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饱和度计算公式

不饱和度计算公式

不饱和度属于有机化学范畴,计算不饱和度有三种方法,通过计算不饱和度可以让使用者知道化合物有多少个环、双键和三键,从而画出这个化合物。

一、根据有机物分子结构计算。Ω=双键数+三键数×2+环数

二、利用分子式计算Ω=1+1/2∑Ni(Vi-2) ,其中Vi代表某元素的化合价的绝对值,Ni代表该种元素原子数目,∑代表总和。

三、针对只含有碳C和氢H或者氧的化合物的计算。Ω =(2C+2-H)/2,其中C和H分别是碳原子和氢原子的数目。

含量均匀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含量均匀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1 简述 1.1 本法适用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X E含量均匀度检查。 1.2 在生产过程中,某些小剂量的剂型由于工艺或设备的原因,可引起含量的均匀度的差异。本检查法的目的在于控制每片(个)含量的均一性,以保证用药剂量的准确。 1.3 含量均匀度系指小剂量或单剂量的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和非均相液体制剂的每片(个)含量符合标示量的程度。 1.4 除另有规定外,片剂、胶囊剂或注射用无菌粉末,每片(个)标示量不大于10mg或主药含量小于每片(个)重量5%者;其他制剂,每个标示量不大于2mg或主药含量小于每个重量2%者;以及透皮贴剂,均应检查含量均匀度。对于药物的有效度与毒副反应浓度比较接近的品种或混匀工艺较困难的品种,每片(个)标示量不大于25mg 者,也应检查含量均匀度。复方制剂仅检查符合上述条件的组分。 1.5 凡检查含量均匀度的制剂,不再检查重(装)量差异。 1.6 含量均匀度的限度应符合各品种项下的规定。 2 仪器与用具 按正文中该品种项下的规定。 3 试药与试液 按正文中该品种项下的规定。 4 操作方法

4.1 供试品初试10片(个),复试20片(个)。 4.2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照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每片(个)的响应值(如吸光度或峰面积等)或含量。 5 注意事项 5.1 供试品的主药必须溶解完全,必要时可用乳钵研磨或超声处理,促使溶解,并定量转移至量瓶中。 5.2 测定时溶液必须澄清,如过滤不清,可离心后,取澄清液测定。 5.3 用紫外-可见分光关度法测定含量均匀度时,所用溶剂需一下配够,当用量较大时,即使是同批号的溶剂,也应混合均匀后使用。 6 记录与计算 6.1 应记录所用检查方法,所用仪器型号(或编号),以及每片(个)测得的响应值等数据。 6.2 根据测得的响应值,分别计算出每片(个)以标示量为100的相对含量X,求其均值和标准差S(S= )以及标示量与均值之差的绝对值A(A=|100- |)。 6.3 当含量测定方法与含量均匀度检查所用方法不同时,而且含量均匀度未能从响应值求出每片(个)含量的情况下,用系数校正罚求得每片(个)以标示量为100的相对含量X。 6.3.1 可取供试品10片(个0,照该品种含量均匀度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得仪器测定法的响应值Y(可为吸光度或峰面积等),求其均值。 6.3.2 另由含量测定法测得以标示量为100的含量X A,由X A除以响应

不饱和度的计算

不饱和度及其应用 不饱和度又称为“缺氢指数”,用希腊字母Ω来表示,顾名思义,它是反映有机物分子不饱和程度的量化标志。烷烃分子中饱和程度最大,规定其Ω=0,其它有机物分子和同碳原子数的开链烷烃相比,每少2个H,则不饱和度增加1; 计算有机物的不饱和度有二种方式: 一、根据化学式计算: 烃的分子式为C x H y,则 如果有机物为含氧衍生物,因氧为2价,C=O与C=C“等效”,所以在进行不饱和度的计算时可不考虑氧原子,如CH2=CH2、C2H4O、C2H4O2的Ω为1,氧原子“视而不见”。有机物分子中卤原子—X以及—NO2、—NH2等都视为相当于H原子(如:C2H3Cl的不饱和度为1)。 对于碳的同素异形体,可以把它看成y等于0的烃来计算, 即:例如:C70的=71 同分异构体的分子式相同,所以同分异构体的不饱和度也相同,因此只需注意双键数、三键数和环数,无需数H原子数。 不饱和度()又称缺H指数,有机物每有一不饱和度,就比相同碳原子数的烷烃少两个H原子,所以,有机物每有一个环,或一个双键(),相当于有一个不饱和度, 相当于2个,相当于三个。利用不饱和度可帮助推测有机物可能有的结构,写出其同分异构体。 常用的计算公式:

二、根据结构计算: 不饱和度= 双键数+ 三键数×2 + 环数(注:苯环可看成是三个双键和一个环) (注意环数等于将环状分子剪成开链分子时,剪开碳碳键的次数 ...........................,双键包括碳氧双键等)如:1、单烯烃和环烷烃的:Ω=1(二烯烃:Ω=2); 2、CH3—C≡CH:Ω=2(:Ω=2) 3、:Ω=4(可以看成一个环与三个双键构成):Ω=7 *4、立体封闭多面体型分子:Ω=面数-1 :Ω=5 :Ω=2 不饱和度的应用: (1)已知结构式较复杂有机物的化学式; (2)已知分子式判断其中可能含有的官能团及其数量(Ω大于4的应先考虑可能含苯环)。(3)辅助分析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体间不饱和度相同) 例题1:求降冰片烯的分子式 例题2:右图是一种驱蛔虫药--山道年的结构简式,试确定其分子式为____________。

