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北征

成吉思汗家族的浮沉——明成祖四次北征简析
[题目]成吉思汗家族的浮沉——明成祖四次北征简析
' |7 }3 D1 @; n; W1 b2 V5 u[作者]大好河山! ~ Z# B( V! M, f9 b
& [3 a# v$ w1 X# O" J/ q9 w1 E
4 L5 ?+ d+ ~2 n" e9 Y, n5 r+ x9 Q

k4 O6 {4 s: P5 s1 g) p8 _一.战前形势/ E* b% V' i* G

. z+ c0 [& z8 p3 f; j永乐二十年,明成祖率军横扫东蒙古之后,回撤了。这时,塞外的局势极为微妙。鞑靼阿鲁台处于两处作战的状态。在南线,鞑靼与明朝的关系仍然紧张;在西线,鞑靼与瓦剌为争夺蒙古草原的控制权而进行的战争仍然持续着。鞑靼左拙右支,非常被动。/ x* i: O- Z4 p' I+ z# B0 }

+ o+ }+ r/ l4 ?' Y3 j6 P+ N永乐二十一年七月,明成祖从降明的鞑靼人之中得到情报,阿鲁台准备侵犯明朝边境。明成祖决定大动干戈,又准备对鞑靼动武。
$ I, S( K8 R$ G " U' ]; j% b, R
明成祖有鉴于鞑靼人四处游荡,难以捕获的特点,这一次不打算率兵深入漠北,而是召集重兵于边境宣府一带,以逸待劳,等待阿鲁台自投罗网。7 ~/ m* e. ~& @+ H

" Q( @% r+ h* N / n0 p. l# {2 x6 J8 v" |, d: p0 D5 a
; Y% ~" B4 ?( q! J
+ q3 P9 q3 q+ S
二.明军动用的兵力0 ?+ S$ Q5 f1 M% z+ G

4 \5 W! Z% n# H9 @& @. V8 b) G7 S 2 \* S- j" H" A
明成祖此次北征,由大学士杨荣主掌军中机务,共动用了三十万大军,[1]当中有归附的蒙古及女真卫所军队,还征调了两万匹朝鲜军马。[2]明军指挥序列如下:
6 u0 b: H" v" T: S! b' t* J$ [
9 _0 K0 N! [/ W5 j; B9 m$ p/ |+ C中军:安远侯柳升 遂安侯陈英5 g' ~4 U1 o8 G8 E
5 m+ P% Y: h6 J3 U
左哨: 武安侯郑亨 保安侯孟瑛' _: h. ]8 |# X* o# Y

: Y% W4 w* n. d# h( A `2 O; c5 h右哨:阳武侯薛禄 新宁伯谭忠
0 m5 G" V' `* L: H* B5 Z( a4 x7 y; {+ j
左掖:英国公张辅 安平伯李安2 k7 ]" {0 d/ n8 g; B" f

% ^" l' a) @' T* d" p+ H右掖:成山侯王通 兴安伯徐亨
7 H" D' ^2 {* A% H
7 [0 M% t+ {; Y1 e, I前锋;宁阳侯陈懋8 i6 R4 n* y u; K+ ^9 Y" g

' }0 X& \# o- S* I$ A 1 R! g5 A& y9 i. \7 H

$ E' Q2 n1 b* {$ m$ m& G; B/ M三.师出有名,不战而胜2 \0 Q* R/ z1 N/ j( ~ z' {

; r/ V0 A n' Q: I
6 e k& Z: x7 {2 Z4 Q! A永乐二十一年八月,明成祖命皇太子监国,亲率大军从北京出发。此前,陈懋带领骑兵已经先行出塞侦察。明军北征主力经过土木时,进行了阅兵、举行了宴会。
/ m7 j) C% s+ a& g# Z; \. e 9 L6 @ S( x. h
这时候,鞑靼军队正秘密集结在漠北克鲁伦河一带,企图南下侵犯大同、宁夏。某些过去被鞑靼俘虏的明军伺机潜逃回关内,从而暴露了鞑靼的行踪。明成祖得到这个重要的情报之后,马上下令宁夏庆王以及当地的军民要严加防备,大同也要提高警惕,这两座城市周围散布的军民要及时迁入屯堡之中。
' H* y# {"

