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匀设计试验案例

均匀设计试验案例
均匀设计试验案例

均匀设计

某冶炼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镉、鉮、铅等有害元素,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考察的试验因素为温度(z1)、时间(z2)、碱与硫酸亚铁之比(z3)以及硫酸亚铁用量(z4),每个因素取9个水平。根据使用表可知,我们选取的均匀设计表为U9(95)

表1因素水平表

水平温度(z1)时间(z2)碱与硫酸亚

铁之比(z3)硫酸亚铁用量(z4)

1 1

2 0.

3 48 0.2

2 14 0.4 53.5 0.35

3 17 0.5 59 0.5

4 19.

5 0.

6 64.5 0.65

5 22 0.7 70 0.8

6 24.5 0.8 75.5 0.95

7 27 0.9 81 1.1

8 29.5 1.0 86.5 1.25

9 32 1.1 92 1.4

表2 U9(95)的使用表

因素数列号D 2130.1944 31340.3102

412350.4066

根据因素和水平,可以选择均匀设计表U9(95)。根据U9(95)的使用表,将z1,z2,z3和z4分别安排在U9(95)表的1、2、3、5列(D =0.4066),其试验方案及试验结果如下表。

表3 均匀设计表U9(95)

试验号

列号

12345 112478

224857

336336

448715

551284

663663

775142

887521

999999

表4 均匀设计结果

序号温度(z1)时间(z2)碱与硫酸亚

铁之比(z3)硫酸亚铁

用量(z4)

除镉效率

y

1 1

2 4 8 34

2 2 4 8 7 42

3 3 6 3 6 40

4 4 8 7

5 45

5 5 1 2 4 55

6 6 3 6 3 59

7 7 5 1 2 60

8 8 7 5 1 61

9 9 9 9 9 63

D = 0.4066

(1)直观分析法:

由表可以看出9号试验所得产品的吸盐水能力最强,可以将9号试验对应的条件作为较优的工艺条件。

(2)回归分析

将实验结果表输入到SPSS软件中,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输入/移去的变量b

模型输入的变

移去的变

量方法

1 z4, z2,

z3, z1

. 输入

a. 已输入所有请求的变量。

b. 因变量: y

Anova b

模型平方和df 均方 F Sig.

1

回归916.234 4 229.059 58.115 0.001a 残差15.766 4 3.941

模型汇总

模型R R 方调整R方

标准估计的

误差

1 0.992a0.983 0.966 1.98531

a. 预测变量: (常量), z4, z2, z3, z1。

总计 932.00 8

a. 预测变量: (常量), z4, z2, z3, z1。

b. 因变量: y

从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所求的方程非常显著,该回归方程是可信的。R=0.992,说明y 和z 1、z 2、z 3、z 4高度线性相关。

由上述分析结果可知,回归方程为:

y =18.585+1.644z 1-11.667z 2+0.101z 3-3.333z 4 这是一个四元线性回归方程,经检验回归方程有显著性(F =70.692,P =0.001)。

对各偏回归系数进行假设检验的结果为:t 1=12.980, P =0.000;

t 2 =-3.684,P =0.021; t 3=1.754,P =0.154; t 4 =-1.579,P =0.190。 由标准偏回归系数可知因素的主次顺序为:

z 1>z 2>z 3>z 4。

因素z 1、z 2对试验结果y的影响有显著性,并z 1的系数为正,表

系数a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Sig. B 的 95.0% 置信

区间

B 标准误

差 试用版 下限 上限 1 (常

量) 18.567 4.083

4.547 0.010 7.230 29.904

z1

1.622 0.138

1.039 11.757

0.000

1.239

2.005

z2 -11.834 3.497 -.300 -3.384 0.028 -21.543 -2.124 z3 0.114 0.063 0.158 1.793 0.147 -0.062 0.289 z4

-3.522

2.319 -0.134 -1.519 .203 -9.960 2.915

a. 因变量: y

明试验指标随因素z1的增加而增加;z2的系数为负,表明试验指标随因素z2的增加而减少。故在确定较优方案时,因素z1的取值应偏上限,即丙烯酸用量取32ml;同理,因素z2的取值应偏下限,即引发剂用量取0.3%。而因素z3、z4对试验结果y的影响无显著性,故z3、z4可任取,根据降低消耗、提高效率的原则,丙烯酸中和度取92%,甲醛用量取0.20ml。

将以上各值代入上述回归方程,得y=76.32,这一结果好于表21中的第9号试验结果,故该试验的较优试验条件为z1=32.0ml,z2=0.3%,z3=92%,z4=0.2ml。

毕业论文评审意见、导师意见范文、模板

毕业论文评审意见、导师意见范文、模板 又到一年论文答辩时,很多同学需要自己写评审意见、导师意见,下面列出了我通过收集的一些模板和范围,方便大家参考。 题目1:固本活血法对COPO患者炎性因子影响的研究 该文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的临床方法观察了固本活血法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O)患者外周血炎性因子IL-8、ICAM-1等表达水平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结果提示固本活血法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改善粘膜水肿和管腔阻塞程度,抑制基质细胞增生和平滑肌增厚、阻断气道重塑等多种功能,是固本活血法取效的机制之一。初步评审意见如下: 1.论文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从解决临床关键问题入手,探讨相关治法的作用机制,得出了较为可靠的结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有一定的创新性。 2.课题设计符合中医理论实质,技术方法先进,数据基本可靠,结论说服力充分。说明论文作者基本掌握了本领域的发展方向和主要文献,能站在当代临床医学前沿开展课题研究和理论探索,具备独立从事中医药科研工作的能力和坚实的本学科基础和扎实的操作技能,基本达到硕士研究生的要求。 3.论文书写规范,统计方法正确,逻辑结构清晰,文字表达流畅,建议作为硕士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4.如果能够进一步开展多中心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论可能更有价值。 题目2:固本平喘汤对哮喘豚鼠气道ECP、MBP影响的研究 该文在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固本平喘汤对哮喘豚鼠气道ECP、MBP、EOS等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结果提示其作用机制是固本平喘汤能够通过改变ECP及MBP

