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 宗教教育的兴盛)【圣才出品】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 宗教教育的兴盛)【圣才出品】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 宗教教育的兴盛)【圣才出品】

第5章宗教教育的兴盛

5.1复习笔记

一、中世纪文明的基础

中世纪始于公元476年,终于1500年左右,分别以西罗马帝国灭亡和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等事件作为标志。这一时期的欧洲处于封建时代的宗教信仰时期,基督教成为了整个中世纪文明的基础。

(一)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

1.基督教的产生的原因

(1)广大人民不堪忍受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于是便幻想“救世主”来解救自己的苦难,这与原始基督教倡导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世界末日将至,耶稣来拯救人类的说法十分契合,使基督教的信徒大量增加。

(2)基督教由于受到其他犹太教教派的排挤而流散在外,简化了众多民族特色仪式,真诚对待其他一切民族,因此吸引了众多来自不同民族的信徒,扩大了自己的势力。

(3)基督教与当时流行的希腊哲学进行了融合,同时适应了罗马帝国的统治需要。

2.基督教的发展概况

(1)公元4世纪以前,基督教受到罗马帝国的迫害,促使其形成了古代公教会的组织制度,设立了主教、长老、执事三级教职别,并最终编订了正典《新约圣经》。

(2)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发表了《米兰赦令》宣布宗教自由,基督教由此成为了合法宗教。

(3)公元390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

(4)中世纪,基督教的教阶制度发展为与封建等级制度一致,具有极大的世俗权力,其组织也日益严密。

(5)公元8世纪时,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曼大帝加冕,使“君权神授”具体化,这也埋下了教权和王权斗争的隐患。

(6)13~16世纪,基督教由最兴盛时期到进一步分裂的全过程,最红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教派——天主教、东正教、新教。

(二)基督教教义

经典《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生活和言行的根据,全书分希伯来经典《旧约全书》和记载基督耶稣及其门徒言行的《新约全书》两部,共66卷,其中体现出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上帝创造并主宰世界。上帝是全在、全知、全能、全善的存在,包含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2.耶稣作为“圣子”,是来拯救时间的救世主基督,具有完全的神性和人性。他传达圣父的启示,给人们带来福音,后为替世人赎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3.“圣灵”运行在世界和人类之中,使人知罪、悔改、成圣。

4.教会是由基督建立的、由“上帝之民”组成的团体,具有圣洁性和普世性,其任务是在世界范围内宣传福音。

5.人乃上帝“按自己的形象”所造,居于万物之首,但因背离上帝而陷入罪恶不能自救,唯有信仰基督才能获得救赎与永生。

基督教教义催生了罪感意识、救赎意识、崇拜意识、禁欲主义、蒙昧主义等精神气质,成为了中世纪文明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宗教教育

基督教教育是指对教徒们进行的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和行为准则的教育,它对基督教的继续发展与传播意义重大。

(一)基督教的家庭教育

基督教家庭与教会同样重要。基督教要求每个家庭都要对孩子进行宗教思想灌输,并与学校和教会一起构成了基督教三位一体的教育机构。

1.家庭教育内容

(1)学习教义,坚定信仰。这主要是通过对《圣经》的阅读和理解完成的。

(2)学习教会规则和礼仪。

(3)进行职业训练和初步的纪律训练,从而将工作与基督教教育相结合。

2.家庭教育方法

(1)教导,通过教导获得所需知识;

(2)观察,通过观察来思考和判断所学知识是否正确;

(3)实践,将观察所得的结论通过实践过程再次检验。

具体的家庭教育方法还包括记忆背诵法、榜样法、结合生活法等。

3.家庭教育的作用

(1)有助于培养虔信的信徒和宗教人才;

(2)有助于信徒获得共同的教义、基本知识、道德和行为方式;

(3)将基督教教会与家庭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稳固的宗教团体。

(4)家庭教育先后培养出了蒂莫西、奥古斯丁、圣巴西尔等优秀宗教人才。

(二)基督教的学校教育

1.初等教义学校

(1)产生

初等教义学校最初是为了向异邦人传播基督教,主要讲授最为基本的基督教真理和道德生活,作为他们在正式成为教徒之前的基础性教育。

(2)初等教义学校的发展

①公元3世纪,初等教义学校基本固定在教堂的中殿,教师主要由主教负责。

②公元5世纪,初等教义学校的发展达到高潮。

③公元9世纪之后,由于基督教的原则和教义已广为人知,初等教义学校渐渐衰落和停止了。

(3)教育阶段

①初步考察。即候选人提出入会申请,举行一定的入会仪式。

②听众。考察后通过的慕道者将进入预备期,期间不能参加崇拜仪式。

③选民。候选人经过预备期后可接受洗礼,之后将由主教给予短期的特殊训练,主要是信经的主要条文、圣礼的本质和忏悔的要求,并由专人负责对候选人性格进行特殊的观察。

④洗礼。选民可在此时改用基督教名字,然后举行正式的洗礼,成为合格的基督徒。

(4)教学内容

①宗教教诲和道德教诲;

