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思考题及答案(二班版)

1、公共政策的含义答:就静态意义而言,公共政策是政府用于实现预期的理想状态,即实现对社会利益某种程度的创造、增进、分配或协调的一种工具;就动态意义而言,公共政策表现为一个运行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工具的创设、工具的运用、工具的评价、工具的优化以及工具使命的结束等多个环节,其中工具的创设即政策制定,工具的运用即政策执行,工具的评价即政策评估,工具的优化即政策调整,工具使命的结束即政策终结。从另外的角度讲,公共政策还具备:a.导向性功能,主要是指公共政策对社会发展方向的引导,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的设定;b.约束性功能,主要是指公共政策对目标群体行为的限制和规范,对目标群体行为空间的设定;c.激励性功能,主要是指公共政策对目标群体行为的诱导,这一般是通过利益机制来实现的;d.象征性功能,主要是指公共政策对政府所持立场和态度的表达。

2、公共政策的特征答:(一)政治性与公共性。“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二)价值性与工具性各项公共政策都表明着自身的立场、主张,具有自身的利益倾向性。公共政策所拥护和倡导的利益能否得以实现,还取决于政策是否具有工具意义上的合理性。(三)强制性与合法性。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要以国家政权和公共权威为后盾。政策的法律合法性与社会合法性。(四)公平性与效率性。公平主要是指一个人的贡献与其所获利益相一致、相匹配,同时人们的基本权利又能得到保障。效率则是指要在激发人们创造活力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利益的创造和增进。

3、公共政策的分类答:(一)总政策(元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总政策在政策体系中位于最高层次,是关于怎样制定政策的政策。基本政策是总政策的具体化,是具体政策的原则化,它连接着总政策与具体政策,是在社会生活的某个领域、某个部门或某个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实质性政策。具体政策位于政策体系的最低层次,它是为了贯彻、实施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准则,是基本政策的具体化,政策的执行直接就体现为具体政策的执行。(二)政治政策、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政治政策着眼于政治问题的处理,用于分配政治权力、协调政治关系、保持政治秩序的稳定。例如,政府权