在哮喘豚鼠肺组织的表达,从而减少肺组织中ECP及MBP的含量,诱导EOS凋亡,使BALF 中及肺组织侵润的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明显减少,以达到防治哮喘的目的。评审意见如下: 1.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炎性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论文能够从解决临床关键问题入手,探讨固本平喘汤对哮喘豚鼠气道ECP、MBP、EOS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有一定的创新性。 2.课题设计符合中医理论实质,技术方法先进,数据基本可靠,得出了较为可靠的结论。说明论文作者基本掌握了本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国内外主要文献,在当代医学前沿开展课题研究和理论探索,具备独立从事中医药科研工作的能力,坚实的本学科基础和扎实的操作技能,基本达到硕士研究生的要求。 3.论文书写规范,统计方法正确,逻辑结构清晰,文字表达流畅,建议作为硕士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题目3:黄芪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血清IL-4、IL-5及IL-13的影响 该文采用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观察黄芪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可能与血清IL-4、IL-5、IL-13及IgG的异常有关,黄芪多糖能够通过提高IL-4、IL-13及降低IgG而发挥治疗作用,并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粘膜免疫系统有一定的修复调节作用。评审意见如下: 1.该研究从解决临床关键问题入手,设计合理,指标先进,操作规范,统计方法正确,数据可信。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有一定的创新性。 2.目前,虽然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明确的临床疗效、深入的机理研究和系统的理论总结仍明显不足,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本文作者掌握了本专业坚实而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操作技能,广泛搜集了本课题范围内的国内

常用均匀设计表

常用(校园交达电脑最新版)均匀设计表 表1 试验号 1 2 3 1 1 2 4 2 2 4 3 3 3 1 2 4 4 3 1 5 5 5 5 表2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2 3 1 2 3 表3 )6(4* 6 U 试验号 1 2 3 4 1 1 2 3 6 2 2 4 6 5 3 3 6 2 4 4 4 1 5 3 5 5 3 1 2 6 6 5 4 1 表4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 号 D 2 1 3 3 1 2 3 4 1 2 3 4

表5 )7(47U 试验号 1 2 3 4 1 1 2 3 6 2 2 4 6 5 3 3 6 2 4 4 4 1 5 3 5 5 3 1 2 6 6 5 4 1 7 7 7 7 7 表6 )7(47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3 3 1 2 3 4 1 2 3 4 表7 )7(4* 7 U 试验号 1 2 3 4 1 1 3 5 7 2 2 6 2 6 3 3 1 7 5 4 4 4 4 4 5 5 7 1 3 6 6 2 6 2 7 7 5 3 1 表8 )7(4* 7 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3 3 2 3 4 表9 )8(5* 8 U 试验号 1 2 3 4 5 1 1 2 4 7 8 2 2 4 8 5 7 3 3 6 3 3 6 4 4 8 7 1 5 5 5 1 2 8 4 6 6 3 6 6 3 7 7 5 1 4 2 8 8 7 5 2 1 表10 )8(5* 8 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3 3 1 3 4 4 1 2 3 5 表11 )9(59U 试验号 1 2 3 4 5 1 1 2 4 7 8 2 2 4 8 5 7 3 3 6 3 3 6 4 4 8 7 1 5 5 5 1 2 8 4

实验设计基础(DOE)案例赏析

实验设计基础(DOE) 改进和创新最有效的工具; 利用最少的资源,获得最佳的结果; “不掌握实验设计(DOE)的工程师,只能算是半个工程师。” ──质量工程学创始人田口玄一( G. Taguchi) 实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s, 缩写为DOE),是研究如何制定适当的实验方案,对实验数据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的数学理论与方法。它对于解决多因素优化问题,有效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卓有成效。现已为美国和日本企业广泛使用。实验设计还可应用于改进企业管理,调整产品结构,制定高效生产计划等。 实验设计( DOE ) 也是DMAIC路径中改善阶段的主要工具之一。实验设计广泛应用于设计、制造与封装领域,直接改善工艺菜单,优化流程。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实验设计的思想,实验的计划、实施、数据分析、验证及推荐方案,完全析因实验与筛选实验的设计与应用,举例丰富,许多为经实际检验过的成功案例。本课程集实验设计思想、Minitab / JMP软件应用、统计方法及半导体专业知识于一体,是目前质量改善阶段筛选关键因子与改善工艺窗口的有效工具。企业选送参加培训的人员,将在DOE专家的指导下,接受2~3 天的集中训练,通过教学游戏和案例讲解,掌握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方法,从而能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及合理处理有关实验数据,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持续改进,优化核心流程的目的。 课程目标: 一、学习实验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分析路径; 二、掌握实验设计使用方法; 三、提高解决实际生产和科研中实验问题的能力; 四、掌握如何在DMAIC的改善阶段合理使用实验设计的方法; 五、使用Minitab / JMP 来进行实验设计与分析,获得最佳结果变得方便容易。 课程特色: 将结合丰富的中外案例进行分析,并详细剖析学员在实际生产中使用DOE得到改善而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真实案例。启迪性谚语、典故等授课,使参训人员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充分掌握课程内容,并在互动的分享交流中增加收获。

