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公共场所空间和公共生活

浅谈城市公共场所空间和公共生活
浅谈城市公共场所空间和公共生活

浅谈城市公共场所空间和公共生活——以江浙地区

城市为例

——华东实地调研实习报告

陆啟泉3112009784 12建筑一班

摘要:

现代城市生活中,城市公共场所空间是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在家和工作,人们都会在公共空间中活动,有时甚至把家庭生活和公共生活融入在一起。公共空间为公共活动提供了场所,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参观、交流、学习的场所,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可以很好地体现出城市的公共生活质量,一个城市的公共生活也在促进着公共空间的丰富性。

关键字:公共空间公共生活建筑设计文化社会城市规划

正文:

城市中的公共场所空间是人们休闲、运动、娱乐、参观、交流的地方,它包括了城市公共绿地、商业街、集散广场、街道、博物馆、公园等等。好的城市公共场所和公共空间设计,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价值,形成城市良好的公民风气,更可以改善城市面貌、吸引游客。

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空间里发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与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比较,公共生活的领域更加广阔,内容更加丰富、表现更加精彩纷呈。[1]可见,在参与公共活动时,人们处于一个会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场所中,人们或多或少会与他人产生关系。因此对于公共生活的场所来说,好的公共空间设计又可以令公共活动变得更有意义,更和谐,对空间尺度、公开与隐私,使用体验、文化把握得当的公共场所,更是可以令公共空间赋予自己更多的意义。

●城市街道的意义

实际上,城市中很大一部分的公共空间都是由“道路”组成的。观景的街道是城市中供人们休闲的好场所,城市的街道上行走,观察城市的车流,河道,建筑可以让人更贴近城市。

而在宁波,有一条著名的“老外滩”,现在人们可以在那里休闲观景。宁波老外滩坐落于宁波三江口北岸的宁波老外滩1844年开埠,地处宁波市中心,位于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的三江口汇流之地,唐宋以来就是最繁华的港口之一,曾是“五口通商”中最早的对外开埠区,比上海外滩还早20年。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几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外滩之一。宁波老外滩1992年后开发,宁波老外滩已经成为长三角大景观之一。

老外滩目前建设为江边的景观街以及

与之贴近的一条酒吧街,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的老外滩面积,却囊括了个性消费的所有功能,包括城建展馆、国际酒店、世界美食、城市公寓、行业会馆、生活天地,一举成为宁波最顶级的社交平台,一个高档次、多元化的商业街区。

老外滩通过政府改造后,酒吧街成为了人较多的娱乐场所,白天则是安静的休息地,可以安静地坐在咖啡厅享受安静的时光。而沿江的景观街则是可以观赏甬江和其对岸的建筑。

开放性很强的沿江步行路经过改造,变成了木板路,设有观景台,休息亭,休息椅等等,融入了景观里,为行人提供了也是游客欣赏宁波城市景色的必经之地。

“老外滩”体现了地方对公共空间可以承载历史意义,也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的场所,同时给他们带来对城市的认同感,这是公共生活的关怀,也是对城市的尊重。

具有历史意义的街道,还有位于杭州的“南宋御街”。南宋御街,是南宋都城铺设的一条主要街道。《咸淳临安志》等文献记载,铺设南宋御街一共使用了一万多块石板,但此前的考古发掘却只发现过香糕砖。御街南起皇城北门和宁门(今万松岭和凤凰山脚路交叉口)外,经朝天门(今鼓楼)、中山中路、中山北路、观桥即今贯桥到今凤起路、武林路交叉口一带,是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全长约4185米。它是皇帝于“四孟”(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到景灵宫(今武林路西侧,供奉皇室祖先塑像的场所)朝拜祖宗时的专用道路。

如今,南宋御街已是充满古香古色的商业步行街,两边商铺林立。而改造后的南宋御街的两旁,设有流通的浅水沟,浅水沟方便了两边商铺的一些用水活动以外,也让来这里行走的人感觉到活力和亲切感。

南宋御街集中展示了杭州曾经的都城风采,恢复了人们对城市的记忆,重塑了城市空间肌理,再现了老杭州的市井生活,让中西文化交相融汇。在这里,老年人可以追忆历史,青年人可以体验时尚,外国人可以感受中国,中国人可以品味世界。新中山路体现了历史与未来、经济与时尚、东方与西方、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体现了原真性、整体性、延续性、游赏性,实现了文旅相依、商旅相旺、居旅相宜,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唯一性,是历史与现实、传统和现代的一次完美结合。

而在南宋御街,还有王澍中山路改造项目。"王澍-杭州中山路改造" 这是政府原本准备拓宽、立交化的城市干道,

王澍的方

案是完全停止拆迁,在不动迁任何一户居民的前提下,原地改造所有老旧建筑,包括历史悠久的木构民居、民国建筑和近50年的砖混民居,原住民也是维系本地文化的重要载体。

王澍在中山路上以在这里生活的人的文化为前提,改造了历史悠久的中山路,添加了一些特有的重要元素。

在王澍眼里,历史街区的保护是要有延续性的。他认为,历史或者传统,是指一直到今天为止的连续发生的所有东西,不是说明朝是历史,清朝就不是,或者清朝是历史,民国就不是。“我们面对的是城市,而不是一个建筑,是需要从城市的角度进行梳理。中国现在很多打着‘保护’的名义做的设计,形同于破坏,就是‘保护性破坏’。”他说。

[2]

可见,一个公共场所,除了有提供公共活动的功能以外,还承载着更多的意义,它体现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体现着一个城市的人文关怀,也体现着一个城市的价值观。而当人们来到这些场所进行公共活动时,公共活动也变得更具价值,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有人与城市的交流,文化的交流。城市公共空间展现城市记忆,具有纪念性。面对现在的拆迁行为,越来越多的老街被玻璃幕墙的新式大厦取代,人们可以活动的场所变得单调。但如果城市可以尊重历史,留着一些对过往的印象,不单止是对城市形象的塑造,更是对这里的人有着心灵上的影响。

