2:

双侧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 3:

双侧卵巢子宫血管吻合支结扎图 1 子宫血管结扎术步骤示意图(三)胎盘因素的处理胎儿娩出后,尽量等待胎盘自然娩出。

1.胎盘滞留伴出血:

对胎盘未娩出伴活动性出血者可立即行人工剥离胎盘术,并加用强效官缩剂。

对于阴道分娩者术前可用镇静剂,手法要正确、轻柔,勿强行撕拉,以防胎盘残留、子宫损伤或子宫体内翻的发生。

2.胎盘残留:

对胎盘、胎膜残留者应用手或器械清理,动作要轻柔,避免子宫穿孔。

3.胎盘植入:

胎盘植入伴活动性出血,若为剖宫产可先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如盆腔血管结扎、子宫局部楔形切除、介入治疗等;若为阴道分娩应在输液和(或)输血的前提下,进行介入治疗或其他保守性手术治疗。

如果保守治疗方法不能有效止血,则应考虑及时行子宫切除术。

4.凶险性前置胎盘:

即附着于子宫下段剖宫产瘢痕处的前置胎盘,常常合并有胎盘植入,出血量大。

此处将其单独列出以引起重视。

如果保守治疗措施如局部缝扎或楔形切除、血管结扎、压迫缝合、子宫动脉栓塞等无法有效止血,应早期做出切除子宫的决策,以免发展为失血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危及产妇生命。

对于有条件的医院,也可采用预防性髂内动脉球囊阻断术,以减少术中出血。

(四)凝血功能障碍的处理一旦确诊为凝血功能障碍,尤其是 DIC,应迅速补充相应的凝血因子。

1.血小板计数:

产后出血尚未控制时,若血小板计数低于(50~75)l09 /L 或血小板计数降低并出现不可控制的渗血时,则需考虑输注血小板,治疗目标是维持血小板计数在 50l09 /L 以上。

2.新鲜冰冻血浆:

是新鲜抗凝全血于 6~8h 内分离血浆并快速冰冻,几乎保存了血液中所有的凝血因子、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原。

应用剂量为 10~ 15 ml/kg。

3.冷沉淀:

输注冷沉淀主要为纠正纤维蛋白原的缺乏,如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1.5 g/L不必输注冷沉淀。

冷沉淀常用剂量为 0.10~0.15 U/kg。

4.纤维蛋白原:

输入纤维蛋白原 lg 可提升血液中纤维蛋白原 0.25 g/L,1 次可输入纤维蛋白原4~6 g(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输入剂量)。

总之,补充凝血因子的主要目标是维持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均1.5 倍平均值,并维 span=持纤维蛋白原水平在1 g/L 以上。

三、产后出血的输血治疗成分输血在治疗产后出血尤其是严重产后出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产后出血输血的目的在于增加血液的携氧能力和补充丢失的凝血因子。

应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掌握好输血的指征,既要做到输血及时、合理,又要做到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及其带来的相关不良后果。

1.红细胞悬液:

产后出血何时输注红细胞尚无统一的指征,往往是根据产妇出血量的多少、临床表现如休克相关的生命体征变化、止血情况和继续出血的风险、血红蛋白水平等综合考虑来决定是否输注。

一般情况下,血红蛋白水平100 g/L 可不考虑输注红细胞,而血红蛋白水平60 g/L 几乎都需要输血,血红蛋白水平70 g/L应考虑输血,如果出血较为凶险且出血尚未完全控制或继续出血的风险较大,可适当放宽输血指征。

每个单位红细胞悬液是从 200 ml 全血中提取的,每输注两个单位红细胞悬液可使血红蛋白水平提高约10 g/L,应尽量维持血红蛋白水平80 g/L。

另外,在剖官产术中如果出血量超过1500 ml,有条件的医院还可考虑自体血过滤后回输。

2.凝血因子:

补充凝血因子的方法同上述,包括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纤维蛋白原等。

另外,在药物和手术治疗都无法有效止血且出血量较大并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医院还可考虑使用重组活化Ⅶ因子

(rFⅦa)作为辅助治疗的方法,但由于临床研究证据不足而不推荐常规应用,应用剂量为 90g/kg,可在 15~30 min 内重复给药。

图 2 产后出血的防治流程图:

