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的历史文化论文】 合肥历史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的历史文化论文】合肥历史文化

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二千余年。历史文化风貌区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合肥历史文化论文篇1

合肥市文化旅游开发探讨

摘要:合肥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其文化旅游在合肥旅游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阐述合肥文化旅游资源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合肥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并提出开发对策。

关键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合肥市

引言

文化旅游是指游客通过各种形式体验、感知、了解当地文化内涵的过程,是将当地文化转化为产业的重要形式和有机载体。

文化旅游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需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是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1]。

文化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中一个新兴的旅游类型,正以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中国文化旅游以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

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安徽省会城市合肥蕴涵着内涵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目前合肥市的文化旅游开发广度和深度上还存在不足。

本文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策略,在对合肥市发展文化旅游的地脉和文脉分析、文化旅游资源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合肥市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策略选择。

一、合肥市发展文化旅游的地脉和文脉分析

地脉是一个地域(国家、城市、风景区)的地理背景,即自然地理脉络;文脉是指一个地域(国家、城市、风景区)的社会文化氛围和社会文化脉承,即社会人文脉络。

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准确地把握、分析一个地域的地脉和文脉,梳理出地脉和文脉的主线,实质上就是寻找地方独有的特色,进而确定开发主题,并对主题进行深化、加工,挑选适当的项目加以组装,是旅游开发的一条重要思路[2]。

1.合肥市文化旅游的自然地理背景分析。

合肥位于北纬30°56′~32°33′、东经116°40′~117°58′之间,分别与淮南、滁州、马鞍山、芜湖、安庆、六安等六市接壤,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

合肥地处江淮之间,环抱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通过南淝河和巢湖,可以通江达海。

全市海拔多在15~80米之间,平均海拔20~40米。

主城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岗冲起伏;西南部属大别山余脉,层峦叠嶂;海拔最高为境西的牛王寨595米。

合肥降水丰沛,地表水系较为发达,以江淮分水岭为界,岭北为淮河水系,岭南为长江水系。

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水域面积804.6平方公里,号称“八百里巢湖”,

合肥因此有“滨湖新城”之称。

合肥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区,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棉花、瓜果蔬菜等,畜禽养殖业发达,特色农产品丰富,被授予“中国淡水龙虾之都”称号。

三岗苗木花卉、长丰草莓、高刘白鹅、朱巷仔猪、巢湖银鱼、柯坦有机茶叶等名牌农产品享誉大江南北。

合肥具有鲜明的园林生态环境,城中有园,园中有城,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

合肥正围绕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这一目标,加快建设“绿色合肥”,展现合肥“山水城林”的风貌,使合肥成为“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依山傍水”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

优良的区位条件、多样的地貌类型、宽广的水体、怡人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物产为造就合肥丰富的文化积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合肥市文化旅游的历史人文背景分析。

合肥现辖四县(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一市(巢湖市)四区(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全市总面积11 429.7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80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45.7万。

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339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335.2万。

全市有4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4.8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0.6%。

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二千余年。

历史上,合肥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有着“江南唇齿、淮右襟喉”之称。

合肥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从古到今孕育了无数杰出人物,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合肥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称著于世。

政治、军事方面有“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缔造者杨行密、楚汉相争时的“亚父”范增、三国名将周瑜、北宋著名清官包拯、晚清重臣洋务派首领李鸿章、台湾光复后首任巡抚刘铭传、爱国将领冯玉祥等。

科技方面主要有三国时期天文学家王蕃,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等。

文化方面主要有五代十国诗人伍乔、西汉教育家文翁、民国初期著名学者一代国学大师刘文典等。

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给合肥境内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

古有镇淮角韵、梵刹钟声、藏舟草色、教弩松荫、蜀山雪霁、淮浦春融、巢湖夜月、四顶朝霞八处,统称“庐阳八景”。

现境内现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

流行于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一带和大别山区的庐剧是安徽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通俗易懂,吐字清晰,表演生动,生活气息浓厚。

合肥还享有“科教基地”之美誉。

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是全国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

到2011年底合肥拥有中国科技大学等各类高校56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科研机构300多个,省级以上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89个;博士授权点180个;有两院院士51人,各类科技人员39余万人。

除首都北京以外,合肥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多的城市。

二、合肥市文化旅游资源及其特征

1.合肥市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合肥市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可以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建筑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旅游资源、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艺术文化旅游资源、产业文化旅游资源、商贸文化旅游资源、科教文化旅游资源九大主类。

每个主类下面又可分若干亚类,具体分类情况及其代表性文化旅游资源(如表1所示)。

2.合肥市文化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合肥市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悠远灿烂的独特人文优势,浓郁的民俗风情,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形成了鲜明的文化旅游资源特色。

(1)历史文化悠久,资源类型齐全,特色鲜明。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合肥市文化旅游资源既有物质的、有形的,如古村镇、寺庙、古民居;也可以是非物质的、无形的,如民俗文化、戏曲文化等。

合肥文化旅游资源涵盖了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艺术文化、产业文化、商贸文化、科教文化旅游资源九大类二十三个亚类,类型多样。

合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向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著称,旅游文化积淀深厚,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特色鲜明、品位较高。

(2)开发基础较好,区位优越,客源市场广阔。

合肥区位优势明显,居中靠东、连南接北,紧邻中国当前最具活力的“长三角”经济圈,是沿海的腹地、内地的前沿。

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基本涵盖中国东、中部7省1市、近5亿人口。

合肥对外交通便捷,境内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交通发达,已经形成一个纵横交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