m# z" v! j: \ q i: K1 c
' w8 G; l1 v8 ^9 s# K* a6 [明成祖经过宣府、沙岭,到达宁夏、万全。敕令宣府、隆庆、怀来、万全、怀安等卫所在边缘险要的地方建筑屯堡,加强防御。边塞的明军将凭着这些屯堡抵抗鞑靼,等待援兵。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明成祖让随军北征诸将督查沿边隘口的防备。' u% Q: C/ Q* {, K7 [
: @$ T& \8 K) B8 W5 U( V! Y
大战前夕,北征明军利用空暇时间进行操练。操练时,明军的神机铳在阵营的前面,马队在后面。明成祖认为前面的队形疏散开来有利于射击,而后面的队形密集一些会使阵营更加坚固。这个战术是明成祖根据以往的作战的经验而总结出来的,按照这个战术布置,当明军与来犯的鞑靼军队作战时,明军将首先用神机铳发射铅弹挫敌锋芒,然后再用骑兵冲击。
3 [9 m. N% ]2 u1 E
! w1 Y r# l2 Y当战争马上就要爆发的时候,鞑靼的阵营却瓦解了。鞑靼知院阿失贴木儿、古纳台等率部属妻子等于永乐二十一年九月向驻扎沙城、西阳河一带的明军投降。阿失贴木儿等人供称,阿鲁台曾经在当年的夏季与瓦剌激战,被瓦剌的脱欢击败[3],损失了很多部属及马驼牛羊等。据说当阿鲁台风闻明军集结在边塞时,不但取消了南下侵犯明边境的计划,而且向北潜逃入穷荒僻壤,躲藏起来。后来形势的发展显示,阿鲁台在北撤途中已经对一些部属失去了控制,越来越多过去被鞑靼人俘虏的明朝军民逃回来了。
8 P) \* u8 [! d& y" a, I
- G0 @; C! f" @4 g8 {- h" C8 B# }2 O, m明成祖面对敌情的变化,仍然不敢大意,下令郑享、李安、徐亨、谭忠、杨英将领巡逻沿边各个关隘,同时下令吴克忠、薛青、吴成、苏火耳灰、柴永正、李谦等将领率三千骑兵进入大漠侦察。
3 q5 W/ h H. B8 B6 r
8 r0 l+ O3 x; G1 H$ x2 X1 r U5 B出塞侦察的明军在北至克鲁伦河、西至贺兰山一带1200公里的范围内纵横驰骋,丝毫不见阿鲁台及其党耳的踪影。明军前锋陈懋在宿嵬山口遇见了“鞑靼王子”也先土干,也先土干随即率领部属及牛羊驼马数万投降。[4]陈懋将这一消息向驻扎在万全以北上庄堡的明成祖作了启奏,时间是永乐二十一年十月七日。# Y1 ^' c% i# t9 Q8 o6 W- M( E

4 ^6 h B# c1 i) S十五天之后,陈懋带领也先土干及其部属朝见明成祖,明成祖大喜,厚待降人,封也先土干为“忠勇王”,赐名“金忠”,其外甥把都罕为都督,部下察卜等七人封为指挥,余下的领兵部属则封为千户;此前,明成祖已经封阿失贴木儿、古纳台等人为正千户。至此,明成祖决定结束这次北征,班师回朝。明军经万全、沙岭、怀来、居庸关回到北京。
% H2 e. K% A) M. L; F$ w' W
" `& u( H @5 u% o5 K! }; a
- h( u% A: |4 i+ r/ ^0

q
' y4 x( I0 T; ^" E( a: [ - [4 p" N7 I! n- d0 z
四.明军战果
' [- j6 H- S* k) X 2 [1 G6 P1 C D! J$ J9 ^
# ~2 F' b7 {; q$ Q
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在第五次北征中回顾第四次北征的战果时,称:“(鞑靼)盖去秋探知大军出塞,已挟妻孥远窜山谷,及冬,雨雪连绵,积深寻丈,羊驼马亡毙殆尽,部落叛散,互相劫夺。”[5]阿鲁台在明军的压力之下逃亡,途中不幸而遇上坏天气,羊驼马全死光了,部落内乱,互相劫杀,损失惨重。4 `3 n2 v& `5 x5 Q$ S
6 y: a. X' s* Y1 h- \
* O1 l4 x' `% }1 p+ v8 Y