临床试验设计

临床试验设计方案 题目:。。。。。。。。。。。。。。。。。。。研究 前言:。。。。。。。。。。。。。。。。。。。。。。。,其致残率高,痛苦大,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由于西医外科疗法的局限性,很多医生都在尝试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就是其中的一种,虽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也得到了临床工作者和患者的广泛好评,但由于其方法的独特性,国内刊物中关于此疗法的临床疗效评价文献很少(总数20篇以内,核心期刊只有一篇),国外刊物中则未见相关报道,并且存在着未遵循随机对照,样本含量较少,评价不够全面等缺陷。此方案本着以疗效评价为主,并参考对影响疗效的多因素分析及对此方法的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益分析,从而达到临床上更加可靠,学术上广泛认同的目的,以利于该方法的推广。 样本含量估计: 采用样本量估算公式n=[uα2π(1-π)]/δ2计算样本量,式中: n: 样本量;uα: 一类误差α = 0.05时的u值;π: 某事件发生率;δ: 容许误差 此处δ取0.04,同时据文献调查,。。。。。。。。。。。。。。。的有效率一般约为90%,代入公式得: n=[uα2π(1-π)]/δ2=[1.962×0.90×(1-0.9)]/ 0.042 =216人。另外,为减少失访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增加20%,则约需观察260例患者。 诊断标准:采用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诊断疗效标准》:①。。。。。。; ②。。。。。。;③。。。。。。。;④。。。。。。。;⑤。。。。。。。;⑥X 线摄片检查可见。。。。。。。。。 纳入标准: 1、以新发病例未受到过外科治疗者为试验对象; 2、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病情轻重比例等方面尽量与总体保持一致,以保证代表性。 排除标准: 1、有其他严重。。。。。。损伤及。。。。。。。者; 2、有严重肝肾疾病、癌症患者; 3、对此方法有严重不良反应者; 4、在治疗过程中仍长期酗酒者; 5、在治疗过程中仍。。。。。。。。者。 设计方案: 1、根据标准选定受试对象; 2、与受试对象讲解试验过程及意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填写《。。。。。。。。。。。。。。。。。调查表》; 4、临床治疗及随访; 5、治疗前后采用。。。。。。。。。。。。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定; 6、疗效评价及数据处理。 (见篇尾示意图) 研究质量及偏倚控制措施: 1、对研究人员进行统一培训; 2、严格纳入及排除标准;

DOE实验设计

DOE知识介绍 查看:[] DOE知识介绍 一、什么是DOE: DOE(DesignofExperiment)试验设计,一种安排实验和分析实验数据的数理统计方法;试验设计主要对试验进行合理安排,以较小的试验规模(试验次数)、较短的试验周期和较低的试验成本,得理想的试验结果以及得出科学的结论。 实验设计源于1920年代研究育种的科学家的研究,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此方法策略的创始者,但后续努力集其大成,而使DOE在工业界得以普及且发扬光大者,则非(田口玄一博 士)莫属。 二、为什么需要DOE: 要为原料选择最合理的配方时(原料及其含量);

要对生产过程选择最合理的工艺参数时; 要解决那些久经未决的“顽固”品质问题时; 要缩短新产品之开发周期时; 要提高现有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时; 要为新或现有生产设备或检测设备选择最合理的参数时等。 另一方面,过程通过数据表现出来的变异,实际上来源于二部分:一部分来源于过程本身的变异,一部分来源于测量过程中产生的变差,如何知道过程表现出来的变异有多接近过程本身真实的变异呢这就需要进行MSA测量系统分析。 三、DOE实验的基本策略: 策略一:筛选主要因子(X型问题化成A型问题) 实验成功的标志: 在ANOVA分析中出现了1~4个显着因子; 这些显着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在70%以上。 策略二:找出最佳之生产条件(A型问题化成T型问题) 实验成功的标志:

在第二阶段的实验中主要的误差都是随机因素 造成的。 因为各因子皆不显着,因此,每一因子之各项水准均可 使用,在此情况下岂不是达到了成本低廉且又容易控制之目 的。 策略三:证实最佳生产条件有再现性。 试验设计方法及其在国内的应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市场经济为代表的西方先进文明及其方法论越来越多被国内企业界所接纳。 在质量管理、产品(医药,化工产品,食品,高科技产品,国防等)研发、流程改进等领域,统计方 法越来越多成为企业运营的标准配置。 试验设计作为质量管理领域相对复杂、高级的统计方法应用,也开始在国内被逐渐接受,推广。其实 试验设计对于我国学术界来说并不陌生。比如均匀设计,均匀设计是中国统计学家方开泰教授(下图左) 和中科院院士王元首创,是处理多因素多水平试验设计的卓有成效的试验技术,可用较少的试验次数, 完成复杂的科研课题开发和研究。 国内一些大学的数学系和统计系近年来已经逐渐开始开设专门的试验设计课程,比如清华大学,电子 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国内一些行业领先的企业,比如中石化,华为科技,中石油,宝钢等企 业,也开始在质量管理和产品研发、工艺改进等领域采用DOE方法。 尽管DOE越来越多的被国内产、学、研领域所接受,但是我们还是看到,国内对于DOE的研究和推广 仍旧停留在比较浅的此次。以上述企业为例,中石化下属的石化科学研究院和上海石化研究院应该是 我国石油化工研究领域的王牌单位了,不过不管是北京的石科院,还是上海石化研究院,在油品研发、 工艺改进、质量管理等领域,对于DOE的使用还仅仅停留在部分因子和正交设计层面。笔者在网络上 查询到电子科技大学的DOE课程目录如下: 教材目录: 第一章正交试验基本方法

