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高新技术复习重点

食品高新技术复习重点
食品高新技术复习重点

食品高新技术期末复习资料

绪论

一、本课程在食品工业中的作用:(1) 实现资源开发的最大化,达到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2) 满足食品保藏、加工和消费新需要。 (3) 促进工艺、技术、设备的革新。

二、食品高新技术的范畴: 1、食品微粉碎和超微粉碎 2、微胶囊造粒技术

3、食品分离新技术

4、食品蒸煮挤压技术

5、食品杀菌新技术

6、食品无菌包装技术

7、食品保鲜技术

8、食品生物技术 三、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新技术和设备相关基本原理,特点等基本知识。 2、 学习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典型应用。 3、了解和学习新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情况。

4、 尽可能地扩充新知识(相关和交叉学科),从中求发展、求创新。

第一章 食品微粉碎和超微粉碎

粉碎:用机械力的方法克服固体物料内部凝聚力达到使之破碎的单元操作。

超微粉碎技术应用结果: 1、可以使食品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

2、可以改善食品感官性能;

3、使食品成分被充分利用;

4、改变某些食品加工过程或生产工艺;

5、食品改进或创新。

微粉碎: 原料粒度 5-10mm , 成品粒度100um 以下

? 超微粉碎: 原料粒度 0.5-5mm ,成品粒度10-25um 以下。超微粉粒度范围0.1-10um 按粉体大小划分,超微粉体可分为:

(1)微米级 1-100um ; (2) 亚微米级 0.1-1um ; (3) 纳米级 1-100nm ? 粉碎比:粉碎前后物料的粒度比。反映粉碎前后粒度变化和设备性能指标。

粉碎理论选择施力方式的一般原则:(1)粒度较小且坚硬物料-压碎、冲击、研磨。

(2)粒度大或中等硬度物料-压碎、冲击、弯曲等。(3)韧性物料-剪切或高速冲击。

(4)粒状或泥状物料-冲击、劈碎、研磨等。

? 能耗理论主要研究粉碎能耗与被粉碎物料和所得产品粒度之间的关系。 ? 三种假说:

1.Rittinger 假说(表面积假说)

2.kick 假说(体积假说):粉碎能耗与颗粒的体积呈正比,粉碎后颗粒的粒度也呈正比减

少。其中:D 和d 分别

为粉碎前后的粒度 ??

? ??-=D d K W R R 11d

D k W K K lg =

3.Bond 假说(裂缝假说):粉碎能耗与裂缝长度呈正比,裂缝长度与颗粒体积和颗粒面积均有关。假设:变形功集聚于颗粒内部的裂纹附近,产生应力集中使裂纹扩展成裂缝,裂缝 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颗粒被粉碎。

粉碎能耗统一公式 建立能耗微分式和积分式: dW-颗粒粒度减少 dx 时的粉碎能耗 x-颗粒粒度 c,n-系数 令m=n-1;k=c/n-1;D/d=i ,则 式中,m 为与物料性质,产品粒度和设备类

型等有关常数。如,方解石采用圆筒球磨机粉碎时,m 约为1.23。

粉碎至少需要两方面的能量:

1.裂解发生前的变形能-与体积有关。

2.裂解发生后出现新表面所需的表面能-与表面积有关。

超微粉碎过程特点

1. 粉碎-团聚的动态平衡过程:物料粉碎至微米及亚微米级,其表面积和比表面积显著增 加,微细颗粒相互团聚,形成二次或三次颗粒的趋势逐渐增加,在一定粉碎条件和环境下,经过一定时间后,超微粉碎处于粉碎-团聚的动态平衡过程,在此情况下,物料粉碎速度趋于变缓,即使延长粉碎时间,物料的粒度不再减小,甚至出现“变粗”趋势。

2. 粉碎过程机械化学效应: 在某些粉碎工艺和条件下,由于超微粉碎时间长,强度大,

成品粒度小除造成物料粒度减小的变化外,还因机械超微粉碎作用导致被粉碎物料晶体结构和物化性质的变化。此效应称为超微粉碎机械化学效应。

? 气流式超微粉碎基本原理:利用空气、蒸汽或其它气体通过一定压力的喷嘴喷射产生高

能气流,颗粒在气流作用下悬浮输送,相互之间发生强烈冲击、碰撞和摩擦作用,加上高速气流对颗粒剪切冲击作用,使物料粉碎并均匀混合。

? 气流式超微粉碎特点:1、粉碎比大,粉碎颗粒成品平均粒度在5um 以下;

2、设备结构紧凑、磨损小且易于维修,但动力消耗大;

3、粉碎过程设置具有一定分级作用,保证成品粒度均匀性;

4、压缩空气(过热蒸汽)膨胀吸热产生致冷作用,有利于热敏性物料的粉碎;

5、易实现多单元联合操作;

6、易实现无菌操作,卫生条件好。

? 粒度表示方法:物料粉碎后,分散状态的个体物理单元即颗粒,颗粒大小的量度即粒度。

球形颗粒:颗粒直径-粒径

非球形颗粒:

(1)按某种规定的线性尺寸表示粒径:如采用球体、立方体或长方体的代表尺寸。

(2)定义与颗粒各现象对应的当量直径(名义粒度):如 表面积为基准的名义粒度-

)11(D

d k W B B -=dx

cx dW n --=)

1(-=m i D k W

外表面积等于该颗粒表面积的球体直径。如以体积为基准的名义粒度——定义总

体积等于该颗粒体积的球体直径。

粒度分布 平均粒度:颗粒大小的平均程度,不能表示粒度分布的特征。如两批粉体平均粒径相同,具有相同粒径的颗粒数量(质量、体积)可能不同。为全面描述粉体粒度,引入粒度分布(频率分布或相对分布)。

在粒径间隔d (dc )内的所有颗粒的粒数百分数为dN ,相应的颗粒表面积和体积 百分数为dS 和dV 。 粒径的计数相对频率 粒径的表面积相对频率

粒径的体积(质量)相对频率

根据上述定义式,利用积分即可得任何粒径范围内的所有颗粒的粒数、表面积和体积(质量)百分数。

粒度分布表示方法:1、列表法 2、图解法 3、函数法

图解法:粉体粒径为横指标,分别以频率分布和累积分布数值为纵坐标可绘制出相对百分率和累积百分率曲线。其中相对百分率曲线的峰值所对应的粒径为众数粒径,指颗粒出现最多的粒径值。中位径(d 50)指累积百分率曲线上占颗粒总数50%的粒子所对应的粒径; 平均粒度:多数以粒数频率分布进行加权平均,平均时,采用基准可以不同,平均的方法也可以不同,相应有几种平均粒度计数方法。

重点掌握算术平均,几何平均和调和平均粒度计算方法。

试计算几何平均粒度d GM 和调和平均粒度d HM

超微粉碎或微粉碎的应用

一、巧克力

超微颗粒的多相分散体系,分散相为细小的糖和可可,连续相为油脂。巧克力重要的 质构特征:口感细腻滑润。

决定因素:巧克力配料的粒度;平均粒度25um ,大部分在15-20um;口感细腻;平均粒度大于40um,口感粗糙。

加工关键技术:初磨-微粉碎(辊磨、盘磨机)50-125um , 精磨-超微粉碎(五辊精磨和球磨机) 15-20um , 精炼-改形:不规则形状变为光滑球体(旋转式精炼机),其中精磨是保证巧克力口感特征的关键。

)(dc d dN

f N =)(dc d dS f S =)

(dc d dv f v =

第二章微胶囊造粒技术

?微胶囊造粒技术:利用天然和合成高分子材料,将分散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封装包埋在一种微型胶囊内形成一种固体微粒产品的技术。

?微胶囊功能

1、改变物料的理化性质:(1)固体化有利于加工、储藏和运输;

(2)改变物料密度或体积;(3)改变物质性能

2、隔离物料间相互作用,保护敏感性物料

3、掩蔽不良风味、降低挥发性

4、控制释放

5、降低对健康的危害,减少毒副作用

喷雾干燥、喷雾冻凝法、空气悬浮法

?喷雾冻凝法与喷雾干燥法比较

1)相同点:芯材分散于已液化的壁材中;喷雾法造粒;外界条件固化囊壁。

2)不同点:壁材液化方式不同和壁膜固化手段不同,喷雾干燥法是将混合物经雾化器

雾化成小液滴,形成湿胶囊,在喷雾干燥室内使之与热气流直接接触,使溶解壁材

的溶剂瞬间挥发除去,促使壁膜形成与固化,而喷雾冻凝是将混合物喷雾于冷空气

流中,使囊膜凝固而成微囊。

空气悬浮法:空气悬浮法是流态化与微胶囊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微胶囊造粒方法。

原理:当空气流速界于临界流态化速度和悬浮速度之间时,固体颗粒在流化床所产生的空气流中剧烈翻滚运动,将壁材溶液以喷雾形式喷射于颗粒表面,支持悬浮颗粒的流气流使壁材溶液中的溶剂蒸发,使芯材上沉积壁膜,完成芯材的包埋和固化过程。

