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星相学

中国古代星相学
中国古代星相学

中国古代星相学

当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希腊以及罗马的占星术在几千年间接力发展时,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同样也出现了自己的占星术,只不过这里的情形非常独特。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星相学,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古星象

古迦勒底人创造了星区划分法,这就是星座。古代中华民族也创造了自己的星区划分体系,人们为了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几个一组,每组合定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其星官数目,据初步统计,在先秦的典籍中记载有约38个星官。

春秋战国时代,甘德、石申、巫咸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星官体系。到三国时代,吴国的太史令陈卓,综甘、石、巫三家星官,编撰成283官1464颗恒星的星表,并绘制成星图(该星表、星图早已散佚),晋、隋、唐继承并加以发展,我国的星区划分体系趋于成熟,此后历代沿用达千年之久,这其中最重要的星官是三垣、二十八宿。

三垣

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每垣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天区,内含若干(小)星官(或称为星座),据《清会典》所载,甘氏、石氏、巫氏的划分互有不同。各垣都有东、西两藩的星,左右环列,其形如

墙垣,故曰为垣。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于北天中央,所以又称中宫,或紫微宫。紫微宫即皇宫的意思,各星多数以官名命名。它以北极为中枢,东、西两藩共十五颗星。两弓相合,环抱成垣。整个紫微垣据宋皇佑年间的观测记录,共合37个星座,附座2个,正星163颗,增星181颗。它的天区大致相当于现今国际通用的小熊、大熊、天龙、猎犬、牧夫、武仙、仙王、仙后、英仙、鹿豹等星座。

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于紫微垣之下的东北方,北斗之南。约占天区63度范围,以五帝座为中枢,共含20个星座,正星78颗,增星100颗。它包含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太微即政府的意思,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例如左执法即廷尉,右执法即御史大夫等。

天市垣是三垣的下垣,位居紫微垣之下的东南方向,约占天空的57度范围,大致相当于武仙、巨蛇、蛇夫等国际通用星座的一部分,包含19个星官(座),正星87颗,增星173颗。它以帝座为中枢,成屏藩之状。天市即集贸市场,《晋书天文志》中云:天子率诸侯幸都市也。故星名多用货物、星具,经营内容的市场命名,如,《晋书天文志》云:帝座立伺阴阳也,斛和斗立量者也,斛用以量固体,斗则用以量液体,列肆立宝玉之货,是专营宝玉的市场,车肆主众货之区,是商品市场,市楼市府也,主市价、律度、金钱、珠玉等。

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所创星区划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古代中

国天文学家把沿黄道、赤道附近的星象,划分成二十八个大小不等的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宿,合称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

北方七宿:斗、牛(牵牛)、女(须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

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七宿: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

此外还有贴近这些星官与它们关系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坟墓、离宫、附耳、伐、钺、积尸、右辖、左辖、长沙、神宫等,分别附属于房、危、室、毕、参、井、鬼、轸、尾等宿内,称为辅官或辅座。唐代的二十八宿包括辅官或辅座星在内总共有星183颗。

在实践中,古人醒悟到,季节的变化和太阳所处的位置有关,星象在四季中出没早晚的变化,反映着太阳在天空上的运动,但直接测定太阳的位置又难于办到,于是古人想出了间接办法,即由月球所处的星象位置去推算太阳所处的位置。月球围绕地球运转一周是27日多(恒星月),恰好一天经过一宿。可见,二十八宿的创设是古代天文

学史上的一大进步。

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评论道:现在无疑已经证实,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虽然在逻辑性和实用性方面决不逊于埃及、希腊以及较晚的欧洲天文学,然而它却是以大不相同的思想体系为基础的。他又说:二十八宿的界限一经划定,不论星群离开赤道的远近如何,中国人都能够知道它们的准确位置。甚至当星群在地平线以下时,只要观测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正在头顶的拱极星,就可知道了。

二十八宿创设之后,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它的作用亦不断扩大,它不仅在观象授时,制订历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现代天体测量学形成之前,在推算、测定太阳、月亮、五大行星以及流星、彗星、新星乃至满天星辰的位置等,无不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推算方法是,古人在每一宿中选取一颗星作为定标星,古人称它做距星。某一宿的距星与下邻宿距星的赤经差,称做某一宿的赤道距度(简称距度),中国古代表述天体位置的两个量叫去极度和八宿度。去极度是指被测星辰与北天极的角距离;八宿度是指该天体与它西侧相邻一宿距星的赤经差,这个度量体系就是中国天文学家们建立的赤道坐标系统。

由上述可知,选取距星、测量距度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因此历代天文学家无不注重实测。需要指出,由于岁差的原因,各宿的距度有缓慢的变化,尽管在岁差未被发现之前,天文学家们不知道距度发生变化的这一重要原因,但历代所测数据却为现代人人研究岁差提供了难得的史料。

四象

古人将全天二十八星宿按东、北、西、南、四个方位划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包含七个星宿,并根据各部分中的七个星宿组成的形状,用四种与之相象的动物命名这四个部分,叫做四象或四陆,对应关系如下: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称为东官苍龙;

北方七宿似夏末秋初夜空的蛇、龟,故称北官玄武;

西方七宿犹猛虎越出深秋初冬,称西官白虎;

南方七宿像寒冬早春出现在天空中的朱雀,故称南官朱雀。

苍龙、玄武、白虎、朱雀、统称为四象。

对于四象,中国的不少典籍多有叙述,如《考工记》、《御龙子》、张衡《灵宪》、孔颖达《尚书疏》等,其中以《灵宪》中的叙述最生动,张衡写道: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在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

中国典籍中有的称四象为四维,如《史记天官书》、《石氏星经》、魏人张揖的《博雅》、元黄镇成的《尚书通考》等,这些记述又互有不同,按《石氏星经》所载,不是四象,而是分为若干小象,且西方、北方都没有完整的形象,书中写道:奎为白虎,娄、胃、昂、虎三子也。毕象虎,觜、参家璘。又曰:牛蛇象,女龟象。《史记天官书》的记载与《灵宪》所载基本相同,即:苍龙、朱雀、白虎、玄武分别代表着四季星象。中国天文学家高鲁以《史记天官书》为依据,设计了二十八宿与四象的关系图,堪为精彩。