可查询均匀设计表

可查询均匀设计表、均匀设计表概况表、各因素水平排列表(或配方均匀设计的配方表)、相关系数临界值表、检验临界值表、检验临界值表(变量引入/剔除临界值参考用表)及检验临界值表。 一、均匀设计表 1、均等水平的均匀设计表: 所有因素的水平数都是相等的, 均等于运行次数的均匀设计表。可供查询的表共有41个, 每个均匀设计表都有与之配套的使用表, 用这些表可以进行2~7个因素、每个因素为5~31、37个水平的试验设计。图1是均等水平均匀设计表的一个例子。 图1均等水平的均匀设计表及其使用表 2、混合水平的均匀设计表: 将部分因素的临近水平进行水平合并处理后得到混合水平的均匀设计表(混合水平的均匀设计表没有与之配套的使用表)。可供查询的表共有243个, 用这些表可进行2因素6~30混合水平、3因素6~30混合水平及4因素6~12混合水平的试验设计(运行次数均为双数)。图2是混合水平均匀设计表的一个例子。

图2混合水平的均匀设计表 二、均匀设计表概况表 反映41个均等水平均匀设计表的运行次数、水平数、列数、类型(*类型还是非*类型)以及它们可安排试验因素数的总体情况的一个表, 见图3。 图3均匀设计表概况表 三、各因素水平排列表 反映各因素水平数值代号排列方式的表。图4是各因素水平排列表的一个例子。 图4各因素水平排列表 四、配方均匀设计的配方表 反映各原料组成百分比数值排列方式的表。图5是配方表的一个例子。

图5有约束配方均匀设计的原始配方表 五、相关系数临界值表 显著性水平为0.01、0.05、0.10、0.15、0.20和0.25六个水平值的相关系数临界值的表(自由度1~100)。 图6相关系数临界值表(显著性水平α=0.01) 六、检验临界值表 显著性水平为0.01、0.05、0.10、0.15、0.20和0.25六个水平值的检验临界值的表(第一、第二自由度范围均为1~100)。

均匀设计方法简介

均匀设计方法简介 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常须做试验,以获得予期目的: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收率或质量,合成出某化合物等等。怎样做试验,是大有学问的。本世纪30年代,费歇(R.A.Fisher)在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面做了一系列先驱工作,使试验设计成为统计科学的一个分支。今天,试验设计理论更完善,试验设计应用更广泛。本节着重介绍均匀设计方法。 一、试验设计 对于一项试验,例如用微波加热法通过离子交换制备Cu13X分子筛。我们可以13X分子筛、CuCl2为原料来制备,为寻找最佳条件,应如何设计这个试验呢?若我们已确定了微波加热功率(A)、交换时间(B)、交换液摩尔浓度(C)为三个影响因素,每个因素取五个不同值(即水平:A1,…,A5,B1,…,B5,C1,…,C5)。有两种方法最易想到: 1.全面试验:将每个因素的不同水平组合做同样数目的试验。对上述示例,不计重复试验,共需做5×5×5=125次试验。 2.多次单因素试验:依次考查各因素(考查某因素时,其它因素固定)取最佳值。容易知道,对上示例(不计重复试验)共需做3×5=15次试验。该法在工程和科学试验中常被人们采用,可当考查的因素间有交互作用时,该法所得结论一般不真。 3.正交设计法:利用正交表来安排试验。 本世纪60年代,日本统计学家田口玄一将试验设计中应用最广的正交设计表格化,使正交试验设计得到更广泛的使用。 7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统计学家深入工厂、科研单位,与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一起,广泛开展正交设计的研究、应用,取得了大批成果。该法是目前最流行,效果相当好的方法。 正交表记为:L n(q m),这里“L”表示正交表,“n”表总共要做的试验次数,“q” 表每个因素都有q个水平,“m”表该表有4列,最多可安排m个因素。常用的二水平正交表为L4(23),L8(27),L16(215),L32(231);三水平正交表有L9(34),L27(313);四水平正交表L16(45)及五水平正交表L25(56)等。采用拟水平法,人们还得到一系列在实际中很有用的混合水平正交表,例如:L8(4×24),L12(23×31),L16(44×23)等,此处 L16(44×23)表示要做16次试验,允许最多安排四个“4”水平因素,三个“2”水平因素。在我们的示例中,可取L25(56)。该正交表如下: 6

多项式回归分析的例子

多项式回归分析的例子 例如, 不能用变量代换的方法将其转换为可按线性模型方式分析的模型, 需要使用多项式回归分析方法, 令, , , 则模型变换为 , 即可按线性模型方式进行分析。 若回归方程是下面这样拟合的非线性方程: , (1) 其中所有的都是自变量的已知函数而不包括任何未知参数, 若令 , , ………………… , 则式(1)可写成 , 从而可按多元线性回归方式进行分析处理。 多项式回归在回归问题中占特殊的地位, 因为任何函数至少在一个比较小的邻域内可用多项式任意逼近, 因此通常在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中, 可以不问与诸因素的确切关系如何, 而用多项式回归(当然首先应试用最简单的一次多项式即线性回归)进行分析和计算。 例在某化合物的合成试验中, 为了提高产量, 选取了原料配比()、溶剂量()和反应时间()三个因素, 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请用多项式回归模型拟合试验数据(显著性水平等于0.05)。 表1 (