②阅读和书写、唱《赞美诗》;

③记忆圣经的一些重要段落、祷告和沉思;

④了解基督教的历史、教义和实践。

初等教义学校主要使用《使徒遗训》作为教科书。

2.教理学校

为了改造基督教教义,基督教高层开始吸收异教文化中的精华,这吸引了一部分在希腊

哲学和科学方面最有造诣的人皈依,他们将基督教教义与以前所学理论相融合,与异教徒进行论争,这产生了建立基督教最高级学术机构的需要,教理学校也应运而生。

(1)亚利山大利亚教理学校

亚历山大利亚教理学校是第一所教理学校,他是在与众多不同流派哲学家的论证中发展起来的。

①教育目的

亚历山大利亚教理学校不仅是为了培养合格的传教者,更是为了给信仰基督教的青年学者提供在基督教环境下获得知识的机会,培养他们用基督教的眼光看待世俗知识。

②学校教学

教理学校的教学分为高级学科教学和初级学科教学。高级学科由校长以讲座的形式讲授,而初级学科则由助手讲授。教理学校的课程类似于百科全书,包括逻辑、物理学、几何学、天文学、哲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内容。亚历山大利亚教理学校是5世纪之前基督教的学问中心”。

(2)安提阿教理学校

安提阿是罗马帝国东部的学术中心,公共教育发达,安提阿教理学校也因此成为了基督教文化的中心之一。公元4世纪中叶,安提阿教理学校在约翰·克利索斯图姆任校长期间达到了顶峰,。公元4世纪末,安提阿学校开始为《圣经》加注释,注重神性和人性的统一。

(3)埃德萨教理学校

埃德萨受希腊的影响较大,因此埃德萨教理学校在发展中具有独特性。由于先后收留了叙利亚、君士坦丁的流亡人士,埃德萨成为了聂斯托利教派、希腊神学和科学思想的主要基地,这所学校也被称为“叙利亚的雅典”。

(4)尼西比斯教理学校

埃德萨教理学校受到了敌人的迫害而关闭后,聂斯托利流放到尼西比斯,在修道院重建了一所学校,继续传播基督教知识,为东部教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长期以来被称为“科学的母亲”。聂斯托利派努力翻译希腊文学作品,大大促进了欧洲学术的发展。

3.教会学校

(1)产生

古典时代结束后,基督教教会继承了罗马帝国的文化遗产,承担起了维系文化教育的重任,而最有效的手段正是创办和管理学校。这一措施得到了开明国王的鼓励,由此学校在教会各方面的支持下得以建立。

需要明确的是,尽管基督教教育继承了罗马帝国的文化,但其教育目的、内容与希腊、罗马的世俗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其存在是为信仰服务的。正因为教育是基督教传播的必需手段,教会才承担起了中世纪教育的重任。

(2)修道院学校

①产生

修道院出现于公元3~5世纪,是“教父时代”基督教教义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产物,具有禁欲主义传统和非探究性的特点。6世纪,帝国政治混乱,导致国家教学力量衰退,这时修道院由基督教教育机构演变为了学术中心,对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②作用

修道院保存了拉丁文的经典语言,并指导信徒拉丁文读写、与宗教仪式相关的艺术和科学,使前代文明的一部分成果得以传承。拉丁文化与基督教教义结合,形成了一种自发的基督教文化,其核心正是修道院。因此修道院制度在基督教保存、传播和塑造西欧文明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8章 科学教育的源流)【圣才出品】

第8章科学教育的源流 8.1复习笔记 一、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影响 (一)兴起的根源 1.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是社会生产长期发展的结果 (1)到14、15世纪,先进的生产技术在欧洲的农业和新兴手工业生产中得到普遍应用; (2)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上的运用又带来一些实际问题,需要加以理论上的说明。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刺激了欧洲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 (1)中世纪后期,罗盘和航海图的使用,推动了海外探险活动; (2)地理的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为自然科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课题。 3.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近代科学得以兴起的文化思想环境 文艺复兴运动使受宗教禁锢的欧洲人得到思想的解放,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 (二)近代科学革命的勃兴 1.天文学领域的发展 (1)哥白尼的日心说 (2)伽利略的天文探究 (3)第谷与开普勒的天文探究 2.医学生理学领域的发展 (1)维萨里的人体学说

(2)塞尔维特的小循环理论 (3)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3.力学领域的发展 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三)近代科学革命的影响 1.自然科学知识获得空前增长 2.科学研究方法取得突破性改进 3.科学理性精神得到树立,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改变 二、近代科学教育的萌芽 (一)近代科学教育号角的吹响 1.弗朗西斯·培根 (1)生平简介 ①首先吹响近代科学教育号角; ②在自己等著作中,最早表达了近代科学观,阐述了科学的目的、性质以及发展科学的正确途径,首次总结出科学实验的经验归纳法,并极力提倡科学与社会生产的结合,大大推动了近代科学以及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 (2)教育思想 ①注重科学知识的实用性 ②强调运用科学的方法 ③构建新的科学知识体系 ④设想科学研究和教育的乌托邦方案