适用范围:芯材为固体颗粒

水相分离法分类:单凝聚法和复凝聚法(凝聚机理不同)

(一)单凝聚方法

1、使用无机盐的单凝聚法:

(1)明胶与无机盐单凝聚法-盐析反应(2)聚乙烯醇与无机盐的单凝聚法

2、调节pH值的凝聚法:高分子电解质电离与pH值有关。

3、使用非溶剂的单凝聚法:亲水性有机溶剂破坏水溶性高分子在水中溶解作用。

4、使用亲水性更强的高分子单凝聚法:在高分子溶液中加入水溶性比它更强的高分子浓

溶液,从而引发高分子浓缩而凝聚,形成微胶囊。

(二)复凝聚法

1、原理:当一种带正电荷的胶体溶液与一种带负电荷的胶体溶液混合时,由于电荷中和作用形成一种复合物,使包埋材料溶解度降低,从溶液中凝聚析出,形成微胶囊。

复凝聚条件:两种聚合物离子电荷相反;离子数量相等。

2、影响凝聚相的构成和数量的因素:体系pH,温度、浓度和盐含量

3、明胶-阿拉伯胶复凝聚法

明胶:两性高分子电解质,等电点pH=4.9,等电点以下,带正电荷的粒子;等电点以上,带负电荷的粒子

阿拉伯胶:水中带负电荷(pH<3除外)-阴离子型高分子电解质

4、控制工艺:A..稀释法-其他条件不变,加温水调节溶液浓度。

B.pH调节法-调节溶液pH值,形成凝聚。

C.温度调节法-壁材溶液保持浓度和pH最佳调节,通过与芯材混合升温实现包埋。

油相分离法

1、原理:以有机溶剂溶解壁材聚合物,加入水溶性芯材调成三种互不相溶的化学相,通过

絮凝剂或其他方法使壁材相溶解度降低而凝聚出来,实现微胶囊化。

2、基本方法

A)溶剂-非溶剂法:将可凝胶的聚合物乳化分散在有机溶剂中,形成凝胶聚合物液滴,然后加入非溶剂(有机溶剂或水),使聚合物沉淀于液滴上。

B)加入高分子聚合物的油相分离法:聚合物引发与温度引发相结合工艺。首先制备聚合物稀溶液,然后加入另一种聚合物引发相分离,随温度升高,亲水性成膜聚合物溶解性降低,形成微胶囊。

C)改变温度的油相分离法:一种壁材,室外基本不溶,高温溶解度较大,改变温度使聚合物相分离成凝聚液滴,包埋芯材。

复相乳液法(挥发溶剂沉积法)

?原理:将壁材和芯材混合物以微滴状态分散到介质(挥发性)中,然后挥发除去分散液滴中的溶剂形成囊壁。挥发除去介质方法:加热、减压、溶剂萃取、冷冻干燥、水中干燥法和油中干燥法。

界面聚合::利用分散相(水相)和连续相(有机相)中的溶解单体,在液-液相界面产生聚合反应(缩聚反应和加聚反应)生成高分子聚合物(壁材),实现对芯材包埋。

有缩聚反应、加聚反应

●特点:界面反应速度快,囊壁薄,具有半透性;囊壁可塑性小,不易变性;胶囊大

小均匀,粒径可控;不适合对酸敏感物料(反应产酸)和食品物料(单体残存)包埋。

原位聚合法:利用一种单体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聚合反应生成聚合物膜包埋芯材,实现芯材的微胶囊化。

●与界面聚合法区别

1.单体和催化剂位于芯材液滴的内部或外部,形成聚合物不可溶;固体芯材原位聚合,单

体和催化剂位于微胶囊介质中;、

芯材为液体时,单体和催化剂位于芯材液滴的内部或位于微胶囊化的介质中;单体来源于微胶囊化介质,包括水、有机溶剂或气体。

2、界面聚合由两种单体反应生成薄膜。它们分别位于芯材液滴内部和外部,分散相和连续

相均是活性单体的库源。

3、反应类型:(1)均聚反应:(2)共聚反应:(3)缩聚反应:

4、反应需使用催化剂,反应时间一般较长,控制聚合物沉积较困难,实际应用少。

分子包囊法:利用β-环糊精作为包囊介质,一种分子水平上形成的微胶囊

?微胶囊产品的质量评定

1)囊形和粒径:形状规则统一、大小均匀、粒径分布集中,满足结构要求、不影响芯材释

放。如双膜微胶囊应界面清晰。

2)释放速率(溶出速率):微囊片剂用转篮法(50r/min)和改进烧杯法测定。

3)芯材含量测定:a.含挥发油类芯材:蒸馏法和索氏抽提法;b.溶剂提取法;c.水提取法

4)包埋量和包埋率:包埋率越高越好。

微胶囊造粒技术在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上的应用

(一)固定化酶的特点

1、优点: (1)产物与底物易分离(2)可长时间反复分批或装柱连续反应

(3)提高酶稳定性(4)提高得率,提高产物质量(5)降低生产成本(6)简化提纯工艺(7)较水溶性酶更适合多酶反应(8)反应过程可控

2、固定化细胞优点:(1)省去酶分离(2)无需辅酶再生(3)细胞生长停滞时间短(4)细胞多,反应快(5)抗污染能力强(6)可实现连续化发酵

(7)分离提纯无需去除细胞(8)提高细胞稳定性

(9)可反复连续使用,节约养料消耗(10)避免反馈抑制和产物消耗

3、缺点:(1)菌体自溶影响产物纯度(2)细胞蛋白酶对产物分解

(3)细胞多酶引起副产物形成(4)细胞膜造成底物渗透和扩散

第三章微波技术应用

?加热常用:915MHz、2450MHz

?微波加热特点:(1)加热速度快(2)加热均匀性好(3)加热易于瞬时控制(4)加热选择性好(5)热效率高

?微波加热原理:被加热的介质是由许多一端带正电,另一端带负电的分子(偶极子)组成。在没有电场作用下,这些偶极子在介质中作杂乱无规则运动,当介质处于直流电场作用下,偶极子分子重新排列。带正电一端朝向负极,带正电一端朝向正极,杂乱无规则排列的偶极子,变成有一定取向的有规则排列的偶极子。即外加电场给予偶极子一定“位能”。

若改变电场方向,则偶极子的取向也随之改变。若电场迅速交替改变方向,则偶极子也

随之作迅速摆动,由于分子热运动和相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偶极子随外加电场方向改变而作规则摆动受到干扰和阻碍,即产生类似摩擦作用,使分子获得能量,并以热的形式表现出来,表现为介质升温。

计算公式 ? 介质吸收微波功率(能量) P -单位体积介质吸收微波功率w/m 3; E -电场强度v/m ; -真空介电常数 8.854×10-12 -介质相对介电系数; -介质损耗角正切; -介质相对损耗系数 电场强度 P 0-微波功率, Z -阻抗, b -波导窄边尺寸

2 、 物料温升计算式 -物料密度kg/m

3 -比热容J/kg k

? 微波穿透深度计算式

影响微波加热因素分析

1、频率:微波频率越高,加热速度越快。

2、电场强度:微波加热功率大,电场强,加热速度快。

3、物料介电性质:不同介质,介电系数和损耗角正切不同。加工物料含水量越大,其介

质损耗越大。

4、物料密度:介电系数随物料密度呈近似线性关系增加。

5、物料比热容比热容小的物料温度升高速度快。

微波加热设备

1.按被加热物料和微波场作用形式分类:

驻波场谐振腔加热器、行波场波导加热器、辐射型加热器、慢波型加热器

2.按加热器结构分类:箱式微波加热器、隧道式、平板式、波导式(行波场波导加热器)。 微波加热器的选择

(一)影响微波加热器选择的因素

食品种类和形状不同,加工规模和要求不同,考虑以下因素。

频率选择:

(1)加工食品的体积和厚度:厚度较大和体积较大食品- 915MHz

(2)加工食品含水量和介质损耗:一般含水量越大,介质损耗越大;微波频率越高,介质

损耗越大。含水量越高食品-915MHz 含水量低的食品-2450MHz

(3)生产量和成本:915MHz 磁控管-30kW 或60kW , 2450MHz 磁控管-5kW

2

02E tg f p r δεεπ=0εr ε

δtg δεtg r b Z

P E ?=

0c

tg fE T r ρδε/1056.5211-?=?ρC δ

επλtg D r =

915MHz磁控管工作效率比2450MHz高10%-20%

(4)设备体积:2450MHz的磁控管和波导小,加热器较915MHz小。

(二)加热器型式选择

大批量连续生产-有输送带的连续加热器;小批量、间歇式加工-箱式加热器;