●开放的公共空间

除了街道,城市中还有其他的公共开放空间可以供人们进行公共活动,譬如园林,城市广场,绿地等等。这些开放的公共场所,与街道有所不同,因为当人们来到这些公共场所时,会进行一些停留式的公共活动,譬如休闲,看书读报,参观,运动等等;同时也会有一些流动式的公共活动,譬如散步,跑步等等。因此,当人们来到开放式的公共空间进行公共活动时,又会有不一样的活动体验,与同一空间里面的人的交流方式也会不一样。

在杭州,有一个全国最著名的开放公共园林之一——西湖。

西湖,城边之湖,环湖一周,一日足矣。然欲尽得西湖之美,虽十日百日不能也。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何能同时观赏,苏堤春晓、平湖秋月安能同时出现,曲院风荷、断桥残雪又怎能同时饱览。西湖以其极具自然亲和力的和谐之美,深沉醇厚的人文之美和富有想象空间的意境之美,取得了诸多西湖中"最胜"的桂冠。"两堤三岛"为骨架的水景水体,开敞式的环湖公园和绿地,周边散布的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直至现代的优秀文化遗存,遗迹和遗物,加之"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宏大空间背景,共同构筑了西湖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的总体格局,形成以西湖十景为代表的山水实体为核心,以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博物馆文化、茶文化五大系列为基本架构的复合性文化景观。

西湖是历史悠久的园林,自秦代以来,通过前人的不断加工美化,现在已经是著名的全国景点。而西湖最著名的要数他的点景和造景。我国园林善于抓住每一景观特点,根据它的性质、用途,结合空间环境的景象和历史进行高度概括,常做出形象化、诗意浓、意境深的园林题咏。其形式多样,有园额、对联、石碑、石刻等。题咏的对象更是丰富多彩,无论是亭台楼阁、大门小桥、假山泉水、名木古树还是自然景象都可给以题名、题咏。花港观鱼便是通过这种点景与题景的手法造景,不但丰富了景的欣赏内容,增加了诗情画意,点出了景的主题,给人以艺术联想,并有宣传装饰和导游的作用。

来自四湖五海的人都会来到杭州西湖游览,除了游客,还会有附近的居民来到这里休闲聊天。但无论是什么人,当来到这里的时候,都会被如此美景所打动,他们不一定懂得园林,但这样的场所总会让人感觉到心旷神愉。西湖是地理空间是不变的,或者说变化是极小的,变化的其实是她的“公共空间”。西湖公共空间的不断扩大,既是科技的进步,也是时代的进步。当汽车、火车、飞机成为人们日常的交通工具时,当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越来越快时,当巨大无比的地球正在变得越来越小、变成为“地球村”时,西湖的公共空间反而在反向地扩张、变大。杭州的西湖正在变成世界的西湖,正在走向作为公共空间的西湖的扩张极限。[3]

说到园林,还有著名的苏州园林,而其中以四大园林之一的拙政园最具有代表性。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距今(2014年)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拙政园全园占地78亩(约52000平方米),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拙政园的特点是园林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充分采用了借景和对景等造园艺术,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做到了景随人动,人随景移,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营造出了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

拙政园的花卉也是一个很大的特色,园中池子遍植荷花,到了夏季那真是一派清风送爽,荷花送香的景色哦,还真是迷人。夏日荷花,秋日木芙蓉,玉兰如雪,山茶似火,还有蕉,枇杷,松,柳竹等一干植物,居住其中,恍如人间仙境,实在是我们现在的社会不敢奢望的。

[4]

拙政园从古时的私家园林,变成了如今的公共参观场所,虽说性质有所改变,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得到,这种园林式的公共空间,能够给参与公共活动的人极好的活动体验,每一个细节都能感染使用者。这种古人设计的园林,融合了无数古人的智慧,有一些设计,甚至直到今天也值得我们的公共空间设计者参考。

能在城市中体会到这种历史悠久的园林,对这个城市的人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城市的发展具有延续性,只有把这种延续性保持下来,这个城市的人才可以深刻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和传承。而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正是把文化传播给每一个人的场所,当人们聚集到一个极具当地文化特色的公共场所进行公共活动时,他们是实际上是在于其他来这里的人互动交流着,与历史文化交流着。

●室内封闭公共空间

城市中,公共场所空间不仅限于室外的活动空间,还有室内的活动空间,例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等。然们在这些场所里面多数会参与到参观,学习等活动。

宁波博物馆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宁波美术馆毗邻老外滩酒吧街,尺度同样庞大的鸡血石博物馆,西邻城市主干道人民路。

宁波美术馆主要由主楼和入口广场组成。入口广场和主楼之间有两条天桥通道连接,广场与主干道连接,形成了主楼内部延伸到城市道路,加上开阔入口广场,使城市与美术馆连为一体。作为城市干道上的标志性建筑,宁波美术馆即突出了自身的形态更融入到城市,是很有意义的。

美术馆的立面设计为木表皮加上排柱,其肌理也与周边的饭店和酒吧街相结合`美术馆内部交通流线明朗清晰,开阔的大尺度空间和小尺度的封闭空间相互结合,给人很舒适的观赏体验。而大空间里的上下交通楼梯设置也很巧妙,在方正的大展厅内斜放着,而且有大面墙隔着,营造出了活力。

宁波美术馆的设计便是一种让人有丰富体验的美术馆,

来这里参观的人,除了展

品意外,最大的感受一定是这个美术馆和城市的交流,作为一个公共建筑,只有主动地把自己和城市产生交流,主动去亲近城市,才是一个最吸引人的建筑,来到这里活动,不会被大体量所震慑,而回感到来到了”家“,这就是好的公共建筑设计的魅力。

而宁波另个一著名的博物馆是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

宁波博物馆,是宁波城市文化的核心与窗口。它是以展示人文历史、艺术类为主,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整个设计以创新的理念,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使之造型简约而富有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同时,充分体现“独特性、艺术性、经济性、超前性、功能性、安全性”。

宁波博物馆的设计积极特色。王澍认为,现代博物馆在强调功能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审美性,因为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特殊意义上的“展品”。宁波博物馆在设计伊始就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有机结合,使之造型简约而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蕴涵了宁波从渡口、到江口、到港口的城市发展轨迹。其平面呈简洁的长方形集中式布置,但两层以上,建筑突显开裂状,微微倾斜,演绎成抽象的山体,这种形体的变化使建筑整体成向南滑动的独有态势,宛如行进中之巨舟,耐人寻味。而在建筑内部,两层以上高低起伏的公共活动平台,从建筑整体窿起出五个单体,各具状态,形神兼备,观照整个空间,虚实相间,似又成传统街区的格局与尺度;同时水域向北环绕建筑外围,使建筑环境具有江南水乡田园般诗情画意。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山”、“水”与建筑之间的审美旨趣在独具意境中获得升华。[5]

