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鲁忠义版)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鲁忠义版)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鲁忠义版)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

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任务

1、描述

2、解释

3、预测

4、控制

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理论心理学类

1.1普通心理学

1.2实验心理学

1.3生理心理学

1.4发展心理学

1.5社会心理学

2、应用心理学类

2.1教育心理学

2.2咨询心理学

2.3管理心理学

2.4消费心理学

2.5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第二节心理学与合格中小学教师

一、合格教师的心理素质

1、教师的智力素质

1.1敏锐的观察力

1.2丰富的想像力

1.3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1.4注意分配的能力

2、教师的情感素质

2.1成熟而稳定的情感

2.2爱的情感

2.2.1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2.2.2对学生的热爱

2.2.3对所教学科的热爱

3、教师的意志素质

4、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

4.1教师的知识结构

4.1.1本体性知识

4.1.2实践性知识

4.1.3条件性知识

4.2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4.2.1教学认知能力

4.2.2教学设计能力

4.2.3教学操作能力

4.2.3.1表达能力

4.2.3.2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4.2.3.3运用现在教育技术的能力

4.2.4教学监控能力

4.2.5教学反思能力

4.2.6因材施教的教育能力

4.2.7获取信息的能力

4.2.8教育科研能力

4.2.9心理教育能力

5、教师的人格素质

5.1浓厚的职业兴趣

5.2正确的动机

5.3健全的自我意识

5.3.1正确的自我认知

5.3.2积极的自我体验

5.3.3良好的自我调控

5.4良好的性格

5.4.1公正无私

5.4.2谦虚诚实

5.4.3活泼开朗

5.4.4独立善断

二、心理学有助于培养合格教师

1、有助于教师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品德教育工作

3、有助于教师运动心理学原理提高班级管理的能力

4、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5、有助于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科学研究

第二章中小学生行为的调节与控制

第一节行为的动力机制——动机

一、动机概述

1、动机概念

2、动机功能

2.1激活功能

2.2指向功能

2.3维持和调节功能

3、动机分类

3.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3.2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二、动机的理论

1、动机的本能理论

2、动机的驱力理论

3、动机的强化理论

4、成就动机理论

5、奥苏泊尔成就动机理论

6、动机的归因理论

7、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8、班杜拉的动机理论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

1、明确学习目的和近期目标,引发和强化学习动机

2、通过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4、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学生动机的迁移。

5、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归因

6、合理组织竞赛与合作

7、及时反馈,合理利用表扬与批评

第二节意志

一、意志的概念

二、意志的特征

1、意志行动的目的性

2、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

3、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三、意志的心理加工过程

1、采取决定阶段

1.1动机斗争

1.1.1接近-接近型冲突

1.1.2回避-回避型冲突

1.1.3接近-回避型冲突

1.1.4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1.2确定行动目的

1.3方法选择和行动计划的制定

2、执行决定阶段

四、意志品质及中小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意志品质

1.1自觉性

1.2果断性

1.3坚韧性

1.4自制力

2、中小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2.1指导学生确立人生目标,树立远大志向

2.2引导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2.3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4指导学生从点滴小事入手,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意志

2.5加强学生耐挫能力指导,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

第三章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上

第一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

1、什么是注意

2、注意的功能

2.1选择功能

2.2维持功能

2.3调节功能

3、注意的种类

3.1无意注意

3.2有意注意

3.3有意后注意

4、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

4.1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容易被一些新鲜刺激所吸引,中学生的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作用

4.2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三、训练注意的方法

1、划销测验

2、舒尔特表法

四、运用组织规律组织教学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教学

1.1优化教学环境

1.2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1.3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

1.4考虑学生的情绪状态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2.1加深学生对学习目的、任务的理解

2.2培养间接兴趣

2.3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2.4加强意志锻炼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第二节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

1、感觉概述

2、感觉的种类

二、知觉

1、知觉概述

2、知觉的种类

3、知觉的特性

3.1知觉的整体性

3.2知觉的选择性

3.3知觉的理解性

3.4知觉的恒常性

4、观察与观察力

4.1观察

4.2观察力

4.2.1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4.2.2观察前要作好有关知识的准备

4.2.3教会学生进行观察的程序和方法

4.2.4指导学生整理和总结观察结果。

三、中小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和特点

1、中小学生感觉能力的发展

2、中小学生知觉能力的发展

3、中小学生感知觉能力的特点

四、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教学的需要使用教具

2、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使用教具

3、使用直观教具时要有正确的言语配合

第三节记忆

一、记忆概述

1、什么是记忆

2、记忆的种类

2.1按照内容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抽象记忆、情感记忆、运动记忆。

2.2按照有无动机和目的,记忆可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2.3按照记忆方法的不同,记忆可分为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