若收率()与原料配比()、溶剂量()和反应时间()三个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近似满足二次回归模型: , (其中溶剂用量对作用很小, 建模时可以不考虑), 按表2数据进行数据输入: 表2 )^2() 本软件给出的回归分析有关的结果如下(与回归分析无关的内容未列出): 指标名称: 收率单位: ? 因素1名称: 时间单位: ? 因素2名称: 时间^2 单位: ? 因素3名称: 配比×时间单位: ? ------------------- 多元回归分析 ------------------- 回归分析采用全回归法, 显著性水平α=0.05 拟建立回归方程: y = b(0) + b(1)*X(1) + b(2)*X(2) + b(3)*X(3) 回归系数 b(i): b(0)= 5.79e-2 b(1)= 0.252 b(2)=-6.48e-2 b(3)= 2.83e-2 标准回归系数 B(i):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例子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期别:xxx 班级:xx 学号:xxxxxxxx 姓名:OOO IL-35对小鼠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免疫机制 【立题依据】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今越来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不断发现和认识,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Ⅰ型糖尿病(T1DM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全球大约有2000万患者,中国至少有100万的患者,但是Ⅰ型糖尿病常常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发生且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较高的遗传度(75%),表现为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同时,Ⅰ型糖尿病患者如治疗不善将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竭、心脏病、截肢等。因此如果能正确了解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机制,并探索更加有效治疗及预防方案,对于患者本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体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是体内除了抗原提呈细胞(APC)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外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研究表明IFN-γ转基因小鼠的胰岛β细胞分泌IFN-γ,由于IFN-γ刺激MHC-Ⅱ分子的表达这种小鼠的胰岛β细胞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这样以来免疫细胞就会结合并识别胰岛β细胞然后对其进行攻击,使其丧失胰岛素分泌活性,最终导致体内胰岛素缺乏。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些CD4+T cell还可高表达IL-2受体的α链(CD25)分子,胞质中表达Foxp3转录因子的T细胞分化亚群。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抑制CD4+ Tcell 和CD8+ Tcell的活化与增殖从而达到免疫的负调节作用。通过协调Treg水平来调节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手段。 白细胞介素-35(IL-35)是2007年新发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因子,属于IL—12细胞因子家族,IL-35为异源二聚,主要由活化的Treg分泌,对

均匀设计

?均匀设计方法 ?一、均匀试验设计 ?均匀设计是在正交试验设计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新适用于多因素、多水平试验的试验设计方法。 ?均匀设计特别适合需要考察因素因素变化范围较大,且每个因素有较多水平的试验设计问题。 ?二、均匀设计及均匀表的使用 ?均匀设计的基本思想就是让试验点在所考察的试验范围内尽量均匀地分布,为了达到均匀布点目的,与正交设计类似,可以使用均匀设计表(简称均匀表)安排试验,均匀表的表头形式是: ? ? ? ?均匀表U4 ? ?正交表U6 ? ?正交表U6

? ? ?三、均匀表的特点 ? 1.任何一列,各水平仅出现一次; ? 2.任何两列同行数码构成的有序数对仅出现一次; ? 3.均匀表中任两列组成的试验方案不等价; 因此,每个均匀表都附加了使用表,告诉我们如何挑选相应的列按排试验。 ? 4.当因素的水平数增加时,试验次数按水平数增加; ? 5.使用表最多可安排的因素数都比均匀表列数少。只能安排(s/2+1)个因素 ?四、用均匀表安排试验的步骤 ? 1.根据试验的目的,确定考察的指标; ? 2.选择合适的因素和因素的考察范围; ? 3.选择合适该项试验的均匀表,然后根据该表的使用表从中选出列号,将因素分别安排到相应的列号上; ? 4.确定各因素的水平,并将这些因素的水平按所在列的指示分别对号号入座。最后进行试验。 ? 5.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确定最佳的试验方案。 ?例1.在阿魏酸的合成工艺考察中,选取原料配比,吡啶量,反应时间三个因素进行考察,试验的考察指标是阿魏酸的收率。因素的变化范围如下: ?原料配比A:1.0~3.4 ?吡啶量B:10~28(ml) ?反应时间C:0.5~3.5(hr) ?试用均匀设计安排试验。 ?解:对于三个因素,s/2+1=3,求出s=4或5,考虑试验的承受程度,选用U7(76)均匀表安排试验,根据各因素的变化范围,划分因素水平表如下: ?由U7(76)均匀表的配套使用表可知,应选1,2,3列,因而得下面的试验设计表:

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的设计规程及范例

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的设计规范及范例 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分“知情告知”与“同意签字”两部分,其设计应符合 完全告知、充分理解、自主选择的原则,必要时还应设计帮助受试者理解研究目的、程序、风险与受益的视听资料。临床试验前需作筛选检查,收集生物标本,必须得到两种知情同意,一种用于生物标本的收集和分析,另一种用于得出满意实验室结果并符合纳入标准后参加试验。 临床试验中保证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知情同意。知情同意书 (in formed con se nt form )是每位受试者表示自愿参加某一试验的文件证明。 1、设计依据 根据“赫尔辛基宣言”、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CIOMS的“人体生物医学研究国际伦理指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以及临床试验方案进行设计。 2、设计原则 符合“完全告知”的原则。采用受试者能够理解的文字和语言,使受试者能够“充分理解”,“自主选择”。知情同意书不应包含要求或暗示受试者放弃他们获得赔偿权利的文字,或必须举证研究者的疏忽或技术缺陷才能索取免费医疗或赔偿的说明。 3、知情同意书格式 页眉和页脚:页眉左侧为试验项目名称,右侧为知情同意书版本日期;页脚为当前页码和总页码。知情同意书分“知情”与“同意”两部分,前者为“知情告知”(必要时还应设计帮助受试者理解研究目的、程序、风险与受益的视听资料),后者为“同意签字”。 临床试验前需作筛选检查,收集生物标本,必须得到两种知情同意,一种用于生物标本的收集和分析,另一种用于得出满意实验室结果并符合纳入标准后参加试验。筛选时发现不合格(医学方面的原因)的研究对象,应给予有帮助的参考意见、任何必要的和有用的治疗或推荐到其它部门就诊。 知情同意书一式两份,受试者保存其副本

