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来源:学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

朝代时间朝代时间

夏约前2070~约前1600年南朝 420~589年

商约前1600~前1046年北朝 439~581年

西周前1046~前771年隋 581~618年

春秋前770~前476年唐 618~907年

战国前475~前221年五代十国 907~960年

秦前221一前207年宋北宋 960~1127年

汉西汉前202~9年南宋 1127~1276年东汉 25~220年辽 907~1125年

三国魏 220~266年西夏 1038~1227年蜀 221~263年金 1115~1234年

吴 222~280年元 1271~1368年

晋西晋 266~316年明 1368~1644年东晋 317~420年清 1636~1840年(鸦片战争前)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

专题五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五代、辽、宋、夏、金、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巧记忆

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后是清朝

【知识网络结构】

中央集权制度完善——隋唐

(封建社会) 强化——宋元

顶峰和衰落——明清

考点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 、分封制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目的;

对象:

义务:

权利:在自已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在自已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吏,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实质:西周政权的组织形式。

影响:巩固统治、扩大范围、促进开发。但也是导致割据混战的根源。

破坏:时间:西周后期

原因:主要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表现:楚王问鼎;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表现: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受到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军事上;频繁的争霸、兼并战争

思想上:百家争鸣

2 宗法制

含义:是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的分配与继承上的矛盾而通过血缘关系确立的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

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

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

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等级森严

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

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

积极影响: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如“尊宗敬祖”“认祖归宗”;

消极影响: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等,如“认人唯亲”“宗派主义”。

影响:

①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

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

重男轻女的传宗接代思想、任人唯亲的不良风气。

考点深化:

3、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的区别与联系

(1)王位世袭制:王位继承制度;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

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分封制:周朝将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被封诸侯具有一定的权利, 同时对周天子具有一定的义务。

被分封的并不是完全具有王族血缘关系的诸侯。

(3)宗法制: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

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4)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和核心;

最高统治权即王权的确立及传承运作和地方各级统治权的确立及传承运作,均依据于嫡长

子继承制。

宗法制基础之上的王位世袭制和分封制,构建起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网络。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同属西周的政治制度,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4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②王位世系制代替了禅让制

③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④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层层封授,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热点溯源

台海网2010年8月9日讯昨日下午,在福建漳州市闽台族谱对接馆,150名应邀参加第五届海峡两岸青年联欢节?海峡西岸漳州行的台湾青年,一到漳州就开始“寻根之旅”。他们在族谱馆内兴致勃勃地寻找自己的姓氏,了解姓氏的起源。

姓氏起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一些姓氏源于西周时的分封制

地为姓氏,如百里、西门、东闾、南宫等。(3)以官名为姓氏,如司徒、司马、司空、粟、贾、宫、上官、钱、农、师等。(4)以职业、技能为姓氏,如优、巫、卜、陶、裘、甄、屠等。(5)远古时代出于对自然物的崇拜,以崇拜对象为姓氏,如马、牛、羊、龙、凤、熊、虎、鱼等;如红、黄、白、黑、蓝等;如山、水、杨、柳、花、夏、冬等。(6)以封地为姓。

下列台湾青年,其始祖可能为西周诸侯的是( )

A.司马亮 B.陶芹

C.燕有志 D.黄大富

C。“司马”源于古代官制,A项不对;“陶”源于古代职业,B项不对;西周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如齐、鲁、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越等,诸侯后代便以国名为姓氏,C 项正确;“黄”可能源于古代对黄色的崇拜,D项错。

预防陷阱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目的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共同目的、主要目的或根本目的是相同的,即维护(巩固)奴隶制政权。但直接目的是不同的,分封制是周王通过诸侯实行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统治,宗法制是为了调整统治阶级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5 【误区警示】分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而非中央官制,与后面学的郡县制、行省制同属于地方

制度;结合教材上“周公辅佐成王图”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君主是周武王和周成王,而具体实施分封的人是周武王和周公旦

【例1】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最为适当()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名师点睛】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的。宗法制是通过分封制表

大处着

手,比较不同点从小处着眼。

【变式训练】

1.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意思是说商朝继

同点是()