3、中小学生记忆的发展

3.1从无意记忆为主向有意记忆为主发展

3.2从机械记忆为主向意义记忆为主发展

3.3从形象记忆到抽象记忆的发展

二、记忆的加工系统

1、感觉记忆

2、短时记忆

3、长时记忆

三、记忆的加工过程

1、识记

2、保持与遗忘

2.1保持

2.2遗忘

3、再认与回忆

3.1再认

3.2回忆

四、运用记忆规律组织教学

1、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识记效果

1.1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1.2加强学生对识记内容的理解

1.3引导学生选用适当的识记方法

2、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组织复习

2.1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2.2恰当安排复习内容

2.3尝试回忆法的应用

2.4复习方法多样化

3、利用记忆线索提高记忆效果

3.1层次组织

3.2学习情境

3.3主体的姿势

第四章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下

第一节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

一、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2、初中生思维发展特点

3、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二、中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提高中小学生的思维水平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3、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4、提高言语表达水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二节问题解决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

1、目标指向性

2、操作系列性

3、操作认知性

二、问题解决策略

1、算法

2、启发法

2.1手段-目的分析

2.2逆向搜索

2.3爬山法

2.4类比迁移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刺激模式

2、功能固着

3、定势

4、情绪情感

5、动机

第三节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与教育

一、创造力与创造型学生

1、什么是创造力

2、创造型学生

二、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1、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2、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2.1创造性思维能力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强

2.2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结构日趋完整

3、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发展

3.1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明显发展起来。

3.2中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有很大发展。

3.3中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有所发展。

三、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激发学生主动解惑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2、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3、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

4、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5、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培养创造个性

四、中学生创造力开发方法

1、头脑风暴法

2、核查表法

第四节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与教育

一、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2、想象的创造性日益增强

3、想像的现实性逐步增强

二、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1、增加学生的表象储备

2、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丰富学生的情感

4、激发学生的灵感

三、中小学生想象力开发方法

1、粘合法

2、综合法

3、夸张法

4、具象法

5、联想法

6、二元坐标法

第五章中小学生情绪情感与教育

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情感

1、情绪情感的概念

1.1情绪情感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1.2情绪情感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

1.3情绪情感总是伴随着或隐或显的外部表现

1.4与情绪情感相伴而生的还有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即生理唤醒

2、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2.1在起源上,情绪是与生俱来的

2.2情绪具有情景性和暂时性

2.3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

二、情绪情感的功能

1、信号功能

2、动力功能

3、组织功能

4、感染功能

5、保健功能

第二节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二、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第三节情绪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

1、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深刻

2、情绪情感的表现形式趋于内敛和稳定

3、情绪情感的自控能力不断增强

二、情绪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情绪情感的感染力

2、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

2.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2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目标,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2.3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运用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4、教会学生保持良好情绪的方法,提高其驾驭自己情绪的能力4.1合理认知情绪波动的起因

4.2自我排解

4.3他助宣泄

4.4注重休养,提高境界

5、家校结合,共育良好的情绪情感氛围。

第六章中小学生个性心理与教育

第一节中小学生气质与教育

一、气质的概述

1、气质的概念

2、气质的心理特性

2.1感受性

2.2耐受性

2.3灵敏性

2.4行为的可塑性

2.5情绪兴奋性

2.6向性

3、气质的类型

3.1强而平衡又兼灵活性,“活泼型”。

3.2强而不平衡型,“不可遏制型”

3.3强而平衡又兼不灵活性,“安静型”

3.4弱型,又称“抑制性”。

4、气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4.1对身心健康的意义

4.2教育的意义

4.3社会的意义

二、中小学生气质差异与教育

1、多血质的学生

2、胆汁质的学生

3、粘液质的学生

4、抑郁质的学生

第二节中小学生性格的培养

一、性格概述

1、性格的概念

2、性格的结构

2.1性格的态度特征

2.2性格的意志特征

2.3性格的情绪特征

2.4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的类型

3.1根据优势心理机能分类——机能类型说

3.2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分类——向性说

3.3根据个体独立性程度分类——独立说

3.4根据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分类——社会文化类型说

3.5根据性格的成分分类——特质说

3.5.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3.5.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3.5.3吉尔福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3.5.4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3.5.5现代“大五因素”特质理论