药物分析常用计算公式

色谱外标法含量计算 计算公式 含量 样 平均重 样 样 对照品比值 对 对 对 —————————————————————————————————————————————— 色谱外标法均匀度计算 计算公式 含量 样 样 对照品比值 对 对 对 —————————————————————————————————————————————— 色谱外标法溶出度计算 计算公式 溶出度 样 样 对 对 对 —————————————————————————————————————————————— 色谱内标法含量计算 计算公式: 校正因子( ) 内 对 内 对 内 对 含量 样 内 样 平均重 内 内 样 —————————————————————————————————————————————— 色谱内标法均匀度计算 计算公式 含量 样 内 样 内 内 系数A= |100-含量平均值|; 系数S=含量标准差;判断值为A+1.80S —————————————————————————————————————————————— A 样:供试品溶液主峰的峰面积 V 样:供试品稀释体积 Spec.:供试品标示量 AVG :对照品比值平均值 A 对:对照品溶液主峰的峰面积 V 对:对照品稀释体积 W 对:对照品取样量×含量 A 样:供试品溶液主峰的峰面积 W 平均重:供试品平均重 V 样:供试品稀释体积 W 样:供试品取样量 Spec.:供试品标示量 AVG :对照品比值平均值 A 对:对照品溶液主峰的峰面积 V 对:对照品稀释体积 W 对:对照品取样量×含量 系数A= |100-含量平均值| 系数S=含量标准差 判断值为A+1.80S A 样:供试品溶液主峰的峰面积 V 样:供试品稀释体积 W 对:对照品取样量×含量 A 样:供试品溶液主峰的峰面积 V 样:供试品稀释体积 W 平均重:供试品平均重 A 内':供试溶液内标峰面积 V 内':供试溶液内标稀释体积 W 样:供试品取样量 Spec.:供试品标示量 A 内:对照溶液内标峰面积 W 对:对照品取样量×含量 V 内:对照溶液内标稀释体积 A 对:对照溶液主峰的峰面积 W 内:内标物质取样量×含量 V 对:对照品稀释体积 Spec.:供试品标示量 A 对:对照品溶液主峰的峰面积 V 对:对照品稀释体积 A 样:供试品溶液主峰的峰面积 V 样:供试品稀释体积 A 内':供试溶液内标峰面积 V 内':供试溶液内标稀释体积 Spec.:供试品标示量

15版药典含量均匀度检查法

0941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
含量均匀度系指小剂量的固体、 半固体和非均相液体单剂量制剂的每一个单剂含量符合 标示量的程度。 一、适用范围 除另有规定外,片剂或硬胶囊剂,每一个单剂标示量小于 25mg 或主药含量小于每一个 单剂重量 25%者;包衣片剂(薄膜包衣除外) 、内充非均一溶液的软胶囊、单剂量包装的复 方固体制剂(冻干制剂除外)均应检查含量均匀度。片剂和硬胶囊剂的复方制剂仅检查符合 上述条件的组分。 表1 剂型 大类 非包衣片 片剂 包衣片 硬胶囊 胶囊剂 软胶囊 单组分制剂* 多组分制剂** 冻干制剂*** 其他 非均一溶液 溶液 薄膜衣 其他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的适用范围 小类 标示量或主成分比例 ≥25mg 且≥25% 重量差异 重量差异 含量均匀度 装量差异 含量均匀度 装量差异 重(装)量差异 重(装)量差异 含量均匀度 装量(差异) 含量均匀度
指只含一种成分并且不含任何辅料的制剂 指复方制剂或含有辅料的单方制剂 指溶液在最终容器中进行冻干的制剂
<25mg 或 25% 含量均匀度 含量均匀度 含量均匀度 含量均匀度 含量均匀度 装量差异 重(装)量差异 重(装)量差异 含量均匀度 装量(差异) 含量均匀度
其他单剂量包装 固体制剂 单剂量包装溶液 型制剂 其他
*
**
***
凡检查含量均匀度的制剂,包括复方制剂在内,一般不再检查重(装)量差异。除另有 规定外,不检查多种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的含量均匀度。 二、检查方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 10 片(个) ,照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每一个单剂
? 以标示量为 100 的相对含量 Xi,求其均值 X 和标准差 S ? S = ? ?
∑ ( x ? x) n ?1
2
? ? 以及标示量与 ? ?
均值之差的绝对值 A(A= 100 ? X ):如 A+2.20S≤L,则供试品的含量均匀度符合规定;

根据有机物的化学式计算不饱和度

根据有机物的化学式计算不饱和度 (1)若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xHy则Ω=(2x+2-y)/2 (2)若有机物为含氧化合物,因为氧为二价,C=O与C=C“等效”,所以在进行不饱和度的计算时可不考虑氧原子,如CH2=CH2、C2H4O、C2H4O2的Ω为1。氧原子“视而不见” 推导:设化学式为CxHyOz-------------CxHy-z(OH)z ,由于H、OH都是一价在与碳原子连接,故分子式等效为CxHy。 (3)若有机物为含氮化合物,设化学式为CxHyNz-------------CxHy-2z(NH2)z,由于—H、—NH2都是一价在与碳原子连接,故分子式等效为CxHy-z (4)按照该法可以推得其它有机物分子的不饱和度 (5)有机物分子中的卤素原子取代基,可视作氢原子计算Ω。如:C2H3Cl的不饱和度为1,其他基团如-NO2、-NH2、-SO3H等都视为氢原子。 (6)碳的同素异形体,可将它视作Ω=0的烃。 如C60 (7)烷烃和烷基的不饱和度Ω=0 2.非立体平面有机物分子,可以根据结构计算,Ω=双键数+叁键数×2+环数 如苯:Ω=3+0×2+1=4 即苯可看成三个双键和一个环的结构形式。 注意环数等于将环状分子剪成开链分子时,剪开碳碳键的次数。 3.立体封闭有机物分子(多面体或笼状结构)不饱和度的计算,其成环的不饱和度比面数少数1。 如立方烷面数为6,Ω=6-1=5 61 |评论 U=1+n4 +1/2*(n3-n1), n4表示4价原子数,一般是C原子,n3表示3价原子数,一般是N 原子,n1表示一价原子数,一般是H原子,2价的O不需考虑。