外国教育史笔记(重要学习资料)、、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一、巴比伦的教育(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 (一)巴比伦学校 1、泥板书舍、泥板书、楔形文字 2、寺庙学校:初级教育、高级教育 (二)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1、教学内容:主要是语言和书法 2、教学方法:师徒传授、常用体罚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公元前3000年左右) (一)古代埃及的学校的类型 1、宫廷学校 2、僧侣学校 3、职官学校 4、文士学校 (二)古代埃及学校教学内容和方法 1、宫廷学校—无法考证 2、僧侣学校—着重科学教育 3、职官学校— 4、文士学校—教授书写、计算,有关律令的知识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 (一)波罗门教育 1、古代印度等级制 2、婆罗门的学校(古儒学校)家庭教育 3、教学内容:《吠陀》经 4、教学方法:背诵、体罚、导生制 (二)佛教教育 1、寺庙学校 2、教学内容:佛经 3、教学方法:教授、讲解及个人钻研经典相结合 (三)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的异同: 同:其教育目的与人生目的的同一,主要是一种道德陶冶;其内容大多是消极的、遁世的。缺乏积极的因素。 异:婆罗门教育史一种私立教育,而佛教教育是依傍于寺院的教育。 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 (二)教育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相适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等级性 (三)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 (四)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 (五)教育方法简单,盛行体罚,实行个别施教 (六)知识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 (七)文化教育甚为古老,源远而流不长 第二章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一)巴斯达教育 1、教育为国家所控制

外国教育史核心笔记

外国教育史核心笔记(三) 第四章古希腊的教育思想 一.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是雅典著名的哲学家。青年时期,苏格拉底接受过初等教育,精通数学和天文学。成年期对政治感兴趣。他在政治上拥护贵族的奴隶主专制,反对奴隶主民主共和制。苏格拉底的思想代表了传统、保守的雅典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但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一)“自知其无知” 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 “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的思想,提出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问题。 第二,这一思想也恰恰成为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德即知识” “德即知识”(Virtue is Knowledge)的思想,也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他看来,知识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苏格拉底高度评价“德即知识”在教育上的意义。在他看来,因为德即知识,而美德的获得与教育有重要的联系。因此,懂得善的人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苏格拉底这种“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强调道德中知识的重要性。 (三)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1.苏格拉底是“回忆说”的创始人,认为一切知识都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这种知识不是从外灌进去的,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出来。2.苏格拉底十分注重思考在一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这种方法的运用包括三个步骤: 1.讽刺。 2.定义。在前一个步骤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归纳,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3.助产术。在这个步骤中,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是近代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发现法的萌芽。 苏格拉底创立的“苏格拉底方法”,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提出了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路,也提出了教育者在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的“无知”态度。 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他并未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但他的教育主张直接影响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3章 苏格拉底、柏拉

第1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1 复习笔记 一、教育的起源与史前的教育 1.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的起源,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是19世纪下半叶后出现并一度流行的观点,是当时流行的庸俗进化论在研究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反映。它是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论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其创导者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等。他们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①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力图证明教育乃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一种现象。他认为动物界也存在教育,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种类,出自遗传本能,自会将其“知识”与“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 ②沛西·能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从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直接