4、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二、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1、遗传与生理的影响

2、环境的影响

2.1家庭环境和教育对性格影响

2.2学校教育对性格影响

2.3文化与社会风气对性格影响

2.4自然因素对性格的影响

3、主观能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

三、中小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充分发挥教学的作用

3、注意教师自身言传身教的作用

4、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5、利用集体的力量进行感染和熏陶

6、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7、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第三节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教育

一、自我意识概述

1、自我意识的概念

2、自我意识的结构

2.1自我认识

2.2自我体验

2.3自我调节和监控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中心期

2、客观化时期

3、主观化时期

三、中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2、让学生学会接受自我、悦纳自我,培养自尊、自信心理

3、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

4、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

5、通过角色互换训练增强学生社会认知能力

6、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第七章中小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性质

一、态度的性质

1、态度的定义

1.1态度是心理层面的东西而不是外显行为,它只是外显行为的准备状态和倾向。

1.2态度与价值判断有关

1.3态度是学习的结果

2、态度的构成

2.1认知成分

2.2情感成分

2.3行为倾向成分

二、品德的性质

1、品德的定义

2、品德的构成

2.1道德认识

2.2道德情感

2.3道德意志

2.4道德行为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第二节态度与品德形成和改变的几种理论

一、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判断”研究

1.1儿童品德发展阶段划分

1.1.1自我中心阶段

1.1.2权威阶段

1.1.3可逆性阶段

1.1.4公正阶段

1.2两个规律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的含义

2、观察学习的过程

2.1注意过程

2.2保持过程

2.3复现过程

2.4动机过程

3、影响观察学习的因素

3.1儿童发展状态

3.2榜样的特征

3.3榜样的行为后果

3.4后果的预期

3.5目标定向

3.6自我效能感

4、观察学习理论的应用价值

4.1榜样对人行为的影响极大

4.2观察者看到榜样行为后果是影响其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

4.3强化是影响行为的决定因素,教师可以利用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这三种形式,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4.4依据影响学生观察的因素,提供或优化各种影响因素,以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三、认知失调理论

四、道德价值观辨析轮

1、价值观辨析的理论与基本方法

2、价值观辨析学派的赋值策略

第三节态度与品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二、情感陶冶法

三、榜样示范法

四、自我教育法

五、行为实践法

第四节中小学生态度、品德形成和改变的条件与教育策略

一、态度、品德形成和改变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

1.1学校环境

1.2家庭环境

1.3社会风气

1.4榜样人物或事件

1.5强化与惩罚

2、内部条件

2.1个人信息

2.2认知失调

2.3态度定势

二、品德形成和改变的心理过程与教育策略

1、道德认识的形成与教育策略

1.1道德认识的形成

1.1.1道德概念的掌握

1.1.2道德评价能力发展

1.1.3道德信念的形成

1.2道德认识的教育策略

1.2.1价值澄清法

1.2.2恰当运用单面论据和双面论据

1.2.3小组道德讨论

1.2.4群体规定

2、道德情感的形成与教育策略

2.1道德情感的形成

2.1.1道德情感的内容和作用

2.1.2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

2.2道德情感的教育策略

2.2.1以情育情

2.2.2以知育情

2.2.3以境育情

2.2.4舆论强化,以群促请

2.2.5形象激发,促情共鸣

3、道德意志的形成与教育策略

3.1道德意志的形成

3.2道德意志的教育策略

4、道德行为的形成与教育策略

4.1道德行为的形成

4.2道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4.2.1激发动机

4.2.2行为塑造

4.2.3自我强化

4.2.4适度奖惩

4.2.5榜样示范

第五节中小学生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及品德不良的转化

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1、依从阶段

2、认同阶段

3、内化阶段

二、过错行为与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和条件

1、醒悟阶段

1.1消除疑惧

1.2引发其他需要

2、转变阶段

2.1切断不良诱因

2.2故意提供不良诱因

3、巩固阶段

3.1避免歧视和翻旧帐

3.2使犯过者形成完整的自我观念

第八章中小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学习与学习迁移

一、学习的含义与分类

1、学习的含义

2、人类学习的特点

2.1人类学习的一般特点

2.2学生学习的特点

3、学习的分类

3.1学习的内容分类

3.1.1知识学习

3.1.2技能学习

3.1.3社会规范学习

3.2学习结果分类

3.2.1言语信息

3.2.2智慧技能

3.2.3认知策略

3.2.4动作技能

3.2.5态度

3.3学习方式分类

3.3.1学习进行方式划分

3.3.1.1接受学习

3.3.1.2发现学习

3.3.2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关系:

3.3.2.1机械学习

3.3.2.2有意义学习

二、学习迁移

1、学习迁移的概述

2、学习迁移的分类

2.1根据迁移发生的领域

2.1.1知识迁移

2.1.2技能迁移

2.1.3态度迁移

2.2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

2.2.1正迁移

2.2.2负迁移

2.3根据迁移的方向

2.3.1顺向迁移

2.3.2逆向迁移

2.4根据迁移发生的水平

2.4.1侧向迁移

2.4.2纵向迁移

2.5根据迁移发生的范围

2.5.1特殊迁移

2.5.2一般迁移

2.6根据迁移发生的自动化程度

2.6.1低路迁移

2.6.2高路迁移

3、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3.1主观因素

3.1.1学习者的智力水平

3.1.2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特点

3.1.3学习者的心理定势

3.2客观因素

3.2.1学习材料的性质

3.2.2教师的指导

3.2.3学习情景的相似性

4、促进迁移的教学

4.1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4.2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

4.3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分析教学内容适合何种迁移4.4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

第二节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

1、学习策略的含义

2、学习策略的特征

二、典型的学习策略

1、认知策略

1.1复述策略

1.2精加工策略

1.3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

2.1自我计划策略

2.2自我监控策略

2.3自我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3.1学习时间的管理

3.2学习环境的管理

3.3努力状态的管理

3.4学业求助策略

三、学习策略的教学

1.学习策略教学原则

1.1主体性原则

1.2内化性原则

1.3特定性原则

1.4生成性原则

1.5有效的监控

1.6个人效能感

2、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2.1增强学生对他人及自我认识过程的意识

2.2指导学生监控评估自己的能力

2.3引导学生写学习日志

第三节几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的内涵

2、自主学习的过程与阶段

2.1自主学习的过程

2.2自主学习的阶段

2.2.1自主学习的计划阶段

2.2.2行为或意志控制阶段

2.2.3自我反思阶段

二、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的内涵

2、合作学习的要素

2.1积极的相互依赖

2.2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2.3个体责任

2.4人际交往技能

2.5小组加工

3、合作技能及其训练

三、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2.1开放性

2.2探究性

2.3实践性

3、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

3.1指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

3.2组建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

3.3实施研究,得出结论

3.4成果交流,总结反思

第九章中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与教育

第一节人际沟通

一、什么是人际沟通

1、人际沟通的概念

2、人际沟通的种类

2.1语词沟通与非语词的沟通

2.2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2.3直接沟通与间接沟通

2.4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2.5自我沟通与人际沟通

3、人际沟通的结构

3.1信息源

3.2信息

3.3通道

3.4信息接受人

3.5反馈

3.6障碍

3.7背景

4、人际沟通的意义

4.1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

4.2能协调人际关系

4.3能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

4.4能促进个体社会性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二、有效人际沟通的条件

1、沟通双方必须有共同理解的符号系统

2、沟通中信息的传递应尽量避免外界的干扰

3、信息的接受人要有心理上的准备

4、在沟通中要充分考虑到背景因素

三、网络中的人际沟通

1、网络中人际关系的特点

1.1开放性

1.2自主性

1.3间接性

1.4匿名性

1.5平等性

1.6失范性

2、如何恰当利用网络

3、网络成瘾的诊断

3.1症状标准

3.2严重程度标准

3.3病程标准

4、网络成瘾的戒断

4.1彻底审慎的思考

4.2记录上网时间

4.3了解上网习惯

4.4认识上网的诱因

4.5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替代