不饱和度,又称缺氢指数,是有机物分子不饱和程度的量化标志,通常用希腊字母Ω表示。此概念在推断有机化合物结构时很有用。从有机物结构计算不饱和度的方法:单键对不饱和度不产生影响,因此烷烃的不饱和度是0(所有原子均已饱和)。一个双键(烯烃亚胺、羰基化合物等)贡献一个不饱和度。一个叁键(炔烃、腈等)贡献两个不饱和度。一个环(如环烷烃)贡献一个不饱和度。环烯烃贡献2个不饱和度。 从有机物分子结构计算不饱和度的方法 根据有机物分子结构计算,Ω=双键数+叁键数×2+环数如苯: Ω=3+0×2+1=4 即苯可看成三个双键和一个环的结构形式。补充理解说明:单键对不饱和度不产生影响,因此烷烃的不饱和度是0(所有原子均已饱和)。一个双键(烯烃、亚胺、羰基化合物等)贡献1个不饱和度。一个叁键(炔烃、腈等)贡献2个不饱和度。一个环(如环烷烃)贡献1个不饱和度。环烯烃贡献2个不饱和度。一个苯环贡献4个不饱和度。一个碳氧双键贡献1个不饱和度。一个-NO2贡献1个不饱和度。例子:丙烯的不饱和度为1,乙炔的不饱和度为2,环己酮的不饱和度也为2。 从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为通用公式:Ω=1+1/2∑Ni(Vi-2) 其中,Vi 代表某元素的化合价,Ni 代表该种元素原子的数目,∑ 代表总和。这种方法适用于复杂的化合物。第二种方法为只含碳、氢、氧、氮以及单价卤素的计算公式:Ω=C+1-(H-N)/2 其中,C 代表碳原子的数目,H 代表氢和卤素原子的总数,N 代表氮原子的数目,氧和其他二价原子对不饱和度计算没有贡献,故不需要考虑氧原子数。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含碳、氢、单价卤素、氮和氧的化合物。第三种方法简化为只含有碳C和氢H或者氧的化合物的计算公式:Ω =(2C+2-H)/2 其中C 和H 分别是碳原子和氢原子的数目。这种方法适用于只含碳和氢或者氧的化合物。补充理解说明:(1)若有机物为含氧化合物,因为氧为二价,C=O与C=C“等效”,所以在进行不饱和度计算时可不考虑氧原子。如CH2=CH2(乙烯)、CH3CHO(乙醛)、CH3COOH(乙酸)的不饱和度Ω为1。(2)有机物分子中的卤素原子取代基,可视作氢原子计算不饱和度Ω。如:C2H3Cl的Ω为1,其他基团如-NH2、-SO3H等都视为氢原子。(3)碳的同素异形体,可将其视作氢原子数为0的烃。如C60(足

不饱和度

C C 不饱和度 一、不饱和度的概念 不饱和度又称缺氢指数或者环加双键指数,是有机物分子不饱和程度的量化标志,即有机物分子中与碳原子数相等的开链烷烃相比较,每减少2个氢原子,则有机物的不饱和度增加1,用希腊字母Ω表示。 二、不饱和度的计算 1、根据有机物的化学式计算 常用的计算公式: 烃(C n H m):Ω=卤代烃(C n H m X Z):Ω= 含氧衍生物(C n H m O Z):Ω=含氮衍生物(C n H m N Z):Ω= 公式繁多,现简化如下: 将有机物的化学式转化为CxHyOa(NH)b则Ω=x+1-y/2 此公式使用范围极广,可囊括几乎所有有机物,无需分类讨论,硅与碳等效,卤素与氢等效,硫与氧等效。例:C10H4Cl2可转化为,则Ω= C20H31O2N3可转化为,则Ω= 2、非立体平面有机物分子,可以根据结构计算 Ω=双键数+叁键数×2+环数 备注:双键包含碳碳、碳氮、氮氮、碳氧双键;叁键包含碳碳、碳氮叁键;环数等于将环状分子剪成开链分子时,剪开碳碳键的次数,环包含含N、O、S等的杂环。 如苯:Ω=,即苯可看成三个双键和一个环的结构形式。 例: Ω=Ω=Ω= 3、立体封闭有机物分子(多面体或笼状结构)不饱和度的计算,其成环的不饱和度比面数少数1。 例: 立方烷面数为,Ω=降冰片烷面数为,Ω=棱晶烷面数为,Ω= 三、不饱和度(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若Ω=0,说明分子是饱和链状结构; 2、若Ω=1,说明分子中有一个双键或一个环; 3、若Ω=2,说明分子中有两个双键或一个三键;或一个双键和一个环;或两个环;余类推; 4、若Ω≥4,说明分子中很可能有苯环。 2 2 2m n- + 2 2 2z m n- - + 2 2 2m n- + 2 2 2z m n+ - +

单剂量药物制剂含量均匀度测定法操作标准(EP)

剂量单位均匀度测定法操作标准(EP)

目录 1.目的 (3) 2.适用范围 (3) 3.参考文件 (3) 4.责任 (3) 5.程序或内容 (3) 6.变更历史记录 (6) 7.再审核记录 (6)

