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人物个案分析苏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策人物个案分析苏秦
《战国策》人物个案分析——苏秦
杭苏宁内容提要:《战国策》中着力描绘了很多策士的形象,本文选取其中的代表人物苏秦进行个
案分析,从人物的人生经历入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分析体会,概括其性格特点。
本文的重点是针对对苏秦有争议的评论进行探讨,根据时代背景和历史资料提出
自己对于苏秦行为是否符合信义做法的思考,阐明自己的观点。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书中创造了众多策士形象,他们对天下大势、各国实力、风土人情、山川险要了如指掌,还善于揣摩人主心理,有针对的提出对策。在这些策士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纵横家苏秦,历史上对这个人物的评价褒贬不一,接下来我将根据我所借鉴的史料以及自己的一些想法谈谈对苏秦的理解。
苏秦,战国时期的韩国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他虽然出身于贫困的农家,但从小怀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苏秦连横说秦惠王“书十上说而说不行”。但通过“锥刺骨”的不懈奋斗和坚强毅力终于在燕国打动燕文候而一举成名。促成了六国之王结盟于洹水,苏秦也成就了自己的抱负。但他的行为惹恼了齐国的大夫们,最终被齐国所收买的刺客刺杀。
苏秦的一生大致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一、蛰伏期
所谓蛰伏,是指苏秦在这段期间因不被重用,反而激发他不断充实自己的各方面
知识,为今后的事业做铺垫准备。可以说,这段经历是相当痛苦的。他的第一次
游说就是以失败告终的。当他自信满满的向秦王叙述自己政治思想并渴望得到重
用的时候,被秦王一句“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拒绝
了。这使得他“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
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自己也感叹到“妻不以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
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苏秦“乃夜发书,
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
刺其股,血流至足。”苏秦以“锥刺骨”这般的精神为自己作知识储备,此等刻
苦的精神至今被后人赞颂。从这段艰难的蛰伏期中我们其实也可看出一些未来苏
秦的影子。在他的青年时期,我们已经可以想象出今后苏秦所起到的“一怒而天
下惧,安居而天下熄”的作用。最终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
封为武安君,受相印。”这是苏秦蛰伏期结束的标志,至此,作为政治新星的苏
秦正式崭露头角。
二、辉煌期
我们熟知的故事是苏秦为燕国离间齐、赵,合纵攻秦以削弱齐国,保卫燕国。说
得直白一点,就是作为燕国的间谍打入敌方内部。这个阶段,也是苏秦政治生涯
最辉煌的阶段。燕昭王广招开下贤士,苏秦入燕,深受燕昭王信任。苏秦认为,
燕国欲报强齐之仇,必须先向齐表示屈服顺从,将复仇的愿望掩饰,赢得振兴燕
国所需的时间。其次,要鼓动齐国不断进攻其它国家,以防止齐国攻燕,并消耗
其国力,为此,他劝说齐王伐宋,合纵攻秦。比如他劝说齐王放弃帝号“夫约然
与秦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轻齐;齐释帝,则天下爱齐而憎秦;代赵,不如伐宋之利。”,并怂恿齐王攻打宋国以保全燕国,以“夫有宋,则卫之阳城危;有淮北,
则楚之东国危;有济西,则赵之河东危;有阴、平陆,则梁门不启。故释帝而贰之以伐宋之事,则国重而名尊,燕、楚以形服,天下不敢不听,此汤、武之举也~”为诱饵,使得齐、秦关系决裂,最后又提出策略“敬秦以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他利用自己的口才取得了齐王充分的信任,“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
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若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杀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他头脑清楚,思维缜密,很有逻辑的分析齐国的优势,从而进一步阐明秦齐关系“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最终提出自己的主张“夫不深料秦之不奈我何也,而欲西面事秦,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固愿大王少留计”事实证明,因为苏秦的智慧和口才,以及他的擅于揣摩表达,使得齐王承认“寡人不敏,今主君以赵王之教诏之,敬奉社稷以从”除了这些,苏秦分别游说韩赵魏燕四国国君,各自出军兵粮草,以攻秦国。而赵韩魏燕都互相推让而逡巡不进。因此联军始终未与秦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尽管如此,齐军作为联军之一,劳师袭远,仍然大损国力。苏秦为燕国所作,成就他所认为的大事。这作为是否正确我很在后面探讨。但客观的讲,苏秦为燕国削弱齐国而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这段经历,充分体现他的雄才和智慧,是他政治生涯的黄金时期。三、争议期苏秦政治辉煌期过后,从他死后一直到现在,应该都属于争议期。有人认为苏秦的结局的确悲惨,但也是必然的。具体情况是作为间谍的苏秦潜伏的很好,在齐国享受到齐王的优待,享受荣华富贵,这就使得齐国大夫中有许多人和苏秦争夺国君的宠信,因而派人刺杀苏秦。刺客并没有一下杀死苏秦,齐王派人捉拿凶手,然而没有抓到。苏秦将要死去的时候对齐王说:“我马上就要死了,请您在人口集中的街市上把我五马分尸示众,就说:‘苏秦为了燕国在齐国谋乱’,这样做,刺杀我的凶手一定可以抓到。”当时,齐王就按照他的话做了,那个刺杀苏秦的凶手,为了邀功,果然自动出头露面了,齐王因而就抓捕他杀了。他死后,他的间谍身份
才算暴露,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齐国、燕国,各个诸侯国都开始对苏秦的所作所为予以思考和评价。这就是我所谓的争议期,也是苏秦留给后人的一个思考。
比较笼统的分析了苏秦的人生经历后,我们就应该思考对苏秦这个人物应当怎么评价。毫无疑问的一点是,苏秦是很有智慧的,他的口才与谋略都值得钦佩。他在劝说孟尝君不要去秦国的时候,用“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挻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败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这样似乎信手拈来的典故轻松说服对方,其智慧便可体现。况且苏秦为人心地不坏,甘茂求苏秦为自己说好话,苏秦便尽心尽力的“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崤塞、纑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又谓齐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
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这也算是一种“与人方便”的美德。更重要的是,苏秦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这从他“锥刺骨”的学习方式中就可见到,他在游说时的锲而不舍也可体现他个性的顽强。如此有勇有谋的人,对他的评价在当时或是现在都存在争议,其根源在一个“信”字。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中就曾提到,当时的人就认为“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而燕王果然就不再任用他了。苏秦的狡诈欺骗是为了燕国的利益,那么这种狡诈是“不信”的表现吗,苏秦自己的解释是“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