套引和推导出来的。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者认为:人类社会活动开始于“正在形成的人”为满足其生存繁衍的自然需要而进行的群体劳动,这种劳动活动将他们改造成为“完全形成的人”,形成了人类社会;劳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手脑等生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并通过遗传途径传给后代的必要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保持并延续原始公社的生活,必须由有经验的长辈对年轻一代传授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知识经验,即在劳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育是在传授劳动经验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 教育的需要起源论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是多样的,除了劳动经验以外,原始社会形成的一些集体习惯、行为准则、仪式风俗等也需要通过教育活动传授给下一代,但这些内容不能纳入,至少不能完全纳入劳动的范畴,教育应该是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的需要。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是最早提出“需要起源论”的人。 2.史前教育的概况 (1)原始社会的分期及研究途径 ①原始社会的分期。有人根据生产工具的进步程度,将原始社会划分为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三个时代;也有人将其划分为蒙昧和野蛮两个时代,每个时代又划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我国史学界一般将原始社会划分为前氏族社会(血缘家族的原始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以及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军事民主制社会四个阶段。 ②研究途径。人们主要从三个途径了解原始社会的概况: 第一,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科研成果; 第二,民族学的资料; 第三,古代典籍中的有关记载。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二)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第十七章(第三节) 第三节民主主义教育 民主主义是杜威的社会政治观。同时,杜威把教育看作实现其民主社会改理想的首要工具,认为民主主义与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重要的和有机的联系,是实现民主主义的第一工具和最重要的工具。 一、对六种传统教育观的批判、“教育即准备”说“教育即准备”观点产生的不良后果有: ()使教育丧失动力。()延缓教育的进行。()用传统一般的期望和要求代替受教育者个人的特殊能力的标准,会使个人的特殊才能受到漠视。()它使人不得不极大地求助于利用外来的快乐和痛苦的动机进行教育。 、“教育即展开”说从逻辑上看,它是预备说的变种。它主要指教育是展开儿童天性的学说。 展开说也强调发展,但发展本身无意义,发展只是看作离开现在指导实现目标时才有意义。 、“教育即形式训练”说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心灵具有某些心理官能和能力,教育就是直接以训练这些能力为目的。 杜威指出,形式训练说的基本错误是它的二元论。 、“教育即塑造”说强调对发展智力和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 杜威认为这个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忽视生物具有许多主动的改造材料的机能。 、“教育即复演”说向终极目标发展和从外进行塑造,这两种思想的结合产生了教育上的复演理论。 杜威认为,这种理论的基础是错误的。 、“教育即自然发展”说自然发展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卢梭。 杜威认为,自然发展说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在强调生长的内在条件的同时,忽视了外在条件。 从对这六种教育学说的批判,可以看出,杜威反对外在的、静止的、遥远的、强制性的教育,而强调一种内外结合、在每个阶段上都有进步的教育。 二、对历史上三个教育理论的考察、对古代柏拉图教育理论的考察杜威首先考察了柏拉图的教育理论。 ()积极见解。他认为,柏拉图关于理想国的教育思考有二。 ()局限性。但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在于他没有认识到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活动的无限的多元性。 、对近代“个人主义教育理想”的考察近代的个人主义的理想,主要指世纪的“自然主义教育”的理想。 杜威认为,世纪的个人主义运动主要兴趣是注重个人进步。它是从反社会开始,要走向更广泛、更自由的社会,走向世界大同。 这种思想认为,自然的教育是确保这种更有社会精神的社会的第一步。 、对近代“国家教育和学校教育”理论的考察自然主义教育的弱点: ()否定教育的意义;()忽视组织的作用。 德国国家主义教育出现的原因:第一,德国是法国的战败国,国家需要复兴;第二,教育是复兴国家、统一国家的最好手段;第三,这种教育应适应公共教育的制度。 三、杜威民主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民主与教育的关系民主主义教育的特点第一,民主的教育应当是所有人的教育。第二,民主社会教育是与强制的、权威的教育相对立的;第三,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

第22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改革 22.1 复习笔记 一、美国的教育改革 1.《国防教育法》和60年代的教育改革 (1)《国防教育法》 二战以后,美国社会各界对美国的教育质量展开了激烈批评,特别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朝野震惊,改革教育的呼声更加高涨。在此背景下,1958年9月2日,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主要内容如下: ①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所谓“新三艺”)的教学; 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③强调“天才教育”; ④增拨大量教育经费。 《国防教育法》是美国战后的教育基本法,它的颁布表明美国认识到了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教育与国家的安危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该法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2)60年代的教育改革 ①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1959年9月,美国科学院邀请35位科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汇集一起,讨论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心理学家布鲁纳做了以《教育过程》为名的总结报告,报告以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观为主导,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如下: a.强调早期教育,发掘儿童智力潜力;

b.逐级下放科学技术课程,缩短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的距离; c.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编制结构课程,并使之与教学过程结构和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适应,成为儿童可掌握的内容; d.鼓励学生用探索的发现式方法学习。 这次会议为60年代美国中小学校课程改革指出了方向。但会后由科学家和部分教师编制的新教材难度太大,又缺少教学法经验,脱离了中小学实际,大多数教师不能使用,学生也不感兴趣,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②继续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 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法案肯定了自50年代末开始的教育改革,重申了黑人、白人学生合校教育的政策,制定了对处境不利的儿童的教育措施:a.制定出中小学教育目标:小学目标是加强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为将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中学目标是为培养未来的学者、专家打下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生源作准备。 b.要求政府拨巨款奖励推动黑人、白人学生合校的工作;规定建立处境不利儿童教育全国顾问委员会,全国残疾儿童咨询委员会和残疾儿童训练局等。 ③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60年代美国颁布了高等教育法案,法案强调大力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技进步,增加对高等院校拨款,提高教学质量。这些改革极大地增强了美国的综合国力及其在世界上称霸的实力。同时,美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大学本科生教育为高等教育主体的格局开始发生动摇,二年制初级学院发展较快,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突出特征之一。 2.70~80年代初期的教育改革 (1)70年代的教育改革

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

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 朱天龙 苏格拉底,是雅典著名的哲学家。青年时期,苏格拉底接受过初等教育,精通数学和天文学。成年期对政治感兴趣。他在政治上拥护贵族的奴隶主专制,反对奴隶主民主共和制。苏格拉底的思想代表了传统、保守的雅典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但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一、“自知其无知” 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 “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的思想,提出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问题。 第二、这一思想也恰恰成为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德即知识” “德即知识”(Virtue is Knowledge)的思想,也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他看来,知识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苏格拉底高度评价“德即知识”在教育上的意义。