3.止血复苏及产科大量输血:

止血复苏(hemostatic resuscitation)强调在大量输注红细胞时,早期、积极的输注血浆及血小板以纠正凝血功能异常(无需等待凝血功能检查结果),而限制早期输入过多的液体来扩容(晶体液不超过 2 000 ml.胶体液不超过 1500 ml),允许在控制性低压的条件下进行复苏。

过早输入大量的液体容易导致血液中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的浓度降低而发生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发生 DIC 及难以控制的出血;过量的晶体液往往积聚于第 3 间隙中,可能造成脑、心、肺的水肿及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等并发症。

产科大量输血在处理严重产后出血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应用也越来越多,但目前并无统一的产科大量输血方案(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MTP),按照国内外常用的推荐方案,建议红细胞:

血浆:

血小板以 1:1:1 的比例(如 10 U 红细胞悬液+1000 ml 新鲜冰冻血浆+1U 机采血小板)输注。

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考虑及早应用rFⅦa。

产后出血的防治流程产后出血的处理可分为预警期、处理期

和危重期,分别启动一级、二级和三级急救方案,见图 2。

产后 2h 出血量达到 400 ml 且出血尚未控制者为预警线,应迅速启动一级急救处理,包括迅速建立两条畅通的静脉通道、吸氧、监测生命体征和尿量、向上级医护人员求助、交叉配血,同时积极寻找出血原因并进行处理;如果继续出血,应启动相应的二、三级急救措施。

病因治疗是产后出血的最重要的治疗,同时应抗休克治疗,并求助麻醉科、ICU、血液科医师等协助抢救。

在抢救产后大出血时,团体协作十分重要。

如果缺乏严重产后出血的抢救条件,应尽早合理转诊。

转诊条件包括:

(1)产妇生命体征平稳,能够耐受转诊;(2)转诊前与接诊单位充分的沟通、协调;(3)接诊单位具有相关的抢救条件。

但是,对于已经发生严重产后出血且不宜转诊者,应当就地抢救,可请上级医院会诊。

参考文献:

略参与本指南制定与讨论的专家组成员:

杨慧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兴会(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段涛(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贺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胡娅莉(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张为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董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黄醒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时春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陈敦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本指南撰写的执笔专家:刘兴会(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中华妇产科杂志 20 14 年 9 月第 49 卷第 9 期 Chin J Obstet Gynecol,September 2019, Vol. 49, No.9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9)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 作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单位:来源:中华妇产科杂志产后出血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已于2009年制定并发表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对指导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治工作、降低其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防治产后出血的研究取得不少新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对该指南草案进行修订。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推出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本指南在《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参考WHO、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加拿大、美国和英国关于产后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以及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国内外有关的临床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全国妇产科医师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其高危因素 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碍;四大原因可以合并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每种原因又包括各种病因和高危因素,见表1。所有孕产妇都有发生产后出血的可能,但有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者更易发生。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孕产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贫血、脱水或身材矮小的产妇等,即使未达到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也会出现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 产后出血的定义与诊断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l、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 000 ml; 严重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 1 000 ml;难治性产后出血是指经宫缩剂、持续性子宫按摩或按压等保守措施无法止血,需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的严重产后出血。 诊断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对出血量有正确的测量和估计,错误低估将会丧失抢救时机。突发大量的产后出血易得到重视和早期诊断,而缓慢、持续的少量出血和血肿容易被忽视。出血量的绝对值对不同体质量者临床意义不同,因此,最好能计算出产后出血量占总血容量的百分比,妊娠末期总血容量的简易计算方法为非孕期体质量(kg)x7%×(1+40%),或非孕期体质量(kg)x10%。 常用估计出血量的方法有:(1)称重法或容积法;(2)监测生命体征、尿量和精神状态; (3)休克指数法,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mm Hg),见表2;(4)血红蛋白水平测定,血红蛋白每下降10g/L,出血量为400~500 ml。但是在产后出血早期,由于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值常不能准确反映实际出血量。值得注意的是,出血速度也是反映病情轻重的重要指标。重症产后出血情况包括:出血速度>150 ml/min;3h内出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50%:24h内出血量超过全身总血容量。 产后出血的预防 (一)加强产前保健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 作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单位:来源:中华妇产科杂志产后出血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已于2009年制定并发表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对指导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治工作、降低其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后出血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已于2009年制定并发表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对指导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治工作、降低其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防治产后出血的研究取得不少新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对该指南草案进行修订。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推出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本指南在《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参考WHO、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加拿大、美国和英国关于产后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以及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国内外有关的临床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全国妇产科医师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其高危因素 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碍;四大原因可以合并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每种原因又包括各种病因和高危因素,见表1。所有孕产妇都有发生产后出血的可能,但有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者更易发生。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孕产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贫血、脱水或身材矮小的产妇等,即使未达到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也会出现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 产后出血的定义与诊断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l、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 000 ml; 严重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 1 000 ml;难治性产后出血是指经宫缩剂、持续性子宫按摩或按压等保守措施无法止血,需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的严重产后出血。 诊断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对出血量有正确的测量和估计,错误低估将会丧失抢救时机。突发大量的产后出血易得到重视和早期诊断,而缓慢、持续的少量出血和血肿容易被忽视。出血量的绝对值对不同体质量者临床意义不同,因此,最好能计算出产后出血量占总血容量的百分比,妊娠末期总血容量的简易计算方法为非孕期体质量( kg) x7%×( 1+40%),或非孕期体质量(kg)x10%。

