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构成物质收集深刻复习

微粒构成物质收集深刻复习
微粒构成物质收集深刻复习

专题复习:微粒构成物质

抚顺市胜利中学md 一、知识网络建构

分子

原子核

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电子

阴离子

离子

阳离子

二、考点全息整合

考点1、原子结构

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注意:原子时不显电性的,在原子中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原子序数

考点2: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1)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

应中易()电子,形成()离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电子,形成()离子。

(2)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结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

注意1、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He为2个)

2、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3、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

在离子中: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考点3: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

(2)表达式

(3)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

注意:(1)电子质量很小,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考点4: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注意:

1、由于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多种,因此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粒子也有多种。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铁由铁原子构成,铁原子保持铁的化学性质。

2、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但其他条件下,可以再分。3原子团与原子分子区别

三、专题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微粒能直接构成物质的是( )

A.离子 B 分子 C 原子D电子

2.在教室里也能闻到教室外的花香,原因是

A.分子质量很小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由原子构成D.分子之间有空隙

3.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下列有关原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B.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D.符号“O”可以代表一个氧原子

4.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具有熔点高、密度小、抗腐蚀性能好等优良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火箭、航天飞机、船舶和化工等。已知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中子数为26,则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48 B.26 C.4 D.22

5.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下列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氧气B.氯化钠C.干冰D.石墨

6.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B.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D.分子在化学反应前后的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

7.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可以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A.气体热胀冷缩主要是因为气体分子间的距离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B.蔗糖溶解是因为蔗糖分子变小了

C.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分子在

不断地运动

D.液氧和氧气都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因为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8.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石油气经加压后贮存在钢罐中,说明分子间有间隔B.水冷却成冰后体积变大,说明分子的大小发生了改变C.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D.水在通电情况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9.如面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示意图,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变化

B.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D.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一定改变。

10.下列事实能证明分子可分的是()

A.水蒸发变成水蒸气

B.冰块融化成水

C.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变成氢气和氧气

D.一定量的蔗糖在水中完全溶解

11.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A.B.C.D.

12.如图是钠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钠原子的叙

述不正确的是()

A.质子数是11 B.最外层电子数为1

C.核外有3个电子层D.核外电子总数为10

13.分析钠原子、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得到的以下说法中,

错误的是()

A.钠原子有三个电子层,钠离子有两个电子层

B.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质子数都为11

C.钠原子和钠离子不属于同一种元素

D.钠元素在化合物中常为+1价

(二)、填空及简答题:

14.用化学用语填空:

(1)水是由()构成的;金刚石是由()构成的;铁是由()构成的;氦气是由()构成的。

硫酸铜是由( )和( ) 构成的;

(2)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的微粒有( )、( )、( )。

(3)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 水通电分解变化的粒子是( ) ; 不变的粒子是( )和( )

15.用化学用语表示:

(1)三个二氧化硫分子 (2)两个铵根离子

(3)四个金原子 (4)硫酸中的阳离子

(5)最轻的气体 (6)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7)含有氧元素的酸(只写一种) (8)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碱

(9)由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和金属元素组成的盐

(10)浅绿色溶液中的溶质( 只写一种 )

16.写出化学用语中“2”的含义:

(1)2Cl - (2)Mg 2+

(3)H 2SO 4 (4)2N 2

(5)

17.钾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 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 ) (填“得”或“失”)1个电子,形成 ( )(填“阳离子”或“阴离子”),其符号为 ( )

18.下面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2

M g

(1)图中粒子共表示()种元素.图中()(填序号)表示某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图中表示的阳离子是(),表示的阴离子是().

(3)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19.据图回答问题:

(1)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钙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2)X=

(3)A、B、C、D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填序号).

(4)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填序号).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的教学设计

分子的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 (1)、建立分子、原子,完成对化学变化现象的微观解释; (2)、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教学方法】 交流讨论、实验探究、合作归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板书)§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引入)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构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它们的性质也不同。 (提问)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什么特征呢?(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微粒间有空隙) (创设情景)(提问)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哪些呢?阅读教材P63图3-6 (干冰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氢气是由氢气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小结)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我们今天首先学习分子 (板书)专题一分子 (创设情景)说明分子的真实存在:金秋十月桂花香、“流感”、“非典”时期带上口罩、 (提问)什么是分子呢?

