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nos(民族)和Ethnic group(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

Ethnos(民族)和Ethnic group(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
Ethnos(民族)和Ethnic group(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

Ethnos(民族)和Ethnicgroup(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

Ethnos(民族)和Ethnicgroup(族群)

的早期含义与应用

郝时远

英文ethnic是希腊语ethnos拉丁化的形容词形式,对应中文的直译可理解为“族”或“族的”,属于人类社会“族类共同体”应用范畴。该词在英文中没有形成名词形式,在与group连用后形成

了复合名词ethnicgroup形式。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ethnicgroup一词在美国和西欧国家

的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流行开来,用以分析这些国家基于种族、民族、语言、宗教、文化、

习俗等要素基础上的“认同群体”。20世纪80年代以后,ethnicgroup这一术语在世界范围流行开

来,在引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时,中文翻译为“民族”、“民族集团”、“种族”、“族裔群体”和“族

群”等,其中以“族群”最为通行。但是,学界在研究和应用这一术语时,缺乏对ethnos及其派生的

ethnic和ethnicgroup源流的关注。本文就这一术语在西方国家早期(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含

义演变和应用情况做一梳理,并指出了这一术语的流行属于西方国家“族类政治化”裂变的产物及

其表现出的“后现代”话语的特点,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这一术语在西方国家广泛应用的社会背景作

一铺垫。

关键词:ethnos(民族)ethnicgroup(族群)社会学人类学

作者郝时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1号,邮编100081。

英文ethnicgroup一词,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为国内民族研究学界所引进,起初翻译为“民族群体”等,后逐步采用了台湾、香港学界的译法,即“族群”。在对这一术语进行研究的著述中,不少学者都提及了这一词汇的希腊语来源ethnos,但是对ethnos的拉丁化过程和早期指称对象等却缺乏较为系统的梳理,尤其是对其含义的演变以及该术语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释义和应用方面的情况更缺少关注。事实上,对一个专业术语及其相关理论的引进或应用,考察其历史渊源和含义演变是完全必要的,因为任何术语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必然受到社会条件、应用者的思想观念、被应用的具体对象等多方面的影响,ethnos及其派生的eth—nicgroup等术语也不例外。①

①在中文话语中,ethnos通常被翻译为“民族”、“民族共同体”、“族体”和“族群群体”等;ethnicgroup通常被翻译为“种族”、“民族”、“民族集团”、“族体”、“民族群体”、“族裔群体”、“族群”等。对这些翻译的辨析,笔者将另文进行专门讨论,本文采用ethnos(民族)和ethnicgroup(族群)的译法,文中所出现的其他不同译法均为征引资料原有的译法。

《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一、希腊语ethnos及其在拉丁化中的含义演变

希腊语ethnos是一个古老的词语。在荷马和亚里斯多德的著作中,都使用过这一词,用以表达“一群”、“一窝”、“一小群”等区分人类群体的含义。该词也指属于同宗、同血缘的群体,这种群体能够为其利益而施加政治压力,尽管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政治实体。‘D所以在古希腊时代,该词主要是一个与“人民”(people)或“城市”(city)的名称相对应的“族体”(na—tionality)的称谓,②是古希腊城邦国家的产物。

古希腊时代,是人类社会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进程后,欧亚非大陆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群体、各种族群体第一次大规模交汇的时期。所以,ethnos这一词语也彰显了“部落”(tribe)或“种族”(race)的含义。⑨在纪元以后的几个世纪中,该词出现了用以指称“非希腊部落”的含义。④随着“希腊化”的影响、罗马帝国的扩张、基督教的兴起及其内部的分裂、东方“蛮族”的迁徙浪潮、伊斯兰帝国的扩张、基督教发动持续的“十字军东征”,使这一词语在传人英文后增加了宗教方面的含义。

在中世纪,《圣经》中用ethnos形容“人们”,并使之拉丁化而成为形容词ethnicus,意为“偶像崇拜者的”、“多神教的”。⑤因此,在14世纪的英语中,它被用来形容那些非基督教的“异教徒”(heathen)、“民族”(nation)、@‘‘非犹太教徒”(gentile)和“未开化的人”、“野蛮人”等。当然,《圣经》不仅在传播ethnos及其相关形式方面的作用很大,而且造成的翻译错误也难以避免。有的研究者认为,希腊语ethnos的含义并不是指“异教徒”、“非以色列人”、“非希腊人”等,而就是指“民族”(nation),如同希伯来语的goy。④

无论历史上欧洲语言的互译(尤其是在《圣经》翻译方面)对这一词语的理解有无错误,古希腊语ethnos本身就是多义的。在现存的古希腊词典中,ethnos包含了大约十种含义,除上文所列举的以外,还包括“群”、“氏族”、“阶级”、“外来部落”等,⑧而它在拉丁化并引入其他欧洲语言后,含义也一直处于演变过程,但本质上都是指那些在血统、体貌、族体、宗教等方面的“异己”群体,揭示了人类群体的差异,并成为其派生的ethnic和ethnicgroup等词语的实质。

“Ethnicgroup(族体)一词来自希腊语的Ethnos(民族)。”⑨其最初形式为ethnic,即eth—nos的形容词形式。该词在14—18世纪的英文文献中有不同的拼写方式,如ethnykis(1375)、ethnike(1470)、Ethnicke(1581)、Ethnique(1651)等,⑩且经常以大写的方式表示其专有性或特指性。15世纪末西欧国家对外扩张“在某种程度上可用欧洲基督教的扩张主义来解释”。⑩

①BharatGupt,WhatisEthnic,http://www.indastar.corn.

②⑩参见j.A.SimpsenandE.S.C.Weiner,TheOx,0rdEnglishDictionary,ClarendonPress,Oxford,1989,P.424。由于在中文语境中通常将nation和nationality都翻译为“民族”,为了便于讨论和理解,除征引资料中已翻译为“民族”的情况外,下文凡涉及nationality这一词语时,一般都翻译为“族体”,以便在中文语境中与nation的“民族”译法相区别。

③参见FrankN.Magilled,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Sociology,VolumeOne,FirstpublishedintheU.K.andU.S.,1995,P.468。

④⑤⑧参见[苏]10?B?勃洛姆列伊著、李振锡等译:《民族与民族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页,注释49。

⑥英文nation一词也如同ethnic一样,历经含义的演变,这里的“民族”是指那些在古代观念中“非我族类”的群体。

⑦参见BertrandL.Comparet,WhoareTheGentiles?http://www.childrenofyahweh.corn。

⑨[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林震等译:《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⑩[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Ethnos(民族)和Ethnicgroup(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

所以,这一词语在此后的数百年问主要用于指称非基督教或非犹太教的“异教徒”。1804年出现了ethnic形式,仍主要用于形容异类宗教。①在法文中,类似的形式是ethnic,“表示不管国,界如何,由种族、文化和感情的纽带联系起来的人们。因此ethnicfrancaise(法兰西民族)不仅包括法国,也包括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国的讲法语的部分”;相应地解释为“每种这样的人口集体总是在目前代表着或者有可能代表一种ethnic,也是指主观意义上的一个民族(anation—ality)”。②所谓“主观意义”可以理解为主观意识、自我意识。

19世纪上半叶,在工业革命推动下的欧洲掀起了新的殖民主义全球扩张高潮,西欧白人社会在面对“新大陆”不同种族及其所表现出的社会文化多样性的情势下,“目瞪口呆的基督教欧洲于是神经紧张地发现人类的多样性”。以致在“整个19世纪期间,解剖学和人种学联手寻找辨别人类不同种族的有效标准”。③从而使种族(race)成为西方社会区分人类群体的重要观念。在这一背景下,用ethnic来形容种族之别的含义也被突出地加以强调。例如,在1851年的英文文献中,“族系”(ethnicstock)包含了全部当时存在于欧洲的各种族(Europeanraces)。④不过,当时西欧国家流行race(种族)一词,是与1848年西欧革命被称为“民族之春”的民族主义运动全面高涨和民族国家(nation-state)模式取得全面胜利的形势直接相关的。一方面,“种族概念逐渐与民族概念联系起来。后来证明,这一点对于19世纪的民族主义运动很有用”。另一方面,“在整个19世纪期间,进化论思潮一直都在聚集力量”。⑨这就使种族(race)概念成为nation和ethnic的共同轴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方人所使用的种族(race)一词,“经常被错误地当作民族(nation)或人群(people)的同义词”。⑨这也是“因为不同种族的生理差异显而易见,难以忽略,因此自然会经常用来分别‘我们’跟‘他们’的指标,从而加强了双方之间的差异性,包括民族差异在内。”⑦所以,在西方民族主义高涨时代形成的以种族为轴心的这一概念结构中,nation与race的概念重叠强化着表现在西欧民族国家层面上具有种族优越感的现代民族(nation)观念,ethnic与race的概念重叠则被用来指称那些处于西欧民族国家模式之外或在西方民族国家之中尚未融入“民族”的族类群体(ethnic)。