薄片物料-开槽波导或慢波结构加热;较大或形状复杂物料-隧道式加热器。

食品微波干燥

(一)微波干燥过程与微波干燥特点

a、微波干燥过程:微波加热属内部加热,干燥时,最内层首先干燥,最内层水分蒸发迁移至次内层,外层水分愈来愈高,随干燥进行,外层传热系数不会降低。微波干燥中,水分由内层向外层迁移速度快,干燥速度快于一般干燥。

b、微波干燥优点:1、生产能力大,厂房利用率高;2、干燥速度快,时间短

3、产品质量好。干燥均匀,温度易控,保证感官和营养质量;

4、含菌少,多孔结构有利于复水。

5、卫生条件好。不易受外界环境污染。?微波膨化原理:微波能量到达物料深层转换成热能,将使物料深层水分迅速蒸发形成较高的内部蒸汽压力条件,迫使物料膨化。并依靠气体的膨胀力带动组分中高分子物质的结构变性,从而使之成为具有网状组织结构特征,定型成为多孔状物质的过程。利用微波膨化技术加工食品能最大限度的保存食品原有的营养成分,加工时间短,膨化、干燥、杀菌工艺同时完成。

微波杀菌作用

(一)食品微波杀菌作用机理

?热效应:微波作用于食品,食品吸收微波能,温度升高,使食品中微生物受高温热作用,蛋白质变性,使细菌失去营养、繁殖和生存的条件而死亡。此杀菌作用机制属微波加热产生的致死效应。

?非热生化效应:微波作用使微生物在其生命化学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带电粒子的生物性排列组合状态和运动规律发生改变,即其生理活性物质发生变化。同时微波电场改变细胞膜断面的电位分布,影响细胞周围电子和离子浓度,从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能,细菌因此营养不良,不能正常新陈代谢,细菌结构功能紊乱,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而死亡。此外,决定细菌正常生长和稳定遗传繁殖的核酸(RNA)和脱氧核糖酸(DNA),是由若干氢键紧密连接而成的卷曲形大分子。足够强的微波场可以导致氢键松弛、断裂和重组,从而诱发遗传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甚至断裂,中断细胞正常繁殖。

第四章食品分离新技术

?膜浓缩:若通过膜的仅是溶剂,则溶液实现浓缩。

?膜分离:若通过膜的不仅是溶剂,而且有选择性通过某些溶质组分,达到溶液中不同溶质分离目的。

?反渗透基本原理:利用反渗透膜选择性透过溶剂的性质,对溶液施加超过渗透压的压力,使溶剂通过反渗透膜而与溶液分离。

●临界孔径:膜表面必须优先吸附水,在表面形成纯水层。纯水层厚度约为两个分子

(1-2nm)的厚度。膜表面的孔必须有适宜的孔径,当孔径为吸附水层厚度的2倍时,能获得最大的分离效果和最高的渗透通量,该孔径称为临界孔径。

?微滤:当过滤分离粒子直径为0.1um数量级时,以膜两侧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过滤过程。?超滤:当孔径进一步减少至10-7-10-9m数量级时,以膜两侧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过滤。?纳滤:用于分离比超滤更小的粒子或分子,其推动力也是压差,一般认为是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的操作;表面分离层由聚电解质构成,对无机盐有截留作用。纳滤膜微孔为1nm左右。

三、膜分离装置和工艺

膜组件:一定面积膜以某种形式组成的器件。膜装填密度可达每立方米几万平方米的膜面积。

?膜组件类型:平板型、园管型、螺旋卷型和中空纤维型

膜组件选择:根据被分离溶质性质和不同加工要求考虑价格、操作条件和膜性能来选择。

超滤:分离、提纯、浓缩和澄清反渗透:浓缩

若溶液粘度不高,且分离过程中变化不大,采用中空纤维或卷式膜组件;

采用超滤和反渗透进行浓缩时,选择管式和板式膜组件。

膜分离在食品工业中的典型应用

1、在乳品工业中的应用:目前膜技术在乳品工业中的应用主要有:乳品除菌及浓缩、乳品的标准化、乳蛋白浓缩、乳清的回收与加工利用、牛奶的组分分离、乳清脱盐等。

2、膜分离在饮料工业中的应用:果汁澄清、集成膜技术浓缩果汁、

3、在纯净水和矿泉水制备中的应用

根据水来源和水质情况,按国家瓶装水的标准要求, 采用下列工艺流程生产都能达到要求。

1)、二级反渗透系统(在水质硬度较高的地区可增加软化工序)

2)、一级反渗透系统3)、超滤、反渗透系统

4、其他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低聚糖、水溶性大豆多糖、食醋澄清除

菌、酱油澄清除菌

超临界流体萃取:利用临界压力和临界温度以上的流体,它与待分离溶质具有异常相平衡行为和传递性能、且它对溶质溶解能力随压力和温度改变而在相当宽的范围内变动的特性而达到溶质分离的一项新技术。

特点:1、具有广范的适应性。2、萃取效率高,过程易于控制。3、分离工艺流程简单。

4、分离过程可能在接近室温下完成,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料。

5、需在高压下操作,设备及工艺技术要求高,投资较大。

?超临界流体性质

1、超临界流体的P-V-T性质:在稍高于临界点的温度区域,压力稍有变化,将引起密度很大变化。超临界流体密度已接近该物质的液体密度。其对液体和固体的溶解性与常规液体相当,但此时状态仍为气态,具有高的扩散性。

2.超临界流体的传递性质:溶质的扩散系数为温度和压力的函数。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扩散系数与在通常液体中相比高出50-100倍。因此, 对动物或植物组织中有效成分进行萃取时, 具有高度的质量传递速率。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的粘度在1-3×10-4范围内, 与通常的有机溶剂粘度0.2-3×10-2相比, 仅为1/10左右。这使得萃取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完成。

3、超临界流体的溶解性能: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与密度有关系,在临界区附近,操作压力和温度的微小变化,引起流体密度的大幅度变化,从而影响其溶解能力。

?影响超临界流体溶解能力的因素包括:压力、温度、萃取剂和溶质性质。

(1)压力的影响:随压力增加,化合物溶解度均呈现急剧上升现象,特别在临界压力附近各化合物溶解度增加值达2个数量级以上。

(2)温度影响:温度对二氧化碳流体中溶质溶解度的影响较复杂。一般温度增加,物质在二氧化碳流体中溶解变化往往出现最低溶解度值现象。

(3)溶质和溶剂性质:溶质能否被萃取与萃取剂选择关系密切。超临界流体萃取剂应具良好的选择性。按相似相溶原理,选择超临界流体与被萃取物质的化学性质越相似,溶解能力越大。对二氧化碳流体,许多溶质在其中均有较高的溶解度。化合物分子量越大,极性越强,其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溶解度越低。

(4)提携剂的影响:单一超临界流体溶剂对某些物质的溶解性和选择性不高,影响其应用。

为了增加溶解性,在超临界流体溶剂中加入少量第二溶剂,可增加其对某些物质溶解能力。

?固相物料萃取的基本流程a、等温法;b、等压法;c、吸附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一)脱咖啡因(二)啤酒花萃取

(三)萃取和精制小麦胚芽油(四)茶叶脱咖啡因(五)萃取油脂和胆固醇第五章蒸煮挤压技术

食品挤压技术是指物料经预处理(粉碎、调湿、混合) 后,经机械作用强制使其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孔口(模具) ,以形成一定形状和组织状态的产品。集混合、搅拌、破碎、加热、蒸煮、杀菌、膨化及成型等为一体的高新技术。

?食品蒸煮挤压技术特点:1、通用性强、适用范围广2、产品质量高3、生产成本低

4、生产效率高、能耗低

5、原料利用率高、无污染

6、连续化生产容易、生产工艺简单?蒸煮挤压食品特点1、营养损失少, 易消化吸收2、口感好, 食用方便

3、不易“回生”, 有利于长期储

4、产品卫生水平高、保存性能好

螺杆式挤压机的挤压过程可分为3 个阶段, 即进料、压缩熔融、均化定量。

?双螺杆挤压机的特点:(1)强制输送、(2)混合作用、(3)自洁作用(4)压延作用?挤压膨化原理:含有一定水分的食品物料在挤压机中受到螺杆推力的作用,套筒内壁、反向螺旋、成型模具的阻滞作用,套筒外壁的加热作用以及螺杆与物料和物料与套筒之间的摩擦热的加热作用,使物料与螺杆套筒的内部产生大量的摩擦热和传导热。