1. 目的:规范单剂量药物制剂含量均匀度(EP)检验操作,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无误。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单剂量药物制剂含量均匀度(EP)的检测。 3. 参考文件:EP现行版。 4. 责任:检验员、检验室负责人、质量控制部负责人、质量保证部负责人对本标准执行负责。 5. 程序或内容 5.1 为保证所有制剂剂量单位的均匀性,一批药物中的每个剂量单位的药物含量应在标示量的窄小范围内。剂量单位是指每单位剂型中含单剂量药物或一个剂量的一部分药物的制剂。除另有规定,剂量单位均匀度检查法不适用于单剂量包装的外用、皮肤用混悬剂、乳剂、凝胶剂。多种维生素或微量元素一般不需要检查含量均匀度。 5.2 术语“剂量均匀度”是指各剂量单位中药物含量的均匀性程度。因此,当剂量单位含有单一组分或多组分药物时,除本药典中另有说明,本章节规定适用于包含在剂量单位中的每个药物成分。 5.3 剂量单位均匀度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表示:含量均匀度或重量差异(见表1)。 5.3.1 规定剂型的含量均匀度检查是基于测定制剂中单个药物成分的含量,来判定该药物成分的含量是否在设定的限度以内。含量均匀度检查适用于剂量均匀度检查的所有制剂。下述剂型可进行重量差异检查。 5.3.1.1 灌封于单剂量容器和软胶囊中的溶液剂。 5.3.1.2 包装在单剂量容器中并不含活性或非活性添加物的固体制剂(包括粉末、颗粒和无菌固体制剂)。 5.3.1.3 包装在单剂量容器中并含或不含活性或非活性添加物,由真溶液直接冻干制得的固体制剂(包括无菌固体制剂),该制剂应在标签上标注制法。 5.3.1.4 固体(包括无菌分针)包装在单次剂量的容器内,由溶液并且经过冷冻干燥而制得,包装于最终的容器中,并贴有标签标示这种剂型的制备方式。 5.3.1.5 含药物成分25mg或25mg以上的硬胶囊、未包衣片或薄膜衣片,或药物成分占剂量单位总重量25%或25%以上时的的硬胶囊、未包衣片或薄膜衣片,硬胶囊按内容物重量计;其他重量比例低于25%的药物成分的均匀性检查符合含量均匀度规定的除外。 5.3.2 不满足上述重量差异检查条件的所有其他制剂都需要进行含量均匀度检查。对于不满足25mg和25%限度规定的产品,当最终剂量单位中的药物成分含量的相对标准差(RSD)不超过2%时,可用重量差异检查代替含量均匀度检查。这种RSD测定需基于工艺验证和工艺开发数据,或有规定支持这一变更。这个含量RSD是指每个剂量单位浓度(m/m或者m/V)的RSD,此处每个剂量单位浓度系每个剂量单位的含量测定结果除以单个剂量单位重量而得。(见表2的RSD相关公式)。 表1含量均匀度(CU)检查和重量差异(MV)检查在制剂中的应用

GMP认证全套文件资料56-含量均匀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建立含量均匀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适用范围:含量均匀度检查。 责任:质检员实施本操作规程,检验室主任负责监督本规程正确执行。 程序: 1.简述 1.1本法适用于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X E含量均匀度检查。 1.2含量均匀度系指小剂量片剂、膜剂、胶囊剂或注射用无菌粉末等制剂中的每片(个)含量偏离标示量的程度。 1.3除另有规定外,片剂、胶囊剂或注射用无菌粉末,每片(个)标示量小于10mg或主药含量小于每片(个)重量5%者;其他制剂,每个标示量小于2mg或主药含量小于每个重量2%者,均应检查含量均匀度。复方制剂仅检查符合上述条件的组分。 1.4凡检查含量均匀度的制剂,不再作重(装)量差异的检查。 1.5本法以统计学理论为指导,综合标准差与偏离度而拟定的计量型方法。方法中,采用2次抽样法(复试的倍量法),以减少工作量和错判率。含量均匀度的限度一般为±15%。 2.仪器与用具 按正文中该品种项下的规定。 3.试药与试液 按正文中该品种项下的规定。 4.操作方法 4.1供试品初试10片(个),复试20片(个)。 4.2取供试品,按照各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每片(个)主药的含量或响应值。

5.注意事项 5.1供试品的主药必须溶解完全,必要时可用乳钵研磨或超声波处理,促使溶解,并定量转移至容量瓶中。 5.2测定时溶液必须澄清,如过滤不清,可离心后,取澄清液测定。 5.3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含量均匀度时,所用溶剂需一次配够,当用量较大时,即使是同批号的溶剂,也应混合均匀后使用。 6.记录与计算 6.1应记录检测方法,所用仪器型号,以及每片(个)测得的结果等。 6.2当含量测定方法与含量均匀度检查所用方法不同时,而且含量均匀度未能从响应值(如吸收度)求出每片(个)含量情况下,用系数校正法求得每片(个)以标示含量为100的相对含量X 。 6.2.1取供试品10片(个),照该药品含量均匀度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得每片(个)的响应值Y (可为吸收度或峰面积等),并求其均值Y 。 6.2.2另由含量测定法测得以标示量为100的平均含量X A ,由X A 除以响应值的均值Y ,得比例系数K (K =X A /Y )。 6.2.3将上述诸响应值Y 与K 相乘,求得每片(个)以标示量为100的相对含量X (X =KY )。 6.3根据测得结果,分别计算出每片(个)以标示量为100的相对含量X ,并求其均值X 和 标准差S ,以及标示量与均值之差的绝对值A (A =|100-X|)。 7.结果与判定 7.1如A +1.80S ≤15.0,即判为符合规定。 7.2如A +S >15.0,即判为不符合规定 7.3如A +1.80S >15.0,且A +S ≤15.0,则应另取20片(个)复试。根据初、复试结果计算30片(个)的X 、S 和A ;若A +1.45S ≤15.0,即判为符合规定;若A +1.45S >15.0,则判为不符合规定。 ) 1)((2 --=∑n X X S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