4.6面对现实中的问题

第二节社会认知

一、什么是社会认知

1、社会认知的概念

2、社会认知的过程

二、人际印象的形成

1、印象的形成

2、印象形成的信息加工模式

2.1加法模式

2.2平均模式

2.3加权平均模式

3、人际印象形成中的认知偏差

3.1首因效应

3.2近因效应

3.3刻板印象

3.4投射效应

3.5光环效应

4、印象管理

4.1印象管理的概念

4.2印象管理的策略

4.2.1按社会常模或以对方的好恶整饰自己

4.2.2隐藏自我

4.2.3按社会期待整饰自己

4.2.4投人所好

三、人际认知的内容

1、对他人的认识

1.1对他人情绪的认知

1.1.1面部表情

1.1.2身段表情

1.1.3言语表情

1.2对他人人格的认知

2、对自我的认识

3、对人际关系的认识

3.1对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认识

3.2对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认识

四、偏见及其影响

1、偏见及其特点

2、偏见的成因

2.1动机因素

2.2社会文化因素

2.2.1社会化的因素

2.2.2大众传媒的因素

2.2.3群体间的竞争

2.3认知因素

3、消除偏见的有效方法

3.1重新社会化

3.2群体的交往活动

3.3重新分类

第三节人际关系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一般概念

1.1人际关系的特点

1.2研究和了解中小学教育中人际关系的意义

2、人际关系的建立及发展

2.1人际关系的状态

2.2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2.2.1定向阶段

2.2.2情感探索阶段

2.2.3感情交流阶段

2.2.4稳定交往阶段

二、人际关系的原则

1、交互性原则

2、强化原则

3、功利原则

4、自我价值保护的原则

三、学校中常见的人际关系

1、师生关系

2、同学关系

3、朋友关系

四、学校人际关系中的模仿与暗示

1、什么是模仿

1.1非控制性

1.2表面性

1.3相似性

2、什么是暗示

五、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注意相貌和衣着

2、增加交流

3、互补性

4、改善人格

第四节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

一、自卑心理及其消除

1、自卑心理及其表现

2、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2.1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

2.2遭受挫折

2.3过分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3、自卑心理的消除

3.1要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

3.2要让学生悦纳自己

3.3要让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二、嫉妒心理及其矫正

1、嫉妒心理及其特征

1.1潜隐性与行为性并存

1.2等同性与变化性并存

2、嫉妒心理的矫正

2.1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超越自我

2.2教育学生学会羡慕别人

2.3教育学生要有宽阔的胸怀

三、羞怯心理及其克服

1、羞怯心理的类型

1.1气质性羞怯心理

1.2认识性羞怯心理

1.3挫折性羞怯心理

2、造成羞怯的主要原因

2.1心理压力

2.2家庭因素

2.3学校环境影响

3、羞怯心理的克服

3.1要让学生树立信心

3.2要让学生放下包袱

3.3要让学生鼓起勇气

3.4要教给学生交往的技巧

第十章群体心理与班集体建设

第一节群体及其形成

一、群体概述

1、群体

2、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

3、群体类型

3.1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3.2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二、群体的形成与个体的加入

1、群体形式

2、加入群体

三、群体的心理功能

1、归属功能

2、认同功能

3、支持功能

4、塑造功能

第二节学校群体的心理效应一、从众心理

1、从众及其实验研究

2、从众的原因

3、不从众

二、社会助长与社会懈怠

1、社会助长

2、社会懈怠

三、去个性化现象

1、匿名效应

2、责任分散

3、自我意识因素

四、群体极化

1、群体极化

2、冒险转移的原因与预防

第三节班集体心理建设

一、班集体

1、班级与班级体

2、班集体的形成

二、班集体凝聚力与班集体心理气氛

1、班集体凝聚力

1.1凝聚力与班集体凝聚力

1.2班集体凝聚力的测量

1.2.1社会计量法

1.2.2社会计量法的实施步骤

1.2.2.1设计

1.2.2.2实施

1.2.2.3结果整理

1.2.2.4资料分析

2、班级心理气氛

2.1班级心理气氛的概念

2.2班级心理气氛的测量

3、影响班级凝聚力和心理气氛的因素

3.1熟悉性和相似性

3.2班级目标的实现

3.3教师班级管理风格

三、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1、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2、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与教育