因此,在1900年以前,ethnos一方面“常常用于指称讲不同语言、穿不同式样服装、或仅仅看起来不同于大多数人(主体民族)的任何少数群体(少数民族)”;另一方面,这个词在表述“移民群体”、“外国世系”,甚至“种族”方面仍然是同一个意思,如“波兰种族”(Polishrace)。⑧这种变化,也使它在后来进一步扩大为形容非西欧、非欧洲的种族、民族及其移民群体。⑨可以看出,这一词语在西欧社会的应用中一直处于含义变化的状态,而这种变化在突出ethnos

①参见J.A.SimpsenandE.S.C.Weiner,TheOxfordEnglishDictionary,PP.423—424。

②[美]威廉?彼得森著、林宗锦译、林耀华校:《民族性的概念》(上),《民族译丛)>1988年第5期。

③[美]威廉?科尔曼著、严晴燕译:《19世纪的生物学和人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105页。

④参见J.A.SimpsenandE.S.C.Weiner,TheOxfordEnglishDictionary,P.424。

⑤[美]迈克尔?班通著、胨思译:《欧洲北美的种族划分:1700一1850)),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会科学杂志》(民族现象),第5卷第1期,1988年。

⑥[意]L?L?卡瓦利一斯福扎、E?卡瓦利一斯福扎著,乐浚河译:《人类的大迁徙》,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5页。

⑦[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5页。

⑧参见FrankN.Magilled,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Sociology,VolumeOne,P.468。在这一释义中举证“波兰种族”,是由于波兰自18世纪开始先后为沙俄、普鲁士、奥匈帝国数次瓜分而亡国,波兰人成为没有祖国的民族,“波兰问题”成为当时欧洲政治中的重大国际问题,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波兰才复国。所以,当时用“波兰种族”是形容那些没有国家归属的民族(nation)。

⑨参见汝信主编:《社会科学新辞典》,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246页。

《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的“差异”本质基础上,始终体现着西方社会政治形势的演变及其确认“他者”身份的特点。例如,在殖民主义统治时期,这一词语在被欧洲社会学和人类学者使用时赋予了一种非同寻常的含义:“ethnos成为指称一个非欧洲人的、文明程度低下的共同体(诸如在南美洲、非洲或澳大利亚)或者技术水平低下的社会(诸如亚洲或中国),同时也包括其他非西欧的白人。”①也就是说,对欧美民族国家(nation-state)而言,其国民是一个体现为国家层面的统一的、甚至单一的“民族”(nation);对于那些仍处于西方殖民主义统治或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来说,他们只是一个原始意义上的ethnos(民族)。其理由是“大多数殖民者都成功地宣称他们所占领的领土不能由土著人来管理,因为这些当地人并不是一个民族(onenation)而是许多民族(nations)的混杂体。殖民者假设那些非欧洲人的族体(nationality)的基础是ethnos(部落)。”②这里,ethnos被强调为“部落”是为了突出其原始性。

二、Ethnos一词的早期研究和定义

较早对ethnic的希腊语原型ethnos给予关注和进行初步研究的是俄罗斯学者。在1908年出版的《俄国人类学协会年鉴》第三卷中,ethnos的俄文形式aTHOC已开始用于区别民族学研究的对象。在1920—1921年,著名的俄罗斯学者C?M?希罗科戈罗夫(史禄国)开始用这个词来对“民族”进行分类。③1923年他发表了《民族、民族志现象和民族现象的基本原则》(Ethnos,GeneralPrinciplesofVariationso,EthnographicalandEthnicalPhenomena),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研究ethnos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对ethnos的解释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为这是一个一般的、普遍的民族概念;二是认为构成这个概念的要素既包括文化因素(语言、习俗等),也包括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定义性的表述为:“即以起源、习俗和语言的统一而连接起来的人们集团,也就是aTHOC。”④次年,史禄国又发表了《民族的单位和环境》@如nicalUnitandMillell)。他对ethnicalunit(民族单位)这一术语的解释为:“是指这样一种单位,在这个单位中民族志要素的变化过程及其向下一代的传递和生物学的过程正在进行。这些单位永远处于变化(变异)的过程中,因此昨天的单位同明天的不会完全相同,但是从发生学来说它是相同的。这些过程可以快,也可以慢,或者处于停滞状态,这类似于动物中的种、亚种、变种、属等等。”⑤史禄国作为著名的通古斯学家,那一阶段他的调查研究对象主要是西伯利亚地区到黑龙江流域正在迅速变迁的通古斯语族的部分群体,如鄂伦春、鄂温克等尚在很大程度上保留血缘氏族组织的前民族群体,他对这些群体的研究也因此侧重于历史上他们同其他民族群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了这些群体的社会变迁、群体流散、同化乃至于生物学意义上的融合过程。20世纪30年代,史禄国对3THOC又做出了进一步的定义:“民族是那些讲一种语言、承认自己的统一起源、具有一整套习俗与生活方式、以传统来保持和被人尊崇并以传统而同其他同类者区别开来的人们的集团。”虽然史禄国在具体论述这一定义时也出现了将

①BharatGupt,WhatisEthnic?http://www.indastar.COrn.

②BharatGupt,WhatisEthnic?http://www.indastar.COrn.引文中将ethnos强调为“部落”,一方面反映了该词的多义,另一方面也为了说明殖民主义时期西方人对非西方人的民族观。

③转引自[苏3IO?B?勃洛姆列伊著、李振锡等译:《民族与民族学》,第19页。

④转引自贺国安:《勃罗姆列伊的探索——关于“民族体”与“民族社会机体”》,《民族研究》1991年第1期。

⑤[俄]史禄国著、吴有刚等译:《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l页。

Ethnos(民族)和Ethnicgroup(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

这种“民族共同体”与“生物共同体”(即种族)“令人惊奇地结合在一起”的问题,①但是就这一定义而言,可以说构成了当代学界有关ethnos及其派生的ethnicgroup术语的各种现代定义的源头。语言、起源(祖先)、整套习俗与生活方式(文化)、被人尊崇(他人认可)、同其他同类者区别开来(自我认同和排他),这些要素都是现代定义中反复为人们所强调的。所以,将这一词语引进并应用于民族学研究是由俄罗斯学界起始的。

在西方学术界,ethnos一词及其派生的ethnic是由社会学和人类学界相继应用和研究的,其应用背景与殖民主义统治直接相关。该词语在20世纪20年代被引入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术语体系时,虽然试图用于“区别以语言和历史为基础的较为弱化的那些因素和以种族遗传为基础的更为基本的生物因素”,②但是“种族”仍属于该术语的主流含义,并见诸于如同时代美国大百科全书中的ethnicpsychology(种族心理学)、ethnography(人种志)等条目及其释义。③去世于1920年的著名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遗著中对这一词语的原型ethnos的释义也强调了这一要素:“这些群体的成员由于体型与习俗(或其中之一)相似,或者由于殖民与迁徙的记忆,而在主观上相信他们是某一祖先的共同后裔。”④韦伯所强调的体型(种族)、习俗(文化传统)、殖民与迁徙(移民)、共同的祖先(血统关系)等要素,可以说与史禄国时期所理解的内涵几乎是不谋而合,也是构成后来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中有关ethnicgroup一词难以尽数的定义的基本要素。但是,他所指出的“体型与习俗(或其中之一)”也显而易见地表明了这种群体中可以包括仅仅由种族特征构成的群体。

韦伯对ethnos的研究是以其希腊语本义之一的“部落”作为基础的。他认为,属于“血缘共同体”的部落在纳入城邦这种政治的共同体并且受到城邦国家政治“系统的图式处理”后,便成为一个ethnos(族群群体)。⑤同时,他认为,在部族(或部落)、部落(或部族)和民族(Volk)这一概念序列中,前者都意味着是后者的“族群分支”。这不仅反映了人类共同体从氏族、部落到民族的演进,而且也揭示了这种演进是在权力意义上的政治共同体(部落、城邦国家)对血缘意义上的人类共同体(氏族、部落)进行政治整合的结果。韦伯的分析,指出了作为“政治性人工制品”或建立在“想象的认同”基础上的部落中包含着“同一族群后裔的不同单位”,即构成部落的各个血缘氏族;而民族(Volk)当中又包含着属于部落、部族意义上的不同“族群分支”。也就是说,人类共同体从血缘氏族整合为部落、从部落整合为民族,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政治权力结构变化的结果,是国家过程的产物,只是这些政治共同体所人为强调的包括“共同祖先”在内的整合要素的作用是不彻底或不完整的。因为,部落内的族群认同并非基于“共同的祖先”,而主要是“共同的政治经历”(如对外征服或抵御外敌),而族体(nationality)的认同也是如此。正如韦伯所指出的:“那些自以为同一民族的成员在事实上比那些属于不同、甚至敌对民族的人们往往更缺少共同祖先关系。”⑥甚至那些确实可以追溯为由共同祖先联系在一起的群体,

①参见[苏]lO?B?勃洛姆列伊著、李振锡等译:《民族与民族学》,第26页。

⑦FrankN.Magilled,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Sociology,VolumeOne,P.471.