A.实行王位世袭制 B.实行分封制度

C.压迫奴隶和平民 D.实行井田制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行王位世袭制和压迫奴隶和平民是西周与商朝政治制度的共同点,所以排除A、C两项;井田制是经济制度,排除D项。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因此,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2.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

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掌握宗法制的概念及特点,搞清大宗与小宗间的关系。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周王室范围内,周王正妻所生之子为嫡子,其中只有嫡长子(嫡长孙)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所以①项错误,②项正确;在诸侯国内,也是只有嫡长子(嫡长孙)才能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所以③、④两项正确。

【答案】C

考点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

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整套的官僚体系。

1含义: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皇位终身制,世袭制,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绝对服从中央。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形成的原因:

①经济根源:由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决定:

②社会根源:维护统一,安定社会→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

③强权政治→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④镇压农民起义

⑤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⑥地理原因——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3 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

(5)宣扬“君权神授”;

(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4基本矛盾:

两大矛盾:即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三个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5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1)、秦朝的统一

条件

②秦国实力:秦国确立封建制度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③人民需要:人民苦于战乱,渴望统一。

④个人因素:秦始皇锐意进取,励精图治。

过程:230B.C.—221B.C. 韩、赵、魏、楚、燕、齐(一说赵、魏、楚、燕、齐)

结果:221 B.C.年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2)确立的标志:秦始皇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完备的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

⑶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

作用:①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

②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⑷作用和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②促进了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③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④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

⑤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导致了它短命而亡。

6、影响:

(1)积极作用:

政治上: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

②、促进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经济上:③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文化上:④有利于封建文化的发展繁荣。

(2)消极作用:

①造成皇帝个人专断,不利于社会民主自由发展;

②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败之风盛行;

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④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热点溯源

2010年9月30日下午,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丽山园)开园仪式在陕西临潼隆重举行,标志着我国又一处大遗址保护工程在陕建成。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秦朝都城在咸阳,统治中心在关中地区。除秦朝外,西周、西汉、隋朝、唐朝也是以关中为统治中心的王朝,因此,陕西被称为“天然历史博物馆”。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统一后,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还采取了一些巩固统一的重要措施。

运用提升:

据《史记》卷6载:“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

(C )

A.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

B.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嬴政谦虚的产物

C.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

D.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记住自己

7【误区警示】

注意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内部矛盾及其本质是为了巩固其统治。注意区别中央集权制度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不可二者混为一谈。

【误区警示】注意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内部矛盾及其本质是为了巩固其统治。注意区别中央集权制度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不可二者混为一谈。

【例1】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组成中央政权机构,其直接意图是()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B.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防止大臣专权自恣

【名师点睛】注意题干关键词“直接意图”。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带有根本意义,不合题意,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不符合中央政权机构的特定范围。防止大臣专权自恣是直接意图。

【答案】C

【方法技巧】做选择题时,应注意读懂题干,因为题干是对本题最好的提示,如本题中的“直接意图”。【例2】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A.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C.有利于促进华夏文明的发展. D.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变式训练】

1.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③郡县制代替

分封制是历史进步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此题着重考查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所以③的内容是正确的。另外,郡县制有利于克服春秋战国时诸侯割据的状况,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所以④的表述是正确的。秦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是其暴政。故选择B。

【答案】B

2.以下关于嬴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

【解析】皇帝制度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故C、D两项是该制度的影响,不合题意;另嬴政定皇帝称号时不满足于作人间最高统治者,还想将他的权威赋予神的力量,A不合题意。

【答案】B

考点3 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体制的演变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 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汉承秦制,强化皇帝制度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重用伺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伺中等,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⑶、隋唐:创立与完善三省六部制

部门: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沿革:“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职能:“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评价:

①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②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长官大都品级较低,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④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⑷宋朝:初设中书门下,后增设枢密院、参知政事、三司使(简称“一参二府三司”)

(行政)(军权)(财权)

⑸、元朝:设中书省,强化相权

2 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⑴“汉承秦制”总体趋势: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

(1)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治乱”,将诸侯任免权收归中央。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弱化王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⑷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由郡县两制转变成州、郡、县三级。