宁波博物馆内部交通变化有层次,还运用了各种“王澍“特色的砖瓦墙面,让人在这里参观的时候也可以感受得到每一处的人文情怀。

结语:

出色的公共空间设计往往每一处都是以人的体验出发,带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给每一个来到这里参与公共活动的人一种从身体上到心理上的多从感受。而城市空间也不应以多为目标,城市空间的建设应以再现和重塑多样性的城市生活为导向,简单的扩大数量规模难以对上述目标做出大的贡献,还需要增加公共空间的类型规模,强调多元性,公共性和适度异质性,为城市生活提供更多可能。只有敢于创造出类型丰富,文化性强的城市公共空间,才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公共空间”:https://www.360docs.net/doc/b91355089.html,/view/1362485.htm [2]《王澍南宋御街旧改模式》https://www.360docs.net/doc/b91355089.html,/link?url=ILHTU4jjY YSNFrnhqjeqn6yLzHRqB1wctkSsHLciFP0gy3 qZMf0TY7ptB53yxrYYuVUFKPKbVv5FwOL i8_rkfMJ_TcLJ40E2t39UB6ni7

[3]《西湖的“公共空间”》徐永林

[4]《拙政园鉴赏》肖敬荣

[5]《宁波博物馆by王澍》冰雪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 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空旷无物,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

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 (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 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 1.令人舒适的空间尺度 在尺度适宜的城市和建筑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的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在许多传统的市政公园和绿地中,空间尺度却让人感到不适,宽阔的路面和大尺度的广场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互沟通交流的亲切感。根据知觉

东莞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与解决方案研究

东莞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与解决方案研究 摘要:首先介绍东莞市城市公共交通的研究背景,即要使东莞的公共交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并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就必须研究和探讨东莞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并要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接着对东莞市公共交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并详细指出东莞市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公交设置问题,“一镇一共汽”问题,公交政策问题,公交运营与管理问题、公交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东莞的公交问题有与国内外其他城市相同的共同特征,也有因东莞城市特点而产生的问题。所以东莞的公交问题是多方面的,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论文将重点探讨解决东莞市公共交通问题的方案。这些方案包括:解决体制问题方案、解决政策问题方案、解决融资问题方案、解决公交票价问题方案、解决公交接驳问题方案、实现公交一体化方案、科技引用方案、构造多元化城市公共交通方案、公共交通文化建设方案。 关键词:东莞市,公共交通,城镇公交一体化,低碳公交

目录 摘要............................................................. I 引言 ............................................................ I V 一、绪论 (1) 1.1研究的背景 (2) 1.2研究的现实意义 (2) 1.3运用的相关理论 (3) 1.4研究方法 (4) 一、东莞市公共交通发展分析 (5) 1、萌芽阶段:1929—1985年 (5) 2、起步发展阶段:1986-2002年 (5) 3、快速发展阶段:2003-2005年 (6) 4、优先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6) 二、东莞市公共交通发存在的问题 (8) 1、公交车设置问题 (8) 2、“一镇一公汽”问题 (8) 3、公交政策问题[2] (8) 4、公交运营与管理问题 (8) 5、公交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9) 6、其他的一些问题 (9) 三、东莞市公共交通问题解决方案 (9) 1、解决体制问题是解决公交问题的前提 (10) 2、解决政策问题是解决公交问题的第一步 (10) 3、解决融资问题是解决公交问题的有效途径 (11) 4、解决交通问题必须解决公交票价的问题 (12) 5、解决交通问题必须解决公交接驳的问题 (12) 6、解决交通问题必须要实现公交的一体化 (13) 7、解决交通问题离不开科技的引用 (14) 8、解决交通问题应该构建多元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15) 9、解决交通问题离不开公共交通文化的建设 (15) 结束语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当代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艺术介入空间》的解读及启示

当代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艺术介入空间》的解读及启示 【作者】翁剑青 【作者简介】翁剑青,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副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题】理论探讨 【正文】 法国艺术史与美学博士卡特琳·格鲁(Catherine Grout)著述的《艺术介入空间》(注:Pour de I' art dans notre quotidian. (des oeuvres en milieu urbain)/Catherine Grout. [法]卡特琳·格鲁著;姚孟吟译,《艺术介入空间》(都会里的艺术创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Pour de l' art dans notre quotidian. )1书,从社会学、艺术学及文化学的多重视角,记叙和阐释了西方当代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建构中的某些方式和意义,它并非1部着重在纯粹的理论上进行抽象阐述的著作,而是借助对当代公共艺术的具体实践与观念的考察而进行的独到的评介。该著作中所阐述的公共艺术观念及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国内外相关著述中的理论见解。它通过40余件公共艺术介入都市空间的典型个案,向人们推介和剖析了具有创造性及观念艺术特征的都市公共艺术之现象和方式。这对于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之公共艺术建设,显然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尤其是对于当下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的深化,有着某些可贵的启示及借鉴的作用。 本文试对该著作的部分解读,概要地梳理和明晰其内在思想的倾向,以及对我们相关领域事业的显在启示,并为寻求我们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坐标增添某些参照和比较的对象。下面将以原作者的言说及观念为蓝本,并伴以本文笔者对相关问题的认知,从4个基本方面加以有限的解读和阐述。 1、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及“公共艺术”的再定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公共空间的认识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不再仅仅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广场、道路节点或公园、会所等场域。这些场所大多只是设计者或城市历史使之形成的1些实体空间,实际上它们在今日已经很少能够真正成为人们进行公共交流的场域,而人们更多地需要依据自身的环境条件、生活方式,创造出多样的乃至即兴的可供公众参与和互动的共享空间。况且,当代公共空间在相当的程度上已经隐形在诸如电子网络、电视、报刊等其他公共媒体之中,这使得公共空间形态(及社会政治学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形成了多元化、非物质化或非固定化的存在方式。同时,现实中的人们又永久地需求在真实的空间中进行面对面的群体生活和社会交流。因此,作为供市民大众了解复杂多样的世界和进行交流、聚会、娱乐及休闲的公共空间,就产生了各种相应的概念和形式,这显然是为了适应多元社会和现代技术的发展。 卡特琳·格鲁所著的《艺术介入空间》(以下皆简称为《艺》)认为,公共空间的诞生和存在,并非就是由即定的实体空间范围所划定的,而是由于生活着的人们的需要和行为所建构的。西方国家中以往城市广场等空间形式的存在,却不能掩盖“西方城市空间中公共空间的消失或缺席”之情形的存在。因此,从1定的意义上讲,公共空间建构的要点,是适应社群交流的具体需要和方便。《艺》以古希腊城邦国家为背景言及典型公共空间的原始语意: “在初始,公共空间不等于城市空间,它有时会被放在1个称为…公民广场,(agora)的空间,它在此聚集了自由及平等的人们。这么1来,…真正的公众不是实体空间的城邦(地理位置或是建筑设置);它是人们群体的动员,这些共同行动、发言的人,以及他们为此目的所拓展、使用的空间……当人们聚集在那儿,它既非必需也无法永久存在?。在每个人为自由地行动或言论聚集的地方(可预见共同的目标),公共空间即因交流或相互的效仿竞争而活跃起来。这需要他人的参与,当我们谈到公共空间,它不只是众多个体集结的空间,它尤其是1个可以让人相遇、相互聆听的空间,1个含有视觉与听觉的空间。……公民广场,这个希腊专有名词的来源是公众思想的空间化,生而平等的人在其中聚集,并共同决定城邦的未来”(注:同上书,第21页。) 但由于世界城市及空间性质之历史的演变,其语意和实质也随着语境的变换而变换着。于是,在现代都市的公共艺术介入及与之相匹配的公共空间(它可以是非永久性的或即兴的)的建构中,重要的不是刻守传统意义(名义)上的公共空间的概念,而是要注重这种空间是否可能吸引人们的关注和参与,是否可能形成公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