力配置的调整。经济政策着眼于经济问题的

处理,用于经济形势的调控、经济利益关系

的协调等。社会政策着眼于社会问题的处

理,用于协调社会关系、保障公众的基本权

利、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三)调节性政

策、自我调节性政策、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

性政策。调节性政策是指对个体或群体行为

强加的约束或限制,也就是说要减少目标群

体的行动空间。交通管制政策、禁赌政策。

自我调节性政策涉及的也是对个体或群体

的限制与控制,在这一点上它与调节性政策

有共同之处,但与调节性政策不同的是,自

我调节性政策通常是被调节者所寻求和支

持的,作为其保护或者促进自身利益的一种

手段。分配性政策是指将服务或利益分配给

社会中的特定部分——个人、团体、公司和

社区。分配性政策的受益者可能是少数人

(即将利益分配给特定的少数人),也可能

是大多数人,但可以肯定的是,分配性政策

只会产生得利者。再分配性政策是指政府

在各阶层或团体中有意识地进行收入、财产

或权利的转移性分配。例如,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四)福利主义的政策和市

场主义的政策。福利主义的政策主张将政府

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机制。市场主义的政

策主张将市场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机制。

(五)实质性的政策和程序性的政策。实质

性(政策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关注的是解

决问题的切实行动。比如国家的基本建设政

策、福利支出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程序性

政策关注的由谁去做或者以什么样的程序

去做。比如对政府业务流程的规定,又比如

对政策制定程序的规定。(六)物质性政策

与象征性政策。物质性政策所关涉到的利益

与价值是有形的、具体的,比如关于住房补

贴、责权划分、转移支付等的规定。象征性

政策即符号性政策,所关涉到的利益与价值

主要是无形的、抽象的,体现出政府在价值

上与观念上的主张与倡导,比如关于纪念日

(学雷锋纪念日、教师节等)的规定。

4、公共政策的周期答:政策运行是一个

过程,依据政策运行过程中活动的不同,可

将这一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我们对政策

过程的阶段划分: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

策评估、政策调整与政策终结。(1)政策制

定环节包括问题界定、目标设定、方案设计、

方案评估和方案选择等五个步骤,它的紧后

一个环节是政策执行。(2)政策评估可能引

致三种结果:一是政策的继续执行,二是政

策的调整,三是政策的终结。这三种结果是

相互排斥的关系,不可能有两种结果同时发

生。(3)政策调整实质上是政策的再制定,

它使政策运行过程又回到了制定环节,因此

政策调整并不是一个实体性环节。(4)政策

终结是对整个政策运行过程的终结,政策运

行过程即是从政策的制定开始到政策的终

结结束。一种是善始善终,一种是无果而

终。(5)公共政策的运行不一定是一个线性

的过程,政策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同环节

之间的循环,从而使政策的运行呈现出“制

定→执行→再制定(调整)→执行→……→

终结”这样一个轨迹。

5、公共政策的研究模型答:1.理性主义:

政策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选择社会效益最

大化的政策:(1)收益超过成本;(2)机会

成本最小。2.渐进主义:政策是过去政策的

补充和修正。3.团体理论:政策是团体利益

的平衡。4.精英理论:政策是精英的价值偏

好。5.公共选择理论:政策是自利个体的群

体选择。6.博弈理论。博弈的三要素:博弈

者,策略的选择空间,选择的获益。

6、如何成为一个良好的政策分析人员

答:1.具备历史的视角。完全了解所研

究政策领域的发展历程。2.把握政策现实。

对所研究政策领域的现状有清晰和全面的

认识。3.了解相关的背景因素。了解国情、

社情民意等。4.保持对多个政策领域的研究

兴趣。丰富自身的专业技能。5.研究的目的

不仅在于解释而且在于变革。将自己视为政

策的参与者。6.扩大相关的工作经历。在学

校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政府从事政策分

析工作,在思想库从事政策咨询工作。7.拥

有多学科基础。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

8.良好的职业道德。独立性、科学精神、公

共精神。

7、公共政策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

答:公共政策是用来解决社会问题的。

公共政策就是要回应和满足公共需求。公共

政策是用来解决社会问题的,但并不是所有

的社会问题都需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解决,也

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会成为政策问题,社

会问题的解决存在着不同的途径:市场途

径,第三部门途径,政府途径。

8、社会问题的解决存在哪几种途径?

答:社会问题的解决存在着不同的途

径:市场途径,第三部门途径,政府途径。

途径之一:市场。市场是一种用于商品交换

1

的场所;市场是一种激励机制(供求、价格、竞争),引导人的行为,引导资源的配置。其特点:①市场是自发的,是一种无形之手;②市场引入了竞争;③市场追求经济效率,注重投入与产出的对比;④市场作用的发挥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之上,个体是趋利避害的,在成本与收益的计算中不会考虑其行为给他人带来的影响。途径之二:第三部门。第三部门的范围:包括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之外的所有组织(以反人类、反社会、反发展为目的的组织除外),这种组织又可称为非营利组织(NPO)或非政府组织(NGO)。其特点:①主要依靠志愿机制发挥作用;②自主性与灵活性较强,集中统一性与稳定性较弱;③依赖于社会资本(理解、信任、支持、合作),同时又有助于社会资本的培育;④注重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而非经济效率。途径之三:政府。政府不仅仅指行政机关,而是指公共政策的决策主体,即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其特点:①以公共权力和公共权威作为基础;②以公共资源作为后盾;③追求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④以满足公共需求作为出发点。