(板书)1、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由氢分子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强调是保持化学性质,是否保持物理性质呢?氧气是无色的,而液氧是淡蓝色的) 分子有什么特点呢?阅读教材P64第二段 (归纳) 2、分子的特点: 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一滴水中含有1.67X1021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为3.0X10-26千克) ②、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③、分子间有间隔;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⑤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3、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初中化学中哪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呢?(氢气、氮气、氧气、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等均是由分子构成的)。 (提问)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吗?用化学式表示氢分子?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 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 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 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 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 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知道物质、分子与原子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于分子、原子等微粒的抽象理解

§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二)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 2、知道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3、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4、熟悉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原子核的结构、离子的概念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1.高锰酸钾固体的颜色为_______,高锰酸钾溶液_______色。 2.冰、水、水蒸气是同种物质吗?___________;干冰和冰是同种物质吗?____ 3.水的电解和水的蒸发是同种变化吗?你能解释吗? 4.汞俗称水银,可作为温度计的材料,你能解释原因吗? 水能否作为制作温度计的材料呢? 夏天,高速行驶的汽车容易爆胎,你知道原因吗? 二、合作~研讨~点拨 活动一、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 [观察实验] 见课本中p63的“观察与思考” [现象记录] 【实验1】说明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_____。 实验2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 实验2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你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 _____ [观察实验] 见课本中p63的“活动与探究”。 [现象记录] 实验1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 实验1说明了什么?实验2说明了什么?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 _____ 三、总结~反思~提升 1.活动一、活动二。 2.反思“预习交流”中的第4题,你能用微粒的观点来分析吗? 3.你能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解释“预习交流”中的第2、3题吗? 4.沙尘暴现象的存在能证明微粒具有运动的性质吗?海绵能够吸水的事实能说明微粒之间有空隙的性质吗? 5.将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的体积是多少? 50ml酒精与50ml酒精呢? 6.从热水瓶中倒完开水,塞瓶塞时,瓶塞总是往上蹦,这是什么原因? 四、自检~反馈~巩固 【课堂反馈】完成课本中“练习与实践”1-6题。

初三化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二、微粒的性质 1、微粒是运动的(闻到花香说明构成香气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2、微粒间有空隙(半杯酒精和半杯水混合后小于一杯) 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分子的性质:A、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B、分子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中。C、分子之间有空隙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密度、硬度等,都是大量分子的集合体表现出来的。不能说一个氧气分子的状态是固态、液态或是气态。 四、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小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题〗1. 判断:分子大,原子小。 2.判断: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 3.简答:如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描述氢气燃烧的化学过程? 五、原子的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中子(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不带电荷 原子{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小结:①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如氢原子中中子数为零;②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③质子数与中子数没有等量关系;④不同种类的原子,其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不同。 四、相对原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实际质量÷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 《注》(1)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值,单位为一;

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20160301

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 一、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 1.原子的构成 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H 原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2.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3.定义式:Ar 精确应用: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原子实际质量之比,相对原子质量大的,实际质量就大 计算应用: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注意: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可以用来比较几种原子的实际质量大小 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发生改变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离子 1.电子排布——分层排布:第一层不超过2个,其他层不超过8个(对前20号元素而言)。 2.原子结构示意图: (1)含义:(以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元素的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氦为2个) 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 稳定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个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一般多于4个 易得到电子 不稳定 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 (不带电) 原子核(带正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体积很小,质量占原子质量绝大多数 121(kg)(kg)?=标准碳原子的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3)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判断: 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带负电荷 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带正电荷 (4)原子与对应离子的异同 不变: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 改变:最外层电子数、电子总数、微粒电性(从不带电到带电)、化学性质 可能改变:电子层数(阴离子不变,阳离子变少) (5)原子和离子的稳定性 对于稀有气体原子,原子更稳定 对于其他原子,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离子更稳定 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分子)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有的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因此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必然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不变(取决于具体的反应)。 2.分子的主要特点: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闻到气味,氨水、盐酸的挥发等),分子之间有间隙(物质三相变化的本质,压缩气体的原理,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减小的原因),原子也具有以上特点,以稀有气体单质为例可以说明。 3.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还有些物质由离子构成(比如NaCl晶体)。 考点与考题类型: 1.如何证明分子在运动及分子间的间隙 2.利用4个相等计算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等 3.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4.原子与对应离子的异同点 5.离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和相关计算 6.原子与分子的异同