产后出血小结

产后出血 1、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分别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血液凝固障碍 宫缩乏力: 全身因素包括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者疲惫 分娩因素包括产程延长、急产或者缩宫素应用不当使宫缩过强发生继发性宫缩乏力 子宫因素包括子宫肌瘤等病变、子宫纤维拉伸过度等。 胎盘因素: 胎盘娩出困难、胎盘剥离不全、胎盘因为痉挛狭窄而不能排出 胎盘粘连 胎盘植入 胎盘、胎膜残留 软产道裂伤:通常在胎盘娩出之前就已经出血,注意如果软产道血肿形成,产妇会诉会阴疼痛,检查时更加明显,常为隐性出血 血液凝固障碍:常见于产科DIC或者患者本身凝血障碍,表现为出血不易停止,且不凝 2、临床表现为:产后出血、失血性休克以及继发性贫血 (附)失血量的估计与失血性休克的诊疗: 休克指数法: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 0.5=正常 0.5-1=失血10%-30%(500-1500ml) 1-1.5=失血30%-50%(1500-2500ml) 1.5- 2.0=失血50%-70%(2500-3500ml) 以上用于粗略估计,对于已经存在失血性休克但无法估计失血量的病人可应用。 传统休克诊断指标:收缩压少于90mmHg,脉压差少于20mmHg,心率大于100次/分,尿量少于0.5ml/kg*h,见皮肤湿冷、烦躁、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等。 成年女性估计血容量为60ml/kg,产妇比正常超过800-1200ml 产后出血诊疗指南(中华妇产科学会)认为:休克检测最敏感的指标为血乳酸值与血BE值,此两个数值最敏感。血乳酸(>2mmol/L)、碱缺失(<-5mmol/L)是低血容量休克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 其他指标:血红蛋白(Hb)<70g/L,应给予输血治疗[47]。有研究表明[48]HCT 在4小时内下降10%提示有活动性出血。 低血容量休克诊断治疗指南认为,大量失血的定义为病人24小时内失血超过患者的估计血容量、以及3小时内丢失超过患者估计血容量的一半。

最新产科临床诊疗指南合集

目录 第一章产前保健 第一节优生咨询 第二节孕期保健 第三节高危妊娠 第二章正常分娩 第三章正常产褥 第四章妊娠期并发症 第一节妊娠高血压疾病 第二节产前出血 第三节早产和过程妊娠 第四节羊水过多和羊水过少 第五节胎膜早破 第六节宫内感染 第七节死胎 第八节胎儿异常 第九节多胎妊娠 第十节母儿血型不合 第五章妊娠合并症 第一节妊娠合并心脏病 第二节妊娠合并肝病 第三节妊娠合并肾脏疾病 第四节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 第五节妊娠合并糖尿病 第六节妊娠合并甲状腺疾病 第七节妊娠合并垂体催乳素瘤 第八节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九节妊娠合并贫血 第十节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十一节围生期感染性疾病 第十二节妊娠合并性传播疾病 第十三节妊娠合并生殖器官肿瘤 第十四节妊娠合并生殖器畸形第六章异常分娩 第一节产力异常 第二节产道异常 第三节胎位异常

