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如何利用新技术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成效性,成为高职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课题。通过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科学化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及完善互联网信息监管机制等途径,用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现代电子信息的高速发展使学生随时都在接受和发布类信息,特别是互联网的传播使学生随时随处都能了解接收并传播教育信息,极大地超越了地域的限制。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认真研究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律,已成为现实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思想政治教育时空限制被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有时间、地点、场地、语言等的限制,是一种"面对面"的教育方式。而互联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受教与授教不必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无论是作为授教者的老师,还是作为受教者的学生群体(不单纯指学生,当老师们需要学习时也成为了学生,以下统称为受教育者),只要拥有连通的网络,拥有一台网络终端,就可以全天候上网发布、获取、交换各种信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受教育者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开展问题咨询,交流学习心得。网络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与空间,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真实的现实世界"走向了"虚拟的现实世界"。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丰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由授教育者根据既定的培养目标和方案选择的,有的比较单调、陈旧;受传统媒介信息容纳少的限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知识储备不够的影响,受教育者接受的信息量比较少,不能满足受教育者成长成才的需求。而互联网上信息则浩如烟海,既有过去陈旧的信息,也有刚刚产生的新鲜事物,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其中也有许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于网络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资源共享性,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信息来源,不断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鲜活的信息资源,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二、网络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是网络对教育者权威的挑战。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书本知识为基础的,文化知识是教育者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这样的教育方式主要体现了教育者即教师的权威性。但是在网络的交流平台上,文化信息多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对教育者的综合素养要求更高,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度。网络媒体信息文化传播快、范围广,所以当教育者在传授不具时效性的知识时,会受到学生主体的质疑,失去优先教育的优势,从而挑战了教师的权威地位。

二是网络对高校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网络的虚拟性使人们对一些网络行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得不到证实,难以控制和管理。这样的网络环境会导致高校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造成思想道德和人格上的缺失,一不小心就会越过法律约束的界限,造成网络犯罪,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是西方政治文化的渗透。网络是传播文化的途径之一,西方社会的文化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造成冲击,影响高校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使政治信仰产生偏差。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

面对网络环境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教育理念、教育环境、教学内容、教育机制、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创新。

在教育理念方面,一是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教育工作要真正做到关心学

生困难、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就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维护他们的尊严,让每一位学生在校园里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二是要树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受教育者主体性发挥的落脚点就是从受教育走向自我教育;三是从封闭转向开放的理念,在开放、多元的社会形势下,今天的受教育者其思想和思维方式与以往受教育者不同,必然会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性被打破,教育模式将会由相对稳定走向开放、多元,所以教育者的思想也要作相应的转变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四是要树立平等互动与疏通引导相结合的理念,要善于在疏通中引导,在引导中疏通。

在优化教育环境方面,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硬件环境,净化网络的空间环境。

在丰富教学内容上,理论知识要更富时代性、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丰富学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知识。

在健全教育机制上,要完善保障机制、强化渗透机制、建立舆情监督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