⑵、唐朝:总体趋势:中央集权削弱

藩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⑶、北宋:总体趋势:进一步加强

措施:

①军事:收兵权,编禁军

②行政: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

评价: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⑷、元朝:总体趋势:完善并发展

①建立行省制度

②省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评价:

①行省制度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 秦朝: 兼理国家监察事务。两汉??? 西汉:汉武帝设 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北宋:各州设 ,监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生效,使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朝:设 特务机构,其中,明太祖设立的锦衣卫负

责监察官民的不法行为,直接由皇帝指挥,东厂、西厂直接由皇帝控制。

(1)、汉朝:察举制

含义:汉代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的为官制度。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具有封闭的特征

目的:广泛搜罗、管理人才

标准:孝廉、秀才(后称茂才)

⑵、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

标准:门第

依据: “中正”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

成为授官的依据。

影响:(1)选官权被门阀士族控制,门第族望成为重要依据。

(2)加剧士族的腐朽,激化与庶族之间的矛盾

衰落:(1)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庶族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对

九品中正制强烈不满

(2)士族的腐朽和自身的衰落,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

的需要,需要提高官僚队伍的素质

⑶、隋朝:首创科举制

(1)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

(2)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是形成。

⑷、唐宋元:继承并完善科举制

①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增加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③北宋采用糊名法,防止作弊;

④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

评价:

(1)实质:封建统治者笼络人才,加强思想控制稳定封建秩序的制度

(2)政治:

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把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扩大统治基础)

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提高行政效率创造了条件。

(3)社会风气:促成了社会读书风尚的形成,有利于社会形成重学的风气;

(4)考试方式:以严格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公平性,对欧洲文官制度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5)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⑹为日本、朝鲜等国采用,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甚至对近代欧美的选官制度都产

生了重要影响

局限性:

①科举制毕竟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从本质上讲是统治阶级控制人民的工具。

②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有利于封建统治者笼络知识分子,加强思想控制,特别

到明清时期更是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③考试内容不合理,在社会上形成重文重艺而轻技轻工的风气,忽视实用性学问。

④使社会的价值取向在于做官,而荒于探究自然,限制了科学发明和创造,不利于知识创

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使中国的传统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

科举制严格限制考试科目和内容,特别是八股取士,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的人才

规律启示总结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才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2) 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科举制度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4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比较: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异同:

相同点;地方行政制度,在不同时期都曾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发挥过重要作用

不同点:官员产生方式不同:前者由皇帝直接任免,后者由世袭产生

官员权力大小不同:前者受到很大限制,后者拥有很强的独立性

影响不同:前者由于地方权力过度削弱,从而导致统治者独断专权;

后者由于诸侯势力过于强大,容易导致地方的分裂割据

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②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

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了全国的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内容的设置,无一不是为了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旨的畅通无阻。

③人治高于法治。

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

④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是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⑤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⑥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逐渐强化;

⑦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⑧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

依据。

⑧自始至终:充斥着皇帝与丞相,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⑸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①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②分割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③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误区警示】准确识记汉到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切勿混淆。

【例1】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名师点睛】题干中的题眼是“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由此可以判断,材料是抨击秦朝的郡县制。在此基础上,联系汉初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可以判断是郡县、封国并行制度。

【答案】A

【方法技巧】注重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联系课本以寻求答案。

【例2】唐朝中央政府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唐朝中央政府三个部门的职能、分工。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命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按照“草拟、颁发”→“审议”→“执行”的顺序。

【答案】B

【方法技巧】准确识记唐朝三省各自的职能是解这道题的关键。

【例3】唐宋通过改革中央官僚机构加强皇权的共同策略之一是()

A.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B.分割宰相权力

C.削弱地方权力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解析】汉代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元代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A、D两项在时间上不合题意;削弱地方权力不属于中央机构改革的范围,C项也不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B

【方法技巧】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要突出时间要素的记忆和对各种制度特点、作用的理解。

【变式训练】

1.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B.隋唐时期门下省下设六部

C.唐太宗时政事堂的设立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宋代三省六部制有名无实

【解析】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卞省是审议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设六部。

【答案】B

2.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

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②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③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隋唐时期的集权措施,故①、③排除。科举制的实行使大批中小地主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的统治基础,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贵族地主势力;三省六部制使中枢权力机构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从而加强了皇权。

【答案】C

知识点5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并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根本原因: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擅权专恣,骄横跋扈。

明成祖: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明宣宗:内阁又取得了票拟权。

明朝内阁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清朝雍正帝设置了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2 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①君主专制,容易出现暴政。

②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

③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

⑤妨碍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3 明朝内阁有何作用?内阁制与宰相制度有何异同?明朝内阁与近代西方国家内阁有何本质不同?