就现代国际通用的88星象而言,东方苍龙大约是占室女、长蛇、半人马、牧夫、天秤、天蝎、豺狼、蛇夫等座。北方玄武大约占人马、摩揭、宝瓶、飞马、天鹅、仙女、双角、鲸鱼等座。西方白虎大约占仙后、白羊、黄仙、金牛、波江、猎户、天兔等腐。南方朱雀大约占双子、御夫、巨蟹、大犬、南船、狮子、长蛇等座。

中国占星术由于历代战乱纷纭,测候失传,行星的观测欠准,因此连推运也仰赖二十八宿的度,再掺杂一些神煞的迷信成分,如今几近失传。反之,西洋占星术掌握了行星的运动规律,以行星推运,既精准又灵验。

中国古代天文讲义

《中华文化》讲义 中国古代天文——占星术与古代社会 一、观象授时:古代的天文观测 引语:a.康德:世间有两样东西最能引起我们的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规律。 b.天空给古人的震撼与今人不同 c.巨石阵、贝冢图案解释 d.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1、“天文”一词源于《易经》:“观乎天文,以查时变”。本意指天象。 《系辞上》:“天垂象,见吉凶”,天文一词又引申为预知由天象所昭示之人事吉凶,就是占星术(astrology)。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探索宇宙奥秘为目的的天文学(astrolomy) “绝地天通”、“通天者王”,天文为王权独占的知识。 举例:武王伐纣、历代禁天文、宋太宗、刘伯温 2、观象授时标准星 根据星象判定季节叫“观象授时” (既指导农业生产,也是王权象征。某王衰微,重要表征就是历法不准) (天球图,讲述空间知识基础) 。太阳:金乌负日、汤谷扶桑 ?日出前、日落后亮星: 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尧典》四仲中星) ?大火星、参星:行如参商: a.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左传》) b.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七月》 c.行如参商(高辛氏二子) d.商星=大火星=苍龙之心=商族星 参星=白虎之心=夏族星 ?北斗七星 a.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 皆冬。(《鶡冠子》) b.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用昬建者杓, 杓自华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济之间。(《史记·天官书》) ?古人观测所用标准星 正月,鞠则见,初昬参中,斗柄县在下。三月,参则伏。四月昴则见,初昬南门正。五月,参则见,初昬大火中。六月,初昬,斗柄正在上。七月,汉案户,初昬,织女正东乡,斗柄县在下则旦。(《夏小正》星象)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摘要】:阴阳和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文化的骨架”,它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至大至深,是中国文化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有鉴于此,故笔者以本论题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本书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广泛结合传世资料和出土资料(“二重证据法”),全面梳理阴阳和五行的历史发展进程,并综合考察了先秦诸子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对先秦思想和学术的一次整理和总结。本论文共计六章,其内容次第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是一篇带有“引论”性质的文字。大致界定了本书研究的范围与时限,陈述了“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列举了在阴阳五行研究中可资利用的“资料与方法”,并做了相关“学术史”的回顾与总结。在本章中,笔者明确提出:古中国的阴阳五行,实际上业已成为一大“公共思想资源”。第二章《阴阳的起源》和第三章《五行的起源》,主要是利用考古资料和传世资料详细总结和考察阴阳、五行的起源问题,内容包括“阴阳”和“五行”语群的含义以及它们起源的地域、时代和起点等问题。笔者认为,阴阳说和五行说并非外来之物,它们的起源地就在中国。阴阳观念产生于对自然的观察,“阴阳”一开始就是一组对立概念,“二分对比”的思想是阴阳观念的本义。商和西周时期,“阴阳”字眼虽然已经出现,但尚不具备形而上的抽象的意义。考察表明,直至商朝中后期,商人仍然没有明确的“五行”概念,但甲骨卜辞中已经蕴涵着后世“五行”观念的种

子了。“五行”概念正式提出的时间,应当就在殷商末季。第四章《前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主要是参照《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历史典籍,分别考察阴阳和五行在春秋末期以前(时间范围有时越出春秋)各自的发展情况,从而为考察诸子与阴阳五行的关系做一铺垫。从西周晚期开始,阴阳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阴阳观念而上升为阴阳概念,直至春秋末年形成阴阳范畴。春秋时期,“阴阳”已经分别和物质性的概念“气”结合在一起了,当时人已经认识到阴阳之间存在着“相克”关系,但又认为对立的阴阳可以趋于和谐,阴阳转化思想也正式提了出来。在老子和孔子手里,“阴阳”被提炼为一对高度抽象的形而上的哲学范畴。从春秋到战国的五百余年,是五行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学理上,古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日渐加深,五行”相杂”、“相生”、“相胜”、“无常胜”思想相继提出。在五行图式上,被配入图式的事物由简单而复杂,由自然而社会,直至成为无所不包的宇宙图式。第五、六章《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是本书的两大主体部分。因为篇幅过大,故而将其割裂为两章,分别以“上”、“下”字眼标示。上篇着重考察的对象,是儒、道、墨三家;之所以将它们归入“上篇”,是因为它们均有理论的制度的系统的关怀,可以归为一类。约略而言,战国道家对阴阳思想贡献甚多,而儒家和墨家则大大地发展了五行思想。下篇着重考察的对象,是阴阳、名、法、纵横、农五家(以阴阳家开首);之所以将它们归入“下篇”,是因为它们侧重于实用的技艺的具体的关怀(阴阳家是个例外,它兼有上述两类关怀,故以其开下篇之头)。除阴阳家外,其余

