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自考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
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2、气温垂直递减率:气温随高度的变化通常以气温垂直递减率(Г)表示,即每垂直升高100m,气温的变化值
3、光化学反应:光化学反应: 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所引发的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4、吸附等温线:在恒温等条件下,吸附量Q与吸附物平衡浓度c的关系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其相应的数学
方程式称为吸附等温式。(适用于水体颗粒物对污染物的吸附等温式有Henry型、弗莱特利希(Freundlich)和朗格缪尔(Langmuir)三种等温式。)
5、盐基饱和度: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总量/阳离子交换量X100%;
6、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噬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
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生物富集: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积累:生物从周围环境中(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毒物的协调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毒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其中各个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就是说,其中某一毒物成分能促进机体对其他毒物成分的吸收加强、降解受阻、排泄迟缓、蓄积增多或产生高毒代谢物等,使混合物毒性增加。
基因突变: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就叫做基因突变。
7、天然水的碱度: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
8、Kow:辛醇-水分配系数,既化学物质在辛醇中浓度和在水中浓度的比例。
9、标化分配系数:有机碳为基础表示的分配系数成为标化分配系数。用K o表示。K oc=K p/X ox。
10、共代谢:某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微生物碳源时,该有
机物才能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共代谢。
11、离子交换吸附:环境中大部分胶体带负电荷,容易吸附各种阳离子,在吸附过程中,胶体每吸附一部分
阳离子,同时也放出等量的其他阳离子,此吸附称为离子交换吸附。
12、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13、酸性降水: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14、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
15、生长代谢:当微生物代谢时,某些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源提供能量和提供细胞生长所需的碳,该有机物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生长代谢。
16、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却有所改变
17、质体流动:由水或土壤微粒或两者共同作用引起的物质流动
18、优先污染物:也叫优控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出了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
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19、分配作用:在水溶液中,土壤有机质对有机化合物的溶解作用,而且在溶质的整个溶解范围内,吸附等温线都是线性的,与表面吸附位无关,只与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有关。
20、直接光解:化合物本身直接吸收太阳能而进行分解反应;
20、间接光解:水体中存在的天然物质被阳光激发,又将激发态的能量转化给化合物而导致的分解反应;
21、酚酞碱度:滴定以酚酞作为指示剂时,溶液PH值降到8.3时,表示OH-被中和,CO32-全部转换为HCO3-,
作为碳酸盐只中和了一半,因此得到酚酞浓度=[ CO32-]+[OH-]-[H2CO3]-[H+];
22、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
23、专性吸附:指吸附过程中,除化学键的作用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华力和氢键在起作用;
24、温度层结:静大气的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称为大气温度层结;
密度层结:静大气的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称为大气密度层结;
25、BCF:生物浓缩因素;
26、EC50:毒物引起一群受试验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的毒物浓度;
LD50:半数致死剂量;
半数有效剂量ED50: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的毒物剂量。
阈剂量: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会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浓度);
最高允许量: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不引起机体体受损害的最高剂量(浓度);
阈剂量阈是最高允许剂量(浓度)越小,物质的慢性毒性越高,反之,慢性毒性越小。
同化:
硝化:
反硝化:
27、决定电位:若某个单体系的含量比其他体系高得多,则此时该单体系电位几乎等于混合复杂体系的PE,称
之为决定电位;
28、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
变化,称之为环境效应;
29、POPS: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
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30、PAH:即多环芳烃,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31、环境激素:
32、PCDD:多氯二苯并对二恶英
33、PCDF:多氯二苯呋喃
34、TCDD:四氯二苯并-p-二恶英( 除草剂中一种剧毒的杂质)
六氯代苯(HCB)多氯联苯(PCB)
35、敏化光解:水体中存在的天然物质(如腐殖质等)被阳光激发,又将其激发态的能量转移给化合物而导致
的分解反应;
36、环境污染: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生产和生活)的原因往原先处于正常状态的环境中附加了物质、能量
或生物体,其数量和强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变差,并对人们的健康或环境中某些有价值的物质产生有害影响者。
37、化学污染物:指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与天然环境化学组分共存和相互作用又可能产生不良生态效应或健康
效应的化学物质。
38、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有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谓之污染物
的迁移。
39、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
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40、积聚膜:颗粒物的有效直径在0.05-2 μm范围内,主来源于爱根核膜的凝聚,燃烧过程所产生蒸汽冷凝、
凝聚,以及由大气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各种气体分子转化成的二次气溶胶等。
41、爱根核膜:爱根核膜:粒径小于0.05 μm,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所产生的一次气溶胶粒子和气体分子通
过化学反应均相成核转换的二次气溶胶粒子,所以又称成核型。
42、毒物的协调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毒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其中各个毒
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就是说,其中某一毒物成分能促进机体对其他毒物成分的吸收加强、降解受阻、排泄迟缓、蓄积增多或产生高毒代谢物等,使混合物毒性增加。
二、填空题
1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2、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并非环境中的所有化学现象,是由污染物和环境背景共同构成的综合体系。
3、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有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谓之污染物的迁移.
4、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并非环境中的所有化学现象,而是被确认为污染物质的那些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
变化规律。
5、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的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因化学物质引起的占80-90%。
6、环境科学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研究环境问题。
7、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三种方式。
8、由于地球旋转作用以及距地面不同高度的各层次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程度上的差异,使得描述大气状
态的温度、密度等气象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呈不均匀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