第十一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心理健康者的特征

1、积极的人生态度

2、客观与开放

3、自爱与爱他

大学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编心理学的科学基础 第一章心理学与社会生活 心理学的学科中有动物心理学(又叫比较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两个基本成员。 第一节人类生活质量与科学心理学 一.人类文明进程中对“人”、“心”的探索 古代哲学心理学的论题主要集中在人性本质的四个重要命题上: 1.身心关系问题。 2.天性与教养问题。 3.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 4.知识来源问题。 二.科学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1.所谓心理学,即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最早叫心灵,最早对心灵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的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 3.人的心理实质是什么? ①心理是脑的机能。②脑是心理的器官。③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④人的心理是遗传、环境与个体能动性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4.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初级阶段高级阶段 认识过程:(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感、情绪 意志过程中间环节 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 5.心理过程中,认识过程的伴随状态的注意,认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是能动的。 6.情绪表现为心境、激情和应激;情感是社会性的,是对较抽象的事物的反应,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三个方面。情感的发展水平是人的社会成熟水平的标志,情感发展水平越高,情绪调控能力就越强,人的社会精神面貌就越好。 7.心理现象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自然属性,总的来说,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8.心理学的学科任务主要对人类心理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描述发生的事情是心理学最基本的任务。 第二节心理学的由来和发展 一.心理学的由来、建立 1.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近代欧洲意识心理学最原始的表达方式。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欧洲 历史上第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专门著作。 2.理性主义心理哲学的基本理念来自柏拉图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康德、 黑格尔、赫尔巴特。经验主义心理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培根、洛克、伯克莱、休谟、米尔、孔德。浪漫主义心理哲学代表人物有卢梭、尼采、歌德、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蒙台梭利。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 建立。 二、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 1.结构主义心理学又称构造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为冯特。 2.机能主义心理学又称机能心理学,创始人为詹姆斯,代表人物有杜威、安吉尔、卡尔,具有使用主义倾向。 3.塔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创始人是维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考夫卡、苛勒。 4.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华生。 5.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医生弗洛伊德。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荣格、阿德勒、霍妮。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要点一.通假字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突然兴起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通“亢”:强 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 合从.缔交通“纵”:纵向联盟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 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盘问 约从离衡.通“横”:横向联盟 三.古今异义 国家古:国:诸侯国今: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爱人古: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铸以为金.人十二古:把……作为今:认为 山东古:崤山以东的地区今:指山东省 西河.之外古:黄河今:一般河流 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行的工具 因河.为池古:护城河今:池塘 赢.粮而景从古:担负今:获胜、胜利 以致 ..天下之士古:用来招纳今:连词 铸以为金.人十二古:铜人今:黄金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席卷 ..、包举 ..、囊括 ..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向南、向西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东、向北 南.取百越之地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向北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 (2)名词作动词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作窗户、做门轴 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外连衡 ..而斗诸侯采取连横的策略 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将.数百之众率领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按次序排列 会盟.而谋弱秦结盟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逃走的军队(2)动词使动 外连横而斗.诸侯使……相斗流血漂.橹使……漂浮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约从离.衡使……离散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要的地势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有利的形势(2)形容词动用 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变小,变弱 (3)形容词使动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弱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蠢 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使……弯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余威震于殊俗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2)宾语前置句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陈利兵而谁何。 (3)被动句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4)省略句 商君佐之,(秦孝公)内立法度 以(之)为桂林象君 聚之(于)咸阳

大学 选修课 心理学 复习资料 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独立的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二、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三、心理学的体系 1.基础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科学中与各分支心理学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方法学问题,以及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 2.应用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把基础性心理学所揭示出的一些基本规律应用于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并进一步探索在各实践领域中 心理活动的具体规律问题。 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司法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 四、心理是脑的机能 1.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2.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第二章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各种感受器能够区别出适宜的刺激,从而使大脑产生了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 映就是感觉。 2.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的产生,必须是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且与 感觉同时进行。 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1)所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感觉——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2)生理基础不同。感觉——单一分析器;知觉——多种分析器。 (3)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在感觉到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生理活动过程,知觉的反映 要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2.联系: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没有 感觉就没有知觉。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完整。 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根据感受器在人体内所处的位置和接受刺激的来源的不同,将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 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2.知觉的种类:根据何种分析器在知觉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皮肤知觉等。 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四、错觉 1.错觉:错觉是一种特殊的知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大学公共心理学重点知识总汇

简答论述 一、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P41 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 2、每个人都是自主选择的。 3、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 4、每个人都是又潜能的。 5、每个人都是发展着的。 6、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 二、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P54 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注意的有意性不断增强,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1、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 2、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三、儿童观察的发展趋势,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59 儿童观察的发展总趋势是: 1.有意性不断增强。 2.精确性不断提高。 3.概括性逐渐增强。 感知规律再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地 感知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 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同学都能看得清,听得明。 2.根据知觉的整体性,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 知。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该有间隔和停顿,教师板书应注 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3.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间的差距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4.根据直觉的理解性,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们 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实现的。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66 1.善于识记,增进记忆。 (1)直观形象法 (2)分类记忆法 (3)谐音记忆法 (4)歌诀记忆法 (5)联想记忆法 2、科学复习,克服遗忘。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复习多样化 (4)适当过度复习 五、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P71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过秦论》文言知识梳理归纳

《过秦论》文言知识梳理归纳 ◆生字: 腴(yú)轸(zhěn)镞(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 3. 6. 3.铸以为金人十二 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 4.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5.河 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 6.橹 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池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 向东;北,向北)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 ⑥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