在他看来,因为德即知识,而美德的获得与教育有重要的联系。因此,懂得善的人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苏格拉底这种“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强调道德中知识的重要性,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但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忽视了道德习惯的培养,道德行为是知识和实践培养的结果。 三、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苏格拉底是“回忆说”的创始人,认为一切知识都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这种知识不是从外灌进去的,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出来。 2、苏格拉底十分注重思考在一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他并未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但他的教育主张直接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通过他们,对西方近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本世纪中叶,他所倡导的“苏格拉底法”仍为现代教育家所推崇。

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

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 朱天龙 苏格拉底,是雅典着名的哲学家。青年时期,苏格拉底接受过初等教育,精通数学和天文学。成年期对政治感兴趣。他在政治上拥护贵族的奴隶主专制,反对奴隶主民主共和制。苏格拉底的思想代表了传统、保守的雅典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但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一、“自知其无知” 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 “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的思想,提出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问题。 第二、这一思想也恰恰成为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德即知识” “德即知识”(Virtue is Knowledge)的思想,也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他看来,知识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苏格拉底高度评价“德即知识”在教育上的

意义。在他看来,因为德即知识,而美德的获得与教育有重要的联系。因此,懂得善的人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苏格拉底这种“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强调道德中知识的重要性,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但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忽视了道德习惯的培养,道德行为是知识和实践培养的结果。 三、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苏格拉底是“回忆说”的创始人,认为一切知识都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这种知识不是从外灌进去的,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出来。 2、苏格拉底十分注重思考在一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他并未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但他的教育主张直接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通过他们,对西方近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本世纪中叶,他所倡导的“苏格拉底法”仍为现代教育家所推崇。

最新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复习总结笔记

第一编古代教育史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古代东方通常是对古代亚洲和非洲东北部各奴隶制国家的总称。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 2.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美国桑代克。来源于庸俗进化论。(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美国孟禄。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苏联米定斯基,来源于恩格斯的劳动理论。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中国杨贤江。 PS:教育起源大体分两类: (1)视教育为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 (2)将教育看做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史前教育的概况、 (1)前氏族时期:距今约四百万年至一万五千年。共同生产,共同消费。 (2)母系氏族时期:使用新石器,宗教道德教育。 (3)父系氏族时期: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4)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剩余产品,逐渐形成阶级,产生阶级教育的萌芽。 4.巴比伦的教育 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已产生文字。“泥板书”。 学校:研究学问的场所——神庙中心——政治文化中心。 最早的学校:幼发拉底河畔马里城的宫廷学校。 公元前1894年,巴比伦城兴起。 5.古代埃及的教育(重点) 文字写在“纸草”上。 学校的类型: (1)宫廷学校——培养国家官员 (2)僧侣学校——最高学术中心,目标是科学技术教育。 (3)职官学校——书吏学校 (4)文士学校——文书 教学方法:体罚被视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6.古代印度的教育 (1)种姓制度:(1)婆罗门,即僧侣。(2)刹帝利,即武士。(3)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4)首陀罗,即奴隶及奴隶地位的穷人。 (2)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前的印度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公元前9世纪以前,以家教为主。公元前8世纪,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在此教育被称为“古儒”,学习年限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体罚是常用的手段。 (3)佛教教育: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种种姓平等。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者称“比丘”,寺院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重视女子教育。 7.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的特点:(书上七条,老师总结五条,合并) (1)在古代东方最早产生科学知识、文字、学校教育。 (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3)教育内容较丰富,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

外国文化史笔记孟昭毅

第一篇上古文化 第一章原始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明了原始文化这一人类文化的初生态形成与发展的情况。学习这一章,要明确原始文化伴随原始人类的劳动和生活被创造出来的过程与阶段,掌握原始文化的特点与成果。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重点) 识记:原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二)原始艺术和原始宗教(重点) 识记:关于艺术起源的诸种说法;原始宗教信仰和巫术行为。 理解:原始洞窟壁画。 第二章古代两河流域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古代的两河流域文化几千年孕育和发展的过程及其鲜明特色,详细介绍了它对人类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古代两河流域在文字、科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留给人类的珍贵遗产,理解其何以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渊源之一。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汉谟拉比法典(重点) 识记:汉谟拉比法典。 (二)两河流域文化对人类的贡献(次重点)