物质由微粒构成

物质由微粒构成—分子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是华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空气这一章的内容,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凭着生活经验,能确信氧气的存在。这节内容所接触的是抽象的分子,正如学生对空气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便于学生对抽象知识及概念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的实验、观察、分析能力,也为将来化学学习垫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 (3)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4)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

初三化学构成物质的微粒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复习捡测题 一、选择题: 1、两个镁离子的表示方法是( ) ( A )Mg2+( B )2Mg+2( C )2Mg2+( D )Mg2 2 2、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是,当n=12时,该微粒是( ) (A)原子(B)分子 (C)阴离子(D)阳离子 3、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是,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元素原子的核外共有2个电子层(B)该元素是一种金属元素 (C)该粒子是阳离子(D)该粒子的最外电子层具有稳定结构 4、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氧分子的是( ) ( A )2O ( B )2O2( C )O2( D )O2- 5、对于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8”表示氧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B)圆圈表示氧原子的原子核 (C)弧线表示氧原子的核外电子层(D)“6”表示氧原子核外最外电子层上有6个电子 6、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 ( A )氢气( B )金刚石( C )食盐( D )二氧化碳 7、下列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的是( ) (A)NaCl (B)Cl2(C)KClO3 (D)KClO 8、X原子的最外层上有2个电子,元素Y的化合价为-1价,由X、Y两种元素形成化合 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 (A)XY2(B)X2Y (C)XY (D)X2Y3 9、在二氧化氮(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 (A)+1 (B)+2 (C)+3 (D)+4 10、下列物质中,硫元素化合价最低的是( ) (A)S (B)SO2(C)H2S (D)Na2SO4 11、下列氮的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的是( ) (A)NO (B)N2O3(C)NO2(D)N2O5 12、下列四种物质①KClO3 ②Cl2③HCl ④HClO ,氯元素的化合价按由低到高顺序排列的是( ) (A)①②④③(B)②③④①(C)③②①④(D)③②④① 13碳酸氢铵(NH4HCO3)中,化合价最低的元素是:() (A)碳;(B)氢;(C)氮;(D)氧。 14、下列化学式中,正确的是( ) (A)ZnCl3(B)CaNO3 (C)KOH (D)AlO2 15、下列化合物中含有+5价元素的是( ) (A)KMnO4 (B)K2CO3(C)KClO3 (D)K2SO3 16、水(H2O)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A)2:1 (B)1:8 (C)1:9 (D)1:16 17、电解水时阳极和阴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是:() ( A )1∶2 ( B )2∶1 ( C )1∶8 ( D )8∶1

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0301汇编

学习-----好资料 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 一、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 1?原子的构成 r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带正 电)原子* (不带电) 体积很小,质量占原子质量绝大多数'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2?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于原子核所带 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显电性。 3?定义式:Ar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kg)标准碳原子的 质量(kg)— 12 精确应用: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原子实际质量之比,相对原子质量大的,实际质量就大计算应用: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注意: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可以用来比较几种原子的实际 质量大小 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发生改变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离子 1.电子排布一一分层排布:第一层不超过2个,其他层不超过8个(对前20号元素而言) 2.原子结构示意图: (1)含义:(以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元素的分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8个(氦为2个) 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 稳定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个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不稳定 ?中子(不带电) H原子),质子数也不一定 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

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 (氦为2)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3)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判断: 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v核外电子数,带负电荷 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带正电荷 (4 )原子与对应离子的异同 不变: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 改变:最外层电子数、电子总数、微粒电性(从不带电到带电)、化学性质 可能改变:电子层数(阴离子不变,阳离子变少) (5)原子和离子的稳定性 对于稀有气体原子,原子更稳定 对于其他原子,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离子更稳定 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分子)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有的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因此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 必然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不变(取决于具体的反应)。 2?分子的主要特点: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闻到气味,氨水、盐酸的挥发等),分子之间有间隙(物质三相变化的本质,压缩气体的原理,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减小的原因),原子也具有以上特点,以稀有气体单质为例可以说明。 3?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还有些物质由离子构成(比如NaCI晶体)。 考点与考题类型: 1?如何证明分子在运动及分子间的间隙 学习-----好资料 2?利用4个相等计算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等