③参见AmericanaCorporation,TheEncyclopediaAmericana,Volume10,printedintheU.S.A.1955。

④[德]马克斯?韦伯著、李强译:《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1页。

⑤译者将ethnos翻译为“族群群体”,是因循了当代中文语境比较普遍地将ethnicgroup译为“族群”的理解,如果按照韦伯所论述的本意,ethnos在这里应该译为“族体”,即与一个希腊城邦国家相对应的“族体”(nationalty),如果排除种族的因素,这种“族体”即属于民族共同体。本文引证韦伯书中的中文译名如“族群分支”、“族群后裔”也应该这样理解。

⑥[德]马克斯?韦伯著、李强译:《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第121页。引文中的“民族”为英文的nationality。

《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也会由于宗教等原因而出现不同的族体认同,如南斯拉夫人中的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由于东正教和天主教的分野而“自认”和“他认”为不同的族体,以致将共同语言也分别称为“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语”和“克罗地亚一塞尔维亚语”,并且使用了不同的书写系统以示区别。所以,揭示现代民族国家(nation-state)意义上的民族(nation)是“想象的共同体”之说,①并不是全新的理论,因为这种“想象论”并不局限于国家层面的“民族”(nation),还包括了部落(tribe)、族体(nationality)和本文着重讨论的ethnicgroup(族群),这一点已经为韦伯所指出。

当然,这些“族类”的认同要素并非只有想象的“共同祖先”,还包括了种族特征及构成民族的诸多内在的和外在的复杂要素,如宗教、语言、习俗、心理等泛指的文化内容。因此,韦伯认为在对ethnos这个属于“政治性人工制品”而发展出“类似血缘关系亲和感”的群体进行严肃的社会学分析时,ethnos这一“集合名词”将会被摈弃。因为,对构成ethnos的多重要素进行“仔细区分”和“准确地定义”时,会导致这一概念的“不复存在”。韦伯所指出的ethnos概念“缺失”,不仅表现为这一术语的内涵与外延难以准确把握和科学界定,而且“在这方面,它与另一个充满感情色彩、在试图给予社会学定义时最令人苦恼的概念相对应,这就是民族(na—tion)”。②这种困扰一方面是由于ethnos与nation在古代社会具有相同的含义(只是前者的含义更加宽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西方民族主义高涨时期赋予nation和ethnic以共同轴心“race”的结果。自韦伯之后,这一术语在西方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中逐步扩散开来。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这一术语及其派生的ethnic和ethnicgroup并没有成为流行的术语。

三、英文ethnic和ethnicgroup的含义与应用

Ethnic在英文中的使用一直未能形成名词的形式。由于“缺乏一个合适的名词形式使得著作者们创造了若干代用字,而所有的代用字都有它们的欠缺之处”,③其中当然也包括最为流行的ethnicgroup。④据有关的研究,ethnicgroup这一复合形式出现在1935年的英文文献中,其含义的演变也开始同欧美人视野中的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例如,20世纪30年代非洲大陆的反帝、反殖和建立独立国家的民族意识进入高涨时期,西方殖民主义统治开始受到来自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先声的挑战,而在西方人的眼中,非洲黑人不过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属于自然范畴的“劣等种族”,所以也出现了“区分非洲ethnicgroups的最清晰标志是语言的不同”的说法(1936),其意显然是在强调仅仅以语言差异并不构成民族地位和独立建国的条件。因为西方殖民者只认为他们自己是“民族”(nation),而那些非洲大陆的黑人仅仅是讲不同语言的ethnicgroups(族群)。又如,“非犹太教的”是ethnic的原本含义之一且长期使用,但是欧洲法西斯主义兴起并发动普遍的排犹运动后,在1939年的英文文献中犹太人也成为了“一个族的单位”(anethnicunit),理由是犹太人有他们自己标准的种族特

①参见[美]班纳迪克?安德森著、吴教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

②[德]马克斯?韦伯著、李强译:《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第120页。

③J.A.SimpsenandE.S.C.Weiner,TheOxfordEnglishl】'ctionary,P.424.

④参见[美]威廉?彼得森著、林宗锦译、林耀华校:《民族性的概念》(上),《民族译丛M988年第5期。

Ethnos(民族)和Ethnicgroup(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

征。①可见,这一词语的含义不仅随着西欧国家所面临的国内外政治形势而演变,而且在欧美国家对其的应用中,“种族”始终是它最稳定的含义之一并且被经常强调。

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ethnos和ethnic及其派生出来的ethnicgroup这些术语越来越多地为西方学界所使用。②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ethnicgroup开始在西方人类学界流行起来,并且越来越多地取代了欧美国家长期使用的“部落”(tribe)和“种族”(race),④用以强调非体质特征的基于历史、文化、语言等要素的共同体。这一变化(或含义扩展),与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建立民族国家的历史潮流紧密相连,也与战后西方人类学界充满“悔恨自责之情”地对“我族中心主义的批判”直接相关,因为“殖民列强与被殖民文化间不平等的关系为二战以前社会人类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而人类学研究分析的成果也毫无困难地就被纳入了殖民主义的话语里”。④因此,剔除学术话语中的种族主义、殖民主义因素也成为西方学界进行历史反省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1945年以后的20年间,“人类学家放弃了人种学,不再以它来作为界定自己身份的活动,并开始为这个领域另外寻找根据。”⑨用ethnicgroup来形容那些具有突出文化特征的共同体成为西方人类学界的新选择。不过,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ethnicgroup一词还不曾运用到民族问题的讨论之中。@也就是说,在60年代以前,“大部分对ethnicgroups的研究是与种族关系和等级社会的研究联系在一起的”。⑦如强调ethnic的“社会阶级背景”(social—classbackground)之类。60年代以后,随着民权运动的高涨,这一词语在美国开始被视为一个在法律中非歧视的、礼貌或文明的用语,用以指称犹太人、意大利人和其他较小的种类(1esserbreeds),⑧反映了主要用于某些在宗教、语言等方面“固执己见”而有别于美国主流社会的其他移民群体的特点。例如美国的盎格鲁一撒克逊英裔,成为white(白人),但是“whiteethnics意指意大利人和波兰人而往往不指苏格兰人和挪威人”。⑨可见,在white之后加上ethincs,也就成为区分“白人”的一种称谓,用以称呼东南欧白人而非西北欧白人,其应用对象是明确的。因此,这一术语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应用并非普遍适用于各种族、各民族的群体,而是具有确指对象的用语。

学术术语的稳定应用,通常是以收录于学科性或专业性词典为标志。在美国,ethnos一词至少在1956年出版的人类学词典中就已经出现。⑩但是,ethnicgroup一词作为专业术语被收录于辞书,据认为始见于1964年出版的《社会科学词典》,释义为:“在一个较大的文化和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社会群体,根据其所展示或据信展示的民族综合特征所要求或被给予的特殊地位。”1969年又被收入了《现代社会学词典》,释义为“一种带有某种共同文化传统和身份

①⑧参见J.A.SimpsenandE.S.C.Weiner,TheOxfordEnglishDictionary,P.424。

②参见[苏]IO?B?勃洛姆列伊著、李振锡等译:《民族与民族学》,第19页。

③参见Barfield,Thomased.,TheDictionary0,Anthropology,BlaekwellPublishersInc.,1997,P.15。

④[印度]特贾斯维莉?尼南贾纳著、袁伟译:《为翻译定位》,徐宝强等选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190页。

⑤[美]华勒斯坦等著、刘峰译:《开放社会科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2页。

⑥参见[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第194页。

⑦DavidL.Sillsed.,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SocialScience,V01.5,TheMecmillanLoungang&theFreePress,NewYork,1972,P.168.