城市设计到底是设计什么内容的,个人认为,城市设计的核心是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当然城市设计的涉及领域不仅止于城市的公共空间而已。 城市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要弄清楚自己的任务,在规划原理的教材上有很多关于城市规划任务的叙述,有关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很多的范畴。事实上,城市设计师所能发挥作用是有限的,这些具有抽象意义、外延性的、非物质实体的东西必须考虑,但很难单凭规划专业的一己之力来把握,规划师应该做也只能做好的还是在物质空间形态领域。落脚点只能放在空间形态之上,从物质空间中来,最后再回到物质空间之中去。 城市设计师应该把重点精力放在对空间的设计之上,而建筑的处理则是属于建筑师的业务领域。空间,应该成为城市设计师永远放在首位的问题。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而言,城市设计在我国还是属于很新的一个学科。个人认为,城市设计既从属于城市规划学科,但是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又可以是介于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之外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又或者可以将城市规划分为两个大类,总规之类的归于宏观层面的规划,而城市设计等则属于微观层面的规划。 我国在城市设计领域的理论研究相对来说起步很晚,现阶段还处于对西方等国家的研究思想的引进与消化阶段,鲜有结合我国国情的,比较成熟的本土化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在城市设计的理论向实践转化中也有很严重的脱节现象,在很多所谓体现着"新思想"、"新理念"的城市设计方案,其实有许多是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就已提出的观点。 现代中国在规划或城市设计领域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大师,即使是有些所谓的海归"牛人",也只是在对人家国外的一些思想消化基础之上,进行了本土化的包装。然后四处出书,大肆宣传,......行大师之名,少有自己的观点。 国外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思想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四个大类: 1).关于景观与意象的理论研究 景观与意象的理论是对城市空间多种形式要素在认知层面上的剖析和应用的理论。城市景观理论侧重于具体的、实在的物质形态,即城市空间中地形、地貌、建筑物、构筑物、绿化植物等组成的各种物质形态(如肌理、色彩、图案、体形、比例、风格、特色等)方面的表现,代表性的城市景观理论有F.吉伯特(F.Gibberd)在《市镇设计》(Town Design)中提出“城市素材”及其与空间、时间、运动等的关系都是城市景观的设计内容。 Pauld Spreiregen在《城市设计:城镇的建筑》(Urban Design: The Architecture of Towns and Cities)中提出城市的形式和视觉要素作为城市景观设计内容及其原则。英国的库论(G.Cullen)在《简明城市景观》(The Concise of Townscape)中提出视觉、场所和包括色彩、质感、比例、风格、性质、个性与特色等的城镇构成是理解环境与人之间发生感性联系的三种要素,也是使城市景观产生具有趣味性、戏剧性的方法要素。Tugnutt Anthony所著的Making Townscape: A Contextual Approach 则从城市文脉、建筑个性与感知方式三个方面讨论了城市景观的塑造方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91355089.html,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探析 作者:陈书铮张书鸿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年第04期 摘要:从符号学的视角对儿童娱乐空间中肖似性符号的设计加以研究,对国内外儿童娱 乐空间中肖似性设计案例作分析、比较,以儿童心理与接受认知能力为基础,重点阐述艺术设计符号学视角与儿童空间设计的关系,并做初步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肖似性符号;儿童娱乐空间 一、引言 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曾将符号按不同表达方式分为图像符号、指索符号和象 征符号,以体现它们在表征方式上的不同。肖似性符号属于图像符号,它的定义为:“肖似性符号是指图像符号的符号形体与符号对象在外部形态、颜色、姿态、质感等物理属性上相似的图像符号。[1]”在我国,肖似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司马光的《为文丞相谢赐神道碑文表》一文中:“臣荷析薪之业,绍作室之功,虽资性甚愚,曾无肖似,而义方未坠,少逭谴尤。”[2]它在词典里的意思为比较相似,相像。 卡西尔(Ernst Cassirer)曾经这样说:“人是符号的动物”。简单来说,当人们看到一个符号时,大脑会本能地调动获取接受过的各种信息,想到它代表的本身之外事物的事物。肖似性的符号总是使人们的联想过程更直接、快速,这种情况对儿童更是明显,儿童会通过自己的理解对世界进行解释和联想。儿童时期是人生重要的接受和学习时期,通过一些亲切而简单的肖似性形象或图像符号诱发他们展开联想,可以使他们对空间的接受度更高。 同时,在接受视觉形象时,肖似性符号也非常容易被大众接受,究其原因,肖似性符号更符合人们心里的现实形体与事物,更为接近受众的理解与想象,因而人们对肖似性符号更有亲切感。 儿童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全人类的目标,他们的健康成长对社会的发展,对人类的进步也是至关重要。因此,为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娱乐空间同样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从儿童娱乐空间设计角度来说,设计者首先应该用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事物,尝试了解他们的需要,从儿童的心理及接受能力考虑,努力满足孩子们的天性。这些空间中的符号不一定要具体,因为那样反而会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 所以营造一个好的、具有肖似性符号意味的儿童娱乐空间具有一定的意义,赋予空间独特的色彩、想象力,使儿童娱乐空间更加趣味十足。让儿童获得更多游戏亲切感,发挥丰富而有趣的想象力;让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发现自己的能力、技能和天赋,才是设计的最重要的目标。