《千年占星术》阅读练习及答案

①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无人不知自己的星座。他们或多或少地相信,一个人的星座与他的个性、行为、职业以及命运是有联系的。 ②占星术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后来在希腊化时代发展成为现在的面貌。根据希腊传统,天体根据黄道十二宫来划分,这些亮星轮流升起,对人类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影响。在古代中国,占星术也占重要地位。在帝制时代,每个皇室后代初生时都有专人去推算其天宫图和一生当中会出现的波折。 ③虽然科学论者对占星术的怀疑声持续不断,占星术却依旧盛行不衰,甚至在文艺复兴时期还得到了诸如开普勒等著名学者的支持。直至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对其予以激烈抨击,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才大大降低。但是,不知什么原因,20世纪30年代之后,它又在西方流行起来,许多人都相信占星上的种种迹象会影响人的性格。 ④科学家很早就注意到大众对占星术的迷恋。他们认为那些恒星与地球的距离是如此遥远,恒星的图案是随机形成的,根本不可能对地球和人产生任何影响。1971年,加州大学收集了1000个成年人的星座和他们被天宫图影响的属性,包括领导才能、政治才能、音乐才能、美术才能、自信心、创造力、职业、社交能力等。分析表明,天宫图不同的人在这些方面都不存在差异,天宫图根本无法预测人生。 ⑤虽然如此,占星术的信徒们还是觉得自己的星座解语与自己的性格十分般配,星座的力量在周围人身上也纷纷灵验。对此,科学家们如此反击:灵验的背后其实与人的出生日期有关,出生日期相近的人具有相似的个性,而人的星座恰恰是根据出生日期划分的。 ⑥这个论断有统计学上的数据支持。统计资料显示,在北半球,出生在2-4月的人患精神分裂症的比率比其他月份出生的人高5-10%,而且纬度越高,差别就越大。对2.5万名英格兰自杀者的出生时间进行的统计表明,出生在4-6月的人自杀的概率比其他月份高17%。科学家们说,外在环境与婴儿的性格发育多少有些关系,一个严冬坠地,很少出门的婴儿性格阴郁的可能性肯定比一个夏天出生,能经常被母亲抱着出门晒太阳的孩子大。 ⑦于是,科学家认为,决定先天性格乃至疾患的不是多少光年以外与人没有物理联系的恒星图案,而是我们脚下的地球和离它最近的恒星太阳所引起的四季更迭。 ⑧征服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曾有一句名言:预言最好的事,才是最好的预言家。对于一个问题的不同解答,人的天性易于接受与自己预期相符的答案,对于那些不准确甚至相反的解答,我们往往会忽略。占星术以及其他占卜都利用了人与生俱来的这种无害的轻信。 1.文章的②③两段所说明的内容是;文章第④段主要说明了。 2.综合全文看,人们易于相信占星术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把文中出生在4-6月的人自杀的概率比其他月份高17%这个句子换成出生在4-6月的人自杀的概率比其他月份高,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4.有人说:占星术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安慰心灵尚可,指导行动则愚。你怎样理解这

中国古代占星术

中国古代占星术 在中国古代占星术中,紫微垣是代表皇宫的,有流星出紫微垣,这流星表示是皇宫派出的使者。流星大的带来大的使命,小的带来的使命小。流星发出隆隆响声,是天使的愤怒的象征。流星跑得快的,灾祸到来就快,跑得慢的,灾祸到来就慢。流星大而没有光芒,预示的是众人(百姓)的事;小而有光,预示的是贵人(当官权贵)之事。大而有光芒,预示的既是贵人,而且人也多。流星闪闪烁烁,时隐时现,是伤害破败成事的象征;前大后小,是忧恐的象征;前小后大,是喜事的象征;象蛇一样曲折前行,是象征有奸邪之事;去得很快,预示亊情一去不可复返;流星划破天空的时间长,预示着事变的时间也长,时间短,则事变发生很快。大流星陨落下去的地方,那地方可能会起兵。在无风无云的天气,如有流星出现,很久才消失在天空,那就是大风吹翻房子,吹折树木的预兆。如果有小流星上百数,向四面飞行,那就是百姓外流迁移的象征。总之,流星的情状不同,所预示的吉凶也不同。流星的尾部长二三丈,光耀满天,颜色光芒的,那是君主的使者,是天子命令他出去各地办事的,如果从紫微垣出来的那颗大流星是青色的,表示国家有忧患,流星色彩青中暴红,名叫“地雁”,所落之处会起兵。流星有光青红,长二三丈,名叫“天雁”,这是军队的精英,所落之国会起兵,将军应跟随星所坠落的方向作战。流星若是土黄色的,坠落之地会有地震等地质灾害,或是那地方会大兴土工,或修造陵墓。流星颜色发白枯骨的表示死丧,死丧出自皇宫,据流星大小定是谁;但流星白得灿烂有光,长得划破整个天空,这是君主之星,君主将派遣将相随军向流星飞去的方向出征,那地方就会有杀戮死丧。流星颜色若是黑暗的,叫“梁星”天梁星主水灾,它所坠落的方向有水患,君主将因水患而失去土地。一般流星从紫微宫直下坠落的,是应朝庭本宫之事;流星从紫微宫斜飞远去的,应边关之事。流星大指大事,小主小事。 水旱灾更是如此,熒惑之出,太白经天,日食,月食,彗星出现等等,都主有大灾难,这些预兆全都应验了.二十八宿表明着九州的方位,例如房,心为豫州等等.史书之外还有[甘石星经]等专门著述,天人感应都是存在着的.流星下坠称之为天狗,预示着千里破军杀将,彗星出牵牛之星中预示着除旧布新,改朝换代 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帝王对天象都极为重视,因为他们都认为天象表达了天意。在众多天象中有两种备受关注:一是五星连珠,二是荧惑守心。 什么是五星连珠呢?就是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排成一条直线,这被看成是最吉利的天象。 史书记载刘邦登基那一年曾经出现五星连珠的天象。现代天文学家利用计算机推演,证明五星连珠发生在刘邦继位的第二年--史学家也为刘邦制造吉利,真是匪夷所思。根据计算机推演,中国历史上还有两次五星连珠没有得到记载,一次发生在吕后称制之时,一次发生在武则天称帝之时。因为史学家不想让五星连珠证明女主也是顺应天命的,所以,即使出现五星连珠也不加以记载。