理解:楔形文字与泥版文书;法律、科学和宗教;文学艺术。 第三章古埃及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作为人类早期文明发育的四大摇篮之一的古代埃及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及特点,详细介绍了它对于人类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古埃及文化在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中取得的成就,并且理解它与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在政治制度、法律、宗教等方面的异同。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古埃及文化对人类的贡献(重点) 理解: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二)古埃及与两河流域文化之比较(重点) 识记:两河流域和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地区;两河流域的文明产生要比古埃及略早一些。 应用:两河流域和古埃及在政治制度、法律和宗教等方面的异同。 第四章古希伯来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了希伯来民族发展的历史概况以及其文化成就,重点介绍了希伯来民族宗教——犹太教的产生、发展和文献。学习这一章,要明确希伯来文化的世界影响;理解犹太教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教义的主要特点;掌握《旧约》何以既是犹太教的宗教经典,又是希伯来文学总集和文化总集;在理论上还要掌握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关系和区别,理解希伯来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它在同希腊文化交流、融合基础上产生了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并通过它影响到西方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外国教育史详细整理版笔记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一、巴比伦的教育 1.巴比伦的学校 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大约在公元前3500 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考古家断定这一时期,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最初是图画文字,以后又演进为楔形文字。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由于泥板是主要的书写工具,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已有两级: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元3世纪后,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逐渐衰落。后人了解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主要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究。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从考古的材料来看,这一时期的学校主要是培养文士为主的学校。文士教育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是将志向不同的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 1.古代埃及的学校 与巴比伦一样,古代埃及很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 (1)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 (2)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 (3)僧侣学校,也称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机构,主要设在寺庙。 (4)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 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在埃及的学校教育中,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 (2)练习书写。 (3)练习词令。 (4)重视数学和计算。 在教学方法上,古埃及的学校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 (1)以机械教学为主。 (2)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但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重视体罚。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 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 印度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逐步形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其中婆罗门是僧侣祭司,刹帝利是军事贵族,以上两个属于高级种姓,是特权阶级。吠舍是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首陀罗地位最低,不属于再生种姓,是没有权利的奴隶,为非“再生”人。 婆罗门教是印度的早期宗教,崇拜“梵天”,认为梵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婆罗门教赞成种姓制度,并创立了“善恶因果说”和“转世轮回说”。与婆罗门教的发展相适应,婆罗门的教育非常重视这种维持种姓间的等级和进行宗教意识的教育。 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在教育上进行了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佛教的寺院除了进行教学外,还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 2.佛教教育 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在教育上进行了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佛教的寺院除了进行教学外,还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 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1.古风时代的教育 在众多希腊城邦中,斯巴达和雅典的是最具代表性的。因为,第一,他们代表了两个相反的政治体制类型和教育类型。第二,他们又是现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根源。 1.斯巴达教育 斯巴达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拉各尼亚平原。斯巴达国家的居民分为三个等级。斯巴达人为第一等级,第二等级是皮里阿西人(perioeci),第三个等级是希洛人(helois),为了维护其统治,斯巴达实行举国皆兵的体制,整个国家就是一座军营。 (1)斯巴达的教育目的 斯巴达立法者为了适应其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需要,建立了一套以培养军人为唯一目的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专门以军事训练为其中心内容,很不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 (2)斯巴达教育的过程和内容 斯巴达的儿童在7岁以前主要在家中接受母亲的教育。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神话、传说。 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埃佛比(ephebia)。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与绝大多数古代国家不同的是,斯巴达人非常重视女子教育。 通过以上对斯巴达教育的分析,可以将斯巴达教育的特征归纳如下:第一,斯巴达人把教育看作最重要的国家职能和社会职能;第二,建立公共的国家教育机关以教育统治阶级的青年一代;第三,整个统治阶级对于教育问题的注意;第四,注意培养勇敢、坚韧性和爱国主义精神,实施体育与军事训练;第五,国家注意女子教育。 总之,斯巴达教育的性质是野蛮的、落后的,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教育内容是片面的。不过,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训练勇敢的战士,用来防御和增强斯巴达国家的实力,维护公民的地位,这在当时是成功的。 2.雅典教育 雅典原是阿提卡半岛上的一个城市的名称,从公元前594年至公元前593年梭伦(solon)改革开始,中经前509年至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cleisthenes)改革,雅典逐步向奴隶主民主制度过渡。这对雅典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外国教育史考研复习笔记

古希腊的教育思想 希腊出现了许多哲学派别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中有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尽管从政治观上看,他们都是维护奴隶制的;在哲学观上,也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但他们的思想对于教育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是雅典著名的哲学家。青年时期,格拉底接受过初等教育,精通数学和天文学。成年期对政治感兴趣。他在政治上拥护贵族的奴隶主专制,反对奴隶主制。格拉底的思想代表了传统、保守的雅典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但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一、“自知其无知” 在教育上,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 “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的思想,提出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问题。 第二、这一思想也恰恰成为格拉底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德即知识” “德即知识”(VirtueisKnowledge)的思想,也是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容。在他看来,知识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格拉底高度评价“德即知识”在教育上的意义。在他看来,因为德即知识,而美德的获得与教育有重要的联系。因此,懂得善的人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格拉底这种“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强调道德中知识的重要性,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但格拉底的这种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三、格拉底法 “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1、格拉底是“回忆说”的创始人,认为一切知识都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这种知识不是从外灌进去的,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出来。2、格拉底十分注重思考在一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这种方法的运用包括三个步骤: 1、讽刺。 2、定义。在前一个步骤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归纳,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3、助产术。在这个步骤中,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是近代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发现法的萌芽。 格拉底创立的“格拉底方法”,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提出了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路,也提出了教育者在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和真诚的“无知”态度。 在格拉底的时代,他并未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但他的教育主直接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通过他们,对西方近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本世纪中叶,他所倡导的“格拉底法”仍为现代教育家所推崇。 第二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是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客观唯物主义的奠基人。他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青少年时期曾学习文学、音乐和绘画,并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20岁后跟随格拉底学习,前后8年。格拉底去世后,他离开雅典,四处游历。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创办学园,收徒讲学,培养了包括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编 古代教育史(第5、6章)【圣才出品】