●膨化度=膨化制品的截面积/ 挤压机模具孔口的截面积

?挤压膨化食品:直接膨化食品和间接膨化食品

?挤压组织化:对含有较多蛋白质的原料在挤压机内,受到剪切和摩擦作用,使维持蛋白质三级结构的氢键、范得华力、离子键、双硫键被破坏,形成相对呈线性的蛋白质分子链,在一定温度和水分下,随剪切力和定向流以及热变性作用下,挤出形成一定纤维结构和多孔结构的蛋白质。

?挤压过程中食物原料主要成分的变化

(一)挤压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变化(1)、淀粉糊化:淀粉在挤压过程中通常是一个低水分状态下的糊化过程(2)部分降解和糊精化(3)纤维素:经挤压处理后,可溶性膳食纤维的量会相对增加。(4)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果葡糖浆:糖加入降低产品膨化度,降低淀粉糊化度。(二)蛋白质的变化:(三)脂肪变化(四)维生素和矿物质变化:维生素A、C 和B2的变化较大(五)水的变化

食品生物技术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食品生物技术试题 甘肃农业大学12级食品质量与安全-李红科 一、单项选择题 1 通过()和酶工程处理废弃物,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环境污染( A )A发酵工程 B基因工程 C蛋白质工程 D酶工程 2 ()是生物技术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和制造中的应用的一个学科(B) A微生物学 B食品生物技术 C生物技术 D绿色食品 3 在引起食品劣变的因素中(C)起主导作用 A虫害 B物理因素 C微生物 D化学因素 4下列哪些食品保藏方法不属于物理保藏法(B) A脱水干燥保藏法 B熏制保藏法 C冷藏保藏法 D罐藏法 5 细胞工程包括动植物题的体外培养技术、()、细胞反应技术。 A细胞改造 B细胞修饰 C细胞杂交 D细胞衰老 6 自然选育过程中采取土样时主要选择()之间的土壤(B) A 3-10cm B 5-15cm C10-15cm D 10-20cm 7 下列不属于真空冷冻干燥法中冷冻干燥的步骤是(B) A制冷 B高压 C供热 D抽真空 8 食品生产中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是(D) A GMP B ISO C CCP D HACCP 9 下列不属于纯种分离的常用方法的是(B) A 组织分离法 B 单孢分离法 C 划线分离法 D 稀释分离法 10 下列分离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的特点的是(B) A稀释分离法 B划线分离法 C组织分离法 D 单孢分离法11()是采样与生产相近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通过三角瓶的容量进行小型发酵试验,以求得适合于工业生产用菌种(C) A 培养 B 分离 C 筛选 D 鉴定 12 诱变育种是以(C)为基础的育种 A自然突变 B 基因突变 C 诱发突变 D 基因重组 13 在整个诱变育种工作中,工作量最大的是(A) A 筛选 B 分离 C 鉴定 D 培养 14 分子育种是应用()来进行的育种方式(B) A 酶工程 B 基因工程 C 蛋白质工程 D 细胞工程 15 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后的菌株被称为(B) A“蛋白菌” B“工程菌” C “酶菌” D“细胞菌” 16冷冻保藏的温度一般要求在( C )摄氏度 A 1 B-10 C -20 D-5 17 发酵工业中培养基所使用的碳源中最易利用的糖是(A) A葡萄糖 B蔗糖 C淀粉 D乳糖 18(A)是人工配制的提供微生物或动植物生长、繁殖、代谢和合成人们所需要产物的营养物质和原料。 A培养基 B人工培养基 C合成培养基 D天然培养基 19 在引起肉腐败的细菌中,温度较高时(B)容易发育

中级食品检验工理论知识试题及答案

中级食品检验工理论知识试题及答案职业技能鉴定试卷 1、试卷时间:120分钟。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标封处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和所在单位的名称。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规定的位置填写您的答案。 4、不要在试卷上乱写乱画,不要在标封区填写无关的内容。 一二总分 得分 得分 评分人 1. 我国电力的标准频率是( )Hz。 (A)220 (B)110 (C)60 (D)50 2. 用酸度计测定溶液的PH值时,甘汞电极的( )。 (A)电极电位不随溶液PH值变化 (B)通过的电极电流始终相同 (C)电极电位随溶液PH值变化 (D)电极电位始终在变 3. 俗称氯仿的化合物分子式为( )。 (B)CHCl 43 (A)CH (C)CHCl (D)CHCl 223 4. 原子是由( )和电子所构成的。 (A)原子核 (B)质子 (C)中子 (D)质子、中子和正电荷 5. 可检查淀粉部分发生水解的试剂是( )。

(A)碘水溶液 (B)碘化钾溶液 (C)硝酸银溶液 (D)硝酸银溶液、碘水溶液 6. 当用标准碱溶液滴定氨基酸时(酚酞为指示剂),常在氨基酸中加入( )。 (A)乙醇 (B)甲醛 (C)甲醇 (D)丙酮 7. 下列不影响沉淀溶解度的是( )。 (A)加入难溶于水的化合物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 (B)在BaSO 沉淀中加入KNO 43 (C)在CaCO沉淀中加入盐酸 24 +(D)在AgCl沉淀中加入H 8. 强电解质水溶液可以导电是因为( )。 (A)强电解质是导体 (B)水能导电 (C)强电解质水溶液有正负离子 (D)强电解质水溶液有自由电子 9. 下面的( )项为食品标签通用标准推荐标注内容。 (A)产品标准号 (B)批号 (C)配料表 (D)保质期或保存期 10. 下列试剂在薄层色谱法测苯甲酸含量过程中未采用的是( )。 (A)乙醚 (B)氯化钠 (C)无水亚硫酸钠 (D)无水乙醇 11. 下面对GB/T 13662-92代号解释不正确的是( )。 (A)GB/T为推荐性国家标准 (B)13662是产品代号 (C)92是标准发布年号 (D)13662是标准顺序号 12. 双二硫腙光度法测Pb,选用波长为( )。 (A)510nm (B)440nm (C)660nm (D)540nm 13. 缓冲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酸或碱时,溶液的( )不发生显著改变。 (A)PK酸 值 (B)浓度 (C)缓冲容 (D)pH值 14. 食品卫生检验需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接种,为使接种室达到无菌状态,一般采用()方法是正确的。 (A)30W紫外线灯开启1h 后关灯操作 (B)30W紫外线灯开启隔夜,关灯操作 (C)在紫外线灯开启下操作 (D)开启紫外线灯1h后关灯在酒精灯下操作 15. 在检验肠道细菌时应将培养物置()培养。

酶工程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酶工程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生物工程是现代科技的一项高新技术,酶工程是生物工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自从1906年人类发现了用于液化淀粉生产乙醇的细菌淀粉酶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酶制剂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加工、纺织、洗涤剂、饲料、医药等行业,给这些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酶是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蛋白质,其催化反应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国际生物化学联合会把酶分成六大类---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水解酶类、裂合酶类、异构酶类、合成酶类。本文将简要介绍几种常用于食品加工中的酶的特性及其作用机理。简而言之,酶工程就是将酶或者微生物细胞,动植物细胞,细胞器等在一定的生物反应装置中,利用酶所具有的生物催化功能,借助工程手段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有用物质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一门科学技术。它包括酶制剂的制备,酶的固定化,酶的修饰与改造及酶反应器等方面内容。酶工程的应用,主要集中于食品工业,轻工业以及医药工业中。 一、酶工程技术简介 1.酶制剂的生产来源 酶制剂的生产酶的来源主要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最早人们多从植物、动物组织中提取,例如从动物胰脏和麦芽中提取淀粉酶、从动物胃膜,胰脏、木瓜、菠萝中提取蛋白酶。它们大多数由微生物生产,这是因为微生物种类多,几乎所有酶都能从微生物中找到,而且它的生产不受季节、气候限制;由于微生物容易培养,繁殖快,产量高,故可在短时间内廉价地大量生产。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又为酶产量的提高和新酶种的开发开辟了新的途径。基因工程技术的最大贡献在于,它能按照人们的意愿构建新的物种,或者赋予新的功能。虽然目前基因工程

还未形成大规模的产业,但是它作为一种改良菌种,提高产酶能力,改变酶性能的手段,已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例如利用改良的过氧化物酶能够在高温和酸性条件下脱甲基和烷基,生产一些食品特有的香气因子。基因工程菌生产a一淀粉酶是目前人们研究最多的课题,美国CPC国际公司的Moffet研究中心,已成功地采用基因工程菌生产了a一淀粉酶,并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批准。此外,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葡萄搞异构酶,纤维素酶,糖化酶等酶活力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酶的纯化 酶的纯化属于一种后处理工艺,包括粗制工艺与精制工艺,对超酶液进行浓缩精制是生产高质量酶制剂的重要环节,目前采用的技术主要有沉淀法,吸附法和色谱法,分子筛分法,陈结法,减压浓缩法和电泳法等。 3.酶的固定化技术 酶的固定化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手段,把酶束缚在一定的区域内,使其在一定的范围内起催化作用。固定化技术是酶工程的关键技术之一,自从1969年世界上第一次使用固相酶技术以来,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应用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生产高果糖浆是现代酶工程在工业生产中最成功、规模最大的应用。固定化酶可用于处理液态食品,价格昂贵的酶经固定化后,可以提高稳定性,降低成本,延长使用寿命,实现连续化和自动控制,减少精制过程中沉淀,过滤等操作费用。