占星学的资料整理和归类

占星学的资料整理和归类 研究占星学的首要工作,就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有了这两个步骤之后,才能确实地展开研究工作。在此,我只稍微说明资料的收集工作,而把重点放在资料整理经验上。 占星学的资料收集,大致上有几个途征:一是,占星学书籍,这可以透过各较大型的占星学会组织来购得;二是,占星学期刊杂志,如果是占星学会组织所出版的,可以加入该学会组织来取得,如果是单独发行的,可以自行定阅;三是,国际网络信息,这可以直接透过国际网络上站去取得;四是,研讨会的研究报告,这往往是必须参与该研讨会才能取得,但也可以透过相识的国外占星学家协助取得,或者是直接向发表该篇文章的作者索取。 当我们拿到各种占星学数据之后,接着就是要先进行归类,有了归类以后,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数据的编号,方便数据查阅。以下仅就个人的数据归类来提供点参考意见,诸位不必然要依照我的方式来进行,可以自行设计,我所提供的只是参考而已。 A.占星学基本教材═》1.通论式的入门教材 2.星座、宫位、行星 3.行星落入星座和宫位 4.行星相位 说明:有许多的占星学书籍是介绍基础概念的,虽然内容有时候差异颇大,有的甚至也会把一些较深的内容也列入基础范围,但大致上来说,总脱离不了占星命盘上基本符号征象的解释。B.占星学工具书═》1.星历--a.地球中心系统 b.太阳中心系统 2.各宫位系统的宫位书 3.世界各国的经纬度资料 4.世界名人、组织和事件出生数据 5.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手册 说明:这些工具书目前有不少已经计算机化了,所以习惯使用计算机的人,可以直接用计算机来查询。 C.占星学辞典═》1.关键词的辞典 2.专业术语的辞典 3.各专业研究领域的辞典 说明:在关键词部份,大致上是以行星、星座和宫位等来作划分,并且依照英文字母次序来作排列。在专业术语部份,也是依照字母排列来依序解释占星学上的专有名词。在各专研究领域部份,主要有心理学、天文学和医学等三种常见的专业辞典。 D.本命占星学═》1.人格特质--a.心理占星学 b.四大元素的专论 2.钱财 3.工作、职业

《中国古代星宿》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星宿》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星宿》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星宿 当远古的人们第一次仰望星空时,就对这个世界的 存在发出了疑问。渐渐的,各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对星 空的认识。如今的我们似乎很习惯用西方的星座解读生活,却忽略了我们中华自己的智慧,几千年前,我们的 祖先就已经对我们头顶的星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探索。 我们中国古代的对星空的认识是在天上重新塑造了 一个社会,地面上所有的东西能都在天上对应的找到, 那里有皇帝,有皇后,有军队,还有房屋、马车……, 在天上形成了一个与地面上类似的人间体系。由于种类 繁多,所以中国的古代星宿比较复杂,零乱。但它是对 纷扰世界的反映。 古人通常把天上的恒星几个几个地组合在一起,每 个组合给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 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 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在众多的星官中,三垣二十 八宿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样把所有的星星都划分到不 同的星宿里,这不仅方便观测和测量这些恒星并且古人 还有更重要的用途。中国古代天文最重要的特点是经世 致用,就是每一种星宿划分方法都有一定的用途。通过

对星空的观测,我们发展出了精确的历法。还有占星术,它专以战争胜负、年承丰歉、王朝盛衰、帝王安危等军 国大事为占测对象,在古代拥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军事 功能和文化功能,并且由于与皇权的这种特殊关系,决 定了它在政治运作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大体上我们把星空划分成了“三垣”和“四象”。“三垣”是北天以北极星为中心的一大片星区,“垣” 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分别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而“四象”是黄道以及黄道附近围绕天区一周的星宿体系,分别是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而进一步把每一象在划分成七宿,于是又形成了二十八 星宿。 此外,古代的占星家为了用天象来占卜人间的吉凶 祸福,分别将天上的星星与地面上的国州相对应,称为 分野,具体就是将某个星宿作为某个州的分野,例如,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 写道“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中的翼轸就是说江西 的南昌地处翼轸的分野之内。 在中国传统上,北极星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例如公 元前1097年周公时代称北极星“微帝”等。这是由于它看起来在天空中固定不动,被众星拥护,故被视为群星 之主。《论语·为政》记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

目前见过最好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word版(下)值得收藏

目前见过最好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word版(下)值得收藏 今天发现一个非常好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word版,分享给大家,有例子,有图片,内容很全面,目录如下: 第一讲中国古代天文1 一、天文学的产生和地位1 二、五曜与七曜2 三、三垣二十八宿及四象3 四、南斗和北斗6 五、十二辰与十二次8 六、占星术和分野9 第二讲中国古代历法11 一、日、月、年11 二、四时(四季)与“三九”、“三伏”12 三、二十四节气13

四、阳历、阴历、阴阳历15 五、“世纪”、“年代”、“星期”、“礼拜”17 六、纪年法18 七、纪月法20 八、纪日法22 九、纪时法23 十、趣味历法24 第三讲中国古代节日26 一、元旦、春节26 二、人日27 三、上元节28 四、中和节29 五、社日30 六、寒食节与清明节30 七、花朝节33 八、上巳节33 九、浴佛节34 十、端午节35 十一、七夕节37 十二、中元节38 十三、中秋节39 十四、重阳节42 十五、冬至节43 十六、腊八节43

十七、小年44 十八、除夕44 第四讲中国古代数学48 一、十进制48 二、计算工具和方法49 三、数学成就50 第五讲中国古代物理53 一、发展概况53 二、磁学成就54 三、力学成就56 四、光学成就58 五、声学成就60 六、电学成就62 第六讲中国古代化学65 一、陶瓷技术65 二、冶金技术65 三、造纸术68 四、物质理论69 五、炼金术70 六、火药71 七、石油73 八、豆腐73 第七讲中国古代医学77一、独特的理论体系77

二、中医的基础77 三、医学理论77 四、诊断方法78 五、治疗方法78 六、外科学78 七、免疫学79 八、著作成就81 九、著名医家83 第八讲中国古代书法88 一、书法艺术的产生88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88 三、书法艺术的成熟89 四、个性化的时代90 五、历代名家92 第九讲中国古代绘画95 一、原始社会至秦汉95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95 三、隋唐97 四、五代辽宋金元97 五、明清100 六、古代绘画的特点104 七、历代名家104 第十讲中国古代音乐108一、发展概貌108

