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每一节科学课的探讨

如何上好每一节科学课的探讨
如何上好每一节科学课的探讨

对上好一节科学课的探讨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一的门课程,从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到呈现方式都紧紧围绕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努力摆脱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旧有模式,我们的教材要求是全面关注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力争为他们将来成为一名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总的来说科学课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在课堂。所以,我觉得上好每一节科学课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科学教学的关键,如何上好每一节课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对这个方面,我有以下几点浅见:

一、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前提。

1、准备教材内容的需要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就是说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这样做起事来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上课科学做好准备更加重要,如果做不好课前的准备,那上一节科学课就很难进行,更谈不上上好课。例如:在上三年级上册之《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时,如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准备到事先收集的各种树叶,那叫学生如对各种各样的树叶进行观察呢?怎样能观察出各种树叶的特点来呢?所以,要上好科学课,做好课前准备是前提,是关键。课前准备应不仅包括课教师的准备,而且要有学生的准备,也可以说,课前准

备是双方的,缺少的那一方都不能顺利进行。例如:在教学《蜗牛》这一课时,教师和学生都要准备蜗牛这种小动物,以及放大镜等。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准备好上课用的材料外,还应注意根据教材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室外活动场地,以供上课时用。如上〈〈我看到了什么〉〉一课时,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在课前预先选好一个附近的有利于学生观察的一棵或几棵的大树,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2、要充分考虑学生在科学活动中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我们在与学生共同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常会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因为学生在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是思维极为活跃的时候,是求知欲极强的时候,所以我们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尽可能考虑学生在科学活动中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例如:我在与学生进行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四课《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活动时,其中一个环节---控制物体在发声罐发出声音时,有一组学生向我提出:‘螺丝钉会动,那罐子里的水会不会动呢?如果会动,那水也会振动,也会使发声罐发出声音呀?’从学生用期待的求助的眼光看我,最后又用无奈的眼神看我,使我惭愧!因为我未能充分备好课,未能充分考虑学生在科学活动过程中会提出的问题。这件事,体现了我对学生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学生想听我解释时,因没有作好准备,不能以实验去验证我的解释。我只能说:‘这个问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所以,这一点我认为是值得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的,也值得说出来。

二、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在我们的科学课中,对于要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那我们应实行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就要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认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客观条件,灵活变通,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根据当地易得的材料来替代和补充。例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叶〉〉的时候,课文要求学生观察许多不同的树叶,其中有要求观察枫叶、银杏叶等。这对于我们的南方地区来说,这些树叶是没有的,那我们应该要灵活处理,用其它的叶子来替代也可以。因为我们教学的目的除了要求掌握有关的知识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多一些的观察事物、发现事物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所以我们要灵活地进行处理教材的教学内容,以达到教学的要求。

三、要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

科学探究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由于带有典型性的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更高的教育价值,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选择的内容应当和当地的实际结合起来,并且是少而精的。同时,在活动方式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也应注意典型性,目的是要力图从教材设计的角度去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效益,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地获得大的发展。例如:我们在教学《蜗牛》一课时,在准备材料方面,应找一些有代表性的几种。

四、强调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考虑,“要让学生能够愿意看,教师能够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从小学的现有经验出发,尽可能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喜欢科学课,建立起学习科学课的信心,而且注意到所设计的活动就是在学校能开展的来进行。

五、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观察。

观察作为一种感知的活动,是指人脑通过感觉器官对象的感知过程。通过观察,能够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各种经给验认识,例如:被观察对象中出现的事件或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运动的过程,有关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长短、厚薄、声音、气味、味道、软硬、冷热、轻重、表面光滑程度,等等。观察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在人的一切实践活动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把观察作为一种认识方法运用于科学研究过程,就是科学观察。科学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感知活动运用观察方法获得关于被观察对象的主观映像。如果学生能进行科学观察,那学生就会更容易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了。但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观察呢?

科学观察是由三个要素组成,就是观察者、观察对象、观察工具。观察者是指进行观察的人,即是学生;观察对象是被观察的客观世界的事物、某个片断,是观察活动的客体。观察工具上观察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手段,包括观察仪器及其他具有辅助作用的工具。这三

个要素是一个有机的合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我们首先要教给学生如何根据实际去确立观察的对象,因为只有根据客观的条件去确定观察的对象才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其次就是教会学生使用观察工具。如学生不会用观察工具,那就谈不是观察,如学生会使用工具,则有助于其高效地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

六、让学生的学习走向自主创新学习。

随着学习社会化的到来,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的学习者,使他能够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应对挑战。于是,走向自主创新学习,便成为新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所谓"自主学习",并不是让学生自学,它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等等相对应。有学者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说到底,"自主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学习者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基础上的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可见,自主学习高于学习方法,学习策略。

七、布置相应的课外作业。

在我们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布置相应的课外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我们对事物的观察不是短暂,而是长期的,在课堂上我们的观察受到了时空的艰际。一节课的时间里对一种事物的观察是不够的,必须要把课堂延伸到外。相应的课外作业不仅是课堂的延伸,而

且是重要的补充。例如:上《蚂蚁》一课时,要求学生观察蚂蚁的特征、行走的特点以及生活习惯等等,这在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学生进行课外的观察研究。我们要学生进行观察和研究要做到有记录,因为记录是一个简单的小结,是科学的依据,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的一个方面。

我们的科学教学追求的不仅是纵深方向的发展,而更注重横向内容的拓宽。希望学生能从观察中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掌握更多的观察方法,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并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九江南方小学:刘健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