食品生物化学复习题

第一章糖 1.糖概念、糖的生物学功能。 2.糖的分类并举例。 3.葡萄糖在水溶液中分子存在形式。 4.单糖的性质(单糖的氧化、成脎作用) 5.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的分子组成、糖苷键类型、及其性质。 6.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的分子组成、糖苷键类型、有无还原性。 第二章脂类和生物膜 1.脂质(脂类)概念、脂类的生物学功能 2.三酯酰甘油的化学性质。 3.血浆脂蛋白的组成及其主要生理功能。 4.膜蛋白的分类及其各自特点。 5.生物膜结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 6.生物膜的物质运输方式。 第三章核酸 1.核酸水解。 2.DNA和RNA化学组成的异同点。 3.核苷酸的生物学功能。 4. DNA的一级结构、RNA的一级结构. 5.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及稳定因素 6.核酸的颜色反应。 7.核酸的变性、变性的本质、变性后变化 8.核酸的复性、复性的本质、复性后变化。 9.增色效应、减色效应、解链温度、核酸杂交 第四章蛋白质 1、蛋白质的概念、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2、蛋白质中氮的含量,会计算题。 3、2种酸性氨基酸、3种碱性氨基酸。 4、氨基酸等电点,并会判断在不同的pH条件下氨基酸带什么电荷。 5.肽键、肽键平面 6、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一级、蛋白质二级、超二级结构、结构域、蛋白质三级和蛋白质四级结构的概念以及维持其结构的化学键。) 7、蛋白质等电点,并会判断在不同的pH条件下蛋白质带什么电荷。 8.蛋白质胶体性质维持的因素。 9.蛋白质沉淀的分类及蛋白质沉淀的方法。 10.蛋白质变性、本质及变性后性质的改变。 第五章酶 1.酶与一般催化剂相比的共性和特性。 2.单体酶、寡聚酶、多酶体系、全酶、辅酶、辅基、酶的活性中心、同工酶 3.酶可分为哪6大类。 4.影响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因素。 5.酶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因素。 第六章维生素与辅酶 一些常见的维生素缺乏症。 第七章生物氧化 1.生物氧化与非生物氧化的异同点。 2.呼吸链(即电子传递链)的概念、组成。 3.电子传递链抑制剂概念及其抑制部位。 3. 生物氧化、底物水平磷酸化、电子传递链磷酸化、P/O 4.化学渗透学说的内容。 5.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6.两种穿梭系统的比较。 第八章糖代谢 1..EMP反应过程、限速酶、能量计算、生物学意义。 2.TCA反应过程、限速酶、能量计算、生物学意义。 3. 糖异生的三步不可逆反应、生物学意义。 4.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第九章脂代谢 1.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会能量计算(16个碳原子或18个碳原子饱和脂肪酸彻底氧化分解的能量计算)。 2.酮体有哪三种? 3.脂肪酸合成和β-氧化的比较。 4.糖代谢与脂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十章蛋白质代谢 1.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有哪几种? 2.鸟氨酸循环(即尿素循环)小结。 3.一碳基团、.翻译 4.什么是密码子?遗传密码有何特点? 5.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

食品检验工题库答案版汇总

食品检验工题库+答案版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 1、我国电力的标准频率是( D )Hz。 A、220 B、110 C、 60 D、50 2、标准是对( D )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 A、单一 B、复杂性 C、综合性 D、重复性 3、实验室安全守则中规定,严格任何( B )入口或接触伤口,不能用( B )代替餐具。 A、食品,烧杯 B、药品,玻璃仪器 C、药品,烧杯 D、食品,玻璃仪器 4、若样品中脂肪含量超过10%,需用( C )提取3次。 A、酒精 B、丙酮 C、石油醚 D、CCl 4 5、滴定管的最小刻度为( B )。 A、0.1ml B、0.01ml C、1ml D、0.02ml 6、下面对GB/T 13662-92代号解释不正确的是( B )。 A、GB/T为推荐性国家标准 B、13662是产品代号 C、92是标准发布年号 D、13662是标准顺序号 7、用酸度计测定溶液的PH值时,甘汞电极的( A )。 A、电极电位不随溶液PH值变化 B、通过的电极电流始终相同 C、电极电位随溶液PH值变化 D、电极电位始终在变 8、俗称氯仿的化合物分子式为( B )。 A、CH 4B、CHCl 3 C、CH 2 Cl 2 D、 CH 3 Cl 9、可检查淀粉部分发生水解的试剂是( D )。 A、碘水溶液 B、碘化钾溶液 C、硝酸银溶液 D、硝酸银溶液、碘水溶液 10、仪器中的光源基本功能是( C ) A、发光 B、发热 C、发射被测元素的特征辐射 D、无很大的作用 11、预包装商品是销售前预先用包装材料或者包装容器将商品包装好,并有预先确定的( C )的商品。 A、使用方法; B、产品的性质; C、量值(或者数量) D、内容物种类 12、标注净含量为50g<Q n≤200g的产品净含量标注字符高度不得低于( B )m m A、2 B、3 C、 4 D、6 13、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气体,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最大值所需要的时间是( B )。 A、固定时间 B、死时间 C、保留时

高新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高新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和食物安全的基础,同时也是承载着国民营 养健康的民生产业。随着当前全球一体化趋势、自然资源短缺与环境压力、国际金融危机和人们对食品营养质量与安全的广泛关注,食品工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食品资源利用率和增值加工程度,实现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 1高新技术在杀菌工艺中的应用 1.1脉冲磁场杀菌技术 脉冲磁场杀菌技术是利用高强度脉冲磁场发生器向螺旋线圈发出的强脉冲磁场,食品微生物受强脉冲磁场的作用导致细胞跨膜电位、感应电流、带电粒子洛伦兹力、离子能量等的变化,致使细胞的结构被破坏,正常生理活动受影响,从而导致微生物死亡。与热杀菌比较,该方法具有杀菌时间短、能耗低、杀菌温度低、能保持食品原有的风味等特点。高梦祥等研究结果表明,经磁场杀菌后的牛奶,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已达到商业无菌要求。马海乐研究表明,西瓜汁的高强度脉冲磁场杀菌效果与脉冲磁场的强度和脉冲数有密切的关系。 1.2超高温杀菌技术 食品工业中,加热杀菌在杀灭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理想的加热杀菌效果应该是在热力对食品品质的影响程度限制在最小限度的条件下,迅速而有效地杀死存在于食品物料中的有害微生物,达到产品指标的要求。超高温杀菌是达到这一理想效果的途径之一。将流体或半流体在2s—8s加热到135℃—150℃,然后再迅速冷却到30C,-,40℃。这个过程中,微生物细菌的死亡速度远比食品质量受热发生化学变化而劣变的速度快,因而瞬间高温可完全

杀死细菌,但对食品的质量影响不大,几乎可完全保持食品原有的色香味。现在,超高温杀菌技术广泛应用于牛乳、果汁、茶、酒、矿泉水等多种液体饮料和食品。 1.3辐照杀菌技术自从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专家委员做出辐照剂量10 kGy不会产生毒理学危害,不会引起特殊的营养学和微生物学问题的结论以来,食品辐照的应用有了显著进展。食品辐射技术是利用辐射源放出穿透性很强的y一射线或电子射线来辐照食品,利用射线产生的辐射能对食品进行杀菌,从而使食品在一定时期不变质的技术。辐照对微生物的致死作用主要在于它引起物质电离,其产生的带电粒子导致遗传物质DNA断裂,从而可以造成微生物细胞的损伤和死亡。辐照技术特点是穿透力强,不提高物料的温度,因此特别适用于不耐热物料的灭菌以及已包装封好的整瓶、整袋、整盒制品的灭菌,可极大减小成品再染菌的机会。辐照技术在动物性食品加工中主要用于肉的保鲜和蛋类的辐照杀菌。慧研究表明,选择性辐照杀菌可有效地延长肉类及其制品的冷冻期。 1.4电磁杀菌技术 电磁场能对食品中的最小单位进行有效的加工,有着其它加工方法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应用于食品工业中的电磁技术有静电场、电泳、电渗析、微波加热、远红外线加热、涡流加热、紫外光辐射、交变磁场杀菌等。目前国外已用交变磁场对酿造调味品如味精、醋、酱油、酒等进行杀菌,杀菌后产品品质好,货架期明显延长。 2高新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食品安全与人民健康密切相关。随着食品生产过程中新技术、新原料、新产品的采用,以及国际上发生的二嗯英、疯牛病、口蹄疫、斯特菌、丙烯酰胺、禽流感、三聚氰胺等食物污染和禽畜疾病,保障食品安全已成为国际共识,各种高新技术也广泛应用于食品的安全检测。