⑨[美]威廉?彼得森著、林宗锦译、林耀华校:《民族性的概念》(上),《民族译丛}1988年第5期。

⑩参见[苏]IO?B?勃洛姆列伊著、李振锡等译:《民族与民族学》,第26页,注81。

《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感的群体,这种群体作为大社会中的亚群体而存在”。①这一方面从时间上证明了“至少在美国的学术界,族群研究是与民权运动同时兴起的”;④另一方面,就其定义而言,与此前的定义(包括史禄国和韦伯的定义)相比较,可以看出种族色彩的淡化、文化身份的强调和指称少数群体的含义。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文化革命”中,突出强调“文化识别”的争论使西方学界“在关于语言、宗教、服饰等等的界限问题的一阵目不暇接的研讨之后,证明各种文化对它们的界限规定千差万别,于是,有一些人便把目光转向想象中更加中性的概念:民族群体(eth—nicgroup)。”③而对“民族群体”的定义问题也从60年代中期开始为学界不断探索。例如,当时有的学者认为:“一个民族群体(ethnicgroup)所包含的是自认为是同族的人。他们由感情的联系结合在一起,并且关心保持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除了极少数的例外,他们操同一种语言,至少他们所说的话彼此能懂,而且他们还有共同的文化传统。由于组成这种单位的人一般都实行内婚制,所以往往看起来相貌相像。”④强调“族内婚”是这一定义的特殊之处。这一点在笔者所接触到的有关ethnicgroup的定义中也属少有的要素。当然,“族内婚”本身是维持某一“族类群体”边界和排他的最重要血缘关系要素,具有强烈的生物学含义,从一定意义上说,尤其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来说也体现着“种族”意味。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有关ethnicgroup的研究和定义中,引起争议较大的是1964年由R?纳鲁尔提出的被归纳为“客观论”的观点。当时,美国人类学界针对日益突出的种族、民族矛盾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研究计划,其中最困难的问题即是如何对ethnicgroup这个概念进行定义。参与此计划的人类学家R?纳鲁尔在其所撰OnEthnicUnitClassiZication一文中认为:族群单位可由客观的文化特征如语言、文化、社会组织等等来定义。该文发表前曾由64位学者进行评论,其中23篇书面评论与该文同时刊出。⑤这一观点曾受到广泛的批评,主要的批评意见是用客观文化特征来划分族群将涉及到许多交叉的因素而无所适从,认为该定义忽略了族群的主观认同因素。此后,1969年由弗里德里克?巴斯在其主编的《族群与边界》(WavelandPress,1998)一书中针对R?纳鲁尔的定义——即“1.生物上具有极强自我延续性。2.共享基本的文化价值,实现文化形式上的公开的统一。3.组成交流和互动的领域。4.具有自我认同和被他人认可的成员资格,以形成一种与其他具有同一阶层(order)的不同种类”——指出,上述四个要素中的关键之点是“自我归属和由他人归类的特征”。@当然,在巴斯之前(1965),上述对ethnicgroup进行定义并强调“族内婚”因素的学者已经对此给予了特别的关注:“由于具有实际或虚构的共同祖先,因而自认为是同族并被他人认为是同族的一群人。”⑦而巴斯正是以此为着眼点提出了“族群边界”理论。该理论认为:“一种归类方式是一个族群归属,即是由于个人的背景和渊源所决定的最基本的、最普遍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为

①参见[美]N?格莱泽、D?P?莫尼汉:《民族与民族研究》,马戎主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②许倬云:《试论社会、族群与文化》,王秋桂等主编:《社会、民族与文化展演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印行,2001年版,第5页。这里所说的“族群”即是ethnicgroup的中文对译之一。

③[美]辛西亚?K?马穆德、沙伦?L?阿姆斯特朗著,艾石译:《民族群体存在么?》,《民族译丛31993年第6期。

④[美]M?G?史密斯著、何宁译:《美国的民族集团和民族性——哈佛的观点》,《民族译丛>>1983年第6期。

⑤参见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2627页。

⑥[挪威]弗里德里克?巴斯主编、高崇译、周大鸣等校:《族群与边界》序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⑦[美]M?G?史密斯著、何宁译:《美国的民族集团和民族性——哈佛的观点》,《民族译丛))1983年第6期。

Ethnos(民族)和Ethnicgroup(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

了互动,成员们用族群认同去给他们自己和其他人分类,他们在此组织意识上构成了族群。”①这一理论从社会关系或组织的视角,揭示了不同群体在社会互动中通过自我认同和为他人所确认来维持族群边界的现象,从而使认同成为其后有关族群理论的基石。

当然,从20世纪60年代有关族群定义和相关理论的提出,可以清楚地看出ethnicgroup的含义虽然发生了趋向于抽象和泛化的变化,尤其是在定义中突出了主观的“认同”和被他人所确认的本质,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它所指称的“族类共同体”范畴。因此,在60年代以后出版的辞书中对ethnic的释义,依然强调“一个种族的、民族的或部落的群体”。④同时,用这个术语来指称某一族类的一部分,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在这一术语进入欧美学界时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应用取向,对于美国这个缺乏历史资源的国家来说,ethniccommunity(族裔共同体)“是指少数民族或移民集团(例如巴斯克民族、美籍日本人等)”;对于西欧国家来说,这一词汇“是指近代nation形成以前便存在的某些共同体,即相当于近代nation的原型(例如莎士比亚时代的英格兰人、殖民地时代以前的越南人等)”。有一种观点认为,前者是美国的用法,后者是欧洲的用法。所以,在欧洲的传统用法中,这一术语“与其说是构成整个社会一部分的下位集团,不如说是更具有代表全体社会水平的集团的定义”。也就是说“是一个还没有充分自我意识的民族(nation)”。③按照这种理解,ethniccommunity在美国是指民族国家中的非主体民族(通常也就是少数民族),而在西欧则是指建立民族国家以前的所有非nation的传统民族。这也符合上文引述的早期所谓“族系”(ethnicstock)包含了全部当时存在于欧洲的各种族(Europeanraces)的用法。不过,欧洲的用法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后种族问题、移民问题的凸现而出现了明显变化。60年代末,巴斯所做的定义及其对双向“认同”要素的强调,事实上正是反映了这一术语的现代含义相对于古代和近代所发生的主体立场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与当时欧美国家的社会政治形势演变和在“文化认同”表象下的“族类政治化”现象是直接相关的。但是,对“认同”的强调,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认同”群体都属于ethnicgroup的范畴。这一点是理解ethnicgroup这一术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综上所述,20世纪60年代以前ethnic这一词语在英语中的含义和应用,一直随着西欧对外扩张的历史、欧美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全球殖民主义体系的构建和崩溃、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不同历史阶段的学术研究而演变。尤其是从60年代开始,美国等西方国家普遍爆发了社会政治运动、新思潮和文化反叛,矛头指向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歌颂的“繁荣景象”。在这一“激进运动”中,源起于建筑学而后被引入美学、文学和艺术领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不仅对大众文化的兴起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学科产生了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ethnicgroup这一术语在学术界开始广泛地应用也是西方社会“后现代”裂变的产物。尤其是后现代理论所强调的文化差异性、非连续性、非中心性、边缘化和认同政治、差异政治等因素,也对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而源自ethnos这一本身就属于概念“缺失”术语的ethnicgroup,似乎也更符合后现代话语普遍存在的“不确定的内在性”特点,也更能够适应西方社会“后现代政治”所导引的各类边缘化群体在“认同政治”和“差异政治”中实现自我诉求的多样性,从而也决定了它本身定义的多样性、含义的不确定性、

①[挪威]弗里德里克?巴斯主编、高崇译、周大鸣等校:《族群与边界》序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②《朗文现代英语词典》,中国现代出版社1986年版,第373页。