《构成物质的微粒》及答案.doc

《构成物质的微粒》及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20题) 1.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金刚石-Au B.水银-Hg C.2个氮原子-2N2D.氯酸钾-KCl 【答案】B 难度:容易知识点:化学式与化合价 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A.品红在水中扩散——分子不断运动 B.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3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气体可以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答案】B 难度:容易知识点:分子和原子 3.下列事实,不适合用“微粒间有空隙”的性质来解释的是() A.一定体积的气体加压后体积变小 B.一定量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C.室外的电线在冬天变短夏天变长 D. 1 L大豆与1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 【答案】D 难度:容易知识点:分子和原子 4.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通过气味辨别氮气和氨气分子是运动的,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C.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状态变化,分子大小随之变化 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大 【答案】C 难度:容易知识点:分子和原子 5.2015年10月,中国科研团队首次证实了天然铀单质的存在,用于核电工业的一种铀原子中含有92个质 子和143个中子,有关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属于金属元素 B.电子数为92 C.核电荷数为92 D.相对原子质量为143 【答案】D

难度:中等知识点:化学式与化合价 6.下列客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答案】D 难度:容易知识点:常见的酸和碱 7.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答案】D 难度:容易知识点:离子 8.建立微观和宏观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温度升高使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因此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 B.冰和干冰的化学性质存在差异,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C.当一铜块的所有原子都被移出之后,该铜块的质量只减少一部分 D.NaOH和KOH都具有碱性,其原因是在水中均能解离出OH﹣ 【答案】C 难度:容易知识点:常见的酸和碱 9.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②表示的微粒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两个电子形成阳离子 B.①和③属于不同种元素 C.②和③对应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MgO2 D.④对应的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答案】A 难度:容易知识点:化学式与化合价 10.下列化学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十一中学吕甫金 一、理论指导 1.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中,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自我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在文化基础中强调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2.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各种各样的示例进行分析、概括得到理论性知识,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这个学习过程是很有意义的。在这一过程中,对具体示例选择和分析,对概念关键特征的提炼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影响概念学习的重要因素。 所以,我认为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科技、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分析课标后我们可知,这个课题隶属于《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版块,学生需要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树立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念,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及其三态变化。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学习情境,运用简单的实验启发学生感知和想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本节课的内容是继教材前两章的学习,在学生认识氧气、二氧化碳、水等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后,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解现象、明了物质结构与化学式之间的关系,也为以后学习金属、酸、碱、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设计理念 1.化学课堂要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实践基础;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核心素养的思维核心;宏微结合与变化平衡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学科特征;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化学核心素养的价值立场。 2.化学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观察、描述与解释简单化学现象的能力;初步运用

人教版初三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有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NaCl 硫酸锌ZnSO4(显著特征:含有SO4 CO3 NO3 OH NH4 PO Cl等原子团) 4 4、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 气由氧分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二、分子 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闻到气味等;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分子相同物质相同,分子不同物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学会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描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

初三化学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习题及答案

第四单元 构成物质的微粒 知识点 1、 原子的构成 (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三决定:①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 ③决定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 ,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 ,Ne 均为稳定结构) (2)元素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等于或多于4个,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电子(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3)相对原子质量 ① 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值; ② 注意:它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③ 没有单位。 (4)核外电子的排布 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如下图)。 上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 (5)电子电子层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②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 2、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决定因素:核电荷数或质子数。 注意: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 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3)、特点: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4)、地壳中元素居前五位的:氧、硅、铝、铁、钙 生物体中元素居前三位:氧、碳、氢。(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不带电)

初三化学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习题及答案

, 第四单元 构成物质的微粒 知识点 1、 原子的构成 $ (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三决定:①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 ③决定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 ,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 ,Ne 均为稳定结构) (2)元素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等于或多于4个,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电子(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 (3)相对原子质量 ① 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值; ② 注意:它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③ 没有单位。 (4)核外电子的排布 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如下图)。 & 上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 (5)电子电子层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②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 2、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 (2)、决定因素:核电荷数或质子数。 注意: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不带电)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随堂练习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一、选择题 1.以下事实对应的解释错误的是() 2.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及变化,这一本质特点使化学处于所有自然科学的中心地位.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质都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B.分子在物理变化中不会发生变化 C.原子化合形成分子,分子分裂变成原子 D.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②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③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⑤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也发生改变⑥氧化铜是由氧和铜组成,因此氧化铜是混合物() A.①⑦⑥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⑥ 4.某元素R的原子序数为m,能够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 n+离子,则下列关系式一定正确的是() A.m = n B.m = n +x C.m = n - x D.m = x - n