古来中国的二十八星宿

古来中国的二十八星宿 我最不耐烦的事情之一,是被刚认识的人劈头问一句:“你什么星座的?”,然后开始哇啦哇啦大谈每个星座各有什么特点什么性格之类,还举出诸如“恋爱十二星座大排名”、“交友十二星座最靠谱排名”之类的例子,没完没了。可惜这是流行时尚的主流思潮,尤其是深受广大女性朋友青睐,这让我的批判之词很难说出口——没事得罪姑娘干嘛! 我之所以觉得别扭,有两个原因。第一,我是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在我们天蝎座看来,星座、塔罗之类纯属虚妄之谈,闲谈可矣,真陷

进去就可笑了;第二,我中华文明自有一套玄学体系,虽然同属迷信,但看到来自西方的奇技淫巧打败了中华的封建糟粕,心里终究是有那么一点点不爽和不甘心。 有鉴于这种形势,这两年一直有人提倡复兴传统文化以资对抗。西方有耶诞节,中国就设一个纪念孔子的孔诞节;西方有情人节,中国有七夕;西方有万圣节,中国有盂兰盆节。同理可证,在封建迷信领域我们如果想打一个翻身仗,扶植一个国产体系刻不容缓。 中国的十二属相虽然很好,但那毕竟是以年分类,与十二星座缺乏可比性。我的建议是,为了对抗十二星座,最好的办法是倡导二十八星宿。 “星宿”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是沿黄道和天球赤道一周天自西向东的二十八个等分星空区划,分为东南西北四大区共二十八个星官。当然,光是比数量没有意义,还必须在包装上下功夫。这年头,凡是对公众缺乏亲和力的,再好也会被淘汰。占星术为何如此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几乎每一个星座的背后,都有一堆浪漫传奇的故事。现代人只喜欢看图说话听故事,越通俗易懂越好,太复杂太枯燥的东西,是流行不起来的。 这二十八星宿,其实时髦值是相当高。东南西北四区,叫做青龙、白

中国古代星宿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中国古代星宿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当远古的人们第一次仰望星空时,就对这个世界的存在发出了疑问。人们思考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到底是什么?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着什么样的牵连?它们是这个世界的影像,还是我们的灵魂?这一个一个的疑问让人们陷入沉思。每一个人都在思考,我们和我们的世界。渐渐的,各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对星空的认识。如今的我们似乎很习惯用西方的星座解读生活,却忽略了我们中华自己的智慧,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我们头顶的星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探索。 我们中国古代的对星空的认识是在天上重新塑造了一个社会,地面上所有的东西能都在天上对应的找到,那里有皇帝,有皇后,有军队,还有房屋,马车……,在天上形成了一个与地面上类似的人间体系。同时,由于种类繁多,所以中国的古代星宿比较复杂,零乱。但它是对纷扰世界的反映。 古人通常把天上的恒星几个几个地组合在一起,每个组合给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在众多的星官中,有31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这样把所有的星星都划分到不同的星宿里,这不仅方便观测和测量这些恒星并且古人还有更重要的用途。中国古代天文最重要的特点是经世致用,就是每一种星宿划分方法都有一定的用途,通过对星空的观测,我们发展出了精确的历法,还有占星术,它专以战争胜负、年承丰歉、王朝盛衰、帝王安危等军国大事为占测对象,在古代拥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军事功能和文化功能,并且由于与皇权的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政治运作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那么现在开始讲述中国古代星宿的具体情况。大体上我们把星空划分成了“三垣”和“四象”“三垣”是以北天以北极星为中心的一大片星区,“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分别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而“四象”是黄道以及黄道附近围绕天区一周的星宿体系,分别是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而进一步把每一象在划分成七宿,于是又形成了28星宿。这就是中国古代星宿的基本概况。 我们首先从三垣开始,其中紫微垣是以北极星为中枢,结合周围其它各星,合为一区,成为紫微垣,紫微垣由于位于北天中央,所以古人认为紫微垣是天帝之座,应为天神运动、阴阳开合都在此宫内,所以叫紫宫,紫宫就像一个皇宫,其中由至高无上的天帝及太子、王后等构成的皇室家族,以及由各种臣僚组成的藩卫机构,如同一个天国王朝,相应于人间王室朝廷。它以北极为中枢。有十五星,分为左垣与右垣两列,左垣八星包括左枢,上宰,少宰,上弼,少弼,上卫,少卫,少丞。右垣七星包括右枢,少尉,上辅,少辅,上卫,少卫,上丞。 而太微垣是三垣中的上垣,位于紫微垣之下东北方,北斗之南。太微即政府的意思,这里的星星的名字多为官名,例如左执法廷尉,右执法御史大夫,五帝座是太微垣的中心,五帝座有五颗星,中为黄帝枢纽,东为苍帝灵威仰,西为白帝白招炬,北为黑帝叶光记,南为赤帝赤瞟怒。围绕着五帝的有太子、从官、幸臣、五诸侯、九卿、郎将等,太微垣为天帝的南宫,主管法律、武备等一类事。 天市垣是三垣中的下垣,位于紫微垣之下东南方向,约占天空57度范围,大致相当于武仙、巨蛇等国际星座的国际星座的一部分,它以帝座为中枢,呈屏藩装分布,东蕃十一星,由南起曰:宋,南海,燕,东海,徐,吴越,齐,中山,九河,赵,魏。西蕃十一星,由南起曰:韩,楚,梁,巴,蜀,秦,周,郑,晋,河间,河中。天市即集贸市场的意思,天子率诸侯幸都市也。故星名多用货物、星具,经营内容的市场命名,如,《晋书?天文志》云:帝座“立伺阴阳也”,斛和斗“立量者也”,斛用以量固体,斗则用以量液体,列肆“立