第四节肩先露 第五节肩难产 第六章产时并发症 第一节产科休克 第二节羊水栓塞 第三节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第四节先兆子宫破裂及子宫破裂 第五节脐带脱垂 第六节产后出血 第七节新生儿窒息与复苏 第八节新生儿产伤 第七章产褥期疾病 第一节产褥感染 第二节晚期产后出血 第三节产后抑郁 第九章产科B超 第十章妊娠期用药

第一章产前保健 第一节优生咨询 优生咨询是指具有遗传、产前诊断等相关知识的医生,对咨询者所提出的优生问题进行解答,并提出相关的处理建议和指导。优生咨询一般包括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遗传咨询】 1.遗传性疾病对子代的影响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夫妇一方患病,子代患病的机会是1/2。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夫妇双方为携带者,子代患病的机会是1/4, (3)X连锁显性遗传病:夫为患者,妻正常,其女儿均患病,儿子均正常;夫正常,妻为患者,其子女均有1/2患病。 (4) X连锁隐性遗传病:妻为携带者,夫正常,儿子患病的机会为1/2;夫为患者,儿子通常不发病;妻为患者,夫正常,儿子均发病,女儿均为携带者。 2.婚前咨询根据婚前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病史询间、家系调查、家谱分析,对下一代发生遗传缺陷的风险进行计算和分析,对结婚和生育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以减少、避免有遗传缺陷的子代出生。对影响结婚、生育的先天畸形或遗传性疾病,提出以下4种医学建议: (1)暂缓结婚:例如可以矫正的生殖道畸形。 (2)可以结婚,但禁止生育: 1)男女一方患有严重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子女发病机会大,疾病无有效治疗方法,且不能做产前诊断,例如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先天性成骨不全等。 2)男女双方均患有严重的相同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子女的患病机会极大,例如白化病、遗传性聋哑等。 3)男女一方患有严重的多基因遗传病,且届于高发家系,例如精神分裂症等。 (3)限制生育:对于性连锁遗传病,子代患病的机会与性别有关。应根据这一特点进行产前诊断,限制某一性别胎儿的出生,例如血友病等。 (4)不能结婚: 1)直系血缘亲属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缘亲属。 2)男女双方均患有相同的遗传性疾病,或男女双方家系中患有相同的遗传性疾病。 3)严重智力低下者,常患有各种畸形,生活不能自理,无法承担家庭和子女的抚养义务,且子女智力低下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产前诊断】 产前诊断是指在胎儿出生之前应用各种诊断手段,了解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例如是否有器官畸形、染色体或基因异常、生化代谢异常等。根据诊断的情况,提出相应的医学建议。 1.产前诊断的对象 (1) 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超过35岁以后,染色体异常特别是21三体综合征(唐

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20)-推荐意见及推荐级别、证据水平

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20)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结直肠学组,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结直肠学组,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推荐意见 1. 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应该在患者就诊时获得,以评估出血的严重程度、可能的出血部位和原因(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2. 病情严重度与失血量呈正相关。临床上应评估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的风险因素(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3. 影像学检查是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和定位诊断的重要手段。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是腹部增强CT 或者腹部CT 血管重建(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4. 对于不能除外上消化道出血的便血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前应首先完善胃镜检查以明确有无上消化道出血(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5. 对于反复呕血、黑便或既往检查没有确诊的患者,建议行第二次胃镜检查进行评估(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 6. 对于反复便血,且临床相关表现提示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既往检查没有确诊,建议行第二次结肠镜检查(推荐级别:有条件推荐;证据水平:极低)。 7. 如果两次检查都正常,建议进行小肠检查(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8. 胶囊内镜应视为上、下消化道检查阴性、怀疑小肠出血患者的首选检查方式,建议择期胶囊内镜的最佳时机为出血停止后72h,但不应超过2 周,且建议应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肠道准备,联合二甲硅油可提高小肠图像质量(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9. 结肠镜检查是明确结直肠出血原因和部位的最重要手段,且可在内镜直视下进行止血治疗,充分的肠道准备有利于内镜下发现病变,紧急情况下可应用灌肠或其他方法(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等)。 10. 如果临床证据提示小肠病变,推荐行对接小肠镜检查全小肠( 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11. 单、双气囊内镜检查的诊断率类似,均可用于小肠疾病的诊断(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高)。 12. 胶囊内镜检查应先于小肠镜进行,以提高诊断率。优先行小肠镜检查一般用于有胶囊内镜检查禁忌证、出血量较大或考虑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高)。 13. 对于经胶囊内镜或小肠镜检查发现活动性出血灶,并且同时存在进行性贫血加重或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如有条件,应采取内镜下止血治疗(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 14. 如果存在持续性或复发性出血,或无法定位出血灶,则推荐补铁治疗、对因治疗,根据出血量决定输血需求(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15. 对于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停用抗凝药物和/ 或抗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