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姓名:马椿栋李伟锋郭颖 指导教师姓名:杨晓红 单位: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10园林一班 论文完成日期:2011年9月30日

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椿栋李伟锋郭颖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摘要]随着城市现代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城市环境每况愈下。创造生态的城市公共空间、享受高质量的以人为本的城市生活,已成为城市不同阶层居民的共同愿望.本文主要探讨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生态以人为本作用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s improved quickly,but the urban environment goes bad.creating ecological city public space and enjoying high quality humanist urban lives has become a common desire for different class of city residents.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urban public space's position and function in the city. [Key Words]city public space,ecological,humanist,function [引言]近些年,重庆市的经济迅速发展,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西南地区中心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张。但是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渴望绿色、自然、和谐的宜居环境。因此,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环境、享受高质量的城市生活,已成为城市不同阶层居民的共同愿望,这对城市环境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主要分析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 [正文]城市公共空间是森林重庆建设的基础设施,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在重庆生态城市构建中,城市公共空间是为数不多的

大城市公共交通政策分析(1)

【论文关键词」交通政策机动化研究 〔论文摘要」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小汽车交通(个体交通)不能成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有利于城市交通结构的合理化,并为私人小汽车的合理使用提供必要的城市空间。对中国的大城市来说,要突出强调的是面向公共交通的土地布局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路网布局框架和等级结构,道路功能定位必须与沿线土地使用性质相协调团对汽车交通发展的基本认识 1.1正确理解汽车交通 汽车自诞生以来对人类发展,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城市布局、生态环境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汽车交通相对于其他交通方式具有许多优点相对于人力交通方式,它快速、舒适、机动化、大运量;相对于火车、轮船、飞机,它自由、灵活、经济。就小汽车而言,它在现有的各种交通方式中最能体现人性的发展需要。随着人类对自身潜能开发能力的加强,自身价值的提高,时间对人越来越重要,自由、自主对人越来越重要,私密对人越来越重要,远距离的休闲、观光、旅游对人越来越有吸引力。小汽车快捷、舒适、私密等优势都远胜过其他交通工具。我们没有理由在不损害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不让人们拥有和使用自己的小汽车。汽车的发明和发展尽管从现在看给人类社会、尤其是大城市带来了很大麻烦甚至威胁,但它更多的是作为现代工业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促进了人类的发展;更多的是作为人的代步工具,扩大了人的活动范围,开发了人的潜力,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另一方面,私人小汽车是城市中单位乘客运行成本最高的客运交通工具,这种高成本不仅体现在使用者的成本高,还体现在其社会成本和边际成本也最高,社会资源的消耗大(能源、土地、环境等)。随着汽车拥有量的增加,城市交通供需的矛盾日益突出,交通堵塞加剧。尤其是中国许多高密度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如果不对城市私人机动车交通出行进行有效的管理,将会造成城市交通系统的瘫痪,严重影响城市经济运行和人们日常活动。国外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小汽车交通(个体交通)不能成为城市交通的主体。 1.2正确理解+:气车化,,和‘机动化,, 汽车的增长和发展,特别是小汽车的增长和发展过程,通常被理解为“机动化”。实际上,“汽车化”不能等同于“机动化”。所谓机动化,确切地说就是用机动的方式替代人力、畜力方式完成人和物移动的过程。将小汽车的私有化、汽车拥有和使用的普及化理解为机动化,这是一种误解,至少是一种片面的理解。机动化在不同国家、地区、城市,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这种不同主要在于占主流的机动化交通方式的不同。摩托车化、小汽车化、公共汽车化、轨道化等都是机动化的表现形式。以摩托车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城市,曼谷、台北、广州是典型;以小汽车交通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城市,以美国城市居多;以公共汽车交通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城市,有香港、新加坡、巴西的库里蒂巴等,这些城市的公共汽车交通方式占65%左右;以轻轨或地铁交通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城市,以伦敦、巴黎、东京等为典型,这些城市以高度发达的经济作支撑,城市高度密集,都具有高度发达的地铁、轻轨网络。摩托车化即摩托车的高速发展和广泛使用。这尽管不是机动化的普遍形式,但也是我国大城市应该尽量避免的。日本的摩托车化是发生在机动化到来的初期—20世纪40年代,持续时间很短(不到10年),但对当时日本城市的冲击却是很大的、使其遭受了一段时间的城市道路交通状况恶化:交通拥挤、秩序混乱、事故高发、污染严重。随后,城市很快转向大量发展私人小汽车,加强了交通管理,同时不断修建地铁、轻轨等大运量公共交通设施,交通状况逐渐好转。20世纪70年代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先后起飞,开始了机动化进程。台北、曼谷的摩托车保有量急剧增长,摩托车的使用也不受任何限制,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迅速普及。台北的城市交通状况随之急剧恶化,陷入拥挤混乱和空气严重污染的“泥潭”,台北人称之为“黑暗交通”时代。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台北开始从噩梦中觉醒,开始着手整

第四章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第四章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更清楚地将城市设计的关键要素区别于其它。公共空间设计的成败,直接影响城市的品质和秩序,不论是设计或管理,公共空间这一系统如同城市的脊梁一般,有“纲举目张”之效。 第一节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 一、公共空间的概念 公共空间即规划区为公众开放的空间,按所有权可分为:

政府所有和其他开发商所有。 政府所有部分包括公园、广场和绿地、区内的步行道系统用地和其他公众可使用的设施(如公交车站,公共停车场等);开发商所有部分包括建筑退后红线及底层墙面退后红线外的部分及建筑室内的公众通道或空间。 二、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为了将购物、居住、休闲、观景等城市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特制定如下原则:1、利用预留的绿化广场用地,创造大型的开放空间,强

调地标性,提高城市的环境品质。 2、组织空间,形成视觉景观轴线。 3、创造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街道空间,并提供文化表演的活动空间。 4、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步行系统,联系区内外各街坊和功能区,并以此系统组织展示环境品质的空间序列。 5、运用绿化种植或建筑的使用功能,塑造街道的个性。 第二节城市街道空间设计

1、综述 1)基本要求:满足交通需要,恢复街道的城市生活功能,实行综合开发,强化街道空间的特性与艺术效果,突出绿化在街道中的地位,重视街道夜景。 2)街道空间类型: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设计中城市轴线、活动路径、视线走廊的主要载体,性质明确的街道空间构成了城市空间的基本骨架。根据交通特征,城市的街道空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车行为主导、人车都是主导、人行为主导的线性街道空间。每一种街道空间对应不同的景观界面,他的建筑尺度、

浅谈现代城市家具设计

浅谈现代城市家具设计 双击自动滚屏发布者:吴海龙发布时间:2009-4-3 阅读:1724次【字体:大中小】 摘要:城市家具的使用功能和艺术风格总是具有时代的印记,由所在时代的设计潮流、施工工艺和材料运用多决定,也是当时的哲学思想、社会经济、民俗民风等密切相关。在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中,我们应该创造人性化场所为目标,让人们能有个理想的户外空间。 关键词:城市景观城市家具人本生态地域 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活动的场所。拥有一个宜人、和谐、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无疑是居住在城市中人们的强烈愿望。现在城市中的一片绿荫、几条座椅、一盏路灯、几个垃圾箱、一组指示牌……都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不仅需要舒适的小家园,更需要城市艺术化的大环境。城市家具作为城市空间的要素之一, 已是城市景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独特的视觉形象与城市景观的有机结合, 已成为城市文化美、整体美、区域特色美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人们活动的主要载体,设计师如何创造出符合人们行为、心理需求的“城市家具”,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城市景观设计中重要的内容。 一.城市家具的概念 “城市家具”一词源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它是英文“Street Furniture”的中文解释。城市家具是从街道家具发展而来的称呼,它泛指遍布城市街道中的诸多城市公共环境设施,是指一切在城市中的视觉物质形态,一般指对街道空间所有设施的统称。包含有建筑和设施两个概念, 也就是说包括一部分小的城市建筑设施和公共设施。主要泛指交通、安全、商业、咨询、休憩和环保等方面, 如候车亭、招牌、售卖亭、路灯、垃圾筒、小的雕塑等。一般布设在街道、广场、绿地或其他公共部位,是城市环境和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家具是指依附于城市空间展现现代城市风貌、为城市提供公共服务的市政公用设施、装置。之所以称之为“城市家具”,是因为它准确地诠释了人们渴望把城市变得像家一样和谐、整洁、舒适和美丽的美好企盼。它们形成街道和广场的环境特质,是街道空间和景观组织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体现城市景观特色与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 二.城市家具的分类 按其使用服务功能大体分类为: 1. 公共休闲服务设施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为满足人们休息、健身、娱乐等要求而设置的“城市家具”,主要包括休息座椅、健身娱乐设施、电话亭、公共饮水器、邮筒、售报亭、照明灯具等。 2. 交通服务设施 是指城市街道中主要用于交通指示、组织的设施,包括路灯、交通指示灯、交通指示牌、路标、人行天桥、候车亭、候车亭、路障、自行车停放设施、加油站、无障碍设施等。 3.公共卫生服务设施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为满足人们公共卫生要求而设置的“城市家具”,主要包括垃圾桶(烟灰皿)和公共厕所。 4 .信息服务设施 为满足人们城市公共空间和环境的认知,引导人们快速到达目的地而设置的“城市家具”,主要包括户外广告、信息张贴栏、布告栏、导向牌等。 5 .美化丰富空间设施 是指那些为城市街道增添艺术气息,美化和丰富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施,包括花坛、雕塑、喷泉、

论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

论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 摘要:公共空间是城市必不可少的空间类型,同时也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空间是城市在政治.经济.公共健康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现代这个经济至上的时代,以及汽车的剧增,使公共空间面临的是正在收缩,而不是扩大。最具公共性,使用频率最高的街道空间被汽车霸占。而这种科技时代的变化也使我们的生活慢慢私人化,公共生活越来越少。 关键词:公共空间,公共生活,社会,城市 一、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的基本概念以及联系 1.1公共空间 在城市规划中,公共空间历来被描述为“开放空间”,是指街道.公园.娱乐场所.广场以及其他公众所有和管理的室外空间,对应于私人领域的住房和工作场所。在政治哲学中,公共的概念从希腊的集市和罗马的论坛中获得了重要灵感。作为公共舞台的理想模型.公共空间是平等的公民集合起来讨论城市公共事务的地方。而在社会学中公共空间是根据其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可进入性进行判定.而不仅仅是为了进行辩论或交谈。这个概念显著地扩大了公共空间的范畴.即:不需要凭借某种会员身份,个人可进入的任何空间都可被认定为公共空间。因此.除了街道.公园这类传统的公共空间以外,各种各样的流动空间,如交通设施(火车站.地铁站.机场,高速公路,停车场