0 9 4 1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 本法用于检查单剂量的固体、半固体和非均相液体制剂含量符合标示量的程度。 在生产过程中,某些小剂量的剂型由于工艺或设备的原因,可引起含量均匀度的差异。本检查法的目的在于控制每片(个)含量的均一性,以保证用药剂量的准确。 除另有规定外,片剂、硬胶囊剂、颗粒剂或散剂等,每一个单剂标示量小于25mg或主药含量小于每一个单剂重量25%者;药物间或药物与辅料间采用混粉工艺制成的注射用无菌粉末;内充非均相溶液的软胶囊;单剂量包装的口服混悬液、透皮贴剂和栓剂等品种项下规定含量均匀度应符合要求的制剂,均应检查含量均匀度。复方制剂仅检査符合上述条件的组分,多种维生素或微量元素一般不检查含量均匀度。 凡检査含量均匀度的制剂,一般不再检査重(装)量差异;当全部主成分均进行含量均匀度检查时,复方制剂一般亦不再检查重(装)量差异。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10个,照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每一个单剂以标示量为100的相对含量X,求其均值和标准差S以及标示量与均值之差的绝对值A (A = | 100-| ) 。 若A + 2.2 S≤L,则供试品的含量均匀度符合规定; 若A + S > L,则不符合规定;

若A +2.2 S > L,且A + S < L ,则应另取供试品20个复试。 根据初、复试结果,计算30个单剂的均值、标准差S和标示量与均值之差的绝对值A 。再按下述公式计算并判定。 当A≤0.25 L时,若A2+ S2≤0.25L2,则供试品的含量均匀度符合规定;若A2+ S2> 0.25L2则不符合规定。 当A > 0.25L时,若A + l.7S ≤L,则供试品的含量均匀度符合规定;若A + 1.7S > L,则不符合规定。 上述公式中L 为规定值。除另有规定外,L =15.0 ;单剂量包装的口服混悬液、内充非均相溶液的软胶囊、胶囊型或泡囊型粉雾剂、单剂量包装的眼用、耳用、鼻用混悬剂、固体或半固体制剂L = 20.0 ;透皮贴剂、栓剂L = 25.0。 如该品种项下规定含量均匀度的限度为±2 0%或其他数值时,L = 20.0或其他相应的数值。 当各品种正文项下含量限度规定的上下限的平均值(T)大于 100.0(% )时,若< 100.0, 则A = 100-; 若100. 0≤≤T , 则 A = 0; 若> T , 则A = -T。同上法计算,判定结果,即得。当T< 100.0(% )时,应在各品种正文中规定A的计算方法。 当含量测定与含量均匀度检査所用检测方法不同时,而且含量均匀度未能从响应值求出每一个单剂含量情况下,可取供试品10个,照该品种含量均匀度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得仪器测得的响应 值Y i (可为吸光度、峰面积等),求其均值。另由含量测定法测得以标示量为100的含量X A, 由X A除以响应值的均值,得比例系数