①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

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比较:

A.宰相制是法定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B.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阁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

物,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

更谈不上制约皇权。相反是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上的地位。

③明朝内阁与近代英国内阁的不同

(1)产生背景:明朝内阁是宰相制度废除后,皇帝不堪重负设立;西方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

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

(2)产生方式: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近代西方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

首相通常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领袖担任。

(3)地位权力:明内阁不是法定机构,只备皇帝顾问;西方内阁是法定机构,总揽国家行政权

力并对议会负责。

(4)本质:明内阁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西方内阁体现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总: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确保民主政治的实施。

4 在中央权力分配及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中国封建社会与近代美国的不同

(1)中央权力分配:中国皇帝掌握最高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且实行

终身制和世袭制。美国实行三权分立,行政权属于总统,立法权属于国会,司法权属于联邦最高法院,三者之间相互制约以达到权力的平衡,行使权力的人多由选举产生且有一定任期。

(2)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中国中央控制地方行政、财政、军事、司法等权力,地方必须绝对服从

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地方没有自主权。美国实行联邦制,联邦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在全国范围内行使国家主要权力,同时各州又对本州的政治、经济、财政、文化教育等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在不违反联邦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还可以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1.右图是古代官员的印信,上刻“冀州刺史”,这位

官员可能生活在()

A.西周B.战国

C.秦朝D.西汉

史权力逐渐扩大,不但掌握监察权还掌握行政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答案:D

3.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4位皇帝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坐在一起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 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篡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皇帝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议论

()

A.都符合史实B.只有明成祖说法与史实不符

C.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D.都与史实不符

解析:秦始皇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说法符合史实;唐朝三分相权

确保君权独尊,唐太宗说法符合史实;明太祖废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到明成祖

始设内阁,明成祖说法不符合史实;中国自秦始皇就开始皇位世袭,雍正帝说法不

符合史实。

答案:C

4.右图是“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再现。宋太祖这一做法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文官与武官的矛盾

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百官内部的矛盾

解析:“杯酒释兵权”主要是解除地方武将的兵权,这样就消除了地方势力对中

央的威胁,故宋太祖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杯酒释兵权”并没

有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可排除A项;解除武将兵权的是皇帝,故并没有反映

文官与武官之间以及百官内部的矛盾,可排除B、D两项。

答案:C

5.(2009·高考山东文综卷)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

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解析:林黛玉是贾母的嫡亲外孙女,被贾母视为“外人”,贾宝玉是

贾母的孙子,是“自己人”。贾母强调宝玉和黛玉的远近亲疏,说明

答案:C

6.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

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其优点不包括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巩固祖国大一统

C.有利于减少战乱

D.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解析:郡县制是中央集权的措施,它不能改变君主专制、独断专行的决策方式,故无法减少决策失误。

答案:D

主题:解读和运用有效信息

典例示范:

(2011·试题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

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

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

之急,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

提分要领:

1.第(1)问,注意抓住“君权和相权关系”这一关键词,注意加强与

“中央与地方”的区别。共同点的回答答出发展趋势即可。

2.第(2)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其故在擅专威福”分析。

3.第(3)问注意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分析原因,在答题时一定要

做到史论结合。

方法归纳:

1.解读和运用信息时要注意

(1)分析从材料中获取的有效信息;(2)深刻理解,领会所获取信息的

含义;(3)联系所学相关知识;(4)根据题目要求,合理准确解读运用信息。

2.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分清层次,最好是标明序号,写出提示词,让阅卷

人一眼就能看出得分要点。

规范答案:

“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皇权加强。

(2)主要原因: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

(3)否,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大臣负责皇帝谕旨的传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