等)或大众消费的空间(多数商业中心)都可以用社会学标准进行界定。 1.2公共生活 公共生活,公共性较强,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群体的,它是人们在公共空间里发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与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比较,公共生活的领域更加广阔,内容更加丰富、表现更加精彩纷呈。 1.3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的关系 所谓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就是取决于其发生的地点的不同,公共生活所存在的容器是公共空间。在公共空间里,我们的言行举止都被大家看到、听到。在这里,没有私密性可言。没有背景差异,大家都可以利用这些空间里的设施,并且可以在这些空间之中进行活动。良好的公共空间可以保障我们拥有良好的公共生活。然而,公共空间是要因人的活动而获得意义,这种意义不仅是人与场所的功能有效地发生关系,而且是人的情感释放、交流与认同的需要。因此,公共生活对公共空间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中,一方面,人与外部空间本身和对空间中的公共活动进行着交流作用;另一方面,不同的个体之间又相互呼换、回应、承结、沟通,从而各自实现自我意识。人的公共生活与公共空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1理想的公共生活就是在一个符合人们进行活动的条件的地方,按照人本身的意愿和一定的原则,与他人进行的社交和公共活动,在进行公共活动, 1《社会生活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黄天安徽建筑—2003—6

大城市公共交通政策分析(1)

大城市公共交通政策分析(1)

【论文关键词」交通政策机动化研究 〔论文摘要」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小汽车交通(个体交通)不能成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有利于城市交通结构的合理化,并为私人小汽车的合理使用提供必要的城市空间。对中国的大城市来说,要突出强调的是面向公共交通的土地布局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路网布局框架和等级结构,道路功能定位必须与沿线土地使用性质相协调 团对汽车交通发展的基本认识 1.1正确理解汽车交通 汽车自诞生以来对人类发展,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城市布局、生态环境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汽车交通相对于其他交通方式具有许多优点相对于人力交通方式,它快速、舒适、机动化、大运量;相对于火车、轮船、飞机,它自由、灵活、经济。就小汽车而言,它在现有的各种交通方式中最能体现人性的发展需要。随着人类对自身潜能开发能力的加强,自身价值的提高,时间对人越来越重要,自由、自主对人越来越重要,私密对人越来越重要,远距离的休闲、观光、旅游对人越来越有吸

引力。小汽车快捷、舒适、私密等优势都远胜过其他交通工具。我们没有理由在不损害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不让人们拥有和使用自己的小汽车。汽车的发明和发展尽管从现在看给人类社会、尤其是大城市带来了很大麻烦甚至威胁,但它更多的是作为现代工业经济的主要推动力,促进了人类的发展;更多的是作为人的代步工具,扩大了人的活动范围,开发了人的潜力,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另一方面,私人小汽车是城市中单位乘客运行成本最高的客运交通工具,这种高成本不仅体现在使用者的成本高,还体现在其社会成本和边际成本也最高,社会资源的消耗大(能源、土地、环境等)。随着汽车拥有量的增加,城市交通供需的矛盾日益突出,交通堵塞加剧。尤其是中国许多高密度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如果不对城市私人机动车交通出行进行有效的管理,将会造成城市交通系统的瘫痪,严重影响城市经济运行和人们日常活动。国外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小汽车交通(个体交通)不能成为城市交通的主体。 1.2正确理解+:气车化,,和‘机动化,, 汽车的增长和发展,特别是小汽车的增长和发

PSPL调研法_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质量_省略__盖尔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

34 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之间存在着“人造空间,空间塑人”的互动关系。城市公共空间不仅为社会生活和各种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场所,成为活动产生的“催生器”和“发生器”,也对丰富市民生活和改善城市形象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研究和评价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是提升城市公共空间质量,改善市民公共生活的重要前提与途径。 对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评价,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国家。其中,“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 Evaluation,下文简称POE)就是比较典型和成熟的一种方法,即一种对投入使用的建筑进行评估的方法。其内容不仅包括室内的设施和建筑结构,还涉及影响人们使用的许多定量和定性因素。其中定量因素包括光线、温度、湿度、声音、材料的耐久性及空间分布等,定性因素则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动态感知和色彩感知等因素。1988年经由美国学者Preiser 等人的总结与定义,该方法得以成型[1],并被广泛运用到相关的领域且得到完善。 与POE评价法以建筑为对象、以人的使用为核心有所不同,PSPL 调研法(Public space & public life Survey,即“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是一种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质量和市民公共生活状况的评估方法。 PSPL调研法: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质量的评价方法 ——扬·盖尔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探析(3) PSPL Survey: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Quality of Public Space and Public Life —The Study on Jan Gehl's Theory and Method for Public Space Design (Part 3) 摘 要:“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即PSPL调研法)是扬·盖尔开展“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关系”研究并用以指导设计的主要方法。该法旨在通过有效地了解和掌握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和行为特点,以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分析成果,为公共空间的设计与改造提供依据,从而达到创造高品质公共空间、满足市民开展公共生活的需要。通过对扬·盖尔的访谈及对其理论的研究,并结合其所完成的设计项目,将PSPL调研法的实施目的、内容及具体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介绍,以期为改善我国公共空间的设计,提升城市公共生活的质量提供借鉴。 关 键 词:风景园林;扬·盖尔;PSPL调研法;以人为本;公共空间;公共生活文章编号:1000-6664(2012)09-0034-05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1-10-18; 修回日期:2012-02-29 Abstract: Public Space & Public Life (PSPL) Survey is the main method for Jan Gehl's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space and public life as well as usage. It aims to find and understand people's activities and behavior patterns in the public domain, its results presented by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o provide supports for urban public spaces construction and remodel that lead to creating high quality of public space for citizens' use. This paper has systematically researched and summarized the PSPL Survey's goals, context and detailed method and introduced it based on the interviewing with Jan Gehl and analyzing his theory and projects. The author expects it could be helpful for improving the urban public space design and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citizen's public life in China.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an Gehl; PSPL survey; human-oriented; public space; public life 赵春丽 / ZHAO Chun-li 杨滨章*/ YANG Bin-zhang 刘岱宗 / LIU Dai-zong 其对象是城市内各种类型和尺度的公共空间,而核心则是空间中的人及其活动。其目标是通过对市民在公共空间中活动状况的研究,探究空间环境与公共生活之间的关系。该方法由扬·盖尔(Jan Gehl)于1966—1971年间,依托丹麦皇家建筑学院建筑系所开展的一项专项研究,并经其后不断完善而形成。目前,它已成为盖尔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的组成部分,成为盖尔及其团队开展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工具。本文仅对“PSPL 调研法”的实施目的、内容及具体操作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旨在为推动我国这一领域研究工作的开展,提升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水平,改善市民社会生活质量提供一些借鉴。 1 PSPL调研法的实施目的 对于“PSPL调研法”的应用意义,盖尔曾解释道:“就像一位医生在给病人做诊断一样,医生首先要对病人进行全方位的检查,找出病因,然后再确定对病人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式。PSPL调研就相当于医生为病人做检查的过程。只有在充分了解项目区域范围内存在的,影响人们使用公共空间的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有效的解决方法。只有对症 * 通信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yangbzh@https://www.360docs.net/doc/b91355089.html,