③[日]吉野耕作著、谈谦等译:《民族理论的展开与课题——面对“民族复活”》,《民族译丛》1989年第1期。

《民族研究92002年第4期

内涵与外延的流动性。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特点,以致当代西方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在广泛且习以为常地应用ethnicgroup这一术语时,对这一术语的定义仍旧处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态。因此,20世纪20年代韦伯所指出的ethnos概念“缺失”及其与“民族”和“族体”(nation&nationality)、甚至和“种族”(race)之间对应关系的厘清,至今仍属未解之题。甚至ethnos和ethnicgroup以及ethnicity这三个术语之间的关系也依然含混不清,尤其是在对它们进行定义时,往往难以作出清晰的区别。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而言,学术术语或概念的形成都不可避免地体现着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度、不同社会、甚至不同的人对它的理解和诠释。上文所述ethnos和ethnicgroup等术语的含义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些术语在西方发达国家从早期指称宗教异类、非白人种族、非英裔移民等含义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泛指基于种族、民族、宗教、语言和文化背景的群体的应用实践。指出这些术语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含义和指称对象,并强调了这些术语在60年代中期以后突出“自我认同”的“本质”特征,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这些术语在当代广泛应用于西方国家并扩散到世界范围的背景。因为,在中国学术界引进ethnicgroup这一概念并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本土的实践中,对于其在西方国家中含义演变和应用实践的社会背景方面的分析,一直比较缺乏。这种“缺失”不仅表现出学术研究中简单地“拿来主义”倾向,而且也造成应用于本土中的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只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些术语含义演变的社会背景,才能够全面认识其理论意义和准确把握其应用实践,从而在应用于本土研究中才不至于造成概念歧义和话语混乱。因此,对这一术语本身的含义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但是这种研究不应局限于对其词源和演变的讨论,还需要进一步了解ethnicgroup这一术语广泛应用于当代西方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研究的社会政治背景和国情特点以及指称对象。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理解和应用这一术语的前提条件。

[责任编辑马俊毅]

10

中华民族的起源

中华民族的起源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中华帝国和其它古文明帝国一样,从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区,不断的和其它的部落联合,融化和扩张,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帝国。当研究其它的古文明时,现代人一直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文字,以致难以了解自己的文明之始末,而现代的中国人却能读通几千年前的文字,了解中华祖先的文化。因为我们中华文明是世上唯一的统一和连续的文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当然有受到外族的侵入,中国也曾经被外族统治过,但是,不是我们要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文明,相反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不具侵略性,而博大精深的文明,所以,入侵者自己总是迅速的完全的被我们所同化,融合,使我中华文明更趋先进,更具活力。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的祖先吧。 自公元前三千至前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明初起的时代,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传说伏羲氏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致嫁娶,以丽皮为礼,创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而已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就约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确实应该是中华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娲是在伏羲氏以后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乐的开始,传说她练石以补天,聚芦灰以止滔水。神农氏(炎帝)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他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了五弦琴,开始蜡祭和市场。看来,至他开始,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农耕社会。『五帝』乃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姓姬(或云公孙),号轩辕氏、有熊氏,原居于西北,后迁徙至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一带。炎帝传为神农氏,姜姓,号烈山氏或厉山氏。时南方强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领蚩尤率领之下,和炎帝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北逃串,向黄帝求救,并结为联盟。黄帝

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66027618.html, 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作者:孙强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18期 摘要:从19世纪40年代遭列强侵略开始,中华民族陷入不断沉沦的过程,同时也开启了争取独立解放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经过两个一百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梳理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历史进程,对于正视历史、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华民族;复兴;历史进程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复兴的二百年。梳理这二百年的历史,可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成立后两个历史时期,每个时期约一百年,每百年又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共六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895年甲午战争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断加重中华民族的灾难,中国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在抗击侵略的斗争中开始觉醒,在不同层面上开始探寻反抗御敌之术和自救救国之路。其一,官僚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精英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们研究外国史地,了解世界形势,总结失败教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也主张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提出了具有思想启蒙意义的维新改良思想。其二,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反抗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提出了绝对平均的社会理想和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建设方案,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中外统治势力的绞杀下失败。其三,地主阶级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主张把西方的物质文明纳入清王朝的轨道,提出“自强”、“求富”口 号,推行“洋务运动”。洋务派兴办近代军用工业、民用工矿企业、修铁路、办学堂、新式海陆军、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资本主义近代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是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一次尝试。但是,洋务运动的根本宗旨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在不改变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器物技能,最终没能实现强与富,甲午战败标志其破产。 二、第二阶段,从甲午战后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 甲午战后,列强争夺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接踵而至,中华民族面临被“瓜分豆剖”的危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继续沉沦。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道路上进行艰难探索。其一,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进行的戊戌维新运动,要求变革清王朝的政治制度,提出以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君主专制制度,救亡图存的落脚

论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hughekn 摘要: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随着近代中国的发展,而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清末明初,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逐渐形成,到了五四运动时期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这就使得民族主义思想空前高涨。而由于中国近代特殊的国情,导致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表现出来的特征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特征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英国的洋枪洋炮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还打醒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美梦,大大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以民族主义救中国的呼声骤然而起。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清末明初,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五四时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九一八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 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于清末明初。实际上它是当时两种民族矛盾的存在并日益激化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一个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一个是中国人民与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具体分析起来,民族主义思想在这一时期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资产阶级的产生并走向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的产生伴随着剥削和侵略,是近代民族主义形成或产生的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以及国内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的矛盾,都激发了我国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第二,双重的民族矛盾及其错综复杂的斗争,刺激了中国传统民族主义在20世纪初的“复兴”,并且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同时传入中国并被人们接受。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不同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第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在争论的过程中,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形成。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这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之发端,但是一般来说,梁启超是最早使用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一词的思想家。他在1899年写的《东籍月旦》使用了“东方

自尊心的名言

自尊心的名言 本文是关于名人名言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自尊心的名言 1、不尊重别人的自尊心,就好像一颗经不住阳光的宝石。——诺贝尔 2、思考与实用的结合,就能产生明确的概念,就能找到一些简便方法,这些方法的发现激励着自尊心,而方法的准确性又能使智力得到满足,原来枯燥无味的工作,有了简便方法,就令人感到兴趣了。——卢梭 3、作家的自尊心是一种类似灵魂发炎的病痛。谁一得上这种病,谁就再也听不见鸟儿的歌声,看不见阳光的灿烂,对春天也视而不见了。——契诃夫 4、一个人有了自尊心,他才可以明确地去“指导”自己向正确的道路迈进。所以,人应该不断地维持自己的尊严,尊严可以发掘自己的潜能,和促进自己的工作效果。不但这样,我们每天要重复估计自己的潜能,看看是否有所增加。——李小龙 5、一个社团的基本努力或许就是设法使其成员平等,但其成员个人的自尊心却总是希望自己出人头地,在某处形成某种对自己有利的不平等。——德·托克维尔 6、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财物、生命转借给我们的朋友,以满足他

们的需求,但是,转让尊严之名,把自己的荣誉安在他人头上,这却是罕见的。——蒙田 7、谁自重,谁就会得到尊重。 8、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却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屠格涅夫 9、感谢科学,它不仅使生活充满快乐与欢欣,并且给生活以支柱和自尊心。——巴甫洛夫 10、人要想对自己的尊严有所觉悟,就必须谦虚。的确,人性是尊严的,但这样说还是不甚明确的,也是不完整的。说人是尊严的,这只限于没有私心的、利他的、富于怜悯的、有感情的、肯为其他生物和宇宙献身的这种情况。——汤因比 11、尊严是文明,但又像一层贴在脸上的东西一样容易脱落。——陈家琪 12、丧失了自尊心的人,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个人;丧失了自尊心的民族,是一个无望的民族。——陈祖芬 13、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 14、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15、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卢梭 16、保持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取决于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苏霍姆林斯基 17、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

民族的概念

民族的概念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及其祖先共同创找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民族志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同时有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民族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一般来说他是在原始社会解体时而形成的。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共同体仍在不断的分化、融合、重新组合。 中国作为一个政治统一的国民族国家,一贯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饭丢民族歧视与压迫。在中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对与中国这样的社会和足以多民族国家来来说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始终手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在正确的民主政府指引下各民族团结和睦,团结平等,共同发展、从而带来了中华民族兴旺发达、民族富强的景象。 中国多民主与发展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了汉族,还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地交错分布,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互相依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中国地处亚热带东部,太轻阳西岸,四周天然隔阂,内部地理单元体系完整,这种特点鲜明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国多民族内向凝聚的特点。中华大地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中国各民族的先民、都是中华大地上的最早居民,他们从远古洪荒时代便繁衍生息玉中华大地上。共同促成了中国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进入父系社会后中国的部落联盟打体分为三大集团,及西北的华夏集团、东方的东夷集团、男发的南蛮集团。 华夏集团包括皇帝、炎帝、…………… 三苗、伏羲、女娲、欢儿属南蛮集团。 以上三大部落经长期交往中华大地上丰富的古人类化中华话大地上中华大地上具有凝聚力 中华大地是人类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具有丰富的凝聚力,中华大地上的丰富的古人类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国际政治经济评论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潘亚玲 内容提要:现实生活中,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往往被等同使用,导 致了严重的混淆。但就其本质而言,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变种,是爱国主义与 恐外症的结合。因此,对待他者的态度差异,成为二者的本质性差别,并使民族主 义往往被想象为“公德”,而爱国主义仍保持其“私德”地位。这种“公”“私”区分 使“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化”得以合法化。由于这些本质上和伦理上的区别,在表 现层次上,民族主义要远比爱国主义来得盲目和非理性。真正的解决办法在于, 坚持爱国主义是种“个人判断”或“私德”,并坚持反对民族主义的所谓“公德”的 不适当要求。 关键词: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变种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尽管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但却往往被等同 使用:不光普通大众对此不加区分,就连严肃的学术著作也是如此。比如,著名 的左派历史学家、民族主义研究的大师之一霍布斯鲍姆在其著名的《1870年以 来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就使用过像“民族爱国主义”(nati onal patri ot2 is m)、“民族的或国家的爱国主义”(nati onal or state patri otis m)等术语,他还把英 国都铎王朝时期的原始民族主义视为与当代爱国主义相类似的东西;但在其他 地方,他又试图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进行区分,“民族主义是种与国家爱国主 义相区别的政治力量”。①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混淆,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人 们已经或正在遗忘其历史、遗忘其真正的过去。“在历史中,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3 本文在修改过程中得到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朱明权教授的精心指导,在此致谢。 ① 参见E.J.Hobsba wm,N ations and N ationalis m since1870,Ca mbridge:Ca mbridge Univer2 sity Press,1992。