9、社会问题的不同解决途径各自有着哪些优势和不足?答:一、市场途径的优势及局限性。(一)优势;1.市场引导资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地方,有效促进物质财富的积累。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温饱问题的解决;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2.市场机制通过竞争为行为主体提供了强大激励。(二)局限性(市场失灵)并不是所有的领域都适合于私营化和商业化,这是由市场本身的局限性所决定的。1.市场难以自动克服宏观经济的波动。经济过热: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过冷:总供给大于总需求。2.市场无法有效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市场本身不以公平为目标,但公平客观上也是衡量资源配置状况的一个标准。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需求满足上的不公平,市场容易忽视弱势群体的需求。3.市场无法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4.市场无法有效解决外部效应问题。二、第三部门途径的优势及局限性:(一)优势。1.行为方式具有灵活性,能够介入政府与市场不愿介入的领域。政府与市场的行为模式存在着固化与刻板化的倾向,两者都有着固定的活动领域。2.能够较好回应个性化需求与特殊群体的需要。3.适于开展社会实验,行为影响的范围相对有限。4.具有成本优势。5.传播好声音,汇聚正能量。(二)局限性(志愿失灵)。1.受到的限制较多,活动空间有限。

政府对慈善组织募捐活动的限制。2.资金来

源不足,生存能力有限。3.所筹集的资源不

能得到有效使用,受助群体得到的收益远小

于社会付出的资源。4.存在着模仿政府组织

与市场组织的倾向,从而弱化自身的特征与

优势。5.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单靠第三

部门难以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三、政府途径的优势及局限性。(一)优势:

1.目标导向集中体现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公

共需求的满足。“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

府”。2.具有稳定性、连续性与可预期性。3.

拥有合法的强制力。4.拥有坚实的资源基础。

政府收入的来源:税收收入,租金收入,国

有资本收入。5.目标群体选择上的优势。(二)

局限性(政府失灵)。1.个体意见的加总并不

一定等于整体意见。投票悖论。2.多数人的

意见并不一定意味着有效率的结果。多数人

的暴政。3.强制性及权力集中所造成的问题。

4.内在性问题。外部监督困难。

5.易于产生

高成本与低效率的倾向。

10、为什么有的社会问题要通过公共政策加

以解决?答:(一)三种社会问题解决途径

间的关系:1.难以相互替代。三种途径各有

独特的功能与价值。政府力量无法替代市场

力量,市场力量也无法替代政府力量。在市

场与政府之外,第三部门的作用也是不可或

缺的。2.能够实现互补。互补的必要性:市

场失灵、政府失灵与志愿失灵的存在。互补

的可能性:优势的差异性。但是,公共政策

在解决社会问题中具有局限性。1.公共政策

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界定政策问题

的方式。2.公众的期望过高,已超出了政府

本身的能力。3.同一政策对于不同群体具有

不同的意义,对于某一群体意味着问题的解

决,对于其他群体则可能意味着新问题的产

生。4.政策本身引起目标群体的偏差行为。

5.一个社会问题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单靠一项政策往往难以得到有效解决。6.实

施一项政策的成本过高,这种成本已经超过

了问题本身引起的成本。所以说,公共政

策是用来解决社会问题的,但并不是所有的

社会问题都需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解决,有的

社会问题需要通过公共政策加以解决。

11、如何确定公共政策的作用范围?答:公

共政策的作用范围反映了政府的职能定位。

合理确定公共政策的作用范围要求实现三

种途径的优势互补。1.公共政策的作用范围

是有限的,并不是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也不

是所有问题都需要公共政策加以解决。2.明

确公共政策需要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政

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

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

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3.政府应创

造条件充分发挥市场和第三部门的作用。市

场化改革、公民社会的培育。4.从管理走向

治理。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

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注重

运用法治方式,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

务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实行多元主体共同

治理,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12.公共需求与个体需求的联系与区别?答:

公众需求是相对于个体需求而言的,个体需

求是个别的、分散的、差异化的,满足的途

径也主要是通过个体的力量;公众需求则是

普遍的、集中的、带有共性特征的,并且无

法单纯依靠个体力量得到有效满足,满足的

途径主要是通过集体的力量与公共的力量。

私人问题对应着个体需求;社会问题对应着

公共需求,公共政策就是要回应和满足公共

需求。“需求”在很多情况下是我们分析问题

的起点:需求与观念;需求与利益;需求与

价值。

13、18届3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

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

理解“治理”?答: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

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

方式的总和。①治理的理念与目的(民主,

发展,以人为本,价值创造)。②治理的主

体与方式(多元合作,法治)。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

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14、什么是政策议程答:政策议程是一张

政策问题的清单,进入了这一清单,就意味

着公共问题转化为了政策问题,政府对这些

问题引起了关注并准备采取措施加以处理。

公共问题进入政策议程,标志着一个政策过

程的开始。

15、政策议程为何重要答:政策的出台以

公共问题进入政策议程为前提。不是每一问

题都有机会进入政策议程,进入政策议程的

机会是稀缺的。在具体决策之前,政府不得

不做出抉择,对处理哪些挑战有所取舍。

16、议程的分类答:(一)科布(Cobb)与

艾尔德(Elder)的分类:系统性议程;制度

性议程。系统性议程又可称为公共议程、公

2

众议程,由那些受到公众普遍关注并且使公众认为政府有必要采取政策措施加以解决的公共问题组成。制度性议程又称正式议程、政府议程,由受到政府关注并且政府准备对之采取政策措施的公共问题构成。(二)伯纳德·科恩在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之外又加上了传媒议程,认为公共问题是先经过传媒议程和公众议程然后再进入政府议程。(三)王绍光:传媒议程;公众议程;政策议程。传媒议程是指大众传媒频频报道和讨论的问题;公众议程是指引起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问题;政策议程是指决策者认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17、政策议程的设置答:政策议程设置就是政府对某些社会问题予以重视并将其纳入政策讨论和确认为政策问题而准备采取行动的过程。根据公共问题进入政策议程路径的不同,可将政策议程设置划分为不同的模式。科布等人提出了政策议程设置的3种基本模式:外在创始模式;动员模式;内在创始模式。May(1991)根据议题的提出者是公众还是政府以及公众支持程度的高低,将议程设置的模式分为外部推动、内部推动、加强民意、动员四种类型。王绍光:依据议题提出者的身份与民众参与的程度(是否进入公众议程),可区分出6种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1.关门模式,2.动员模式,3.内参模式,4.借力模式,5.上书模式,6.外压模式。

18、政策议程设置中的焦点事件答:焦点事件(focusing events):①突发性,没有预兆;②例外性,不常发生;③危害性,已经导致了重大损失或预示着未来可能发生的更大危害,暴露了现状的重大缺陷;④集中性,危害集中在特定的地理区域或特定的利益共同体;⑤显著性,为决策者和公众同时感知,难以被掩盖和遮蔽。焦点事件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它们的发生很可能会打破现实的均衡状态,从而使有关问题突显出来。焦点事件的作用:①使潜在问题显性化;②打开了机会之窗,使公共问题得以进入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③触发作用,成为一根导火索。

19、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议程设置方面采取动员模式的频率大大降低了。你认为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动员模式的存在是否仍旧必要?

答:我们认为,动员模式的存在仍旧必不可少。这是因为:①对于一些专业性、深层次和隐蔽性问题,公众可能意识不到,但

又有必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②对于一些涉

及到长远发展的战略性与全局性问题,习惯

于从局部利益出发的利益群体缺乏足够的

敏感性,也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③对于涉

及到意识形态的问题,即便没有外在的压

力,政府也会主动予以关注;④政治民主化

的推进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政策议题都要由

公众来提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

们进入了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顶层设

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成为改革的一个

重要方法论。而进行顶层设计,就需要政府

去提出议题、系统谋划、设计改革的路线与

蓝图,并要争取公众对政府改革意图的理解

与支持。这里面也体现出了动员模式存在的

必要性。

20、政策未能出台的原因是不是均在于找不

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答:事实上,在问题进入政策议程之前,与

问题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就可能已经存在(倡

导者在提出议题的同时,往往也会提出解决

问题的建议和措施),然而,在不少情况下

这种解决方案却难以有机会转化为公共政

策,这是因为相应的公共问题没能进入政策

议程,无法转变为政策问题。焦点事件则打

开了一扇机会之窗,使问题引起公众和决策

者的关注,最终得以进入政策议程。由此我

们也可知,不少情况下政策之所以没有出

台,并不是因为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是因为问题没有进入政策议程的机会。这

里面也显示出了政策议程的重要作用。

21政策的出台是否具有一定偶然性?