第5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5.1 复习笔记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社会的结束,从此,西欧进入了封建时代,从公元5世纪末到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之前的这段历史一般称为中世纪。 一、基督教教育 在西欧中世纪早期,基督教成为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教育被教会所垄断,教师由教会委任,教学内容以神学为主,世俗文化教育成为一种陪衬。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和意识形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与西欧社会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相联系,而且对人们的精神、情感、心理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教化民众的主要力量,对西欧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 1.基督教的教育形式和机构 中世纪时期,教会学校一直是基督教教育的主要形式。典型的教会教育机构包括修道院、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 (1)修道院 修道院是中世纪最典型的教会教育机构,而且是西欧最主要的教育机构。一般认为本尼狄克是西方修道制的鼻祖,创立了最早的修道院。 ①修道院的学生。修道院最初只接收志在侍奉上帝、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人进行教育,以后扩大范围,一些并不以神职为生的人也被接纳。但两类学生分开,前者称为“内学”,毕业后将终生做圣职。后者称为“外学”,入修道院只为学习知识,学成后仍为俗人。修道院学校的学生一般十岁左右入学,学习期限大约为八年。 ②修道院的教育内容。早期的修道院学校主要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知识学习的内容不

过是简单的读、写、算,以后课程逐渐加多加深,“七艺”成为主要课程体系。“七艺”是指由智者派创造的文法、修辞、辩证法,加上柏拉图后来加上的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共七种科目。前三项为高级课程,后四项为初级课程。 ③修道院的教师与教学方法。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完全由教士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学生的入学时间、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因人而异。学校的纪律十分严格,体罚盛行。 (2)主教学校 主教学校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学校的条件较好,水平也比较整齐,但数量有限。 (3)堂区学校 堂区学校设在堂区教士所在的村落,是由教会举办的面向一般世俗群众的普通学校。12世纪中期,教皇曾要求所有堂区兴办学校,这使堂区学校出现大发展趋势,成为中世纪欧洲最普遍的学校教育形式。堂区学校一般由教士或其他指定的教会人员负责,招收7~20岁的男青年入学(少数学校也招收女生)。学校的课程以灌输宗教知识为主,同时也进行读、写、算及简单世俗知识的教学。与修道院学校和主教学校相比,堂区学校的教育范围更大,培养目标更为宽泛,但学校的条件和水平较低。 2.基督教的教育思想与理论 基督教的教育思想具体体现为基督教的神学世界观、人生观(儿童观)、知识观、目的论等。 (1)神学世界观 基督教作为一种一神论宗教,设定了一个绝对的、完善的、超越的神。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是世界和万物的本源。基督教确立了一个超理性的信仰权威,同时又赋予其极丰富的道德内涵。在基督教看来,人和世上的万事万物一样,都是上帝创造的。敬畏与信仰上帝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7章)【圣才出品】

第一篇古代文明与教育 第1章教育的起源与史前教育 1.1复习笔记 一、教育的起源 (一)人类的起源 1.神创说 最早关于人类起源的解释主要来自于神话和宗教,即运用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解释人类的起源。神创说最为集中地表现在基督教神学中。神创说根据基督教神学的理论,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人是上帝的最高造物。 2.生物进化论 生物进化论的主要依据是科学家对生物进化过程的研究和现存生物的验证。1859年,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达尔文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而来的。 3.劳动起源说 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类本身”的思想。1876年,恩格斯在《劳动势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推测,人类的进化是从“攀树的猿群”开始的。 (二)教育的起源 目前,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有代表性的观点也有三种。 1.教育的本能起源说 教育的本能起源说是从生物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提出证据证明,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以外、在人出现之前产生的。他根据对动物生活的观察得出结论,认为动物界早就已经存在教育活动:大猫教小猫捕鼠,大鸭子教小鸭子游水。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 2.教育的模仿起源说 教育的模仿起源说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史学家孟禄。孟禄在1905年出版的《教育史教科书》中,认为史前社会的教育是从无意识的模仿开始的,当模仿的过程变成了有意识的过程时,教育就真正出现了。 (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从哲学和社会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学者。他们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等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为基础,批判了前两种主张,提出了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 2.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支持者认为,只有当人认为在自己和自然界之间需要劳动工具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 工业时代教育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10章工业时代教育的发展 10.1复习笔记 一、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一)工业革命概况 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起源于英国,以英国人瓦特改进蒸汽机为标志。由农业、手工业经济向城市里由机器驱动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转变的革命性进展。 1.背景 (1)商业阶级的出现 (2)市场的扩大 (3)人口的增加 2.历程 (1)英国的工业革命 ①首先是从新兴的纺织业开始的; ②英国工业革命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2)法国的工业革命 ①工业开始与科学密切结合; ②建立了现代银行制度,城市化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3)美国的工业革命 ①1790年,英国人塞缪尔·斯莱特用水力驱动的棉纺厂; ②由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城市化的、商业发达的农业工业国。