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文化思想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是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仅如此,建设民族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复兴、强大的根本保证。 中华民族精神是几千年来无数中国精英分子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最高价值标准、道德标准,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息息绵延不断的“根”。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不畏强敌、捍卫主权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好和平、维护统一的民族主义精神;团结协作、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追求真理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真诚待人、童叟无欺的诚实守信精神;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和谐精神;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大无畏精神;严义律己、宽以待人的仁爱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探险精神。 (1)不畏强敌、捍卫主权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最起码的良知和道德。西方人也是如此。从来没有哪个国家、民族,不对自己的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士人——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代表,都把爱国主义奉为人生最高的追求目标和境界。修身、治国、平天下,是历代精英知识分子的终极奋斗目标。爱国主义的血脉,在中华民族历代精英的血管里流淌,奔流不息,代代相传,演绎了一曲又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故事。 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到不辱使命的唐睢;从持节牧羊十九载决不投降的苏武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高呼“还我河山”的岳飞;从面对强敌入侵、国破家亡的残败局面,眼望波涛汹涌的零汀洋,仰天长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从绝不食美国钗来之食的朱自清到“恨不抗日死、留着今日羞”的吉鸿昌……中国正是这些爱国主义至上的民族精英,才使得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发扬光大,才使得中国古老的文明国度,永远广大而统一。

中华民族的象征

中华民族的象征──龙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龙的传人》这首歌曲,自诞生以来,一直吸引着众多的中国人,尤其是身在海外心向故乡的中国人。这是因为,漂泊海外的中国人,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自认为是龙的传人。 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国文化中的龙,是一种身长、口大、大多数有角和足的动物,具有莫测变化的世间所没有的神性。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龙的影子随处可见。在扑朔迷离的远古神话中,中华民族的神灵、祖先多带有龙的特征。秦汉以来,帝王们多以龙种自居。民间百姓则将龙当作喜庆吉祥的化身和耕云播雨的神灵。龙是十二生肖之一。龙是一种信仰观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龙的形象和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那么,龙的起源是怎样的呢? 1988年,在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的墓葬中,出土了用蚌壳摆塑的龙的图形。这是目前中华大地上龙的人工物象的最早考古发现,展示了龙的起源。在中国,龙的形象与龙的观念的起源是多元的。一般说来,是古人们把几种动物加工为龙,作为一种象征。龙字最早出现在中国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这说明龙至迟在商代就存在了。可以这么说,龙属于商代艺术家在多种动物艺术形象的基础上再创造的产物,因而,龙的实体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象。 自商代出现龙以来,龙就成了商王朝及诸方国共同尊崇的通天神兽,成了人们心目中最有神通、最为聪慧的神兽。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龙一直是一种神异的吉祥瑞兽。后来,随着佛教、道教的广泛传播,人们受到启发,就将传统的神龙尊奉为龙王。于是中国大地上凡有水处都有龙王。百姓为了风调雨顺求助于龙神,帝王为了江山稳固也求助于龙神。二者合而为一,大大刺激了民间龙王庙的发展,而且出现了许多与龙有关的节日活动,如正月十五舞龙灯,五月端午赛龙舟。中南与西南地区的壮族、瑶族、哈尼族、崩龙族、普米族等也有祭龙节、祭龙王节、龙潭祭节、龙公龙母上天节等。各民族所尊崇的龙是同源的,其文化中的龙的含义都是一致的,即以龙为兴云布雨掌管福祸之神。龙为中国民俗节日增添了色彩,也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与欢乐。 从龙的起源与发展历史看,龙不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近年学术研究表明,龙也不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传人”是近百年从海外传入大陆的一种说法,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崇龙观念的一种歧变。从前作为帝王象征的龙,现在变为大至中华民族小至每一个中国人的象征了。这其中有海外华人对祖国传统文化依恋于内、炫耀于外的心理在起作用。其实,中华民族的真正凝聚力是建立在祖国辽阔壮美的国土与悠久精深的文化传统之上的。

民族的形成

神奇的新疆 第一部分民族篇 第一节民族的形成 教学目标: 1、了解民族的形成时间、形成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民族特征。 2、民族与氏族,种族、国家的区别与联系。 3、通过民族的形成过程体会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民族的形成时间,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民族特征。 2、体会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抵制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 教学难点 1、民族的形成时间,过程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民族特征。 2、民族与氏族,种族、国家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设计 一、导语引入 汉语中“民族”一词出现的年代较晚。在中国古籍里,经常使用“族”这个字,也常使用民、人、种、部、类,以及民人、民种、民群、种人、部人、族类等字。但是,“民”和“族”组合为一个名词则是后来的事。1903年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学者梁启超把瑞士-德国的政治理论家、法学家J.K.布伦奇利的民族概念介绍到中国来以后,民族一词便在中国普遍使用起来,其含义常与种族或国家概念相混淆,这与西欧的民族概念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二、民族的形成时间及过程 民族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因为私有制和阶级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经由了一个由氏族到部落再到部落联盟的过程。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氏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们的共同体也随之瓦解,新的以地域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即民族逐渐形成。所以,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三、民族的特征 1、西方民族特征的不同观点 布伦奇利认为民族有8种特质:①其始也同居一地;②其始也同一血统;③同其肢体形状;④同其语言;⑤同其文字;⑥同其宗教;⑦同其风俗;⑧同其生计(经济)。意大利有的学者认为:民族是“具有土地、起源、习惯、语言的统一,以及生命和社会意识共同一致的人类的自然社会”。孙中山提出了形成民族的五个力:第一血统、第二生活、第三语言、第四宗教、第五风俗习惯。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概念为不少辞书收为定义,影响颇为广泛。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逐渐介绍到中国来,学术界才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民族工作的开展,尤其是民族识别工作的进行,对И.Β.斯大林概括的民族定义及民族形成问题的研究讨论,便逐渐广泛深入,对民族与氏族、部落,民族与种族,民族与国家的区分才愈加具体。 2、马克思主义民族的特征 (1)共同语言 民族的第一个特征是要有共同的语言,为什么呢?简单来说,因为它是人们活动和交往的工具。是不是说同一种话的就是同一个民族呢?不是,有时,几个民族可以共同使用同一种语言。在我国,回族和汉族使用的就是同一种语言。所以,《爱我中华》中说“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是不科学的。与此相对应的,一个民族是不是只有一种语言?也不对。 (2)、共同地域 共同地域是指一个民族生存、生活的自然环境。这是民族与氏族、部落的重要区别,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也是民族形成的最关键的一步。既然这样,那是不是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的都是同一个民族?不是的,同在中华大地上,但是有五十六个民族,我们新疆也有好几个民族。 (3)、共同的经济生活 这是指民族内部的经济联系,每个民族都会在长期的生产、交换活动中形成自己的经济特点和经济关系。如蒙古的游牧经济,彝族的纺织经济等。正是这种经济上的联系才把人们牢固地联结为一个共同体。 (4)、共同的心理素质 是指一个民族的共同爱好、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尊严等,主要表现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方面。比如大家熟悉的歌曲《小背篓》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个特点。这是由宋祖英演唱的一曲脍炙人口的土家族民歌,她就是凭着这一首歌而一炮走红。在这首歌里就很好的体现了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吃——糍粑 住——吊脚楼 用——小背篓 这些风俗习惯一旦形成,就有很大的稳定性,从而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正是因为心理素质的稳定性,才使之成为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的特点。 四、民族与氏族、部落的区别与联系 民族不同于氏族、部落。氏族、部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而民族则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民族是由不同部落的人们混合形成