二十八星宿与中国古代文学

二十八星宿与中国古代文学 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可见中国古代天文学之普及、昌盛;而中国古代文学又实在是历史悠久、璀璨繁荣,故古典文学与二十八星宿的关系可谓千丝万缕。〃〃首先说直接描写二十八星宿的文学作品。明代文学家张岱缀辑的一部百科全书类的著作《夜航船》,其《卷一天文部》中,就详细列举了二十八宿,并于其后引经据典,整理了一些有关的传说或知识。例如其中关于参宿与商宿(又称心宿),有如下描写:?高辛氏二子,长阙伯,次沉实,自相争斗。帝乃迁长于商丘,主商,昏见;迁次于大夏,主参,晓见。二星永不相见。?大致是说阙伯与沉实,互相争斗,分别被迁去参宿与商宿,因这二宿此出彼没,彼出此没,而永不相见。(有关参商二宿我将于后文中更细分析。)又如其中关于五星聚奎的描写:?宋太祖乾德五年,五星聚于奎。初,窦俨与卢多逊、杨徽之、周显德中同为谏官。俨善推步星历,尝曰:‘丁卯岁五星聚奎,自此天下始太平。二拾遗见之,俨不与也。’?奎宿,西方白虎七宿第一宿。从《夜航船》中可见,二十八星宿对于古人来说,不仅充满神话色彩,更是与占卜、军事、农耕等有紧密关系。 提起有关二十八星宿的文学作品,不得不说的是《步天歌》。步天歌最早的版本始于唐代,到如今有数个版本传世,它是一部以诗歌形式介绍中国古代全天星官的著作。这里引用的是郑樵《通志·天文略》版本,常称《丹元子步天歌》:“轸宿四星似张翼相近,中央一个长沙子,左辖右辖附两星,军门两黄近翼是。门下四个土司空,门东七乌青邱子,青邱之下名器府,器府之星三十二。以上便为太微宫,黄道向上看取是。”轸宿位于南方朱雀之尾部,古代称车箱底部后面的横木为“轸”,《步天歌》中对其的描写显然是在描述轸宿内恒星的排布,教人辨认轸宿。诗中对不同排列的恒星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十分形象而生动,可见古中国人对于星空是充满兴趣和敬畏的。又如《步天歌》中对鬼宿的描写:“鬼宿四星册方似木柜,中央白者积尸气,鬼上四星是爟位,天狗七星鬼下是,外厨六间柳星次,天社六个弧东倚,社东一星名天纪。”诗中“木柜”“爟位”的比喻十分形象,整个鬼宿的确被诠释得充满鬼魅之气,因此在古代占星术中,鬼宿多凶兆不难理解。 古代诗词中对于二十八星宿中参宿和商宿的典故的引用可不算少。因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故以参商喻彼此对立,不和睦;亲友隔绝,不能相见;有差别,有距离。如曹植的《与吴季重书》:“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星宿在古典文学中,可是富有诗意的。 除了一对参商,这斗牛一对在古代文学中也是屡见不鲜。斗宿与牛宿相邻,均位于北方玄武,大概由于斗牛二宿有名且易观,常以斗牛代指天空。如成语“气冲斗牛”,又如宋代李曾伯的词《水调歌头·万里净无翳》中的“何必乘槎去,直到斗牛间”,再如王勃的骈文《滕王阁序》中的“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斗牛二字,显得豪迈大气。二十八星宿在古人眼中,地位的确相当的高,才让人看到天空就想到斗牛,看到斗牛就算作天空。 古典文学与二十八星宿的联系,不胜枚举。但从其中不多的部分我们已可总结出二十八星宿在中国古代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 早在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中国古人就开始了有组织的天文观测活动。在授时和星占两个主要需求推动下,中国天文学在公元前5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发展出以28宿和北极为基准的赤道天文坐标系统,创制了圭表、漏壶、浑仪、简仪和水运天像台等天文仪器,积累了丰富的、连续的观测记录。在三国时代就已编制了包括283个星座1465颗恒星的星表,史书中还保留有大量奇异天象记录,其中包括公元前687年的流星雨记录、公元前613年的哈雷慧星记录、公元前32年的极光记录、公元前28年的太阳黑子记录、公元134年的超新星记录。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研究,不仅为服务于政治和农业的历法制定提供了基础,而且也发展了具有独特哲理的宇宙观,包括无限宇宙的概念、天地的结构模型、宇宙的生成演化和天人关系。 宇宙概念在古希腊意指与“混沌”相对的“秩序”,而在古代中国它所指称的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体。战国(前476-前221)末年的尸佼对宇宙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尸子》),“宇”就是包括东西南北四方和上下六合的三维空间,而“宙”就是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维时间。东汉时代的张衡(78———139)明确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灵宪》)的无限宇宙概念。与宇宙相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天地”,它意指人类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而那些尚观测不到的部分叫做“虚空”或“太虚”。元代的邓牧(1247———1306)认为在无限的虚空中有无限多的天地,“天地大也,其在虚空中不过一粟而已耳”(《伯牙琴》),与300年后欧洲布鲁诺(1548———1600)的宇宙无限论如出一辙。中国古代先哲们还认为,就一个天体来说都是有始有终的,但就无限多的天体构成的系统来说则是无始无终的。 中国古代关于天地的结构相继出现过三大模型,即盖天模型、浑天模型和宣夜模型。盖天模型把天地的结构设想为一把附着有众天体的左旋大伞笼罩着一个倒扣的静止的大盘子,约在西汉末年成书的《周髀算经》给出一个典型的论述。浑天模型把天看作一个附着有众天体的球壳绕极轴左旋,关于静止在天球中央的地之形状则有地平和地圆两种观点,约成书于晋代的《浑天仪注》以“浑天如鸡子,地如卵中黄”做比喻。关于天体的运动,这两种模型一致认为恒星随天一起左旋,而对于日、月以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则有左旋和右旋之争。宣夜模型抛弃了伞笠或球壳的固体天假设,主张众天体自然漂浮在充满气体的虚空之中。明代哲学家黄道周(1582———1646)为说明岁差还提出过一种地动宇宙模型,在恒星天球内地球和日月五星绕共同的宇宙中心运转,地球的公转周期为23376年。 中国古代宇宙观的特点是宇宙进化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宇宙生成的论点。《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由“道”生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成模式。《易传》认为天地万物由“太极”生成,提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生成模式。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易纬·乾凿度》把宇宙早期的演化史分为四个阶段:未见气的太易、气之始的太初、形之始的太始和质之始的太素四大阶段。最具科学意义的宇宙演化观点是南宋朱熹(1130———1200)提出的“元气旋涡”假说,“这一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出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形成个地在中央;气之轻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类经图翼·运气》)。如果把“地在中央”改为“太阳在中央”,它就是其后500年西方出现的法国哲学家和科学家笛卡儿(1596———1650)“以太阳旋涡假说”,也与其后700年德国科学家康德(1724———1804)提出的“星云假说”类似。