(完整版)食品生物技术导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诱变育种:利用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再通过适当的筛选方法获得所需高产优质菌种的方法。 代谢控制发酵:是指利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方法,人为的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使之合成、积累、分泌我们所需要的产品的过程。 寡核苷酸介导诱变(oligonucleotide-directed mutagenesis): 指在DNA水平上改变氨基酸 的编码序列,也称定点诱变(site-specific mutage nesis); 补料分批培养:在分批培养过程中补入新鲜的料液,以克服营养不足而导致的发酵过早结束的缺点。临界溶氧浓度:指不影响呼吸所允许的最低溶氧浓度。 诱导酶:有些酶在通常的情况下不合成或很少合成,当加入诱导物后就会大量合成,这样的酶叫诱导酶 固定化酶: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酶束缚于水不溶的载体上,或将酶束缚于一定的空间内,限制酶分子的自由流动,但能使酶发挥催化作用的酶 非水酶学:通常酶发挥催化作用都是在水相中进行的,研究酶在有机相中的催化机理的学科即为非水酶学? 抗体酶: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免疫球蛋白,属于化学人工酶 细胞培养:是指动植物细胞在体外条件下的存活或生长,此时细胞不再形成组织. 愈伤组织:在人工培养基上由外植体长出来的一团无序生长的薄壁细胞。 接触抑制:细胞从接种到长满底物表面后,由于细胞繁殖数量增多相互接触后,不再增加。细胞系:原代细胞经第一次传代后,形成的细胞群体,即具有增殖能力,类型均匀的培养细胞,一般为有限细胞系。 抗性互补筛选法:利用亲本细胞原生质体对抗生素、除草剂及其它有毒物质抗性差异选择杂种细胞。细胞拆合:是指以一定的实验技术从活细胞中分离出细胞器及其组分,然后在体外一定条件下将不同细胞来源的细胞器及其组分进行重组,使其重新装配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或细 胞器. 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 是指DNA片段在细胞内、细胞间,甚至在不同物种之间 进行交换,交换后的片段仍然具有复制和表达的功能。 克隆:来自同一始祖的相同副本或拷贝的集合。 限制性内切酶:限制酶是在生物体(主要是微生物)内的一种酶,能将外来的DNA切断,由于这种切割作用是在DNA分子内部进行的,故名限制性内切酶。 黏性末端:被限制酶切开的DNA两条单链的切口,带有几个伸出的核苷酸,他们之间正好互补配对,这样的切口叫黏性末端。 CCCDNA色大多数的天然DNA质粒具有共价、封闭、环状的分子结构,即CCCDN A 回文结构:在切割部位,一条链正向读的碱基顺序与另一条链反向读的顺序完全一致。 基因探针:是一段与目的基因互补的核酸序列,可以是DNA,也可以是RNA,用它与待测样品DNA 或RNA进行核酸分子杂交,可以判断两者的同源程度. Dot印迹杂交:将待测DNA或RNA的细胞裂解物变性后直接点在硝酸纤维素膜上,不需要限制性酶进行酶切,既可与探针进行杂交反应. cDNA文库:是指某生物某一发育时期所转录形成的cDNA片段与某种载体连接而成的克隆的 集合。 二、填空题 1.1972年斯坦福大学的Berg等人完成了首次体外重组实验,并首次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 SV40的DNA片断与噬菌体的DNA片断,经过连接,组成重组DNA分子,他是第一个 实现DNA重组的人。

食品检验工试题库附答案

食品检验检疫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 1、我国电力的标准频率是( D )Hz。 A、220 B、110 C、60 D、50 2、标准是对(D )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 A、单一 B、复杂性 C、综合性 D、重复性 3、实验室安全守则中规定,严格任何(B )入口或接触伤口,不能用(B )代替餐具。 A、食品,烧杯 B、药品,玻璃仪器 C、药品,烧杯 D、食品,玻璃仪器 4、若样品中脂肪含量超过10%,需用( C )提取3次。 A、酒精 B、丙酮 C、石油醚 D、CCl4 5、滴定管的最小刻度为( B )。 A、0.1ml B、0.01ml C、1ml D、0.02ml 6、下面对GB/T 13662-92代号解释不正确的是( B )。 A、GB/T为推荐性国家标准 B、13662是产品代号 C、92是标准发布年号 D、13662是标准顺序号 7、用酸度计测定溶液的PH值时,甘汞电极的( A )。 A、电极电位不随溶液PH值变化 B、通过的电极电流始终相同

C、电极电位随溶液PH值变化 D、电极电位始终在变 8、俗称氯仿的化合物分子式为( B )。 1 / 24 A、CH4 B、CHCl3 C、CH2Cl2 D、CH3Cl 9、可检查淀粉部分发生水解的试剂是( D )。 A、碘水溶液 B、碘化钾溶液 C、硝酸银溶液 D、硝酸银溶液、碘水溶液 0、仪器中的光源基本功能是(C) A、发光 B、发热 C、发射被测元素的特征辐射 D、无很大的作用 1、预包装商品是销售前预先用包装材料或者包装容器将商品包装好,并有预先确定的(C )的商品。 A、使用方法; B、产品的性质; C、量值(或者数量) D、内容物种类 2、标注净含量为<Qn≤的产品净含量标注字符高度不得低于(B )mm A、2 B、3 C、4 D、6 3、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气体,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最大值所需要的时间是(B )。 A、固定时间 B、死时间 C、保留时间 D、相对保留时间

食品中高新技术

冷冻浓缩技术的应用 摘要:阐述了冷冻浓缩原理,介绍了国内外冷冻浓缩技术的应用现状,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冷冻浓缩 应用现状 因素 近几年来,随着人类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日益增加,高档饮料、果汁、生物制药等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主体。与此同时,食品的加工技术与方法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与调整,以使加工过程中食品原料中含有的营养成分与风味物质等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冷冻浓缩由于在低温下操作,具有可阻止不良化学变化和生物化学变化及风味、香气和营养损失小等优点,特别适用于浓缩热敏性液态食品、生物制药、要求保留天然色香味的高档饮品及中药汤剂等。随着社会对高档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冷冻浓缩技术将进一步显示出其优越性及必要性。因此,开展冷冻浓缩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对推动传统工艺技术的进步和提高浓缩汁产品品质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就国内外学者的近期研究成果进行介绍。 1 冷冻浓缩的理论基础 稀溶液的相图如图1所示,横坐标表示溶液的浓度X ,纵坐标表示溶液的温度T 。曲线DABCE 是溶液的冰点线,D 点是纯水的冰点,E 是低共溶点。当溶液的浓度增加时,其冰点是下降的(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 某一稀溶液起始浓度为X 1 , 温度在A 1 点。对该溶液进行冷却降温, 当温度降到T D F C E B X X 2 X 1 A A 1 图1 冷冻浓缩的相平衡图

冰点线A 点时, 如果溶液中无“冰种”,则溶液并不会结冰,其温度将继续下降至C 点,变成过冷液体。过冷液体是不稳定液体,受到外界干扰(如振动) ,溶液中会产生大量的冰晶,并成长变大。此时,溶液的浓度增大为X 2 ,冰晶的浓度为0 (即纯水) 。如果把溶液中的冰粒过滤出来, 即可达到浓缩目的。这个操作即为冷冻浓缩。设原溶 液总量为M ,冰晶量为G ,浓缩液为P ,根据溶质的物料平衡,有:( G + P) X 1 = PX 2或 上式表明,冰晶量与浓缩液量之比等于线段BC 与线段FC 长度之比,这个关系符合化学工程精馏分离的“杠杆法则”。根据上述关系式可计算冷冻浓缩的结冰量。 当溶液的浓度大于低共溶点浓度X E 时,如果冷却溶液,析出的是溶质,使溶液变稀,这即是传统的结晶操作,所以冷冻浓缩工艺与结晶工艺是相反的。 要应用冷冻浓缩, 溶液必须较稀, 其浓度须小于低共溶点浓度X E 。 2 冷冻浓缩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2.1 国外发展概况 自上世纪50 年代末学者们开始关注冷冻浓缩这一工艺以来, 人类对冷冻浓缩技术的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荷兰Eindhoven 大学Thijssen [1]等在70 年代成功地利用奥斯特瓦尔德成熟效应设置了再结晶过程造大冰晶,并建立了冰晶生长与种晶大小及添加量的数学模型, 从此冷冻浓缩技术被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依此制造的Grenco 冷冻浓缩设备在食品工业中用于果汁、葡萄酒、咖啡提取物、牛奶等的浓缩, 得到了高质量的产品。 随着众多学者的深入研究及实验设备的不断改进, 近年来有关冷冻浓缩技术的研究成果时常见诸报道。Shirai 等为降低成本在采用悬浮结晶冷冻法时将小冰晶凝聚成为大冰晶来减小单位体积冰晶的表面积。研究者以10%(质量分数)的葡萄糖溶液做试料, 在0.212K 的过冷却度下, 添加占溶液总量6%(质量分数)的种晶,经7h 凝聚成直径为0.77mm ~2.85mm 的大冰晶。他们还将此方法用于海水淡化及烧酒废液处理等方面。Marino Rodriguez 等[2]对比研究了反渗透法和冷冻浓缩法在从废水中去除戊酸中的应用, 两种操作方法的经济运算结果表明冷冻浓缩法的能耗虽是反渗透的五倍, 但却正好折中了反渗透中所用膜的代价。 F.A. Ramos 等[3]将冷冻浓缩技术应用于一种生长于安第斯山脉的浆果, 发现此技术并未改变其果肉的色泽及pH 值, 并明显降低了挥发性物质的损失量, 且很好FC BC X X X G P =-=112