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特点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影响

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特点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中的影响 摘要:本文对中国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及特点作了介绍,把中国的民族主义与其它一些地区的民族主义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就中国民族主义在21世纪世界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及与作用以及如何去引导进行了探讨。 正文: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它的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民族的认同为作为单个的人提供了一种合法的归属感,民族国家是人们作为一个群体而效忠的对象。可以说:民族主义是推动近代中国历史变迁最大的思想动力。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在世界上从一个经济文化科技一直领先的国家跌落成了一个落后贫穷愚昧的国家,中国被列强瓜分,成为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至1895年之后,中国的民族主义澎湃兴起,我们可以将之约略区分为启航期、操演期、着陆期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1895-1918,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主力,是一批新兴的知识分子。在1898年戊戌政变发生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党人流亡日本,紧接着又有大批青年学生赴日留学,据估计,由1901年至1910年间,中国留日学生共达32,428人,正是这群远离传统体制,赴外留学的新式知识分子,在留学期间,直接、间接受到十九世纪末期盛行欧美之各类民族主义思潮的浸濡,并且通过翻译、著述、散播各项新观念,从而使得中国的民族主义变成一套可以明确叙说的理念。 1919-1949,这是中国民族主义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大致开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而终于1949年的内战结束,中国共产党建国。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为抗议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解决方式,发动数千名学生游行示威,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史上,五四运动无疑是一座具有典范意义的里程碑。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日益显著的侵华野心,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存亡绝续,也再度点燃了中国民族主义的热潮。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展史的角度来看,对日抗战无疑是由民族主义所激起的一场对外战争,而这场历时绵长、规模庞大的战争,反过来又强化了中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抗战结束后,中国如愿取消了长达百年的不平等条约的桎梏,国际地位大为提升,民族主义目标的实现,绽露曙光。 第三阶段:1949-- ,从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上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那一刻起,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开始了艰难而又伟大的民族复兴历程,在经历建国后的成绩与挫折后,中国人民以崭新的姿态进行了改革开放,在经济科技文化方面获得巨大的成功与进步,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中华民族再也不是一个任人欺辱的民族了。原子弹的自主研发,航天器的一次次升上太空,2008年抗击汶川大地震,并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等等,这几十年的诸多成就无一不让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为之一振。 在欧战直接推动的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民族主义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

民族精神 第三章

《基础第三章》 一、单选题,以下各题有多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选择正确答案 1.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 团结统一 B. 爱好和平 C. 爱国主义 D. 自强不息 2. 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称为()。 A. 核心价值体系 B. 时代精神 C. 爱国主义 D. 民族精神 3.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 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称为()。 A. 时代精神 B. 民族精神 C. 核心价值体系 D. 爱国主义 4. 时代精神的核心是()。 A. 求真务实 B. 勤劳勇敢 C. 艰苦奋斗 D. 改革创新 5.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 A. 爱国主义 B. 勤劳勇敢 C. 艰苦奋斗 D. 改革创新 6. 中国是中华民族的祖国,中华民族包括()个民族。 A. 50 B. 59 C. 26 D. 56 7.目前我国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 A. 劳动 B. 人才

C. 知识 D. 科技 8. 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 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 B. 时代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C. 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 D. 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9.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 A. 服从关系 B. 亲情关系 C. 血肉关系 D. 依存关系 10. 在中国近代史上,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的先行者是()。 A. 洪秀全 B. 孙中山 C. 康有为 D. 林则徐 11. 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了,只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A. 社会主义 B. 自由主义 C. 资本主义 D. 民族主义 12.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A.人类命运共同体 B.利益共同体 C.经济共同体 D.发展共同体 13. 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许多时代楷模,例如( )生动展现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 A. 盘古开天 B. 天眼巨匠 C. 夸父追日 D. 神农尝草 14. 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内容是()。 A. 民族风俗 B. 民族生活方式 C. 民族艺术 D. 民族精神

国旗的来历和含义

国旗的来历和含义 国旗国徽国歌含义中国国旗、国徽、国歌含义1949年6月10日,政协成立专门委员会研究新国家的国旗、国徽、国歌方案,并于7月14日至8月15日在报上刊登广告,征求设计方案。 最终,公元1949年9月27日,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形成定案。 国旗:四颗小星代表中国四个主要的社会阶级士、农、工、商(后依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将顺序改为工、农、士、商,再改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其中城市小资产阶级相当于过去所称的士,民族资产阶级相当于过去所称的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另一方面,也隐喻以汉族为中心,其他满、蒙、回、藏等四族共同统一在中国之内的含义。 国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说明: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国歌: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义勇军进行曲》新词。 改定国歌歌词后,各方面对此一直有不同意见,要求恢复国歌原

来的歌词。 直到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撤销1978年3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新词,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凝聚着中华儿女不做亡国奴的怒吼。 一首表现中华民族的刚强性格,显示祖国尊严、充满同仇敌忾、团结御敌豪迈气概的革命战歌就这样诞生了。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这首在中华大地上歌唱了近70年的歌曲,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去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去建设社会主义。 对于中国人来说,《义勇军进行曲》最能唤起内心的强烈共鸣。 全国各族人民同唱这一首国歌,将不断激发出爱祖国、爱人民、一往无前、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加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而努力奋斗。 中国国旗的蕴含意义中国国旗的蕴含意义:中国国旗中的大五角

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认识

对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认识 民族传统体育,就整个体育运动的项目来说,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地区通行的,如人们常说的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项目,这类运动项目是由古希腊、古罗马竞技以及欧美娱乐活动项目发展起来的,有人称这类体育运动为西方体育体系。另一类为东方不同民族特有的,如我国的导引、太极拳、武术,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相扑,韩国的跆拳道等,都是从各自国家和民族传统的健身、军事、娱乐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有学者把这类体育运动称之为东方体育体系。 学科背景:199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批准,民族传统体育学被确定为一级学科体育学下属的4个二级学科之一,并形成以武术为主体,包括传统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在内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又将武术专业拓宽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成为新设本科专业之一。 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范畴:一、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中华历史上一个或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主要是指我国各民族传统的祛病、健身、习武和娱乐活动项目。二、民族传统体育的涵义民族传统体育顾名思义,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体育的,二是民族的,三是传统的。1.所谓体育的,是指这类活动项目或运动项目都具有体育的特性,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的规则锻炼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的身体各个部分得到平衡协调的发展。2.所谓民族的,就是这类体育活动或体育运动具有民族性。这种民族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民族文化底蕴上。这种民族文化底蕴主要反映在:它的活动或运动项目来自特定的民族,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为该民族广大民众所喜好,在该民族地域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基础。3.所谓传统的,就是这类体育项目具有历史继承性,是代代相传的。这类体育项目中任何一个都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淘汰去其糟粕,保留其精华,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并具有该民族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民族传统体育这一概念,在理论、学术界仍然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论民族主义的起源及特点

甘肃政法学院 本科学年论文(设计) 题目论民族主义的起源与特点 行政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2010 级二班 学号: 20X0330X0107 姓名: XXX 指导教师: XXX 成绩:___ ________ 完成时间:

目录 一、民族主义概述 (一)民族主义的概念 (二)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1)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的发展 (2)民族主义国家的演进 二、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特点 (一)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 (二)中国民族主义的特点 三、民族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影响

论民族主义的起源与特点 付丽芳 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对民族主义的探讨首先要涉及民族的概念。作为一个从西欧开始起源并产生的概念,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促进了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民族主义的形成又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构,二者完全是相辅相成的。民族主义所具有的巨大感召力,以及它在西欧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成功,对其它的民族和国家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自民族主义最早西欧诞生以来,它和主要在它塑造下形成的近现代民族都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化。民族主义在今天面临的全新现实环境,迫使我们去重新审视这段历史过程。 一、民族主义概述 (一)民族主义的概念 “民族主义”,一言以蔽之,就是指从自我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出发,将其置于至高无上的低位考虑的包含民族、人种、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二)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1、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的发展 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一个民族在现实之中是确定的、客观的。但当我们在抽象理论上给出一个定义时,却是众说纷纭的。因此,了解民族主义之前,有必要对“民族”作一个学理式的探究。英文中“民族”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但其语义在演变过程中逐渐与政治相联系,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后,该词的政治色彩日益浓厚。再往后,政治色彩成了该词的主要含义。[1]民族和民族主义的问题,一直是政治学研究学者所关注的重大问题, 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中的很多学者都主张,民族主义和民族都是近现代世界才存在的政治概念。这一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对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演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也推动了人们对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不断发展深入。冷战以后,世界各地各类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叠起,有力地影响着当今世界新格局的组合。韦伯曾说过:“在谈到‘民族’这个概念时,我们一再指出它同政治实力的关系。”[2]有人认为,民族问题将成为新世纪的主要潮流,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向。继二战结束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之后,冷战后的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 2、民族主义国家的演进 “民族是一个纵向和横向联系上的一体化的、拥有固定领土的群体,它是以共同的公民权利和具有一种(或更多)共同的集体情感为特征的。”[3]在民族主义推动下,近代民族国家和民族先后产生于十六世纪的英国、十七世纪中期的法国、十八世纪下半叶的俄国、十八世纪晚期的美国,以及十八与十九世纪之际的德国。在这个历史序列的演进之中,民族主义和民族本身都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化。 当民族主义在它的原发地英国形成发育起来时,它原本是一场处于既定的历史疆域内的全体人民把国家主权从皇室、贵族手里夺归大众所有的运动。也就是说,最初的民族主义所飙扬的,是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这时候的民族概念,“等同于国家,等同于人民”;吉登斯则认为,民族是指“居于拥有明确边界的领土上的集体,此集体隶属于统一的行政机构”[4]