5.朝核问题引发了国际关注,核问题的关键是核能的如何利用.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那么() A.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 B.该元素是金属元素 C.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 D.该原子核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6.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分子、原子不显电性,离子显电性 C.原子、离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D.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解析:A、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在花园中可闻到花香; B、由于CO2分子很小,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CO2分子; C、分子之间有间隔,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 D、冰受热变为水,水受热变为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变。 故选:D。 2.A解析:A、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或离子构成的,故A说法错误; B、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或排列方式,故B说法正确;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C说法正确; D、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3.C解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对于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由原子来保持.如金属单质,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但原子不可分。 ①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说法错误;因为有些物质有原子、离子构成; ②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说法错误,应为化学性质; ③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说法正确,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说法正确; ⑤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也发生改变,说法正确; ⑥氧化铜是由氧和铜组成,因此氧化铜是混合物,说法错误,氧化铜是纯净物。故选C。 4.B解析:A、R n+离子是表示失去n个电子后形成的阳离子,所以m不一定等于n;

微粒构成物质

初三化学上学期 期中考试复习专题 微粒构成物质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必考点) 1、实验室中运用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成果,可依据生物发光现象检测超微量钙的存在。这里的“钙”是() A.原子 B.元素 C.分子 D.离子 2、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由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的图是() 3、宁宁在学习“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后,查阅到如下资料,请你给下表的“★”处选择恰当的选项() ★种类主要食物来源 钙奶类、绿色蔬菜、水产品、肉类、豆类 铁肝脏、瘦肉、蛋、鱼、豆类、芹菜 锌海产品、瘦肉、肝脏、奶类、豆类、小米

碘海产品、加碘盐 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离子 4、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5、据报道,一高校对南京某湖湖底淤泥的一项调查实验表明,底层沉积的淤泥 中铅、镍、铬、锌等重金属含量,已经超过了南京城市的土壤的重金属含量。这里提到的铅、镍、铬、锌是指() 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单质 6、在H2O、OH一、H、H+ 四种微粒中,属于分子的是 ( ) A.OH一 B.H C.H2O D.H+ 7、下列符号:2N、N2、H2O 、2CO、SO2中,数字“2”的意义能用来表示分子 个数的有 ( ) A.2个 B.1个 C. 4个 D. 5个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B.原子失去电子后变成阴离子 C.元素间最本质的区别是中子数不同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1、在水蒸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水分子不断运动 B.水分子之间间隔不变 C.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D.水分子可以保持水的物理性质 2、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事实解释 A 温度计中的水银(汞)热胀冷缩原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B 花香四溢分子不断的运动 C CO有毒而CO2无毒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必考点)1、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构成物质的微粒

构成物质的微粒 一、分子 1.分子的特性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隙。一般来说气体的分子之间距离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距离要小的多。 (4)分子的构成决定分子的性质,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水,大多数气体(除稀有气体) 二、原子 1.原子的概念: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2)金属、稀有气体、碳、硫、磷、硅是由原子构成的。 2、原子的结构以及示意图 原子结构示意图:以铝原子为例 注意事项 (1)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 (2)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 (3)当最外层电子书为8(第一层为2)原子处于稳定结构 (4)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如氢原子) 3、相对原子质量 注意事项: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 三、离子 1.离子的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Mg2+、Cl-)