& g+ r& y' q5 K2 W3 R五.成吉思汗家族的浮沉与异姓封建主的崛起; \) v$ o. @! P' ^3 [2 b, u# o O5 T

9 ?9 \. K1 ]: \ 4 h: D, K( z- \
(一)
, `; M% V# ]! w' [
2 Z. G$ M" ~# i/ r6 W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灭亡,在长达七百多年的时间里,蒙古草原基本上是由成吉思汗家族控制,即使后来清朝统治蒙古草原,也不能改变这一事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U6 a. q' e+ r/ K
- _2 G/ D" b# K( k. R- y: N( u
然而,成吉思汗家族在蒙古草原的统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元末明初,当成吉思汗的后裔被明军逐回草原之后,与成吉思汗不同姓的异姓贵族、藩臣们便企图取而代之。# C- Y9 J. X, q: k

! M' J1 }1 t8 k6 m' v( } h1 ~. a/ G, y4 ]& b0 A: F; k

$ A5 q% D& a) u1 t3 T(二)
' }5 S! W0 M9 w) q+ o: w) e
! R: x& C9 L( o* O3 ^: j0 w在明代,蒙古内部的封建战争“基本上表现封建阶级两个阶层之间的斗争”,[6]以成吉思汗家族为一方,与成吉思汗不同姓的异姓封建主为另一方。
2 Z% C3 P5 f. f- k
. N# h6 t5 _8 f- {( P0 J3 X% Q( z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前苏联历史学家符拉基米尔佐夫称:“与蒙古帝国废墟上形成起来的西方各‘兀鲁思’(即汗国)中所发生的事相反,在‘真正’的蒙古人中间......封建主的战争是以可汗和台吉(蒙古语“台吉”源于汉语“太子”)的完全胜利而结束的;作为封建主的赛特(即异性封建主),只是在大部分卫拉特(即瓦剌)中得以保全,但是在蒙古世界周围却只存在于一个地方。“[7]
4 U1 p @6 w5 ]9 l) V; C Z$ o ) z/ N8 J4 R& R- H5 E
为什么成吉思汗家族会战胜异姓封建主呢?符拉基米尔佐夫给出了一个答案,他认为这与明朝的因素有关,“蒙古可汗对封建主——赛特们(即异性封建主)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内地的关系”,因为“蒙古各社会集团的福利(即‘掠夺’与‘通商’),在颇大程度上要以这两方面对中国内地的行动为转移,而中国内地则需要蒙古的市场”。除此之外,“蒙古汗对于富裕而定居的邻人组织抢掠,比其他封建主——赛特们更为有效”,“由于蒙古汗的名号在汉人的心

