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一、说教材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本课时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联系的含义;(2)理解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3)理解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条件性2、能力目标:(1)把握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不仅懂得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更重要的是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的有机联系。(2)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认识事物内部联系到认识事物外部联系中学会全面的分析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认识社会和人生的能力。3、觉悟目标:以生动有趣的图片、故事、古诗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有效地改造世界。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矛盾,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难点:联系的客观性与条件性。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3、思想教育重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通过这一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二、说教法

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在实际生活中随处都会遇到,学生比较熟悉。而且,教材讲述采用事例归纳法,通俗易懂。为了使学生认识更深刻、更全面。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我主要采用目标教学方法,贯穿"读--议--讲"的基本程式,多种教法综合运用,来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具体方法有,例证法、讲授法、讨论分析法等等启迪学生思维。

1、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运用电教多媒体展示形象的多媒体素材,通过生动故事、画面,增加课堂的感染力,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形象化。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哲学,激发学生热爱生活、领悟生活的情趣,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认识到生活处处皆哲学。

2、用讨论法,澄清认识盲点

为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施展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热点"、澄清"盲点",本课时对"联系的客观性"这一教学内容安排了讨论,以训练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设计

导入新课:引用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导出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1、什么是联系?用“秦山核电站为什么要买羊”引出联系的含义,让学生谈谈对联系含义的理解,以及在含义中找出它的特点――普遍性。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先请学生自学课本内容,然后归纳联系普遍性的三个主要表现,然后让学生分析一张生态系统图,相互讨论,从这张图中理解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3、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提问:是不是人想有什么样的联系就会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围绕课本第46页的议一议“人们为什么喜欢买带8的号码?”,展开讨论(略)。得出结论:人不能主观臆造联系。然后通过一段有关长江洪灾的分析,得出结论:人不能消灭联系。学生可以自己举例,例如:非典和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毛泽东50年代提出除麻雀等四害导致广大农村虫害增加;无锡经济发展不注意环境导致太湖水质变差。

4、人能够认识并利用客观事物的联系。分析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到我国神舟六号发射成功,说明这个问题。

最后,进行课堂讨论,设计两个情境,一是“在坐的同学与英国某个名叫琼斯的人毫不相于,没有任何联系,何以说联系具有普遍性?” 二是“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世界进一步连结成为一个整体,以致于有了‘地球村’之说,这难道不能说事物的联系是人们主观创造的吗?”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一课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把握。

然后请学生小结,并进行课堂练习,布置课外小论文。

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说教材

1、对教材的理解:

《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哲学常识》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第二节前两框的内容。主要是讲唯物辩证法“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一课中学生要掌握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特别要搞清其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课题是对第一节“矛盾的普遍性”的继续和深化,同时也是后面教学内容(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的前提,是教育学生学习和坚持矛盾分析方法的关键环节。同时,本课内容还是高考常考考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明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理解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解决热点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辨证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分组比赛,在合作中探讨在竞争中学习的教学方法;围绕社会热点,师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重基础、重能力,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大精深的体系的哲思之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成就之美。

3、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1)本课的教学重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2)本课的教学难点: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

确立的理由是:关于矛盾的理论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学习这一理论,就要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中去。

二、说教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能力的辩证统一”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互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了使学生会学。因此,创设情景,通过教师巧妙的设问,学生分析、归纳等环节,去探究新知,这些都是通过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来完成。例如,讲解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时,通过学生观察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中国福娃和超女黄雅丽”的图片,去分析“矛盾特殊性的表现”,突破了教材的难点,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多向交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通过提出矛盾,解决矛盾的反复过程才得以完成的。我组织学生分成学习组,通过竞赛、讨论、总结等步骤、得出结论,并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则给予适当的指导、点拨。在师生、生生间多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

3、坚持“发展为本”。教法的使用,首先要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在本节课,我力求使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己有能力解决每一个问题,各抒己见,给每个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并给予认同。

4、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我在设计运用环节时,特别注意了这一点。例如“比一比”活动中,请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说出蕴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哲理的成语、俗语、古诗词,让学生感到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魅力。

四、说教学程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