临床试验 各期l临床试验周期及案例数量

新药研发临床前研究周期及案例数量 临床试验一共分成四个阶段(即四期),前三期为新药上市前的临床试验,第四期为上市后的临床试验。具体包括: I期临床试验:是新药进行人体试验的起始期。以20一30名健康志愿者为主要受试对象,进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Ⅱ期临床试验:是以新药预期应用的患病人群样本为对象,初步评价治疗作用的阶段。其目的是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也包括为Ⅲ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III期临床试验:试验的设计是采用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分组方法和药物编码方法与Ⅱ期临床试验类似,通过增加样本量(试验组病例不少于300例和对照100例)并根据试验目的的调整选择受试者标准,适当扩大特殊受试人群,及更为丰富的观察项目或指标等措施,进一步考察不同对象所需剂量及依从性。Ⅲ期临床试验的条件应尽可能接近该药的正常使用条件,试验药要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合格,供药时,标明药物系专供临床试验用。 Ⅳ期临床试验:是新药上市后由申请人自主进行的应用研究阶段。其目的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改进给药剂量等。新药Ⅳ期临床试验是新药临床试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上市前新药I、Ⅱ、Ⅲ、期试验的补充和延续。它可以验证上市前的结果,还可对上市前临床试验的偏差进行纠正,更重要的是可以弥补上市前临床试验缺乏的资料和信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新药研发的几个周期 新药研发是一个耗时耗资都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完成前期的基础研究(药理、毒理、药效等动物研究)后开始申请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您所问的临床试验的周期,应该就是临床试验的期别(I、II、III、IV 期): I 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II 期临床试验: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其目的是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也包括为III 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此阶段的研究设计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采用多种形式,包括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III 期临床试验:治疗作用确证阶段。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的依据。试验一般应为具有足够样本量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IV 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应用研究阶段。其目的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以及改进给药剂量等。生物等效性试验,是指用生物利用度研究的方法,以药代动力学参数为指标,比较同一种药物的相同或者不同剂型的制剂,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其活性成份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无统计学差异的人体试验。至于说每个具体的品种临床试验阶段的要求,要依据不同的药品注册分类进行(中药、化药、生物制品的分类均有所不同) 化学药品: 1.属注册分类1和2的,应当进行临床试验。(1)临床试验的病例数应当符合统计学要求和最低病例数要求; (2)临床试验的最低病例 完成足够样本量的研究工作。2.属注册分类3和4的,应当进行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和至少100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多个适应症的,每个主要适应症的病例数不少于60对。避孕药应当进行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和至少500例12个月经周期的开放试验。属于下列二种情况的,可以免予进行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1)局部用药,且仅发挥局部治疗作用的制剂; (2)不吸收的口服制剂。 3.属注册分类5的,临床试验按照下列原则进行: (1)口服固体制剂应当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一般为18至24例; (2)难以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的

毕业论文评审意见导师意见范文

毕业论文评审意见、导师意见范文、模板2010-05-21 12:15又到一年论文答辩时,很多同学需要自己写评审意见、导师意见,下面列出了我通过百度收集的一些模板和范围,方便大家参考。 题目1:固本活血法对COPO患者炎性因子影响的研究 该文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的临床方法观察了固本活血法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O)患者外周血炎性因子IL-8、ICAM-1等表达水平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结果提示固本活血法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改善粘膜水肿和管腔阻塞程度,抑制基质细胞增生和平滑肌增厚、阻断气道重塑等多种功能,是固本活血法取效的机制之一。初步评审意见如下: 1.论文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从解决临床关键问题入手,探讨相关治法的作用机制,得出了较为可靠的结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有一定的创新性。 2.课题设计符合中医理论实质,技术方法先进,数据基本可靠,结论说服力充分。说明论文作者基本掌握了本领域的发展方向和主要文献,能站在当代临床医学前沿开展课题研究和理论探索,具备独立从事中医药科研工作的能力和坚实的本学科基础和扎实的操作技能,基本达到硕士研究生的要求。 3.论文书写规范,统计方法正确,逻辑结构清晰,文字表达流畅,建议作为硕士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4.如果能够进一步开展多中心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论可能更有价值。 题目2:固本平喘汤对哮喘豚鼠气道ECP、MBP影响的研究 该文在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固本平喘汤对哮喘豚鼠气道ECP、MBP、EOS等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结果提示其作用机制是固本平喘汤能够通过改变ECP及MBP在哮喘豚鼠肺组织的表达,从而减少肺组织中ECP及MBP的含量,诱导EOS凋亡,使BALF中及肺组织侵润的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明显减少,以达到防治哮喘的目的。评审意见如下: 1.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炎性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论文能够从解决临床关键问题入手,探讨固本平喘汤对哮喘豚鼠气道ECP、MBP、EOS 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有一定的创新性。

常用均匀设计表

常用(校园交达电脑最新版)均匀设计表 表1 )5(3 5U 试验号 1 2 3 1 1 2 4 2 2 4 3 3 3 1 2 4 4 3 1 5 5 5 5 表2 )5(3 5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2 0.3100 3 1 2 3 0.4570 表3 )6(4*6U 试验号 1 2 3 4 1 1 2 3 6 2 2 4 6 5 3 3 6 2 4 4 4 1 5 3 5 5 3 1 2 6 6 5 4 1 表4 )6(4*6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 号 D 2 1 3 0.1875 3 1 2 3 0.2656

4 1 2 3 4 0.2990 表5 )7(47U 试验号 1 2 3 4 1 1 2 3 6 2 2 4 6 5 3 3 6 2 4 4 4 1 5 3 5 5 3 1 2 6 6 5 4 1 7 7 7 7 7 表6 )7(47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3 0.2398 3 1 2 3 0.3721 4 1 2 3 4 0.4760 表7 )7(4* 7U 试验号 1 2 3 4 1 1 3 5 7 2 2 6 2 6 3 3 1 7 5 4 4 4 4 4 5 5 7 1 3 6 6 2 6 2 7 7 5 3 1