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1、详细询问呕血或/和黑粪情况; 2、出汗、口渴、心悸、头昏、黑蒙或晕厥。老年人应注意精神萎靡、神志淡漠、意识不清。 3、近期有烧伤、创伤、手术、严重感染、休克、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或应用过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4、注意有无反复发作上腹痛、慢性肝病等既往史。或曾内镜检查发现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等。 5、既往史有无患血液病、尿毒症、结缔组织病等全身疾病。 (二)体格检查 1、贫血貌、精神萎靡、烦燥不安、意识模糊、皮肤湿冷、呈灰白色或紫灰花斑。静脉充盈差、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心动过速、尿少、呼吸急促。 2、低热;肠鸣音活跃;

3、不同病因有相应体征,如肝硬化有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腹壁静脉曲张、脾大、腹水等。 (三)辅助检查 1、血象,包括血常规、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数、凝血酶原时间。 2、粪便隐血试验。 3、肝功能、尿素氮、肌酐。 4、急诊内镜检查应在出血24~28小时内,在纠正休克的基础上进行。但在病情危急时,则在纠正休克治疗的同时进行胃镜检查。 5、选择性动脉造影,经急诊内镜不能确诊者,可行选择性动脉造影。 6、X线检查,在出血停止、病情稳定后进行。 7、放射性核素显像,应用静脉注99锝标记的胶体后,用ECT扫描,探测标记物从血管外溢的证据发现出血的部位。 8、CT检查。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临床有呕血或/和黑便者;伴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可诊断上消化出血成立。应和下列情况鉴别: 2、与因进食某些食物或药物引起的黑粪鉴别。 3、与呼吸道出血咽下后出现黑粪或呕、血鉴别。 4、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鉴别。 【治疗原则】 1、一般急救处理措施卧床休息,禁食,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镇静,监测生命体征。 2、量输液选用生理盐水、林格液、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其它血浆代用品、输血,肝硬化病人宜用新鲜血液。 3、止血措施遵循二个原则:一是应区别不同原因上消化道出血而采用不同的止血措施;二是先一般止血措施,效果不理想则选用特殊止血措施。 (1)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采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加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间期可行急诊内镜硬化剂治疗和/或食管静

2020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要点

2020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要点 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义为Trietz 韧带以远的肠道出血,包括小肠出血和结直肠出血。《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20)》结合最新的国内外临床研究结论及专家意见以及我国实际,分别对小肠出血和结直肠出血的临床诊治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推荐,旨在进一步规范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流程。 主要推荐意见 1. 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应该在患者就诊时获得,以评估出血的严重程度、可能的出血部位和原因(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2. 病情严重度与失血量呈正相关。临床上应评估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的风险因素(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3.影像学检查是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和定位诊断的重要手段。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是腹部增强CT 或者腹部CT 血管重建(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强)。 4. 对于不能除外上消化道出血的便血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前应首先完善胃镜检查以明确有无上消化道出血(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5. 对于反复呕血、黑便或既往检查没有确诊的患者,建议行第二次胃镜检查进行评估(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 6. 对于反复便血,且临床相关表现提示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既往检查没有确诊,建议行第二次结肠镜检查(推荐级别:有条件推荐;证据水平:极低)。 7. 如果两次检查都正常,建议进行小肠检查(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8. 胶囊内镜应视为上、下消化道检查阴性、怀疑小肠出血患者的首选检查方式,建议择期胶囊内镜的最佳时机为出血停止后72h,但不应超过2 周,且建议应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肠道准备,联合二甲硅油可提高小肠图像质量(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9. 结肠镜检查是明确结直肠出血原因和部位的最重要手段,且可在内镜直视下进行止血治疗,充分的肠道准备有利于内镜下发现病变,紧急情况下可应用灌肠或其他方法(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等)。 10. 如果临床证据提示小肠病变,推荐行对接小肠镜检查全小肠( 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9