目中的声望颇高,因而比其他封建主更易与明朝缔结贸易关系。”[8]
2 c' `, ]) b1 `- D# X
5 H5 T3 T, c( x4 E0 F很遗憾,符拉基米尔佐夫的说法可能与史实不符,就蒙古对明朝组织的攻掠而言,异姓封建主并不比蒙古大汗差,例如瓦剌的也先,在正统十四年的土木之战中俘虏了明英宗;而且蒙古大汗与异姓封建主相比,不一定更容易与明朝缔结贸易关系,例如蒙古大汗本雅失里、阿台、土蛮汗、卜台言周汗等与明朝的关系都不好,相反,当时他们的竞争对手瓦剌、蒙古右翼却与明朝缔结了贸易关系。由此可见,符拉基米尔佐夫的说法不能成立。
+ G/ `! t% S7 m- b9 m : P9 G0 d1 L- P2 D) i
那么成吉思汗家族战胜异姓封建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这一问题探讨一下。就象符拉基米尔佐夫所承认的那样,按照封建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封建社会的异姓封建主、半臣仆们总是经常取代他们的宗主,成为封建领主的。[9]元朝灭亡之前,蒙古草原基本的军事单位和地方行政单位是千户,我国元史专家李治安先生指出,蒙古异姓“千户长”取代成吉思汗家族而转换为新的封建主,这种情况“在蒙古大汗直属的中央兀鲁思大体是适用的,但在诸王兀鲁思(尤其是东道诸王兀鲁思)则有些问题。这是因为诸王兀鲁思的千户一般不超过十个,且要在宗王子孙中进行再分配。其结果,每个千户甚至百户都会君临一个宗王领主。”[10]而汗国的千户、百户一经“委付”给新领主,新领主“又有权依照札撤(即“法律”)对他们进行审判和处罚。这种情况下,诸王对各千户及其部众的控制权比较直接和严密。千户长很难超越大小宗王领主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他们大多保持着兀鲁思官人那颜[11]和宗王家臣的基本身份,不太可能转变为封建领主。”[12]蒙古大汗直属的中央兀鲁思的异姓千户长,一直没有在诸王内重新分配。在元末的混乱时期,蒙古大汗逐渐对其失去了控制,中央兀鲁思的大多数异姓千户长乘机取代成吉思汗家族而成为新的封建主。相反,元亡之后的东道诸王兀鲁思(即是东蒙古四大汗国),他们的后裔仍然牢牢掌握着手下的千户,在东蒙古拥有一定的势力。
n% j' C6 X; ?
8 f) ? j% Y1 l, T3 b% D蒙古大汗与东蒙古四大汗国的后裔同属于成吉思汗家族,在与异姓封建主的斗争中理所当然站在同一阵线。这才是成吉思汗家族能够战胜异姓封建主的主要原因之一。 # e( P# d& u: T1 `
* G* y) Y! _ n. r, ]

4 w% K/ C# {1 ~1 q/ K(三)
- u) n$ p, }4 }, V) `8 l+ Q
' }: p0 K$ i1 U* s+ I; b ; T p" K- c9 b- w
蒙古大汗长期在东蒙古活动,这决不是偶然的,很多时候,蒙古大汗的盛衰与是否得到东

蒙古四大汗国后裔的支持息息相关。例如阿台汗就是在东蒙古地区被拥立的,有关阿台汗的身世众说纷纭,一些蒙文史籍说他是东蒙古四大汗国的后裔,有的说他是斡赤斤汗国的后裔;有的说他是哈撤儿汗国的后裔。[13]阿台汗手下的将领有很多是东蒙古四大汗国的后裔。[14]上述种种资料反映了阿台汗受东蒙古四大汗国后裔拥护的事实。[15]此外,别里古台汗国的后裔毛里孩拥立了忽必烈的后裔马可古儿吉思大汗;还拥立及弑杀了同为忽必烈后裔的摩伦汗。身为忽必烈后裔的达延汗在与异姓封建主的战争中也得到了哈撤儿汗国的后裔科尔沁万户的支持,等等。
- \$ I- ?$ ^( P- _" U ) M. W; p; M, u" |
明成祖对蒙古的一系列北征,导致本雅失里及答里巴这两位蒙古大汗的失踪或者死亡。从明成祖第三次北征开始,就再也看不到蒙古大汗率师反击了,和明军较量的都是蒙古异姓封建主。第四次北征也是如此。明成祖虽然也打击了蒙古的异姓封建主势力——瓦剌,但更主要的是打击了成吉思汗家族的后裔,例如明成祖多次扫荡东蒙古,就令东蒙古四大汗国后裔的势力急剧衰落,结果加快了异姓封建主的崛起的速度。. b: H$ @# m, K6 i