(完整版)不饱和度

C C 不饱和度 一、不饱和度的概念 不饱和度又称缺氢指数或者环加双键指数,是有机物分子不饱和程度的量化标志,即有机物分子中与碳原子数相等的开链烷烃相比较,每减少2个氢原子,则有机物的不饱和度增加1,用希腊字母Ω表示。 二、不饱和度的计算 1、根据有机物的化学式计算 常用的计算公式: 烃(C n H m ):Ω= 卤代烃(C n H m X Z ):Ω= 含氧衍生物(C n H m O Z ):Ω= 含氮衍生物(C n H m N Z ):Ω= 公式繁多,现简化如下: 将有机物的化学式转化为CxHyOa(NH)b 则Ω=x+1-y/2 此公式使用范围极广,可囊括几乎所有有机物,无需分类讨论,硅与碳等效,卤素与氢等效,硫与氧等效。 例:C 10H 4Cl 2可转化为C 10H 6 ,则Ω=10+1-6/2=8 C 20H 31O 2N 3可转化为C 20H 28O 2(NH)3 ,则Ω=20+1-28/2=7 2、非立体平面有机物分子,可以根据结构计算 Ω=双键数+叁键数×2+环数 备注:双键包含碳碳、碳氮、氮氮、碳氧双键;叁键包含碳碳、碳氮叁键;环数等于将环状分子剪成开链分子时,剪开碳碳键的次数,环包含含N 、O 、S 等的杂环。 如苯:Ω=6+1-6/2=3+1=4,即苯可看成三个双键和一个环的结构形式。 例: Ω=4+0×2+2=6 Ω=6+1×2+2=10 Ω=8+0×2+3=13 3、立体封闭有机物分子(多面体或笼状结构)不饱和度的计算,其成环的不饱和度比面数少数1。 例: 立方烷面数为6 ,Ω=5 降冰片烷面数为3 ,Ω=2 棱晶烷面数为 5 ,Ω=4 三、不饱和度(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若Ω=0,说明分子是饱和链状结构; 2、若Ω=1,说明分子中有一个双键或一个环; 3、若Ω=2,说明分子中有两个双键或一个三键;或一个双键和一个环;或两个环;余类推; 4、若Ω≥4,说明分子中很可能有苯环。 四、不饱和度的应用 1、辅助推导化学式 思路:结构简式——计算不饱和度——计算H 原子数——确定分子式 〖例1〗(2008海南20)1mo1X 能与足量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44.8LCO 2(标准状况),则X 的分子式是( D ) A .C 5H 10O 4 B . C 4H 8O 4 C .C 3H 6O 4 D .C 2H 2O 4 解析:能与碳酸氢钠反应的有机物一般为羧基,1molX 放出CO 2为2mol ,说明含2个羧基,其不饱和度至少为2,口算可得A 、B 、C 的不饱和度均为1,D 为2,可快速求解选项为D 。 〖例2〗(2009浙江11)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化合物a-damascone ,可用于制作 “香水”,其结构如下图,有关该化合物的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C ) A .分子式为C 13H 20O B. 该化合物可发生聚合反应 C .1mol 该化合物完全燃烧消耗19molO 2 D .与溴的CCl 4溶液反应生成的产物经水解、稀硝酸化后可用AgNO 3溶液检验 解析:A 项,可快速判断出该分子为C 13HyO ,根据不饱和度公式,该分子含3个双键一个环,Ω=4=13+1-y/2,y =20,正确; B 项,由于分子可存在碳碳双键,故可以发生加聚反应,正确; C 项,根据A 项可转化为C 13H 18(H 2O )13个碳应消耗13个O 2,18个H 消耗4.5个O 2,共为17.5,故错; D 项,碳碳双键可以与Br 2发生加成发生,然后水解酸化,即可得Br -,再用AgNO 3可以检验,正确。 〖例3〗(09天津卷8)请仔细阅读以下转化关系: 2 22m n -+222z m n --+222m n -+222z m n +-+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第1页共4页 第二版 批准李忠华初审吴雅凝起草李鑫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 1 简述 1.1 本法适用于含量均匀度检查。 1.2 在生产过程中,某些小剂量的剂型由于工艺或设备的原因,可引起含量均匀度的差异。本检查法的目的在于控制每片(个)含量的均一性,以保证用药剂量的准确。 1.3 含量均匀度系指单剂量的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和非均相液体制剂含量符合标示量的程度。 1.4 除另有规定外,片剂、硬胶囊剂、颗粒剂或散剂等,每一个单剂标示量小于25mg或主药含量小于每一个单剂重量25%者;药物间或药物与辅料间采用混粉工艺制成的注射用无菌粉末;内充非均相溶液的软胶囊;单剂量包装的口服混悬液、透皮贴剂和栓剂等品种项下规定含量均匀度应符合要求的制剂,均应检查含量均匀度。复方制剂仅检查符合上述条件的组分,多种维生素或微量元素一般不检查含量均匀度。 1.5 凡检查含量均匀度的制剂,不再检查重(装)量差异;当全部主成分均进行含量均匀度检查时,复方制剂一般亦不再检查重(装)量差异。 1.6 含量均匀度的限度应符合各品种项下的规定。 2 仪器与用具 按正文中该品种项下的规定。 3 试药与试液 按正文中该品种项下的规定。 4 操作方法 4.1 供试品初试10片(个),复试20片(个)。 4.2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照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每片(个)的响应值(如吸光度或峰面积等)或含量。 5 注意事项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 第2页 共4页 第二版 批准 李忠华 初审 吴雅凝 起草 李鑫 5.1 供试品的主药必须溶解完全,必要时可用乳钵研磨或超声处理,促使溶解, 并定量转移至量瓶中。 5.2 测定时溶液必须澄清,如过滤不清,可离心后,取澄清液测定。 5.3 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均匀度时,所用溶剂需一次配够,当用量较大时,即使是同批号的溶剂,也应混合均匀后使用。 6 记录与计算 6.1 应记录所用检测方法,所用仪器型号(或编号),以及每片(个)测得的响应值等数据。 6.2 根据测得的响应值,分别计算出每片(个)以标示量为100的相对含量X , 求其均值X 和标准差)1 )((1 2 --= ∑=n X x S S n i i 以及标示量与均值之差的绝对值 )100(X A A -=。 6.3 当含量测定方法与含量均匀度检查所用方法不同时,而且含量均匀度末能从响应值求出每片(个)含量的情况下,用系数校正法求得每片(个)以标示含量为100的相对含量X (X=KY )。 6.3.1 可取供试品10片(个),照该品种含量均匀度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得仪器测得的响应值Y (可为吸光度或峰面积等),求其均值Y 。 6.3.2 另由含量测定法测得以标示量为100的含量X A ,由X A 除以响应值的均值Y ,得比例系数)(Y X K K A =。 6.3.3 将上述诸响应值Y 与K 相乘,求得每片(个)以标示量为100的相对含(%))(KY X X =。同上法求X 和S 以及A ,计算,判定结果,即得。如需复试,应另取供试品20片(个),按上述方法测定,计算30片(个)单剂的均值Y 、比例系数K 、相对含量(%)X 、标准差S 和标示量与均值之差的绝对值A ,再按下述公式计算并判定。