---------------------------------------------------------------最新资料推荐------------------------------------------------------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9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9) 作者: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单位: 来源: 中华妇产科杂志产后出血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 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已于 2009 年制定并发表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对指导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治工作、降低其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后出血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 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已于 2009 年制定并发表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对指导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治工作、降低其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有关防治产后出血的研究取得不少新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对该指南草案进行修订。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推出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9)》。 本指南在《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 1 / 16

订,主要参考 WHO、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加拿大、美国和英国关于产后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以及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国内外有关的临床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全国妇产科医师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其高危因素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碍;四大原因可以合并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每种原因又包括各种病因和高危因素,见表1。 所有孕产妇都有发生产后出血的可能,但有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者更易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孕产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贫血、脱水或身材矮小的产妇等,即使未达到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也会出现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 产后出血的定义与诊断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 24 h 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l、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 000 ml; 严重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 24 h 内出血量 1 000 ml;难治性产后出血是指经宫缩剂、持续性子宫按摩或按压等保守措施无法止血,需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的严重产后出血。 诊断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对出血量有正确的测量和估计,错误低估将会丧失抢救时机。 突发大量的产后出血易得到重视和早期诊断,而缓慢、持续的少量出血和血肿容易被忽视。

RCOG产后出血指南

RCOG产后出血指南 产后出血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l、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 000 ml;严重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1 000 ml;难治性产后出血是指经宫缩剂、持续性子宫按摩或按压等保守措施无法止血,需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的严重产后出血。2016年RCOG推出产后出血的预防与管理指南,现在为大家带来最新指南性建议。 如何降低产后出血的风险? 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碍;四大原因可以合并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所有孕产妇都有发生产后出血的可能,但有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者更易发生。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孕产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贫血、脱水或身材矮小的产妇等,即使未达到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也会出现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 预防产后出血推荐:加强产前保健及积极处理第三产程,例如:预防性使用宫缩剂;延迟钳夹脐带和控制性牵拉脐带。

指南更新: ◆经研究发现,治疗孕妇产前贫血有利于降低其产后出血的风险。 ◆预防性子宫按摩对预防产后出血没有任何作用。 ◆对于有产后出血高危风险的怀孕女性,运用一系列预防因素比单独使用催产素有效。 ◆临床医生应该充分考虑在剖宫产中应用静脉注射氨甲环酸以减少出血以降低其产后出血的风险。 产后出血的处理 在寻找出血原因的同时进行一般处理,包括向有经验的助产士、上级产科医师、麻醉医师等求助,通知血库和检验科做好准备;建立双静脉通道,积极补充血容量;进行呼吸管理,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给氧;监测出血量和生命体征,留置尿管,记录尿量;交叉配血;进行基础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并行动态监测。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疗指南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根据出血的病因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在所有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食管静脉曲张占前三位。 【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或血便,常伴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1、呕血,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症状。 (1)呕吐物的颜色主要取决于是否经过胃酸的作用。出血量小,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呕吐物多棕褐色呈咖啡渣样;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呕吐物呈鲜红或有血凝块。 (2)有呕血者一般都伴有黑便,通常幽门以上大量出血表现为呕血。 2、黑便或便血 (1)上、下消化道出血均可表现为黑便。 (2)黑便色泽受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短的影响。通常黑便或柏油样便是血红蛋白的铁经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出血量大、速度快、肠蠕动亢进时,粪便可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类似下消化道出血。 (3)有黑便者不一定伴有呕血。通常幽门以下出血表现为黑便。如果幽门以下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血液反流至胃,可兼有呕血;反之,如果幽门以上出血量小、出血速度慢,可不出现呕血仅见黑便。 3、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1)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心悸、出汗、口渴、黑蒙、晕厥、尿少以及意识改变。 (2)少数患者就诊时仅有低血容量性周围循环衰竭症状,而无显性呕血或黑便,需注意避免漏诊。 4、其他临床表现 (1)贫血和血常规变化:急性大量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但在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与血细胞比容可无明显变化。上消化道大量出血2~5小时,白细胞计数升高,止血后2~3天可恢复正常。但肝硬化患者如同时有脾功能亢进,则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2)发热: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多数患者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持续数日至一星期。发热的原因可能由于血容量减少、贫血、周围循环衰竭、血分解蛋白的吸收等因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