表8 )7(4* 7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3 0.1582 3 2 3 4 0.2132 表9 )8(5* 8U 试验号 1 2 3 4 5 1 1 2 4 7 8 2 2 4 8 5 7 3 3 6 3 3 6 4 4 8 7 1 5 5 5 1 2 8 4 6 6 3 6 6 3 7 7 5 1 4 2 8 8 7 5 2 1 表10 )8(5* 8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3 0.1445 3 1 3 4 0.2000 4 1 2 3 5 0.2709 表11 )9(59U 试验号 1 2 3 4 5 1 1 2 4 7 8 2 2 4 8 5 7 3 3 6 3 3 6 4 4 8 7 1 5

均匀设计方法

均匀设计方法 1均匀设计的特点 化学化工实验多为多因素多水平的实验,对此,以往的设计方法通常有全面实验法和正交实验法。 全面实验法是让每个因素的每个水平都有配合的机会,并且配合的次数一样多。一般地全面实验的次数至少是各因素水平数的乘积。该法的优点是可以分析出事物变化的内在规律,结论较精确,但由于试验次数较多,在多因素多水平的情况下常常是不可想象的。如5因素4水平的试验次数为45=1024次,而6因素5水平的试验次数为56=15625次,这在实际中很难做到。 正交实验法是在试验中使用一套规格化的正交表,排出最有代表性的试验,比较合理地节省试验次数,并能从仅做的少数试验中充分得到所需信息。该法的优点是从方案设计到结果分析都完全表格化,试验具有均匀分散、整齐可比性,是安排多因素试验的有效方法,因此被广泛应用。但是有些试验,由于影响因素很多,每个因素变化范围大,水平也多,即使采用正交设计法,试验次数仍嫌太多。对于要求时间紧和昂贵的科学试验,亦不允许安排太多的试验。 对于这种情况,继60年代华罗庚教授倡导、普及的优选法和我国数理统计学者在国内普及推广的正交法之后,于70年代末应航天部第三研究院飞航导弹火控系统建立数学模型、并研究其诸多影响因素的需要,由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所方开泰教授和王元教授提出了一种试验设计方法——均匀设计。均匀设计是统计试验设计的方法之一,它与其它的许多试验设计方法,如正交设计、最优设计、旋转设计、稳健设计等相辅相成。 均匀设计是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表来进行试验设计的,对于每一个均匀设计表都有一个使用表,可指导如何从均匀设计表中选用适当的列来安排试验。每个表有一个代号U n(q s)或U*n(q s),其中U代表均匀设计;n表示试验次数;q表示水平数;s表示该表最多可安排的因素数。U的右上角加“*”和不加“*”代表两种不同类型的均匀设计表。

教育心理学实验设计案例

教育心理学实验设计 1219100034 目的:探究在不同条件的亲子阅读下,儿童的下位学习能力的差异。 假设:在家长引导的亲子阅读下,儿童的下位学习能力最强。其次为自主阅读。在家长逐字引导的亲子阅读下,儿童的下位学习能力最弱。 自变量:亲子阅读方式。 自变量水平:①在家长引导下的亲子阅读,即家长引导孩子结合孩子自己读 ②家长不参与的亲子阅读,即让孩子独立阅读。 ③家长带着孩子的亲子阅读,即家长逐字指着阅读。 因变量:儿童的下位学习水平。 被试:选取,6到9岁的儿童与其父母中一人为一对,共30对被试。(选取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有一定的识字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同时没有过度的社会化水平,知识面不够广泛) 实验材料: 1.温暖舒适的阅读场地(包括合适桌椅,明亮光照等) 2阅读材料A,B两组。A组中有两段材料,包括A1、A2(A2为下位学习材料,即涵盖与A1之下的知识内容)。B组亦然有B1、B2。(阅读材料要求适合该年龄认知阶段儿童的文字材料,每段材料在100字左右) 3检验下位学习材料的问题及答案。针对下位学习材料(A2、B2)而提出的问题,用于检验儿童对于下位学习材料的成果。(为标准化操作可以对与每段下位学习材料提出5个问题,共10问,每问答对计1分,共10分。同时在实验前实施预实验以检验10个问题的信效度和区分度) 实验步骤: 1.将30对被试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①、②、③,不同亲子阅读方式的三组,每组10对被试。 2.对①、②、③进行同样的处理。让每对被试在相同阅读场所中以对应亲子阅读方式阅读材料A1、B1。要求在40分钟内阅读完这两段材料,阅读时间不能低于25分钟。 3.休息10分钟的时间。 4.由儿童独立自主阅读下位学习材料A2、B2。阅读时间不低于15分钟,保证儿童阅读完毕。 5.确保实验中儿童的阅读顺序为A1、B1、B2、A2。 6.儿童完成阅读后进行检查提问,要求儿童口述回答问题而不是点头或摇头回答问题。并计分。 7.数据分析,根据儿童回答问题的分数,分析不同亲子阅读对于下位学习影响差异。