⑦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2.名词作动词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③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利,有利的形势) 2.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削弱)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 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副词:本来 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形容词:固执、顽固 4.利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形做动的使动用法:变得锐利、锋利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形做动的使动用法:使…变快

心理学[第七节思维]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七章思维 第一节思维的基本问题 思维在人的生活当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能不断扩大人的认识范围,不仅能认识现在,还可以回顾过去和预见未来。其次,它能不断提高人的认识深度,不仅能认识人所能一般接触到的事物以及规律,还可以把握人们所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以及规律,使人对现实事物的认识得以无止境地深化。第三,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由认识世界向改造世界发展,不仅能使人掌握知识、认识规律还可以使人由认识世界运用知识和规律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活动。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和记忆,但又离不开感觉、知觉、记忆活动所提供的信息。人们只有在大量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在记忆的作用下,才能进行推理,作出种种假设,并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示感觉、知觉、记忆所不能揭示的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概括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关系,这不仅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了解。所以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另外,概括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也是思维活动能迅速进行迁移的基础。人们认识水平越高,对事物的概括水平也就越高。

2.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在从事科学研究、探索世界的奥秘时,人们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建、改组和更新。 思维活动常常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的,并企图解决这些问题。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再现经验,而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和建构。 二、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人们对事物的分析往往是从分析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开始的。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综合是思维的重要特征,只有把事物的部分、特征、属性等综合起来,才能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抓住事物的本质。 分析与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一种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又需要综合。 (二)比较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只有在思想上把不同对象的部分特征区别开来,才能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还要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比较又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也是重要的思维方法,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知识讲解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1.心理学是研究人性的科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研究物性。 2.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学 科性质) 3.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冯特(心理学之父)。 4.心理学诞生标志:莱比锡心理实验室。 5.心理学研究中的七大流派: ①.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观点:研究对象是意识的结构和内容。 ②.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詹姆斯。观点: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传统流派) ③.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观点:主张研究行为和用实验方法。 ④.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魏特墨、考夫卡。观点: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⑤.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观点:人的行为源于欲望与动机;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⑥.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观点:人性本善。 ⑦.认知心理学派重点: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 6.心理学是通过研究行为,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7.从人的心理的动态——稳态的维度看,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动态 的)、心理特征(稳态的)、心理状态(暂时性的)。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情绪情感过程(喜怒哀惧),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兴趣,信念,动机,世界观,需要),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状态包括:注意,激情,灵感。 8.认知,情感,意志,简称知、情、意,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①认知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基础;②.情绪、情感和意志影响认知活动;③.情绪、情感和意志相互作用。 9. 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密切联系。首先,心理过程是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的基础;其次,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影响制约心理过程;最后,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密切联系。 如果某类心理状态经常反复出现并且持续时间愈来愈长,就转化为心理特征。 10. 意识即心理,意识是人类独有的。意识是我们现实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是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前意识、潜意识。 11. 对人影响较大的四种生物节律:①.年节律;②.月节律28天(月亮的圆缺);③日节律(24小时节律);④90分钟节律。 12. 睡眠状态是一种心理现象,有两种状态即快速眼动睡眠和非眼动睡眠相互转换。 13. 唯物主义心理观: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是社会化的结果(心理的实质)。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梳理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 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 ..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 ..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在国内,对内;外,对外)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 向东;北,向北)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深谋远虑(远,从长远) 2.名词作动词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A、B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提 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瑞士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可直接使用】.doc

《过秦论》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 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3. 培养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文学常识】 1、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人。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辞赋家)。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赋有《吊屈原赋》、《鵩鸟赋》。 2、《过秦论》中的过,就是指出过失之意。 【写作特点】 1. 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用叙事来说理。 2. 对比论证方法的巧妙运用。 3. 大量运用修辞手法,富有文采。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4)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通假字】 1、合从.缔交(“从”通“纵”) 2、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 3、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4、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5、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6、百有.余年(“有”通“又”) 7、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8、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1、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用席子)(像用包布)(像用口袋) 4、内.立法度(对内) 5.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外) 6、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B.名词作动词 1、过.秦论(指出过失) 2、瓮牖.绳枢.(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3、执敲扑 ..而鞭笞天下(用鞭子打,用竹杖打) 4、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5、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6、序.八州而朝同列(引,招致) C.动词作名词 1、追亡.逐北.(逃亡的敌兵,败北的敌兵) D.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变小变弱) E.形容词作名词 1、自以为关中之固.(险固的地方) 2、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F.使动用法