(4)德国的工业革命 德国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逐渐完成了工业革命。 (二)工业革命对时代的影响 工业革命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大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推进了各国的政治文明,提升了人的理性精神,各个领域学科逐渐走向科学化、多元化。 1.政治的民主化 工业革命打破了等级制度,平民随之要求扩大选举权、实行普选,这对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选举权的扩大和普及增强了个体的受教育意识,提升文化水平,才能参与政治生活、提高社会地位。 (2)各国自由主义政党在谋求国家世俗化和教育世俗化的努力中取得了重要成就。 (3)通过议会制,各种教育法律得以颁布和实施,从而推动了初等义务教育的发展。 2.工具理性的兴起 (1)科技进步使得科学的世界观最终取代了宗教的世界观,人们科学理性的观念提升。 (2)科技进步促进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促进了工具理性精神的成熟和完善,人类已经进入了希冀借助科学、理性的途径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控制的目的。 (3)工具理性强调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注重技术上的精确性和可计算性,以客观结果为衡量依据的科学精神由自然科学领域渗透到社会各领域。 (4)工具理性使得教育研究和发展具有了坚实的基础,为人类对近代教育的改造和变革、为近代教育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3.哲学思潮的繁荣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教育的起源与史前教育)【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的起源与史前教育 1.1复习笔记 一、教育的起源 (一)人类的起源 1.神创说 最早关于人类起源的解释主要来自于神话和宗教,即运用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解释人类的起源。神创说最为集中地表现在基督教神学中。神创说根据基督教神学的理论,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人是上帝的最高造物。 2.生物进化论 生物进化论的主要依据是科学家对生物进化过程的研究和现存生物的验证。1859年,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达尔文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而来的。 3.劳动起源说 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类本身”的思想。1876年,恩格斯在《劳动势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推测,人类的进化是从“攀树的猿群”开始的。 (二)教育的起源 目前,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有代表性的观点也有三种。 1.教育的本能起源说 教育的本能起源说是从生物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提出证据证明,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以外、在人出现之前产生的。他根据对动物生活的观察得出结论,认为动物界早就已经存在教育活动:大猫教小猫捕鼠,大鸭子教小鸭子游水。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 2.教育的模仿起源说 教育的模仿起源说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史学家孟禄。孟禄在1905年出版的《教育史教科书》中,认为史前社会的教育是从无意识的模仿开始的,当模仿的过程变成了有意识的过程时,教育就真正出现了。 (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从哲学和社会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学者。他们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等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为基础,批判了前两种主张,提出了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 2.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支持者认为,只有当人认为在自己和自然界之间需要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时,只有当人学会使用它们时,只有当人面临着制作劳动工具和选择劳动手段的任务时,才会在人类社会中产生老一辈向晚一辈传授劳动经验、知识和技巧的需要。 总而言之,尽管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都提出了某些合理的见解,但是这些观点主要出于对逻辑的分析和推理,缺乏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所提供的科学依据做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二)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二)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第十七章(第三节) 第三节民主主义教育 民主主义是杜威的社会政治观。同时,杜威把教育看作实现其民主社会改理想的首要工具,认为民主主义与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重要的和有机的联系,是实现民主主义的第一工具和最重要的工具。 一、对六种传统教育观的批判1、“教育即准备”说“教育即准备”观点产生的不良后果有: (1)使教育丧失动力。(2)延缓教育的进行。(3)用传统一般的期望和要求代替受教育者个人的特殊能力的标准,会使个人的特殊才能受到漠视。(4)它使人不得不极大地求助于利用外来的快乐和痛苦的动机进行教育。 2、“教育即展开”说从逻辑上看,它是预备说的变种。它主要指教育是展开儿童天性的学说。 展开说也强调发展,但发展本身无意义,发展只是看作离开现在指导实现目标时才有意义。

3、“教育即形式训练”说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心灵具有某些心理官能和能力,教育就是直接以训练这些能力为目的。 杜威指出,形式训练说的基本错误是它的二元论。 4、“教育即塑造”说强调对发展智力和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 杜威认为这个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忽视生 物具有许多主动的改造材料的机能。 5、“教育即复演”说向终极目标发展和从外进行塑造,这两种思想的结合产生了教育上的复演理论。 杜威认为,这种理论的基础是错误的。 6、“教育即自然发展”说自然发展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卢梭。 杜威认为,自然发展说的主要缺陷在于,它在强调生长的内在条件的同时,忽视了外在条件。 从对这六种教育学说的批判,可以看出,杜威反对外在的、静止的、遥远的、强制性的教育,而强调一种内外结合、在每个阶段上都有进步的教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