不饱和度

不饱和度 一、不饱和度的概念 不饱和度又称缺氢指数或者环加双键指数,是有机物分子不饱和程度的量化标志,即有机物分子中与碳原子数相等的开链烷烃相比较,每减少2个氢原子,则有机物的不饱和度增加1,用希腊字母Ω表示。 二、不饱和度的计算 1、根据有机物的化学式计算 常用的计算公式: 烃(C n H m ):Ω= 卤代烃(C n H m X Z ):Ω= 含氧衍生物(C n H m O Z ):Ω= 含氮衍生物(C n H m N Z ):Ω= 公式繁多,现简化如下: 将有机物的化学式转化为CxHyOa(NH)b 则Ω=x+1-y/2 此公式使用范围极广,可囊括几乎所有有机物,无需分类讨论,硅与碳等效,卤素与氢等效,硫与氧等效。例:C 10H 4Cl 2可转化为 ,则Ω= C 20H 31O 2N 3可转化为 ,则Ω= 2、非立体平面有机物分子,可以根据结构计算 Ω=双键数+叁键数×2+环数 备注:双键包含碳碳、碳氮、氮氮、碳氧双键;叁键包含碳碳、碳氮叁键;环数等于将环状分子剪成开链分子时,剪开碳碳键的次数,环包含含N 、O 、S 等的杂环。 如苯:Ω= ,即苯可看成三个双键和一个环的结构形式。 例: Ω= Ω= Ω= 3、立体封闭有机物分子(多面体或笼状结构)不饱和度的计算,其成环的不饱和度比面数少数1。 例: 立方烷面数为 ,Ω= 降冰片烷面数为 ,Ω= 棱晶烷面数为 ,Ω= 三、不饱和度(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若Ω=0,说明分子是饱和链状结构; 2、若Ω=1,说明分子中有一个双键或一个环; 3、若Ω=2,说明分子中有两个双键或一个三键;或一个双键和一个环;或两个环;余类推; 4、若Ω≥4,说明分子中很可能有苯环。 222m n -+222z m n --+222m n -+222z m n +-+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含量均匀度检查的测定方法和结果判定,使其规范化、标准化,并描述了更改信息。 本程序适用于药品含量均匀度的检查。 2 引用标准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 E“含量均匀度检查”、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含量均匀度检查”。 2010年版P 278 3 定义 含量均匀度系指小剂量或单剂量的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和非均相液体制剂的每片(个)含量符合标示量的程度。 4 仪器与用具 按正文中该品种项下的规定。 5 操作程序 5.1供试品初试10片(个),复试20片(个)。取样应随机抽取,不应采用其他方式筛选。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照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每片(个)的响应值(如吸光度或峰面积等)或含量。 供试品的主药必须溶解完全,必要时可用乳钵研磨或超声处理,促使溶解,并定量转移至量瓶中。 测定时溶液必须澄清,如过滤不清,可离心后,取澄清液测定。 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均匀度时,所用溶剂需一次配够,当用量较大时,即使是同批号的溶剂,也应混合均匀后使用。 5.2记录与计算 5.2.1应记录所用检测方法,所用仪器型号(或编号),以及每片(个)测得的响应值等数值。 5.2.2根据测得的响应值,分别计算出每片(个)以标示量为100的相对含量X,求其 和标准差S以及标示量与均值之差的绝对值A。 均值X 平均 5.2.3 每片(个)以标示量为100的相对含量X和标准差S以及标示量与均值之差A均应保留至小数点后2位。判断式(A+1.80S或A+S或A+1.45S)的计算结果按照《有效数字和数值的修约及其运算》修约至小数点后一位。

5.2.4当含量测定方法与含量均匀度检查所用方法不同时,而且含量均匀度未能从响应值求出每片(个)含量的情况下,用系数校正法求得每片(个)以标示量为100的相对含量X。 5.2.3.1可取供试品10片(个),照该品种含量均匀度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得仪器测定的响应值Y(可为吸光度或峰面积等),求其均值Y 平均 。 5.2.3.2另有含量测定法测得以标示量为100的含量X A ,由X A 除以响应值的均值Y 平均 , 得比例系数K(K=X A /Y 平均 )。 5.2.3.3将上述诸响应值Y与K相乘,求得每片(个)以标示量为100的相对含量(%) X(X=KY)。同上法求X 平均 和S以及A。 6 结果与判定 6.1如A+1.80S≤15.0,即判为符合规定。 6.2若A+S>15.0,即判为不符合规定。 6.3若A+1.80S>15.0 且A+S≤15.0,则应另取20片(个)复试。根据初、复试结果, 计算30片(个)的均值X 平均 、标准差S和标示量与均值之差的绝对值A;如A+1.45S≤15.0,即判为符合规定;若A+1.45S>15.0,即判为不符合规定。 6.4含量均匀度的限度应符合各品种项下的规定。如该品种项下规定含量均匀度的限度为±20%或其他数值时,应将上述各判断式中的15.0改为20.0或其它相应的数值,但各判定式中的系数不变。 除另有规定外,单剂量包装的口服混悬剂、内充混悬物的软胶囊剂、胶囊型或泡囊型粉雾剂、单剂量包装的眼用、耳用、鼻用混悬剂、固体或半固体制剂限度均应为±20%;透皮贴剂、栓剂限度应为±25%。 7 更改信息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适用范围:含量均匀度检查。 责任:质检员实施本操作规程,检验室主任负责监督本规程正确执行。 程序: 1.简述 1.1本法适用于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X E含量均匀度检查。 1.2含量均匀度系指小剂量片剂、膜剂、胶囊剂或注射用无菌粉末等制剂中的每片(个)含量偏离标示量的程度。 1.3除另有规定外,片剂、胶囊剂或注射用无菌粉末,每片(个)标示量小于10mg或主药含量小于每片(个)重量5%者;其他制剂,每个标示量小于2mg或主药含量小于每个重量2%者,均应检查含量均匀度。复方制剂仅检查符合上述条件的组分。 1.4凡检查含量均匀度的制剂,不再作重(装)量差异的检查。 1.5本法以统计学理论为指导,综合标准差与偏离度而拟定的计量型方法。方法中,采用2次抽样法(复试的倍量法),以减少工作量和错判率。含量均匀度的限度一般为±15%。 2.仪器与用具 按正文中该品种项下的规定。 3.试药与试液 按正文中该品种项下的规定。 4.操作方法

4.1供试品初试10片(个),复试20片(个)。 4.2取供试品,按照各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每片(个)主药的含量或响应值。 5.注意事项 5.1供试品的主药必须溶解完全,必要时可用乳钵研磨或超声波处理,促使溶解,并定量转移至容量瓶中。 5.2测定时溶液必须澄清,如过滤不清,可离心后,取澄清液测定。 5.3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含量均匀度时,所用溶剂需一次配够,当用量较大时,即使是同批号的溶剂,也应混合均匀后使用。 6.记录与计算 6.1应记录检测方法,所用仪器型号,以及每片(个)测得的结果等。 6.2当含量测定方法与含量均匀度检查所用方法不同时,而且含量均匀度未能从响应值(如吸收度)求出每片(个)含量情况下,用系数校正法求得每片(个)以标示含量为100的相对含量X 。 6.2.1取供试品10片(个),照该药品含量均匀度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得每片(个)的响应值Y (可为吸收度或峰面积等),并求其均值Y 。 6.2.2另由含量测定法测得以标示量为100的平均含量X A ,由X A 除以响应值的均值Y ,得比例系数K (K =X A /Y )。 6.2.3将上述诸响应值Y 与K 相乘,求得每片(个)以标示量为100的相对含量X (X =KY )。 6.3根据测得结果,分别计算出每片(个)以标示量为100的相对含量X , 并求其均值X 和标准差S ,以及标示量与均值之差的 )1 )((2 --=∑n X X S