答:焦点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机会

之窗的打开也具有偶然性,公共问题进入政

策议程在有些情况下也就不是刻意安排的,

政策议程设置中存在着“有组织的无序”,

并非都是按部就班的。如:《校车安全管理

条例(草案)》的发布。

22、案例评点:《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草案)》

发布答:本案例①印证了焦点事件在政策

议程设置中的触发作用;②说明了公共问题

进入政策议程对于公共政策出台的重要性;

③体现了政策议程设置的偶然性。

23、政策制定的一般程序是怎样的?

答(一)政策问题的界定。政策问题的表象

是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政策问

题的实质是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界

定政策问题的过程就是寻求隐藏在问题表

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的过程。政策问题界定的

过程:①充分把握客观情势(明确政策现实

状态)。②确定政策理想状态的标准。③认

识政策问题的表象。④探究政策问题的实

质。(二)政策目标的设定。①使政策目标

具有明确性。②使政策目标具有可测量性。

③使政策目标具有与政策问题的契合性。

(三)政策方案的设计。1.政策方案设计的

原则。①信息原则。②合目的性原则。③多

样性原则。④互斥性原则。2.政策方案设计

的步骤。①轮廓构想。②细化设计。(四)

政策方案的评估与选择。1.预测政策方案的

不同效果。①预测政策方案所产生的经济效

果。②预测政策方案所产生的政治效果。2.

评定政策方案的综合效果。①对不同的政策

效果设定权重。②对各种政策效果予以量

化。3.政策方案的选择。(五)政策的合法化。

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

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

的一系列审查(比如法制工作机构的审查)、

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24、专家在政策制定中有什么作用?

答:(1)为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架设权

力与知识之间的桥梁)。(2)创造、传播新

思想,引领社会进步。(3)政策教育(通过

会议、出版物、网络与媒体)。(4)培养人

才、储备人才(学术殿堂,“旋转门”)。(5)

公益表达。总之,专家在政策制定中具有决

策辅助与决策咨询作用,是政策研究群体德

“思想库”和“智囊团”。

25哪因素影响专家参与政策制定的方式?

答:(1)专家的个体特征:研究能力、行政

关系、私人社会网络、研究者和潜在使用者

之间的联系,等等。(2)专家所在组织机

构的特征:官方还是非官方。以上两个方面

的因素主要是从参与主体的角度来考虑的,

意在表明参与主体所具有的相关特征及其

可能对专家参与政策制定产生的影响。此

外,从参与对象(即政策制定本身)的角度

来考虑,政策制定的有关特征同样会对专家

的参与产生影响。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属性的

政策制定,专家的参与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26、公众在政策制定中发挥什作用?

答:议题提出者来自民间,在他们的积

极倡导下,议题的关注范围不断扩展,引起

公众与媒体的广泛讨论,民意基础不断扩

大,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政府由此感

到采取措施加以应对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在

外压模式下,公共问题先进入公众议程,后

进入政策议程。

3

27政策制定具有什么关键特征?答:政策制定的关键特征:(1)知识复杂性。反映政策制定对专业知识的依赖程度。依赖程度越高,表明政策制定的知识复杂性越强。这种依赖程度与决策者个人特质和组织特征有着关联性(朱旭峰,田君,2008),同一问题对于不同的决策者而言,知识复杂性是不同的。(2)损失嵌入性。反映利益受损者与决策者关联的紧密程度。关联越紧密,意味着利益受损者对决策者的影响力越强;关联越松散,意味着利益受损者对决策者的影响力越弱。这一特征也反映了政策制定所受到的利益相关方阻力的大小。依据以上2个关键特征,可将政策制定划分为4个类型。(1)知识复杂性高,受到的利益相关者阻力大;(2)知识复杂性高,受到的利益相关者阻力小;(3)知识复杂性低,受到的利益相关者阻力大;(4)知识复杂性低,受到的利益相关者阻力小。