第13章 临床试验设计

13 临床试验设计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医学统计学与流行病学系 骆福添 ·特点: (1)伦理:病人知情、同意、得益、退出自由 (2)法规:资格证书,设计格式化、实施不走样、资料样式化、统计规范化(3)数据:合格集、意向集(+脱落)、安全集(+脱落+剔除) (4)规范:统计学规范—资料可信、基线可比、临床有效、使用安全 例:某制药企业从植物中提取了一个新的分子单体,品名“A脂”,药理学研 究证实了其降脂作用,主要能够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毒理 学研究发现该药有轻微胃肠道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腹胀和腹泻。企业 希望进行临床试验,把“A脂”开发成能够上市的新药。 13.1 临床试验前的必要准备 13.1.1 临床试验必须符合法规要求 新药临床试验在开始前,必须得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批准的标 志是获得“新药临床研究批件”。临床试验的组织实施,也必须符合相关 的法规要求。 表 13-1 中国、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管理当局、 具体管理部门和主要相关法规 地区 管理当局 管理部门 主要法规 中国 国家食品药品 监督管理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 理局注册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1984、《药 品注册管理办法》2005 “A脂”如果在中国注册, 其临床试验必须符合中国相关法规的要求, 如 《中 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1984、《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005等。 13.1.2 临床试验需要符合相关指导原则要求 《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Good Clinical Practice, GCP)是临床试验的重要 指导原则。 《临床试验统计学指导原则》 13.1.3 临床试验必须符合道德规范 ·伦理委员会与知情同意书(informed consent)是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 药物

【转】毕业论文评审意见、导师意见范文、模板

【转】毕业论文评审意见、导师意见范文、模板 又到一年论文答辩时,很多同学需要自己写评审意见、导师意见,下面列出了我通过百度收集的一些模板和范围,方便大家参考. 题目1:固本活血法对copo患者炎性因子影响的研究 该文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的临床方法观察了固本活血法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o)患者外周血炎性因子il-8、icam-1等表达水平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结果提示固本活血法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开释,改善粘膜水肿和管腔阻塞程度,抑制基质细胞增生和平滑肌增厚、阻断气道重塑等多种功能,是固本活血法取效的机制之一.初步评审意见如下: 1.论文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从解决临床关键题目进手,探讨相关治法的作用机制,得出了较为可靠的结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有一定的创新性. 2.课题设计符合中医理论实质,技术方法先进,数据基本可靠,结论说服力充分.说明论文作者基本把握了本领域的发展方向和主要文献,能站在当代临床医学前沿开展课题研究和理论探索,具备独立从事中医药科研工作的能力和坚实的本学科基础和扎实的操纵技能,基本达到硕士研究生的要求. 3.论文书写规范,统计方法正确,逻辑结构清楚,文字表达流畅,建议作为硕士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4.假如能够进一步开展多中心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论可能更有价值. 题目2:固本平喘汤对哮喘豚鼠气道ecp、mbp影响的研究 该文在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固本平喘汤对哮喘豚鼠气道ecp、mbp、eos等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结果提示其作用

机制是固本平喘汤能够通过改变ecp及mbp在哮喘豚鼠肺组织的表达,从而减少肺组织中ecp及mbp的含量,诱导eos凋亡,使balf中 及肺组织侵润的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明显减少,以达到防治哮喘的目的.评审意见如下: 1.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炎性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论文能够从解决临床关键题目进手,探讨固本平喘汤对哮喘 豚鼠气道ecp、mbp、eos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有一定的创新性. 2.课题设计符合中医理论实质,技术方法先进,数据基本可靠,得出了较为可靠的结论.说明论文作者基本把握了本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国内外主要文献,在当代医学前沿开展课题研究和理论探索,具备独 立从事中医药科研工作的能力,坚实的本学科基础和扎实的操纵技能,基本达到硕士研究生的要求. 3.论文书写规范,统计方法正确,逻辑结构清楚,文字表达流畅,建议作为硕士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题目3:黄芪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血清il-4、il-5及 il-13的影响 该文采用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观察黄芪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可能与血清il-4、il-5、il-13及 igg的异常有关,黄芪多糖能够通过进步il-4、il-13及降低igg而发挥治疗作用,并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粘膜免疫系统有一定的修复调节作用.评审意见如下: 1.该研究从解决临床关键题目进手,设计公道,指标先进,操纵规范,统计方法正确,数据可信.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有一 定的创新性. 2.目前,固然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明确的临床疗效、深进的机理研究和系统的理论总结仍明显不足,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本文作者把握了本专业坚实而 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操纵技能,广泛搜集了本课题范围内的国内

常用均匀设计表

1 常用(校园交达电脑最新版)均匀设计表 表1 ) 5(35U 试验号 1 2 3 1 1 2 4 2 2 4 3 3 3 1 2 4 4 3 1 5 5 5 5 表2 ) 5(35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2 3 1 2 3 表3 )6(4* 6 U 试验号 1 2 3 4 1 1 2 3 6 2 2 4 6 5 3 3 6 2 4 4 4 1 5 3 5 5 3 1 2 6 6 5 4 1 表4 ) 6(4* 6U 的使用表 因素列 号 D

个数 2 1 3 3 1 2 3 4 1 2 3 4 表5 )7(47U 试验号 1 2 3 4 1 1 2 3 6 2 2 4 6 5 3 3 6 2 4 4 4 1 5 3 5 5 3 1 2 6 6 5 4 1 7 7 7 7 7 表6 )7(47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3 3 1 2 3 4 1 2 3 4 表7 )7(4* 7 U 试验号 1 2 3 4 1 1 3 5 7 2 2 6 2 6

3 3 3 1 7 5 4 4 4 4 4 5 5 7 1 3 6 6 2 6 2 7 7 5 3 1 表8 )7(4* 7 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3 3 2 3 4 表9 )8(5* 8 U 试验号 1 2 3 4 5 1 1 2 4 7 8 2 2 4 8 5 7 3 3 6 3 3 6 4 4 8 7 1 5 5 5 1 2 8 4 6 6 3 6 6 3 7 7 5 1 4 2 8 8 7 5 2 1 表10 )8(5* 8 U 的使用表 因素个数 列号 D 2 1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