中国古代星相学

中国古代星相学 当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希腊以及罗马的占星术在几千年间接力发展时,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同样也出现了自己的占星术,只不过这里的情形非常独特。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星相学,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古星象 古迦勒底人创造了星区划分法,这就是星座。古代中华民族也创造了自己的星区划分体系,人们为了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几个一组,每组合定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其星官数目,据初步统计,在先秦的典籍中记载有约38个星官。 春秋战国时代,甘德、石申、巫咸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星官体系。到三国时代,吴国的太史令陈卓,综甘、石、巫三家星官,编撰成283官1464颗恒星的星表,并绘制成星图(该星表、星图早已散佚),晋、隋、唐继承并加以发展,我国的星区划分体系趋于成熟,此后历代沿用达千年之久,这其中最重要的星官是三垣、二十八宿。 三垣 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每垣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天区,内含若干(小)星官(或称为星座),据《清会典》所载,甘氏、石氏、巫氏的划分互有不同。各垣都有东、西两藩的星,左右环列,其形如

墙垣,故曰为垣。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于北天中央,所以又称中宫,或紫微宫。紫微宫即皇宫的意思,各星多数以官名命名。它以北极为中枢,东、西两藩共十五颗星。两弓相合,环抱成垣。整个紫微垣据宋皇佑年间的观测记录,共合37个星座,附座2个,正星163颗,增星181颗。它的天区大致相当于现今国际通用的小熊、大熊、天龙、猎犬、牧夫、武仙、仙王、仙后、英仙、鹿豹等星座。 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于紫微垣之下的东北方,北斗之南。约占天区63度范围,以五帝座为中枢,共含20个星座,正星78颗,增星100颗。它包含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太微即政府的意思,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例如左执法即廷尉,右执法即御史大夫等。 天市垣是三垣的下垣,位居紫微垣之下的东南方向,约占天空的57度范围,大致相当于武仙、巨蛇、蛇夫等国际通用星座的一部分,包含19个星官(座),正星87颗,增星173颗。它以帝座为中枢,成屏藩之状。天市即集贸市场,《晋书天文志》中云:天子率诸侯幸都市也。故星名多用货物、星具,经营内容的市场命名,如,《晋书天文志》云:帝座立伺阴阳也,斛和斗立量者也,斛用以量固体,斗则用以量液体,列肆立宝玉之货,是专营宝玉的市场,车肆主众货之区,是商品市场,市楼市府也,主市价、律度、金钱、珠玉等。 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所创星区划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古代中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

早在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中国古人就开始了有组织的天文观测活动。在授时和星占两个主要需求推动下,中国天文学在公元前5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发展出以28宿和北极为基准的赤道天文坐标系统,创制了圭表、漏壶、浑仪、简仪和水运天像台等天文仪器,积累了丰富的、连续的观测记录。在三国时代就已编制了包括283个星座1465颗恒星的星表,史书中还保留有大量奇异天象记录,其中包括公元前687年的流星雨记录、公元前613年的哈雷慧星记录、公元前32年的极光记录、公元前28年的太阳黑子记录、公元134年的超新星记录。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研究,不仅为服务于政治和农业的历法制定提供了基础,而且也发展了具有独特哲理的宇宙观,包括无限宇宙的概念、天地的结构模型、宇宙的生成演化和天人关系。宇宙概念在古希腊意指与“混沌”相对的“秩序”,而在古代中国它所指称的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体。战国(前476-前221)末年的尸佼对宇宙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尸子》),“宇”就是包括东西南北四方和上下六合的三维空间,而“宙”就是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维时间。东汉时代的张衡(78———139)明确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灵宪》)的无限宇宙概念。与宇宙相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天地”,它意指人类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而那些尚观测不到的部分叫做“虚空”或“太虚”。元代的邓牧(1247———1306)认为在无限的虚空中有无限多的天地,“天地大也,其在虚空中不过一粟而已耳”(《伯牙琴》),与300年后欧洲布鲁诺(1548———1600)的宇宙无

限论如出一辙。中国古代先哲们还认为,就一个天体来说都是有始有终的,但就无限多的天体构成的系统来说则是无始无终的。中国古代关于天地的结构相继出现过三大模型,即盖天模型、浑天模型和宣夜模型。盖天模型把天地的结构设想为一把附着有众天体的左旋大伞笼罩着一个倒扣的静止的大盘子,约在西汉末年成书的《周髀算经》给出一个典型的论述。浑天模型把天看作一个附着有众天体的球壳绕极轴左旋,关于静止在天球中央的地之形状则有地平和地圆两种观点,约成书于晋代的《浑天仪注》以“浑天如鸡子,地如卵中黄”做比喻。关于天体的运动,这两种模型一致认为恒星随天一起左旋,而对于日、月以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则有左旋和右旋之争。宣夜模型抛弃了伞笠或球壳的固体天假设,主张众天体自然漂浮在充满气体的虚空之中。明代哲学家黄道周(1582———1646)为说明岁差还提出过一种地动宇宙模型,在恒星天球内地球和日月五星绕共同的宇宙中心运转,地球的公转周期为23376年。中国古代宇宙观的特点是宇宙进化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宇宙生成的论点。《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由“道”生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成模式。《易传》认为天地万物由“太极”生成,提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生成模式。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易纬·乾凿度》把宇宙早期的演化史分为四个阶段:未见气的太易、气之始的太初、形之始的太始和质之始的太素四大阶段。最具科学意义的宇宙演化观点是南宋朱熹(1130———1200)提出的“元气旋涡”假说,“这一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出许多渣滓;里面

10 第十讲 中国古代自然观发展(考研讲义)