论如何增强民族自尊心

论如何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 这是小平同志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对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基本特征及其内涵的一个重要概括。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但是这种开放性是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为前提的。当国门洞开,面对世界经济与科技的竞争与挑战,当看到发达国家与我们的现实差距,有些人不是奋发图强去振兴祖国而是惑怨或叹,有的甚至把差距当作嫌弃祖国的“理由”。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自强、自尊精神,他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没有 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 这是因为,没有民族自尊心,就谈不上爱国。一个没有自尊心的民族是不可能受到别人尊重的。世界各国无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十分注重民族自尊心的培养。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在保卫祖国的战场上出生入死,在反动势力的刑场上大义凛然,在为国争光的赛场上奋勇拼搏,在振兴中华的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奏响了一曲曲震撼人心的爱国主义颂歌。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我们才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拯救中华”的历史性胜利;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我们才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谱写了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划时代的新篇章。 没有民族自豪感,就树立不起民族自信心。综观历史,放眼世界,我们也必然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因为,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我们的祖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我们的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我们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壮丽的山河、传统的美德; 我们更有对人类文明与世界进步所作出的创纪元的卓越贡献。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中华民族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军事家、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聪明才智、美德情操、发明贡献至今受到全世界人民景仰。无论历史还是现实都雄辩地表明,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了不起。 没有民族的尊严,就没有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主权。1982年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说:“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讨论的问题,

关于民族划分的一些思考

关于民族划分的一些思考 ——以龙山土家为例摘要 诸多对民族的定义与划分存在着广泛争议,因此各个国家的识别情况与民族政策都是有巨大差异的,但都存在着各自或多或少的问题。在中国,也不例外,本文将尝试结合民族识别理论、具体土家的识别过程以及现在的存在状况,结合一些小调研与自己的一些所思所想。综合一定的学术,更多的作为所谓“土家”一份子来表述一些想法。 关键词民族;利益;语言;族源 一、引子 在初二的时候,因为初三毕业考试的缘故,我们需要拍摄身份证,老师便叫我们回家将户口簿自己那一页拿出来带给老师。为避免丢失,老师便替我们保管,给了我们一个小纸条,上面写了姓名、出生、地址和民族,在我的小纸条上,老师在民族后面写了一个“土”,而其它人写了一个“土家”。我当时就知道“土”在中国语境下是另外一个民族,便去找了老师,老师说没有问题,不会误解的。那时候我就很奇怪,这个真的会没有问题吗?之后拿到身份证,华丽的变成了“土家”。因而,我那时便疑惑,这个民族有用吗?我在家乡写个“土”那就意味着“土家”,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好像也并不如此的去区分,那这个有何意义呢?直到我参加高考前的三个月,省里面组织民族身份核查,并对父母均是少数民族的进行免费细致的体检,所以我那时才意识到可以在高考的基础上加上二十分,于是学校组织同学们改民族成分,父母不是的找爷爷奶奶一辈,反正能从祖上找到的都修改。之后还了解到诸如预科班、骨干计划等一些优惠政策,除此之外,我实在找不出什么理由来定格我自己的位置,如同下海的企业家一般,无法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1。也就是说,我在我的身上难以找到土家族的影子,曾经在民族划分的时候,如何通过“讲故事”,我们成为了一个“民族”?就我而言,实为困顿,变迁之巨大,实为震惊。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浩浩荡荡的民族识别工作,毋庸置疑,这受到了苏联的巨大影响。结合实情中国的民族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判断标准,但在这一过程中,总是会有误差及问题的存在,因此就有了很多地方前后行政区的变化。时过境迁,现在很多民族所依据的标准都 1流心著,《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系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160页

外国民族音乐概念常识

一、民族与民族文化、民族音乐 1.民族——是一个比较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是以血统、生活、语言、、风俗习惯等相同而结合的人群。即: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文化,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 2.民族文化——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学术思想、道德观念、文物制度、风俗习惯等)。 两大特性:一是共同性,(各分子所共有)。一是延续性(即随民族之演进而绵延不断)。使民族文化成为民族心理凝聚力之支柱,而维系民族团结。 3.民族音乐——广义:民族音乐就是各民族的音乐,是在民族或者一定的文化和社会集团中所共有并被继续传承的音乐总体。狭义:民族音乐指的是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具有该民族的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 4. 文化脉络中的音乐 (1)音乐与自然环境 区域性差异制约文化现象的区域性差异。地理因素的稳固状态,这种制约也呈相对的稳定性。(2)音乐与社会环境围绕着生产方式而形成的多种社会性关系与音乐的关联之中。它不仅限于音乐的社会功能和作用,而且对音乐的意义和风格也有深刻的影响。 (3)音乐与亚洲,既有最早的拜火教以及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大,也有地区性、部族性和各地的民间信仰,形态十分多样。跨民族、跨国家的大,在这种占统治地位的地区,形成了许多共同的生活、文化方式,究其成因,共同的也是其中之一。 (4)音乐与语言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因素,语系是区别民族的系统指标之一。语言因素对音乐因素的影响也是甚为深刻的。 5.世界民族音乐的九大区划根据世界各民族音乐风格差异、文化背景,划分为九大区域。 1、东亚音乐文化区 2、东南亚音乐文化区 3、南亚音乐文化区 4、西亚、北非音乐文化区 5、黑人非洲音乐文化区 6、欧洲音乐文化区 7、北美音乐文化区 8、拉丁美洲音乐文化区 9、大洋洲音乐文化区 第一章东亚音乐 1.日本雅乐日本雅乐的含义是依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的。狭义的雅乐指的是从中国和朝鲜传入的器乐合奏曲(主要是舞蹈伴奏音乐),日本称之为唐乐、高丽乐。 广义的雅乐是把日本古代以来的祭祀歌舞,以及接受了从亚洲大陆输入的唐乐、高丽乐影响而新创作的艺术歌曲也加进雅乐之中。雅乐的特色:音乐讲究旋律和节奏的形式美,格调高雅,速度由慢渐快,旋律多类型化,调门固定,有绝对音高。 2.能乐 (能+狂言)。能是一种严肃的音乐剧,是音乐、舞蹈、戏剧结合的综合艺术;狂言是以滑稽为主的台词剧,音乐成分少,篇幅较短。 3. 朝鲜半岛雅乐(正乐)雅乐就是雅正之乐。 朝鲜半岛传统的雅乐大致包括管弦合奏、管乐合奏、吹打、歌乐。 4. 傍梭里(唱乐)傍梭里又叫剧歌、杂歌、唱乐、唱剧、唱剧调。 是以傍念佛、傍巫祭、山打令中使用的叫做“傍”的小鼓作为伴奏而长时间歌唱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傍梭里大致由唱(歌唱)、科(表演动作)、白(说白)三大要素构成。 5.农乐农乐是在农耕祭祀活动、农民播种之后祈求丰收和秋季丰收后感天地与祖先的严肃的祭天仪式的风俗习惯中,以及作为农民的娱乐活动而进行的演出形式,也称风物戏。 6.伽倻琴《散调》是朝鲜朝末期产生于南道的代表性器乐独奏音乐。玄琴(玄琴,外形既似古琴,又像古筝)是男性乐器,伽倻琴就是女性乐器。 7..蒙古长调蒙古的一种民歌体裁形式,旋律悠长舒展,词与曲的结合“字少腔多”、“一字多音”,句中、句尾常用拖腔. 节奏自由,没有固定的节拍和节奏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