食品生物技术选择题(含答案)

食品生物技术选择题 第一章绪论(10) 1.第一次绿色革命,解决了人类社会因人口增加造成的食物短缺,哪种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 B ) A.基因学说 B.遗传育种学 C.纯种培养技术 D.乳糖操纵子学说 2. 食品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那么食品生物技术的核心和基础是( C )。 A. 细胞工程 B. 酶工程 C. 基因工程 D. 蛋白质工程 3. 下列有关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说法错误的是( D )。 A. 现代细胞工程就是对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组织进行细胞培养和细胞融合 B. 现代细胞工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组织培养技术 C. 现代发酵工程所采用的菌株是通过基因工程获得的高效表达菌株 D. 通过基因工程获得的高效表达菌株可能是微生物的产物、也可能产生于动植物基因,但 不可能来自人的基因。 4. 下列哪项不属于基因工程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D )。 A.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设计出具有免疫功能性食品 B.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设计出增加维生素的食品 C.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设计出调节人体代的食品 D. 中国传统酒文化中的食品酒也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设计出来的。 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奶酪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下列哪种酶与奶酪的生产密切相关( B )。 A. 淀粉酶 B. 木瓜蛋白酶 C 纤维素酶 D. 葡萄糖氧化酶 1. 在生物技术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下列哪件开创了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新纪元( B )。 A 应用动物胚胎移植技术进行牛胚胎移植 B. 应用重组DNA技术进行新药的开发 C. 应用重组人胰岛素技术治疗糖尿病 D. 利用基因工程菌生产凝乳酶 2. 在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最具活力、研究得最多、发展最快的领域是( D )。 A. 农业领域 B. 食品工业领域 C. 现代检测技术领域 D. 生物制药和医药领域

食品生物技术基础复习总结

第1章绪论 第2章基因工程 一、概念理解 ①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指综合运用现代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的手段,直接或间接地 利用生物体、生命体系和生命活动过程生产有用物质的一门高级应用技术科学。 生物技术主要包括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和基因工程四大领域。 ②食品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是指以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成 果为基础,结合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用全新的方法和手段设计新型的食品和食品原料。 ③基因工程:就是按照预先设计的生物改造蓝图,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切割”和 “粘接”,人为的用一种生物组织中的基因替换另一种生物组织中的基因,实现基因定向转移和重新组合,以达到定向改变生物遗传性状的目的。 所谓基因工程,就是利用DNA体外重组或扩增技术从供体生物基因组中分离感兴趣的基因或DNA片段,或是经过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得基因,然后经过一系列切割,加工修饰, 再将其转入适当的受体细胞,以期获得基因表达的过程。 ④ 良食品的品质和形状,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贮藏加工性状以及感官性状的技术。 ⑤基因重组: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和其他一些酶类,切割和修饰载体DNA和目的基因,并 将两者连接起来。 ⑥克隆(Cloning):外源基因的无性繁殖。具体指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成重组DNA以 后,将其导入受体细胞进行扩增和筛选,达到大量的重组分子的过程。(大肠杆菌是目前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受体细胞。) ⑦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 去,使其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转基因食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改造现有的基因,使一些性状不表现出来;另外一类是导入其他的基因,从而产生新的性状。 二、思考题 1.什么是基因重组?DNA重组实验包括哪几个步骤? 答:基因重组就是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和其他一些酶类,切割和修饰载体DNA和目的基因,并将两者连接起来。一个典型的DNA重组实验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提取工体生物的目的基因(或称外源基因),通过限制性内切酶、DNA聚合酶连接到另一个DNA分子上(克隆),形成一个新的重组DNA分子;②将重组DNA分子转入受体细胞并在受体细胞中复制保存,这个过程称为转化(transformation);③对吸收了重组DNA的受体细胞进行筛选和鉴定;④对含有重组DNA的细胞进行大量培养,检测外源基因是否表达。 2.什么是限制性内切酶(RE)?简述其分类、特点及作用。(P30) 限制性内切酶是能够在特定部位限制性的切割DNA分子的内切酶。 限制性内切酶分类: I型:由三个基因构成,hsdR;hsdM;hsdS位于染色体上,三个基因构成一个复合体,限制酶需要ATP、Mg2+、SAM(5—腺苷甲硫氨酸)。 II型:限制与修饰基因产物独立起作用,在E. coli中这两种基因位于质粒上。 III型:修饰酶与I型酶相同,hsdM与hsdS基因产物结合成一亚单位,限制酶是独立

食品检验工高级试题库及答案精编版

食品检验工高级试题库 及答案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食品检验工(高级)试题库 知识要求试题 一、判断题(是画√,非画×) 1.配制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时可直接配制而不用标定。() 2.一个样品经过10次以上的测试,可以去掉一个最大值和最小值,然后求平均值() 3.由于仪器设备缺陷,操作者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及环境等的影响均可引起系统误差。() 4.滴定管读数时,应双手持管,保持与地面垂直。() 5.用已知准确含量的标准样品代替试样,按照样品的分析步骤和条件进行分 析的试验叫做对照试验()6.称取某样品进行分析,最后分析结果报告为(质量分数)是合理的() 7.为了使滴定分析时产生的误差小于%,滴定时标准溶液的用量应大于20mL。() 8.将HCI标准溶液装人滴定管前,没有用该HCI标准溶液荡洗,对分析结果不会产生影响。() 9.标定Na 2S 2 3 溶液最常用的基准物是K 2 Cr 2 7。 () 标准溶液通常采用标定法配制。() 11.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通常用直接配制法配制。() 12.用Na 2C 2 4 基准物标定KmnO 4 溶液时,应将溶液加热至75~85℃后,再进行滴 定。() 13.所有物质的标准溶液都可以用直接法配制。() 14.用基准物质标定溶液浓度时,为了减少系统误差,一般要选用摩尔质量较小的基准物质() 15.用标准溶液标定溶液浓度时,为了减少系统误差,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不能小于20mL() 16.已标定过的KmnO 4 标准溶液应贮存于白色磨口瓶中。() 标准溶液应储存于橡胶塞的玻璃瓶或聚乙烯瓶中。在瓶口还应设有碱-石灰干燥 管,以防放出溶液时吸入CO 2 。() 的计算结果应表示为。() 19.在多次平行测定样品时,若发现某个数据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计算时就应将此数据立即舍去。() 20.记录原始数据时,要想修改错误数字,应在原数字上画一条横线表示消除,并由修改人签注。() 21.检验报告单可以由进修及代培人员填写但必须有指导人员或室负责人的同意和签字,检验结果才能生效。() 2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是一种良好的定性定量尹分析方法。() 2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可以同时测定多种元素。() 24.沙门氏菌的形态特征是革兰氏阳性杆菌,无芽袍无荚膜,多数有动力,周生鞭毛。() 25.志贺氏菌的形态特征是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抱、无荚膜、无鞭毛、运动、有菌毛。()