(完整word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二部分心理学 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3. 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5.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 巴普洛夫第一信号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望梅生津”,人和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的。 7.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他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华生认为:意识是玄妙的不可捉摸的,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主张行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他的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格式塔”是从德文而来,意思是完形或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从事物的整体来研究心理。 五、精神分析学派 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他提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思想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的第二势力)本能的生物还原论,故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强调这是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出发点。 七、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新兴的一种思潮。早期的认知心理学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于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认为要了解人的行为,必须研究它的内部心理活动,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简而言之,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知识的获得、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8.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9. 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窗外的歌声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学习、听课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盲打”、织毛衣不用看 三者关系:紧密联系、协同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意注意。 10.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过秦论知识点总结

实用文档 . 过秦论 一.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横向联盟)合从缔交(通“纵”:纵向联盟)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盘问)倔起阡陌之中(通“崛”:突然兴起) 赢粮而景从(通“影”:影子)百有余年(通“又”)孝公既没/始皇既没(通“殁”:死)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通“亢”:强) 二.词类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南取百越之地(名词作状语)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向北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名词作状语)南:向南下:(名词作动词) 去、到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名词作动词) 谈论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名词作动词)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作动词) 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作动词) 排列动词使动使……朝拜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名词作动词) 鞭:用鞭打笞:用竹板打 争割地而赂秦 (动词作状语) 争着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方位名词作表人的名词失败的人 流血漂橹 (动词使动) 使……漂起 弱国入朝(动词使动) 朝拜 吞二周而亡诸侯 (动词使动) 使……灭亡 却匈奴七百余里 (动词使动) 使……退却 约从离衡 (动词使动) 使……离散 外连横而斗诸侯 (动词使动)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动词使动) 使……灭亡 以致天下之士 (动词使动) 使……到来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动词使动) 使……弯曲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 A、B 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 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第一 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 过程。C ,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一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一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 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 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 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 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经典条件作用对教学很有意义P36 4.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强化:凡是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强化物。 A ,正强化: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B,负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惩罚: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减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罚。 A,I 型惩罚: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

公共心理学试题一

公共心理学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 2、注意; 3、感知; 4、记忆; 5、思维; 6、定势; 7、迁移 8、智力;9、创造力;10、情绪(情感);11、情商;12、意志;13、气质;14、性格;15、学习 二、简答题 1、我们应具备怎样的学生观?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3、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起什么作用? 4、青少年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有何特点? 5、教学应如何促进青少年学生的情商发展? 6、青少年存在哪些意志障碍? 7、教师在课堂中常见的问题行为有哪些? 8、当前青少年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 1、学习策略的教学应注意哪些方面? 2、如何根据迁移原理来组织教学? 3、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意志品质? 4、课堂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有哪些方法? 5、如何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四、案例分析答题思路: ?1、说明该案例符合或违背什么心理学原理。 ?2、简要阐明所符合或违背的心理学原理的主要内容。 ?3、结合材料分析(将案和原理融为一体)。 ?实例分析: 在为高年级教师在上课中,发现班上一中队委员思想开小差,老师为促使他“醒悟”,便要这位同学用“以身作则”这个词语造句,这位同学低头不语,于是,老师带着讥讽的口吻造了一句,“中队干部上课应以身作则,自觉遵守纪律!”谁知,过了片刻,该学生站起来回敬了一句,“老师是光荣的人民教师,教育学生应以身作则,怎么能挖苦学生呢?”话音刚落,全般轰动,气得这位老师脸色发白。请分析,这位老师为什么会碰壁(提示:从心理学的意志、品德、需要谈起)。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需要 2、感觉 3、性格 4、想象 5、技能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心理学是研究及其的科学。 2、反射弧由、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构成。 3、食物入口会引起唾液是反射;“望梅止渴”是第信号系统。 4、人的视觉中枢在大脑的叶;运动中枢在大脑的叶。 5、按照需要的产生和起源,可以把需要分为需要和需要;劳动属于需要。 6、“我饱了”属于感觉;“我好冷”属于感觉。 7、在100克的重量上增加3克,甲同学能觉察出重量的差异;当增加5克时,乙同学能觉察出重量的差异。这说明甲同学的差别阈限比乙同学的差别阈限,乙同学的差别感受性比甲同学的差别感受性。 8、用刀子刮玻璃的声音会让人产生皮肤寒冷的感觉,这属于;吃糖之后吃桔子有酸的感觉属于感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