28、决策者在政策制定中扮演什样角色?答:决策者的角色1.确定政策制定的价值目标及政策目标的优先序。决策者究竟关注和强调什么样的价值目标,很可能是与特定的政治环境相联系的。2.决定政策方案的选择。影响方案选择的因素: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利益倾向与利益平衡、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既有习惯与路径依赖。3.影响甚至决定政策参与的方式、范围与程度。提出政策咨询的需求,而政策咨询需求一是取决于决策者有无制定政策的动机。二是取决于政策制定的复杂程度。4.决策者在政策制定中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发挥着主导性作用。29、政策执行力为何重要答:艾利森“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政策执行。”当前,我们处在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提高政策执行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内在要求。政策执行力关系到:工作效果、工作作风、政府形象、执政基础。

30、政策执行的过程(一)组织准备。1.确定执行机构。由常设机构承担执行任务或组建临时机构承担执行任务。2.人员配备。执行人员应具备的素质。3.物质准备。经费与设备。4.制定管理制度。目标责任制,检查监督制,奖惩制度。(二)政策分解。政策分解即制定政策执行计划(包括实施细则与日程安排等),这也是一个政策文本再创造或政策再生产的过程。(三)政策宣传(传播);对政策予以公布、解释、说明和传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与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政策实验。实验也是实践的一种形式,

政策科学的实验室就是社会。(五)全面实

施。政策扩散、从局部到全局、从试验到推

广、从“吸纳”到“辐射”。

31、政策执行不力的表现答:政策执行

不力的表现:1.象征性执行。政策执行的表

面化。象征性的合作,表面文章,形式主义,

敷衍了事。只打雷不下雨,一阵风后涛声依

旧。欺上瞒下,蒙混过关。2.选择性执行。

政策执行的局部化。断章取义,任意选择,

各取所需,为我所用,将政策执行视为吃“自

助餐”。3.附加性执行。政策执行的扩大化。

借执行上级政策之名搞自己的“土政策”,

人为地加入政策中原本没有的内容,实质也

是对政策目标的替换。4.替换性执行。政策

执行的全异化。“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见

招拆招,政策执行的全异化。5.抵制性执行。

政策执行的停滞化。无动于衷,拒不执行。

以上几种表现并不能穷尽政策执行不力的

所有情形;现实中政策执行不力的案例也并

非仅表现出某种单一的问题,可能同时体现

出了多种问题。

33、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答:政策执行不

力的原因:1.政策目标的不清晰。政策目标

不清晰容易造成考核标准的缺失。2.政策内

容的不科学。“大跃进”与浮夸风(不按客

观规律办事,政策脱离客观条件和实际)。

“招商引资”(如上级政府给下级政府分派不

切实际的任务)。3.政策资源的不充足。强大

的政策执行能力要以充足的政策资源作为

保障,包括权力(权威)、人力、物力、财

力、信息、技术等。4.执行主体的不合作。

原因之一:执行主体面临着多元目标和多重

任务。原因之二:执行主体的自利性。A.执

行主体的利益意识。B.利益的固化与既得利

益格局的形成。5.目标群体的不认同。目标

群体是政策的作用对象。目标群体受到政策

的直接影响,他们的认同与支持是政策顺利

实施的前提。6.政策环境的不理想。政治环

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其他的政策领域

都会对政策的执行产生影响。政策执行阻滞

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监控机制的不

完善、激励机制的不合理,等等。

34、政策执行力的提升答:1.强化政策目标

的约束力。通过相关的考核与问责途径,使

政策目标具有硬约束的性质,从而减少执行

主体的投机行为。2.改善政策内容的质量。

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3.保障充足的

政策资源。必要的政策资源是政策有效执行

的基础。4.提高执行主体的合作程度。(1)

选人:合理挑选执行人员,避免出现“逆向

选择”。(2)用人:调动积极性并防范“道

德风险”。5.争取目标群体的认同与支持。6.