四大高新技术在食品饮料加工行业中的应用

四大高新技术在食品饮料加工行业中的应用 一?膜分离技术 1?膜分离技术原理 膜分离技术是指通过半透膜将分子水平上不同粒径分子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纯化最后浓缩的一种技术。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过程是利用物理原理,没有添加任何助剂,分子也没有发生相的变化。它高效?环保?过滤过程简单易控制,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范畴并已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收益。 2?饮料中的超滤澄清的应用与除菌 果胶蛋白质?淀粉等胶状沉淀物以及水果蔬菜经搅拌过滤后仍存在的组织碎屑等悬浮物是引起果蔬汁浑浊的主要组成成分。采用陶瓷膜进行超滤澄清可有效解决该问题并且很好的保留了其中的风味物质及维生素。不仅如此,用膜技术脱离水的盐分可以有效的分离细菌,改善水质,使制水成本下降50%。 3?茶汁的浓缩 茶饮料的一般生产过程是:在茶叶浓缩液或速溶茶粉中添加辅料配置,经过过滤?杀菌后在生产线上装罐封盖,最后经检验合格出成品。因此浓缩液是其生产核心。采用超滤膜生产的茶叶浓缩汁不仅提高了茶多酚?氨基酸和维生素等有机物的含量,还较好的保持了茶的香味。目前,这一技术在茶饮料加工产业中已实现了工业化应用。 4?乳的标准化 由于膜分离技术不对乳蛋白的结构和性质造成影响,因此利用超滤和微滤对蛋白质进行标准化过滤,使原本因奶牛品种?生产季节和饲养条件等原因而造成组成成分有所变化的原料乳中乳蛋白质含量和乳脂肪含量保持稳定。这使得乳制品生产合理化也为商家提供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 二?微胶囊技术 1?功能 具有聚合物壁壳的微型容器或包装物是微胶囊的核心要点,其主要功能:改变物料的存在状态?质量和体积,掩盖不良风味?降低挥发性,隔离物料间的相互作用并且保护敏感性物质。

食品生物技术(复习专用)

一、名词解释 1、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质粒: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细胞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 3、限制酶:是可以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每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进行切割的一类酶 4、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 5、酶工程:是指工业上有目的的设置一定的反应器和反应条件,利用酶的催化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催化化学反应,生产人类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于其它目的的一门应用技术。 6、末端转移酶:是一种无需模板的DNA聚合酶,催化脱氧核苷酸结合到DNA 分子的3'羟基端。 7、葡萄糖淀粉酶:又称糖化酶。它能把淀粉从非还原性未端水解a-1.4葡萄糖苷键产生葡萄糖,也能缓慢水解a-1.6葡萄糖苷键,转化为葡萄糖。同时也能水解糊精,糖原的非还原末端释放β-D-葡萄糖。 8、相对酶活力:具有相同酶蛋白量的固定化酶与游离酶活力的比值称为相对酶活力。 9、α-淀粉酶:可以水解淀粉内部的α-1,4-糖苷键,水解产物为糊精、低聚糖和单糖,酶作用后可使糊化淀粉的黏度迅速降低,变成液化淀粉,故又称为液化淀粉酶、液化酶、α-1,4-糊精酶。 10、甲基化酶:作为限制与修饰系统中的一员,用于保护宿主DNA 不被相应的限制酶所切割。 11、葡萄糖异构酶:也称木糖异构酶,能将D-葡萄糖、D-木糖、D-核糖等醛糖可逆地转化为相应的酮糖。 12、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13、补料分批发酵:又称“流加发酵”,是指在微生物分批发酵过程中,以某种方式向发酵系统中补加一定物料,但并不连续地向外放出发酵液的发酵技术,是介

中级食品检验工理论知识试题及答案.

职业技能鉴定试卷 中级食品检验工理论知识试卷 注意事项 1、试卷时间:120分钟。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标封处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和所在单位的名称。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规定的位置填写您的答案。 4、不要在试卷上乱写乱画,不要在标封区填写无关的内容。 题。选择正确的答案,将相应的字母填入题内的括号中。每题1分,满分80。) 1. 我国电力的标准频率是(D )Hz。 (A)220 (B)110 (C)60 (D)50 2. 用酸度计测定溶液的PH值时,甘汞电极的( A)。 (A)电极电位不随溶液PH值变化 (B)通过的电极电流始终相同 (C)电极电位随溶液PH值变化 (D)电极电位始终在变 3. 俗称氯仿的化合物分子式为( B)。 (A)CH4 (B)CHCl3 (C)CH2Cl2 (D)CH3Cl 4. 原子是由(A )和电子所构成的。

(C)中子 (D)质子、中子和正电荷 5. 可检查淀粉部分发生水解的试剂是(D )。 (A)碘水溶液 (B)碘化钾溶液 (C)硝酸银溶液 (D)硝酸银溶液、碘水溶液 6. 当用标准碱溶液滴定氨基酸时(酚酞为指示剂),常在氨基酸中加入(B )。 (A)乙醇 (B)甲醛 (C)甲醇 (D)丙酮 7. 下列不影响沉淀溶解度的是(D )。 (A)加入难溶于水的化合物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 (B)在BaSO4沉淀中加入KNO3 (C)在CaC2O4沉淀中加入盐酸 (D)在AgCl沉淀中加入H+ 8. 强电解质水溶液可以导电是因为C )。 (A)强电解质是导体 (B)水能导电 (C)强电解质水溶液有正负离子 (D)强电解质水溶液有自由电子 9. 下面的(B )项为食品标签通用标准推荐标注内容。 (A)产品标准号 (B)批号 (C)配料表 (D)保质期或保存期 10. 下列试剂在薄层色谱法测苯甲酸含量过程中未采用的是(C )。 (A)乙醚 (B)氯化钠 (C)无水亚硫酸钠 (D)无水乙醇 11. 下面对GB/T 13662-92代号解释不正确的是( B)。

现代食品生物技术重点

◆ 生物技术的确切定义: 人们运用现代生物科学,工程学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知识,按照预先的设计,对生物进行控制和改造或模拟生物及其功能,用来发展商业性加工,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的新技术领域。 ◆ 生物技术的构成 ◆ 生物技术各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是基因工程,而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和归宿则是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否则就不能获得产品和经济效益,也就体现不了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优越性。 基因工程的定义: ▼ 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和设计方案, ▼ 以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为理论基础, ▼ 通过将一种生物细胞的基因分离出来或人工合成新的基因, 在体外进行酶切和连接并插入载体分子构成遗传物质的新组合, ▼ 导入到自身细胞或另一种细胞中进行复制和表达等实验手段, ▼ 有目的的实现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物种之间的DNA 重组和转移, 使现有物种在短时间内趋于完善或创造出新的生物特性。 发酵工程的定义 : 基因工程 细胞工程 发酵工程 酶工程 蛋白质工程

利用微生物的某种特性,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工业规模生产的技术. 包括: ①传统发酵(有时称酿造), ②近代的发酵工业如酒精,如乳酸,丙酮-丁醇等 ③目前新兴的如抗生素,有机酸,氨基酸,酶制剂, 核苷酸,生理活性物质,单细胞蛋白等的发酵生产 酶工程的定义 : 酶工程是利用酶所特有的生物催化性能,将酶学理论与化工技术结合而成的一门生物技术。也就是利用离体酶或者直接利用微生物细胞,动植物细胞,细胞器的特定功能,借助于工程学手段来生产酶制剂并应用于相关行业的一门科学。 细胞工程的定义 : 是利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类似于工程学的步骤,在细胞整体水平或细胞器水平上,按照人们的意愿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已获得新型生物或特定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 蛋白质工程的定义 : 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为基础,运用遗传工程的方法,借助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支持,从改变或合成基因入手,定向地改造天然蛋白质或设计全新的人工蛋白质使之具有特定的结构、性质和功能,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一种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海洋生物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整理

食品微生物学 一、核结构的不同,1969年魏塔科提出五界系统,即动物 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1979我国学者提出了病毒界 二、物的生物学活性(P3) (1)代谢活力强 微生物体积小,有极大的表面积/体积比值,因而微生物能与环境之间迅速进行物质交换,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而且有最大的代谢速率。从单位重量来看,微生物的代谢强度比高等生物大几千倍到几万倍。 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它们的生物化学转化能力。 (2)繁殖快 微生物繁殖速度快、易培养,是其他生物不能比的。以二裂法繁殖的细菌具有惊人的繁殖速度。 (3)种类多,分类广 目前已经确定的种类为10万种左右,每年正以发现几百至上千个新种的趋势在增加;目前我们所了解的微生物种类,至多也不超过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总数的10%。 (4)适应性强,易变异 由于个体小,结构简单,繁殖快,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等原因,微生物很容易变异。变异具有多样性,最常见的变异形

式是基因突变,它可以涉及到任何形状,诸如形态构造、代谢途径、生理类型以及代谢产物的质或量的变异等。 三、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柯赫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四、食品微生物学所研究的内容包括: (1)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活动规律; (2)研究利用有益微生物为人类制造食品; (3)研究如何控制有害微生物,防止食品发生腐败变质;(4)研究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制定食品中微生物指标,从而为判断食品的卫生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五、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有3种方式:即微生物菌体的应用;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应用;微生物酶的应用。 六、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以及形态结构比较特殊的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以及螺旋体等。 七、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细胞核等4部分。 八、细胞壁的功能: (1)细胞壁具有保护细胞及维持细胞外形的功能; (2)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也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噬菌体的敏感性有关; (3)为鞭毛运动提供可靠的支点; (4)可允许水及一些化学物质通过,并对大分子物质有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