有机物分子的不饱和度计算方法与应用

有机物分子的不饱和度计算方法与应用 名山一中郑文楷625100 一、不饱和度的概念 不饱和度又称缺氢指数,即有机物分子中与碳原子数相等的开链烷烃相比较,每减少2个氢原子,则有机物的不饱和度增加1,用Ω表示。 二、不饱和度的一般计算方法 1.根据有机物的化学式计算 (1)若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xHy则 (2)若有机物为含氧化合物,因为氧为二价,C=O与C=C“等效”,所以在进行不饱和度的计算时可不考虑氧原子,如CH2=CH2、C2H4O、C2H4O2的Ω为1。氧原子”视而不见” 推导:设化学式为CxHyOz-------------CxHy-z(OH)z ,由于H、OH都是一价在与碳原子连接,故分子式等效为CxHy。 (3)若有机物为含氮化合物,设化学式为CxHyNz-------------CxHy-2z(NH2)z,由于—H、—NH2都是一价在与碳原子连接,故分子式等效为CxHy-z (4)按照该法可以推得其它有机物分子的不饱和度 (5)有机物分子中的卤素原子取代基,可视作氢原子计算Ω。如:C2H3Cl的不饱和度为1,其他基团如-NO2、-NH2、-SO3H等都视为氢原子。 (6)碳的同素异形体,可将它视作Ω=0的烃。 如C60 (7)烷烃和烷基的不饱和度Ω=0 2.非立体平面有机物分子,可以根据结构计算,Ω=双键数+叁键数×2+环数如苯:Ω=3+0×2+1=4 即苯可看成三个双键和一个环的结构形式。 注意 ..环数等于将环状分子剪成开链分子时,剪开碳碳键的次数 .........................。 3.立体封闭有机物分子(多面体或笼状结构)不饱和度的计算,其成环的不饱和度比面数少数1。 如立方烷面数为6,Ω=6-1=5 三、不饱和度的应用 1、求较复杂有机物的化学式 例:是一种驱蛔虫药--山道年的结构简式,试确定其分 子式为____________。 解析:从结构图中可见,分子中有14个碳原子,3个氧 原子,又有3个环和4个双键。Ω=7 氢原子数为2n+2-2Ω=2×14+2-2×7=16 ∴化学式为C14H16O3

(完整版)含量均匀度检查法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 1 简述 1.1 本法适用于含量均匀度检查。 1.2 在生产过程中,某些小剂量的剂型由于工艺或设备的原因,可引起含量均匀度的差异。本检查法的目的在于控制每片(个)含量的均一性,以保证用药剂量的准确。 1.3 含量均匀度系指单剂量的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和非均相液体制剂含量符合标示量的程度。 1.4 除另有规定外,片剂、硬胶囊剂、颗粒剂或散剂等,每一个单剂标示量小于25mg或主药含量小于每一个单剂重量25%者;药物间或药物与辅料间采用混粉工艺制成的注射用无菌粉末;内充非均相溶液的软胶囊;单剂量包装的口服混悬液、透皮贴剂和栓剂等品种项下规定含量均匀度应符合要求的制剂,均应检查含量均匀度。复方制剂仅检查符合上述条件的组分,多种维生素或微量元素一般不检查含量均匀度。 1.5 凡检查含量均匀度的制剂,不再检查重(装)量差异;当全部主成分均进行含量均匀度检查时,复方制剂一般亦不再检查重(装)量差异。 1.6 含量均匀度的限度应符合各品种项下的规定。 2 仪器与用具 按正文中该品种项下的规定。 3 试药与试液 按正文中该品种项下的规定。 4 操作方法 4.1 供试品初试10片(个),复试20片(个)。 4.2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照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每片(个)的响应值(如吸光度或峰面积等)或含量。 5 注意事项

5.1 供试品的主药必须溶解完全,必要时可用乳钵研磨或超声处理,促使溶解, 并定量转移至量瓶中。 5.2 测定时溶液必须澄清,如过滤不清,可离心后,取澄清液测定。 5.3 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均匀度时,所用溶剂需一次配够,当用量较大时,即使是同批号的溶剂,也应混合均匀后使用。 6 记录与计算 6.1 应记录所用检测方法,所用仪器型号(或编号),以及每片(个)测得的响应值等数据。 6.2 根据测得的响应值,分别计算出每片(个)以标示量为100的相对含量X , 求其均值X 和标准差)1 )((1 2 --= ∑=n X x S S n i i 以及标示量与均值之差的绝对值 )100(X A A -=。 6.3 当含量测定方法与含量均匀度检查所用方法不同时,而且含量均匀度末能从响应值求出每片(个)含量的情况下,用系数校正法求得每片(个)以标示含量为100的相对含量X (X=KY )。 6.3.1 可取供试品10片(个),照该品种含量均匀度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得仪器测得的响应值Y (可为吸光度或峰面积等),求其均值Y 。 6.3.2 另由含量测定法测得以标示量为100的含量X A ,由X A 除以响应值的均值Y ,得比例系数)(Y X K K A =。 6.3.3 将上述诸响应值Y 与K 相乘,求得每片(个)以标示量为100的相对含(%))(KY X X =。同上法求X 和S 以及A ,计算,判定结果,即得。如需复试,应另取供试品20片(个),按上述方法测定,计算30片(个)单剂的均值Y 、比例系数K 、相对含量(%)X 、标准差S 和标示量与均值之差的绝对值A ,再按下述公式计算并判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