优化政策执行的环境。政策执行环境的优化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整体文明进程

的不断推进。

35、政策评估的一般理论答:政策评估就

是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的研究。政策评估经

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随意到规范的过

程。(一)政策评估的对象。政策效果:政

策产出、政策影响、政策后果、政策反馈。

(二)政策评估的功能。1.为政策质量的提

升提供依据。2.发现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3.明确政策运行的走向,优化政策资源配置。

4.为决策者、执行者、利益相关方以及社会

公众提供政策信息。(三)(政策)评估的发

展。1.第一代评估——实验室评估(1910-

二战)。2.第二代评估——田野实验(二战

-1963)。3.第三代评估——社会实验

(1963-1974)。4.第四代评估——响应性评

估(1974-现在)。(四)政策评估的类型。过

程评估、结果评估、元评估。(五)政策评

估的主体。1.内部评估主体。2.外部评估主

体。(六)政策评估的设计。1.“前-后”对比

分析。2.实验设计。3.准实验设计。4.构建因

果模型。(七)政策评估的过程。1.明确评估

标准,设计评估指标。2.搜集有关评估对象

的各种信息。3.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搜

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对政策效果进行描述

和评判。4.提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八)政

策评估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1.政策目标引

起的问题。2.不同政策之间的交互影响。3.

不可控因素的影响。4.数据搜集的困难。5.

人为因素的阻挠。6.成本问题。

36、公众评估具有什么特点?答:公众评

估具有:外部、主观、定性(如服务态度、

勤政廉政)、满意度、反映价值偏好。

37、专家评估具有什么特点答:专家评估

具有:客观、定量(如投入与产出)、中立、

技术理性、强调事实判断。

38、什么是政策变迁答所谓政策变迁,表现

为政策的调整、政策的终结、政策的再制定,

等等。政策变迁可能是方向性的改变,也可

能是工具性调整。

39、三种主流的政策变迁模型答:(一)倡

导联盟理论。对重大政策变迁的解释。(二)

多源流理论。问题源流或政治源流发生显著

4

变化→政策之窗打开→政策企业家有效利用机会→三条源流实现联结→政策变迁发生。(三)间断均衡理论。

哪些因素对政策变迁的影响最为直接?

答:一是外部动力因素:(1)经济形势的变化;(2)政治形势的变化;(3)社会形势的变化;(4)其他政策领域的影响;(二)内部动力因素。(5)问题及其严重性的变化;(6)政策制定者关注度的提高;(7)解决方案可行性的增强;(8)负面政策效果的反馈;(9)目标群体观念的变化

40、住房市场失灵的表现?答:住房市场失灵表现为:一些地区住房供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房地产价格和投资增长过快;房地产市场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住房消费还需拓展;房地产开发和交易行为不够规范,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和调控有待完善。

41、通过调控房价能否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答:住房市场化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投资建设住房的积极性,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住房条件,主要依靠市场满足群众多层次的住房需求这一方向是正确的,是符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今后,应当继续……使多数居民能够通过购买住房或市场租房满足住房需求。同时应当看到,商品住房市场不可能解决所有群众的基本居住问题。住房是价值量很大的消费品,低收入家庭甚至一些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经济能力弱,不具备在市场上购房或租房的条件,需要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保障这些家庭的基本住房条件。总之,应当坚持“两条腿”走路,形成政府保障和市场机制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

案例一:上海市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效果评估。分析:政策目标:1.下移医疗卫生工作重心,把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的重心逐步放到社区这个层面上。2.加强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基本医疗工作,有效利用卫生资源,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和“看病难”等问题。3.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承担起基础性、公益性的医疗卫生职责。政策措施:1.组建长宁区社区卫生管理中心。2.建立以“全科服务团队”为核心的新型卫生服务平台。3.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补偿机制。评估指标:1.社区卫生服务的便捷性、连续性、综合性与收费合理性。2.社区卫生服务利用。