! F( J: U" E" x7 l2 {& A& W 2 P" m( L) U1 Y r
(四) % N: i5 |0 J' _ k

. c, c8 l- c( f$ z据统计,明代前期在蒙古称汗的异姓封建主有瓦剌的额色库、[16]鞑靼的阿鲁台、[17]瓦剌脱欢、也先等,除此之外,很可能还有鞑靼的先也土干。[18] l- O. {; ~1 l6 b7 Y$ t

# N7 N( n6 @' P& I5 G. J& P' c6 a1 v5 a3 O8 p
自从永乐十二年明成祖与瓦剌在忽兰忽失温作战之后,瓦剌原来的大汗答里巴汗便失踪了,继答里巴之位的是额色库汗。《蒙古源流》记载额色库是一位非成吉思汗后裔的瓦剌大汗,于永乐十三年即位。张尔田先生在校注《蒙古源流》时,认为额色库汗是贤义王太平的儿子捏烈忽(明帝于宣德元年敕捏烈忽袭爵贤义王),因为蒙语“额色库”和“捏烈忽”差不多同音。巧合的是,在明人书籍中,捏烈忽是被称之为“瓦剌王子”的,[19]对于明朝人而言,只有蒙古大汗才配称“王子”。[20]) t. m+ m& o7 s: j* y+ b% l

9 t6 G0 _2 J, ~3 e. h& t鞑靼的阿鲁台大约在永乐二十二年即汗位,可能是因为众人不服的原因,不久扶立成吉思汗的后裔阿台做傀儡——阿鲁台拥立阿台汗肯定是在明成祖第四次北征之后,因为在明成祖第四次北征期间降明的鞑靼上层人物阿失贴木儿、古纳台、也先土干、把都罕、察卜等人从未有提到过阿台汗。
+ O; f6 Z1 B5 I4 f
5 H8 k. e% L6 C- o$ f瓦剌的脱欢大约在明正统三年即汗位,汗位之后可能面临与阿鲁台一样的问题,后来让位于成吉思汗的后裔脱脱

不花。
$ O- |9 p' p0 f& {1 ~6 E3 ~! @2 v: `1 j$ s
犹其引人注目的是脱欢的儿子也先,他不但杀死了脱脱不花汗,还“杀元裔几尽”,[21]自称“可汗”,没多久就在内讧中被杀。脱欢、也先的称汗的时候虽然明成祖已死,然而也先的崛起与明成祖持续扫荡东蒙古,打击了成吉思汗家族的后裔有关。
( O3 t( g4 x8 Y+ @4 u& y
# s. s. B2 v$ z! `) J5 F5 W* v)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明成祖四次北征时归降的异姓封建主也先土干,[22]明人称他为“鞑靼王子”。前文已经说过,对于明朝人而言,只有蒙古大汗才配称“王子”,就象当代蒙古史专家宝音德力根所评论的:“这等于说也先土干是蒙古可汗!”[23]事实上,明成祖正是将也先土干作为蒙古大汗来对待的,他将也先土干比喻为来汉朝朝觐的匈奴单于呼韩邪以及降附唐朝的突厥可汗颉利,[24]而将自己比喻为接受颉利投降的唐太宗。[25]日本蒙古史学者和田清认为明成祖此举有意将也先土干“夸大说成是‘鞑靼王子’,把他的投降捏造成无比重大的事件,用来作为强差人意的面子......”,[26]明成祖当然并非和田清所说的那样不堪。和田清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思想禁锢于只有成吉思汗家族的人才能当蒙古大汗的条框之内。其实,只要将也先土干与当时先后在蒙古称汗的异姓封建主额色库、阿鲁台、脱欢、也先等人联系起来,就会得出也先土干是异姓“鞑靼王子”(蒙古大汗)的结论。当明成祖四次北征之时,也先土干脱离了向北逃遁的阿鲁台之后,很可能在那时宣布自立为“鞑靼王子”(蒙古大汗)。后来,也先土干的弟弟猛哥不花作为一股既不属于瓦剌、也不属于鞑靼的第三种势力,长期活跃在哈密、甘肃边外,也成为也先土干家族自立的佐证。
! ]- E# v! S' m( H0 U
6 V" S$ j& j: }3 `/ h6 ^额色库、阿鲁台、也先土干、脱欢、也先等异姓封建主可以称“汗”、称“王子”,这只是上层建筑的表面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当时的中下阶层不知还发生了多少奴仆获得解放,变成了主人的事。这表明,明成祖的北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蒙古草原的奴隶们变成平民、臣仆们变为封建主、异姓封建主们取代成吉思汗家族统治的历史进程。明成祖死后,这一历史进程就慢慢停止、甚至倒退了。2 n0 m' ^# O" E4 Q/ P9 f$ P3 K