国内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与管理体制概况

1国内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概况 交通模式理论及最新进展反映了交通要素、交通结构及交通效率的主要特征。发达国家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相继制定出台了有关政策来引导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这些不同的交通发展政策形成了不同的交通模式,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依赖小汽车发展的城市,发达国家如美国,小汽车拥有率和使用率都很高,但是已经越来越受到能源短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如泰国,虽然人均小汽车拥有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不少,但对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却不加任何限制,已大大超出路网及环境的承受能力。 第二类是小汽车与发达的轨道交通同步协调发展的城市,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日本东京和大阪等,小汽车拥有率不低于北美城市,但是使用率很低,主要靠地铁来通勤。 第三类城市主要依赖公共交通,抑制小汽车增长和使用,以此来支持城市高密度发展,如新加坡、香港。 面对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交通模式。美国采取TOD模式和新都市主义,发挥交通先导的作用,协调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促进了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的协调。英国伦敦采取设置公交车道、创造优先区域、鼓励停车换乘和中心区拥挤收费等措施,形成了一套发展公共交通的有效模式。 日本东京大力实施以轨道交通为中心的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轨道交通成为绝大多数东京市民的首选,有效地缓解了交通拥挤现象。 中国的一些大城市,通过吸收和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倡导建设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等,通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来缓解日益严峻的城市交通问题,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成为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 2 国内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发展概况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由交通、城建、市政、公安等部门对城市交通实施交叉管理的传统管理模式;二是由交通部门对城乡道路运输实施一体化管理的模式;三是“一城一交”综合交通管理模式。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的措施分析

2017年第3期 现代园艺我国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得以飞速提高,同时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好的艺术景 观设计能够为人们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气氛,让人们在轻松、舒适的气氛中生活和学习。但结合实际情况来讲,我国城市公开空间环境景观设计中还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景观设计水平的提高。如何才能设计出优美、和谐的景观,这是我国所有景观设计师都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1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的特征 景观艺术是形式多样,作为一名优秀的景观设计师,既需要有自身的设计理念,也需要将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有效融合,不能将现代景观设计只局限在一些条条框框中,应在生活环境中融入景观设计,进而推动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稳定发展。景观设计要追求三个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即:艺术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景观设计是一门对综合性要求很强的艺术,其发展与社会发展以及自然发展密不可分,想要在满足人类发展需求,就必须要结合自然发展规律。景观设计师要确保社会、艺术和自然因素和谐稳定,这样的景观设计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效益,一旦缺少哪个因素,其设计也就不完整了。结合我国景观艺术设计实际情况来讲,当前正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它既是一件艺术品,给人带来美好的心情,也能提高整个区域的价值,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2分析影响环境艺术景观设计三方面因素 2.1社会因素的分析 在我国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形势下,人们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变化,并对自身居住的环境有着新的要求。因此,可以说当前社会环境担负着文化、生活和社会等职能。其中,城市环境的建设不但能够为人们营造出一个美观、漂亮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让人们更好地放松生活和工作压力。城市景观是人们追求物质精神的一大体现,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在绿化城市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市整体环境,有效利用各项环境资源,以此来营造出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友好的气氛。2.2人文因素的分析 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人性的发展,有力维护人类基本价值。所以,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如果缺少了人文素质,即便设计出来的东西再漂亮,也毫无意义。同时,人文思想中既包括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精髓,也关系着我国社会稳定有序发展。但结合我国景观设计实际情况 来讲,我国很多景观设计师都缺少人文素质,所设计出来的东西都是千篇一律、毫无新鲜感,缺少独特的设计精神,可见 培养和提高我国景观设计师的人文素质刻不容缓。2.3生态因素的分析 生态保护就是对环境生态平衡建立健全的保护措施。但需要明确的是,生态的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所有景观的建筑活动都应从环境的各个变化角度与生态因素入手,在景观设计中真正落实环境保护意识,切实提高我国环境保护力度。 3提高环境景观设计水平的对策 3.1基于地域景观特色营造的策略 在设计景观过程中,应有效考察此地区,充分了解此地区的环境特征。如:建筑物自身形态与特征能够反映出与附近环境的关系,这种反映就是在有效地说明附近环境特征,进而突出此地区的环境特征。但如何缓解地区建筑和当地环境二者的冲突,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师应深入了解此地区的自然环境,这对于设计出与当地环境要求相符的景观有着积极的作用。 3.2景观设计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 在确定景观设计项目后,可了解具体的设计方案,并做好收集资料和调查情况的工作。在设计之前,应搜集并研究具体位置、社会背景和自然条件等信息。其中,应全面了解地区地理情况,需要掌握的是平原与高原地区的差异,所以高原地区和平原地区的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都不一样。因此,在设计景观中,应全面分析地理形式、地质结构,在设计上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唯有做到这样,设计出来的景观才能受到当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 3.3景观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景观设计不但是为了美观城市,而且其更为重要的是保持生态的平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样的设计才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景观设计由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组合而成,在自然环境设计过程中,要确保生态环境完整才能实施的。在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下,居民对城市生态环境有着新的要求,而景观设计应彰显出美化城市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左小强.环境艺术的景观设计特点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15)2 夏木华.景观与景观设计初探[J].科技信息,2009(22) (责任编辑禾初) 作者简介:曹阳(1972-),女,湖南人,本科,海口经济学院讲师,从事设计艺术方面的教学工作。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的措施分析 曹阳 (海口经济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摘要:景观设计包括很多方面的知识,如:景观资源、环境行为、景观生态和设计艺术等知识,这些都是环境艺术 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想要落实好景观设计工作,就需要做好景观设计,从环境艺术视角入手,深入研究环境艺术特征与内涵,切实提高我国景观设计整体水平。 关键词:环境艺术;景观设计;措施 景观设计 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