3.公众满意度。

4.经济效益。

5.社会效益。

评估方法:1.对比分析。纵向对比(“前-后”对比分析的方法)、横向对比(实验设计或准实验设计的方法);2.定量分析。数据统计

与分析。3.定性分析。访谈、参与式观察、

现场考察。政策效果评价:1.医疗卫生工作

重心的下移取得一定效果。2.卫生资源的利

用效率得到提高,人民群众“看病贵”和“看

病难”的问题得以缓解。3.政府在基础性、

公益性医疗服务方面的职责得到明显加强。

案例二:家电下乡政策公平性与效率性评估

分析:家电下乡政策的效率性评估。1.农村

家电消费增长率。2.农村家电消费阶段的升

级。3.农村家电消费档次的提高。4.“三个体

系”建设的进展。面向农村市场的生产体系、

面向农村市场的流通体系、面向农村市场的

售后服务体系。4.农民家电消费观念得到改

善。家电下乡政策的公平性评估1.家电下乡

是否拉大了不同收入群体间的差距。2.家电

下乡是否拉大了不同收入地区间的差距。自

全国推广以来,家电下乡政策成效显著,带

动工业生产、拉动消费、便农惠农效果明显。

案例分析(三):农业补贴政策的执行为何

未起到预期效果?分析:1、政策目标::(1)

增加农民收入;(2)实现粮食增产确保国家

粮食安全。2、实际效果::(1)补贴数额少,

对增加农民收入贡献很小;(2)未能有效调

动起人们的种粮积极性。3、具体原因::(1)

政策本身的问题;(2)政策资源与执行成本

的问题;(3)执行主体的问题。

案例分析(四):“公款大吃大喝”为何屡禁

不止?分析:“公款吃喝”违规的表现:宴请

次数多,宴请规格高。是由于公务人员个人

素养不高?原因:1.制度规定存在模糊性。2.

制度规定理想化与僵化。将接待的仪式标准

与家庭的吃饭标准等同起来。3.经济绩效至

上造成公务接待制度的软约束。4.隐性规则

的约束。政策执行中的非正式制度约束。

案例分析(五):村里的修路资金为何不能

顺利筹集?分析:问题:村民对资金筹集

方案不认同。原因:(1)全额分摊负担过重;

(2)距离主干道的远近造成村民收益上的

差异;(3)是否拥有机动车造成村民收益上

的差异。

案例分析(六):我国房改过程中为何会出

现停滞现象?分析:原因在于住房改革受到

了一些经济事件与政治事件的不利影响。

1988年下半年我国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见

图3),国家制定了经济紧缩计划,急需回笼

大笔资金,很多公房被以十分优惠的价格出

售给了个人,由此引发了我国第二次低价售

房风。与88年后期的经济问题紧随的是89

年的政治风波,这些事件延缓了随后几年的

住房改革与经济改革,尽管许多城市都根据

中央的要求制定了地方的住房改革计划,但

是直到90年代初,并没有许多城市将房改

计划付诸实施。政策执行受制于政策本身与

这些背景性因素的融洽度。

你认为全国个人住房信息联网推进缓慢的原

因是什么?哪些因素阻碍着这一政策的执行?

答:“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既得利益

格局和既得利益集团已经成为现在中国社

会面对的基本问题,是横在中国社会进步道

路上的一堵墙,或者说,也是这场改革的最

大阻力之所在。不撼动这堵墙,别的都无从

谈起,所有的路都在墙后。分税制改革明确

地将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和国有土地有

偿使用收入等列为地方收入,这使房地产业

收入成为地方财政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来

源之一(见表1与表2)。同时,地方政府除

房地产业以外的收入增长相对缓慢,这又加

强了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业收入的依赖(见表

3)。土地财政使中央政府抑制房价的目标为

地方政府获取财政收入的目标所替代。执

行主体的自利性。A.执行主体的利益意识。

B.利益的固化与既得利益格局的形成。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