诊疗指南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2015)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50(07):481-485.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种重要的妊娠期并发症,主要导致围产儿死亡率增加。其发病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迄今国际上尚无有关ICP的统一诊治意见。2011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了第1版"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该指南的发表对我国ICP诊治的规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在ICP诊治方面又有了新的认识,为此,对其进行了重新修订。ICP 曾有过许多命名,也引起了诊断和治疗的混乱,自第1版ICP诊疗指南发表后,国内教科书和文献已基本一致采用了第1版ICP诊疗指南中的命名。 高危因素 具有ICP高危因素的人群其发病率明显升高,加强识别ICP高危因素对提高该病的诊断具有临床价值,包括: (1)有慢性肝胆基础疾病,如丙型肝炎、非乙醇性肝硬变、胆结石或胆囊炎、非乙醇性胰腺炎,有口服避孕药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症病史者[1]; (2)有ICP家族史者; (3)前次妊娠有ICP病史,再次妊娠其ICP复发率在40%~70%[2]。 (4)双胎妊娠孕妇ICP发病率较单胎妊娠显著升高,而ICP发病与多胎妊娠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并积累资料[3]; (5)人工授精妊娠的孕妇,ICP发病危险度相对增加[4]。 临床表现 一、皮肤瘙痒 为主要的首发症状,初起为手掌、脚掌或脐周瘙痒,可逐渐加剧而延及四肢、躯干、颜面部;瘙痒程度各有不同,夜间加重,严重者甚至引起失眠。70%以上发生在妊娠晚期,平均发病孕周为30周,也有少数在孕中期出现瘙痒的病例。瘙痒大多在分娩后24~48 h缓解,少数在48 h以上。 二、黄疸 出现瘙痒后2~4周内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黄疸发生率较低,多数仅出现轻度黄疸,于分娩后1~2周内消退。 三、皮肤抓痕 ICP不存在原发皮损,但因瘙痒抓挠皮肤可出现条状抓痕,皮肤组织活检无异常发现[5]。尽管ICP不存在原发皮损,但由于该病的特殊性和对胎儿造成的风险,有学者提出将ICP的皮肤表现归属于妊娠期皮肤病的一种[5],但未得到公认。 四、其他表现 少数孕妇可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轻微脂肪痢等非特异性症状[6],极少数孕妇出现体质量下降及维生素K相关凝血因子缺乏,而后者可能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辅助检查 一、血清胆汁酸水平改变是ICP最主要的实验室证据 目前,血清胆汁酸水平的测定主要包括总胆汁酸和甘胆酸。既往将总胆汁酸和甘胆酸列为同等重要,结合近年文献,特别是英国皇家妇产科协会(RCOG)2011版的指南,考虑甘胆酸在ICP诊断与程度分类中的稳定性差,故在ICP诊断及监测中以总胆汁酸水平作为检测指标更合理。 现对胆汁酸系列的临床价值比较一致的评价是:(1)ICP孕妇胆汁酸水平较健康孕妇显著上升。(2)总胆汁酸水平升高,伴或不伴肝酶水平升高就足以支持ICP的诊断和严重程度的

产后出血预防与管理指南2019年度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9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9) 作者: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单位: 来源: 中华妇产科杂志产后出血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 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已于 2009 年制定并发表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对指导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治工作、降低其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后出血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 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已于 2009 年制定并发表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对指导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治工作、降低其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有关防治产后出血的研究取得不少新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对该指南草案进行修订。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推出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9)》。 本指南在《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参考 WHO、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加拿大、美国和英国