9 ] V# i5 | w& g) b: |) M+ q: w
! o$ {+ g* h1 ?6 P' ^& A" r; W% d7 d+ l% f
8 }$ N' ?1 ^- B/ Z- H) D7 k
& J9 \9 e$ A! L! F3 ]; i
[1]《明太宗实录》永乐二十一年八月庚申条 O2 M4 x. G4 |
[2]《明宣宗实录》宣德二年五月丙申条
) m9 y5 N Y! @0 R4 n; l4 y9 R9 ?[3]瓦剌的脱欢是顺宁王马哈木的儿子,马哈木在永乐十四年与阿鲁台作战失败,不久死亡


4 O+ {( e8 S: O1 G1 Z* I- `; O[4]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论集》上册第77—79页;塞瑞斯《明朝初年封爵的蒙古人》' d& D2 E* t" I' p
[5]《明太宗实录》永乐二十二年秋七月戊子条2 |5 k$ x: M U" h3 ~ E
[6][7]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第237页
M+ C/ L" r5 r/ a4 l1 U* W Y[8]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第239页
/ n& {6 q+ d0 g9 b: \7 T1 h, B[9]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第195页& F% P% ~. }- g# _
[10][12]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49—50页% I, d* b( g) Z* I
[11]“那颜”就是“官人”的意思
3 _1 p& @: M3 P8 M, s' P[13][14][15]王雄《关于阿台汗》(《蒙古史研究》第五辑第161页
8 W6 t$ T t* V) F7 ?[16]萨冈彻辰《蒙古源流》之卷五
+ |3 }# i) K/ B- B! D, o: i[17]严从简《殊域周咨录》(《明代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第375页);《明史纪事本末》第一册第340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 b4 q% p3 E1 ?7 W
[18]朱凤、贾敬颜《汉译蒙古黄金史纲》第58页;4 R0 ?8 T: U( L8 w! }
[19]郑晓《皇明北虏考》、王圻《续文献通考》之《四裔考.北夷》
" s8 J e: ?. R) w0 E) K5 J[20]详见拙著《蒙古大汗失踪之谜——明成祖二次北征简析》;蒙古史学者宝音德力根认为蒙语“额色库”是“太平”的意思,故“额色库”就是贤义王“太平”。但是,宝音德力根认为德勒伯克汗死后继位的并不是额色库汗,而是《黄金史纲》记载的斡亦剌台汗,此人是阿里不哥的后裔。总之,学者们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一致的意见。详见宝音德力根《十五世纪前后蒙古政局、部落诸问题研究》第9页
. n- B1 c, l6 K[21]何乔远《王享记.北狄》
; v, }% t e2 P+ W$ l2 }[22]尽管《万历武功录》等明人书籍记载其为元裔,但《明实录》却记载其为非元裔,应以《明实录》的记载为准,详见和田清的《明代蒙古史论集》上册第79页8 d: Y# M$ X' j6 F; D6 J) F9 g
[23]宝音德力根《十五世纪前后蒙古政局、部落诸问题研究》第9页
# }/ A/ C( y; N; s, y[24]《明太宗实录》永乐二十一年十月乙亥条; K5 n% o0 c! }1 p! H& @
[25]《明太宗实录》永乐二十一年十月己已条8 n _' y" L$ ]% y3 W% _
[26]和田清的《明代蒙古史论集》上册第79页
; @, u2 z) ]1 t+ G: K6 Q) Z
" J- w' b( H& ^9 C) t- m: C8 i% T' P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