2.离子的表示: 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表明电性以及所带电荷数。如果只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或者负电荷,1可省略不写。如Na+、Cu2+、SO42- 3.离子的意义: 如:2Mg2+右上角‘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前面的‘2’表示两个镁离子 四、元素 1.元素的概念: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含量:居于前四位的元素(按有多到少)氧、硅、铝、铁 3.元素符号的意义: 以Fe和O为例: 五、元素周期表 1.每一横行叫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每一纵行叫一个族,共18个纵行16个族,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2. 以镁为例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反思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感触最深就是以观念统领化学教学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帮助学生在原有的零散的微粒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学生的微粒观。 一、从教学设计看 课前延伸部分: 在第一次备课中,让学生自己回顾整理所学的微粒观的知识,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在第二次备课中,通过几个题目,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自主回忆所学的微粒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归纳所学的微粒的知识,费时较多。因此,在第三次备课中,在这两个题的后面又加上了让学生归纳所学的微粒知识。 课内探究探究 第一次备课中,我把与微粒相关的内容都放在课内探究部分,课堂内容太多,学生遗忘比较严重,并且很多简答题学生知道是那么回事,但不知道怎么表达。整个课堂是老师硬拖着学生往前赶。因此在第二次备课中,把部分微粒的性质和构成的知识点放在课前延伸部分,让学生在课前回顾、整理有关微粒的知识,为课堂上完善学生的微粒观做好基础。学生画出水蒸发和水通电分解的微观示意图,但不知如何解释,因此在第三次备课时将问题分解,让学生在画微观示意图的同时思考一些问题。在自主应用,内化观念部分的题目,第一题与课前延伸有些重复,于是在第三次备课中改为信息题。 二、从效果达成看 本节课主要时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引导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主要通过观察、想象、类比、理想模型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进入奇妙的微观世界,反过来会用微粒观的知识去解释宏观现象中的许多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以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思维,帮助完善物质的微粒观。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有课前延伸部分通过构成物质的微粒和微粒性质的运用,引导学生物质的三种表述形式是统一的,化学符号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帮助学生梳理出初中化学所包含的微粒观的内容。在课内探究部分,通过学生的展示,

中考化学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构成物质的微粒

2019-2020年中考化学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构成物质的微粒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氢氧化钠、高锰酸钾等 二、分子 1、基本性质: 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 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的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三、原子 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2、离子 (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及形成:阳离子(由于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 阴离子(由于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负电 (3)、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若数字 为1时,可省略不写。 (4)、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个某种离子;表示带n个单位某种电荷的离子。 (5)、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的含义: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6)、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7)、离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离子符号前面加系数。例如:2个钠离子:2Na + 四、相对原子质量(A r ): ⑴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易错易混 1、 原子变为离子时,质子数、元素种类没有改变;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发生了改变。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练习1 1.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 .氮气 B .氯化钠 C .金刚石 D.五氧化二磷 2.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 A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分子之间有间隔 C .分子的体积很小 D .分子的质量很小 3.下列各组物质中,都由分子构成的一组是 【 】 A .金和金刚石 B .水和氨气 C .汞和氯化钠 D .干冰和硫酸铜 4.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 .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C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D . 铝原子与铝离子的化学性质相 同 5.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 .汞 B .氧气 C .金刚石 D .硫酸铜 6.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 .电子数 B .质子数 C .中子数 D .最外层电子数 7.硒在光照下导电能力提高近千倍,可用作静电复印硒鼓的材料。元素周期表中“硒”的 信息如右图所示。下列关于硒元素说法错误.. 的是 相对原子质量=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来推导原子的组成。 2.能够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情感目标: 逐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重点: 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相对质量的计算 原子的构成 探究实验:通过虚拟实验来探究原子的结构 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那么我这个物质世界构成的微粒主要有原子(atom)、离子(ion)和分子(molecule)等。 介绍: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红磷、氯化氢、味精、蔗糖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铜、铁、镁、金刚石等都是有原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等是由离子构成的。我们人类也是有很多细胞构成的,而细胞则是由许多蛋白质分子构成的。 一、分子和原子 共同点: 1.分子和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和原子都是微粒

(1)质量小,体积小 18g 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质量大约为3×10-23g 。一滴水与一个水分子比较就相当于是一个地球和一个乒乓球的体积比。 (2)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隙 3.分子和原子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能保持其化学性质 分析:水通电电解的微观分析 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水分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被解离出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形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氢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所以在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认识到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气。 总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能分为原子,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又能形成新的分子,即发生了化学变化。 分子???→?分解形成原子?? ?→?重新组合新分子 区分: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一定改变;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一般认为是不改变的;在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改变 注意:我们并不能说分子大而原子小。 联系:原子不但能直接构成物质,而且还能构成分子。 讲述: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分成原子、分子、离子等。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有什么构成的?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展示:汤姆生发现电子的阴极射线的实验过程,并介绍枣糕型原子模型。 展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 现象:绝大部分的α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有发生偏转;少部分α粒子的运动方向有所改变;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有很大的偏转,甚至是180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