关于产后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以及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国内外有关的临床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全国妇产科医师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其高危因素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碍;四大原因可以合并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每种原因又包括各种病因和高危因素,见表1。 所有孕产妇都有发生产后出血的可能,但有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者更易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孕产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贫血、脱水或身材矮小的产妇等,即使未达到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也会出现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 产后出血的定义与诊断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 24 h 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l、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 000 ml; 严重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 24 h 内出血量 1 000 ml;难治性产后出血是指经宫缩剂、持续性子宫按摩或按压等保守措施无法止血,需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的严重产后出血。 诊断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对出血量有正确的测量和估计,错误低估将会丧失抢救时机。 突发大量的产后出血易得到重视和早期诊断,而缓慢、持续的少量出血和血肿容易被忽视。 出血量的绝对值对不同体质量者临床意义不同,因此,最好能计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9)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9)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产后出血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 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已于 2009 年制定并发表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对指导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治工作、降低其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有关防治产后出血的研究取得不少新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对该指南草案进行修订。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组织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推出了《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9) 》。 本指南在《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草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参考 WHO、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 、加拿大、美国和英国关于产后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以及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国内外有关的临床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全国妇产科医师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其高危因素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和凝血功能障碍;四大原因可以合并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每种原因又包括各种病因和高危因素,见表 1。

所有孕产妇都有发生产后出血的可能,但有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者更易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孕产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贫血、脱水或身材矮小的产妇等,即使未达到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也会出现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 产后出血的定义与诊断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 24 h 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l、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 000 ml; 严重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 24 h 内出血量 1 000 ml; 难治性产后出血是指经宫缩剂、持续性子宫按摩或按压等保守措施无法止血,需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的严重产后出血。 诊断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对出血量有正确的测量和估计,错误低估将会丧失抢救时机。 突发大量的产后出血易得到重视和早期诊断,而缓慢、持续的少量出血和血肿容易被忽视。 出血量的绝对值对不同体质量者临床意义不同,因此,最好能计算出产后出血量占总血容量的百分比,妊娠末期总血容量的简易计算方法为非孕期体质量( kg) x7%( 1+40%) ,或非孕期体质量(kg) x10%。 常用的估计出血量的方法有: (1) 称重法或容积法; (2) 监测生命体征、尿量和精神状态; (3) 休克指数法,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mm Hg) ,见表 2; (4) 血红蛋白水平测定,血红蛋白每下降 10 g/L,出血量为 400~500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 产后出血的定义与诊断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l、剖宫产分娩者出血量≥1 000 ml;严重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1 000 ml;难治性产后出血是指经宫缩剂、持续性子宫按摩或按压等保守措施无法止血,需要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的严重产后出血。 诊断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对出血量有正确的测量和估计,错误低估将会丧失抢救时机。突发大量的产后出血易得到重视和早期诊断,而缓慢、持续的少量出血和血肿容易被忽视。出血量的绝对值对不同体质量者临床意义不同,因此,最好能计算出产后出血量占总血容量的百分比,妊娠末期总血容量的简易计算方法为非孕期体质量(kg)x7%x(1+40%),或非孕期体质量(kg)x10%。 常用的估计出血量的方法有:(1)称重法或容积法;(2)监测生命体征、尿量和精神状态;(3)休克指数法,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mm Hg),见表1;(4)血红蛋白水平测定,血红蛋白每下降10 g/L,出血量为400~500 ml。但是在产后出血早期,由于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值常不能准确反映实际出血量。值得注意的是,出血速度也是反映病情轻重的重要指标。重症产后出血情况包括:出血速度>150 ml/min;3 h内出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50%;24 h内出血量超过全身总血容量。

休克指数估计出血量(ml)占总血容量的百分比(%) <0.9<500<20 1.0100020 1.5150030 2.0≥2500≥50 产后出血的预防 (一)加强产前保健 产前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充分认识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高危孕妇尤其是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植人者应于分娩前转诊到有输血和抢救条件的医院分娩。 (二)积极处理第三产程 积极正确地处理第三产程能够有效降低产后出血量和产后出血的危险度,为常规推荐(Ⅰ级证据)。 1. 预防性使用宫缩剂:是预防产后出血最重要的常规推荐措施,首选缩宫素。应用方法:头位胎儿前肩娩出后、胎位异常胎儿全身娩出后、多胎妊娠最后1个胎儿娩出后,予缩宫素10U加入500 ml液体中以100~150 ml/h静脉滴注或缩宫素10U肌内注射。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还可考虑应用卡贝缩宫素,其半衰期长(40~50 min),起效快(2 min),给药简便,100 μg单剂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