第十讲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自然观 先民努力从当时的认识水平来对自然界加以说明解释 ①积极方面-神话 神话是人们运用推理和想象力对自然界做出的解释,是人们借助于幻想企图征服自然力的表现。 1)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的是原始神,没有出现主宰一切的至高无上的神。他们在创造万物时离不开具体物质,反映了神话的原始性和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2)自然界每一事物各有自己的神。 3)发明创造归功于神化的英雄人物,反映了氏族社会对酋长的崇拜。燧人氏、神农氏。 4)对自然界抱着积极进取的态度“弈射十日”“精卫填海” ②消极方面-原始宗教思想 1)由于生产力低下,政府自然能力薄弱,在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不得不屈从于大自然,采取对大自然顶礼膜拜的方法希冀得到自然神的保佑,产生了原始宗教。 2)由于人们不能正确理解精神现象,产生了“灵魂”一类超现实意识并与神相联系,形成了“万物有灵”观念,产生了依赖神灵保佑的原始宗教迷信思想。 3)出现“图腾崇拜”一些氏族或部落把某一动物或其他自然物看成自己氏族或部落的祖先或保护神 4)巫医不分。“巫术”人们幻想采用咒语、祈祷、祭祀等来影响自然或人的祸福的法术。 ③对原始自然观的评价: 1)原始自然观积极和消极方面都是人们幻想的产物; 2)它是当时人们企图从自己的认识水平对自然加以说明和解释的一种成果; 3)它并没有完全脱离自然界的实际; 4)由于认识发展依赖于社会实践发展,这些说明解释还不能科学反映自然界本来面貌,有的还带有宗教迷信色彩; 5)它是人类科学思维和理论科学的萌芽。 二、奴隶社会时期 天命观和阴阳五行说 ①消极方面-天命观 “天命观”: 1)奴隶制国家国王自认为至高无上,要统治万民,因而在神的世界里也就有了主宰万事万物的至高无上的帝。 2)奴隶主声称:生产、人事的一切祸福都由帝支配;自然界风云雷电山川水火等现象也受帝主宰。 3)因此,事无大小,都要占卜祈求帝指示吉凶。 4)巫,以占卜为手段,作为沟通神和人的中间人。 ——形成了一套宗教神学思想体系 实质:阶级社会的产物,利用了原始宗教思想,是奴隶主贵族用来进行统治和欺骗群众的工具。 发展: 商:1)对自然崇拜已经不是对一切动植物等自然物的崇拜,而只是祭祀日月风云、名山大川等自然神; 2)“万物有灵”观念被宇宙间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帝”的观念所代替。 周:1)统治者对人民力量有所认识,提出“天命靡常”等观点,透出对天命神圣性的一些怀疑; 2)并没有放弃只是修正天命观,汲取教训,强调国王要行德政,就能求得上天保佑、王位长久,实际上是讲究统治的方法。 影响:束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学与占星术,医学与巫术的长期复杂斗争。

占星学基础知识[整理]

占星学基础知识[整理] 占星学基础知识 占星学最基础定位来源于“黄道”的概念,最早有黄道的概念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古巴比伦人。黄道的确立,最初主要是用于计算日期,而黄道上设立的12个区域,和我们现在使用的12个月份是同样的意思。 在巴比伦人与波斯人的占星术传入埃及之前,当时的埃及也有自己的一套占星术。他们的占星术和后来吸收了巴比伦文化而发展出的占星学是有很多的不同点的。埃及的占星术,直到托勒密的出现,才让占星术在埃及开始广泛的流传。 公元前1000多年,占星术流传到爱琴海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地区,受到了广泛欢迎。但是在这期间,由于许多人民向占星师求问占卜,以致于占星学天文方面的发展却几乎停滞。公元前400年左右,亚历山大大帝统治期间,促进了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文化融合,从而使得多种文化知识之间进行交汇。 公元前280年左右,巴比伦人贝勒索斯(Berossos)进行著书并开设课程授徒,使得占星学慢慢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也使得占星术逐渐从宫廷走向了民间,从而发展出个人占星图的绘制与解读,这就是现代个人本命盘的雏形,也是占星学能够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在这期间,科学研究开始盛行,数学也得到了发展,并应用于天文观测。其中,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对于占星和音乐也是行家,灵数学的开拓也由他而生。 另一个对占星学有重大影响的,是柏拉图,他提出了由天球和地球构成的宇宙观,而且有了明确的四元素理论,和天球理论,成为了当时的主流天文概念,并流传至今。(见图01)

公元5世纪到13世纪,由于战争,占星学发展停滞,而埃及和小亚细亚地区的阿拉伯人则吸收了许多古典学术,并在巴格拉城建立了图书馆,收藏典籍。期间,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热衷于占星术、炼金术和神秘学。而阿布马谢(Albumasa)更是研究和整理出“阿拉伯点”的学说,成为了阿拉伯占星术特色。 中世纪时期,占星学受到基督教的压制几乎消失,但阿拉伯的文献被翻译成拉丁文进入欧洲,则开启了占星学的另一个发展。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占星术空前发展起来,整个社会都受到占星学影响很多,并且与人民的关系更为细致。期间的农民历,就和我们中国民间的历书一样,有每日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之类的。同期,医疗占星术也特别兴盛起来了。 在整个中世纪之中,天文学的发展,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泰谷的“恒星论”等等学说百花齐放。但是一部分人在天文学和占星学中开始摇摆不定,著名的宫廷占星师、天文学家开普勒在科学精神和当时的占星观点中感到非常矛盾,而将占星导向了更贴近于实际形体的观察和解释,并使用许多特别相位来阐释星盘,对日后的“汉堡学派”引起了启发。 17世纪以后,占星术在西方没落。理性主义与科学革命的出现,直面的挑战占星术。牛顿的数学原理,伽利略望远镜的发明,带动更精确的天文观测。天文学逐渐从占星学中脱离成为独立的学科。 19世纪,“通神学”和“神秘结社”兴起,将魔法与宗教研究,结合科学概念的电力、能量、磁场等等,慢慢加入占星学家的思想,开创了现代占星学。在英国,查尔斯卡特加入了通神学会,并与许多占星师共同合作成立了英国占星学院。而此时,其他各地的占星学家也纷纷将课题研究而开创或丰富了众多的占星学流派,形成现在的百家争鸣。如汉堡学派致力于中点研究,以及古老印度占星术中的九分盘和泛音盘的研究,时辰占卜占星术,心理占星学等等。 回归黄道与恒星黄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